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测度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美国实证会计理论中的报酬计划假设,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测度等方面。由于具有普遍存在性和广泛影响性,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不仅能加深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而且能促进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会计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动机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所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内在原因或内部驱动力,是引导和维持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力量源泉,是管理当局的内在愿望。

1.国外盈余管理动机

国外对盈余管理动机分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动机。这种动机一般集中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两方面,即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增加自己的报酬或降低债务违约的可能性。(2)资本市场动机。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公司股价、迎合分析师或管理者自己的预测。(3)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主要表现为回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

2.国内盈余管理动机

国内研究大都集中在后两个方面,而对第一种动机的研究相对缺乏,集中体现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鲜明特色,具体表现为:

(1)IPO 动因。我国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从国有公司到民营公司,从主板企业到创业板企业,几乎都被证实存在募股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张宗益(2003)研究发现企业为迎合监管机构对 IPO 的要求以及保证 IPO 的顺利完成,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和IPO之后第一年确实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而且在IPO当年的程度最大。裴新春(2008)对2006-2008年间深交所A股研究发现中小板企业公开募股前后的业绩存在明显变化,募股后的业绩明显低于前两年的平均业绩。

(2)配股动机。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国内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配股和增发已成为上市公司的首选途径。陈小悦(2000)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为达到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标准,管理当局采取了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形成了我国股票市场独特的“10%现象”;黄明峰(2008)运用频率分布法对1994-2007年间上市公司的ROE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并且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3)维持上市资格动机。ST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所特有的,为避免退市而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陆建桥(1999)对上交所22家亏损公司(1992-1997)进行研究得到,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亏损及前后年份普遍存在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张昕(2005)通过关注A股公司是否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发现亏损公司的确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者大幅调低利润,为下一年扭亏做准备。

综上,国外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早,比较全面,而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较多的是资本市场上对公司回避监管的动机。同时,在我国特有经济环境背景下,盈余管理动机表现出了其特殊性。

二、盈余管理的测度

盈余管理行为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是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起点。综观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体上采用了如下三种研究设计方法。

1.应计利润分离法

国外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该方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构建模型,将企业全部应计利润进行操纵性应计和非操纵性应计两个方面的分解,得到能够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主要包括:Healy模型(1985)、De Angelo模型(1988)、行业模型(1991)、Jones模型(1991)、修正Jones模型(1995)、KS模型(1995)。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多数采用的是标准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陈汉文(2003)、蔡春(2005)直接使用修正的Jones 模型;章永奎(2002)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在自变量中增加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变量;徐浩萍(2004)沿用修正Jones模型的思想,认为现金销售收入的变动、长期资产水平及其增量是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经营性应计利润的重要因素,为控制行业因素,将这些变量的行业平均值也一并作为自变量。

2.特定应计利润法

该方法主要针对某一特定行业中某一或某组特定的、需管理当局进行职业判断的、金额大的应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Beaver,1989;Wahlen,1995)和保险业的索赔损失准备(Nenichol,1998;Nelson,2000);相对于应计利润分离法,该方法更为有效识别影响应计项目的特定因素和检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程度,但需要研究者对制度背景和行业知识通晓,信息收集成本高,且局限于具体行业或小样本,研究结论难以普及。

3.盈余频率分布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检验报告盈余在临界点(上年盈余,本期预测盈余)附近的不连续分布来得出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与上两种方法不同,揭示的是盈余管理对具有相同背景公司的整体影响。Beatty(1999)检验了私营和公营银行在零盈余周围进行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发现公营银行有更大激励进行盈余管理;陆宇建(2003)发现上市公司的ROE在略低于配股及格线区间的频率异常低,而在略高于配股及格线区间的频率异常高,即存在“10%”和“6%”现象。

综上,以上三种方法是国内外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三种主要设计方法,各有利弊。但目前尚未找到完善的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此外,各种测度模型都源于国外,国内主要在对国外模型直接引用或进行拓展、修改后的基础上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研究,缺少创新的测度方法。

三、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和测度进行概括与评述,认为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利润,又可成为企业管理者私人利益的操控工具。因此,对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启示如下:

1.盈余管理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为什么主要由政府监管所诱致,而不像国外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呈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哪些制度因素决定了这些行为动机存在差异,是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会计规则,还是监管制度形成的,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2.盈余管理测度。国内对如何度量盈余管理,主要沿用国外模型与方法,明显存在局限性,因此,创新研究方法的设计,哪种方法和模型最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盈余分布法用哪些指标度量更合适等都应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秦天,刘亚琳.盈余管理动机分析与评价[J].会计师,2009(2):61-62.

[2]张然.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会计之友,2012(4):34-36.

[3]Michael D.Yu. Internation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C]. Working paper 2005.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ZX09-50)。

作者简介: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资本结构理论的不断深化,研究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融资偏好已经成为近年来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现状,总结出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而提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以望能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影响因素

一、引言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延续的重要物质基础,融资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得不利用多种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来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资金短缺和渴求长期资金是企业无法回避的困难,这与其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无关。人们普遍认为,企业价值受资本结构、公司治理、融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企业的融资偏好与融资行为之间又存在着制约关系。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在于研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融资偏好,这已经成为近年来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从1990年开始,我国研究人员开始了探索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的道路。令人惊讶的是,融资偏好在国内和国外上市公司中具有相反的表现,股权融资偏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为强烈。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各种股权融资方式“圈钱”,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强化筹资功能,削弱优化资源配置,导致融资效率降低。倘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该种融资行为继续发生,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以及长足高效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征

(一)外源融资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

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这是由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国内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急于快速扩张,自身积累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外源融资,进入资本市场、向银行贷款,通过增发、配股及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外源资金,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股权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占主导地位

从融资构成来看,西方国家股权融资比重远低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重。这代表着国内上市公司在扩大企业规模时,主要通过的途径是外部融资,且股权融资占绝大多数比重。国内上市公司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更青睐股权融资。

2005年,国内学者陆正飞出版了著名书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研究》,在书中,他利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多元化地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举动与结构。他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较为强烈,股权融资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依次更迭

目前为止,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组成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三种方式。1990 年上交所成立及1991年深交所的成立,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加快速,规模更加庞大,跻身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至关重要的办法行列。

总的来说,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股权融资偏好。在上市前,各公司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有着强烈的动机;上市后,各公司往往寻找各种机会鼓励配股,并进行增发。在两者难以满足时,才将可转换债券付诸使用。可转换债券可以将股权融资延长时间,且转换条款较为宽松,使其满足股权融资的需求。和股权融资比较而言,债权融资往往居于最后,并且在债权融资中,短期债权与长期债权相比更为优先考虑。

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

(一)成长性

公司发展较好,也会有较多的投资机遇,也会较多地需求资金。因为股权融资的成本比债权融资高,因而,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会更强烈地倾向于债权融资。因此,公司的成长性与财务杠杆的关系为正相关。然而,成长性较好的公司的资产主要是由无形资产构成,这又使得公司更难进行银行借贷;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资金融入后可以让规模扩大,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资金效率,股权融资也未尝不是好的选择。因此,公司的成长性与财务杠杆是相反的关系。

(二)盈利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拥有的留存收益就越多。一般来说,企业债权融资的成本高于用留存收益来融资的成本,而股权融资的成本又要高于债权融资,由此看来,企业具有的盈利能力越强,越善于通过留存收益来进行融资,导致负债融资所占的比例就越低。在公司的盈利能力比较强时,所需求的外部资金就会减少,因此公司盈利能力与杠杆比率负相关。

(三)所得税

所得税是影响公司融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负债的情况下,支付的利息是在缴税以前支出的,就可以少缴一部分税费。这就使得一些自身税率比较高的上市企业,产生较强的债权融资的动机。这样一来,这部分企业的资产结构中,通过债权融资的资本就会增加,其主要目的就是更多地享受税盾效应。相反,那些自身税率比较低的企业,就不会特意增加负债比例,资本结构中的债权融资能够保持较低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债务的税收优惠随着公司所得税率的上升而增加,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税率高的公司债务水平也较高。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治理措施

我国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导致了企业融资结构的失衡、综合资本成本的上升以及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的背离,同时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被削弱。要治理该融资偏好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股权融资偏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内企业在公司的内部治理方面没有确定共同的利益基础,以及当前企业的股权结构组合还不完善。由此,从结构上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内部利益分歧得以消失,即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其次是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之前,通过其他股东加强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

(二)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的实施能够减少企业控制者的鲁莽行动。要想制止企业的恶意融资,应当在企业的内部治理过程中,强化监督。当预计做出的融资决策不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时,就要增加其他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和制衡,必要时提高机会主义行为的代价;另一方面应努力降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制衡的成本,使其所得增大。

(三)完善证券市场监督

保护投资者利益,减少系统风险。确保市场公平、公开、公正是证券市场监督的三大目标。这三个目标要求在监管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时必须做到:首先,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以防其他投资者权益受到某一类投资者的损害;其次,要将资金流引向效率最高的公司;再次,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系统性风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4-134

[2] 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经济科学管理出版社,2011

[3] 吴晓求,FSI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6-78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 公司绩效 实证检验

一、研究背景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界和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大多数学者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公司的股权不是高度分散的,而是相对集中的。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是通过权力制衡来实现的,数量结构不同,权力制衡的表现也就不同,最终对绩效的影响也就不同。往往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所持股份比重越高,公司股权的稳定性越强,但是股权过度集中也会使得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违背现代公司股权主体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的要求,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队伍不断壮大,深入探讨股权集中度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变量与数据来源

参考历年文献,本文设定股权集中度评价指标如下:

1.CR1指数,即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在公司总股份中所占的比重。

2.CR10指数,代表了公司前10大股东持股数占公司总股份的比重。

3.赫芬达尔指数H5,第一大股东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百分比的平方和。

参考历年文献,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有许多,本文被解释变量指标如下:

1.净资产收益率(ROE),即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

2.资产收益率(ROA),即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额与该时期企业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

3.托宾Q,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托宾Q值数值的大小代表了公司市场价值与公司重置成本的偏离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公司越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其经营绩效就越高。

用总资产的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作为公司规模的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为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样本数据为样本公司2009年度的年报数据。随机选取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500家,剔除ST与PT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

三、实证检验

建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指标ROA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注: 表中括号内列出的数据为系数的t统计值,*** 表示1%水平显著, **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

可看到,CR1、CR10、H5指数与ROA呈正相关关系,并且比较显著,均达到99%水平的显著性。

其次,建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指标ROE间的线性回归模型.

CR10指数与托宾Q值呈90%的显著性水平。托宾Q值等于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值,国外许多学者采用托宾Q值来衡量公司业绩。但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仍不完善,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企业的重置成本很难准确衡量,同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难以反映公司的真实市场价值。所以也是回归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探究股权集中度变量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对绩效指标中的ROA指数、ROE指数与股权集中度变量进行二次曲线模型的回归检验。

在表4中股权集中度各指标对ROA的二次回归结果中,只有H5的二项系数十分显著为负,其余的不显著。在表5中发现对ROE的二次回归结果中各二次项系数都不显著。但是可以发现不论ROA还是ROE的结果中,二次项的系数均为负号,这表明股权集中度与ROA、ROE的拟合图形是一种倒U型的形状。

四、结论和建议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CR1与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股权应该适度集中,因为如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太高,股东之间相互制衡机制的作用难以发挥。

其次,增加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会显著提高企业绩效,这样可以防止公司的一个大股东独立控制公司。因而在增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他控股股东的利益,从而保证企业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的道路。

在对股权集中度各指标对ROA好ROE的二次回归中,虽然回归结果不显著,二次项的系数均为负号,拟合曲线的形状都类似于倒U型关系。这也说明了小规模上市公司发展的初期应该提高前几大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可以推测,当公司处于上升和成长阶段时,集权式的股权结构更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到达一定程度后,应采取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从而能够调动其他股东参与公司经营与发展的积极性,有助于公司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实现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刘国亮,王家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

[2]佘镜怀,胡洁.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l).

[3]徐晓东,陈小悦. 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3(2).

[4]徐莉萍,辛宇,陈工孟.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l).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股指期货;正反馈交易;中国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张中华(1959-),男,湖南岳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资理论与实务;林众(1988-),男,江西上饶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房地产投资。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S0436。

投资者交易行为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研究课题,正反馈交易尤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所谓正反馈交易,即投资者只参考资产的过去价格,而不是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来做出投资决策,即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跟风买进,在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跟风卖出的投资策略,简单说就是“追涨杀跌”行为。而国外很多研究发现股指期货有助于抑制股市投资者的“追涨杀跌”行为。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登入A股市场,使我国股市由单边市场转型为双边市场,这对股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由于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短暂,发展还不够成熟,我国股市存在着“中国特色”元素,研究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国外学者对股指期货对正反馈交易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股市特有的“中国特色”元素,从理论和实证视域研究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这对我国股市的稳定及健康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91),假设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能够整合所有相关的重要信息,对特定证券给予正确评价;即使有不理性的交易行为,导致价格出现偏离,理性套利者的套利行为也会促使市场价格回归于内在价值。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出现的“异象”使一些金融学家开始怀疑EMH的可行性,其中股市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尤其是股指期货最受关注。股指期货的“买空卖空”机制,从理论上将有助于缓解股市的“追涨杀跌”行为。因此,众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对股指期货对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理论模型方面,De Long et al.(1990a,1990b)建立了一个四阶段的DSSW 模型,将预测噪音交易者需求的套利者与采用正反馈交易策略者结合起来,发现两者短期收益出现正相关,这就解释了正反馈交易加剧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并解释了股价泡沫的生成机制。Shiller(1984)通过构造正反馈交易需求模型与理性套利者需求模型,并将两者相结合分析股票收益与波动性相关性。Sentana and Wadhwani(1992)对Shiller(1984)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认为市场上存在理性投机者与正反馈交易者两类人,并假定理性的投机者以期望收益最大化确定股票需求,正反馈交易者持股需求与上期股票的价格变化成正比,从而在市场均衡条件下确定正反馈交易行为。Culter(1990)设定正反馈交易者、理性套利者等不同交易者一期的行为方程,通过探讨均衡时各类行为满足的条件来研究各类交易者的行为。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诸多研究发现股指期货有助于抑制股市投资者“追涨杀跌”行为。如Antoniou et al.(2005)对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的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指数期货上市后,法德日英4个市场原本显著存在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已经不再显著;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仍旧显著的加拿大市场,其影响也有所降低,相对于股指期货推出前减小了2/3;股指期货的推出降低了正反馈交易者的比例及其在股价形成中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理性投资者加入股市,从而提高了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实现股市的稳定。Koutmos(1997)对英国、美国等6国股市的研究,也发现引入股指期货后现货市场中的投资者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大大减少,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进行交易,这对股市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徐永韬等(2006)通过对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推出前后的收益率变化的比较,发现恒生指数期货推出后噪音交易者在股市中的比重明显出现了下降,他们对恒生指数价格的影响也变得非常微弱。因此,他们认为衍生金融市场对冲现货市场风险的功能使衍生市场操作的交易者更具有理性,同时也促使了整个股市的信息也更加有效。

国内学者王连华与杨春鹏(2005)对正反馈交易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扩展的DSSW模型,同时把过度反应因素引入到噪声交易者中来,以分析投资者交易行为。张晓蓉、唐国兴及徐剑刚(2005)以正反馈交易行为为核心,创建了投机泡沫混合理性模型。但是,由于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时间短暂,国内学者从实证方面研究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市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影响的文献极少。

纵观中外学者关于股指期货与正反馈交易行为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股指期货对正反馈交易行为影响的研究,从理论模型到实证检验都进行得较为深入,而且全球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的股市中普遍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且非常明显,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助于抑制股市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因此,本文借鉴国外研究较为成熟的相关模型,同时结合中国股市特有因素,通过构造适合我国股市的正反馈行为理论模型,研究分析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

二、模型说明

三、实证研究

1.正反馈交易行为。通过结合运用正反馈交易模型与非对称冲击TARCH模型,本文对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数据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就正反馈交易模型结果的分析发现:

第一,我国股市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从实证检验结果知反映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的指标φ1在三个时期都为负值,这表明我国当前股市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这与李少平和顾广彩(2007)、汪孟海和周爱民(2009)等认为中国股市暂时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结合Koutmos(1997)、Koutmos和Saidi(2001)等国外学者对全球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研究的结果,股市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全球股市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第二,股指期货推出的短期抑制效应不大。与“引入前”的φ1的绝对值0.01相比较,“引入1年来”的φ1的绝对值0.0102有微弱的增加,但基本变化不大,表明短期内股指期货的推出微弱地促进了正反馈交易行为,这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在推出股指期货的短期内出现微弱抑制效果的情况相反。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由于我国股指期货的高保证金导致入市的高门槛,短期内对散户居多的我国股市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股指期货可能对投资者对股市的走势预测产生了先行的“误导”作用,促成了进一步的“追涨杀跌”行为。

第三,股指期货推出长期抑制效应逐渐显现,但不显著。“引入2年来”的φ1绝对值0.002相对于“引入前”与“引入1年来”的φ1绝对值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统计上不显著,这表明随着股指期货推出的日趋深入发展,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的抑制效应逐渐体现。这与Antoniou et al.(2005)、Koutmos(1997)等认为股指期货有利于减少股市的正反馈交易行为的研究结果,与蔡向辉与杨嘉文(2010)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新兴市场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随着时间的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但不显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还发现反映异步交易和市场摩擦等其他因素的φ0值,也出现了在“引入1年来”变化不大,在“引入2年来”显著减少。这也表明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和深入发展,股指期货对改善异步交易和市场摩擦具有一定的作用。

2.非对称信息冲击。由表4非对称冲击模型的实证结果,发现反映非对称效应指标的γ>0,这表明我国股市存在一定的杠杆效应,即投资者对坏消息的反应比对好消息反应更强烈。这主要可能由于目前我国股票现货市场缺乏必要的做空机制,导致坏消息的冲击效果强于好消息的冲击效果。投资者只能从做多机制中获益,一旦出现恐慌性的坏消息时,由于不能通过做空对冲的机制减少损失,导致投资者为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只能纷纷抛售离场,从而引发进一步的下跌。

随着股指期货推出的深入发展,反映好消息冲击效应的α值,与反映坏消息冲击效应的α+γ的值在逐渐减小,尤其是“引入2年来”的α+γ减少明显,这也表明股指期货的推出促使我国股市的投资者对市场出现好消息的反应与坏消息的反应在逐渐趋于理性。当出现好消息与坏消息时,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功能避免风险,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对消息的深入解读与认识,促使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更加理性。股指期货有利于投资者对消息的理性反应,从而减少了股市中正反馈交易行为。这也印证了表2、表3实证的结果,即股指期货的推出短期抑制效果不大,但长期抑制效果明显。

四、结论

自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至今,我国的股指期货已经走过了3个多春秋了,但仍然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通过利用正反馈交易模型与非对称冲击TARCH模型,对沪深300指数自2005年4月8日使用至今的1 836个日交易数据分三阶段对比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市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我国股市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我国股市推出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的股市一样,都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这表明股市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全球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我国股市中散户居多,但在信息获取、量能斗争等方面与机构博弈中都处于不利地位,追求热点避免被套的“追涨杀跌”交易策略也是为求得生存的无奈而盲目之举。

第二,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短期抑制效应不大,长期抑制效应逐现但不显著。通过对推出1年多的数据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股市的正反馈效应呈现微弱增长基本变化不大,但对推出3年多的数据对比研究,却发现股市的正反馈交易行为大幅下降,但统计上不显著。短期效应的异常可能与我国股指期货的高门槛,以及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功能的认识不足有关系,但长期抑制效应与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第三,股指期货推出有利于投资者对消息的理性反应。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的投资者对坏消息的反应强于对好消息反应,这主要与我国股市目前缺乏必要的做空机制有关系;更重要的是,随着股指期货业务的深入发展,投资者对好消息与坏消息的反应在逐渐趋于理性,这也是股指期货推出抑制了股市投资者正反馈交易行为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相应建议:首先,加强对股指期货规避市场系统风险功能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发挥股指期货抑制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功能;其次,完善我国股市现货市场的交易机制,在当前发展并不成熟的股市逐步推出双边交易机制,以利于突显股指期货的功能;第三,加强对信息的及时披露,信息的及时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与认识,从而使投资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股指期货;第四,管理层应加强对股市微观交易基础的治理,使我国股市能够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Fama E 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II)[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1575-1616.

[2]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 and Waldmann R.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e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a(98):703-738.

[3]De Long J.B,Shleifer A,Summ ers L and Waldmann R.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0b(45):375-395.

[4]Shiller R J.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annmic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4(2):457-498.

[5]Sentana E,Wadhwanis.Feedback Traders and Stock Return Autocorrelation:Evidence from A Century of Daily Date[J].Economic Journal,1992(102):245-415.

[6]Cutler D M,Poterba J M,Summers L H.Speculative Dynamics and the Role of Feedback Trad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2):63-68.

[7]Antoniou A,Koutmos G,Pericli A.Index Futures and Positive Feedback Trading:Evidence From Major Stock Exchange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05,12(2):219-238.

[8] Koutmos G. Feedback Trading and the Autocorrelation Pattern of Stock Returns:Further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7,16(4):625-636.

[9]徐永韬,李忠民,王远志.股票指数期货与正反馈交易行为——对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6(25):88-91.

[10]王连华,杨春鹏.非理性泡沫的确定与生成机理[J].管理评论,2005(3).

[11]Zakoian,J.M.Threshold Heteroskedastic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s Dynamics and Control,1994(18):931-944.

[12]Glosten,L.R.,Jagannathan,and D.Runkle.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xpected Value and the Volatility of the Nominal Excess Return on Stocks[J].Journal of Finance,1993(48):1779-1801.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权益众筹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渗透着人们的生活,购物、饮食、社交、媒体、共享经济等形式改变着生活的方式。央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入融合是大势所趋”。2015年3月,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及国家战略的支持,传统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主要包含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众筹融资及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通过互联网实现第三方支付功能;P2P网贷是指指“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模式,通常由具有资质的平台公司作为中介,借款人(或融资方)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或理财方)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一种网络借贷行为,P2P平台一度井喷式增长,但随着问题平台及国家监管力度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平稳发展的道路;众筹融资模式,即项目发起人发起项目,投资者进行投资,如果项目最终筹资并运作成功,投资者获得产品、服务或者金钱回报。

本文将基于对诸多众筹融资模式中权益众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众筹融资

1.众筹融资的定义

众筹融资,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由发起人、跟投人及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众筹融资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网站kickstarter,该网站通过搭建网络平台面对公众筹资,让有创造力的人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便使实现他们的梦想。众筹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有效地缓解了资本市场资金短缺和民间资本闲置的双重问题,对建设大众创业平台、引导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众筹融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1年我国首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成立,目前的众筹平台主要分为权益众筹、股权众筹、债券众筹、公益众筹等四类。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权益众筹受到投资人及消费者关注度有所提升。国内众筹市场参与者呈现快速更替局面,年终参与者数量有望达410家。具有股东背景、产业资源的互联网企业所拥有的集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2016年行业整体成交额预计达175亿元。

2.众筹融资的模式

权益众筹是我国众筹行业最主要的发展模式,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产品或服务,典型平台有京东众筹、众筹网、淘宝众筹等;股权众筹模式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一定比例的股权,典型平台有天使街、原始会、投融界等;债权众筹模式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投资,获得一定比例的债券,未来获得利息收益并收回本金,根据借款人即发起人的性质可分为自然人借贷和企业借贷,目前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众筹平台;公益众筹模式是指投资者对项目或公司进行无偿捐赠,目前尚未形成代表性平台,主要以公益项目的形式分布在综合性权益类众筹平台中。

3.权益众筹融资的流程

权益众筹模式根据项目发起人、出资人与平台三部分,具体运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需要资金的项目发起人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经过相关审核后在平台上创意项目,而出资人在平台中选择自己中意的项目。

第二步:项目发起人在平台筹集资金时,设定筹资项目的目标金额以及筹款的截止时间,对项目感兴趣的出资人在目标期限内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

第三步:在项目到达截止时间时,如果成功达到目标金融,该项目融资及算成功,创意者将获得融资资金,支持者确认资助,如果未达到目标金融,该项目融资及算失败,将撤回创意者融资资金返还给支持者。

第四步:项目发起人开始运行项目,出资人对项目进行监管并获得项目产品作为回报。

三、我国权益众筹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代表性平台简介

目前国内权益众筹市场的代表性平台主要有淘宝众筹、京东众筹、追梦网、众筹网等。

淘宝众筹于2013年11月上线,是淘宝推出的预购平台,各行各业的人可以在淘宝众筹平台上发起预购筹款需求的项目,并承诺提供不同形式回报给支持项目的支持者。

京东众筹作为京东金融第五大业务板块,于2014年7月1日正式上线。京东众筹不仅是筹资平台,更是一个孵化平台,凭借京东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为筹资人提供从资金、生产、销售到营销、法律、审计等各种资源,扶持项目快速成长。

追梦网于2011 年9 月20 日正式上线,主要分为科技、设计、影像、音乐、人文、出版专区。专注于年轻人新生活的综合性众筹平台,着重将方向侧重在新一代年轻人的、有趣新鲜小众的生活方式上,推动更多有趣新鲜的梦想项目成功落地。并推出一款基于微信社交圈的筹款工具――轻松筹。

众筹网于2013年2月正式上线,是网信金融集团旗下的众筹模式网站,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众筹平台,平台为项目发起者提供募资、投资、孵化、运营一站式综合众筹服务。现已拥有众筹网、众筹制造、开放平台、众筹国际、金融众筹、股权众筹(原始会)六大板块。

2.我国权益众筹融资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权益众筹市场融资规模

据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权益众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权益类众筹市场融资规模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123.5%,预计未来融资规模将保持较高速度持续增长。

其中,综合类众筹平台融资能力远高于垂直类众筹平台。综合类众筹平台融资规模达到3.7亿元,占比达到84.1%;垂直类众筹平台融资规模达到0.6亿元,占比达到13.9%。

综合类众筹平台如京东众筹、淘宝众筹、众筹网等平台依托其强大的用户入口及丰富的项目类别,展现出强大的融资能力。融资项目涉及面较广主要有科技、影视、书籍、音乐、农业、设计、活动、公益等类别;相比较而言,垂直类平台项目类别较单一,主要以一种或者两种类别的项目为主,资规模能力较弱,融资范围较窄,代表性平台有房产众筹平台平安好房、音乐众筹平台乐童音乐、影视众筹平台淘梦网等。

(2)我国权益众筹市场项目规模

据私募通统计,权益众筹平台中,通过对国内众筹网、追梦网、淘宝众筹、乐童音乐、觉、京东众筹、中国梦网、淘梦网等平台的项目运营数据进行抓取,对8家权益众筹平台的项目数据进行统计,2014 年,国内奖励类众筹共发生供给4906 起。其中,众筹网的项目数量遥遥领先。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权益众筹市场项目数量达到4494个,其中,综合类众筹平台项目总数达到3787个,占比为84.3%;垂直类众筹平台项目总数达到482个,占比为10.7%。

与融资规模类似,综合类众筹平台支持项目类型较多,因此项目数量大,占比较高;而垂直类众筹平台支持项目类型较单一,因此项目数量较小,占比较低。此外,众筹平台地域分配也存在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较少。未来各地区应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不仅能够促进众筹平台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我国权益众筹市场用户规模

2014年中国权益类众筹市场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达到790825人,其中,综合类众筹平台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达到695926人,占比为88%,垂直类众筹平台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达到79082人,占比为10%。

综合类平台项目依托与其良好的用户粘性,对众筹项目进行较好的推广,所推出的权益众筹产品类型较多,项目数量较多,因此能够吸引到用户规模较大,因此能够获得较多用户的支持,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较大;相较而言垂直类众筹平台项目类型单一,还很难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项目数量较小,因此获得的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较小。

(4)我国权益众筹市场融资成功率

2014年中国权益类众筹市场成功项目数达到3468个,项目成功率为77.2%。其中,综合类众筹平台成功项目数达到2972个,项目成功率为78.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垂直类众筹平台成功项目数达到323个,项目成功率为67.0%,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在项目融资额上,奖励类众筹平台京东众筹及淘宝众筹的募资成功率均在100.0%以上(募资成功率为已募集金额与预期募资金额的比值,该指标用来衡量众筹平台在线项目的实际融资能力),其中京东众筹的募集成功率更是达到1240.9%。而股权众筹平台的募资成功率相对较低。主要由于奖励类众筹平台的回报为实物产品,项目投资风险小且投资门槛低,投资者遭受的最大投资风险是收到的实物商品质量不好或者有瑕疵。

四、建议及意见

随着众筹融资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被更多用户认可,权益众筹市场正向着平台多样化、主体多样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笔者基于对我国权益众筹市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国家层面应早日完善关于众筹融资相关法律的制定,对该金融模式进行更好地监管。目前,有关众筹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没有从法律层面确定其合法性,使得一些众筹平台存在潜在的风险不能进行完善地监管,投资人的权益也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此外,众多有创意的项目发起人或因立法的不明确而却步,阻碍了众多项目的推进。

其次,权益众筹融资行业角度,应逐步建立相应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发展,并有力配合相应监管部门,保障各方利益。自“点名时间”开启中国众筹的序幕以来,国内目前已陆续出现十几家众筹平台,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科技进步,众筹平台将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建立众筹行业协会,促进行业的发展。再者,加强项目发起人征信机制的建设。项目发起人的信用风险是阻碍众筹融资发展的重要因素。项目发起人需要在项目发起之前将创意项目经由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并得到相应的评估报告后,才能将创意项目在众筹平台上进行融资。此外,为防止项目发起人利用众筹平台进行融资欺诈,需要对项目发起人或团队自身的信用进行评价,并对项目运营加强监督。

最后,权益众筹平台应恰当引导投资人进行投资。任何的互联网金融形式都存在风险,平台不应为了达到更大的筹资额而忽视对风险的介绍。对投资人而言,应从产品或服务、团队能力等角度统筹考虑后进行投资,要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再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王阿娜. 众筹融资运营模式及风险分析[J]. 财经理论研究, 2014(3):99-103.

[2]王静. 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J]. 中国流通经济, 2016, 30(2):108-114.

[3]张万军, 邢B, 林汉川. 我国众筹融资的风险分析与政策建议[J]. 现代管理科学, 2015(5):33-35.

[4]艾瑞咨询 《2015年中国权益众筹市场研究报告》.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风险分担;利益分配机制

实践证明,抓好产学研合作创新,就抓住了自主创新的关键,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综合国内现状来看,各省、各地区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在产学研合作的某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同时我国学者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湖南省根据自身的省情,产学研合作在合作机制上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1.湖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现状调查及分析

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产学研组织机制、融资机制、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我们通过集体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湖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尤其是合作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梳理、对比和分析。其中有以下两点尤为突出:

1.1 单一的资金来源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约因素

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较大,足够的资金投入是完成合作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产学研合作初期,政府对于一些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投入,可以引导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产学研合作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自有资金开展研发活动不仅会使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而且也会使企业因为没有金融、专业中介机构的监督,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表1 湖南省产学研合作资金的主要来源统计表

选择次数 百分比

企业的自有资金 25 89.3%

金融机构贷款 8 28.6%

政府专项资金 11 37.5%

股市筹资 1 3.8%

国内风险投资 1 3.8%

发行企业债券 1 3.8%

从表1中可以看出,“企业自有资金”、“政府专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成为湖南省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三个主要来源,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9.3%、37.5%、28.6%。这表明,湖南省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资金来源的显著特点是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畅,虽有债券发行及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但比重非常小。这样的资金来源结构,使企业受自身经营状况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或政策发生变化,企业创新研发资金将不能适时供应而导致创新难以持续或者耽搁,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资金来源单一使湖南省大多数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偏低,低于一般认为的保持企业竞争力必需的3%一5%的比例。[1]

1.2 市场经营状况和技术风险成为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中最重视的因素

在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是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利益分配中,主要考虑分配方式、分配额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仅从企业的角度考察其合作时关注的影响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出,湖南省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式选择中,被调查企业中有71.4%的企业选择按“市场经营状况”进行分配;39.3%的企业选择按“技术风险”分配;35.7%的企业选择按“项目投资规模”进行分配。

表2 湖南省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影响因素调查表

制约因素 选择次数 百分比

市场经营状况 20 71.4%

预期绩效 6 21.4%

项目投资规模 10 35.7%

技术风险 11 39.3%

技术新颖程度 9 30.4%

双方投入的财力、物力和时间 7 25%

企业在利益分配时主要考虑生产、销售和经营状况,这可以引导高校科技研发工作的市场化方向。但利益分配中过分关注“市场经营状况”容易使利益分配中存在短期化行为。同时,对于技术风险和技术新颖程度的要求,也使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校难以全部满足企业的要求,使高校和企业出现利益分配的矛盾。出现矛盾的原因,一是双方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应得的利益,企业是从技术的市场价值或从产出的角度考虑,而高校是从投入的角度考虑;二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在与企业合作谈判中处于劣势。因此,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对如何计算、执行与监督分配方案,应制定一些有关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科研方应得的利益。[2]

2.融资机制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产学研合作面向的既是技术密集又是资金密集的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具有很高的研发风险。调查中发现,湖南省企业大多数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专项贷款,而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并不畅通。这就需要政府首先投入引导资金,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条件保障;加快发展风险资本市场,建设产学研合作多元化投资体系。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加快发展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才能填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筹资能力、国家财政支持、私人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之间空白。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风险投资资金稳定、充足。

2.1 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逐步建立起多方投资、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3]

2.2 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内建立技术开发保障基金,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 重点建立和完善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其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担保机构可由政府独立出资组建,也可由自然人以有限责任形式出资组建,或是由政府、企业法人、社团法人和自然人共同组建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

2.3 要为风险投资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政府也可以建立科技发展证券,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高科技项目募集资金。

2.4 设立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化解产学研合作风险,主要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通讯、专业实验室设备等共享设施建设,并对湖南省动漫、新材料、传媒、生物、软件等专业孵化器给予重点扶持。

3.基于风险与利益权衡原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机制创新

产学研合作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与利益驱动力有关。利益机制是指利益的分配方式和调试关系,按风险与利益权衡原理,即风险与利益对称而论,一是应明确产学研各合作方在整个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和职责;二是随着产学研各方合作后的运行,在适当的时候,对利益分配问题还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维系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成果的定价问题;二是有关技术成果的归属及享用;三是有关利益的分配方式。关于成果的归属,我国1996年颁布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明确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产权归属,从法律上保护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原则。加上合作各方大都也在有关协议中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为防止因成果归属不明而产生纠纷起了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专利权、转让权归研究开发方;出资企业可享受对技术的免费使用权。因此,在合作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中,通常是专利权、转让权归学研机构,而企业拥有对技术的免费使用权。湖南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进行利益分配时,主要考虑“市场经营状况”等短视化、功利化的因素,这不利于产学研合作关系的深入、持续开展。解决办法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一般情况下,对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可实现性的判断及实现的过程掌握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手中,就应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这一部分风险,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把企业向研究开发的源头方向推进,让企业尽早参与研究开发,分担研究开发费用和风险。另外,大多数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市场研究应该以自给为主,那么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就应该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可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向生产领域和市场方向推进,鼓励他们与自己长期合作,在分配中减少先期技术转让费预付金额,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4]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宣传、信息、平台等方面予以支持,而且还需要产、学、研、资、介各方在内部有效运行的基础上,能相互沟通、调剂余缺、资源互补。只有这样,产学研合作才能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伟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

86-88.

[2]辛爱芳.产学研合作中的合作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5(8).

[3]杨晓丽.厦门市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90-92.

[4]家鑫.面向自主创新的湖南产学研合作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8-80.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7篇

陶瓷可以做成刀具,只要在烧制过程中加入纳米材料;打针可以不痛也不出血,药物反而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只要使用无痛纳米微针;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效果更好,只要用纳米微球作液晶板间的“支架”;使用纳米技术,一分钟就能分辨出地沟油;使用纳米技术,中巴车充电三十分钟就能从苏州开到南京……拥有纳米技术,即使没有刘谦,也能见证奇迹。

事实上,纳米技术由来已久。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召开,这是纳米技术诞生的重要标志。在此后多年中,纳米技术只是扮演了一个冷冰冰的科学名词。如今,其已经悄然蜕变,并走进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值得欣慰的是,将来纳米技术还能被广泛应用于七大新兴产业的上游高端环节,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据了解,纳米技术理念最早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提出。作为一个长度单位,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因为在1~100纳米的尺度内,物质特性发生许多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正是这些特性,注定纳米技术必将对产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细数纳米技术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除了大量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近十项重大突破性技术荣获诺贝尔奖,材料、能源、微电子、生物技术等众多产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美国市场研究人员预测,到2014年,全世界纳米技术产业市场规模将到达2.6万亿美元,相当于IT和通信两大行业的总和。

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发展首席顾问,中科院院长、国家纳米领域首席科学家白春礼院士曾这样预测纳米技术产业的未来:会像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样普及。他指出,纳米技术是对21世纪一系列高新技术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将引发人类社会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何丹农也曾指出,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它是当今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如此,在全球范围内,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纳米技术产业列入国家重大战略性产业并不意外。而各国都在加快布局,抢占纳米技术的战略制高点。韩国、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纳米技术产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性产业,纷纷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计划,重视政府资金投入,强化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韩国最为突出。据了解,韩国正大力发展纳米生物科技、纳米能源、纳米材料技术、纳米环境等产业。韩国甚至还为纳米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特别法,过去十年财政投入超过20亿美元。此外,韩国政府还整合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实施2020计划,渗透新市场,加快纳米产业化。美国也不例外。美国也从2000年开始实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近几年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都保持在每年近20亿美元的规模。

2005年,欧盟制定《欧洲纳米技术发展战略》,欧盟成员国德国、法国、芬兰等分别制定了本国纳米技术发展计划,欧盟及主要成员国已累计投入超过140亿美元。俄罗斯从2001年开始重点推动纳米技术产业,2007年专门成立国有“俄罗斯纳米技术集团”推动产业化发展。此外,埃及、印度、泰国、沙特、南非等国也不甘落后,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促进力度。全球形成争夺纳米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态势。

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也不落人后。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高度重视纳米技术,作为较早开展纳米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2001年就成立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同年7月科技部等五部委《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

科技部技术研究司司长张先恩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纳米领域的量几乎为零,进入21世纪以来,呈曲线上升的趋势。直至去年,中国的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0%,同时论文的引用次数也在增长,其中中科院的论文的引用次数位居全国首位。

数据显示,2001~2009年,中国用于纳米科技的研发经费超过26亿元人民币。“973”计划、“863”计划设立纳米技术专项,吸引了包括国家杰青、中科院百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在内的约342名高端人才从事纳米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方向取得众多原创性技术成果;清华大学等50所大学和中科院的36个研究所从事纳米技术研究;2009年,我国发表纳米科技SCI-E论文总数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先后建设“国家纳米技术科学中心”和“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纳米科技研发载体。

纳米技术的前景更得到产业界的认可。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看好纳米技术产业的战略前景。美国IBM公司持续20几年推进纳米技术研发,在多个领域拥有突破性的优势。2010年4月,韩国三星公司开始建设“三星纳米城”,全面推进纳米级超精密半导体产业。日本的索尼公司积极布局纳米科技,在半导体显示及存储领域已经取得优势地位。

毋庸置疑,发展纳米技术与相关产业,对提升国家及区域竞争力的巨大战略意义。然而,与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类似,纳米技术问世也已有20余年时间,但现在,技术产业化过程并不理想。“纳米技术成果产业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科技部万钢部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主任)在总结过去十年中国纳米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时指出,中国已迈入纳米大国行列,但还不是纳米强国。这主要表现为产业化水平低,无规模企业广泛参与,不能有效推进协调纳米技术资源。亟待从产业发展角度对国家纳米技术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良好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

在联想之星副总裁梁青看来,这正是纳米技术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设备、没有原料、没有应用,一切都要从新开始。这也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材料做出来了,但还得等6年才能实现部件销售,应用时间更长。因为周期长,投资额也很大。”

他告诉记者,“纳米技术是变革性的,不是改良性的。其产业化周期很长,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与配合。正常情况下,要先做出材料,再做出配件,再做出应用。但现实的情景是,很多部件企业会认为,上游材料没有大规模生产前,不敢冒然采用,而材料大规模生产至少要两三年,部件大规模生产也要两三年,应用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的矛盾很明显。”

然而,在纳米技术产业,国外并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梁青指出,“因为,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但国外有更多的钱,更好的投资环境,企业不是那么急功近利,而国内中小企业功利性比较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学研机构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有疑虑。国家科技经费投资研发出某项技术,后被企业以某种方式获取的状况时有发生。当然,更应该看到,技术如果一直放在研究所里就不值钱。”

不久前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80家大企业中,有大约40%的企业设置了专门机构,已经或者即将着手发展这一高新科技。三菱、伊藤忠和丸红等综合商社已经或计划同美国的风险企业设立合资公司,把纳米技术列为新的发展项目。富士通公司设立了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住友电工公司也组织了纳米技术研究班子。

在日本,企业界是发展纳米技术的主力军。与之不同,中国在纳米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并未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尽管从纳米领域的专利方面看,中科院申请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排名的首位,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专利大都是研究机构在申请,而在国外企业却占主导,“这也说明中国纳米企业科研的进展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张先恩说。

何丹农认为,在纳米技术成果集成方面,要始终坚持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和成果。由于纳米技术的跨学科性、实验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技术的成熟度不够、研究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仅靠一个工业部门或者研究机构将无法加快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进程,所以,急需采用合理的产业化与投融资模式。

梁青认为,在纳米技术产业并没有规模化的企业,而这制约了产业化的进程。“事实上,只有像联想、3M等大型企业才会考虑三五年后的事情,一般的中小企业无暇,也没有实力去考虑长远。所以,它们就宁愿等着,反正没有威胁,它并不着急。而最着急的是新创立的企业,但它们也是干着急。很多纳米产业投资进去后,都出现越来越难熬的状况。”

当然,资本的助力对纳米技术产业化来说也必不可少,然而,现在资本市场偏好投资中后期项目,而不愿意投资早期项目?而这对于更多处在孵化阶段的纳米技术产业的融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梁青说,“很多项目就是在从科技部到发改委的阶段,中间有一个断层,没有人管。但是,对国家来说,如果不做纳米技术,可能会丧失未来。”

他建议,“能不能让政府投资,材料、部件、应用等三个层面的企业一起干。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给予足够的扶持政策,消除企业对规模化生产的疑虑。这等于把一个串行动作,变成一个并行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产业就能非常快地推进,长远对行业是有好处的。”

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创新;会计学革命;会计学难题;会计研究方向

哈里。渥克(Harry I. Wolk)和迈克尔。蒂尔尼(Michael G.Tearney)在《会计理论》(第四版)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会计研究的方向。他们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决策模型研究、资本市场研究、行为研究、理论、信息学和关键会计(Critical Accounting)等,并主张通过研究来会计理论。

什么是会计理论?这要从什么是理论说起。美国会计协会(AAA)在《会计基本理论公告》中指出:“理论应该是包括一系列假设、概念和原则等构成特定领域研究的通用框架的一个有机体系。”这一定义与《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如出一辙。就是说,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S .亨德里克森(Eldon S.Hendrikson)在《会计理论》中提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用来提供:(1)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通用观点;(2)指导新程序的开始。会计理论也可以用来说明现行实务,以获得对它们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评价和开拓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合理的原则。”

国际会计学界比较流行的会计理论教材有三本,即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和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包括19个专题,即:会计理论导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财务会计惯例结构的发展、财务报告规范经济学、假设、原则和概念、寻找目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投资者和债权人有用的会计信息、合并和披露、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通货膨胀和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和财务会计、石油和天然气会计、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租赁、公司内部权益投资、国际会计。其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与一般的高级财务会计没有太大的差别。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包括23个专题,即:会计学导论和方法论、会计4000年、CPA100年、探索原则、概念性框架、会计的经济环境、决策、制定会计政策、现金,资本和收益、财务报告的收益概念、收益和费用、赢利和损失、价格变动的报告、财务状况说明书、资产及其计量、折旧、流动资产、厂场设备购买与租赁、无形和非流动投资、递延税收、养老金、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财务信息披露。这本教材的前半部分涉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发展,后半部分则是财务会计的翻版。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比较简明,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下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问题。

在会计产生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用户及其用途则是有所区别的:在会计产生发展的早期,具体地说,也就是在复式簿记诞生以前,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己服务的。生产者要管好经济活动,要减少耗费和提高效益,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只不过这时对生产过程内容的量化和记录,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了13世纪,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的影响,地中海沿岸和某些城市的商业与手得到了很快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这一时期由于在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利特尔顿在其所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演变》一书中概括的系统复式簿记产生所必须的7项条件,即私人财产、资本、商业、信用、书写、货币和算术等,于是的复式簿记便在意大利威尼斯城邦诞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关系日益普遍,再加之复式簿记为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转换为有系统的综合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这时的会计信息用户就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者本人,合伙人与委托人更为关切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所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还应该在历史的先决条件基础上加进合伙与委托关系。1844年,英国公司法的颁布把股份公司的发展首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将企业投资者扩展到了普通民众的范围。由于“允许创办股份公司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因此,“其回报条件是,要求股份公司承担特定的公共责任。一般认为,公司的发起人和公司职员是负责管理投资者资本的受托者,所以,有义务将资产的使用情况公诸于众。”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以会计报表来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因此,1856年的公司法便规定了“反映英国人对法人责任看法的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从而使会计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扩展到财务会计的技术方面。虽然19世纪“美国的股份公司没有象英国那样由于股份投机而使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的历史,创办股份公司的规定,也不象英国那样严格,而且,并不认为创办股份公司是一种特权,但它同样也要求公司应承担披露的义务。”由此可见,无论早期公司法是出于何种背景而提出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规范或准则都与会计信息的用户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会计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便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方法和技术的繁荣与革命,以簿记为主的会计便逐步发展成为以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财务会计。具体而言,这种发展过程主要可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的惊人改变为簿记制度向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推动,19世纪中期的工厂制度在英国和美国已非常普遍。以“有限责任”方式组建股份公司也在1855年的公司法中得以确立。工厂制度的确立,把会计为之服务的领域从过去的商业和活动扩展到了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成本在生产和销售成本中所占比例上升,折旧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管理当局对生产成本和存货计价信息需求的增长,成本会计系统得以诞生。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巨额的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普遍分离,从而使会计报告的对象从管理当局转化为远离主体的投资者。会计的主要职能也逐步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分离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从为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演变为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对外信息主要用户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本和收益的关心也就使得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分显得日益重要。1855年公司法便已规定股份公司不能以公司资本来分配股利。这就使得成本会计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资产计价和以分期损益的确定为核心的跨期收入和费用等会计惯例的出现。会计惯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二)宽松的环境也是促进会计方法和技术迅速变革的主要原因

由于英国在1855年和1856年的公司法中取消了前法案中关于强制记帐、报告和审计的条款,从而使绝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事项完全处于法律控制之外。虽然这一新法案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但这些规定也仅限于信息揭示的形式,而不是信息揭示的本身。它对审计人员、公司和股东而言都没有什么约束力。因为它既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最低内容,也没有涉及到资产与负债的计价基础;既没有详细阐述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日期应该与股东大会日相关。财务呈报中的有关问题仍然留给了公司与所有者之间去处理。这种“自由放任”政策一方面带来了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繁荣,新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方法过剩的局面。由于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很多可选的会计方法,而有关的法律对这些会计方法的选择又没有任何限制和指南,因此,这些多样化的方法便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新的会计惯例。其结果便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与此同时,多种可选会计惯例的并存也为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纷纷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来选择会计惯例,操纵会计报表,而完全不把所揭示信息的真实与公允性放在第一位。加之经济交易或事项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问题更显突出,从而导致了财务报表的失真。当众多利益群体提出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而各不相同的会计处理并开始怀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时,便开始进入了临时准则制定时期。“人们临时制定出为数不多的准则,以取消那些易使人误解或无效的做法。”由此可见,仅有会计信息送户与用户的分离,而没有多种可疑会计惯例的并存,也就不会有会计信息的失真和不可比的问题出现,人们也就不会提出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要求。这也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之所以把重心放在“惯例过滤”和强调统一会计惯例的主要原因。

会计是科学还是?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会计当然是科学,不然怎么是会计学呢?而且,会计是最讲究精确的科学,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但是,会计确实又是一门艺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强调会计是艺术,因为会计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要根据会计事项作出职业判断。会计师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艺术家。这就是说,会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门学科犹如一座大厦,大厦要有支柱支撑,科学要有理论支撑。

会计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从物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革命。由此要求我们在资本、投资、成本、价值、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概念必须更新。

(一)关于资本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的会计学只确认计量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却把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放在视野之外,是一种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我们记得,早期的资产负债表总是把固定资产放置在资产类的首项,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后来,人们发现,企业不仅要有实力,而且还要有活力,而资产的流动性正是企业活力的象征。于是,固定资产的“老大”地位悄悄地被流动资产取而代之,流动资产昂然挺立于资产类的首项。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以往只看到有形资产,却忽略了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殊不知,无形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直非同小可。于是,无形资产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新宠。由此可见,人们的认识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世界的潮流正向着人本主义进军。自从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科学、技术、信息、知识、经验、阅历、关系等等,都成了生产要素,成了资本。知识资本或智慧资本成为资本最重要的形式。诚如唐?泰普斯科特所指出的,“如果世代会成为资本的主要形式,那么你就不能当他们是可变动支出,而是资产和资源。这不一定表示人力资本应该列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个复杂的辩论话题)。但这确实表示,公司必须好好对待网络世代资本,视他们为珍宝。网络世代不能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不仅因为他们是人类,也因为他们聪明、自信、善变,而且能和其他人合力完成知识性工作。”

(二)关于投资的概念必须更新

人力资本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传统的会计只核算和反映物质资本投资,却把人力资本投资置之度外。尽管人们在口头上也总是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难道人才会从天上掉下来吗?1998年11月,微软研究院宣告成立。不久就推出了“微软学者计划”,为国内优秀机人才提供奖学金等方面的赞助,按照这一计划,每年将有大约10名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博士生获得“微软学者”称号。有消息说,微软计划投资的8000万美元,主要花在人才投资上。这意思是明摆着的,微软要争抢中关村的软件人才!企业应该有战略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惜重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网络世代的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是人力资源会计。不仅企业是如此,而且任何机构、学校都是如此,甚至整个国家又未尝不是如此!生产经营是如此,科学研究又未尝不是如此!据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不久前成功测试出1%的人类基因内容,举世瞩目。但是现在该中心却处境尴尬:守着上亿元的固定资产,就是招不来人。

(三)关于成本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的会计学一般只计算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计算机会成本,更不计算沉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没有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预言:五年内就会出现一美元的电脑。他还说,将由于数字化,生活就不那么同步了。过去人们都认为大就是好。现在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做很多大公司可以做的事,所以大公司很担心这么大的规模花费太大。他们都要化。现在即使是最强大的公司也认识到,必须采取迅速的行动,就像你看到大象也要争取跑得很快一样。未来社会是一个管理数字化、经营虚拟化的创新社会。比尔?盖茨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商务领域将会经历的变革比过去50年所经历的还要多。21世纪的成功企业是一群知道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改造工作方式的公司。

(四)关于价值的概念必须更新

原来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是一个难题。其实,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与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采用同样的原理与方法。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都曾经对劳动价值的计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中表示要“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由此可见,他们才是数字化的真正老祖宗。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其实也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无论是现值还是未来值,也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重置成本,都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物质资源进行计量,用货币反映其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与物质资源的价值,其计量的出发点有着根本的区别。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反映的则是人力资源新创造的价值。

(五)关于权益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是指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是说,货币资本所有者有权参与利润分配。而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的贡献。这就形成了剩余索取权。因此,人力资源所有者理应和货币资本所者一样有权参与利润分配。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难题是科学进步的阶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从第一个科学难题中产生了狭义相对论,从第二个难题中产生了量子力学。因此,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科学的真正进步需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难题。”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著名的23个数学难题,指引了整整一个世纪数学研究的方向。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教授在《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的序言中指出:“科学发展就是不断地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不断地形成和增长的过程。科学问题,特别是科学难题的提出、确认和解决,构成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凯恩斯曾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书中所含思想,虽然表达方式甚为复杂,其实是异常简单,应当人所共知。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旧学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入人心,所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会计理论和务实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也许都是值得讨论的,也都有价值。但是,我们应集中一部分研究力量,攻克难题。诚如周光召教授所指出的:“在21世纪里,人类的认识将不断提高,科学将加速纵横分化与综合,因而在纷繁众多的学科前沿领域和人类面临的多种需求中,将不断地生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各种科学难题。我们中国科学家要善于捕捉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难题,创立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效地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

有抱负的会计学家就应该不断创新,攻克理论难题,创造新的会计理论。诚如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一样,会计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要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新的定理,从而使会计学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科学。会计学的难题往往孕育着新的会计理论。也就是说,要求用新的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中的问题作出前人未曾有过的科学解释,从而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并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会计学的难题就是会计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就是我们要攀登的高峰,就是尖端性的课题。因此,这样的难题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来加以界定。我认为会计学的难题应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基础性,其作用在于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2)关键性,其作用在于对某些问题取得重大的突破;(3)深刻性,其作用在于能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或者说是具有里程碑价值;(4)复杂性,其作用在于能从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中理清思路,理出头绪;(5)前瞻性,其作用在于高瞻远瞩,预测未来,对一些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因素作出恰当的估量。由于上述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说,攻克会计学难题就意味着会计学的革命,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对人类的贡献。

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及其“帕乔利”。实际上在此以前,“会计的一套方法已反复实验了至少三百年之久”。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在分享着帕乔利的成果。帕乔利的成果是否已经到顶了呢?回答是否定的。1982年,美国会计学会以第18号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了时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伊尻雄治的论著《三式薄记和收益动量》,向在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统治了将近500年之久的复式薄记提出了挑战。这就表明,复式薄记并不是记帐方法发展的顶峰,也不是完美无缺,随着客观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复式薄记会历史地逻辑地扩展为三式薄记。

会计史学家一般将1494年帕乔利的《簿记论》的出版称为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第一次革命,将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称为第,将5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产生称为第三次革命,而将70年代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会计(又称社会责任会计)称为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每一次革命其实是会计理论的飞跃,是会计学难题的突破。

50年代以来,中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关于会计的本质,有“管理工具论”(朱信诚,1981)、“会计管理活动论”(杨纪琬、阎达五,1980)、“信息系统论”(葛家澍1983);关于会计职能问题,有“反映论”、“反映和控制论”(葛家澍,1983),“记录、管理、计划论”(李宝震,1980)、“计量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和成本信息、分析预测与参与管理和决策”(裘宗舜,1987)、“核算、监督、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阎达五,1985);关于会计对象问题,有“过程和财产论”、“资金运动论”(葛家澍,1961)、“经济活动价值量论”(吴水澎,1981)、“经济信息运动论”(易庭源,1990);关于会计属性问题,有“上层建筑论”(刑宗江,1951;余光耀,1981)、“两重性论”(陈重丞,1951;杨纪琬、阎达五,1980)、“生产力论”(葛家澍,1980;刘治平,1985)。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门坎,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未来的家们对未来的大趋势已作了种种描述。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指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知识的更大的可及性正在改变专家和业余爱好者、政府和市民、援助捐赠者和接受者的关系。知识不可能是静态的,也不可能仅向一个方向运动。相反,它一定会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包括所有创造和使用它的人们在内的中交互地来回地持续运动。”

迅速普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已被在信息的传递上,使会计信息可以迅速、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限制。,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书已被要求以机可读形式上网,并在24小时内向网络报出报告书的全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推出的《改进报告――着眼于用户》,从当今用户的新需求出发,提出了改进现行会计报告的新模型,其内容涉及到未来导向信息、部门报告、工具、非财务信息披露等许多方面。未来的会计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会会计的规范性,造成会计实务的无序状态。为此,FASB、IASC、SEC等机构投入大量的精力,探索协调这一矛盾的办法,以求在稳定现行会计实务有序性基础上取得改革的突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公开要求对以前的各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评论时,当时的塔奇?罗斯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问的方式列举了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10个,其答案均有待进一步探讨。这10个问题是:(1)在什么限度内应将不同类的、国外的或具有特别风险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或两者兼有)包括在合并报表中?尤其是,如果把金融子公司排除在合并之外,会形成在资产负债表外筹措资金的可能手段。(2)在什么条件下,汇编财务报表会比合并财务报表更为可取?(3)是不是公司间所有交易都要抵消(即在合并中抵消)?即使各方之间关系稀疏、不可控制,而且这些交易从上考察是合理的。(4)为什么在母公司出售其对被投资公司的一部分投资时会导致损益?而当被投资公司出售其部分股份时(这会引起投资公司权益的同比例变动),这不过是资本交易?(5)在什么条件下单独编制或合并财务报表之外再编制并公布母公司的财务报表,才是合理的?(6)怎样记录由受控的子公司发放的股票股利?(7)按法定股权的比例抵消公司间利润在经济上有没有雄辩的理由?(8)会计确认应否与某些州不承认权益法会计的保持一致?从而,应否对权益法基础的留存收益中进行的股利分派加以限制?(9)在子公司单独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将母公司的某些费用“下达”,计入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合适?(10)如果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实际上都是外发的不可兑换优先股,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相应的优先股利应否列为利息费用?

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高度,现金流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来说,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计量比那些现金流的未折现金额的计量更能提供相关的信息。考虑未来现金流及货币时间价值的现值概念是财务学的基础之一,现在被创新性地结合到会计计量中来。会计中对资产特性之一的阐述为“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而在概念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对资产价值的最精确计量;而财务报表的其他要素相应的可用资产来定义。所以,现值的会计计量从上讲是可行的。正是现值计量体现的这种优越性和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使得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进行相关。目前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解决现值计量的所有问题,相反,还有很多棘手的难题还无法解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会计计量中的现值是一个重大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难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对当时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五种计量属性作了归纳。这五种计量属性分别是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或可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现行会计实务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属性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或可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通常被看作与历史成本相对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仍停留在对五种计量属性的归纳上,而没有对每一种计量属性进行、评价和论证,从而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并不大。如何根据会计环境,评价和论证较优的计量属性,从而指导实务,是关于会计计量属性要解决的问题。

80年代后期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使得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从这一趋势来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然而至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FASB承认,公允价值会计付诸实施之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譬如,公允价值是否只适用于投资资产(证券投资)的计量,而不适用于相关负债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而引起的价值波动是通过损益表反映,还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里?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如何?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而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形式之一的现值计量是其中的一大棘手难题。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就必须对现值计量问题做充分的研究。

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实现其有效的协调更是当前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以盎格鲁―撒克逊会计原则为基础,优先考虑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欧洲大陆则是稳健原则。法国职业会计界强烈要求在其高度统一的法典会计规则中采用国际会计原则,但由于传统的稳健主义和法国公司的经理人员反对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详细披露信息,这一建议受到官方的抵制。近30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为寻求完善会计准则的共同之处,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了非正式的机构,讨论有关会计准则制定中的问题。1993年,他们邀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参加讨论,通常简称G4+1的成员中,可比(协调化)的内容只有资金报表/现金流量表、租赁、备抵和或有事项、非常性项目,而需要进一步协调的有联营企业投资、中期报告、中止经营、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外币折算、概念框架、退休金和其他退休福利、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综合收益、每股盈余、短期投资、分部报告、会计变更、商誉等,而错误更正、利息资本化和研究与开发费用等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会计理论所面临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需要创新的内容也很多,而会计研究的创新,关键在于选题。选题是否有创意,关键在于研究者是否能够抓住难题,瞄准高峰。会计研究的方法当然很重要,但大可不必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争论不休,或者厚此薄彼,徒耗精力。不能只顾“牛肉的吃法”而忘了挑选最优良的“牛肉”。其实,研究的方法各有优劣,完全可以互补。

1.Harry I. Wolk, Michael G. Tearney. 1997. Accounting ory (Four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and ITP Company.

2.Eldon Hendrikson, Michael Van Breda. 1998. Accounting Theory(Fifth Edition),Irwin/McGraw-Hill .

3.William R. Scott.1997.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4.[美]唐。泰普斯科特。1999.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19

5.宋献中。1988.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中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

6.李心合著。1996.现代会计理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40-166.

7.转引自常勋著。1999.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24―125

8.Ray Ball.1995. Making Accounting More International: Why, How, and How Far Will It Go?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all

9.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1998.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0.沈卫国、朱敏彦主编。1997.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1.世界银行。1999. 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12.常勋著。1999.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3.阎达五主编。1993.会计准则全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