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中年级 识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做好识字教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建立。识字教学贯穿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主,也承担着进行识字教学、进一步丰富小学生字词积累的任务。中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完成新课标中的任务,也要适应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做好中年级的识字教学要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把握好“放”与“扶”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中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要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要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识字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识字的“授人以鱼”,转向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主动识字习惯的“授人以渔”上来,把握好“放”与“扶”的关系,将识字方法的传授将识字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帮助其树立识字的信心。汉字是音形义的组合,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示、形声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汉字之间在构成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西”和“酉”是形似字,“莲”“蓬”“蓉”字都是草字头,“请”“情”“清”三个字的声旁都是“青”等等,教师要注意根据汉字造字的原理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一是将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例如在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罐”字的笔画多,老师可以给学生分析字的构成,从形旁“缶”来认识“罐”是表示一种盛东西的器皿。二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认字,教给学生部首检字法,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不认识的生字的时候,让学生先自己查字典,找到汉字的读音、含义,理解其在课文中的意义。

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引导其主动识字。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识字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参与识字教学的过程,进行主动识字。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学习“溢”“覆”“颊”等字,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

二、把握好生字与学生已有基础的关系

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将新知识逐渐纳入旧的知识体系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已经掌握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进行教学,才能使识字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已经学过的字来学习形声字。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字来读准形声字的音,认清形声字的形,了解形声字的义,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莲”“蓬”“裂”字可以与已经学过的字“连”“逢”“列”联系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牢牢掌握生字的读法、写法和含义。

2、借助已经学过的字来学习形近字。有些汉字之间的形状有些相似,教师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比较,从而更加牢固地学习生字。例如《开天地》中,如果比较“丈”与“大”字的异同,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丈”的写法。

3、利用已经掌握的汉字构字方法来识字。汉字是由几种基本的笔画构成的,从字形上可以分为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生字的构成方法,从而把握识字的方法。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屿”“渔”,学生根据了解两个字的构造结构,自然而然就了解了两个字的读法和写法。

三、把握好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的关系

中年级一般很少安排集中识字的内容,识字教学的任务都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识字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在课文教学中分散进行,结合上下文的课文语境来学习汉字,也可以在阅读教学前、后或者中间安排集中的识字教学环节。究竟在课文中进行分散教学的效果好,还是安排集中识字的环节好,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灵活进行,将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赵州桥》中,教师可以先将课文中的生字集中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习生字的读法和含义,然后进行课文教学,并在课文中将分散学习“砌”“坚”“智”等重点字词。

此外,人教版的小学中年级教材采用单元的形式将课文组织起来,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语文园地。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编排形式,将阅读教学中的分散识字与语文园地中的集中复习识字结合起来,可以采用比赛、游戏等形式对某种类型的字加以集中、加强的学习。

四、把握好识字与写字的关系

中年级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良好时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写字姿势与端正的写字态度,这对当今时代人们书写习惯的保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将要求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加以区分,中年级的要求分别要求是2500与1600左右,并要求能够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当然,汉字的读写是相互结合的,要求会认与会写的字也是相互结合的。教师要把握好识字与写字的关系,将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字的笔画和结构,将字写正确,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练字,将字写漂亮。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中年级的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地汉字学习,形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和写字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参考文献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2篇

一、感受写景散文的文体美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多是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二、制定写景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我觉得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三、凸显写景散文的教学重点

有人认为,写景散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语感教学和美感教学的三者统一。写景散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让学生从文本本身的抽象文字中,读出具体的画面感和旋律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得到语感的具体训练,在情感上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写景散文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住写景散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抓住写景散文教学的侧重点。以人教版第六册《珍珠泉》为例,谈谈在中年级写景散文阅读教学品味写景散文的多种美的实践。

1. 享受写景散文的意境之美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感受,满足于对有限感性对象的知觉性理解,而要有透视力,能够深入探究,切入文章营构的深层领域,调动一切心理机能去识别和体味,从而领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珍珠泉》教学片断:

原文片段1: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教学片段1:教师范读此段文字

师:听我的朗读,你听出什么了,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泉水周围有很多景物,比如青苔、蕨草。

生1:泉水周围很素雅,绿色特别多。我仿佛看到了绿色的青苔,绿色的杂草,周围到处都是绿色。

生3:泉水周围太美太美了!像个美丽而朴素的花环,围绕在珍珠泉边。

师:同学们,她是否说出了你朗读时的心里话?请大家都来体会着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描绘的美景。

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了,静谧中美丽素雅的花环似乎在舞蹈,小读者与作者和自然和谐地交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情神合一。

2.享受写景散文的自然之美

纵观小学教材的写景散文,我们会特别感到亲切和温暖,因为写景散文大都是和故乡、田野、小溪、山川等场景分不开的。学生们也十分偏爱这些描写山乡自然的写景散文,因为它们往往能够一下子打动许多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多么简洁和朴素的文字,又那么有味道。

3.享受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

写景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该是抓语言。我们要指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效、习得法,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

教学片段: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师:请两名同学读句子,【课件变色,提问:为什么老是分两个同学读呢?】

生:写的是太阳光,水泡的光。

师:用了多少个“光”啊!自己再来读一读。

师:仔细读读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师:同样的三个“照”字,字数一不一样,也有顺序,也有变化,读读比较,哪个更有节奏感?

学生朗读体会

在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中,作品深层含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的细心品味和深入开掘。像这样的细节,无论是对写景散文作家的写作,还是写景散文读者的阅读,都是很好的启示。要享受写景散文的爱与美的熏陶,就不能忽略写景散文里这样的细节,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语言揣摩与诵读中,充分的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感受到美,享受着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了欣赏写景散文的能力。

四、发挥写景散文文体特长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3篇

1、“应试教育”导向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考试的指挥棒,指向哪老师的教学就得导向哪(这也是家长“市场需求”),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但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只不过多数换了个花样而已。教师考核、评优、晋级、家长评议等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老师们不得不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为了让学生多拿两三分,师生要下很大功夫,要做很多练习。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不得不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生怕哪个问题没问到,考试时学生答不上来;生怕哪个词、哪个句子没练到,考试时丢分。语文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就是抽掉内容、情感的千题百练的文字游戏。这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做,对相当多的教师来说也是违心的。

2、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偏差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体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如今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成绩,许多老师不放心,还是以讲代读,大部分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等复制性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一节阅读课,学生读书的时间至少10分钟。但更多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淡化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不错”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阶段目标不明确

事实上,不同年级的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就读来说,低年级主要是朗读,而到了中年级除了要朗读,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默读能力的培养,到了高年级还有浏览、速读的要求。就词句理解来说,低年级主要是理解词句意思,而到了中年级就要求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到了高年级要求就更加高了,要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意思、感彩等等。在教学中,既要有看到前后的联系,又要考虑学段的差别,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螺旋式地一步步提升。不同阶段,对阅读感悟、词句理解、积累迁移运用等,应有不同侧重,相当一部分老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做成了夹生饭。

4、忽视基础能力培养

一些老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全身心地拓展、综合、延伸,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训练培养,导致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语言积累贫乏,对情感的体验表达不准确等。其实,老师应该严格注重各阶段字词语句、理解感悟表达等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拓展延伸,从而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重点在于稳扎根基,促进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低年级注重拼音以及识字,中年级开始尝试习作练习,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习作则是对阅读教学的检验。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以及评价的综合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课程的习作教学尚未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面对着学生开篇无语、无从下笔的尴尬境地,教师似乎茫然无措,习作教学亟待改革。

一、习作教学的误区

古语云:欲教人时,先律己,教师的思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将学习成绩差归罪于学生的悟性,以及学生调皮捣蛋的个性,并由此而将学生直接打入“坏学生”的行列,采取放任的态度;另有教师则“急于求成”,对成绩差的学生严加管教,尝试以严厉的方式逆转学生的性格。诚然,这两种方式证明了教师具有积极热情的教学愿望,但面对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寻找客观原因,而是应该重方式、讲方法,理顺纷乱的头绪,查找教学中的误区,力求改进并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

(一)误区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目前,受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认识与落实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认识他们是学习中的主体留待以后再说,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孩子,不灌输就不足以提升教学质量。由此,错误的思想造成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造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校园中盛行。在习作教学中,不认识的生字老师告诉你,不明了的生词老师帮你解答,不知道怎样开篇老师给你指导,不知道怎样习作老师给你范文……灌输式教育造就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一种奇怪的现象也由此而产生,即:学生不尊重父母,却非常尊重自己的教师。即便成年后的学生只是个卖水果的小贩,每年的同学聚会却也照常参加——因为他尊重自己的教师,而教师也坦然承受,面对学生的境地,教师没有丝毫愧疚。

(二)误区二,宽容不足、严厉有余

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练习是他们人生中最初的写作尝试。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观察能力也不足以应对教师布置的写作要求。因此,习作教学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不是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达到教师的认知水平。抛却诸如培养学生的“兴趣、想象、技巧”等老生常谈式的阐述观点,笔者认为,仅一条“宽容不足、严厉有余”,就能扼杀学生们的自由发挥,迫使他们不得不遵循教师所构建的习作框架,向着教师为他们所铺设的道路上前行。笔者认为,不怕学生写的是一本流水账,不怕学生写的内容有多肤浅,只要能够做到真实,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他们宽容。

二、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策略一,消除学生的习作“恐惧症”

学习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内涵,习作也是如此,这主要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爱玩爱闹的个性,他们无意间所流露出来的“崇拜主义”也是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要积极消除学生的习作“恐惧症”,笔者认为有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是在习作教学后用某一学生的范文来鼓励其他学生。教师可选取学生所写的较为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赶超心理”,让他们认识“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能够做到”。

二是向学生阐明“习作”的内涵,即:只要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记录下来,即是习作的内容。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的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能让他们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习作“恐惧症”。

(二)策略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不仅是单一的练习,而是应当在每堂课中都有所体现。如在学习《雾凇》一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而本节学习结束后的习作主题即是“记录生活”。为了能够实现这一预定目标,笔者在带领学生们学习《春联》以及两首古诗:《元日》和《江雪》之前,在每堂课的课堂开篇都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如:在上学的途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象?是否将看到的景象记录下来?广阔的天地是学生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只要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们也不会下笔无词,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会更有内涵,同样,我们的习作教学也会因此而变得简单。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中年级

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课文只是为识字设置的情境,其中有许多字学生并不认识,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阅读。教学中,对朗读课文的要求较低,旨在培养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因此,到了中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就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现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进入文本的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对话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教师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个主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如,在设计《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我先发问“花园美吗?”然后板书课题,再设下悬念:“巨人的花园又是怎样的呢?和我们见过的一样吗?”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下子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留足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想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这是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同时是对话、交流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巨人的花园》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初读,扫清阅读的障碍,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通过精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特色鲜明的写作方法。即:一是采用童话的形式来写。二是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花园前后变化的原因。三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在精读感悟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组内交流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教师也参与其中,给予适当、及时的指导、点拨、激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三、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挥独特的想象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师生积极互动,互相沟通、补充,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学到课文中描述巨人满脸通红时,我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同学们,老师搞不懂,为什么当这个小孩看着巨人时,巨人会脸红?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在我的鼓励下,许多学生争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同时学生也吸纳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的观念相互吸纳与融合。就像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的那样:“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质疑机会,切实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6篇

一、如何确立研究专题

确立研究专题,是搞好专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确立研究专题时,要注意考虑如下几点:

(一)要选择目前教学中大家既感兴趣、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大家只有对所确立的研究专题感兴趣,才会有研究的热情,才容易营造出一种研究、争议的气氛。例如: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再去孤立地研究字怎么识、词怎么解、某一种类型的课文怎么教,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感兴趣的问题会很多,也会各式各样。因此,只有选择大家共同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意义、价值才重大。例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封闭、压抑,教师“统”得严、“牵”得紧,未能还“自主”给学生,如何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确立研究专题时,就可以抓住这种现象,着力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解放学生的脑和眼、手和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首要问题。

(二)要抓住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又是根本性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抓住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有针对性,才能更直接、迅速地推动和促进教学,改进现存的教学弊端;抓住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作为研究专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怎样备课”,这是教学工作中永恒的研究课题。无论何时,只有备好课,才能把课上好、上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否则,教学效果便无从谈起。但是,备课只是教师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支配下的一种具体行为。因此,在研究“怎样备课”时,要研究备课的内容,完善备课的框架、格式,但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上,放在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的策略上,放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启发诱导而不强迫牵拉;鼓励自学而不勉强推动;开启思维,指点门径,而不注入灌输、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结论,代其通达)的教学精神上。因为,这是提高备保质量的根本性的问题。

(三)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比较广阔的开展研究的空间,又要难度适当。

如果专题的空间领域太小,没有多少内容可供探讨,就会使专题研究走进零打碎敲的“窄胡同”,这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效果和价值。例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的题目。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将它作为全校或全乡(镇)教研组集体的研究专题,就显得小一些。为什么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只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考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方面举措。因此,如果将原题换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的范围就拓展多了。因为前者可以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入竞争、奖励机制”这个比较广阔的领域中去探讨。后者可以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抓住课文有关内容或他人发言的内容,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启发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这个比较广阔的空间中去研究。

如果专题涉及的领域过宽,难度过大,就容易使研究活动无从下手,或出现东一下、西一下,盲目活动的现象,这又会直接影响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求难度适当,专题要订得具体些,也就是要适当限定专题所要研究的领域,明确研究的内容,使专题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研究专题很有意义,因为“习惯”就是“能力”,只是它研究的空间稍微大一些,因为“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因此,原题若改为《加强课内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既缩小了研究领域,降低了难度,又具体了。

专题涉及的研究领域范围既不能太小、太窄,又不能太大、太宽。那么,开展专题研究,到底确立多大的研究专题才合适呢?这要依据教研组主要成员的研究实力和开展专题研究的规模而定。

(四)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又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

研究专题有新意,反映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这样的专题研究才能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步,才能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及时接纳新的教学思想和信息,及时转变过时的、不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学生的素质跃上新的台阶。当然,研究专题如果具有预见性、超前性,使专题研究走在教学改革大潮的前面更好。例如: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还在研究“考什么,就教什么”;在大语文观日趋深入人心的形势下,研究的着力点还只盯在课本上、课堂上;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全面发展、提高的形势下,研究内容还仅局限于读、写,惟读、写重要;在倡导少讲多读、引导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的形势下,还在研究怎样讲深讲透、怎样进行那些机械重复的训练……凡此种种,都是不合时宜的。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要看准了再研究,即确立的研究专题及所要开展的专题研究要禁得住教育形势发展和实践的检验,永远不过时、不落后。例如:前几年我们着力研究在“快乐教学”,眼下“减负”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实施“快乐教学”是非常正确的,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与发展。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是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只有减轻了学习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想做、乐干的事情,进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总是一种苦差事、一种负担,总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实施“快乐教学”或怎样“减负”的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快乐教学”、“减负”工程与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崇尚认真刻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小胸怀远大抱负,通过孜孜不倦的“苦学”而成的。也只有胸怀远大的理想,才会自觉刻苦地学习,才会视“苦学”、“负担”为“乐事”。如果抛开这一点,片面地研究“快乐教学”和“减负”问题,教学就容易出偏差。

(五)确立的研究专题既要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又要注意和以往的研究专题相联系。

研究专题突出学科特点、年级段重点,这样的专题研究才具有实效性,大家才会觉得研究有用处。研究专题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内容相联系,这样既能够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又容易像“滚雪球”那样摸索出整套、成系列的研究经验。例如:1997至1999学年,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段开展了《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研究。这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是和新调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课堂阅读教学”是这项课题实验框架的枢纽──只有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效率,才有可能节省出教学时间用于组织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写读书笔记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得法于课内,以课内带课外”的良好愿望,“在读中学写、以读带写”的目的才会真正得以实现。为此,继《构建大语文教育模式,实施读写双向、立体结合教学》课题实验之后,于1999年9月,我们又确立了《深化改革,实施优化教学,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及效率》这一研究专题,准备在高年级段用两年时间从以下几方面(简称三个“优化”、五个“加强”)着力进行研究: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3.优化教学指导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加强读的指导,加大读的力度,充分发挥读的多功能作用。

(2)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把理解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发散点,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4)加强学生动手方面的训练,把标划、批注、绘画、书面回答问题、扩写、补写等融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之中。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7篇

其实,第一课时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研究,迈好登山的第一步。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该做什么?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在“读”上下工夫,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是第一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抒发的感情,思考自己关注的问题,是第二读。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

为此,我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初步实践,觉得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

一、悬疑追索法——由预习导入,扣紧疑问读课文

中年级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因此,在第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疑难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答案。先在集体讨论中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再相机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读课文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可以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会觉得更有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向我们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列举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叶欣为什么会成为“永远的白衣战士”?病人心中、同事心中的叶欣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段落展开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体会叶欣的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二、聚焦题眼法——由课题导入,抓住题眼读课文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首先,初读课题(指名学生读)。有一个孩子把“最弱小的”重读了,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许多学生说: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正音,课文中没有注音,学生查字典,分析字形,并在书上摹写),并讨论:谁比萨沙弱小?学生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指导书写“蔷薇”,学生临写)。从哪里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学生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在引导学生读课题中,孩子们不仅初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两个新词,并初步读通了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题(老师读,突出“不是”)。引导学生讨论重读“不是”的含义。学生说,老师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我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我相机引导学生: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题。我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课题的两种读法,听到了不同的意思,想想,还有别的读法吗?学生再次读题后回答: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突出了“我”,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我在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后,要学生自由地再读课文,好好体会重读“我”的含义。

三、背景激趣法——由作者导入,带着兴趣读课文

“你了解作者吗?想知道他对我们说了什么吗?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是作者的知音。”我从了解作者切入,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因为对作者满怀兴趣,就会迫 切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如执教《桂花雨》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都很喜欢桂花,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急切地打开课本,读起了课文。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第8篇

一、教学生会读、多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就要读书死,那是培养不出人才。”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诸如整体阅读法,探究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要让学生通过切身感悟来学会阅读。然后让其“暗中摸索”。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来,且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领悟到学习阅读的方法。

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一课,在理解“啊!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句话中的两次站起来有何不同时,就可以采用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站起来说站起来的?思考此题,应要求学生通过多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2)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划出重点句、词语。同样,学生自然会联系上文中的“顽强”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等词句来理解,最后领悟了具有着顽强毅力;其次,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使书面上“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最后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让学生乐读、自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不是“抱得太死,嚼得太细”就是“满堂问”、“填鸭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而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革除这些弊端。因此,教师可以以采用成功激励法“自信激励法”、“目标激励法”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前非常期盼,在阅读时非常享受——以读为美,以读为乐,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从而达到自读音的目的。

例如:当学生经过认真的阅读、钻研,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或是发表了某些习作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其次,教师要半扶半放,或少扶多放,让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走出“填鸭式”阅读误区,放手让学生做“野鸭子”,“读”学生所想读,“背”学生所想背,让学生的阅读充满自主和独特的个性。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阶段教学,即“以学生为本,从读者角度出发,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领悟、揣摩、感受、更多的是对读者体验的关心。”特别是“在交流中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百人读书,百种看法,只有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读后的判断,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比如,以理解词句为例,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陶罐和铁罐》一课,课文中“懦弱”一词学生们不太明白,如果让学生们记词义,背一背也能记住但太生硬,当堂查字典,又太直接,且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探究和体验,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内容。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文理解来词义,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看看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读课文后马上会回答出:“这是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说陶罐的。”教师继续追问:“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继续读课文,然后得出答案,一个学生说,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另一个学生说,铁罐认为自己很结实,很坚强能把陶罐碰成碎片。教师进一步启发诱导:“铁罐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明确回答:“铁罐认为陶罐是软弱的、不坚强、易碎的。”教师再点播:“不错,铁罐看不起陶罐,因此,说陶罐是懦弱的。那么‘懦弱’的意思你们可以说吗?最后学生总结:懦弱就是软弱、不坚强。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词的理解也领悟了全文的中心所在。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视学习的过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答案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这样可以引起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四、以教材为依托,扩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