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1篇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形成原因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北极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土被淹没的威胁。温室效应还引起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环境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雾霾等环境现象也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使绿色植物死亡。臭氧层空洞减弱了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人类接受到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皮肤癌。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空气中有害的粉尘颗粒以及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这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共同投入到大气污染方式的环保大军当中[1]。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尤其是化工领域,容易产生污染物。工业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工业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都主抓生产,以盈利作为发展目标,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于污染物都是直接进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环保措施。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加强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任意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环境,这些都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但是为了使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就要从防控大气污染的化学技术入手,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森林碳汇;生态工程;造林技术;效益

【引言】:随着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发展,各种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被深入开采,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空气之中,再加上森林面积的锐减,致使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全球变暖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注重工业减排之外,发展森林碳汇就已经成为人类拯救自身命运的必然选择,森林资源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固碳效益。

1、森林碳汇的概述

大气中的大部分气体都是由地球表面产生并释放出去的,而且这些气体在流动过程中还会发生一些相互作用,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进而以其他物质形态重新聚集回地球的表面。我们通常把排放物气体的点叫做排放“源”,气体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后,这些新产生的物质就会不断地迁移、聚集到新的地点,我们将这个新地点称为“汇”,而碳汇就是指生态系统中碳的聚集体。

顾名思义,森林碳汇是以森林作为碳的载体。森林碳汇生态工程与一般的造林不同,主要是通过造林和营林措施,对宜林荒山荒地、疏残林、低效纯松林等碳密度^低的林分进行建设,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的碳密度,从而增加森林碳汇、提升生态服务效益。几乎大气中的全部物质,都会历经由“源”到“汇”的循环过程,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循环过程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动态平衡关系,但由于近年来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不注重环境保护,打破了这种平衡,致使大气中一些有害气体含量逐渐增多,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增多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因而发展森林碳汇生态工程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碳汇生态工程的造林技术

2.1造林地选择

森林碳汇生态工程在获得碳汇的同时,应该注意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尽量不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并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重点考虑重要性高的生态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并依据其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决定造林顺序。

2.2精挑树种

森林碳汇生态工程建设应优先选择固碳能力强、抗逆性优、生态景观好的树种。荒山荒地造林可选用荷木、樟树、枫香、火力楠等乡土阔叶树种,但要满足各季都有景可赏的要求,就要精心挑选树种。春季观赏树种最易选,如山仓子、广玉兰、刺桐、石榴等;夏季可选火焰树、野牡丹、腊肠树、榕树等;秋季有野漆树、栾树、金蒲桃等;冬季可选择番石榴、朱砂根、阳桃、异木棉等。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色彩不但要丰富,还应搭配协调,树形也要高低错落,动静结合。

2.3建设对象

森林碳汇造林对象主要包括宜林荒山荒地、疏残林、低效纯松林和低效按树林等。宜林荒山荒地指相对集中连片、适宜造林的无立木林地,疏残林指林木矮小稀疏、生长缓慢、郁闭度低的疏林及残次林分,低效纯松林指生态公益林中生长状况和生态效益较差的松树林,低效按树林则生态和社会效益均较低。

2.4建设类型

碳汇造林的建设类型主要分为人工造林、套种补植、更新改造、封山育林,应该根据建设对象的不同,科学选择合适的建设类型,综合考虑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5实施技术

选择好工程地点后,就要进行林地清理、整地,然后施好基肥,使肥料和土壤充分融合,最后选择合适的造林密度和树种进行栽植。

2.6封山育林

对于森林碳汇生态林,一般要求 30 年内禁止主伐,为了保护植物生长繁殖,应采用适当的限制措施。对于林地中天然阔叶幼树较多,并且具备自然成林能力的宜林荒山、残次林及纯松林,应该严格执行封山育林措施,从而保障森林质量。

3、森林碳汇生态工程的效益分析

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人类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密切关注。森林是地球陆地上最有效的“吸碳器”,对调节大气中碳的动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在缓解全球变暖问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探索森林碳汇效益的更有效评估方法和实现途径,在以前,都是以木材本身作为价值载体的单一经营形式,现在则已经转变为以木材和森林碳汇价值为价值载体的复合经营,从而找到了树木的最佳伐木时间,实现了森林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更充分的发挥出了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

碳汇市场化是未来碳汇工程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当前碳汇经济的发展已初具模型。在我国,建国初期一直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致使森林资源消耗非常巨大,而森林碳汇生态工程的建立就能有效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碳汇缺口,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因而该工程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国际和我国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森林资源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模式,为森林碳汇生态工程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也变得更加科学,当前我国已经不但实现了生态上的碳补偿,而且还能在国内外进行交易,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森林碳汇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共同发展。

结语

总之,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要想有效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就要更加注重森林资源的主导作用。我国虽然较早的就已经开展实施森林碳汇生态工程,但在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空间变化和循环等方面还需努力探索。在当今森林碳汇市场化不断深入,碳交易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国应该在政策、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为碳汇经济提供保障,努力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让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净化空气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钟惠祥.广东省紫金县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技术[J].北京农业,2013(15).

[2]何洁,王全权.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森林碳汇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05:60-62.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3篇

1 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 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 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 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 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 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 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 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 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植树

造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 、调 节气候、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还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如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更来 自林木。据科学家测定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剥人类的贡献价16.97万美元。其中产生氧气的价值是3.1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是6.5万美元,防止土地侵蚀、增加肥力的价值是0.312万美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价值是3.75万美元,为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25万美元,还不包括木材本身的价值 因此,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1.缓解温室效应

林业具有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从而有效的缓解了由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许多地区和岛屿有可能被淹没,并加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温室效应。据科学家测定:一百多年来,温室效应已使得地面大气的温度升高了0.5-0.7℃。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其中有30%~50%是森林的急剧减少而造成的,因为森林是陆地体系中最大的二氧化碳吸收库,每平方公里阔叶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It左右,同时释放氧气0.7t,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1t干物质即需消耗1.6t二氧化碳。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控制二氧化碳增加,治理大气污染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防止地球变暖的有效措施。

2.减落噪音

人如果经常处于80~90dB 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就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损害。但是树木确能够减落噪音.因为稠密的树叶能够使通过它的声音产生多道散射和反射,从而达到消耗声能,减落噪音的效果。据监测,30 米宽的林带可减低噪音10~15dB.绿化5~7米宽的林带的街道可减少噪音8~10dB。

3.净化大气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越来越为严重,已对我们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树木具有净化大气的作用,它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保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些高等植物还能够吸收、积累环境中污染物,例如:垂柳、臭椿山楂、夹竹桃、丁香等就具有吸收SO2、积累较多硫化物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30~60kg、氟化氢3~20kg、二氧化碳11-30t。大气污染除有毒气体外粉尘也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球每年排放的粉尘量达1x109kg~3.7x1019kg。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树木的这些功能对大气的净化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4.防风固沙

土地荒漠化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是持久和深远的。它不仅影响到我们当代,更祸及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等。我国是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近1/3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威胁,进入80年代,我国沙漠化面积年平均扩大2100km(相当于1个中等县),使得我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更加突出。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而植被具有阻挡、分割及摩擦,消耗部分气流功能,降低风速的作用。因此,大力植树造林组成的防护林带能够减弱风力 ,改变风向,从而使森林起到防风固沙,防治沙漠化危害,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农田的林网内,可以减缓风速30%~40%提高相对湿度4~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 %可使农作物 增产10%~20%。

5.杀灭细菌

在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真菌与及原生生物,这些物质都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而许多植物的芽、叶、花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确能够将这些细菌、真菌等杀死。如松、柏、柠檬、茉莉等芳香味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痢疾等病菌。具调查统计lkm2松树一昼夜能分泌30kg杀菌素。闹市区空气中的细菌一般要比绿化区多10倍,有的高达100多倍,林区空气的细菌仅为城市的十万分之一,可见森林的杀菌作用是非常强的。

6.制造氧气及负离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释放出的氧一部分是以分子的状态存在,令一部分则是以离子的状态存在。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氧被称为负离子,它对人体呼吸和血液循环十分有益。因此某地环境质量的优劣则往往看此处负离子含量的高低。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有人试验,在植物生长季节1km2的树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kg,放出氧气730kg,lkm2草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900kg2,放出氧气645kg 。一个成年人每天耗氧气0.75kg,排出二氧化碳约lkg。如果每人拥有25m的绿地,就能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转化为氧气。没有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人类的生存就难以想象。

7.防止水土流失

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的泥沙被冲到河里,把河床填高,农田遭毁坏,人海口被阻塞,危害极大。植树造林则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具统计,一亩树林能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

8.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给我们的母亲一地球带来沉重的压力,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植树造林已是成本最低 ,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加强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森林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恢复森林植被,对我国的环境问题的改善 ,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为创造美好绿色家园而共同努力奋斗。 [科]

【参考文献】

[1]短舜山,彭少麟,张杜尧.绿地植物的环境功能与作用[J].生态科学.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5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原本蔚蓝的天空,被浑浊的灰色所代替,原本“桃花流水劂鱼肥”的河水被发臭的水沟所代替;原本撑起的一把把绿色大伞,被人们以愚昧的思想,锋利的斧子所砍掉。面对这样的惨状,我国政府近几年也大力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对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每天做好空气质量日报,禁止农民乱施农药,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然而,人们的愚昧、无知,总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为了眼前的利益,烟囱个个“吐黑烟”随处可见,树叶片片“缺了补”枯枝败叶,原本清脆的鸟儿叫声,也已经销声匿迹了。人类的所作所为不但危及着幼小的生灵们,连人类自己也自食其果。倘若人们不行动起来,我想过不了多久,人们所面临的环境将一片黯然失色。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19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9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19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19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6篇

   

  根据一般性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在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然而,自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经济"问题开始,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效果较为显著。

一、什么是绿色税收

到目前为止,关于绿色税收组成问题的讨论还没达成共识,但现有的定义至少都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

2.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对汽油征收的消费税)。

3.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

4.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由于缺乏公认可接受的定义,已经使得对于这种税收的一贯性分类划分方法变得复杂化。但经合组织(OECD)正和其他一些机构在共同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二、国家如何使用绿色税收

由经合组织199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对其成员国中19个发达国家而言,从绿色税收中获得的收入所占各自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大约为2%。(见下页图表,其使用了较为广泛的定义,包括所有对产品征收的、与环境相关的税收)其中丹麦以绿色税收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而列居首位,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希腊、荷兰、挪威和葡萄牙,都略低于这个水平。墨西哥和美国是这组中比例最低的两个国家,贡献率只有1%左右。

同样有数据表明,在工业化国家中,不含铅汽油从开征绿色税收中获得的收益最多。事实上,对含铅汽油征税在1999年总收入增长的原因中大约起到40%的作用,接下来是对摩托车征税的效果,促进了20%以上的增长。综合起来说,根据经合组织的资料,对石油、柴油燃料和机动车辆的销售及使用所征收的税收增长占所有环境税收相关收入的91%还多。因此,对于发达国家总体上来说,从单纯排放量征税对于税收增长的程度是相当适度的,但进一步研究各个国家的趋势--特别是那些被称作"生态税收领导者"的国家--揭示了根据排放量收的税能产生效益可观的收入。除了这些显著的发展成果外,任何对广泛意义上的绿色税收采取强硬的、总体性的改革都只限于这些为数不多的国家。

这些改革起源的发达国家又能被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所谓的"生态税收领导者",包括丹麦、荷兰、挪威和瑞典,他们从根本上改革其税收体系以依赖于快速增长的环境税收。第二类是指澳大利亚、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和瑞士,他们正在该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重大成绩。在对这些国家如何更好的完善生态税收、连同在管理这些税收中的相关复杂性和如何达到期望收入这些经验做一个仔细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总结出:

三、从生态税收领导国获得的经验

总体上来说,生态税收领导者尝试着采取三种方法改革环境税收:取消或调整不合理的补贴和税收准备,出于对环境方面考虑的因素而重组税收结构,以及开征新的绿色税收。在这些国家中另一种趋势是完善绿色税收以组成更广泛更基础的国家税收政策改革的一部分。

 在回顾了生态税收领导国最近的经验后,我们可以得出六个主要的观察结果:

1.生态税收领导者并不是在真空中实行绿色税收的改革。更确切的说,他们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可能违背一些国际协定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提倡消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这样一种公共背景。

2.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已经变成了所有生态税收改革的共同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现,达到环境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对二氧化碳这种造成温室效应最主要气体的目标排放量进行征税。但是由于很难精确的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税收被指定于排放这种气体产品的估计碳含量。因此,在实践中,这些税总是以产品税或以纯排放税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即使是在"生态税收领导者"国家之间,税率变化也很大,其中尤以挪威和瑞典的税率最高。

3.这儿讨论的绿色税收改革,通常都是在收入中性的背景下进行的。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改革能起到双重作用:既能改善环境条件,又能利用积累的资金缓解由其他税收--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就业的税收引起的不合理地方。如绿色税收的开征允许丹麦削减针对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的边际税率,而瑞典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所得税主要程度上的一般性减少。

4.在缺乏补偿措施的情况下,绿色税收可能会影响国际竞争。这种论点甚至引起某些生态税收领导国也赋予一些严重产生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者以免税的优惠,虽然这些免税倾向于弱化税收偿付和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例如芬兰已经对电力部门的含碳气体排放免予征税;丹麦在某些情况下,已经用自愿的协定取代了税收;挪威针对逐渐下降的对石油部门的投资,决定重新考虑对含碳产品的征税问题。因此,政策在绿色税收真正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介于环境目标和工业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已经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 

5.研究显示公共承认绿色税收的回归性。但是在他们当前的水平下,生态税收通常意义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主要的回归性影响。此外,绿色税收的分配结果应该联系他们取代的税收和产生的有关环境提高来衡量。

6.一个典型的生态税收完全能包括缺乏其他类型税收的贸易,但由于大部分生态税收的目标是消除和减少自身的税基,所以经常会产生环境保护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举例来说,对含铅汽油征收的高额消费税引起了这种燃料在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市场上的消失,但也正如这个例子所示,生态税收可能通过给消费者使用清洁替代品以激励来改变消费模式(在这里是改变的汽油消费量),与此同时,保持一个相当大并且比较稳定的税基不变(在此例中是指针对不含铅汽油而言)。

当然,财政和环境目标的冲突仅仅在一定层次的税收水平上可能发生,因此不应被夸大。比如说,许多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税收,税基都还是比较稳定的,甚至在一些使用这些税收的国家出现了税基增长的情况。并且,当前的税收水平看起来不像在任何重大方面要改变消费习惯,反而有趋势要针对污染物质增加新的或提高现存的税收来扩大范围。也就是说,随着使用这些税收的增加,未来发生改变必是不争的事实。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顺.论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J].林业经济,1996(5)

2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陈国明.浅议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认依据[J].林业经济,1996(5)

4刘伟平.林业分类经营:概念与问题[J].林业经济,1998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燃气发电;节能减排;内燃机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想办法实现节能减排。相较于二氧化碳,甲烷在温室效应的行程中,做出的“贡献”更加突出。然而,甲烷因为热值高,如果能好好的利用,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燃料。如果要减轻由于甲烷引起的温室效应给全球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燃气发电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利用燃气发电,不仅可以治理环境污染,还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资源。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电力、煤炭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强对甲烷的利用,通过燃气发电,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燃气发电技术应用

1.1蒸汽发电机组

蒸汽发电机组由锅炉、凝汽式汽轮机和发电机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蒸汽锅炉对燃气进行加热,利用燃气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来带动汽轮机和发电机组发电。这种技术的工艺和设备却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所需要的运转投资资金也比较大,厂房的建设方面不仅周期长而且可移动性不强,所能转换的能量少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作业效率也不高。在启动的时候,要完全启动好至少得需要2个小时,并且在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的情况的状态下,会影响机组的运行效率。检修工作量大,需要的人员多,机组自耗电量达12%,机组综合热利用率仅为20%左右。

1.2往复式内燃机

往复式内燃机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火花点火式内燃机,一种是压缩点火式内燃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点火方式不同。往复式内燃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内燃机气缸内核心区域的工作最高可以达到14000C,所以其发动机的热效率比较高,其发电率可以达到30%-40%,高发电率是其最突出的优势,另外设备集成度高,安装也比较方便,在运行中对其中粉尘的要求不那么苛刻,而且基本不耗费水源。但其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首先是费用高,不管是一次性投资还是后期的运维费用,都比较高;其次,其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保持运行的稳定会,会需要经常更换机油与火花塞,这样一来其正常运行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维修费,还要有大量的材料做支撑。另外,高频度的更换机油和火花塞还会大大降低设备的利用率,比如燃气内含有腐蚀性成分时,就有可能腐蚀内燃机设备,但是如果有相应的措施能降低对内燃机设备的腐蚀,这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技术选择,而且现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技术已经比较娴熟,所以利用这种技术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在陕西,山西省晋城市的寺河煤矿就需要制造出60台卡特彼勒G3520系列的发电机组,不出意外,这个项目有可能会位列同类发电项目的前列。

1.3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利用压气机涡轮压缩空气,然后利用压缩的高压空气在燃烧室燃烧燃料,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推动动力涡轮旋转做功,发电机在这种驱动下进行发电。燃气发电机组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燃气发动机、发电机、控制屏等等,但看燃气轮机其发电率并不高,仅能达到30%-35%,但其产生的废热烟气却可以进行二次发电,提升发电率。其产生的废热烟气温度可以达到450-5500C,这种余热可以促使锅炉对产生的热能进行二次回收,二次回收后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转换成能以驱动发电机发电的蒸汽,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发电的循环,通过对废热烟气的循环利用,普通机组的发电率可以提升到45%-50%,大型机组可以提升到55%以上。其优势在于燃料的适应性很强,即便是燃料中含有硫、尘的比例高一些也不会有大影响,另外,发电损耗率比较低,甚至因为燃料进气量增加而有所增加。其劣势主要在于燃气轮机检修时必须运回制造厂检修,所以对备品备件的数量要求比较多,而且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要求也较高。燃气轮机在我国燃气发电方面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GE公司,阿尔斯通公司,索拉公司等国外燃气轮机公司机组均已在国内相关行业内投入使用,以其成熟的技术和设备稳定可靠的性能,在国内燃气发电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燃气热电联产和热电联合循环系统的作用

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发电的同时,为工业和家庭提供廉价的取暖用热,与热电分产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燃料利用率。随之出现的冷热电三联供,是传统热电联产的一种进化和发展。同时向用户输出冷、热、电能,是一种技术成熟的能源供应方式。冷热电三联供被视为21世纪最具经济潜力的组合方式。热电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这是世界各国最为鼓励的发电方式。首先由燃气轮机对燃气进行首次能源利用,燃气经加压后去燃气轮机燃烧并驱动发电机发电。燃烧后排出的烟气排入余热锅炉以回收能量,余热锅炉产出蒸汽。蒸汽进入蒸汽轮机推动蒸汽轮机作功发电(蒸汽也可直接进入厂区蒸汽管网以供生产和生活使用),并将功后乏汽进入凝汽器,通过凝结水泵经过相关工艺处理后再次送入余热锅炉,也可将乏汽直接用于供热二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热电联合循环的整体效率高,有效能量转换率高,因此经济效益也较好。

3结语

在能源供应紧张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开发出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这一形势下,燃气发电应运而生,将煤层气、焦炉煤气、高炉煤气等可燃气体作为燃料,产生新型绿色环保的动力,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还具有安全方便、低投入高产出的优势。这不仅能够很好的相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同时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分布式能源格局,更有利于缓解目前的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作者:曾凡龙 刘袁新 于金江 张超贤 单位:国家电投珠海横琴热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