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21―02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不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使自己获得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个人的独特专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年轻的大学生刚刚进入职场,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又不是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应对社会和企业对他们的技能要求。企业大多要求新员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尽快独当一面,尽快创造财富和价值,以减少企业的人才培养费用,减少因工作适应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形成大学生个体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其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积极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和企业中,锻炼自己。通过不断实践把知识融会贯通,学有所用,学能所用,积累经验,形成技能。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那样:“生活就是教育”,“社会也是学校”,“教、学、做有机统一”,“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高校的一切教育手段和教育环节应当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把个人核心竞争力优势体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上。高校所做的一切只有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二、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个人在行业中发展的立足之本,职场中的人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专业能力,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就要被淘汰。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特征。每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因为专业只是说明你学习的方向和领域,而不能说明你学到什么程度和水平。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激增,2011年已达六百多万人,再加上历年不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以及城市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人数在两三千万以上。在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待就业群体中,如果不大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成未来从业的业务和技术上的专长,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这些大学生退而求其次,转而尝试新的专业和领域,就更增加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可能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把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转变为其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体系,突出时代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在专业技能上要形成个体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显示出过人的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强的优势。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更欢迎那些具有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如果在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能具备一些其他必要的技能,将更加凸显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大学生独特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就业能力中的一个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不具备的或暂时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就业乃至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某些特定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这种特质是其他个体无法复制的,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个人的特质越明显,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个人之间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正是企业乐于接受的,因为这种差异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

在各种素质中,异质性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在就业竞争中,异质性有时往往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就业竞争事实上是一种素质和优势的竞争,如果没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独特优势,就无法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赢得竞争。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个体的特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

四、培养大学生强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改变。现在是核心竞争力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不一定还是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培养和发展,个体要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降低或消失,根据不断变换的时代的要求寻找和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或实践,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动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仅仅依赖于在学校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不足以形成强劲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为确保自己在就业竞争获得优势,就要不断学习。而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认为是一个人这辈子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现代学习观认为,大学毕业是一个人新的学习起点,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对于文盲的界定将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而不是不识字。因此,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会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进行反省,获得新发现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比别人更会学习,才能拥有比别人更持久的竞争力,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知识和信息时代,大学生要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认识和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各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中都能提升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能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

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就是人的个别性、个体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心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意志、情感、世界观、人生观、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一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创造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个性,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个性虽然是个体所拥有的,但是个性具有社会意义。一个人个性品质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安定。员工的个性品质作为个人重要的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工作和企业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j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会给企业带来生机、活力和发展的韧性。古人说:“厚德载物。”全体员工良好个性的汇合就会形成企业良好的文化和深厚的道德底蕴;另一方面,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的内驱力,培养企业鲜明的个性,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虽然个人都有个性特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鲜明、突出的个性,或者说具有促进自己发展的良好个性。“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能力,扼杀人的个性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个性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识别并充分尊重他们个性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要为大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环境氛围。积极健康的心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处惊不乱的良好心理品质,会引导个体走向成功,它们对于成就事业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来自智力因素,而85%则取决于个性因素。个人个性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个人核心竞争力中最难以模仿的。

参考文献:

[1]张丽花.浅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105―107.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大学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0 引言

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事业,必须保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适度超前发展,才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此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也得以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民办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民办大学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1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何谓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源于经济学的研究,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the havord business review)上) 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2 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通过上述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理解和定义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所谓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民办高校通过创新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仿效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有利于自身良好的持续发展以及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特征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反映。

2.1 特色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创办特色所形成的竞争力。民办高校的特色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的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

2.2 动态性。民办高校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及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后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各方面不断优化整合的一个过程;一方面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能始终保持不变,而必须根据自身的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

2.3 创新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创新所形成的。这种创新既包括民办高校知识的创新,并不断把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为人才的、科技成果的、为社会服务水平的技能,也包括办学特色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

2.4 整合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心是整合,包括吸纳、转化、运用 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能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条件的,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各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并不断发展自身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同样,再从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整合来看,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能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2.5 价值性。一所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有较大价值的。这种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它有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它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能更好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促使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3 制约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因素

3.1 经费方面 与国外私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不同,中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学校发展因此深受制约。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结构势在必行。例如,美国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社会捐赠、国家财政资助、智力服务收入分别在40%,6%。23%和23%以上,而民办大学目前的收入来源80%以上依赖学费收入,其它渠道所获收入比重有限,办大学的办学经费总的来说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以学养学”的道路。

3.2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一些现实状况造成民办高校的教师心理感受较差。一是经费来源不稳定,抗缺乏安全感。民办高校生源相对较差风险能力难以与公办大学相抗衡,因此很多教职工担心工作与收入得不到长久保障。二是缺乏荣誉感。社会上仍存在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职工比公办高校的教职工低一些偏见一个档次,导致民办高校教职工产生自卑心理。三是民办高校缺乏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机制。由于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校经费紧张,又担心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教师跳槽,所以,学校很少,阻碍或者根本不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外出培训等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技能提高。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建立适合自已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3 生源质量方面 当前,部分民办大学的决策者在指导学校发展的思路上陷入了误区: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增加生源,不顾学生质量。由于基础差,使许多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高等数学和英语教学方面,大部分老师反映连上课讲述的基本知识学生都接受不了,使深度教学难以开展下去。

3.4 社会声誉方面 虽然,民办大学的社会声誉近几年有所提高,但百姓心中最为认可的 好大学”仍然几乎都是公办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普通地方性大学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绝对要高于那些比较优质的民办高校。通常来说,家长只有在子女上不了正规公办大学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将其送往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在百姓心中的社会声誉及地位不言而喻。

4 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对策

4.1 准确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发展和取得社会信任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能否生存、发展和壮大,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对民办高校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财源,没有财源,就无法生存。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高素质的毕业生,民办高校就会失去声誉、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大学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位子”,进行目标市场定位,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高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进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才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北京大学提出在21世纪初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北大已陆续引进一批国际上认可的学术大师和世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人才,并加大管理力度,使管理水平适应改革的发展要求。

4.2 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民办大学实行的都是参照公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而这两种学校、教师身份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办高校以资历为基础的工资分配方法,无法激起那些资历低的年轻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针对年轻教职工和兼职教师居多的民办大学,采取绩效标准报酬分配方法,把报酬看作是对绩效的回报,则能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的永恒目标是用最少的资源或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率,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改变人力资源的非价值状况;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形成和完善创新运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的发展机会, 通过用各种激励手段产生类聚效应、综合效应和联动效应、进而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力;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学校人力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从而达到学校高速运转的目的。

4.3 科研职能强化教育与服务职能 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变革就是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民办高校必须把握这种变化,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能、科研职能、服务职能三大职能为全世界所公认,但鉴于育红大学目前的科研实力,笔者认为民办大学应淡化科研研职能,强化教育和服务职能。民办大学的科研实力不强,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滞后是其现实情况,民办大学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做到知识讲授与精神培养并重,抓紧时间、抓住机会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往往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4.4 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应加强与社会就业机构的合作。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应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原则,好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招”进来,还要能“送”出去,不能只管“入口”不管“出口”,进一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合作,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途径。民办大学生就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志向、兴趣、能力、性格及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有全面、客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和环境,把握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动地把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从目前对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层次等来看,高素质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2]卞宁,武德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6.

[3]毛建青.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4.

[4]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4.7.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地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独具的、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取得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能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一种竞争能力。我们可以按表现形式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本文将从“特征”、“本质”和“管理”三个方面来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简要描述,并通过美国和日本IT巨头的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 一、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和本质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三大特性: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既能为顾客带来持久的利益,也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并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隶属于企业自身,它是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形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孕育于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员工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它会有力地支持企业向多元化目标努力,并保证多元化战略获得成功。

在经济生活中,真正能全面认识“核心竞争力”特性的企业很少,能全面识别、培育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少。

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些企业只能昙花一现?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谜底。其实,竞争的本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资源展开的争夺,企业竞争力本质上是指企业在环境中争夺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无法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决定的(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短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则将研究对象从短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延伸到了长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而有效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即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目前,我国多数行业中的企业(如机械、汽车、家电行业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DVD专利费”事件给中国企业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形成、管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和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做细致的工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维护”是指企业为保护和维系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而定期、不定期地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检讨,尤其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需要进行检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机械、汽车、家电等行业的企业竞争力往往与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培育以核心技术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常常是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要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可以有以下思路:分解现有技术组合(对企业现有产品的所有生产技术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出来的技术按技术类型而不是按产品类型进行归类);识别关键性技术(对分类后的各类技术进行判断,识别出企业的关键技术);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规划、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来设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来自美、日IT巨头的启示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傲视全球的日本IT巨头们终于发现:外延式的扩张和成长经验在新经济时代不再灵验,规模正在变成累赘,成本与日俱增,效益却江河日下。在经历了巨额亏损和裁员风暴之后,富士通、日立、索尼等企业开始全面转型——削减部分业务并着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富士通、NEC、日立等企业曾经是日本国的骄傲——在PC王国中,日本的IT军团至今仍占据着相当有利的位置。然而,在“数字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度之际,IBM、思科、SUN、Oracle等网络时代(Internet)的快车将日本IT军团远远地抛到了身后。Internet记载着IBM、思科的辉煌,同时也留下了富士通、NEC、日立的失落——这三大巨头正承受着日本IT产业最深、最切的痛楚。在大型机领域的高等级对抗中,NEC在富士通之前便已败下阵来;而在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增长点方面,IBM向“服务”转型的平稳过度堪称完美,“IBM全球服务(IGS)”的业务量早已占到了IBM总收入的1/3,这直接引发了全球IT巨头向“服务”转型的热潮(这种趋势十得日本IT军团再度落后)。当IBM采用全新的理念通过Internet平台来改造传统的“系统集成”业务时,富士通、NEC、日立等企业仍固守在原有的阵地上;当富士通、NEC、日立的推销员仍在卖力地推销所谓“e—business解决方案”之际,IBM早已向“宽频时代”迈步狂奔——IBM的“服务”业务汇集了欧洲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美国的在线交易模式和韩国的宽带技术。竞争的结果是,当富士通、NEC等还在领会窄带e—business的准确含义时,IBM已经在宽带上把握了先机,并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日本IT巨头的痛楚与日本产业界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有着必然的关联,盲目扩张几乎是日本企业的通病。他们的产品线跨度很大,但他们几乎没有一项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过宽的产品线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并使企业积重难返。再看看IBM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发现:IBM是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和痛苦的调整才有今天的;IBM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东西,也随手扔掉了许许多东西;IBM总是在围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如果说IBM是在通过“减法”将企业做大,那么日本企业早先所采用成长做法就是“加法”——日本企业很少有通过集中力量专攻某一领域来将企业做大的决心,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富士通、NEC、日立几乎笼罩了所有工商业的门类,严格地讲,它们并不是单个的公司,而是由一大群彼此间毫不相干的公司“拼凑”而成的企业群,整体表现为在各自的领域里均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是“拼凑”而成的,他们很少会产生“1+1=1”或“1+1>2”的效果;相反,企业有限的资源还因此被分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现状; 策略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消亡。仅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10万家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民营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危”在哪里,“机”在何处,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中,市场就是民营企业的命根,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前途和希望;而失掉市场,民营企业则会面临衰落与失望。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吞掉,就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拥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近年来成为了it行业的一匹黑马,它并不是凭借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拥有 it的前沿理念,把阿里巴巴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局部收缩,突出重点,明确了战略主导方向,找到新的竞争突破口,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民营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做强和扩大市场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它是企业资本中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不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和实施,而且外部竞争者也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民营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气质品位, 也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注定了它的寿命不长。

(三)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最终结果,而是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过程中一种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卓越的生产经营能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民营企业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自己的优势产品,在较长时期内不被超越而使优势得以保持时,才说明该企业真正具备核心能力。因此,现在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四) 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民营企业的产品既是生产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载体。民营企业只有开发、利用科研成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创造出新产品,尽快取得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明确了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就可以确定未来的业务定位、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如果忽视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仅为0.4% ,而国际企业界的实践经验表明,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5%以上时,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比重为2%时,仅能够基本维持;如果比重低于1%,那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研发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但目前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果必然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与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客观来看,大部分民营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缺乏形成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

(三) 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组织结构比较混乱

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职工素质相对较低,优秀员工流动性大、专业人才不够,使得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还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四)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文化内涵不够深厚精细

管理是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措施,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虎头蛇尾”,无法落实。组织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员工对自己的责、权、利经常搞不清楚。管理思想仍然是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市场开发不能创新,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对员工管理手段简单粗放,缺乏知识性和企业文化内涵性的引导。

三、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

(一) 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培育企业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民营企业持久发展的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准确预测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可能发生或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做出灵敏的、正确的反应,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应对行业、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积累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往往是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二是要注重相互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兼并收购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克服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力不足的局限,将外来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达到培育核心技术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改造和升华传统产业,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些非关键技术的产品是可以买到的,而基础和能力是买不到的,它需要精心构造和持续积累。增加对新项目、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资金投入。投入比例多少,视企业效益情况而定,效益好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考虑,效益差一些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的5%以下考虑。如果民营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可与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投入一定资金定向研究项目。尤其是看准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迅速加大资金投入,加速积累,使科技投入达到有利于知识经济形成的较高的水平。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二是企业对自身的研发要有高投入和高保证,并注重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借助“外脑”来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四是建立企业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客户信息反馈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发展方向;五是借鉴领先企业的创新之道,把握最新科技动态,及时获得相关的创新信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 实施先进人才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优势是民营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创新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待遇,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用好本地人,吸纳外地人;用好现有的,培养未来的;用感情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可以肯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了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核心能力形成的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二是安排布置收集核心能力的研发任务。三是建立核心能力研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抓住商机的研发人员,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人才优势的培养,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活力不是很足,竞争力不太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得企业无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改革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营造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民营企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民营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永明,陈雯静。 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 谢旭斌。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51 ― 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占全国本科院校的比例已经超过50%,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规划,必然带来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及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随后广泛应用在其它组织中。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有学者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技术观、知识观、资源观、整合观、学识观。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不一,但依据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定义,还是能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是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获取、配置、整合、运用,形成的具有稳定的、长期的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价值性、延展性、异质性等特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通过专科升级或者合并重组而来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很多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建设过程中往往产生跟风现象,盲目的搞大而全的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现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将失去竞争的优势,不仅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二、新建本科院校为什么需要核心竞争力

(一)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逐渐向着普及化的道路前进。高等教育已经告别计划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新建本科院校想要生存下去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的高考报考人数却出现了拐点,尤其最近几年在个别省份出现了连年下降的现象。然而高校的数量却明显增加,其中数量增加最明显当属新建本科院校。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势必违背升本的初衷,造成毕业生不能有效的就业、升学。面对供需矛盾,学生就业的矛盾,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未雨绸缪,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形成自己的优势,以免被淘汰。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属于地方性院校,办学主体决定了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的范围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有其特殊性,需要满足特定产业类型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与其它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也就是异质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更需要有一支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优秀师资队伍。创新的科研团队可以与企业一起进行研发,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些优秀的师资也可以为本地区的文化、卫生等事业服务服好务。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出台,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引导一部分本科院校转型,转变成应用型本科大学。2015年明确了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六百多所高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意味着有相当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将按照教育部引导规划逐步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转型的过程中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具有核心的竞争力是能否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抓住转型的机遇,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应对转型的挑战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培育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位

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第一要转变办学理念。首先,学校各级部门要意识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其次,要遵循“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所谓错位发展,就是要树立不搞重复建设,不走别人的老路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办学。再次,要树立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最后,规划好办学的规模、办学结构,协调投入产出的比率,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学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能更快更好的发展,重要的一点便是办出特色。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结合已有的办学经验,遵循“地方性”、“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所在的区域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办学类型、层次、方向、目标等要素。综上,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教学为先导,应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科学的定位是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二)整合已有资源,加强学科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对自身的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加强学科建设,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制定好学科的建设规划。利用国家鼓励部分本科院校进行转型的政策,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组织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调研,深入区域企业、行业开展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发展的需求,找到本校学科发展与企业、经济、未来发展相契合的点。教学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通过二级学院的平台贯彻实施。其次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支持与本区域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贯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定位,突出特色。学校对这些学科要适当采取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最后要通过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思路促进学科建设。以科研为导向,不仅能及时更新广大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能填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不强,无法服务地方经济的缺陷。另外以科研为导向也能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三)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

教育学家梅贻琦曾有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大学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师资队伍。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需要做到:第一,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培养的长效机制。“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逐步完善从企业中引进教师的准入制度、建立并实施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的制度。“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培养既能提升教师的理论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二,大力引进先进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比例。加大引进人才的投入,吸引更多更多高素质热人才到新建本科院校任教。同时优化人才的结构比例,适当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建立起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导,骨干教师为主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结构体系。第三,强化师德建设,增强战斗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统一思想,树立培养教师乐教、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以典型示范引领为载体,加强师德建设的正面引导。以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为手段,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关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取得的前沿成果,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理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的权责,形成党委领导的政治权利、校长负责的行政权力、教授治学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参与的民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其次,作为新建本科学校的管理层应该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战略意识,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管理者要学会与政府、企业、公众打交道,为大学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只有树立经营意识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快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品牌效益,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以学院的规章制度为核心,推进依法治校。以提高学校章程及制度建设质量为着力点,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用产学研融合

新建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的体系的建设,更应该注意到新时代的大学更应该注重创新合作系统的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对象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不能抛开地方政府办学,不能抛开企业、行业培养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尽量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在企业实习、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同时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先进的的实训基地,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扫清障碍。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加大对地方、企业的科研的服务。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创建政用产学研创新合作系统工程,可以进一步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立足自身,放眼国际,走出了一条学习国内大学经验,与国外大学进行有效合作、开放办学的新路子。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新生的力量,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和思考一直没有中断过。处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的变革,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适应,在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快速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尽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推动的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之一。

〔参 考 文 献〕

〔1〕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137.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 职业核心竞争力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45-02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我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面临低端与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挤压。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能否实现就业并有高质量的就业,对学生自身与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毕业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社会是否能够提供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依赖其在职场上有无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不考虑社会与家庭因素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其高质量就业的先决条件。所以,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既能有助于毕业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提高其软实力,做到有质量的就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基础;又能突显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1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优于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他人无法超越的竞争条件。当一个人面对其他的职业竞争对手时,别人难以取代或模仿的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的核心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创新素质和优秀的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共同教育培养中形成的、有别于基本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别人不易模仿和复制的,对学生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稳定的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五年制高职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

2.1 道德及心理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看重是否具体较高的专业素养,更看重的是否具体优良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于是相继出现了假学历、无故毁约、缺乏必要职业道德等问题,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留下了较差的评价,给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教育,已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在校期间与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完善自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对待事务一丝不苟的精神,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样的毕业生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在校学习时,就要不断地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主题教学模式是我校研究并在教学中实施的一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新模式,主题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助生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我校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创立的,其理念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和展开教学,通过“主题”这一条主线,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开展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转岗、升学、留学等提供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习惯自己学习,习惯于老师“灌”,应该是学生做的,老师帮着做了,学生不领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结果老师争着当主人;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走,而不是老师跟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教。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较好的普适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结构,充分利用教师的答疑解惑作用,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并生成专业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建构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技能逐渐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为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理论与技能上的基础。

2.3 实践与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不断提高用人成本,社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看中的是在工作中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往往舍不得花钱。这就逼着我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必要的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毕业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才智,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学会利用各种机会,尝试着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各种活动中多发现问题,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努力丰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4 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优等的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必备的,它关乎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所以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丰富并提高自己的求职技巧与求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求职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毕业生自己能否顺利的实现社会化,转变成职业人,五年制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有了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很快的高效的进入工作角色,自己才能具备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要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校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整合学校办学资源,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是社会要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就业信息;第三是在校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3.1 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探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五年制高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关系到学校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首先,学校要研究用人市场的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次,学校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发展取向,适时的调整专业设置以及控制招生规模。最后,学校要研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还要主动地加强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拥有较广的宽泛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的绝大多数课程的主体化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2)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有意义的综合素质教育,打造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用美的教育陶冶情操,用爱的教育使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人文素质,为社会培育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3.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认可,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是否顺利的有质量的就业。所以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如何,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若能够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校,学校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将起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用人单位可以走进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合作,形成“订向培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在校的学生提供更详实的信息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生充满信心,充实自己,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3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角度分析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之外,关键的因素还是靠学生本人不断的学习,在长期的修炼中,不断地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各方面所提供的有利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身所特有的职业竞争优势。

(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五年制高职学生能否成为被社会所接受有用之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最起码的要求,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支配着个人思想与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工作节奏加快,只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从容的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适应生活中各种挫折。这两种素质是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社会的作用,还有学校的教育因素,是三者长期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学生只有主动的接受教育,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具体这两种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压力。

(2)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努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最重要的任务是系统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努力在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中检验自己,挑战自我的同时,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意识的服务社会,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了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的参加实践课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将专业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得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主题教学模式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要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要在不断的总结中学习,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地对这种方式进行丰富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在遇到新生事物时要有独到的见解,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117-120.

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师;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各个高校在对教师培养上更加注重其核心竞争力。什么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希望的语文教师对其学习上有帮助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其二语文教师希望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追随教学步骤;最后就是学校希望教师能够遵纪守法,教学能力出众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价竞争力,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够极大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中职语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要素的六个方面第一,中职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教师良好的素质以及超群的能力。一所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占据重要地位。而且院校在未来发展的好坏还受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的优劣、科学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中职院校在聘用语文教师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创新能力的测试,并且还要求其具备语文研究、教学、思考等才能[1]。由于语文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汇聚很多的优秀人才,而且还在社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否雄厚主要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中职语文教师应具备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首先的身份就是学者,其主要就是指对语文学问,专研教学,以及对语文专业等方面深入了解。语文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只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对待知识认真探索,从而能够体会到学习的艰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师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成功经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现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想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就要一直不断的学习,并且利用网络等新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能够提高自身授课科研人才的培养能力。另外,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还要向其他语文教师学习,学习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1]。教师还可以从相关书籍上来学习经典的思想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等。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学习语文专业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还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从而符合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第三,中职语文教师要拥有持久的语文阅读习惯。要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要理解,并且要读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加深思想,只有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修身养性,宁静以致远,而且还逐渐养成了书卷气质。对其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在中职院校中,也会发现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足够大的气场,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样的语文教师与不爱阅读的教师相比较,长期阅读教师在思想上更加具有深邃的见解以及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因而这样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就好像有教授曾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2]第四,语文教师要有人文关怀精神,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什么是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对学生们的关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只是单一的传授语文学习知识,这样的老师缺乏灵魂。也就是缺乏师之魂。师之魂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的精神气质进行塑造,而只是注重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第五,语文教师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而培养竞争优势。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来体现中职院校的价值,并且也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很进步的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竞争实质上就是与其他语文教师和核心竞争的比拼[2]。因而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其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方式,能够明确中职院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从而树立中职院校师生之间的关系。中职院校在语文教师上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语文教师要对知识有足够的掌握,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二是,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够用,并且具有通识性;三是,语文教师业务熟练且技术精尖;四是,语文教师的思维要敏捷、开阔、超前以及善于推陈出新;五是,语文教师具备扩大业务的范围,有扩展业务空间的能力;六是,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只有做到这几个原则,语文教师不仅能够机打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语文教师在积极发掘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调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其要想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注重这些因素,而且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中职院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公平的科研环境和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丽荣.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