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1篇

1.1 院前院内急救的界定。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急救医疗行为。院内急救则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依托医院和急诊科进行的急救措施。

1.2 院前院内急救的特点。①院前急救的特点[1]:一是院前急救环境复杂,急救大多在事故现场、或救护车内进行;二是医疗条件受限,除观察伤病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外,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只能开展血糖测定、心电图、心电监护等检查,药品仅备有抢救药品,医疗设备配有便携式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等;三是对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要求高。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院前急救处置资质。具备对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急症病人的急救处置能力和具有处理危重症病人的能力,掌握气管插管术、除颤术、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操作技术;四是技术力量单薄,一般由医生、护士、司机等3人组成,有的配备担架工;五是医师需要现场完成院前急救病历,以便与院内交接。②院内抢救的特点:一是具备处置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条件;二是急救器材和药品配备齐全;三是急诊科医护人员配备较齐,技术力量强;四是与各专科和医技科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五是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和接收群体伤病员的措施和能力。

2 建立联动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上面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基本概念和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确: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实际上是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危重症病人救治三个部分组成。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院前急救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部分院前急救单位已成为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赢得危重病人的抢救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至关重要。

3 目前急救服务体系运行的现状

3.1 各自为阵,“独司其职”,难以达到相互衔接有序联动的最佳状态[2]。诚然,院前急救、急诊医学、ICU三者共同构成EMSS。但这三者又都是独立的学科,各自有其独特的学科重点。院前急救多以其建设和管理为对象,院内则是以救治技术为对象。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分属于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的单位其管理运行机制存在差异性。各单位为了规避风险或工作流程以自我完善为其主要目标,是否考虑到院前、院内工作的连续和良好对接却是值得质疑的。“独司其职”仅仅是我们完成常态化工作的要求,但要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达到院前与院内有序联系,甚至形成目标一体化的联动格局,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3.2 设备不同,难以连接。院前急救涉及到多学科,救护车所配置的药品、耗材、器械相对简单,而其所对应的又是多个医院,有专科医院、有综合医院。各医院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所配置的药品是不尽相同的,各个医院的医生学习的途径不一、施治方式存在差异,也是导致使用药品、器材品牌、型号差异的因素之一。作为院前急救单位不可能配尽各个医院的医疗用品,因此导致院前急救医生处理过后进入医院后院内医生将其处理全部否定撤了重来,病人还以为院前的医生错了,其实只不过是所用药品、耗材与医院不同罢了。这在客观上对危重病员的抢救带来了不利。甚至酿成恶果。

3.3 联系、沟通有限,技术措施难以顺利延续。院前急救医生主要任务是担任院前急救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维护,但也可能对有些专科情况作一些简单的处理,其处置不够,难以满足院内的需要。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可能会使用镇痛、扩冠等治疗,但能否及时使用阿斯匹林,在院前能否抽取血标本,以便减少进入院内后准备溶栓或进入导管室的时间则是较难的了,但如果处置得多了又恐怕难合专科医生的治疗构想和方案。如骨折的病人院前可作一个支架固定,但进入院内后,多数是会被院内急救医生否定的。这些都是因为院前院内医护人员沟通不够,院前技术进入院内很难延续而造的浪费,进而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4 对策与建议

4.1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急救中心网络医院的建设[3]。形成信息共享多方联动的优势格局。按国务院办公厅﹝2003﹞82号文件要求:“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收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和其他医院转送”。在明确网络医院的基础上,签定合作协议。加强急救信息的沟通与衔接。120调度中心与网络医院急诊科开通专线电话,保持通讯畅通。并开展生命体征、心电图等现场病情资料信息传送凡转送危重伤病员,120调度员必须及时通知接治疗医院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病人的交接。医院应优先接诊急救中心转送的病人,院前和院内医护人员做好病人交接工作,重点是患者病情、院前检查、治疗和用药情况,并做好急救器材的交接,如颈托、气管插管、止血带、胃管、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病历交接。院前救治医生应当场完成《院前急救病历》,病历书写一式两份,1份交急诊科接诊医生,1份交急救中心存档。接诊医生应在病历上签字,以完成交接手续。

4.2 严格按规范运作。参与EMSS体系运作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谢列程序并按相应的规范操作以尽量减少对接障碍。其一、接呼救电话。问明缘由,作好记录,听取并传达正确的指令;其二、组织人员出诊,必须按要求安排具备相应能力、资质的医护人员出诊: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从事临床工作三年以上、经过急诊专业化培训、具备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N2级以上的护士。其三、途中沟通。与呼救人员的沟通、与接治医院取得联系等。其四、到达现场的沟通。及时将现场伤员的情况、施救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接治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其五、现场抢救。根据实际情况按操作规范施救并将其施救措施及时与接治医院相关医护人员沟通。其六、安全搬运与到达医院交接,我院就专门为院前和院内配置了高效能的对讲机,转运途中,如遇危重病人需做特殊准备或需联系相关的科室人员到抢救室等候救治病人,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3 重视技术力量的趋同性减少衔接障碍[4]。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抢救共同构成EMSS。随着中国医疗救护员职业的诞生,是否可以说医疗救护员就能担任院前急救医生的角色呢?笔者认为,不是。我们认为:同为EMSS的组成部分,其医护人员应该具备同等的素质,无论是院前还是急诊室的医护人员,最好都是经过急诊急救专科的轮训,是一个合格的急诊急救医护人员,我院规定新进医护人员三年以上都必须到急救中心来轮转培训。让多数医护人员都知道急救的规范流程,同时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做到了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我们四川省急救中心从2010年至今总共办了五期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班,共计140多人,将急诊常见危重症和急救流程和各种急救操作规范和流程系统规范地传授给学员,只有这样,院前的医护人员才能知道院内医生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所做的工作才能被院内的医护人员认可。因此,相同的医护技术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前提。有的人认为院前急救只是把病人送到医院,不需要太多的技术,甚至认为院前急救人员就是一搬运工,这种思想将严重阻碍院前与院内的衔接。我们因该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讲,院前急救处于与院内急救同等、甚至更重要得地位。如果将一个几乎没有生命体征的病员“搬运”到了医院,那么,这次抢救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4 相互沟通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桥梁。有了共同的技术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也是不能完成无缝衔接的。各单位有各自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实施之前如果有变化,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都要及时互相讨论,把两个单位的工作流程连贯起来,最好能定期和不定期的召开协调会。成都市120定期把网络医院的领导组织起来开沟通协调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不能因为院前的医护人员觉得把病人送到急诊科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则认为只有我把病人看完后才算交接完了。院前急救的“接力棒”交给急诊科时,急诊科不但要接好,更应传递好。另外,医院或者是院前医疗机构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都要及时通报。如院前与院内有良好的沟通,院前的医生完全可以在见到病人的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好与病人的沟通,根据病人的情况完成心电图诊断、抽取血标本等,用药也能与院内取得一致,使病人的救治时间从进入医院后的30分钟变成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30分钟,这可能使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这样才能在我们的呼救病员在通常说的:“黄金一小时、白金十分钟”的“反应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处置。

4.5 绿色生命通道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必由之路[5]。完整的EMSS必须是院前、院内的急救功能上密切配合与互助互补。院内救治是院前救治的延续,院前急救是院内救治的前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另外,院内要了解院前医护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至少病人生命体征监测的设备能与院内衔接。如呼吸机转接是否配套?有创压监测的机型及接口是否对路等。这些都是无缝衔接必须要采取的措施。

5 小结

急救医疗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分别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院前急救更是成为各地区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医疗机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是否有效衔接将影响整个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是否按规范运作是决定急救是否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能在救治技术上保持一致,药品、器械相互兼容,院前院内人员良好沟通,将使院前院内衔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亚东,刘兰秋,彭迎春,关丽征,李航,吴优,陶丽丽.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3(12):809-810

[2] 陶金哲.如何做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2):95-97

[3] 周华,黄丕强,徐相瑞,赵珊,等,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822-823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出诊管理方案,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护士出诊风险。方法 全面分析总结院前急救护士出诊过程中的步骤及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制订管理细则。结果 对护士出诊风险做评估分析,制订、修正、完善管理条例,使护士出诊风险发生率降低。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较高,护理管理者应通过风险评估、环节控制,降低出诊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出诊风险 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护,包括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近几年来,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案例多有报道,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出诊风险和细节管理,才能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本文就常见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进行探讨,提出护理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预防纠纷的发生。

1 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出诊前风险

1.1.1 呼救信息接收不准确。呼救者常因事发突然而情绪紧张,不能准确描述地点,病情等重要信息。

1.1.2 到达现场时间长 医护人员及司机的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或接诊途中出现意外,如遇到堵车等突况没有及时调派其他车辆出诊,也没有和患者联系说明情况,延误抢救时间。

1.1.3 急救药品、器械不足

1.1.3.1 出诊护士经验不够,不能对现场情况做出全面评估,导致急救药品、物品准备不足。

1.1.3.2 责任心不强,接班时没有对出诊物品进行交接和清点。

2.1 现场救护风险

2.1.1 现场环境条件限制

急救现场多为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环境复杂,干扰因素多,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全过程,家属通常会情绪过激,影响医务人员工作展开。特别是在夜间出诊,光线差,急救操作会受到影响。

2.1.2 护理操作不熟练

护士通常因患者病情紧急而精神紧张,如果急救技术操作不过硬或动作过慢,加之出诊护士通常只有一位,需要建立静脉通道、推药、配合插管、测血压等,常常手忙脚乱,引起纠纷[1]。

2.1.3 医嘱执行错误 现场急救中执行的是口头医嘱,会出现复述错误等情况,导致处置不当影响急救。

2.1.4 忽略了家属的知情同意

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特别是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等时,未取得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1.5 传染病感染风险

护士未戴手套或在抢救过程中手套破损等,一旦被刺伤就加大了被感染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在转运途中也有感染护士的风险。

2.1.6 暴力伤害风险

与患方沟通不足或信息传达不准确,在患方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对护士造成暴力伤害。

3.1 转运途中的风险

3.1.1 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没有与患方签署转运同意书。一旦病人病情急骤变化,从而产生纠纷。

3.1.2 转运途中护士护理不细致,造成管道脱落或病情观察不及时,易产生纠纷。

3.1.3 不正确的搬运方式和护送过程(如坠床、车辆故障等),特别是居住条件拥挤的地方,容易让患者再次受伤。

4.1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急救现场资料丢失(特别是死亡心电图遗失),急救车车速快等都是安全隐患。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风险防范

2.1 加强急诊管理,重视急诊科硬件及软件建设

2.1.1 做好急救车的保养,定期检查车辆故障、性能,每天进行消毒,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2.1.2 加强交接班制度,严格器材物品交接。坚持每班认真检查做好登记,使急救器械、药品应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确保急救物品100%符合要求。

2.1.3 制定完善的出诊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流程体系的建立。

2.1.3.1 规范120接诊流程:应配备录音电话,详细记录出诊地点、路线以及联系方式,如地点不容易寻找,应让家属到醒目地段等待,缩短时间。另外用简短易懂的语言指导患者或家属自救自护。

2.1.3.2 疾病处理流程体系建立:如建立心肌梗塞的处理流程、呼吸心跳骤停的处理流程,有助于护士以规范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抢救患者。加强口头医嘱双人查对复述制度。

2.2 加强急救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2.2.1 培养职业道德情操

急救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救死扶伤的敬业奉献精神。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急救理念。

2.2.2 加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通过定期讲座、教学示范、护理查房、技术考核、急救演练等方式与医生进行配合练习并定期考核,使护士抢救有条不紊。

2.2.3 加强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培训

护士必须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应加强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落实院前急救记录,到院时要与科室做好交接工作[2]。对拒绝来院、途中有危险或到现场后患者已死亡的情况,需要填写院前急救知情同意书并让家属或患者签字认可。对于抢救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应及时将病情转归、治疗过程主动告知家属,杜绝纠纷的发生。对于没有家属的患者,应清点随身物品(最好有旁观群众或警察做证),妥善保管并签字,避免财物方面的纠纷。

2.2.4 加强沟通技巧培训

重视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如患者可能救治无效时,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家属,使其先有思想准备。如患者已死亡,医务人员不可立即离开,一切抢救用物需征得家属同意后撤去,以防家属感情上不能接受而发生纠纷[3]。

2.2.5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急救护士均要接受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

2.3 加强护士长风险干预管理

2.3.1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对护士出诊时可能产生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侧重风险预防,重点环节把好关。重点是急救物品是否完好和备齐,急救组人员的应急反应速度,现场急救配合能力等,并在护士会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2.3.2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护士长实行排班优化组合,合理安排护士轮班,使护士休息与工作劳逸结合,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投入。

总结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的前沿阵地,为病人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因此,急诊科护士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降低出诊护士风险,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纠纷及防范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9,2(4)75-76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疾病谱;创伤分类;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本文就我院120急救中心2010年~2012年有完整资料记录的10504例急救患者,进行疾病谱分析,以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针对主要疾病谱,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院前急救患者2010~2012年共10504例。

1.2 方法 ①根据要求设计规范化登记表。②120医护人员出诊后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③对疾病谱按病种及症状进行进行分类统计。④对占疾病谱首位的创伤按部位及性质进一步分类。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百分数。

2 结果

2.1 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 见表1。

2.2 由表1统计显示,105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各种创伤患者7600例,占总患者数的72.35%,对于各类创伤性疾病,根据部位及性质,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见表2。

2.3 针对上述提出的十大病种及对占首位的创伤性疾病按系统进一步的分类,结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制定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本院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工作的培训课件及方案,培训方案要点见表3。

3讨论

3.1 院前急救的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6种类型[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120院前急救工作至今已开展6年余,以数家市立医院为主,成立的各120院前急救中心,具体负责与110系统的无缝连接,并与各医院的急诊科、ICU密切配合,较好的完成了覆盖范围内的120院前急救工作。此种急救模式等同于"指挥型急救模式"[3]。

3.2 有文献对120院前急救疾病谱进行统计及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前六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4]。根据吴江区中医医院2010~2012年度120院前急救出车统计,得出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其中72.35%为各类创伤疾病,其次为各类中毒性疾病,占4.13%,第3~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道疾病(2.72%)、腹痛待查(2.67%)、中风及偏瘫(2.49%)、孕妇及流产(1.98%)、头晕待查(1.96%)、猝死(1.83%)、晕厥待查(1.71%)、心脏疾病(1.20%)。

3.3 对于本地区疾病谱首位的各类创伤性疾病,统计结果说明各种头部外伤(包括额面部外伤、颅脑外伤)占创伤疾病42.61%,其次为四肢外伤(37.95%)、多发伤(多部位、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8.03%、由创伤而造成的死亡2.39%。

3.4 由于120从业人员普遍存在:①专业发展空间狭小,职称晋升难度甚大;②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从业心理负担很重;③工作任务日趋繁重,收入待遇普遍较低[5];④实际工作中由于流程较复杂,被救人员发病突然、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等情况,各医院普遍出现了急救医生招聘困难及招聘后由于各种原因留不住人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急救工作的开展[6]。

本院开创以志愿者服务为主体的120院前急救队伍人员建设的探索,要求近年来医院招聘的专业医护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120院前急救工作,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同时根据急救疾病谱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际操作练习及现场模拟训练及考核,提高了志愿者120院前急救的理论及技能操作水平。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年轻人的志愿精神及奉献精神。

3.5 根据本地区疾病谱,制定120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分别针对前10位的疾病制定主要培训要点,如创伤疾病,其主要培训要点为:①休克的诊断及简单治疗;②头部外伤的止血处理;③胸腹部外伤的诊断及现场急救;④四肢骨折的固定及止血处理;⑤脊柱外伤的搬运。

针对培训要点,进行输液、止血、搬运伤员、骨折简易固定等技术的针对性训练,并在模拟现场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鲁传龙. 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状[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12-314.

[2]刘 静,郝艳华.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国内外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2013,16(1):30-32.

[3]杨朝福. 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 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4] 林 凯、谢雪莲、梁昌强、韩俊红.2983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29(1).46-47.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指挥调度 移动物联网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 ,各类疾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也随之增加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将先进的医疗服务快速、准确的送到病人身边,尽最大努力让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初步诊治,为院内抢救创造条件[1]。

现代急救医疗体系(EMSS)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和监护室共同组成。这三个部分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职责任务,形成一个组织严密、协调统一的“急救链”[2]。院前急救作为“急救链”的首要环节,其急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抢救的成败。因此,一个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姓军为兵”的宗旨,要求军队医院提供强有力的卫勤保障服务,因此,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对保障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院前急救中应急医疗指挥调度系统作为反应中枢,不但是急救医疗指挥、调度与协调的工具,还是急救信息的接受、储存与传递的中心[3]。因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描述淮安市急救中心和八二医院的院前急救一体化平台的组成和功能,分析其特点,进而说明数字化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系统在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院前急救一体化平台是以我军应急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作为设计数字化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系统的基本指导思想,本着“平战结合”的理念,系统地将移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与急救医疗业务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一体化实用系统。平台的建成将促进医院提高急救受理的质量及效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做到“不经人员装备补充、不经平战转换、不经临战训练”就可遂行任务。

院前急救一体化平台建设主要针对淮安八二医院分站调度及战时演练双重需求设计,整个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八二医院作为分站时的调度功能以及战时演练时可以独立进行急救调度演练任务。平台核心功能模块包括调度、录音子系统、卫星定位车载信息子系统、地理信息子系统、医院预告知子系统、急救车音视频监控系统和生命体征传输子系统。

2.1调度、录音子系统

调度、录音子系统是整个院前急救通讯系统的核心,包括八二医院平时作为分站接收调度功能、八二医院战时演练调度功能以及电话语音录音功能。

2.1.1分站接收调度功能

八二医院作为分站能够及时地接收到急救指挥中心下达的调度指令;显示当前出动任务的基本信息,如接车地点、联系方式、现场情况、病人初步诊断等信息;完成调度派车操作,并实时打印出车单;动态显示当前出动车辆所执行任务的实时节点状态,如出动、到达现场、病人上车、送达医院、任务完成、返站等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网络传回到急救指挥中心;病人的信息和救治情况能自动记录、自动调取;分站值班员通过软件提供的上下班功能完成考勤;对分站呼叫受理、出车信息进行整理归档,方便历史信息的查询。

2.1.2战时演练调度功能

八二医院战时作为野战医疗队指挥中心,能够开展呼救的受理和指挥调度的工作。具体呼救受理过程和实现的功能如下:第一,呼救排队:呼救电话已任务列表的形式在受理台上排队显示,等待受理人应答;第二,受理方式:系统以抢答、循环应答、指定应答、话务均衡分配的方式,让受理人及时应答和受理多起呼救电话;第三,呼救信息识别,系统以多种方式获取呼救用户的资料,包括主叫号码、呼救电话地址,并在地图上自动定位到呼救地点;第四,生成派车方案,自动生成出车单,包括救援地址,救援路线和救援预案;第五,交互通讯,出车指令下达后,应急指挥中心与救护车实现无线通讯联络,向救援现场提供救援信息支持;第六,救援记录,对救援任务的各种状态的时间节点(受理时间、派车时间、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送达医院时间、返站时间等)自动记录,并提供多种不同反应时间的统计报表。

2.1.3数字录音子系统功能

数字录音在调度员受理急救呼救电话前自动自动,记录呼救号码、受理单号,受理后同步进行对话录音。录音系统会对录音数据自动储存、循环录音、自动整理和备份,具有强大的免维护功能。同时可按呼救电话的时间、主叫号码、受理单号进行录音记录查询、播放,达到所有资料随时调出复现。

2.2卫星定位车载信息子系统

GPS定位可以随时了解救护车的运行情况,特别是判断到达医院的时间,以便及时做好院内的救治准备工作。GPS系统是由急救指挥中心的GPS 信息控制器和车载设备组成。通过GPS系统,实现救护车与指挥中心的无线通讯。GPS车载设备提供救护车的当前位置和动态,指挥中心根据GPS提供的数据,下达调度信息或公告通知,从而准确合理地监控和处理急救事件。

2.3地理信息子系统

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显示呼救电话周边详细的地图信息,供调度员参考使用。GIS地图信息是共享淮安市急救中心的地图资源,提供功能具体如下:第一,呼救地点定位功能:自动定位并显示报警点预定1平方公里区域内地图信息;第二,模糊查询,支持查询某一地点周边路况;第三,急救车辆位置及状态监控,可同时监控多辆急救车,用不同的颜色标示车辆的不同状态;第四,历史回放,可查询回放车辆历史运行轨迹;第五,提供对地图进行便捷的缩放、漫游、信息显示功能。

2.4 预告知子系统

预告知子系统具有功能如下:第一,能够显示当前救治任务的基本信息及病人的初步诊断信息;第二,动态显示正在送达的车辆所执行任务的实时节点状态;第三,实时显示当前车辆离本医院的距离,以及预计达到的时间;第四,显示救护病人的实时生命体征信息;第五,对急救中心下发的公告通知及时提醒。

2.5 救护车视频音频监控系统

救护车视频音频监控系统是由车载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中心系统组成的三层联网式移动音视频监控系统,提供车内车外视频图像实时无线传输功能。监控系统主要有驾驶室、车前、车后和后舱四个监控点,平时通过本地DVR存储监控视屏,需要时可以通过3G或者4G无线网络传输至中心实时观看。

2.6生命体征传输系统

无线监护设备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急救现场和转运途中对急救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和监测。生命体征传输系统是由移动无线网络多参数监护系统服务器及软件、医院LCD终端和车载移动无线网络多参数监护仪组成。这套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第一,指挥中心监护业务服务器通过专线联接,接收和存储救护车载监护仪上传的实时体征监护数据,并通过与指挥调度系统信息交互,利用现有的车载调度终端节点信息,完成对车载监护仪数据的发送启动和发送停止指令,有效控制数据流量。另一方面,中心业务服务器将监护仪数据自动发送到相应急救网络医院,为病人的救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准备;第二,监护仪数据与卫星定位车辆行进轨迹关联存储,并与相应呼叫流水号相关,方便事后查询、存档;第三,各受理台可播放相应监护仪数据图形;第四,监护数据统一上传应急指挥中心,由应急指挥中心向医院传送指定救护车的监护信息。

三、系统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又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按照院前急救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如图1所示。此工作流程保证了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现场、调度中心、救护车三者间信息及时并畅通的传递,实现了伤病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4]。

四、系统特点

系统实现了调度的自动化。系统结合移动物联网技术和GIS技术等,能够同时完成多起呼救电话的接入工作,能够自动定位显示呼救电话的地理位置,自动生成“最小急救半径、最短急救时间”的派车单。

系统实现了应急指挥中心、救护车、分站医院三者之间的急救医疗网,保持了信息敏捷、畅通的传递,有效缩短急救半径和时间。

系统实现了急救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从呼救电话接入开始,系统自动启动录音,并记录呼救电话号码、受理单号,调度员受理后,对对话进行录音。同时能对救援信息和急救过程的相关信息提供查询和回放,为处理医疗纠纷、加强医疗监控奠定了基础。

五、几点感受

信息技术以其高效的信息传送能力和无边界的网络覆盖程度及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无障碍传递,给院前急救模式和急救网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医疗救治前移。通过网络的及时通讯,能够将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等其他监测数据传回医院,院内的专家通过无线通讯远程指导救援现场,缓解了急救队伍年轻和经验不足的矛盾,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水平。

缩短抢救时间。一些急症病人在救援现场或救护车上就已明确了诊断,通过绿色通道直通手术室。

协同救治。协同救治最大的优势在于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有救治条件的医院,解决了过去急诊病人在没有治疗条件的医院转来转去耽搁救治时间的问题。

总之,利用高新科技建设现代化的院前急救平台对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能力、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大有帮助。军队医院从事和完善现代化的院前急救工作是一个具有积极研究意义的课题。

参 考 文 献

[1] 孙刚,刘玉法,高美.院前急救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陈金雄,王海林.迈向智能医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风险管理;院前急救;应用

护理风险指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受到伤害或死亡的危险因素[1]。院前急救工作是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患者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活动,是医院急救工作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的责任。其特点是患者病情急、重、危,变化快,若不能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急救措施,将可能丧失挽救生命的机会。因此,在院前急救中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2013年在院前急救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本院接诊的20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9岁,并随机选择2013年2月接诊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平均年龄46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首先提出院前急救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讨论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1.2.1 院前急救中常见的风险因素有 低年资护士急救经验缺乏,技术操作不到位,职业道德缺乏,责任心不强,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服务态度不好、沟通解释不到位、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呼救电话接听不详、出诊不及时[2]。

1.2.2 风险管理的实施

1.2.2.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如抢救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常见病抢救流程,保证24 h值班人员在岗,手机保持通畅。接电话人员熟悉本辖区内道路情况,建立接听电话登记本,按要求问清患者的病情、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及途中明显的建筑物,在3~5 min内迅速出车。出诊人员在途中主动按派车单上联系电话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确认患者情况,告知行车情况,进行必要的自救指导,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情绪。

1.2.2.2 针对急救物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证出诊急救用物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所需物品、药品确保在有效期内,字迹清晰,监护仪、除颤仪电量充足,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班班交接。救护用品用后当班及时补充,设备、仪器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确保急救物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3]。

1.2.2.3 针对护理人员

1.2.2.3.1 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培训《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丰富法律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执业资格者,不能独立值班。 接诊患者后,迅速了解患者情况、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转归、危险等,使其有心理准备,做到谨言慎行。

1.2.2.3.2 增强服务意识、急救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严密观察病情。强调时间观念,树立“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理念。能够应急迅速,沉稳果断,忙而不乱,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寸步不离守在患者旁边,严禁坐在车前排及谈论与病情无关的话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污物,观察输液肢体有无外渗,并注意保暖。及时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记录过程中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不漏记、错记涂改。尊重患者,保护隐私,操作中及时告知、解释,多关心安慰患者,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注意交流时使用保护性语言,稳定患者情绪,取得理解配合。

1.2.2.3.3 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制定常见疾病急救流程,对新到岗护士实行一对一带教,定期培训急救操作,如心肺复苏、电除颤、吸氧、吸痰、运动中静脉输液、简易呼吸器应用、气管插管的配合等,做到人人掌握,逐个过关,提高操作技能、抢救成功率。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2组患者进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投诉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患者对出诊速度,急救技能,仪表、态度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以非常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问卷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当场收回[4]。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率和满意度比较见表1。

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患者、医务人员等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规避的过程,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急救过程之中。院前急救是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救治活动,由于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的情况大不相同,形成了院前急救的突发性、时间紧迫性、艰难性、多样性等特点,救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接诊护士作为接触患者的重要角色,不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还应对接诊流程、接诊要求,急救技能熟练掌握,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在紧张繁忙的抢救工作中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总之,在院前急救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督促我们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以患者为中心,提高院前急救的整体水平和有效出诊率,避免、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王瀛. 急诊护理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118-121.

[2] 王茹春,陈友红,李云婷.风险管理在急诊科ICU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28(12):46-47.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救护车;急救医疗药械;规范化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性事故等在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它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1]。救护车是院前急救时的重要载体,急救人员利用此载体为病人提供必要的监护、治疗、护理,为患者争取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这其中,救护车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2005年以来,我科已把救护车作为一个重要的急救单元,加强了救护车上医疗药械的管理,改变了以往每次出诊由医生、护士临时准备急救药品带急救箱出诊的现象,救护车上医疗药械实行五定管理,保证医疗药械完好率达100%[2]。从而缩短了急救时间,优化了急救流程,使之达到保障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及器械有效使用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管理方法简介如下。

1 方法

1.1 救护车上医疗物品实行五定 定专人管理、定放置位置、定数量、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及时补充所用医疗物品,保证物品完好率达100%。为了防止车子颠簸致使物品凌乱、损坏,应根据不同的医疗物品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如药物分格摆放并固定,注射器用塑料圈捆绑,仪器用专用螺丝钉及器具固定,药品装储物盒内加装固定器等。

1.2 医疗物品的摆放 物品的摆放应以达到使用方便、安全、有效为目的,根据急救技术操作流程分类、集中、有序摆放,采用平铺、横向、纵向的方法摆放,标志清楚,便于操作者使用。急救药品集中放置,药品应有明确的标签,标签内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剂量及失效期。

1.2.1 静脉给药的药品及物品的摆放 无菌棉签、无菌砂轮、消毒液、留置针、敷贴、压脉带、胶布等急救物品与急救药品集中放置,药品有明确的标签,标签内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和剂量。输液器、输血器与相应的溶液放置在一起。

1.2.2 心肺脑复苏用物的摆放 氧疗装置、吸痰装置等所需要的物品应与相对应的仪器保持一致,与之相对应的有氧气管、不同型号的吸痰管、面罩等。心电监护仪、心电图、除颤仪所需的物品应与相对应的仪器保持一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简易呼吸机应用等所需要的物品应与相对的仪器保持一致。这样,既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相对应的装置,还可以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转换相应的设备装置。

1.2.3 包扎、止血、固定所需物品的摆放 无菌物品:包括换药碗、剪刀、纱布、绷带。干净物品:止血带、规格不同的夹板、颈托、前臂托、约束带、医用胶布。将这两类物品分类集中摆放,医护人员可根据出血情况的评估结果迅速选择所需的物品,做出恰当的处理。

1.2.4 护理常用物品的摆放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电筒、剪刀、护理文书等,放在随手可拿和查看、记录的位置。

1.2.5 终末处置的物品 车内备有黄色医疗垃圾袋,院前急救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在急救完后作清理,查对记录,统一集中处理。这样既符合医疗废物处理办法也避免了将医疗垃圾随手扔掉,造成环境污染、传染疾病的可能。

1.3 医疗药械的配备 院前急救配备的药品、器械因受条件限制不能与医院一样,既要考虑器械的体积、重量,又要考虑携带是否方便,同时注意药品种类不能太多,一切以方便院前急救、抢救为原则。由于地域不同、病种差异,药品器械的设备与管理应制订当地院前急救药品、器械配备标准,建立必不可少的检查制度,使急救器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 讨论

2.1 院前救护车规范化管理对急救时间的影响 救护车物品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出诊速度,缩短了出诊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急救现场,为抢救病人赢取了宝贵时间。我科在对救护车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出诊时间从原来接警后10min才能出诊提高到现在接警后1min即可出诊。

2.2 院前救护车规范化管理对急救效率的影响 救护车药械的规范化管理,改变了以往救护车物品无专人管理现象,使救护车上物品随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实现了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提高了急救效率。

2.3 院前救护车规范化管理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 救护车药械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病人、物品、医护人员之间在最适宜的范围内活动,缩短了操作时间,从根本上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约了操作者的体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3 结论

救护车上医疗药械的规范摆放,各类医疗物品定位、定数明确,标识清楚,使我科急救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争分夺秒的紧急氛围中进行医疗操作时得心应手,也便于各班交接。从实施这种规范化管理以来,明显缩短了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接警后1min内即可出诊),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也得到了医院领导及病人的高度赞赏。

参考文献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7篇

作者单位:510655广州市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急诊科

李群:女,本科,主管护师

细节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我院实行细节管理,细节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有人员细节管理、机器设备的细节管理、急救办法的细节管理,比较2012年度与2013年度我院出诊准备时间、救治成功率、投诉率情况观察细节管理效果。结果:2012年度与2013年度我院出车次数分别为1643,1525次,2013年出车准备时间明显低于2012年度,2013年出诊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2012年度,2013年的投诉率明显低于2012年。结论: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可有效缩短出车准备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投诉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院前急救;细节管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83

院前急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传统的院前急救方法局限于狭隘的等候患者局面,一定程度地延误了患者治疗的时机[1],无法让患者得到最正确的院前急救方法及入院后快速的救治活动,无法满足当今急救的需求[2]。自2003年1月我院院前急救实施细节管理,救护车内配备了较高性能的救护设施及其它先进设备,并加强了急救交通指导、急救指导及医院与院前急救的联系,即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提出的“大急救”,“无缝链接”观点[3-4],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院前急救共配备工作人员24名,其中男18名,女6名。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1.9±6.8)岁。其中医师8名,护士12名,司机4名。工作人员学历情况:本科及以上学历14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4名。工作年限2~16年。院前急救工作时间2~12年。通讯系统平台为GPS车载导航系统,采用专用急救电话,急诊110电话进行同步电脑记录,进行24 h不间断监控。院前急救物品配备齐全,如急救仪器、设备、药品、转运担架、护具、纱布等。

1.2方法2012年度我院院前急救部门进行常规管理,2013年度采用细节管理方法进行院前急救的日常管理。细节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人员细节管理

1.2.1.1司机的管理实行司机组长制度化管理,司机组长主要对其下辖救护车进行有效的维修保养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救护车高效调配,下辖的每位司机各分管一辆救护车,对救护车施行有效的检查与保养工作,充分保证车况性能良好、车内外干净整洁、车的日常消毒工作,同时完成出诊记录以及车辆性能登记表工作。另外对司机进行职业道德、交通状况及急救知识培训。

1.2.1.2医护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对急救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急救人员进行现场模拟性训规的急救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如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吸痰、心电监护、简易呼吸机使用、除颤术、气管插管术、止血包扎技术、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技术,对每位出诊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并建立考核档案,实施奖励与惩罚机制,加强急救技能。沟通训练:急救医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当出现人员伤亡时,患者及家属都有一定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急救现场医务人员首先应当保持足够的镇定,使用安定、缓和的语言配合自我的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解答、安抚,同时重视在急救过程中的沟通及履行告知义务等[5]。

1.2.1.3信息化管理我院救护车均配备车载导航系统,于急救车上安装卫星定位车载移动终端(GPS),网络接入地方市政信息专用网络平台及CDMA网络连接,有效地实现与120中心联网。但由于护士流动频繁,未固定人员维护,经常出现故障。2012年开始,我科加强了GPS使用管理和维护。GPS软件的应用管理方法:(1)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对我院护理人员软件使用进行专业化培训,设立完整考核指标,考核合格后准许上岗;加强我院护理人员对呼救信息的录入及处理、地理信息的调用、文字图像的传输进行精准、快捷的操作。(2)请交通管理局技术人员对我市的繁华地带交通及相关规则进行培训指导,切实保障司机及120急救指挥中心人员道路状况熟悉程度。

1.2.2机器设备的细节管理

1.2.2.1救护车的管理救护车应停靠于离急诊医务人员尽可能近的场所,以备出现紧急情况可以更快的完成出车的准备性工作,提升出车效率,缩短出车时间。

1.2.2.2急救设备的管理,具体管理细节为急救护士每班对所有设备进行交接检查,确定设备正常后完成交接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日常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仪器、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处理或者更换。

1.2.2.3加强信息化设备管理安排专门人员每日保持GPS硬件的清洁,安排技术人员每周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整体检查,充分保证GPS系统的高效、无误良好的运行,同时完善GPS信息化人员值班制度,要求做到GPS信息系统出现问题10 min内进行有效处理,计算机终端24 h不间断运行。另外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以确保设备故障的情况下做到正确的应对。

1.2.2.4急救药品的管理成立以院前急救护士长为组长、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责任心强的护士为组员的院前急救药品管理小组,组织院前急救药品规范化管理培训,使急救药品做到位置正确、药品种类完善、数量足够以及标识清楚,备用药品实行专人管理,每天每班进行检查并要求有详细的检查记录。

1.2.3急救办法细节管理

1.2.3.1出诊时间管理在接到120求助电话后,护士立即通知医师及司机出诊,出诊时间要求为白天3 min内,晚上4 min内,在出诊中途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报警电话进行联系,以确定详细的报警地点,并与报警人确定患者目前的伤病情况,通过电话的方式对其进行一定的简易紧急自救处理指导,出诊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判断现场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2.3.2现场急救细节管理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减少伤残,救护人员应当做到时间、团队、纪律、技术相互协调一致。护士应密切的配合好医师的急救工作,在迅速判断伤病员病情后,应快速评估周围环境中可以利用的资源,针对现场复杂多变的急救环境,采用初级或者高级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急救的原则遵循五先五后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急救现场首先做好伤病员的生命体征评估,认真对患者的意识、气道、呼吸机循环体征、伤口进行检查,进而判断伤病员病情的轻重。护士在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时由于急救现场环境嘈杂、混乱,加之可能存在一定的急切情绪,在执行前复述两遍,在确定无误后方可执行,急救的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做好患者情绪的安抚工作,尽快的取得患者信任、支持与配合。对于“三无”患者、精神病患者、重大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涉及伤员,一边进行救治,同时积极的向科室、医院主管部门及110进行报告,现场拒绝治疗的伤病员可采取确认签字、录音笔进行录音的方式对证据进行有效的保留。

1.2.3.3中途转运管理现场急救条件十分有限,在接受伤病员后应当立即将其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及时的救治,在转运中途医务人员对伤病员的病情进行密切细致的观察,对其生命体征变化做到有效的监控,中途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完成记录。转运中途,对进行输液、吸氧及放置引流管的伤病员应做好预防管道扭曲、堵塞及滑脱,对骨折患者进行包扎固定后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末梢的血运情况,颅脑外伤、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应密院前急救医师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及瞳孔变化情况[6],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报告与处理。

1.2.3.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在完成急救任务后做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严谨的规范化书写院前急救病例,为伤病员的抢救保留足够、有效的数据。急救过程的文书书写应当从接听电话、出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急救地点、简要伤病情况、出诊医护人员及司机、患者去向及特殊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与记录。

1.2.3.5交接管理将我院科室电话号码记录于出诊表首页,院前急救遇到伤病人员,病情、伤情严重的患者,要求护士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如中途遇到伤病人员病情十分严重时,通过出诊电话通知专科人员,做好有效地应急抢救性准备工作,以尽可能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以达到减轻伤病人员经济负担的目的。

1.3观察指标(1)观察2012年度及2013年度的出诊情况。(2)比较2012年度实施细节管理与2013年度实施细节管理后的出诊准备时间、救治成功率及投诉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出诊情况比较2012年共出诊1643次,空诊164次,2013年共出诊1525次,空诊170次。

2.2细节管理前后2个年度出诊准备时间(表1)

3讨论

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在当今市场化的医疗服务条件下,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院前急救的核心竞争力是更短的到达时间、更优质的急救服务[7]。更短的到达时间有赖于日常的细节管理,细节管理是通过将可能延误出车、影响急救的任何因素进行提前考虑,做好预防,从而尽可能缩短由于机器、设备故障,急救物品不足及人员因素所造成的出车延误或院前急救效果不理想的局面;通过接入电话、GPS定位、了解情况、安排出车、远程指挥、入院治疗的过程,将其中的每个环节牢牢把控,一方面提升出车、抵达、救治、转运的效率,另外还可提升救治的成功率,并降低急救的风险。通过细节管理将可能影响急救的风险因素进行提前防范,并采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对急救全过程监控及指导的目的,对于提升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及降低出车准备时间有重要意义。

结果显示,采用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方法有效降低了出诊准备时间、降低了投诉率及增加了救治的成功率,这与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影响救治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出诊准备时间、出诊到达时间、急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整体协调能力,而出诊准备时间的长短与出诊前相关急救用品准备是否完善,出诊安排是否合理、人员管理是否完善有关,通过细节管理对出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用良好的细节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进行约束,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出诊的准备时间。而更少的出诊时间无疑可一定程度上增加救治的成功率;细节管理十分强调整体协调能力,在急救现场,通过良好的团体配合,中途转运管理亦可一定程度的增加救治成功率;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投诉率是衡量医院院前急救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最少的出诊准备时间和良好的院前急救服务以及优质的整体的管理,均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服务的满意度,减少投诉率,改善医患和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爱华,陶红,桂莉.国内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23-25.

[2]赵永春,金雅丽,张雷,等.数字化院前急救医学系统的组成与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4):1309-1311.

[3]Dhruva VN,Abdelhadi SI,Anis A,et al.ST-Segment Analysis Using Wireless Technolog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ATMI)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7,50(6):509-513.

[4]Davis DP,Graydon C,Stein R,et al.The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paramedic versus e-mergency physici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hospital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J].Prehosp Emerg Care,2007,11(4):399-402.

[5]张爱珍.120电话指导及告知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05-4106.

[6]向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院前急救[J].重庆医学,2011,40(16):1660-1661.

[7]柳惠玲.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做好院前急救工作[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63-64.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第8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2012年至2014年院前急救所有转运回院危重病人156例,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2-86岁。其中重症颅脑外伤47例,多发伤32例,心血管疾病39例,各类中毒18例,刀砍伤15例,电击伤(包括雷电击伤)5例。其中院外死亡5例,院内转运至住院病房途中死亡2例,安全转运149例,无医疗纠纷发生。

1.2方法

回顾性调查患者接诊记录和病历资料,对出现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并询问当事人经过及原因,查找存在隐患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统计。

2转运过程中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归类(表1)。

3防范措施与对策

3.1改善硬件和设备 使用性能良好、设备优良的先进运输设备,完善急救药品物品,急救仪器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每天交接查看并签名,用后物品及时补充。运输设备和急救设备性能良好是保证转运安全首要条件。

3.2配备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远离医院,救护车上操作环境远不如院内,医护人员容易疲乏,加上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风险,若没有高度责任心及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很难胜任长途转运危重患者工作。

3.3加强出诊护士专业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定期对急救人员加强专业急救技术培训,进行群伤急救演练,提高配合协调能力。要求护理人员熟悉车载药品,掌握急救器材、仪器使用。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使其按照规范流程运作,转运前通过病情评估,对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处理,以减少途中意外发生。

3.4急救与告知并进 尊重患者知情权,解释潜在风险,存在利弊关系及失败可能性,使用急救仪器和急救技术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在征得患者家属理解和支持签字同意后方可转运。

3.5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认真检查所携带药品、物品、是否齐全,仪器性能是否良好、电量是否充足,储氧设备是否良好,氧气是否充足,转运设备和工具是否良好等等。充分评估病情,掌握转运适应症和禁忌症,签好转运同意书,根据病情选择适合抢救设备。

3.6规范转运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原则,结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际转运指南》,结合本科情况制定转运方案。加强长途转运制度管理,完善转运措施及流程,维持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及病情平稳,保证转运安全。

3.7正确搬运 合适 昏迷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颈椎骨折患者,使用颈托固定,保持颈部自然中立位,脊柱骨折者使用脊柱板固定,搬运时保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线上,成轴性搬运;【2】骨折者,先固定后搬运,切忌拖、拉、推患者,采用多人搬运或用被单托起,避免再次损伤。

3.8加强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做好相应处理 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大幅波动,心率加快或变慢,呼吸加快或变慢,患者烦躁不安或异常安静等等,都提示病情变化,须找出原因紧急处理,本组有5例患者均因转运途中发生病变抢救无效死亡。建立人工气道者注意:(1)转运前气道清理,人工气道建立和调整;(2)转运中进行气道清理次/ 2h,持续氧气吸入。开通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防止渗漏,引起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瞳孔、呼吸变化,保持最佳,并保证治疗护理措施不间断,行之有效。

3.9人性化设计转运路线,严格交接班制度,病人转运回院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能无缝衔接主要依靠医院救治体系多能良好运作,这离不开多科室协作,相比院前急救,院内转运常常缺乏规范,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除患者本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环境及硬件(转运通道、转运工具、电梯等)、职业道德及技术责任心等等【3】。转运前设计最佳路线,以快捷、不重复为主,运用降阶梯思维模式先做重要检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4】。院内应设置专用通道、专用电梯和无障碍设施。本组院内转运1例脑干出血病人在等待电梯期间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危象解除。在转运前做好科间协作工作,通知接收科室和电梯人员,做好接收准备,以免等待时间过长延误病情。转运时与医生同行,有利于发现和处理途中出现的意外。转运护士和病房护士对病情、抢救措施、用药进行床旁三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签名,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完成交接流程【5】。

3.10发挥护理部监控协调作用 危重患者院前院内转运涉及到医、护、工、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急诊科、功能检查科、病区等部门协作。护理部经常实地巡查护送时流程执行情况,听取各科反馈意见,掌握危重病人转运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院内转运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