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教学是学生言语实践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塑造自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言语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断提升言语实践意识,还原阅读教学言语活动交流、言语情感互动的实践性,促使学生理论实践双提升。
一、设置基于课标精神的阅读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遵循课标精神,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既要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又要切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可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言语实践渗透于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目标要结合“语用”过程,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过程目标要渗透自主构建精神,教师指导学习、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提升相结合。情感目标要贴近生活、符合文本,杜绝大而空的说教。二是以生为本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兴趣、认知、习惯、个性特征等优化教学设计。
二、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言语实践符合汉语学习融会贯通的规律,言语的圆融美(如形式、意义等)、学习过程的体验美,无论是哪种,都离不开学生对文本言、形、意的深刻领悟和圆融体验,继而加深阅读体验,促进“意”的内化。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由于篇幅较长,很多教师忽略了学生自我体验的阅读过程,弱化了学生的言语感知与情感领悟,没有实现言语实践,是不明智的做法。此外,言语实践还符合汉语“学以致用”的规律。言语来源于生活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初中语文教师要回归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将内在情感成功转化为外在知识和能力,学以致用,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三、基于言语实践充分挖掘阅读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指教师结合学情,利用课堂内外一切可利用条件,通过丰富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生成的能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高效提升的有价值信息。在言语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教学内容,实现这些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呈献给学生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言语阅读与内容甄别能力。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整合教师、文本、学生等各类教学资源。单纯将阅读文本的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未免显得干瘪、淡薄,需要充分挖掘多方教学资源,做到师、生、文本的巧妙融合,并基于此设计出科学的教学内容。二是将生活体验有选择地融入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意放任,而需要技巧性。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迁移,以生活思维、情感、技能,生命体验、生命意义等活化文本思想,达到文本语言、内容与生活体验的完美结合,经过美化、处理的选择性的生活体验更容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言语实践观下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优化初中语文言语实践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生机活力,引领学生走出语言困境,由陌生到熟识,由无情到有情,让读与写的语言艺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充实课堂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强化学生的言语学习与阅读体验。
基于言语实践观的教学过程更易于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例如,在《背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教师首先要做到引领学生自主贴近文本,朗读文本,认真触摸文本语言的每一根神经,透彻文本朗读基调,准确把握文本的感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而全面地探究文本内涵。于是,教师可以运用活动竞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文本朗诵比赛。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被调动,知、情、意、行提升的终极目标也得以实现。
五、重视言语实践观下的阅读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阅读言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它对于完善师生教与学,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知、情、意、行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做好言语实践观下的教学评价,教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自主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语言理解与表达,在对学生的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阐述作系统评价之外,还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增强学生评价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评价的科学性:课文增加美女蛇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这一言语实践活动激励着学生深入研究文本语言内涵,通过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丰富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当前我国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问程式化,缺乏感染力;提问直白化,缺乏交流性;提问指令化,缺乏亲和力;提问模糊化,缺乏专业性;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问题设计的重点在于主问题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
主问题有几个较为鲜明的特点:1.精炼的概括性。主问题是经过精心思考概括而成的,是可以带动整体性阅读的问题。2.可探究性。主问题不是用简单的“是否”来回答,它需要学生思考,具有可探究性。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教师精心构思和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研究设计主问题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减少无效提问,减少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的弊端,有着“一问抵多问的”的教学效果。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三是要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主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如何设计主问题?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1.以标题为切入点。许多课文标题存在丰富的信息,可以以此设计主问题。如《雨巷》,标题中“雨巷”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通过哪些意象来组合成意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雨巷”这个意境?这样的设计比从介绍作家作品导入,再逐句分析要有整体性,条理性,学生更感兴趣。2.从关键词句切入。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于上青天”是比喻“蜀道之难”的意思。诗歌从哪些方面描写蜀道险峻难行、蜀道环境可畏以及蜀地社会险象?通过展现蜀道的“难”,作者想要表现什么?从“难”这一关键词入手,提出了能统摄全篇的主问题。3.从中心事件入手。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二、问题设计要形成问题流
有资料显示,80%的语文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但大多数课堂中的提问是随机的,问题和问题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这些简单的问题组合,称之为问题群。问题之间一旦有了难度,梯度和相应的密度,被赋予了整体意义,并伴随交流过程的始终,随之就形成了“问题流”。问题的设计要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流,而不是随意的提问。
如《荷塘月色》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流:1.文章每一处的景物描写,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阅读这些描写语句,你能体会到作者在每一个地点上的情绪吗?2.文章中还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3.你认为作者面对哪些景物时的兴致较高,哪些较低?按照作者显示出来的愉悦程度,画出作者情绪变化的曲线。4.将作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与其情绪变化曲线轨迹进行比较,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5.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思考景物描写与情绪表达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由浅入深,形成了一个问题流。
多种类型、不同层次问题的交织,使问答者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问题流”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热情的投入,有利于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推进和效率的提高。
三、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是文本语言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问题设计的思维焦点源于文本语言。文本语言刺激问题的提出。语文教师不能脱离语言讲语文,一定要从文本入手。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字、词、段,在这些地方设置问题对于文章主题的解答有很大的帮助。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段关于郑伯语言的描写“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郑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郑伯话语中含有威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这句话对于分析郑伯这个人物形象至关重要。《琵琶行》中女主人公是“被压迫、被侮辱、被抛弃”的妇女形象吗?从文本语言“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红绡不知数”入手,可以看出琵琶女是自愿步入红尘的,谈不上压迫,琵琶女出入青楼是受当时时尚理念影响。所以说琵琶女是一个向往荣华富贵,追求享乐,具有强烈虚荣心的乐妓形象。
四、问题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不能脱离语文
关键词:高于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实现有效课堂,成为一线教师不懈追求的方向。周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的四项基本技能,我觉得读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为,阅读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等,从阅读对写作、对人的气质影响等方面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对阅读的重视可见一斑。的确,阅读教学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阅读因其独特的优势及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其地位更是日渐突出,可以说,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意义重大。本文将就阅读教学开展论述,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进行集中探讨,我们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就必须要有高效的语文教学观、必须注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要能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技巧。
一、教师要树立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教学观是统揽大局的,是指导我们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总纲领和指导思想。树立高效的语文教学观,并以高效的语文教W观作指导,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开展高效教学打好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不仅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到重视,其人文性和实践性也日益得到重视。《纲领》指出:“学生学习的目标既有工具性又有综合性的,特别是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提高思想素质的目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也要遵循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整个语文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遵循实践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更多的将人文精神寓于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健全人格。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有开放的精神,做到视野开阔,实现阅读的延伸和升华,实现“大阅读”。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文本,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去阅读,主动到实践中去阅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体验和感悟,从而不断增强阅读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乐趣、发展个性。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的广度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能有好的效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是不行的,所以必要的量和广度是不可少的,所谓“厚积薄发”,也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人文性和实践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的学科,也是最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可以说,语文的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广阔的。生活有多么丰富,语文就更加丰富,心怀有多么宽广,语文还能更为宽广。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种具体的类型和层面,而是要有一定广度。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要想做到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做到“博闻广识”,更宽泛的阅读才能让学生有更广的见闻和思路,也才能让学生更爱阅读,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步步发现和体味阅读的魅力所在,这对于实现学生“好学、乐学”具有极大促进。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深度
高中阶段的阅读既要讲究广度,同时还要注重深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丰富我们的教学层次也是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次上,而是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去挖掘,去体会什么是“力透纸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升华,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的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和实践功能。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组织精讲分析时要给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模板,除了字、词、句及一些用法,还要尽可能的声情并茂,投入到作者的感情中去;还可以结合作者的一些经历、背景、时代的背景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分析,还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等。
四、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 阅读教学 现状与问题
海明威的小说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笔者以其作品《老人与海》作为研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范本。笔者搜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教学设计4则、教案3则、课堂实录2则、导学案3则),对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进展情况进行梳理,并探究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 课程目标中指出,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1]经过整理分析,《老人与海(节选)》一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面:1.认知类目标。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文学常识。2.技能类目标。梳理小说脉络,赏析桑地亚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探究小说主题。3.情感类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直面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上述12则课例都能明确小说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但课例3和11认知类目标缺失,整个教学目标都未涉及作者、作品以及作品风格等相关知识,这未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外国小说阅读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注重小说阅读教学的文本多元解读。大部分课例教师多元解读文本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带领学生从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叙事写作手法的多变性,和小说语言的独特性等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文本。相比较而言,课例1、2、4、9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符合多元解读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课文一致的情况下,不同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相同。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九个方面:1.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11个课例);2.理清小说情节(10个课例);3.感受“硬汉”人物形象(9个课例);4.体会象征的潜在内涵(9个课例);5.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9个课例);6.“冰山原理”与作品的讨论(3个课例);7.剖析内心独白(6个课例);8.品味电报式语言(6个课例);9.桑地亚哥是失败者还是胜利者之辩(10个课例)。
王荣生教授说:“依据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对小说文本阅读的已有经验是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结合阅读主体(学生)与阅读对象(文本)来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3]这部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比较单一,容易读懂。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就课文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冰山理论”的原则。2.赏析“电报式”的语言和主要人物形象。课例1、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马林鱼、鲨鱼、狮子、大海”等背后的深层含义。课例5、9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多面性,品味独特的形容词,这四则课例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生阅读期待为教学的起点来构建教学内容,是较好的课例。而课例3、4、6、7、8、11、12这些课例中的感受“硬汉子”形象过于简单,可知对文本解读力度不够,这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4]12则课例选择的重点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通过品味电报式的语言、剖析内心独白、“冰山理论”等来赏析“硬汉”形象。(2)通过人物形象来探究小说表达的主题。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分角色朗读法、旁批鉴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分角色朗读法,不适用于教授情节单一、人物内心独白较多的小说。课例1和2的启发式教学法做的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对人物形象分析到位,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揭示小说主题。课例7的旁批鉴赏法是一个创新,旁批对于鉴赏小说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讨论法的运用就值得商榷了,如课例5,对主题的讨论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课例11,教师为落实“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观念,讨论流于形式,很少涉及文本实质。
四、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选择的12则课例,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一线优秀教师,在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也真实地反映了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最新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课程内容中的外国文学知识陈旧,外国现代小说知识也不够完善。课程目标中对外国小说的各种类型,及其特征的解说不够透彻,以至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外国小说中的异质性。语文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外国小说知识,并对外国现代小说流派和风格等进行系统的梳理,让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外国小说体式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
语文教师执教外国小说时,不知道对文本解读的内容“做减法”。教师要以已有的经验作为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起点,对备课时预设的大量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留下学生最读不懂的方面以及本部小说最该读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合宜教学内容。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保世华.《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现代语文,2015,(8).
[2]徐文中.《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08,(5).
[3]吴云辉.《老人与海》创新设计与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14,(9).
[4]赵君雄.《老人与海》导学案[J].新课程,2013,(4).
[5]雷江红.《老人与海》教学与关注社会问题[J].语文教学,2009,(7).
[6]张宝童.“硬汉”的孤独与抗争――《老人与海》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7]阮红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前提――以《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现代语文,2014,(11).
[8]江正刚.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独好――《老人与海》教学方案[J].中学语文,2014,(2).
[9]张广录.“冰山理论”:开启《老人与海》的一把钥匙――兼《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0]肖丽丽,胡循杰.《老人与海》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11]刘耀明.做有生命的教育――《老人与海》导学案为例[J].新课程,2012,(10).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视野
(一) 教学思想的研究
1.陶忠华《对小学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2.于永正的教改探索《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
3.吴忠豪的教改思路《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4.翟京华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二) 培养创造力的研究
1.理论探讨
姜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吴清华《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
2.策略、方法
(1) 方利民《小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六开放》
(2) 熊建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
(3) 周卫国《发现教法与创新教育》
(4) 袁炳飞《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惯常定势及弱化的训练》
(5) 林祖望《加强语言实践 培养创新意识》*
3.想象力的培养
(1) 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2) 李克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尝试》
(三) 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李鸿谟《落实新大纲精神,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李冰霖《信息素质教育--小语教学的新使命》
(四) 情感教育
杜晓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1、高凤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其育人功能》
2、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实验研究报告
在语文教学思想、新视野的成果的报导中,未见思想教育、美育和语文实践活动等的报导。
二、有关识字教学
施茂枝《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三大规律》
三、有关阅读教学
(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施茂枝《阅读教学中两个偏向及矫正》
(二)理论探讨
1.张庆《提倡诵读》
2.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
3.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
4.纪育华《冲破以段落为界的思维定势》
(三)阅读教学方法
1.胥翠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
2.陈婉清《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提高实验的初步研究》
3.姜仕恭《明确质疑目的,讲究释疑方法》
4.陶宇明《课堂质疑的九个切入点》
5.刘莉《感知 体悟 品析》
(四)语言积累的研究
林润生《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五)练习设计的研究
1.陈爱红《课堂教学巧设计,教学效率定提高》
2.桂贤娣《情趣结合的家庭作业》
(六)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1.李冰霖《为孩子们导航》
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
3.钟娟《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在对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报导中,语感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发表一定的见解等专题少见报导。
四、作文教学
(一)对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探讨
杨旦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二)理论探讨
1.构建训练系列
吴立岗《根据活动理论构建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
2.作文全程训练
张培红《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
3.发展个性
陈关根《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三)读写结合
1.冯兰《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2.黄桂林《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形式》
3.魏明《结合课想象作文》
4.卢秋萍、施茂枝《就文取材 一箭双雕》
5.张美满《如何加强片断练笔》
(四)作文指导
1.写作兴趣的培养
(1) 申维俊《学生写作兴趣初探》
(2) 黄茂文《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
(3) 郭瑾《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
2.作文题目的设计
高峰《作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训练题的设计》
3.观察的指导
汪秀洁《观察: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手段之一》
4.选材的指导
谭珍《作文的创新--从选材开始》
5.作文的评价
李都金《丰富作文内容,完善评价体系》
如何开拓思路,指导自由表达未见专题报导。
五、口语交际
未见有关口语交际的专题报导。有关于培养说话能力的报道。
六、教学模式
1.刘影《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许小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3.张培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4.黄贞良《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5.张海峰《“自读”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6.卢毓敏《优化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7.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8.章荐《题海战术--素质教育观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9.何小珍《网络氛围下的作文教学模式》
10.赵阿琴《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价值》
七、教学艺术
1.教学设计的艺术
李俊《教学设计新视角》
严旭峰 林祖荣 《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审视》
2.突出重点的艺术
李运菊《突出重点,优化过程》
3.点拨启发的艺术
李瑞桐《点拨在小语教学中的运用》
4.课堂表演指导艺术
周一贯《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
5.课堂讨论组织艺术
严萍《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6.教学幽默的艺术
孙改仙《论教学幽默》
7.课堂教学艺术
赵敬春《谈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中专 古典文学 阅读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25-01
中专语文教学,是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活动。现在的中专学生,文学素养都相对较低。基于对他们认知实际的适应性,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大多是以激发兴趣,循序渐进和量力套用来实现的。将现代多媒体教学理念和社会性实用性手段,转变传统课堂的枯燥性、无趣性,架构他们知识,提高他们能力,让他们实现自主学习能力。
1 古典文学特点
古典文学作品,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显示国家智慧和民族博大精深理念的主要坐标。其永恒的魅力,就体现在阅读之中。阅读古典文学,可以培养和陶冶美的情操,在阅读中,倾注人的情感,抒发一种情怀,展现出一幅个人生活的精彩画卷。
在激发人的内心情情感的同时,古典文学作品还以其展现的故事内容,表现一种超脱世俗的美。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尽皆表现于文学美的特质之中。古典文学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也是以其价值来打动人,让人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尽皆付诸于古典文学的特质之下。
2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内容和现状
对于中专生而言,语文阅读教学远远没有语文口头表达能力来的重要。以“演讲和口才”为宗旨的教学活动,其中寄予着学生内心的情感,也是枯燥的语文课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阅读教学就成为一项被忽略和不被重视的教学,处于古典古典教学的底端。中专生的性格特点和自制能力,决定他们对静默的古典文学阅读教学兴致缺缺。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得阅读教学远远达不到他们希求的轻松感觉。
古典文学阅教学读由以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为主。课内阅读以教师从旁协助为主,选定优秀阅读作品,实施精讲精练,指导特们进行完备的阅读分析。课外阅读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优势,锻炼他们阅读实践的能力。课内阅读,涵盖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义,课外阅读延伸出的内容,是以知识、实践和总结为主流,形成阅读感受,在对其过程指导方略之中,遭遇阅读难点等情形的制约,成为古典阅读诗篇中比较鲜明的一支。
3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思考
在针对中专的古典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要与时代和社会形势变革需求相适应。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因为他们钟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就可以实现实现针对他们自身发展特质,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构玩中学、学中进步的教学体系。除了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计划外,还要引导他们利用网络学习,对相关事项实施整合,利用网络有声阅读,来提升个人境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长期的积聚作用下,文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得阅读教学收到了显著成效。
阅读教学要从教学设计上开始着手,以阅读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理念为基准,让他们跟随教学目标,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在阅读中,以例证和举一反三的学法,对学生实施启而不发的教学,激励他们克服阅读中的难题,进而通晓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思想深意。在明确掌握思想主旨之后,善于从阅读的小问题中,发现主旨背后埋藏的深意。
在创设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中,对古典文学作品中,譬如戏剧成分的阅读上,让他们内心自设场景,获益匪浅。教师在设计古典阅读教学设计中,无论是针对中专生学生学习个体,还是针对全体学生,为了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中,尤其要要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实施及时的师生互动和反馈。在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和思考文学作品内中的深意时,还必须从认知场景出发,培养他们合作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
中专古典阅读,可以立足于课内阅读,将读书作为第一要务,即自大量的读书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不能在语文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训练一些只对考试有用的东西,而是要把握真正的古典把阅读使劲,进而提升阅读质量。在古典阅读中,读书读社会,读生活,读人生;读自然,读科学,读历史,读哲学。可囫囵吞枣,也可浅尝辄止,更可以精益求精。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教育,学会和人物、故事交流,学会体味作品背后的深意,学会在不断的阅读积淀中累积知识、语言、情感和经验,最终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想,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让学生子啊阅读的地严重,体会愉悦、悲苦、幸福、感动之情绪。这样在中专生之间,就营造出一种美好且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课程,不但心向往之,而且解放了自身思想,提升了自身整体阅读能力。
例如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时,对里面的文章、诗词和阅读,要在反复品味中明晓道理,指导其中的意识,明白期间的美感。从真正意义来说,也能更明确阅读目的,反复品味阅读背后的深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人物就会产生感同身受之感,在万确成熟的环境里,体验到古典阅读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潜移默化的接受新知识、新教育或可达到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目的。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必须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创新的、不同寻常的道路,在道路实施中,教师要发挥领路人作用,在实施课外阅读延伸时,推荐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设置课程讨论,利用多媒体影像设备,综合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能力。
4 结语
中专古典文学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实践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引导他们走向正规道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的固定套路上,寻求出一条适们自身发展的阅读空间。在阅读中,让他们获得灵动的、快意的情感。古典文学阅读,带给中专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的审美意趣得到提高。在总结了现代中专古典文学阅读内容和教学现状的同时,思考教学中的弊端,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培养他们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兴趣,实现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要求广大学生对名著进行认真的阅读,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启迪智慧以及塑造性格。然实践中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趋于功利化,名著阅读教学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贯彻落实,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师生对名著阅读的作用缺乏准确的认知
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广大师生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生阅读量急剧下降,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师生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学习的育人意义严重忽略掉了,为了应对考试,而将名著分解的支离破碎,侧重写作知识,名著教学只不过是为考试而教;同时,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师生们忙于课堂教学与练习,用于名著阅读的时间非常的少。
1.2教学设计以及阅读引导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初中生喜欢较为深奥的文学名著,更多的学生喜欢快餐式文化、简单易懂。而对于传统名著而言,特定地区风格、人物以及时代痕迹非常的明显,而这与现代初中生的生活和时代相差甚远,他们通常会感觉到名著阅读难度非常的大,因此不愿意深读、甚至感觉那是一种负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学设计以及阅读引导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当前的初中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
2. 名著阅读让孩子们心灵再次奔放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问题的分析,无论师生对名著阅读的作用缺乏准确的认知,还是教学设计以及阅读引导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都说明当前初中名著阅读未能深入人心,学生对其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若想全面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让名著阅读促使孩子们心灵再次奔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因时代、思想观念上的隔阂,多数初中生对名著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亲近感,因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对于提高阅读质量非常重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名著节选, 利用这些节选吊学生深入阅读之胃口。比如,传统名著中惯用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以此来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应用新型的现代资源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比如,利用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百家讲坛以及名家名著讲坛,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周思源的品红楼等。先让学生看影片、听讲解谜,通过层层渲染来造声势,诱导学生主动去阅读。
2.2给学生创造空间和平台,开展辩论活动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展现自己的空间和平台,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引爆学生的情绪。在名著阅读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为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物的形象,理解名著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设计课堂辩论,以深化主题。比如,《骆驼祥子》一文中,祥子会成好车夫吗?其梦想能够实现吗?在此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彻底甩掉所谓的“标准”答案给思想带来的束缚,可以各抒己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争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作品的了解和认识,而言名著自身的魅力也表露无遗。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个“骆驼祥子”,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想法,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祥子形象,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2.3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辅助手段,特别是一些影视资源,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被多次拍摄为电视剧,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不同版本的名著影视作品区别在哪里,改动后的影视剧与原著的区别在哪里?由此可引导学生对原著进行学习,并激发他们的阅读、探究兴趣。
结语: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才能让名著阅读成为孩子们心灵再次奔放的导火线。
参考文献
[1]周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11) .
[2]张元媛.走近经典 走进名著——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初探[J].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2(04).
一、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把握、理解文本内容应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设计都应关注这一点,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并且注重落实。
应站在全文的制高点上引领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对文本的构思、内容及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形成整体印象。
二、教学设计应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显著特色、阅读迁移的典范性、编者的编排意图。
《生命与和平相爱》的显著特色:以小见大。要对这一文本的教学价值予以关注和落实。如未作深入探究,学生对这一手法感知不深,写作中就难以迁移、运用。可要求学生画出表现戴维优秀才能形成根源的语句,细细品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小”“大”及怎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落到实处。
文本的另一教学价值: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归纳的能力。这是单元目标,编者的编排意图:重视“长文”在浏览这一阅读技能上的训练价值。因此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应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三词――关键词、关联词、高频词,三句――中心句、点题句、过渡句,捕捉信息、筛选、分析、归纳,抓住本文的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以达到整体感知文本,扣住文题,初步理解文本内涵的实效。
文本中的瑕疵也应是教学资源,可在这一方面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细读这篇文章,笔者发现此文有些瑕疵。
如:“时代的愈加浮躁使有些青年已不再拥有这郑重的心境”“时代的愈加浮躁”应为“愈加浮躁的时代”。可以删去“的心境”。
“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句中“文化”包括“知识”,应改为“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传统文化”。
“当我到达戴维的家乡――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当我访问他的家庭时”句中(两个)“当我”重复,可删去后一个“当我”。
“你知道,人类只有两个民族至今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这就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句中前面说“两个民族”后面用的是“犹太人”“中国人”,前后不一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文本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可以达成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思辨能力。
三、教学设计应紧扣文题挖掘文本的内涵
《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课文,给文题添加一个词――让,“让生命与和平相爱”,这一祈使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由此可探寻到文本的内涵:一方面,是作者从对犹太民族戴维成才原因的探究入手,介绍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熏陶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他们热爱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更深层次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可以说这也是全人类的愿望。人类所有生命追求和平,和平与人类相亲相爱,人间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四、教学设计应于细节处细细研读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应以“言语活动”为核心。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将语言的赏析落实到能力训练上,确立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应引导学生在细节处细细品读语言,理解文本内涵,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引导学生紧扣第11段的第1个长句,抓住关键词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领悟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热爱生命,祈祷和平,也正是这一精神滋养了戴维。这一活动为探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之间的逻辑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