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搬运;转运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室以前,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护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要把最确切有效的医疗救治带到危重患者身边,现场实施干预,然后直接转入相关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

院前急救转运方法是否正确,对患者病情的转归伤残及生命都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1]伤病员在现场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和随后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搬运这一重要环节。搬运是急救医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搬运术对伤病员的抢救、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仅仅把搬运看成简单体力劳动的观念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搬运转送不当,轻者,延误了对患者及时的检查治疗;重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伤情、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死亡,使现场抢救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决不能轻视了搬运转送的意义。

资料显示,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发生意外明显高于其他科[2]。是因在没有掌握搬运的适应症,缺乏仔细、认真体检及初步处理的情况下,急于将患者向车上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缺乏急救措施,途中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失去抢救时机[3]。更有甚者,甚至在搬运环节没有医务人员的陪伴下,盲目匆忙搬运及转运,致使患者在辅助检查时或返回急诊科的途中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等险情,严重时使患者失去急救机会。有可能增加转运危重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

到达现场后救护人员需要首先确认并立即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医护人员要依照患者的意识状态、气道、呼吸、循环体征等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进行有效合理的抢救[4]创伤救护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技术。遇到出血、骨折的患者,救护人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做好自我保护,迅速检查伤情,快速处理患者。

1止血技术

1.1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

1.1.1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①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③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④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1.1.2注意事项 ①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②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③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min放松一次,放松2~3min/次。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④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2包扎技术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2.1环形绷带包扎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2.1.1注意事项 ①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②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③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④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无发凉等。

2.1.2三角巾包扎法 ①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②三角巾宽带: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

③三角巾窄带: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可用于足、踝部的“8”字固定等。

3骨折固定技术

3.1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②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 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③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④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⑤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⑥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⑦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在现场行必要的止血,固定,包扎后再搬运,按伤员重、中、轻、顺序搬运。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①.徒手搬运:该方法适用于通道狭窄等担架或其他简易搬运工具无法通过的地方,但骨折伤员不宜采用。单人搬运:由一个人进行搬运。常见的有扶持法、抱持法、背法。双人搬运法:椅托式、轿杠式、拉车式、椅式搬运法、平卧托运法。②器械搬运法:将伤员放置在担架上搬运,担架员在伤员的一侧,将伤员抱上担架,然后将伤员固定于担架上。抬担架的两人走步要交叉,即前左后右,上坡头在前,下坡头在后。同时要注意保暖。还要经常观察伤员情况;③ 途中搬运,伤员在车上宜平卧,一般情况下,禁用头低位,以免加重脑出血、脑水肿, 休克的伤者则脚略高于头。行进时伤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伤者情况如遇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头部应与车辆行进的方向相反,以免晕,加重病情。骨折患者应将患者置于底层,并将担架固定好,以减轻途中震荡的影响。注意:无论何时搬运,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

3.2不同的伤势的搬运方法:现场搬运骨伤员:单纯的颜面骨折、上肢骨折,在做好临时固定后可挽扶伤员离开现场。

3.2.1颈椎骨折 颈椎骨折时如不能找到颈托可由一人托起头部并水平牵拉颈部,余3~6人托起伤员身体与其同向同时移至木板上,采取仰卧位,在其肩背部垫低枕保持颈部略向后仰,头两侧垫枕头或沙袋,衣服卷固定颈部。

3.2.2胸腰椎骨折 一人托住头颈部,另两人分别于同侧托住胸腰段及臀部,另一人托住双下肢,维持脊柱伤后位置。

3.2.3髋部及大腿骨折 一人双手托住腰及臀部,伤员用双臂抱住救护者的肩背部,另一人双手托住伤员的双下肢

3.3胸部创伤患者 使用担架或救护车运送时,可采用健侧在上侧卧位以利健侧呼吸功能代偿并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若双侧创伤也可采用半卧位或坐位并采用腹式呼吸

3.4腹部创伤 采用仰卧位,双下肢屈曲,膝下加垫以放松腹壁。

3.5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患者最好用侧卧位。

3.6对腰部、骨盆处骨折的患者,要选择平整的硬担架床。在抬送途中,尽量减少震动。

3.7对尚未明确是否有脊柱损伤者,防止扭曲脊柱,严禁一人抱送或两人拉车式搬运,而应采取三人或多人同时托起伤者转移至门板或担架后再行转移。

4搬运后转运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搬运后护送患者时应注意安全、保暖、人文关怀,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有生命危险,应一边抢救一边后送。据报道,复苏每延迟1min患者的生还可能性下降7~10[5]转送途中的复苏可视病情,或靠边停车复苏,或车上进行复苏。保持输液、用氧及各管道通畅,上止血带的伤者,要记录上止血带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对外伤骨折患者注意保持,减少痛苦。①急救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甚至、血压、呼吸、心率等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急救处理和调整措施,必要时应停车抢救;②应及时检查伤病及治疗的具体情况如外伤包扎固定后有无继续出血、肢体肿痛变化、远端供血是否缺乏、固定是否松动、引流是否通畅、输液供养情况;③途中应注意行车安全确保不发生事故避免开快车增加危险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急救人员的安全与患者的安全同样重要。如果患者被固定好又急需院内抢救时,可以加快车速。对转运放弃治疗返家的危重患者,充分与家属沟通,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到达院内进行急救时向院内接诊医生做好交接工作,充分保证急救的速度与质量,达到院前与院内急救的灵活配合;④人工搬运时,应注意防止增加患者的痛苦,特别造成颈、胸、腰椎或其他部位的“二次损伤”⑤患者到达医院应及时办理患者交接手续,急救人员简单介绍病情和抢救情况,以便进一步救治。

5所以,如何提高院前急救中的转运技术及减少急救搬运中的意外需要

5.1各急救部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激发工作使命感、责任感、同情心,增强对转运环节与疾病转归关系的认识。

5.2参加现场急救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个人技术能力和个人防护培训和演练

5.3健全转运环节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量化考核

5.4规范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加强综合性救治能力和多学科技术的应用能力

5.5为减少转运意外及患者的死亡及致残率,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而不断推进院前急救的标准化建设。

5.6应开展广泛的社会急救培训。

5.7需要政府重视并提高紧急医疗救援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善办公条件、增加科研投入培养,而留住人才[6]。以便更快更好的为更多人民群众服务。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事故与意外事故及突发事件的频发,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增多,均导致社会对急救的需求的增加。这更需要广大急救人员不断加强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断改进急救设备,不断提高与增进急救搬运转运技术,方能实施高质量地转运。来适应与满足新社会的急救需求。

参考文献:

[1]叶家薇,吕家乐.急诊患者搬运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3):1

[2]卢勇,苏磊,奏传毅,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7.

[3]贺银丽,扈学琴.急危重患者院内转送的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75.

[4]黄艺仪,张美芬.现代急诊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7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腹部损伤;多发伤;创伤评估;复苏;损伤控制

Abstract: A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rate of abdomin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injuries is high,early accurate evaluation,remedy by multiplesubject medical staffs,reasonable damage control and resuscitation are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chronergy and entirety of remedy,and to decrease mortality rate and increase survival rate.

Key words:abdominal injury;multiple injuries;injury evaluation;resuscitation;damage control

在严重多发伤中,腹部损伤的发生率约为36%,因损伤涉及到多个系统和多脏器,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25%)与死亡率(10%)[1]。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伤情,避免漏、误诊的发生,保证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合理地进行损伤控制手术,正确处理液体复苏和早期手术的关系等是早期诊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严重创伤救治的经验,作初步探讨。

1 伤情评估与急救

1.1 初期评估和危重病情处理:对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早期评估应做到快速、准确。患者入院即应对伤情的严重度进行初步评估,如检查患者脉搏、呼吸、对语言的反应等。一旦确定有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复苏,或在有条件的急诊室进行紧急开胸抢救。对干扰通气和组织氧合的情况,必须快速进行纠正,包括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异物、血凝块,保持合适的等;必要时采取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等措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通气得到改善,而患者仍有呼吸窘迫或低血压,则应注意检查有无张力性气胸、血胸、心包填塞等存在。如排除这些诊断,应考虑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并及时送手术室进一步复苏。一般情况下,诊断性腹腔穿刺是确定有无腹腔内积血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2]。

1.2 全身细致检查:初期评估完成后,根据患者的全身状态是否稳定,进行更详细的检查,了解有无其他损伤;鉴别有无腹部以外的损伤存在,是空腔脏器还是实质性脏器损伤,以防误诊、漏诊。笔者强调正确的诊断以腹部症状及体征、生命体征为主,结合腹腔穿刺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当腹膜刺激征明显且肠鸣音消失时,应高度警惕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伴有意识障碍、脊柱骨折伴截瘫、骨盆骨折伴后腹膜血肿时,易掩盖腹部体征或给腹部创伤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提高对腹部创伤发生的重视程度,连续性的生命体征监测、动态的血液学指标监测及诊断性腹腔穿刺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对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笔者常规使用64排CT检查,对156例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达98%以上,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其它影响学检查;同时,对其它部位损伤重而腹部损伤轻的患者,动态的血液学指标监测及诊断性腹腔穿刺,使86例腹腔脏器损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降低了误诊、漏诊率[3]。

1.3 急救优先权的分配:诊断检查完成后,必须确立处理优先次序。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程序可分为3个不同阶段的优先方案,即第1优先、第2优先和第3优先。第1优先的目的是维持和(或)恢复患者生命功能,包括一系列基本的创伤ABC复苏措施和生命功能检查,维持病人呼吸、循环的稳定。第2优先的目的是迅速明确并控制创伤后病理生理紊乱,包括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实施各种确定性的救治措施。如判断有无失血性休克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等。第3优先的目的是及时确定并处理一些隐匿的病理生理性变化,如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2 时效性和整体性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应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体现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时效性”指专业化的创伤外科单科诊治,达到缩短术前时间、提高诊治效率,保证患者院内检诊“零通过时间”,摒弃多学科会诊模式;“整体性”指改分科诊治为系统化创伤专科诊治,减少会诊科室和缩短会诊时间,由专门从事创伤急救的医生负责“接诊——手术——ICU监护——术后康复”整个过程。我国多数医院创伤救治仍处于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落后局面,缺乏创伤专业救治机构或创伤处理单元,常因片面强调本专业特点,忽视了创伤对患者的整体打击所产生的全身反应,延误了急救“黄金时间”,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法定创伤外科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并建立了区域化、多功能的创伤分级治疗中心,强调创伤诊断与急救的专业化,从整体上对严重多发伤(包括腹部损伤)进行诊疗和制定手术方案,对提高创伤救治的专业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

我院建立了独立的、专业化的创伤外科,是全军的战创伤救治临床专科中心和重庆市重点学科,是全国少有几家专业的严重创伤救治机构之一。笔者在探索严重创伤救治专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突出体现了“时效性”和“整体性”,特别是将“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细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取得显著成效。这种急救模式也为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救治手段。主要做法是:(1)整合院内急救资源,将创伤外科管理与急诊外科管理一体化,由创伤中心设立总值班,具有最后决定权,负责绿色通道的统一协调、指挥。(2)制定了患者的准入标准和各类严重创伤的标准操作规程,可操作性强。(3)保障通讯畅通,创伤外科、急诊科医生在接诊患者的第一时间内通知二线值班和总值班,后者5分钟内到达现场,确定患者进入绿色通道后通知相关科室(手术室、CT室等)。(4)急事急办,所有合血、检查暂不缴费,急诊医师或护士陪同进行相关检查,相关科室以加盖“急救绿色通道”章和标签为依据,结果直接报手术室。(5)在到达手术室前行限制性复苏,强调快速通过,手术麻醉与建立深静脉通道和动脉监测同步。(6)创伤急救以创伤外科为主,其他外科有限参与,协同处理。(7)定期总结和讲评,建立创伤急救问责制,每月对运行情况进行一次讲评,以期不断完善。2年来共救治包括腹部损伤在内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近100例,使患者从入院至手术室的时间从61.9分钟缩短到43.5分钟,救治成功率从89.3%提高到96.7%,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从组织形式及技术上保证了严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极大缩短了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相关科室人员的急救意识,逐渐培养和训练了一支专业化的创伤急救队伍。

3 液体复苏

约80%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休克,液体复苏是必须的。但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对休克复苏的时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6]。

3.1 正压复苏与低压复苏:严重腹部损伤后,失血性休克大多为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早期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大量快速液体输注可影响血管收缩反应,引起血栓易位。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限制/低压复苏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效果优于积极/正压复苏[6]。但低压复苏具体控制在高血压,维持多少时间,尚需进一步确认。有学者[7]建议,若无颅脑损伤,收缩压可控制在≤90mmHg,若有颅脑损伤,为保证脑组织有足够血液灌流,收缩压应控制在100mmHg以上。笔者的临床实践显示,在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伴休克的41例院内早期救治中,在患者得到确定性手术止血前的半小时内,将收缩压控制在70~90mmHg间是安全的[8]。

3.2 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传统观点认为创伤性休克致低血压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尽快提升血压。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其并不能提高患者的成活率,尤其是在非控制出血时,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危险[6]。因此,延迟复苏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延迟复苏指对包括腹腔脏器出血致创伤失血性休克,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患者,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即刻复苏,而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对非控制性出血的腹部损伤患者,可在进行确定止血前,保证液体通道通畅,用平衡盐液1500~2000ml维持,并根据生命体征监测情况随时进行补充。这种在有限的时间(30分钟)内进行延迟复苏方式对提高救治生存率是有利的。

3.3 低温复苏与常温复苏:研究表明[9],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在休克时或复苏时通过表面冷却的方法达到轻度低温(35℃)可提高动物的存活时间和72小时的存活率,并可降低血和肝组织中抗氧化物质。采用低温复苏的方法可使“黄金时间”延长2~3倍,可为某些认为已不可救治的大出血患者赢得更多的时间进行最后确定性的止血和复苏治疗。这种人为采取的治疗性、控制性低温与发生在创伤患者的自发性、非控制性低温是不同的,前者对治疗有益,而后者则有害。笔者认为,对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在进行控制性低血压和延迟复苏的同时,早期主动、控制性低温治疗对保证患者术中的安全及改善预后是有益的。但术前或术中采用控制性低温的时间不应太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一旦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就应开始进行有效的复温。

3.4 液体复苏的种类:目前休克复苏液体的种类繁多,但各有其优缺点。笔者前期报道[10]平均失血量400~1000ml的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使用羟乙基淀粉溶液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经快速输入羟乙基淀粉溶液后能使血液黏度降低,改善微循环,提高动脉压,有利于患者的循环功能的改善、内环境稳定;用于低血容量性创伤患者,其有效性、安全性值得肯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工血浆代用品。

4 损伤控制

在严重腹部损伤患者生理功能耗竭的情况下,外科医生若对病情的严重性缺乏认识,继续按常规进行外科Ⅰ期复杂手术,最终患者的全身代谢必将转向不可逆损伤[11]。损伤控制是针对严重腹部损伤患者所进行的分阶段治疗的外科策略,用以减轻由于低温、凝血障碍及严重酸中毒(危险三角)所致的不可逆性病理损害。多数严重腹部损伤患者可按常规手术完成处理,并不需要采取损伤控制计划,只有在其生理潜能临近或达到极限时,才需要损伤控制处理模式。选择的时机往往是在术前、剖腹术中、完成简短的手术探查后即作出决定,而不是在出现“危险三角”时才决定实施[12]。笔者认为应根据医疗条件、患者的生理参数、创伤类型、创伤部位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好实施损伤控制手术的适应证。损伤控制包括3个主要阶段:采用临时的措施快速控制腹腔内出血及污染、切除坏死组织,临时关闭腹腔;术后ICU进一步纠正致死性低温、凝血障碍及严重酸中毒;有计划地再次手术以修复损伤脏器。

4.1 初期简化手术:目的是尽早完成简单而有效的手术,避免进一步加重损害。

4.1.1 紧急手术止血:目的是控制致命性出血。对明显的局部活动性出血点予以缝扎,不能结扎或缝合止血无效时,填塞止血是有效的方法。对动脉、静脉出血和主要脏器创面渗血,有时间短、易操作、止血效果确切的优点。填塞止血注意防止填塞过度和填塞不够,填塞过度可压迫肝后上腔静脉和(或)关腹时张力过高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内脏血流淤滞或腹腔间室综合征;填塞不够则达不到止血效果。气囊导管填塞法常用于出血深且难以接近的部位,如肝右叶深部贯穿伤、骨盆弹道贯通伤等。根据部位、性质可选用三腔二囊管或Foley导尿管插入伤道,气囊充气达到止血的目的,48~72小时内气囊放气。若出血已停止,则无需再次手术,拔管即可。血管介入栓塞法用于严重骨盆血肿或重度肝脏损伤出血经填塞止血或气囊导管填塞均难以止血或部分止血的病人[13]。

4.1.2 控制污染:控制污染是损伤控制的第2个主要目的。肠管单个穿孔可缝合修补,复杂肠管损伤应以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远、近端,避免常规切除吻合。结肠穿孔时,应按复杂肠管损伤处理,因此时腹壁严重水肿,应避免结肠外置造口。十二指肠、胆道、胰腺损伤可置管外引流,并加填塞。幽门、胰腺颈、近端空肠可用吻合器缝合,胆总管可以结扎,胆汁可经胆囊造口引流。部创伤并严重出血不能止血时,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但不重建。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高。即使在再次手术时,消化道重建仍可不包括胰腺空肠吻合。

4.1.3 腹部损伤血管的控制:腹腔内重要大血管损伤需采用损伤控制方法,尽快中止手术。腹腔内大静脉损伤如髂静脉、下腔静脉可用上述的结扎或填塞法来达到止血目的;但大动脉损伤常需修复才能控制出血。对功能特别重要的脏器还可采用暂时性腔内血液转流,以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4.1.4 简易关闭腹腔:当胸、腹腔出血和污染得到控制后,暂时关闭胸、腹腔。因为需要早期再次手术,因而常规关腹既无必要,又浪费时间。我们采用暂时关闭腹腔的主要方法有:(1)塑料单覆盖,负压吸引法:用塑料单或三升袋外层做成无菌塑料单(剪成多孔)覆盖腹部伤口,表面再覆盖带引流管的聚乙烯醇明胶海绵,后者行封闭后接持续负压吸引。(2)敷料填塞覆盖法:较大的腹部软组织缺损伴内脏伤时,简单处理完腹腔脏器损伤后,用大块、厚的敷料将伤口填塞覆盖。(3)单纯皮肤缝合法:在关腹无张力情况下,不缝合腹直肌鞘,仅缝合皮肤,避免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发生。(4)修复材料缝合法:采用合适的人工修复材料如人工补片等缝合关闭腹腔,关腹前应该尽可能以网膜或以对肠管无侵蚀作用的薄膜覆盖肠管表面,防止修复材料侵蚀肠管引起的肠瘘。(5)单纯筋膜缝合法:关腹无张力时,皮肤可以巾钳钳夹、单层连续缝合筋膜。术后注意经导尿管行膀胱测压或观察呼吸机气道峰压,若提示腹腔内压力过高可迅速剪开缝线,避免加重腹腔内重要脏器的微循环障碍[14]。

4.2 ICU复苏:患者经严重创伤及简短剖腹探查术后,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已近耗竭状态,因此,术后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维护和支持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低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的复苏。笔者认为低温复苏应该从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时就开始实施,包括使其脱离寒冷环境、提高周围房间温度、机体的保温。积极的复温措施有加热垫、空气对流毯、输注40℃液体、43℃腹腔灌洗液术中腹腔灌洗等。在复温过程中需连续对体温进行监测,以作为评价复苏效果的指标。

4.3 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目的是去除填塞物,探查被忽略的较次要创伤,重新处理损伤控制遗留的问题及规范关闭腹腔。再次手术的时机需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选择在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恢复后,往往是在简短剖腹探查术后48~72小时内完成[15]。对腹腔内可能存在重要脏器缺血、肠道结扎或夹闭发生闭式肠梗阻时,应提前再次手术;对由于腹腔脏器水肿而采用人工材料关腹者,膀胱测压示腹腔内压仍偏高时,则必需等到48小时后肠蠕动恢复才能完成正规关腹。在再次手术过程中,若在去除填塞物时发生继发性出血、内脏仍明显肿胀、肠管扩张而肠蠕动未恢复或有不能控制的消化道瘘者,需继续采用控制损伤处理。

参考文献

[1]黄显凯.加强腹部创伤的早期诊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7,9(5):385-387.

[2]Freeman J,Nicholl J,Turner J.Does size mat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ume and outcome in the care of major trauma[J].J Health Serv Res Policy,2006,11(2):101-105.

[3]姚元章,邓志龙,麻晓林,等.闭合性腹部创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7):421-423.

[4]London JA,Battistella FD.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J].J Trauma,2003,54(1):16-24.

[5]姚元章,孙士锦,沈康强,等.急救绿色通道对提重创伤救治水平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22):2272-2273.

[6]刘良明.战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方法与新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6(12):913-915.

[7]Xiao N,Wang XC,Diao YF,et al.Effect of initial fluid resuscitation on subsequent treatment i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rats[J].Shock,2004,21(3):276-280.

[8]黄显凯,蒋耀光,费军,等.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4,6(6):422-425.

[9]HachimiIdrissi S,Yang X,Nguyen DN,et al.Combination of the rapeutic mild hypothermia and delayed fluid resuscitation improved survival after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rats[J].Resuscition,2004,62(3):303-310.

[10]姚元章,孙士锦,王韬,等.国产与进口羟乙基淀粉溶液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4):209-212.

[11]刘中民.普及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提重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21-222.

[12]黄广建,张延龄.损伤控制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06,19(4):198-200.

[13]Sugrue M,D'Amours SK,Joshipura M.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the abdomen[J].Injury,2004,35(7):642-648.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院前出诊;长途转诊;急救护理

急诊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院外环境中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通称。运送患者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 迅速、安全地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的职能之一, 患者危重多变的病情、复杂的病种、较长的车程等是其主要特点, 同时环境、设备、时间、路程等条件限制着抢救的实施, 患者家属的监督及其情绪也影响抢救实施, 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中, 死亡率的降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已成为急救专业人员需要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2 年10月院前急救转诊的280例患者, 均安全送达目的地, 无医患纠纷发生, 因此, 先进的设备、充分的准备、精湛的技术, 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的有力保障。

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2 年10月共转运危重患者 280 例。189例男性, 91例女性, 患者年龄 3天 ~78 岁, 平均 48岁, 出车距离 50~230 km, 平均 147 km, 转运时间 40 min~2.5 h。转运2 例小儿气管异物患者, 3 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21 例脊柱损伤患者, 19 例心肌梗死患者, 76例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变患者, 2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2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15例断指、断肢患者, 11 例危重新生儿, 87例复合伤多发骨折患者, 其他危重患者 24例。

2 护理干预

2. 1 出诊、转诊前的准备

2. 1. 1 伤情评估 接到长途转运患者信息后, 院前医护人员应当立即探视病区患者, 对患者伤情进行认真检查、评估, 观察患者的意识、昏迷程度、心肺功能、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分析、判断监测数值, 了解是否应用药物、出血伤口是否包扎、骨折情况等, 并积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将转运的风险程度详细告知, 签订《长途转运协议书》及《院前病情告知书》, 使患者家属理解并支持转运, 减少发生医患纠纷。转运前, 应协助随车家属将行李和外院病历资料妥善放置, 避免挤占急救空间, 影响急救[1, 2]。

2. 1. 2 人员和物品准备 一般由1名医生、护士、司机参与院前出诊和转诊, 救护车上的急救箱内须配常用的急救药品。同时配备转运、包扎止血、吸氧、除颤、插管等必备器材。出诊护士每天负责检查补充救护车上的物品, 对各项检查确认无误各种物品安放在车内固定的位置, 保证其处于完整备用状态[3]。

2. 1. 3 掌握出诊适应证 由急诊值班医务人员接听120电话, 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病情以及与患者的联系方式等做记录。

2. 1. 4 履行报告制度 出诊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及目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然后详细向家属交代患者的病情, 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家属强烈要求转运且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大的, 转运前要让家属在转诊同意书上签字。这样可以让患者家属有心理准备, 同时也可以避免医疗纠纷[4]。

3 急救护理

3. 1 医护人员素质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要热爱急救专业, 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职业道德良好、急救护理知识扎实、急救操作技术熟练;经过相关急救专业培训, 熟悉急救药品、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热情、真诚对待患者, 发现、反应问题迅速, 沉着、果断处理问题。在长途转运途中, 医生使用口头医嘱, 急诊护士“三查七对”更需严格执行, 保证救护车中的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 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完善护理记录[5]。

3. 2 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持续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心功能的监测, 心率、血压, 发生变化、心律失常、室颤应发生时行积极处理。

3. 3 患者合理放置 不同患者摆放要求不同, 颅脑损伤、脑出血、昏迷等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胸部创伤、呼吸困难的患者取半卧位;骨折的患者进行牢固固定, 颈腰椎损伤的患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搬运时将身体固定于脊椎板上, 尽量减少转运途中血管、神经的再损伤[6]。

3. 4 呼吸道保持通畅 昏迷、颅脑损伤患者使其头转向一侧, 依据检测情况调节吸氧流量;固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管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出痰液, 保证通畅呼吸道;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 有严重呼吸窘迫的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 行机械通气[7]。

3. 5 维持有效循环 用留置针在转运患者前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建立1 条, 必要时可建立 2~3 条静脉通道, 抢救药物通道1 条, 其他为辅助药物通道。院前急救用药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三清、一复核”, 听清、问清、看清为“三清”, 与医生复核药名、剂量、浓度, 用过的安瓿必须保留到转运任务完成, 便于进行核对就是“一复核”[8]。

3. 6 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的实施 护理人员要勤查、勤问, 坚守在患者身边, 随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实施有效的、必要的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患者意识、血压的改变, 紧急发生的异常情况, 途中采取抢救措施, 必要时停车抢救, 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术等, 并做好护理文件记录。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是重要组成部分, 长途快速、安全地转运患者为挽救患者生命及进一步抢救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患者病情评估认真, 急救器材药品准备充分, 途中病情变化观察严密, 是长途转运急救危重患者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钱虹 . 院前危重患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防范 . 中国现代医生 , 2008, 46(25):68-69.

[2] 易艳 . 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的探讨 . 临床急诊杂志 , 2011, 12(2):120-122.

[3] 陈佩乔,黄晓辉.长途转运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8(7):17.

[4] 张青梅. 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 卫生职业教育 , 2011, 29(16):143-144.

[5] 刘丹, 李宜, 林永顺. 长途转运病人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急救医学, 2006, 30(8):766.

[6] 魏红云 , 方玉桂, 鲍光欣, 等.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 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1):48-49.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颌面外伤;急救;护理

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颌面外伤患者56例,在协助医生作好急救治疗的同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14~62岁。交通事故39例,工作意外致伤15例,其他2例。其中下颌骨骨折26例,颧骨骨折7例,上颌骨骨折9例,单纯软组织损伤10例,上下颌骨骨折4例。

1.2 结果 本组56例患者,经止血、抗休克、骨折复位固定、抗感染等急救措施后,转入住院治疗,无感染发生和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急救处理

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损伤后易出血,组织水肿移位或舌根后坠,分泌物堵塞等均可造成呼吸道梗阻,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窒息死亡。因此,预防窒息,建立良好的呼吸道是处理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关键[1]。应随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内出血及裂伤应及时处理。如舌根后坠可行舌体固定,声门部有血块等异物堵塞者,应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气管插管,出现吸入性窒息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防治肺部并发症,保证通气通畅。

2.1.2 止血 根据损伤部位、出血性质(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及现场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压迫止血法、结扎止血法和药物止血法等。

2.1.3 防止休克 单纯颌面损伤发生休克的体会不多,常因伴发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而引起。颌面部病员休克处理原则与一般创伤外科基本相同,如抬高下肢,补充血容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镇痛等。不同的是颌面部创伤的病员,不要应用吗啡,因吗啡有抑制呼吸的作用,而颌面部伤员易发生呼吸障碍,吗啡又可使瞳孔缩小,妨碍观察颅脑损伤的病情变化[2]。

2.1.4 协助医生作好创口处理 认真清洗创口是避免留瘢、促进创口愈合最基本的一步。首先用碘附清洁创口皮肤,有油垢者,用医用汽油擦洗后再用生理盐水和1%过氧化氢液反复清洗,尽可能清除创口内的细菌、污物及坏死的组织碎片和其他异物。由于上下颌骨附着牙齿的击碎片、骨组织碎片形成可加重组织损伤,增加深部感染机会和异物数量,因此在清创处理时,应尽量清除并早期关闭与窦腔相通的创口,以减少感染机会。

2.1.5 观察有无合并颅脑损伤 严密观察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的变化,暂不作非必须的检查和手术,以减少搬动。如鼻孔或外耳道有脑脊液漏出,禁止作耳、鼻内堵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如病情恶化,应及时作进一步检查处理。

2.2 护理干预

2.2.1 心理护理 颌面部损伤多为突发意外伤,伤后面部出血,疼痛、肿胀,颌骨骨折多塌陷、畸形、容貌改变和张口受限,咬合紊乱,功能受损,患者恐惧、紧张、情绪低落。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特点和治愈效果,使他们解除心理顾虑,积极地接受治疗。

2.2.2 疼痛护理 伤口疼痛常给受伤者带来躯体折磨和精神痛苦。积极采取局部冷敷、半卧位等医疗措施缓解疼痛带来的痛苦。注意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诉说,观察其非语言表达对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作出准确评估,必要时可辅助止痛药物。

2.2.3 伤口护理 因颌面部窦、腔多,腔窦的温度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开放性骨折者容易感染,感染的伤口给患者造成终身的瘢痕,故应加强伤口护理。对暴露的伤口,应保持干燥清洁,用1%碘伏擦洗伤口,对于包扎的伤口,注意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及进食时污染伤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敷料。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损伤平时因工伤、运动损伤、交通事故和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所致,目前交通事故已成为平时颌面外伤的主要损伤原因,占30%~40%。在抢救护理过程中应有整体观念,先急后缓,进行全面观察。护士应具有急救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应急反应快、熟练的抢救技术,以提高救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化培训;整形外科;急诊;技能考核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在急诊就诊的面部外伤患者绝大多数都要求行整形外科治疗,以避免日后影响患者容貌和生活质量[1]。整形外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面部浅表外伤的处理,更被面部外伤患者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但对于车祸、严重创伤引起的外伤患者,除面部有创伤外,更多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组织脏器的损伤,这就要求整形外科急诊医护人员有娴熟的应急、急救技能和急重症处理知识[2],来应变、处理随时存在的紧急情况,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对整形外科急诊医护人员施行科学、有效的急诊专科技能培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采用多元化培训方法,对12名急诊护师进行急诊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参加急诊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多元化专科培训的护师12名,均为女性,设为多元化培训组。其中,低年资(工作4年以下,含轮转)者4名,中年资(工作4~10年)者4名,高年资(工作10年以上)者4名。学历: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7名,低学历(大专)者5名。另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按传统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的护师10名,也均为女性,设为传统培训组。其中,低年资者3名,中年资者3名,高年资者4名。学历:高学历者6名,低学历者4名。两组研究对象在工作资历、学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训内容除颤仪的使用,心电图机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氧气罐(枕)的使用,以及CPR技术、吸氧技术、吸痰技术的应用,每周培训1项操作,共8项培训内容。1.2.2多元化培训法多元化培训方法包括:(1)讲授互动练习法。培训老师(科室教学组长,通过护理部理论操作考核、选举产生)采用现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听、看、练及每一步与老师的答疑及矫正互动中,明确要求,矫正练习到熟练掌握[3]。(2)教学视频指导练习法。通过边看、边做、及老师现场指导,促使其掌握技能。教学视频由医院护理部、教学委员会针对整形外科常用技术操作,由科室组织固定人员根据操作考核标准练习后录制,护理部、教学委员会及所有教学组长审阅、修改后通过,作为医院操作模板供练习使用。(3)图片自我指导练习法[3]。通过看图、练习及与老师的矫正中掌握技能(心肺复苏术可采用此方法)。图片采用医院教学委员会心肺复苏培训PPT上总结图片为准。图片包括判断意识、判断呼吸、判断颈动脉搏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观察病情、安置患者的各种细节,供其学习。(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运用临床案例,训练其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维,引导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探究客观事实,挖掘其潜在的智慧和能力[4],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急诊特殊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情境再现让每一位培训人员主动参与其中进行分析总结。(5)情景模拟法。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其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5]。此方法用于应急抢救的操练。1.2.3传统培训法在主管护师的领导下,根据急诊科护师专科工作年限,分别对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师安排一位临床指导老师,负责管理和培训,每3个月反馈培训的效果和需求,并不断完善培训计划。1.2.4考核标准与方法(1)考核标准: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及氧气罐吸氧的使用操作,以及吸氧技术、吸痰技术、CPR技术的应用水平,共6项操作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整形外科常用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考核;除颤仪及心电图机的使用操作标准,由主管护师及教学组长根据使用步骤制定。(2)考核方法:急诊常规操作培训后,由主管护师及教学组长抽考2~3名护师实际掌握程度,每周1次。(3)急诊应急模拟演练:制定紧急事件及急诊应急抢救情境,综合考核急诊护师应急反应力,急诊技能掌握程度,每3个月演练1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抽查发现,除颤仪的掌握程度为40%,心电图机的掌握程度为50%,CPR技术及简易呼吸器使用的掌握程度为60%。多元化培训后,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氧气罐(枕)的操作熟练掌握程度达到98%,吸痰技术、吸氧技术、CPR技术、简易呼吸器考核平均95分,取得了满意效果。与传统培训法考核成绩(平均80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包括:(1)整形外科急诊常用设备使用技能欠缺。整形外科专科性强,急诊收治患者大多为单一体表损伤患者,创伤轻,严重复合伤患者一经筛查后,即转到综合性医院进行救治,需要急救处理的患者例数少,故急诊常用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吸痰、吸氧设备使用少。(2)缺乏主动动手练习的次数。整形外科急诊出现紧急抢救的患者例数少,急诊护师对相关技能重视不够,练习少。(3)缺乏急诊技能培训、定期考核制度。科室内无系统的培训及考核计划。(4)培训方法单一。急诊护师培训主要参加医院统一培训,有关急救设备及技能培训少,科室内培训主要由教学老师讲授培训为主,护师主动学习欠缺。多元化培训方法为急诊护师提供了多角度的学习方法,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对急诊技能知识的认知度和掌握程度。讲授互动联系法和视频指导联系法的相互运用,提高了急诊护师对操作流程、步骤的掌握程度,急诊护师在进行培训中,先由教学组长进行讲授,直观了解操作的步骤、方法;再通过视频对操作的步骤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模仿、练习;练习后再结合视频进行纠正,达到连贯流畅的掌握视频。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提高了护师对未发生的应急情景的处理意识,通过对特殊紧急案例进行分析及情境再现,利于护师主动参与讨论,总结经验。培训考核中,组织有计划的急诊应急模拟演练,设置急救情景如心脏骤停、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使护师身临其境,同时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缺陷,可以使护师进一步地认识到训练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达到“练中记、记中用、记得牢”的效果[6],同时,通过对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的关注和认识,反思操作中的失误,帮助护师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使急诊护师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开拓了护师学习的视角,使学习方法不再单一,易于被护师接受。同时,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有利于培养和激发护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复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所学技能进一步巩固加深的同时,还能给护师提供更好的学习角度,增加护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7]。欧洲复苏委员会(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ERC)建议定期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练习与考核,并注重培训方法的科学性以促进其技能保持。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急诊队伍的应急水平。通过执行培训考核方案,有计划的不断强化进行培训,可使护师形成一定的学习规律,增加其培训依从性,同时定期有计划的考核,提高了整形外科急诊护师对急诊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整体急诊队伍应急抢救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多元化培训方法拓宽了临床护师学习的视野,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习模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胡亚兰,胡亚欣,寻丽彬,等.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急诊面部外伤[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4):635-636.

[2]赵明光,郭学军,宋振全,等.信息化多学科协作模式救治严重颅颌面伤临床分析[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4,2(4):234-236.

[3]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护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复训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9):862-864.

[4]丰萍,王红红,邹叶青,等.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22.

[5]张怡,樊雅静,黄凌.情景模拟法在产科低年资护师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0,10(6):82-83.

[6]邸,任晋宏,魏亚培.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0):2814-2815.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鼻出血;动脉瘤;血管栓塞术

创伤性动脉性鼻出血又称创伤性动脉瘤(traumatic aneurysms,TAs),可引起致死性严重鼻出血,死亡率高达45%。颅中窝骨折累及蝶窦,并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引起动脉血由破口外流,经蝶窦和鼻腔流出。若动脉壁破口较小,硬膜完整,出血可暂时停止,并逐渐形成假性动脉瘤。随着蝶窦壁受动脉瘤搏动蚀破坏,到一定时期假性动脉瘤破裂,又可引起大量鼻出血;另外颅底骨折也可伤及蝶腭动脉或筛动脉引起动脉性鼻出血。我院近年遇到2例创伤性动脉性鼻出血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1:男性,34岁。右鼻大量出血3小时。20天前因车祸致头部外伤,有原发性昏迷约15分钟。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感鼻酸胀不适,随即右鼻突然大量出血约600ml,自行止血无效即急送我院。体检:血压102/72mmHg。脸色苍白。血红蛋白96g/L。鼻腔内未查见明显出血点。鼻腔用麻黄素纱条堵塞后仍反复出血,每次100~300ml。CT示右蝶窦骨折,窦腔内积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右颈内动脉C2与C3交界处前方有一圆形致密影,诊断为右颈内动脉床突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随即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再次DSA未显影。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年后随访鼻未再出血。

患者2:男性,78岁。车祸致意识不清伴鼻部大量活动性出血、呼吸停止1小时。患者于1小时前因车祸当即致昏迷,呼吸停止,鼻部大量出血,现场急救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控制呼吸,急送我院。来院时患者意识无好转,仍无自主呼吸,鼻部大量出血,出血量约3000ml,血压测不到。心跳停止,经抢救恢复。考虑为创伤性动脉性鼻出血,行后鼻孔双腔导尿管压迫止血。行CT检查示: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脑干影像不清晰,环池影像消失,蝶窦骨折,窦腔内积血。患者终因伤势太重而死亡。

讨论

TAs是颅脑外伤后的并发症,临床上比较少见,一旦发生,常导致严重的鼻出血,病人休克死亡。所以神经外科医生应充分认识TAs的特点,以便积极救治。TAs的临床表现:(1)TAs三联征:头部外伤、一眼或双眼失明和严重鼻出血,常见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2)鼻出血特点:量大而汹涌,呈搏动性,反复发生,易造成失血性休克;(3)颅底骨折表现。TAs的诊断:(1)病史和临床表现:压迫颈动脉可减少鼻出血;(2)鼻部检查不能发现出血原因;(3)血管造影:可发现造影剂由颈内动脉破裂口向颅底漏出或发现突向蝶窦的假性动脉瘤。TAs的处理:(1)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2)鼻腔填塞暂时止血,但需注意出血可逆流入颅内;(3)手术处理[1]。这2例均有头部外伤史,鼻部大量出血及CT影像,可明确诊断。

TAs的临床特点是脑外伤后一眼失明和严重鼻出血,同时它的高死亡率要求进行血管造影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Fontela等[2]研究认为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与致命的鼻出血相关,而鼻出血的危险因素是累及颈内动脉管的颅底骨折,同时可合并眶骨骨折或视神经的损伤,所以认识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断可以降低死亡率。致命的鼻出血的鉴别诊断需与颈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相鉴别,常用的就是蝶窦孤立术[3]。对于合并蝶骨骨折和鼻出血的头外伤病人要考虑TAs的存在,假如骨折未合并鼻出血,血管造影可推迟2~3周,第1次检查未发现异常,反复鼻出血要及时做第2次检查。目前TAs的治疗是用血管内技术进行大血管栓塞包括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和弹簧圈栓塞术,对于不能耐受血管栓塞手术和由于颅底颈内动脉引起的TAs则需要开颅手术。

参考文献

[1]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46.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创伤;膈疝;诊治

[中图分类号] R6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a)-005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2016 January 52 cases of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patients to discuss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Results There were 41 cases(78.85%) that were diagnosed as diaphragmatic hernia within 12 hour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the diagnosis was(3.23± 3.64) hours. On the other hand, 11 cases(21.15%) were diagnosed after 12 hours, and the average time was(210±86)hours;after the operation cure in 47 cases, 3 cases died and 2 cases without surgery. Conclusion This point prompts that if the diaphragmatic hernia cannot be diagnosed definitely on the early stage, i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the diagnosing on the later stage.

[Key words] Trauma;Diaphragmatic hernia;Diagnosis

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是由于胸腹部的严重创伤对膈肌产生直接或间接冲击,引发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组织疝入胸腔,并可以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膈肌为胸腹交界处的隔断组织,因其位置相对较深,且为肌性软组织结构,一般不易出现损伤,故膈肌损伤破裂的病人在临床上相对少见。随着社会、交通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创伤性膈疝的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多,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该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52例创伤性膈疝临床资料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膈疝患者52例,其中男4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85±8.9)岁;其中48例急诊入院,4例平诊入院胸外科;52例患者中左侧膈疝40例(76.92%),右侧12例( 23.08%);所有纳入观察患者临床资料均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手术治疗50例,手术经胸入路35例,胸腔镜探查结合小切口修补1例,经腹部入路11例,胸腹联合切口入路3例;49例患者行膈疝内容物还纳+单纯膈肌修补,1例合并肠梗阻及结肠、脾脏坏死,行脾脏切除+肠造瘘+膈肌修补术。

2 结果

就诊后12 h内确定诊断膈疝的患者41例(78.85%),平均确诊时间(3.23±3.64)h;12 h以后确定诊断的为11例(21.15%),平均确诊时间为(210±86)h。术前确定膈疝诊断35例(67.3%),不明确诊断17例(32.7%); 手术治愈47例,术后死亡3例,2例未手术。

3 讨论

创伤性膈疝是由胸腹部的严重创伤,导致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组织疝入胸腔,引起相关临床症状,在严重胸腹部创伤中其发生率约5%[1];文献报道左侧膈疝常见,占膈疝发病率约80%[2],与该次观察左侧膈疝发生率76.92%相符合;膈疝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有时初期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常容易漏诊;该组观察术前确定诊断35例(67.3%),不明确诊断11例(32.7%),与黄永祥等[3]报道早期膈疝诊断率约70%相符合;当膈疝不能早期诊断,后期常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影响预后[4];如果膈疝并发绞窄坏死,相关报道死亡率为30%~80%不等。

膈疝诊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有CT、胸片、MRI及超声等;其中CT检测膈肌损伤的意义最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87%和72%~100%[5];床旁超声通过观察胸腹腔的气体、液体等变化,协助对危重病人的胸腹部损伤有特殊的价值[6];膈疝形成后由于胸腹腔压力差,常无法自愈,需要手术治疗,传统采用剖腹、开胸或胸腹联合切口行膈肌修补手术治疗;文献报道经腔镜行膈疝修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为膈疝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7-8];该组50例手术患者中,经胸入路35例,胸腔镜探查结合小切口修补1例,经腹部入路11例,胸腹联合切口入路3例;49例患者行膈疝内容物还纳+单纯膈肌修补,1例合并肠梗阻及结肠、脾脏坏死,行脾脏切除+肠造瘘+膈肌修补术;术后3例死亡外其余愈后良好。

观察52例患者,发现就诊后12 h内确定诊断膈疝的患者41例(78.85%),平均确诊时间(3.23±3.64)h;12 h以后确定诊断的为11例(21.15%),平均确诊时间为(210±86)h。术前确定膈疝诊断35例(67.3%),不明确诊断17例(32.7%);提示膈疝如不能早期明确诊断,后期常诊断困难;分析原因:①早期膈肌破损裂口较小时,腹腔内容物疝不多,未形成梗阻及压迫,临床症状及影像征象不典型;②右侧膈疝由于腹腔肝脏的阻挡,及部分肝脏进入胸腔封闭裂口来维持腹内脏器的正常解剖位置,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③临床医师经验、观察能力及阅片能力不强也是延迟诊断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该组患者诊治分析,如何提高膈疝的早期诊断能力已成为膈疝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充分认识膈疝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变化,熟知不同时期的膈疝临床表现;②以胸腹部损伤为主时应警惕膈疝可能;③胸腹部损伤患者,重视呼吸道症状疗效欠佳时膈疝可能[9];④加强临床医师对影像学资料阅读能力,动态观察患者影像资料变化,及时早期的诊断,避免加重患者的病情及负担。

[参考文献]

[1] 茅文斌.总结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经验[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5):142-143.

[2] 何进喜,乔志雄,于亮,等.创伤性膈疝 58例的诊断及治疗[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0):926-927.

[3] 黄永祥,吕荣伟.创伤性膈疝早期诊断与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3):515-516.

[4] 王学海. 41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诊治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7):801-802.

[5] MansoorE.Post-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s-importance of basic radiographic investigations[J].S Afr J Surg,2013,51(2):75-76.

[6] 罗小敏,王栋锋,魏捷,等.创伤超声重点评估在胸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l5,17(2):181-184.

[7] Liao C H, Chu C H, Wu Y T, et al.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repair for chronic 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ion: introduction of a novel technique with literature review[J]. Hernia, 2015:1-7.

[8] 吴春雷,陈保富,叶中瑞,等.创伤性膈疝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临床价值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2):297-298.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骨髓腔输液;急重症;小儿科;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骨髓腔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经骨髓腔内输液给药的迅速而有效的非常规输液途径。骨髓腔输液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液方法,其机理为利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骨髓腔内血管通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目前已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我国自2003年以来关于骨髓腔输液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对该输液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骨髓腔输液的历史和发展

自1922年Drinke等在动物实验中就提出骨髓腔可作为输液部位的概念由来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二战期间被应用于一些休克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的士兵,并挽救了4000 余名身受重伤士兵的生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于1947年曾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神奇的效果--495例患者的982次骨髓腔输液,只有18次失败,5例出现骨髓炎并发症[1]。战后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成功经验未能从军队进一步的发展也没有传播到地方,而被长期"冷藏"。且由于静脉输液技术的完善与进步,使骨髓腔输液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84年印度霍乱流行,骨髓腔输液技术再次用于输液给药挽救了许多患者,被James发现并撰写了"我的静脉通路王国"的评论,倡导在小儿科使用骨髓腔输液技术[2]。198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将骨髓腔输液技术列入儿科急救复苏程序中。200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在其复苏指南中指出,"在急诊过程中,建立血管通路应尽早考虑使用骨髓腔输液通路"。并建议成人在外周静脉穿刺2次仍不成功,应立即建立骨髓腔输液途径;危重患儿首选骨髓腔输液。在2010年心肺复苏国际共识中再次强调,在静脉通道不能使用时应经骨髓腔内途径给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急诊医学》中指出:经骨髓腔给药是复苏药物的给药途径之一。

2骨髓腔输液的机理与优势

骨髓腔被骨性结构包围,不会像血管腔那样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当外周静脉塌陷时,骨髓腔内的静脉通道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且因为解剖学的特点骨髓腔内的血管与其外的骨髓腔之间有较大的通透性,能够顺利的实现液体与药物的向血液循环系统内的转移。为危重条件下骨髓腔输液用药提供了解剖基础[3]。骨髓腔内血管压力约为35/25 mmHg,相当于身体平均压的1/3,更易于输注的液体和药物向血液循环系统的转移。骨髓腔输液的理论依据为骨髓腔是由网状的海绵静脉窦状隙组成,经中央管、滋养经脉和导静脉与血液循环相通。因此,输入骨髓腔内的药物液体可以迅速、有效的进入血液循环。骨髓腔内这些致密的非萎缩的微小静脉网络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围的液体和药物,并可以将其快速转运到体循环之中。且此途径输注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及用药剂量与周围血管用药极为相似,实践证明:能在静脉内使用的药物均可经骨髓腔应用。

3骨髓腔输液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非常规输液通道,仅在紧急情况下的患者一时无法获得其他静脉通路时选用。

禁忌症: 对于骨硬化、菌血症患儿及穿刺部位骨折、成骨不全、严重骨质疏松或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等禁用。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慎用。也有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硬化症并不是骨内输液的绝对禁忌症,但后者的致密骨质不易穿刺,不能输注高渗溶液,也不能长期持续输注[5]。唯一绝对禁止的是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骨针穿刺。

另外,一旦在骨上进行过一次骨髓腔穿刺输注失败,再进行骨髓腔穿刺尝试时,应避免在同一块骨上进行操作,以免发生潜在的药物渗漏风险。

4骨髓腔穿刺常用的穿刺点

周佩芬报道14例患儿骨髓腔输液,均一次穿刺成功[6]。常选择患儿胫骨粗隆内侧下方1~3 cm平坦处为穿刺点,穿刺时间

总之,只要能进入骨髓腔,许多部位都可以建立输液治疗的骨髓腔通路。美国心脏学会规定静脉穿刺失败3次或时间超过90s即为建立骨髓腔穿刺输液的指征。

5骨髓腔输液的操作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穿此前应详细查体,了解有无禁忌症,唯一绝对禁忌症是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骨针穿刺。由于骨髓腔输液是一项损伤性操作,穿刺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理解和同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穿刺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由他人协助固定好穿刺侧肢体后穿刺,穿刺时避免大幅度摆动穿刺针;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穿刺针,防止穿刺针左右晃动。

骨髓通道建立后,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定时观察远端血供,及局部软组织有无红肿、外渗; 输液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2 h为宜,最多不超过24 h[3],如患者病情平稳,外周血管充盈,则应及时建立外周或中心静脉通路,尽量缩短骨髓通路的使用时间。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骨髓腔内输液的并发症并不常见,主要的并发症有骨髓炎、肌筋膜间隙综合症、骨折、皮下肿胀、骨骺损伤、脂肪栓塞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皮下组织产生皮下肿胀。骨髓炎:在骨髓腔输液几十年治疗统计中,骨髓炎的发生率未>1%。

术后护理:患者病情平稳,外周血管充盈,外周静脉或深静脉通路建立后,应尽快拔除穿刺针;拔针时应缓慢祛除敷料,拔针后局部加压5~10 min,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出血、青紫等变化,无异常,24 h之后祛除敷料。

综上所述,骨髓腔输液在院内及院前的临床应用已经被世界范围内的同行们肯定和应用。韩建秋在西非马里共和国马尔格拉医院援外期间开展了这项技术,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9]。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急诊医学》中指出:复苏药物给药途径之一为骨髓腔内途径给药[10]。骨髓腔输液是利用与静脉系统相同的骨髓腔这一潜在血管通路建立液体通路的途径。在急救过程中发挥着快速、有效的输液通道建立,保证迅速补液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它不仅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忠杰.急救时骨髓腔输液亟需普及[J].医师报,2014,1,27

[2]何忠杰,林洪远,盛志勇.最便捷和安全的输液方式-骨髓腔输液[J].中国急救医学,2011,7(31):580-582.

[3]张翔,李涛.ICU药物治疗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10:247-248.

[4]何庆.现代心肺复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5]胡雪莹,孙明,杨茗岚.骨髓腔输液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0):958-959.

[6]周佩芬.骨髓腔输液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2,7(33):1498-1499.

[7]罗斌,梁隆斌,徐尚刚,等.胫骨多次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A):28-29.

[8]曹志民,樊磊强,张国良.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3,8(3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