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工程的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就业定位通信产业在迅速升级,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有线电视网、固定电话网、数据通信网三网合一。随着NGN技术以及3G技术的发展,电话网络发展成为IP电话、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三个网络并存的格局。同时视频会议、增值业务、信息服务、网络咨询、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已成为数据通信发展的主流和方向。高职院校数据通信专业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市场对数据通信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于以下5类企业:
1.1系统集成企业在系统集成企业中可从事网络项目的销售、设计、施工或维护等工作。系统集成是指为实现目标而将某一子系统或多个系统有机结合,生成能够涵盖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完全系统。集成的含义是指从客户的应用需求出发,将与系统相关的各个分立的硬件、软件进行改进和改造,使之组合成为一个统一、实用、高效、可靠的整体。客户的网络项目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计而来的,能够符合企业的相关业务需求。在系统集成企业工作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数据通信知识外,还需要相关的产品知识、软件应用、现实使用案例等。系统集成企业对数据通信专业学生的需求最为广阔,对应聘者要求较高。
1.2中小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从事设备安装、维护、技术支持,在企业建设信息化项目的时候能够提出专业指导意见。我国99%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一个员工身兼数职,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员工不但要懂得基本的设备操作和维护,还要负责提高企业其他员工信息化水平,让大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中小型企业对数据通信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公司基础网络、存储备份与计算机进行维护工作。基础网络维护的主要工作是保障公司网络畅通,建设拥有一定信息安全防护的基础网络,防止广播风暴,对员工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在运行中每一天都会产生许多重要数据,例如财务数据、生产数据库数据、对外服务数据等,这些数据要集中保存在存储阵列中,防止单硬盘损害或者是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完整地将数据恢复回来。
1.3数据通信产品企业在数据通信产品商中从事产品的销售、方案设计和售后技术支持工作。高职类院校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在数据通信产品销售中注重的是学生的沟通技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不高;而商的售后支持工作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对数据通信产品进行操作练习,在实际操作中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相应的职位能力要求。
1.4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企业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企业中从事相关技术的服务工作。运营商将许多技术的服务外包给相关合作单位。合作单位为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巡检与维护;另一个是增值业务的开发。其中硬件设备包括数据通信设备中的交换、路由、存储、防火墙和小型机等相关产品,目前设计的数据通信专业相关课程能够涉及大部分的产品知识,学生毕业后到运营商或相关合作单位从事数据通信服务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1.5大中型企业、设备生产厂家在大中型企业从事数据通信设备维护、技术支持和研发;在设备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生产、测试与研究。这些企业注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高职类院校的优秀学生同样能够进入大型企业去工作。应聘该类企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设备操作经验。
2.培养目标和规格
2.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对数据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检测、调试、组装操作技能,能够从事数据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管理和运行维护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2.2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基本操作能力。(2)专业能力具有数据通信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操作、维护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组建数据通信网的能力;具备从事数据通信骨干网、接入网的运行维护技能。(3)专业素质具有该岗位特定的专业基础,可持续性好;具有较高的专业实务操作技能,在实践工作中灵活运行;具有较全面的通信技术知识,具备工程施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网络运行指标进行分析。(4)综合素质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创新和管理能力。
3.专业课程结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教授技能为主线,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结构融入企业工程师培训理念,体现“教、学、做”统一。把实践操作过程提炼为“典型工作任务”,采用“项目+任务”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将真实的“项目、任务、案例”转化为教学产品,引导学生进入岗位训练角色。
3.1专业基础课:数字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电子电路和通信工程制图。
3.2核心课程:数据通信、路由交换机技术、光传输技术、宽带接入、程控交换、NGN技术、通信电源、综合布线、电信工程施工。
4.配套实训环境
4.1计算机网络通信实训环境网络技术试验实训;综合布线实训;局域网组建与安装实训;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实训。
4.2现代通信综合实训基地光传输技术实训;宽带接入实训;程控交换实训;通信工程综合实训;数据通信实训;NGN实训。
5.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采取多种途径,积极探索高素质的数据通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培并举,注重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数据通信专业真正贴近市场、贴近社会。
5.1培养数据通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注重团队各成员分工协作能力培养,提高团队内涵建设。
5.2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共同参与数据通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提高数据通信专业的实践能力。(2)鼓励专业教师与数据通信相关企业进行教科研联盟,加强数据通信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3)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从而为教师自身实践的锻炼提供保障。
5.3引进行业专家或名师,将企业理念融入到数据通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当中。(1)邀请企业专家或高职高专名师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为教师营造学术氛围,调动教师参与数据通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动性。(2)高薪聘请企业专家到学院工作,积极推进数据通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
5.4加强国内外各院校之间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外许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应该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1)派遣教师出国培训与交流,通过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数据通信专业教师的素质;(2)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达到数据通信专业教育方法、理念的互融。
6.技能考核体系为强化数据通信专业学生技能考核,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制定如下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6.1数据通信工程师、光传输工程师、宽带接入工程师认证;
6.2思科网络工程师或H3C网络工程师认证;
6.3NGN工程师认证。
柳树,成了特殊的向导,引导着晓军的朋友从迷路的大森林里走了出来!
在人生这个大森林里,人们有时也会迷路。每当迷路时,人们总辨不清南北东西,也不知该往何处去,徘徊又徘徊,彷徨再彷徨,然后瞎猜乱撞择定某个方向,满心以为那就是希望之途,结果除了“收获”疲惫劳顿,依然走不出森林,甚至可能陷入林海深处,离回家的路愈来愈远。
记得那一年晓军就职的工厂因效益不好而倒闭,他像大多数人一样下岗了,要知道他大学毕业进厂上班还不到3个月呀!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呢?晓军很苦恼,迷茫地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母亲说,还是考公务员吧,公务员比较稳定;他父亲说,拿出高考的劲头猛攻电脑知识,电脑网络工程师是新时代的宠儿呀;女友说,还是考托福出国留学为上策,你大学时英文本来就很不错;挚友说,跟我去炒股吧,股市是个广阔的天地,凭你的智慧肯定能大有作为!
像晓军的朋友在大森林里迷了路一样,晓军在人生之旅中也迷失了方向。这时,他是多么渴望能有柳树般的特殊向导啊!
睿智的爷爷说,我最爱读书籍中的“人物传记”类,孩子,爷爷视“人物传记”为人生的特殊向导。
于是,晓军找来许多传记类书籍细心品读。一位成功者的总结词令他久久难忘:人生要做好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是必须要掌握一项专长。专长是人生的立足点,退可求得温饱,进可求取辉煌。有了专长就不必惧怕失业了(因为东方不亮西方亮),倘若没有专长即便目前在职也难保将来不失业……
一本本人物传记令晓军豁然开朗,经过慎重考虑,他把专长定位于自己热衷的烹饪上。亲朋好友闻之都大吃一惊,还有人多方劝阻,但晓军却始终步履坚定不曾动摇。后来,他不仅成为中餐、西餐的烹饪大师,拥有了高薪职位,而且还创办了规模不小的送餐公司,赢得不少佳誉。
【关键词】 中职类计算机专业 难就业 影响因素 措施建议
本人作为一个从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多年的教师,对中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难就业"深感不安。
1.就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断增加,由于整个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降低就业门槛,与中职生来“拼抢”岗位。再之许多相近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因此,中职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若无一技之长,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2.影响“难就业”的因素
2.1 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
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导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冷遇,招生不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甚至厌学。有部分学生选择中职类计算机专业是冲着上课有舒服的电脑机房、能玩电脑,其中,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不在少数。
2.2 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定位不准,课程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然而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课程学了不少,真正精通的没有,都是只知道皮毛而已;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内容过时,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2.3 缺少项目化实训,学生就业能力差
计算机机专业虽然有上机课,但不能称之为“实训”,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练习,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学生并不能从中了解到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也不能从中积累工作经验,就业后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
2.4 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我校为例,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缺少职业培训和专业实践,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3.措施建议
个人认为要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就业",需要国家、学校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3.1 改革中职学生就业出路
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定位,规范各行业用人市场制度特别是相应的准入制度作一规范,保留企业招聘中职生的空间,为中职生的实习、就业、创业提供优惠政策,拓宽中职生的就业岗位面。
3.2 合理定位专业及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对本地区计算机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确定相应的专门化培养方向,合理地设置其专业及课程。
3.2.1 专业定位
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中职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在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动态网页和动画的制作人员、网络广告设计人员、平面和立体图的绘制人才、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这几个方面。
3.2.2 课程设置
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3 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安排课程呢?
第一学年,学习专业文化课奠定专业基础
专业文化课与普通高中文化课的区别是,相关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的渗透,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阅读能力、交际表达能力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内容要及时删减、补充、更新,充分把握当前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
第二、三学年,通过项目化实训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
项目化实训重在“综合实践”, 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通过完成一些实际项目逐步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就业能力。
3.2.3 教学方法与学习形式
教学模式上要突出任务设置和情境设置,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学习形式上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学习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评价反馈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项目实训的开展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计算机教学专业知识面广、更新快,不必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样样精通,为此,学校可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项措施:
3.3.1 据现有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水平,按具体专业进行课程规划,各个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侧重,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化。
3.3.2 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方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3.3.3 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由单一教学型向“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3.4 同时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如:聘请网络工程师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项目的课题指导,等等。
上述内容是我个人就如何让计算机专业类学生走出难就业这一困境的几点浅层思考,内容不深入。总之,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何种困境,只有积极面对,努力从各个方面寻求出路,相信总有一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会走出就业的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对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7-0022-03
1 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信息对抗专业的人才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从采集获取到生成、记录存贮到表示、传递交换到播发以及作为交易工具等都存在信息安全等问题。信息的安全维系着国家的国防、金融、交通、商贸的安全,维系着企业和个人的安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一门以研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攻击和防护的技术一计算机信息对抗技术(Computer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简称CICM)便应运而生了。在社会行将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之际,无论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还是在军队、公安、政府、外交等国家重要部门都需要大量掌握信息对抗技术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对抗或者信息安全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校的信息对抗专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2 我校信息对抗专业本科人才的办学思路
信息对抗专业是一个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宽口径专业,学生接受信息安全、信息攻防以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训练,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系统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工作。
通过调研开设信息对抗及其相关专业的兄弟院校和对信息对抗专业有较大需求的用人单位。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国有几十个学校开设了信息对抗或其相关专业,但是办学的思路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校把信息对抗专业办在计算机系,侧重于传授信息攻防技术系统的安全防护技能、作战运用和监控管理的基本能力;有的学校把信息对抗专业办在电子系,以雷达对抗、电子对抗或通信对抗为教学重点;也有的学校把信息对抗的相关专业一信息安全专业办在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在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信息是信息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信息就没有信息安全。因此,学生应该首先学习的是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方面的技术,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信息对抗技术。另一方面,信息对抗技术从专业内涵上看具有多学科交叉特性,它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另外信息对抗学科,是一个知识综合性较强、竞争性很强的新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生存周期。通过我们走访用人单位发现,用人单位非常强调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希望大学教育提供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以便新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参加工作后所必须面临的专业技能培训。所以,除了计算机之外,学生还必须学习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将网络对抗技术作为教学重点,兼学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对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希望由此能够保持我校信息对抗专业的特征,力争在该领域中打造出专业特色并最终形成专业优势。
3 信息对抗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院关于信息对抗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我院关于信息对抗专业的办学思路,体现了培养掌握以网络对抗为主的信息对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信息对抗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
3.1 课程体系建设过程
信息对抗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制定,是以西安工业大学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目标为要求,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指导思想,依据教务处关于制定2006级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的相关文件,并参照了05级信息对抗本科教学计划和其他兄弟大学信息对抗专业教学计划,经过了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专业建设骨干的反复讨论、调研、修改制定而成,最后由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定稿。
3.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
(1)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选修课:公共选修课(6学分)+专业任选课(6学分)。
3.3 学分比例
本专业总共有206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80学分,专业基础课52学分,专业课15学分,专业任选课6学分,公共课6学分,素质教育学分7分。
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加专业课(含专业任选课)的学分比例约为50%:50%。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约为70%:30%。
4 课程体系的特色
课程体系制定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加强基础,优化体系,注重实践,协调发展”。
4.1 强调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本科教育是一种基础的学科训练和专业教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解决有限的教学学时和不断膨胀的教学内容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是进一步提炼基础性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内容不仅具有相对稳定、共性强的特点,而且容易内化为学时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凭借它可以开辟新的领域,适应新的事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科学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比例(1:1),安排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时间比例(70%:30%),为学生学基础课程提供充分的时间。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打牢数学基础,开设的数学课程除了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之外,还增加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强调计算机、电子方面的基础课程: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工科电路分析、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分析等课程。
4.2 强调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新教学计划立足于教学全过程和培养目标,妥善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信息科技的发展特点,紧紧抓住其基础理论,科学划分课程系列,确定课程内容。在对兄弟院校同类学科专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内容调整、课程整合,并着力增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体现专业特色,本专业的课程设立主要侧重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对抗三个方面,开设了网络类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Internet技术及应用;安全类课程: 信息系统及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概论;对抗类课程: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信息对抗导论、网络对抗技术、计算机仿真。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了电工电子实验、网络工程训练实验、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另外还专门开设了有关信息对抗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另外我们对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开设学习、开设顺序以及整体学分比例进行了调整,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教育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4.3 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加强了开课广度,既有涉及计算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有涉及电子、通信方面的课程,如:通信原理概论。在开课深度上,既有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又有涉及学科或科技发展前沿的课程,如:网格原理及应用。在开课形式上,除了课内教学,学院还将开设前沿技术介绍类的讲座。另外学院还为学生开设了以下选修课:信息战导论、微波工程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对抗技术、计算机图象处理、模式识别与应用、信息对抗策略、MATLAB语言、电子对抗技术、光电对抗技术、网格原理及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我们的办专业思路和课程体系是合适的。但是,我们创办信息对抗专业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对信息对抗专业的办学规律还没有全面掌握。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本专业中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计划中涉及的一些课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虽然有一些相关内容的书籍,但没有系统的专业教材,这为本专业的一些专业课教材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图书市场上看,相关内容的书籍并不少见。但一是知识不系统,二是内容不精练,三是单一书籍组织不全面。我们走访的这些院校一般采用的是根据课程大纲自己编写的教材,是否完全适合我校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所以积极调动专业人员组织编写,在2到3年内编写一到两门专业课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实验室建设
各兄弟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均建立了和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室,而且还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工作,以便为专业综合实践和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研究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
针对本专业现有的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对抗”的特点,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①首先购置实验设施和仪器,建立信息对抗实验室,同时为实验室的开发创造条件。这一阶段,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建设主干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平台。②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室内已有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条件,做一些二次开发工作以初步满足专业综合实践与本科毕业设计服务,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信息工程系;2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当今社会,用工荒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很多高校因为在“知识本位”和“服务本位”之间举棋不定,培养的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均不突出,导致毕业生得不到社会认可。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三本院校当然是首当其冲。本科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1]。而如何实施转型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三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为例,探讨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调研及计算机人才需求现状
因为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我们曾经怀疑,计算机专业是否已人才饱和,所以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暑假期间,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对多家IT 企业进行了调研,包括软通动力公司、朗新科技公司、武汉智远软件有限公司、武汉国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每年都有招聘计划,招聘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应届毕业生的待遇在武汉是3500 元到4500元不等。很多公司都表示招收三本院校的学生,只要是优秀的都要,但每年都招不满或淘汰率高,原因是学生不能胜任。另外,还走访了多个兄弟院校,包括湖南省衡阳市龙翔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等。此外,我们还联系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他们大多一直从事计算机对口的工作,如嵌入式软件开发、音视频传输软件开发等,虽然现在都能独当一面,月薪可达1 万,但是在找工作之初,他们都曾碰壁。
通过调研走访,很多公司向我们坦言计算机专业不是人才饱和,而是学生不能胜任。目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还是很缺的,特别是JAVA、C++、安卓等方向的前景很好。但是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并不容易,相应的,毕业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很难。
二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
2 学生的代码量太少,缺乏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差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是最佳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方式,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而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学生,大学四年,代码量还不到5000 行,更不用谈专业技能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过真正能上得了台面的项目,在简历中项目实践一栏往往为空。
3 学生就业方向不清
很多毕业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面试时都说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可是公司表示这样的人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入职后才发现自己做的工作不喜欢或不能胜任,易流失,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
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针对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科学准确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应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开发、设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培养“两强”即实践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特点。
2 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逐步达到50%以上,教师们组成团队,保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
但是,怎样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下面提出一些方案。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需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年度计划,教师们到企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做项目,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经验。
(2)从合作企业选拔聘请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并通过他们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和影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院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的距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建设师资培训基地,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进行。师资培训基地为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经过基地的培训后再到企业进行实践,不仅教师能进一步地积累实战经验,而且企业也更乐于接收。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学校已陆陆续续引入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颇见成效。可大多都止于表面,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可开展多种模式:
(1“) 定向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或者由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即就业,直接进合作企业工作。
(2“) 课程嵌入+ 推荐就业”模式。合作企业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嵌入校企合作培养的5~7 门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推荐就业,合作企业可直接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也可以先培训学校的专任教师,再由学校的专任教师给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践。
(3“) 培训+ 推荐就业”模式。此合作模式是当前IT 企业或培训机构主推的合作模式,学校吸纳企业的新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合作企业成为学校输送IT 实用人才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就业。
(4“) 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3]。不仅有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学生能更好地与企业对接,实现了校企互补双赢。
4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应压缩纯理论或原理类课程的课时,如高数、物理、编译原理等,增加技术类课程的课时,如C++ 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开发、Android 开发等。并且对于此类课程应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设置一半或以上的课时进行实验和实训。还要增加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的综合课程设计。因为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非常好,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往往无从下手,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其次,术业有专攻,根据目前热门或需求量大的技术类别划分多个方向,如JAVA 方向、C++ 方向、嵌入式方向等,学生在大三时甚至大二时就自由选择方向。让学生在学校内就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不仅能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精、学扎实,进而进行创新,而且在找工作时能有的放矢,这也是企业所喜闻乐见的。另外,应注意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双证”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AVA 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应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相衔接,培养计划中“互联网及其应用”“网络集成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内容相匹配。
“知识本位”与“服务本位”其实本身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社会,关键是要学会能服务社会的知识。三本院校本身就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型大学,这是我们的出路,也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新民,王一涛.教学服务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趋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29-33.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互联网+”计划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全面落实。通过“互联网+”,可以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融合发展新的经济业态,实现经济的新增长。当前,风起云涌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也推动着传统行业的变革升级和重组新生。绿色、智能的全新生活方式也加深着传统产业的固有价值理念,供应链透明、同行协作合并、生产消费者等一系列新的产业模式构建起新的产业竞争模式。电子商务、网络社交、线上金融等新型互联网经济体的出现,加速了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新构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在科技领域的优先布局,抢占先机,夺取优势。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努力探究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新成果,它推动着经济形态的演变,带动着经济实体的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互联网+”可以简单被概括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当然,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互联网+”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讯手段、互联网平台等,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共同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注重互联网技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资源分配,集成信息媒介,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的融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互联网+”战略部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就是这些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及扩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数据化、网络化。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模式,由封闭变得开放,由局域变成广域,“互联网+”可以实现业务在产业的上下游之间、各个协作主体之间低成本、高效率的流动和交换。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习以为常的衣食住用行乐购方式都受其影响。上网作为一种休闲方式,逐渐为各个年龄段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引发一系列变革。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也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滴滴打车”、“共享单车”、“掌上公交”、“手机淘宝”、“美团外卖”等软件的研发和使用,就是“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的典型代表。“顺风车”这种共享经济的出行方式,在环保的前提下,实现了共赢,将人们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人们便捷出行的前提下,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作为“互联网+”的成功案例,“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不仅带动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而且创造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就业岗位,大批有志大学生投身软件研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工程、数据分析、软件管理等IT热门职业。由此不难看出,“互联网+”正在表现出强劲的发展优势,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热衷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秀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极大推动了我国自主就业创业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构建更大平台。作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广泛变革。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功能等最新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对于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持续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孕育着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机遇。政府各部门、全国大小企业着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产业、市场、人才和区位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创业机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契机,融入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潮流,打造创新型、自主型互联网平台。如今,互联网经济平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传统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也在结合自身特点,开始努力探究自主型“互联网+”新模式。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高达7.3亿人,相当于欧洲总人口数量,其中,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为6.2亿人,是全球最大的只能终端消费市场,网络零售总额更是达到5.16万亿元,刷新了历史最高值。互联网经济平台,一跃发展成为世界一级交流平台,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大学生深受其益,得以投身一系列的就业创业平台,实现就业创业的同时,也能兑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降低一些T槛。“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出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同时也让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结构得以优化。传统就业岗位、创业门路都在不断的“触网”,“互联网+”将一个个线下的传统行业搬家到线上运营。“互联网+”模式飞速发展的同时,供需结构得以重组,产销实现融合;供应链实现整合,传统供应链被打散后重新再造;商业经济形态开始探寻新的出路,创新意味着抢占先机;传统就业创业观念发生改变,就业岗位、人才类型被重新划分。新的创业机遇和就业岗位在云端出现,休闲与工作之间的界限更加的模糊化。“互联网+”计划的推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门槛,传统的方式被一一打破,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有了更高的可能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以及智能手机、移动数据、智能终端、现代物流让许多曾经遥不可及的创业就业梦想成为了现实。阿里巴巴和各地政府联手打造的“千村万县”行动计划,为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由此带来了大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新热潮,大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的优秀大学生回乡,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推动着农村电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策略
(一)政府发挥引领作用。“互联网+”发展计划于2015年两会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上被正式提出,引发大众创业和全民创新的热潮,极大地催生出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引领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高做出积极的导向。政府应加强“互联网+”创业就业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通过这些条文规范的约束力,使得相关管理机构和社会企业团体等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政策支持。“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还需要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和机构,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专门负责,以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扫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障碍,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专门的协助。
(二)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与见习或者实习,进行实践、接受培训,通过这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的能力。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全面型人才。基于这一现实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时,可以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通过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模式,加深学生对自身职业选择和创业思路的认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在企业见习中,学生能够将自己平日所学与企业经营实践进行结合,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就业创业中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进行教育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事业,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应该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就业导向型、创业入门型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化教学课堂。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学生的自主发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全面高质的优秀学生。在学生的专业课培养方面,加重培训、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地操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对自己也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目标,更应该落到实处。大学生也应该转变自身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自身相应能力,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积蓄能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帅.“互联网+”背景下大W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参花,2016.20.
[2]张汝杨,马晓利.“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才智,2016.32.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008-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的需求在不断的膨大,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使节目形式更特别、吸引更多观众,从众多电视节目中突围而出,也就成了各电视台以及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费尽心思要解决的问题。在部分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的同时,抄袭、侵权纠纷之硝烟也此起彼伏,作为普通观众也不难发现,《E曲成名》、《K歌之王》和《莱卡我型我秀》等与《超级女声》模式都大同小异,而《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的节目形式也很相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节目形式同质化、缺乏原创的问题已经凸现。事实上,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因与英国电视节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拥有版权的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电视节目模板非常相似而曾面临一场法律纠纷。而《中国好声音》则声称,节目组是花重金从荷兰的版权方购买的版权。
那么,电视节目的形式或者说模板究竟是否应受保护?应受何种保护?如何保护?这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电视节目模板的定义
电视节目模板(television program format)或者说电视节目形式目前还没有广泛统一的定义。美国作家协会曾于1960年给电视节目模板下了个定义:电视节目模板是系列电视节目框架的书面材料,其规定主角做什么,并且在每一集中那些框架将被不断重复注 。而很多人认为,电视节目模板是系列电视节目制作的框架,其不仅仅着眼于某一集电视节目的制作,而且将整个系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规划注 。也有人认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多个电视节目之所以形成一个系列,并不仅仅是它们被安排在同一个电视节目名称之下,而是因为它们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许多内在的联系,而那个促成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的因素即是电视节目模板。因此,电视节目模板是一个系列节目的框架,它规定该系列节目中所规定的共同因素,可以(如电视连续剧,通过多集节目选出优胜者的游戏类节目)但不是必须(如访谈类电视节目)同时包括各集节目之间的联系方式。
笔者认为电视节目模板的定义应该是:用于规定电视节目的形式的一整套制作规则,其包括对电视节目的风格设定、节目中应包含的要素、各要素应具备的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配合方式。
二、电视节目模板是否应受知识产权保护
电视节目模板是否应受知识产权保护?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节目命名,进行形式,所安置的元素以及各元素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的配合方式等等,无不凝结着策划设计者的很多心血。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注 ,电视节目的模板凝聚了设计者的无形的智力活动成果,完全符合知识产权的客体的要件。但是,与其他智力活动成果不同,电视节目模板不是对某一个对象的改造、设计结果,而是对许多要素的组合性、综合性设计,因此对节目模板的保护无法直接套用现有的某一种保护模式,而是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对电视节目形式应采取的保护模式及具体的保护
(一)专利
2001年,央视“梦想成真”节目的制作人曾向国家专利局提出过节目形式的专利申请,但因“尚无先例”而被驳回。但无先例不等于不可能,如果具备成为专利权保护对象的条件,则“尚无先例”就是个应该突破的屏障。
有学者说,首先电视节目模板不属于专利,因为专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一种体现,很明显电视节目模板不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的体现注 。笔者认为过于这个说法笼统,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首先,就节目模板的整体而言,其是对于要素的取舍和组织运用规则的设定,不是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世界,更接近于一种游戏方法,应属于被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在专利保护对象之外的“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笔者也曾考虑过是否能以商业方法专利对电视节目模式进行保护,但商业方法专利的对象是借助计算机手段来实现该商业方法而非所有的商业方法,借助计算机手段来实现该商业方法时,虽然数据/参数的输入很多情况下是由输入者选择选择性输入的,但数据/参数输入完成后的运算程序是自动的、确定的,运算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运算处理的过程相当于利用了自然规律,具备工业上的实用性即可再现性;而电视节目模板,即使所设定的运行规则是大致确定的,但在规则运行中人的主观因素成分较多,很难说整个节目是依客观规律进行的,不具备工业上的可再现性。所以电视节目模式整体难以成为专利保护对象。但是,模板中所涉及的要素,则有可能成为专利法的保护对象,例如舞台道具的外观设计、制造方法等。当然,此时并不是以节目模板,而是以该要素单独获得专利权。
(二)商标
节目名称、节目中的固定口号可以成为商标法的保护客体。尤其随着节目的收视率上升,节目名称、口号通过反复的宣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传和使用,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广越来越大,也就是具备作为商标的显著性,因此应从商标角度进行保护。以“超级女声”为典型,根据笔者在中国商标局的官方网站仅以“精确”匹配为条件查得的数据,自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活动举办至今,有近90个完全使用了“超级女声”的商标注册申请,还未包括与其相似的商标的申请,而申请的主体,除了“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外,还有许多个人和企业,甚至有制药行业的企业。甚至有人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少数几个商标已经获得商标专用权注 。由此足见从商标角度进行保护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三)不正当竞争
不正当竞争被称为“口袋法”,即当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使竞争主体遭受损失,其他专门法中又无对应规定时,不正当竞争法就成了受损方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说传统知识产权法的三大主要领域——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好比是海面上的三座冰山,那么,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托着这些冰山的海水注 。
1996年,WIPO国际局公 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示范条款》,条款中归纳了5种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对他人企业或活动引起混同;(2)损害他人的商誉或声誉;(3)误导公众;(4)诋毁他人企业或其活动;(5)针对秘密信息的不正当竞争。但是单纯抄袭节目模式,并不直接导致对方的商誉或声誉受损,也不会误导公众,导致混同。有学者认为即使电视节目是公开播放的,节目模板中有某一部分(如摄像机的机位、配合、剪辑方法等)是没有公开的,可作为秘密信息进行保护,然而,相关行业的熟练工作者通过观看公开播放的节目就可推知未直接公开部分,这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作为商业秘密保护会存在很大缺陷和不足。我国1993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列举的几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也没有直接涉及类似电视节目模式的。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反不正当竞争是一种消极保护,即只有在受侵犯、受损害时才能以请求救济之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却无法据此通过许可使用等方式去积极运用自己的智力成果,使之产生最大化的利益。
(四)著作权
1.电视节目模板成为著作权客体的基本要件
关于电视节目模板能否通过著作权来进行保护,我们在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节目模板究竟是思想还是表达?另一个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能用某种有形的载体固定下来的,而电视节目的模板似乎很难说以哪个载体固定了,甚至根据一样的模板做出来的节目,彼此也不会完全一样。
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个问题。任何电视节目都是建立在某个创意的基础之上,而通说认为,著作权法只保护有独创性的表达,而不会保护思想(即这里的创意)本身。所以,创意无法获得著作权保护。例如,《超级女声》让专家、明星以外的平民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舞台梦,这就是个创意即独创性思想(《超级女声》是否原创的节目形式有待考证,笔者此处以其为例,只是例举中国境内的节目以便分析和说明节目模板的构成)。但这个创意本身并不能得到保护,否则会变成思想垄断,阻碍社会创新。而模板不仅仅是创意,它还包括了一系列技术性、商业性等因素和表达出这种独创性思想的独创性方法、步骤。仍然以《超级女声》为例,就包括具体的比赛周期设定、赛制、与商家之间的合作方法和步骤的设定,以及现场的舞台、灯光、道具配置、出场角色和出场人数、投票方式等一系列复杂的设计,尽管还不是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具体作品,但节目模板完成后,节目的大体轮廓已经呈现出来,可以说是对创意的一次表达,而后面的实际比赛、录影等工作,是进一步的物化呈现,是对于创意的二次表达。笔者以为,这有点类似于电影剧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通常是电影而非剧本,但剧本也应受著作权法保护。从这一意义上讲,节目模式满足著作权法要求的“表达”要件。
再来看节目模式是否能以用某种物质形式固定下来。首先,在创意阶段,只是停留在设想者头脑中的一个思想、方向,而到了节目模式确定阶段,因为已经用于交付具体的操作人员执行,一个电视节目,尤其是大型电视节目,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演员及其他众多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不可能仅靠一个或少数的几个节目模板设计者口头传达指挥,必然会借助书面性的语言、示意图甚至是模拟动画等进行说明,使相关人员能够按照模板所规定之形式配合操作。所以笔者认为,电视节目模板可以用物质形态固定下来。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另一角度看,现实中已出现了大量的电视节目模板的交易。通过创造新的电视节目模板从而维持高的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英国电视业界看到了这种生财之道,重视电视节目模板的开发,并通过向同行出售电视节目的模板获取利润注 。这也就从现实的侧面证明了节目模式的可固定性,只有可固定在某种物质载体上,节目模式在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之间的转让才可能实现,否则只能是模板设计者亲自去受让方进行操作指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以上分析表明,节目模板可以满足成为著作权客体的表达和固定性这两方面的要件。
此外,要成为著作权的客体意义上的作品,还应具备独创性、可复制性。关于独创性问题,节目形式的创新已经成为电视业竞争和维持高的收视率的主要手段,节目形式越新颖,越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节目制作的蓝本的节目模板,其独创性是毫无疑问的。而通过上文已述的节目模板交易行为,已证明了其是具有可复制性的,否则交易的意义即不存在。
2.电视节目模板的著作权具体保护
与普通的文学、美术甚至影视作品不同,节目模板通常不是直接呈现在一般大众眼前的作品,即使与剧本相比,剧本有时会出版发行,节目模板却不太可能出版发行,其作为作品比剧本更具备隐蔽性,所以看起来似乎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但是,通过前文分析,我们能得出,节目模板的表达内容可以从几个易于接触或者说易于证明的方面加以综合确定:节目名称和口号、节目道具等的外观设计,节目策划书和工作手册、图片及模拟动画等。
对于其权利的一般运用,包括自行制作成相应节目,以及授权他人按其模板制作节目。
而对于侵权判断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对节目模板的著作权侵犯不应限于策划书、工作手册等的复制或仿制,策划书、工作手册只是规定二次表达作品的产生方法的一次表达作品,所以除了比较被控侵权者的节目策划书、工作手册、相关道具设计图片与权利人的节目策划书、工作手册、相关道具设计图片的相似程度之外,还要看被控侵权者的二次作品与权利人的一次作品之间的吻合程度。笔者认为,可以从唐懋宽诉烟台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公司等侵犯其字(词)码表著作权一案注9得到启示,将未经授权基于他人的节目模板或仅作非显著变更后制作成电视节目的行为,定性为侵犯节目模板的著作权中的演绎权而非复制权。
而对于是否雷同,可采用整体比较法和要素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在采用要素比较法时,应考虑该节目模板与现有节目模板的不同之处,还应考虑该节目之所以受观众欢迎是缘于哪一要素或哪一环节的设计,以此确定关键比较点。
注释:
罗莉.电视节目模板的 法律保护.法律科学.2006(4).第133页.
Albert Moran,Copycat Television,Globalisation,Program Formats and Cultural Luton,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1998.
吴汉东.知识产权保护论.法学研究.2000(1).
韩寒.电视节目模式的法律保护.法制与社会.2008年.
李昕岳,曾荣晖.电视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中).
案情简介:原告唐懋宽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中文声数编码”的编著,1993年开发声数编码DOS版软件,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创作了与软件配套的声数编码《用户手册》及宣传单。1993年被告烟台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公司接触唐懋宽并打算合作但未达成合意。1999年10月网络公司在媒体上宣传“报捷汉语输入法”研制成功,次年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著作权登记,并对该软件进行零售及电视直销。该软件文档关于输入法使用说明中,抄袭了唐懋宽声数编码《用户手册》中的第10页至第23页大部分内容。本案著作权人请求保护的作品为文字作品,被控侵权物则为计算机软件作品。一审法院认定为复制权侵权,二审法院则认为应构成演绎权侵权。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胡开忠,董炳和,张今.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汉东,.著作权客体论.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4).
[3]孙移芳.电视节目模板的价值衡量与法律保护——基于版权的视角.经济研究参考2007(11).
[4]吴京,韩笑梅.电视节目模板的著作权法保护困境及出路.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落后县;经济;增产增收
一、落后县份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贫困落后县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人口老龄化渐趋严重,一些有资金的个体户也在外流。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去外面城市务工,所以劳动力滞后是一个突出问题,加之人均占有耕地偏少并且在农业技术上缺乏人才和技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化,第一产业的发展很滞后,发展空间小,没有特色产品。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上正在探索之中。特色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找出路子,在信息化网络工程上流通速度仍然很滞后。这对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很不利,经济走不出去,市场就会发展缓慢。在落后县份上出现的较普遍现象均是农业占的比重大,其他产业占的比重较小,再加上受交通、技术等条件制约,落后就成必然。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1、规划不足
落后贫困县份虽说各县有贫困的具体原因,但从总体上缺乏从全国一盘棋的规划路子。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土适合种什么植物,西南地区的气候、土地适应种什么植物,均没有统一的大的、好的规划,导致一些地方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经济效率就显得不好。有的县份在果树种植选择上失误,有的在经济作物选择上失误均都导致农民受益的减少而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2、技术、劳力的相对不足
我国从大专院校毕业的与农相关专业的人才虽说每年有不少,但学“农”不务“农”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务“农”到贫困县工作再到乡村的则更少。今天落后贫困乡村现状就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留守,壮劳力外出打工。年龄大的人既不懂农业科技又没有劳力耕种。所以经济收入就不会多起来,贫困就很难脱掉。
3、对科技兴农认识的不足
“科技兴农”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农民走向富裕的现实。可今天农村的农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科技的了解和认识是很有限的,别说农民就我们的干部在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上都还应加大学习力度,以增强引导农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三、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想法和对策
1、走特色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发展特色产品;走生态农业道路,促进生态家园的建设。
首先,以自己县份现有基础的农业产品生产作基础,按“态体和谐、循环再生”的原则,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业技术;如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增产的科技;植物生物技术;畜牧业科技;农田灌溉技术等方面要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吸纳技术人才和提高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综合生产。针对各县自己的条件,资源基础,地理条件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好的农业发展规划。
其次,提高生产的高效性和发展的持续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履行放弃物质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工作的积极性,加上发展生态农业又能改良生态环境,防止污染。掩护生态平衡,又能促进农产品的安全性,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联合起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农村发展的后劲。
2、提高信息化网络的遍及和覆盖率,把自己的产品向外推广。
落后贫困县份多在我国西部,我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这些县份的农业发展给了很好的机遇,使他们能够迎头赶上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要为农业信息产业搭台。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要扶持,要给与优惠,引导,然后按市场方式运作就能使信息化发展给各县的乡村发展提供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县份的传统农业,就可以为县份的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达到走出地区、走出全国。
3、保障农民就业权益;促进农民和谐就业。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党提出的好政策。为此,落后县份应把农民返乡创业与城镇化建设统一起来,把农村劳动力和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统筹工作搞好,促进农民稳定就业。除了加快全县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外,还需要为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服务。本人建议县里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在农民工外出打工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联络处和创业项目库,解决农民工发展难。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难。
4、搞好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
就现在的不少地方,现有的企业,前些年为本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现在用我们当今的眼光看,一方面污染过大,设备落伍,这些都应该淘汰;换代;转型。因此,县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实施稳健式的转型战略,在稳定中求得转变,处理好经济转型与农民、农民工就业的关系,就能做到和谐就业。在此基础上再加大教育投入,让农民提高素质,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好的成绩。这样既能增加地方的经济增长也能增大农民的收益。
5、把“万名干部下基层”这类工作真正抓好。
近年在搞的在基关干部队伍中抽派干部进村,帮助最基层干部和群众出主意、找路子致富。这是一项很不错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对我们的机关干部是一种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机关干部普遍受教育较多,他们的智慧帮助农民找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真是做到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6、推广如“公司+基地+农户”的工作模式。
贫困地方的农民不仅缺技术,也缺资金。对有设备,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来说。只要愿和有土地,有劳力的农民联合,是能取得双赢效果的。这种联合方式节约了原材料的管理、采购环节,把这一块节约出的部分成本分到企业和农民的身上,双方都收效。农民得了实惠,工作热情也会增加,结果就会出现良性循环。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市场的研究把握工作不能懈怠,注重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前景应该看好。
7、竭力监控农资价格和农资质量
果树的成效与施肥、管理有直接的关联,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当价格过高时,落后贫困地区的农民是买不起够多农资的,加上当今社会上不少商人做假农资骗人事件时有发生,因而,政府要严厉打击假冒农资坑农害农现象以减轻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费用负担,共同努力从多方面保障农民“节本增收”。
8、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机化进程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农业机械加入到农业生产中能极大地提高效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广,农民又是属于收入较低的群体,因而在农机的购置上一方面中央要制定一些更优惠的农机选购政策,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投入到果树生产中,这样既能把当今的科技力量变为生产力,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