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1篇

2、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3、这些气体就像罩在地球外面的“温室”,它们让太阳辐射自由通过,却大量吸收地面反射或散发的辐射——辐射的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于是,地球就“发烧”了。

4、为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已有197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2篇

“在位于南美大陆南端阿根廷境内‘冰河公园’里,每隔三四年都可以看到一次阿根廷冰湖最壮观的‘冰坝崩塌’景象,然而,这一景观自1988年1月17日最后一次出现后就再也没有形成过。据科学家考察,由于地球温暖化的缘故,冰河最前端的高度比20世纪80年代大幅度降低,因此不能再形成冰坝。

“1991年,奥地利和意大利国境附近的冰川,发现了一具约5000年前的男尸,服装和携带品几乎都完好无缺,这次发现显然是由于冰川快速萎缩的缘故。”

“南极大陆冰山出现龟裂,1998年3月23日卫星拍照的冰山与十几天前相比,约有200平方公里的冰山消失了。”

“地球温暖化给北极地带的植物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北极圈内特有的植物开花期提前,致使按期而来的蜜蜂因错过开花期而不能传授花粉。这些植物由于无法传宗接代而数量锐减。”

近年来,有关地球温暖化的报道此起彼伏,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趋势开始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地球温暖化是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温室效应是通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烃(CFC)等“温室效应”的机理发生的。地球的温度是由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和地球自身向宇宙放出的热放射之间的平衡决定的。太阳射向地球的热辐射被地表吸收,加热了的地表又向外散发热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只有很少的热辐射能散失到宇宙中去,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通过温室效应将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上将是冰天雪地,平均气温为-18℃。

然而,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大大增加,导致近100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30%,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这就是迫在眉睫的地球温暖化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川溶化,海平面升高,侵蚀沿海陆地,引起海水沿河道倒灌。据推算,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位于尼罗河口的埃及就会有约50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一些珊瑚岛国也会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处于全岛覆没的危险之中。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植物、农作物的生长,种子植物会由于高度与纬度气候变化过快,移动速度跟不上而不能发育成长,其结果会使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农业生产国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由于降雨量的改变而给一些地区带来灾难,干旱地区将更加干旱,多雨地区将洪水泛滥。据卫星观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雪盖范围在春季和秋季分别比70年代减少了13%和9%;在过去的100年内,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5厘米,并且还在不断上升。异常天气给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水资源和能源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1997年12月,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了“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开发会议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后的又一个行动。为限制世界各国碳氧化物的排放量,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各国在2008-2012年间要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5.2%,发达国家中的“三巨头”——欧盟、美国、日本应带头削减导致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议定书也规定了发达国家要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工程。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3篇

我们知道:温室气体“捂热”地球

冰川融化,春季提前来临,植被分界线往高海拔推进,动物分布的变化――多种证据都支持温度计显示的事实:地球的确越来越暖和。整个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8℃。

温度升高,有两种解释: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多,或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第一种解释可以排除。太阳活动的变化,只使每年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动大约0.1%。卫星数据显示,热量近几十年来在总体上并未有明显增长。那么,只剩下第二种解释: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一种观点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了。这些气体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而这些热能本会发散到太空中。温室气体会重新将一些没发散出去的能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因此变得更温暖。

通过研究地球过去的气候,人们发现,不论何时,只要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就会变暖。自从19世纪工业时代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0ppm(编者注:ppm为百万分比浓度)。虽然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我们星球的气候,但已有的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是引起近年来气候变暖的首要原因。

我们不知道:人们会排放多少温室气体?

除非我们知道大气层中最后会有多少温室气体,否则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几年地球温度会上升多少。

人类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未来如果能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浓度就不会超过400ppm,温度不至于升高太多。但事实上,只有少数国家承诺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中美等重要排放国并不在列;而一些做出承诺的国家还在暗中建造更多火电厂,承诺的可信度打上折扣。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轨迹接近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差情况。如果还不减排,2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达到1000ppm甚至更高。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地球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大气中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大量吸收,大约占排放量的1/3。试想,如果这个缓冲效应减弱以后会怎样。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使地球变暖,但过去二氧化碳浓度也在自然上升。

现在,暖水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而我们依然不知道确切原因;有人提出生物活性的改变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如果这种机制开始生效,人们就需要更大力度的减排才能抑制地球变暖。

永久冻土层、泥炭沼泽和海底甲烷水合物中封藏有大量温室气体。我们尚不知道储藏量有多大,不知道冻土层会融化多少,也不知道泥炭沼泽会干涸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大海会不会随着温度升高开始从水合物中释放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甲烷可比二氧化碳更强力。

这些风险都难以量化,IPCC考虑的情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们。最坏的情况是,即使我们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浓度还是持续升高。我们采取行动越晚,行动产生的效果就越弱。

我们知道:其它污染物在给地球降温。

我们往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同二氧化碳一样,一氧化二氮和氟氯烃也是温室气体。煤烟,即炭黑,可以通过吸收热量让物体升温,同时也会形成遮蔽,冷却地表。其他反射物也将太阳热量反射到太空,让地表降温。

大型火山喷发时,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比如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它喷发后一两年间,地球温度降低了。但是,不同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效果是短暂的。因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形成液体气溶胶,最终随雨降回地面。

燃烧含硫的化石燃料可以大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二氧化硫污染非常严重,平衡了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西方国家为遏制酸雨减少了硫排放,这一掩蔽效应也逐渐消失,地球变暖继续进行。

2000年硫排放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火电厂数量的增多。现在,中国正为这些火电厂安装脱硫设备。二氧化硫排放减少后,温室效应将会加剧。

我们不知道:冷却作用有多强?

有的污染物可以在大气中形成微小的气溶胶液滴,它们能造成异常复杂的影响。二氧化硫气溶胶反射了多少热量,要受很多因素影响:气溶胶液滴的大小,在大气中的高度,夜晚还是白天,处于哪个季节……

气溶胶对云也产生很大影响,比如,云会因为它变得更亮,能将更多热量反射到太空。气溶胶存在的时间很短,通常不会像二氧化碳一样在大气中均匀分布,而容易聚集在污染物的中心。

正因此,我们仍不能确定诸如二氧化硫这样的污染物带来的降温效果有多少。随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降温效果也被温室效应抵消,这一点倒是很明确。但是,温度升高是不是由于较强的降温效应被更强的温室效应抵消后产生的效果?或者,只是温和的降温效应中和了更温和的温室效应?

大部分IPCC的模型显示,是第二种情境。但是,如果气溶胶降温效果强过人们的预想,地球可能在气溶胶浓度降低后加速变暖。

我们知道:地球会变得非常热。

在一个无生命、无水的星球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至两倍,星球温度会升高1.2℃。不过,在地球上,即使没有气溶胶的复杂影响,这一过程也不那么简单。

先看水的作用。水蒸气是强效的温室气体。大气温度升高,蕴含的水蒸气就更多。一旦更多二氧化碳进入湿润的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就会迅速加剧。

这种“正反馈”现象不单单只有这一例。温度一升高,原本能反射阳光的积雪层和海冰会迅速融化,最终导致更多热量被吸收,温室效应加剧。从更长的时间尺度考量,植被变化也会影响热量吸收,而且陆地和海洋也可能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超过其吸收量。成百上千年过去,冰盖可能大面积融化,进一步减少地球反射率。排除诸如超级火山爆发这样无法意料的灾难,地球会因此变得非常温暖。但是,究竟会温暖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不知道:究竟会变得有多热?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成现在的两倍,那么地球究竟会变得有多热?有一种方法可以探询复杂反应后的结果:利用地球气候的计算机模型。另一个更为可靠的办法是参照最近数百万年的气候情况,考察过去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如何影响气候。

“气候敏感性”是衡量气候系统中温度变化的指标,通常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至2倍后,引起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上述两种方法都表明,若二氧化碳浓度变为现在的两倍,地球温度至少会提高2℃。而大部分研究认定:升高3℃的可能性最大。

一些对过去气候的研究却表明,升温可能达到6℃或更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气候模型只能考虑短期反馈,然而史前气候研究还包括长期反馈,比如冰盖的改变。如果这些研究和真实图景接近,那么我们的模型可能会提供未来几十年气候变暖情况的精确答案,但是,会低估未来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温室效应。

正因为可能存在的缺陷,气候模型甚至会低估近期气候对温室效应的反馈。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低估2050年或2100年的温室效应。一些研究表明,气候模型中,海洋吸收了比实际情况更多的热量;其它研究表明,云系可能产生比模型中更多的正反馈。因为不能确定气溶胶的冷却效果,也不确定温室效应的实际强度,这些问题还没能解决。

大多数证据仍然表明,短期内“气候敏感性”大概是3℃左右,同IPCC的气候模型一致。不过,即使这数字已经算低得不可能,实际情况仍可能更高。

而即使“气候敏感性”是3℃,现在也几乎没可能限制气温升高。想让气温仅比前工业时代高2℃很难。根据最近的研究,到2050年,我们有超过50%的可能性尽一切努力减排,削减80%的排放。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4篇

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长升趋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呢?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引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又与日益发达的现代工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倡导节能环保,开拓新兴工业产业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不仅工业企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会造成一定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用电、用水、用纸……换言之,全球气候变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科学地生活、工作、学习。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绿色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仅如此,还会将水域面积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气温升高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会渐渐灭绝。最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不适宜人居住的星球。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5篇

调查时间:2008年3月28日中午。地点:家庭网络。调查对象:大气恶化情况。

调查结果: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在干静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污染的来源很多,如:日益增多的汽车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北京的冬日由于燃煤取暖造成大气污染;化工厂往往会散发出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危害严重;灰色烟尘主要来自水泥厂、石灰生产厂;黑色烟尘里含有大量焦油、碳黑,主要来自燃煤、燃石油工业;采矿爆破是大气中粉尘的一个人为来源。中国的北京和美国芝加哥市的城市污染状况都很严重。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从而引发“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温室效应;海洋酸化;生态效应;海洋生物;CO2

中图分类号:V448.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99-01

引言: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本身对污染物有着巨大的搬运、稀释、扩撒、氧化、还原和降解等净化能力。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呼吸作用、火山爆发、石油煤炭泥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海洋的吸收得到大气中CO2的平衡。CO2排放过量会导致温室效应,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据统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海洋吸收了人类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 海洋每年吸收CO2的量约为人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即约每小时吸收100 万吨以上的CO2), 对缓解全球变暖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海水吸收过量的CO2,会使海洋的pH下降,即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的稳定以及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巨大的威胁,而这一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中人为造成的局部海洋酸化,都会使此处海洋生物面临灭顶之灾。海洋酸化已经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一、 CO2的过量排放对海洋生态影响的探讨

二氧化碳排放过量,首当其冲的就是温室效应,学者们对近年来温度上升的幅度一直争论不休,但一致确认的是近年来全球温度确实提高了,并且仍会升高。温室效应会使两级以及山地的冰川水溶化,溶化的冰水流入海洋,势必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另外,升高的温度也使近岸海水水体膨胀,进一步加速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全人类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上升的海水会使岛屿、沿海蓄水层以及平原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另外,海平面上升势必会改变潮汐规律,低潮滩成潮汐滩、中滩变外滩,线的内滩面积缩小。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改变环境因子,如盐度等,这对海洋生物的生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为缓解温室效应,海洋可谓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被绿色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外,绝大多数都被海洋所吸收,随即而来的就是海洋酸化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上层海水的H+上升了30%,上层海水的平均pH下降了0.1。照此以往,一百年后,海洋平均pH将会下降0.3~0.5个单位,正常海洋pH为8.2,下降为7.6。海洋固有一套化学平衡,若pH改变势必会造成这些化学平衡的改变,虽然人们对此现象仍然知之甚少,但是海洋酸化对人类生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威胁已经不言而喻。

海洋中CO2、、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中,其中占90%,占10%,CO2占不足1%。海洋酸化后,海洋中多出来的H+会打破这种平衡,多余的H+会和结合,生成和CO2,致使CO2增多、减少、增多,这些改变势必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以及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

二、 浅析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钙化作用是指海洋生物利用海洋中的CaCO3形成自身的骨骼或者保护壳,这种石灰质的外壳一般是由方解石或者文石组成。前文已述,海洋中的CO2、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中,海洋中的CaCO3之所以不会溶解是因为海洋中的处于饱和状态。然而海水酸化以后,多余的H+会和结合生成和CO2,致使CO2增多、p少、增多,平衡被打破,钙化生物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

海胆是海洋浅海生物的代表,同样也是钙化生物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已经有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因为海胆以及海胆有幼体具有骨针、齿、棘、壳等钙化结构,因此也用来做钙化作用的实验研究。从海洋整体来说,近岸的海水pH更容易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近岸海洋生物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较深海海洋生物更加明显。同时,近岸海域也是渔业经济发展、海产品养殖的关键地点。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势必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以及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有实验研究显示,海水酸化对海胆的授精作用影响不大,但却对其幼体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影响,根据海胆所属种属的不同,受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海洋酸化会使海胆的浮游幼体出现身体不对称的畸形状,也会出现浮游幼体骨针钙化不完整,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也较正常pH下发育的幼体体长要短。

三、 结语

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证明,CO2的过量排放就是众多海洋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前大多数实验研究只是简单模拟海洋情况,而真正的海洋要复杂的多。所以,建立一个模型,对于发现事物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物资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建立现场实验,做长期实验。另外,对海洋生物对海洋酸化的响应机制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的推断出各种物种在其真实生存环境下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各国政府也应对此事高度重视,在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正视CO2过量排放对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尽早制定相关惩罚制度和节能减排的措施,积极促进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吴克勤, 徐志道. 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世界性难题[N]. 群言, 2011, 11:12-14.

[2] 何盛毅, 林传旭, 何毛贤等. 海洋酸化对马氏珠母贝胚胎和早期幼虫发育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1, 30(4):747-751.

[3] 张远辉, 陈立奇. 南沙珊瑚礁对大气CO2含量上升的响应[J]. 台湾海峡, 2006, 25(1):68-76.

[4] 徐永福. 海洋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J].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26(5):495-500.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7篇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中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这就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在地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利用教材内容直接开展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教师在教材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学习《空气》的时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在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 “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又例如学习《水》的时候,先通过教材中的数据使学生了解人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极小部分.再播放有关“水华”、“赤潮”生成及其后果的视频使学生对水体污染有了直观认识.最后又给学生观看非洲等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学生课后感言:想不到看似选择洗衣粉这么小的事情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2.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很多科学实验过程或生成物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学生认为教师虽然在讲环境保护但只不过是讲讲道理,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中,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作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想出再接一导管将一氧化碳回收至酒精灯处燃烧再利用的办法,使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再例如硫酸铜的制取实验中,原理上有许多种方法,如可用浓硫酸直接和铜反应,也可用将铜在空气中加热,再和稀硫酸反应.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尽量减小环境污染,合理选取药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物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力争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减少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练习题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

 

练习是教师教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是比较受学生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老师也可通过练

 

习,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编制练习时,可将环保理念与具体知识结合去观察解释社会热

 

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中常出现的概念如绿色化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例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练习题如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

 

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3)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与氮氧化物(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NO发生了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科学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如把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出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学生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喷不同浓度的pH的模拟酸雨,再数同样颗粒的萌发种子喷清水作对照组.经过半月观察酸雨对其的影响,包括量作物茎,叶和根的长度,得出结论.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可以采用不同组用不同的作物如水稻、菜豆、绿豆、小麦等.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生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了解到水体污染的危害性,但本地区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让学生对本村或本镇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也是时代对我们下一代的要求.

温室效应的现象范文第8篇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基本的实验技能,探究是无从实现的,所以,必须抓好基本的实验技能的教学。这些基本技能包括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包括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实验药品和仪器并安全操作,包括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常见的物质等等。我认为,基本技能是化学课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基本。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实验素材

例如,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为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根据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让学生观察“空中生烟”现象,并解释。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的微粒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很容易就理解了抽象的物质的微粒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三、实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进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酸和碱的概念,我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为了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入手,引导他们进行这样的探究实验:

(一)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

(二)用纱布将浸泡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三)试验指示剂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记录、交流试验结果。比较所制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效果较好。

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实验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化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化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温室效应”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温室效应”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温室效应模拟实验:

取两只250ml的锥形瓶。一只装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另一只装满空气。用连有温度计的单孔橡皮塞塞住瓶口,把它们彼此靠近地置于实验桌上,锥形瓶底部放一块面积大于两个锥形瓶底面积的黑色的木板或者纸板。

在锥形瓶上方用功率为100W的反射灯泡均匀地照射,观察瓶内温度升高的情况。约1~2分钟内,让学生注意观察瓶内温度的变化。指导学生记录。

现象:装有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内温度高出临瓶7℃~8℃。

说明:在这个实验中黑色木板或纸板的存在是吸收可见光及红外辐射引起温室效应气体变暖的要素。

学生讨论:

(1)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你知道的二氧化碳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关系?(举例说明)

(3)你如何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上面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近几年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臭氧层遭到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五、要注重实验的趣味性――趣味实验

趣味实验是以生动、形象、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的化学实验,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趣味实验的新奇现象,进一步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将对实验现象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对学习、探究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六、要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独立性、体验性

独立性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突出表现为“我能做”。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作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发挥独立性,进行科学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七、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