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概要

临床医学概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床医学概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1篇

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已经采用新的教材,将以前的教材进行拆分学习,例如笔者之前任教的《五官科护理》,现在已改为《临床医学概要Ⅳ》与《成人护理》两本教材进行讲授。如果孤立地对两本教材分别进行讲授,必然使学生觉得两头都是岸,抓不着边。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笔者经过近3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把两者进行珠联璧合,优化教材,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精心组织优化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每次上课之前,先把两本教材的相关内容认真研读一次,精心组织优化教材,发挥教材的吸引力,使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教学过程要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到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取相同的知识。如果学习内容过难,学生经过努力后仍然学不会,便会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其积极性;学习内容过于简单,集中不起学生的注意力,便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教材内容,优化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到难易适度,使其既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难以逾越。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和练习,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先导,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来实施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 指导学生有序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务,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两本教材分两个学期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成人护理》时往往已经对《临床医学概要Ⅳ》的某些内容有所淡化了。因此,每次上课前,笔者都要指导学生有序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到胸有成竹。让学生自己编写《临床医学概要Ⅳ》的复习提纲,把每一个疾病按照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的顺序一一列出来,做到一目了然,通过有序复习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 有序有度提问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复习《临床医学概要Ⅳ》的基础上,进行讲授《成人护理》时,要对学生进行有序、有度地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识度,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提问的内容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 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医学语言的特点是医学术语多、深奥、难理解,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这种特点,同时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若用医学术语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另外,提问时要给学生思考时间,提出问题后适当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微停顿数秒,往往可引出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掉以轻心。例如在讲授《成人护理》的护理评估时,先对学生提问《临床医学概要Ⅳ》的临床表现的内容,通过有序、有度地提问学生,培养学生有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因兴趣而学习的关键所在。

4 创设课堂情绪背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和谐宽松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任与尊重是人的需要中的一个层次,教师的人格与信任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 在讲授《成人护理》的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首先要充满情感,善于搭建师生感情的桥梁。对于护生而言,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要求对病人是充满爱心的情感,因此,在课堂上首先要培养情感教育。要相信学生,肯定学生,倾之以情,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背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情趣,并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在启发性讲授《成人护理》的护理措施时,可以创设模拟病房的教学背景,让学生设身置地地考虑病人的感受,这样,学生对病人的爱护就会油然而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最终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由愿意学到会学,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5 创设求知探索意境,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2篇

1排序问题

对外科护理学的具体每个疾病,我们基本上是分为两大块来讲,疾病概要与护理。疾病概要的讲解包括解剖生理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护理的内容具体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这样的授课顺序是按照学科体系来编排的,本校教师都是接受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所以习惯地用学科知识系统把知识串起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的一个编排顺序是最合理的。而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开发课程,一个外科护士在对待具体外科患者时的工作顺序肯定不是按照解剖生理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等顺序。很显然,这种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因此以外科护士的工作过程的顺序来开发外科护理学是势在必行的,它关系到外科护理职业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能否胜任医院外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只有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过程一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内容选择

由于本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不是学习护理的,所以在讲课内容上常常是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疾病概要上,尤其是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而护理的相关内容是一带而过,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基本不讲,在课堂上对护理措施强调很重要,但并未浓墨重彩地描述。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姜大源[2]认为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的知识为辅。培养职业型人才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从外科护理的角度来看,解剖生理概要、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都是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反映“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护理尤其是护理措施是属于“过程性知识”,它反映“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如果从外科学的角度出发,治疗是属于“过程性知识”,但如果是从外科护理的角度出发,则是属于“陈述性知识”,因为在我国,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案都由医生决定,护士只是执行医生的医嘱,在护理措施中会有全部体现,所以在高职护理中,将治疗归于“陈述性知识”为宜。在外科护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少讲疾病概要,多讲护理。对于解剖生理概要、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概要的内容,要少讲,但并不是不讲,不讲学生会对外科疾病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护理措施的理解,进一步影响到对护理措施知识的掌握。以前这些内容要占到整个课时的60%~70%,课程改革后这些内容降到30%~40%;而护理的内容应提高到整个课时的60%~70%。对护理中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这些内容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可以完全不讲;护理措施才是教给学生“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是讲课的重中之重,是外科护理内容选择的标准。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3篇

1突出儿科特色

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难免一些内容与以前所学的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有所重复。为了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讲解,在讲授重复知识时可以采用提问式的方法,让同学参与互动,使其更好的巩固这部分内容。比如讲到四诊概要时,大部分内容是中医诊断学中所学的内容,但是要突出儿科的特色,像小儿望指纹、小儿切脉方法等,要详细讲解;比如感冒、咳嗽、哮喘、呕吐、泄泻等,这些疾病同样是中医内科的常见病,但重点讲解小儿与成人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加深印象。

2不避中西医之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儿科疾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我国古代四大证“疲、痘、惊、府”转化为现代儿科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贫血、小儿肺炎、徇偻病”,儿科病的病种在发生着变化。同样,一些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川崎病等发病率逐年增高,而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很少记载,另外比如小儿肺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现代西医治疗有明确的疗效。所以在讲解这些疾病时应该注重西医知识,特别是西医治疗疗效迅速、作用肯定的危重证候,要详细讲解诊断要点及西医的抢救措施。本着发展中医儿科学的观念,不避中西医之嫌,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多年来中医儿科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即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课堂讲授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单凭口头和文字描述,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和地位,由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转变为提供高水准指导与支持的“教练”。课后提出一些超出课本范围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激发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特点,使理论与临床实践形成有机结合。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精细设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重视临床见习

由于在现代临床工作中,传统中医诊疗方法的运用明显少于西医疗法,以致课堂学的中医知识没有实践机会,久而久之,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会开中药,不会运用中医理论诊疗疾病。因而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应该重视临床见习,选择一些具有典型证候的患者,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医诊法,启发学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中医儿科学的临床见习,可以采取参观教学、病例讨论、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力争使学生及时看到相关病例,使学生不只是在“黑板”上学会看病,更重要的是对其临床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4篇

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依然沿用原来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覆盖面比较窄,专业课依旧是讲授临检、血检、免疫、生化、微检等基础知识,无法适应当前临床科研、质控以及检验设备自动化的要求。同时,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完全适应现在检验科的新技术、新理念;另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具有医院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导致现在高职检验毕业生走向临床岗位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虽然每所院校都聘请一些具有执业资格的兼职教师,但由于不是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相对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也相对不强,学生对绝大多数兼职教师的课程不太满意,进一步造成了教学与临床就业实际的不匹配。

2检验人员工作现状

2.1检验工作对仪器的依赖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检测仪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学检验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医学检验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传统的人工检验模式已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检验技术所代替。而检验仪器从使用到维护保养更是依赖检验人员的操作,因此,向检验人员讲授仪器相关知识也愈发显得重要。

2.2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日益紧密

近年来,检验质量与自动化程度已明显提高,可是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出现断截现象,在对疾病的诊断上不能做到很好的衔接。因此,加强检验的质量管理,增强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的全程控制,并与临床积极沟通,得到临床的反馈和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检验的质量和水平。

2.3各医院对科研立项愈发重视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每个学科不容忽视的问题。检验医学专业不仅实践性强,而且是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科研思维和方法的学科。针对目前各个医院和检验毕业生临床就业点对科室人员科研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针对高职毕业生寻求再教育及再发展的特殊性,在高校学习期间让学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就显得越发重要。

3结合临床就业实际应采取的措施

3.1以就业为导向改进现有课程结构

以实践体系为主线,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适应就业需求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课程内容;结合临床就业实际,在高职检验教育中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增设临床检验仪器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熟悉临检、微检、免疫等各科室常见仪器的维护与使用,并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做好仪器的质控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

3.2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沟通、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缺乏双方情感的共鸣,检验与临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检验人员连班、加班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提供大量的检验数据,甘当临床医生的助手,希望临床医生理解、信任检验科的诊断结果。但临床医生经常会抱怨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及报告的不及时,双方的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将很难确保医疗质量。因此,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方面的教学内容刻不容缓。对于高职检验教育,一方面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检验结果判读的学习,加深检验学生对各类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理解,从而对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初步判断,减少误判率;另一方面,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概要和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加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教育,使学生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善于与临床医生交流,赢得临床医生的信任,减少与临床医生的隔阂,从而真正发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3.3以校院合作为手段,加深学生对检验工作的了解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冷光;牙齿;美白

牙齿脱色术是口腔门诊常见的治疗手术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齿变色已有十分可行的治疗办法,并能长久保持美白效果,我院于2003年引进Beyond公司研制的冷光牙齿美白仪以来已为186例患者进行了冷光牙齿美白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Beyond公司研制的冷光牙齿美白仪及配套美白剂,对18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四环素牙、氟斑牙、增龈性及先天性黄牙进行美白治疗,年龄最小19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0.5岁,男27例,女159例,男女比例为1:5.9,其中轻、中度四环素牙44例,轻、中度氟斑牙82例,黄牙60例。

1.2 治疗方法 选用Vita比色板进行术前比色(见表1),并记录,术者与患者均戴护目镜,用配套的抛光砂对牙齿表面进行简单处理、放置开口器与隔湿棉条,以流动的光固化树脂涂于龈沟内及龈上约2mm,光照30s以保护牙龈,粉剂以适当的比例调成似滴非滴的糊状均匀涂于患者牙面上约2-3mm厚,冷光牙齿美白仪以90°角度紧贴牙面光照8min,清除美白剂,同样操作进行3次,操作过程中牙面严禁湿水,移开光源去除开口器,隔湿棉条,术后比色并记录,嘱患者认真阅读美白后注意事项,并参照执行。2 结果

82例轻中度氟牙患者中男11例,女71例,提高Vita色阶最少5个,最多13个,平均提高Vita色阶9个,44例轻中度四环素牙患者中,男9例,女35例,提高色阶最少4个,最多12个,平均提高色阶8个,60列黄牙患者中,男7例,女53例,提高色阶最少4个,最多13个,平均提高色阶8.5个,见表2。

3 讨论

Beyond冷光美白是将波长介于480-520mm之间的高强度蓝光,经由12000多根总长度超过一英里的光束传导,经过特殊处理,照射到涂有美白剂的牙面上,在短时间内使美白剂透过牙本质小管与沉积在牙齿表面及深层的色素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达到美白效果[1]。

进行美白之前应检查口腔,治疗龋齿、牙龈及牙周病,牙结石过多影响美白效果时可先行洁治,操作时间40min,患者无明显不适,对于牙齿排列满意仅希望牙齿颜色改变的患者如轻中度四环素牙、氟斑牙、增龈性及先天性黄牙均可尝试此种治疗。年龄19-42岁之间,重度四环素牙、氟斑牙、牙面有横线、带状或斑状的釉质缺损较重的患者、孕妇、16岁以下的儿童,及严重的牙周病的患者不适合做冷光美白治疗[2]。

治疗后24h内,尽量避免饮用红酒、可乐、咖啡等有色物质,治疗后坚持使用美白牙膏效果更佳。

冷光牙齿美白疗程短,效果显著,保持时间长(2年以上),无副作用,较之其他方法的漂白效果能提高约30%左右,是临床上首选的增白美齿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毛珍娥.口腔疾病概要(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2版.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病历;单病种;临床路径;设计

与实施临床路径主要就是相关人员来对某种病历制定合理的治疗、护理、检查以及康复可以被接受、最适合的一种治疗计划,不仅可以降低单病种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还能够符合预期治疗疾病的效果。临床路径实施的基本核心就是标准化管理,不断改变和控制医疗质量法。2009年的时候国家卫生部正式发起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并且大部分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就是电子病历,有效衔接医院目前信息系统和临床路径信息系统,所以电子病历中单病种临床路径设计与实施就变的十分重要。

1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时效性

临床路径设计事事都应该完全符合路径标准时间,依据实际情况完成路径设计需求,同时也是执行路径的条件。

1.2整合性

临床路径设计过程中包括多方面信息,不仅包括病历信息、用药信息、医嘱,还有手术、护理等临床信息,基于此需要有机整合上述信息,综合分析数据信息,保证能够应用在临床路径中。

1.3知识性

临床路径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库,其中需要存在单病种知识库,能够为护理、营养、检验、用药以及检查等提供专业知识以及经验。

1.4扩展性

临床路径中具备一定变异路径,完善数据基础就是路径执行,所以,设计临床路径系统的时候不能进行固定化,需要灵活调整,从而改变和完善系统,确保系统具备一定自我完善和扩展功能。

2电子病历单病种临床路径设计和实施

在收集、归纳、、整理、研究医院各大科室医疗信息以后,把临床路径加入到现阶段电子病历中,以便于利用电子病历来完善监控患者病情、不当的预警医疗方法、药物配备禁忌、常用医嘱下达、治疗计划提醒等功能,从而全面支持临床路径设计系统,是实施上述系统规定有效方式。

2.1电子病历系统框架

电子病历单病种临床路径系统基本框架包括七大部分,医学元素设计器、临床路径设计器、模版设计器、病历视图、病历书写器、临床路径提示系统以及权限控制,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2系统模块基本功能

2.2.1权限控制模块因为具备保密性等患者病历信息,使用病历的时候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区分医生、护士、患者的操作权限,建立不同角色。用户权限操作病历的时候应该保证在角色氛围内,以便于可以顺利完成权限控制模块。2.2.2病历视图相关医务人员为能够更加方便调阅病历信息,依据科室文件档案树来对电子病历文档科室进行视图化,依据患者医疗事件出现的时间来建立文档流水视图,依据不同角色,如医务处、质控办、护士、医生等来建立病历视图,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建立自定义视图。2.2.3病历书写器电子病历主要功能实际上就是病历书写,利用DPC、DHTML、XML等技术来建立类Word病历书写器,以便于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录入医疗信息以及患者个人信息,然后在数据表中存储信息。2.2.4临床路径提示系统和临床路径设计器临床路径设计制定实际上就是相关专家对医院特定病种的治疗过程实施调研过程、制定路径、专家论证,以便于建立完善的医院临床路径文件。利用临床路径设计器能够在EMR临床路径知识库中存入文件信息。医院有患者住院的时候,可以依据入院诊断医生能够为其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临床治疗路径,也就是患者进入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或者特定事件的时候提示患者治疗过程,主要包括费用预警、药品配伍禁忌提醒、写病历提醒等功能。2.2.5模版设计器和医学元素相比较传统纸质病历,电子病历系统书写是不同的,主要就是由于普通字库中没有复杂医学符号。模板设计器可以在电子病历中自定义特殊医学符号,合理应用类Word书写器可以方便快捷书写各种医学元素。标准化管理各类文书,模板设计器能够及时定义和记录文书的内容和基本格式,书写病历的时候合理使用模板,不但能够提高病历质量,也能够提高书写速度。

2.3电子病历支持临床路径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电子病历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以及降低医疗事故的辅助设备。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相辅相成,电子病历的信息和其他功能能够合理选择、优化、分析以及变异处理临床路径。应用临床路径实际上就是可以自动形成病历信息,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记载患者病情,电子病历在科研方面具备一定作用。可以依据动态段落控件(DynamicsParagraphControl,DPC)来实现临床路径理念。依据特定病情的基本规范和需求,临床路径专家应该建立入院检查、治疗计划以及医嘱等相关信息,依据实际病情医生合理选择临床路径,然后确认路径、变异处理等,此外,还需要及时分析变异处理的原因,对于医生确认的病历信息电子病历系统可以进行分析,以便于了解结构化系统信息,可以自动建立治疗清单、化验条码、领药清单等功能,基于此可以降低抄录工作,全面实现电子病历单病种临床路径。

2.4临床路径知识库架构组织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筛选临床路径知识库病种,回顾、归纳、分析以及制定相关单病种信息,建立特定病种治疗构成费用,从住院天数、治疗项目、用药、手术项目等角度来设计临床路径系统,主要包括体检、评估、护理、宣传、检查、饮食、治疗、结果、出院随访。设计变异主要有分析患病原因,不断归纳总结完善临床路径特定病种系统。为了能够控制住院费用以及医疗质量,需要设置一定评价效果系统,合理评价临床路径特定病种住院天数、满意度、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相关信息。

2.5整合电子病历系统以及临床路径知识库

随着不断完善电子病历系统,除了医学字典、临床医学概要(OutlineinClinicalMedicine,OCM)、医药计算公式(Archimedes)、基本的用药指南(DrugGuide)等之外,还需要整合电子病历系统和临床路径文件,主要包括交班记录本、术后康复状况评价表、病历文书模版、变异记录单、临床路径表单、标准化医嘱单等。从开始到使用文件路径以后具备相对详细、完整的记录。实际实施应用表单的时候,能够完全展现临床路径设计和实施流程。

3结束语

综上,电子病历单病种临床路径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质量,降低住院时间,还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降低医疗费用,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兴鲁,曹克刚,高颖等.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工作现状及展望[C].//第八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论文集.2014:161-164.

[2]杨萌.以临床路径为基础实施单病种管理[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58-62.

[3]沈震,何旭锋,沈瑞林等.临床路径用于病种质量与费用控制的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3(12):47-50.

[4]马伟国,金素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路径与非临床路径相关指标分析[J].中国病案,2015(2):34-35,59.

[5]吴晓澄,龚海.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3(25):5-5.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实践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教育状况解析

基础医学于全科医生培养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全科医学的基础。其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解剖学等多种基础医学课程为后期妇产科、内、外科及儿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对于临床实践而言也为其提供了直接性的服务。所以,学生必须要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基础医学教育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十分关键,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第一,在本位思想的影响之下,为后期课程与临床服务的教育理念薄弱;第二,教学培养目标不清晰,无法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第三,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重视临床现象而忽视基础知识,且对于预防医学的关键作用严重忽视;第四,课程标准不健全,严重脱离了基层全科工作岗位的需求,未融合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难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第五,基础医学的设计性与创新性严重缺乏,难以整合实验资源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1.对全科医学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可以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针对国内与国外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医学教育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中,可以召开研讨会,与会者应包括行业专家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等,另外,也可以举办课程标准制定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研讨会。而会议的内容应将后续课程对于基础医学的需求作为重点,对临床医学助理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进行全面分析。

2.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合理修订。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案内容应当每间隔3-4年给予重新修订与论证。其中,针对2011版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讲,其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未对临床助理职业医师的考试需求予以考虑,同样没有涵盖全科医学理念,基层实用技术严重缺失。除此之外,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不充足,而且实验课时不多。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对全科医学培养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并邀请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举办了专题论证会议,对同种类别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对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目展开全面收集,采取多样化的沟通调研方式,给予全面论证。将发展方向确定为基层就业,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需求作为中心,全面考虑人才培养规格对于学生自身素质与知识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地修订,不断增强全科医学教育理念,建立并健全服务于全科医生的基础医学课程机制。其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技能型全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适当地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训练,使其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近年来,生物化学与预防医学逐渐成为执业医师考试当中的重点,所以,可以将两者的课时适当地增加。另外,对于专业课模块来说,应当将全科医学概要纳入其中。基于此,需要开设临床应用解剖等多种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全面拓展,完美衔接基层医疗服务。

3.对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针对人才培养与实际调研的结果分析,应当与全科医生岗位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相互结合,始终遵循“两个服务”与“一个融合”的原则,概括来讲,就是为全科医学专业课程需求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提供服务,确保课证完美融合。与此同时,对全科医生培养提供服务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与适度创新,与职业要求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有效地融合,最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全面培养,以保证与职业要求相适应,充分展现教育职业性特征,突显出执业医师考试的知识点。除此之外,应当将个人想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贯彻并落实双证书制度,积极培养全科医生。

4.建立并健全实践教学机制。对课程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对基础医学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地筛选,将临床工作同执业助理意识考试纲要中的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等进行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使其技能操作水平有所增强。基于此,突破基础医学课程的约束,对实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积极开展综合实验。其中,可以有效整合生理學当中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实验与药理学当中呋塞米对于家兔尿液生成带来影响的实验。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能够有效地融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进行培养,确保不断整合实验的资源。与此同时,需要对技能考核标准进行有效地制定,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最终把技能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总评成绩当中,以更好地衔接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

5.全面开展师资培训。第一,理论性培训。在开展理论性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培训模式,全面建设师资队伍。其中,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全科师资培训班或者是进入到培训基地中获取经验。另外,也可以对全科医学专家进行要求,积极举办讲座,以全面构建师资交流平台,确保全科师资能够对学科的发展状态进行实时地把握,不断强化授课实用性能,最终增强实际的教学质量。在临床师资培训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全科医学理念与知识方面,进而对全科医学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基于此,还应当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鼓励,使其轮流进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会服务模式,不断强化全科服务的意识,突显出带教工作的针对性特点。第二,技能性培训。要想对技能型与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就必须要增强其动手能力。因而,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与带教能力的不断增强十分关键。其中,可以通过政策来对专职教师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特别是社区医疗实践,以保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另外,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到临床轮训当中,进而在一线收集实际病例,对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实时掌握,更好地融合临床和教学。第三,先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对先进的教学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但是,很多教师在对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应当通过讲座或者是集中性培训与课件比赛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以保证与信息时代教学需求相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需求,对服务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为此,文章针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保证全面实现课证融合,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更好地向基层输送全科医生。

参考文献: 

[1] 杨羽,杨硕.基础医学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26):149-150. 

[2] 杨光,黄阎妹,沈建等.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6,37(8):88-90. 

[3] 许燕.与执业考试对接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2):21. 

临床医学概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血栓性;脑梗塞;临床;治疗

血栓性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病前多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史;常在安静中发病,可数小时或数日达到高峰。临床表现与梗塞血管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小血管梗塞时仅表现为局部脑损害症状,如单肢无力、瘫痪、麻木或偏瘫、偏麻,大血管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梗塞时病情较重,除偏瘫外,脑水肿表现明显,可出现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脑干基底动脉梗塞时可表现为眩晕、复视、眼球内外活动不能,吞咽与言语困难,四肢瘫痪,并可有意识障碍。头部CT或MRI可发现梗塞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部彩超及胸片等检查可发现心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的依据。

1 血栓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血栓性脑梗塞主要有颅外内大、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血管病变基础上发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下列几个方面:

1.1 动脉血栓形成 最主要病因为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快、溃疡、出血引起血栓形成,致急性血管腔狭窄、闭塞,血流停滞,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西方人主要是在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这一部位引起,东方主要是在颅内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和前动脉等部位引起的。

1.2 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主要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人动脉,被血流推向并栓塞远端动脉,导致受累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当周围发生动脉栓塞时,常伴随有疼痛、苍白、远处动脉搏动消失、厥冷、麻木和运动障碍等症状的出现。

有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改变引起的脑有效灌流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往往同时参与血栓形成或栓塞,有时甚至起主要作用。有感染眭或非特异性动脉内膜炎,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自然性狭窄变异、夹层动脉瘤及外伤等。

动脉血栓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特点:①这种病状在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中老年人特别常见。②经常起病时,是处于安静或睡眠中。③大部分没有全脑症状;发病时就有昏迷的大部分是属于脑干梗塞;大片半球梗塞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加深时,一般伴随有局灶性症状。

2 血栓性脑梗塞临床急救的诊断

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血管壁的炎症、损伤、血管发育异常、血液成分改变等。动脉.动脉栓塞的原因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引起血管壁血栓、斑块的脱落使血管栓塞。

在临床上,具有上述典型表现及特点者诊断不困难,急性重症大面积脑梗塞要注意与脑出血鉴别,一般后者发病较急,从起病至高峰时间更短,起病时血压高。CT或MRI检查能准确鉴别。如果无CT或MRI条件,必要时可慎重作腰穿鉴别。尽管很多临床综合征看似有明确的血管系统定位,但由于患者的血管变异和血管病变往往合二为一,很少以单纯的方式出现,故很难作出准确的病变血管定位。常规CT,MR[有助于确定梗塞灶所在的供血区。理论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确定病变血管所在,但在临床实际,急性期尤其在溶栓的时间窗内,因受经济、技术、人力等条件所限,很难实施这些检查。

3 血栓性脑梗塞临床急救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加强口腔、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的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有心功能紊乱应及时纠正,有糖尿病者应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及饮食控制疗法等,预防及治疗各种感染,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鼻饲流食。危重患者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

3.1 控制血糖 由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预后均与血糖水平有关,因此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首先是尽早尽可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尽管此类糖尿病患者大多为2型糖尿病,但亦应适当应用胰岛素,因为胰岛素不但能迅速有效缓解高血糖,且能抑制CLU等兴奋性递质的释放及抑制TXA2产生而减轻缺血性损伤。同时应尽量避免低血糖,一旦出现应及时纠正。

3.2 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有意识障碍患者应予气道支持及辅助通气。定期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要加强呼吸道感染及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特别要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进行预防。

3.3 控制血压 对血压的控制值得注意,不能刻意追求建立理想血压,故要慎用降压药。用脑血管扩张剂时也应注意血压的变化。急性的缺血脑血管病患者很少有低血压,若发现,应该立即调查发生的原因。血容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查明原因后关键要纠正血容量过低,用升压药和静脉滴注有助于心输出量恢复到最佳状态。

3.4 控制脑水肿 脑血栓形成后,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可持续1、2周。如梗塞区域大,发病急骤时,脑水肿可较重,加剧病灶区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组织缺氧,甚或可造成脑组织移位而发生脑疝,危及病人生命。故对较大面积的脑血栓形成病人应积极治疗脑水肿。

参考文献

[1]朱明德,石应康主编. 临床医学概要 第五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