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监管;应用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已成为大势所趋。就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已经陆续颁布实施了许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而在近几年,也推出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快速检测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提高有实质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

一、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食品品质指标分析中快速检测技术的有效应用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其必然性。要知道,每一种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或者是在运输途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疏漏。不管是加工技术不合理还是运输途中出现的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处理延后,都将导致这些不安全的食品流进市场,人们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危及到生命。当食品品质发生的变质问题在外观上表现出来时,人们就会不食用,而如果是食品内部出现问题时,人们一般都难以察觉,在食用这类食品后,往往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为了确保人们食用的食品更加安全,能够符合食品食用要求,就必须对食品的品质进行检测。而将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到食品监管中,不但可以快速判断食品是否安全,有无质量问题,同时还能快速低诊断食品内部质量是否出现问题。发生变质的食品经过检测后,可以实时发现食品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原因,进而迅速找到应对策略。如在前几年,我国猪肉产品中出现的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就是快速检测技术的欠缺,使得这些有毒有害的食品不能及时被发现而流入到市场,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当时有科学有效的检测技术或手段进行检测,就会使添加了瘦肉精的食品在进入市场流通前及时被发现,也就不会出现后续的食品安全事故。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尽量使食品安全问题降到最低,有效的遏制、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在食品农药残留中快速检测技术的有效应用

现如今,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也提出了一些标准和要求。众所周知,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我国针对农药残留的检测设备,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在许多的食品中仍残留着大量的农药,这些不安全的食品不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还制约我国农场品的出口额。快速检测技术普及应用到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使得检检测大量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变得方便快捷,检测效率提高数倍甚至上百倍,同时检测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大量食品中存在的农药残留都可以及时被检测出。使用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将农残超标的农产品阻拦在市场外,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含量控制在安全食品合格线以内。同时,快速检测技术在使用时,操作技术非常简便,而且检测的精准度也非常高。

二、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意义

(一)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与效率

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快速检测技术更具优势。快速检测技术在运用时非常的简便,检测过程简单快捷,成本低且安全可靠。通常情况下,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现场就可以操作使用,并迅速对出现问题的食品在现场进行处理。因快速检测技术自带的随时随地可以操作的优势,快速提高了监管效率。对质量出现问题的食品进行监管时,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借助检测设备对食品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甄别,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与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使食品安全监管强度、力度不断的增加,同时,快速检测技术因其使用方法简单、便于安装和携带,在现场操作过程中,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效率。因此,快速检测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成倍增长,能较大程度地避免食品安全事故频繁的发生。

(二)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拓宽食品安全监管范围

快速z测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而且也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再结合领先的科学技术,使得快速检测技术的检测更加精准,可以及时地鉴别出食品是否含有毒素与化学合成物等。例如,食品中含有甲醛、黄曲霉霉素与亚硝酸盐等。通常,快速检测技术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时,都会采用专项的检测技术,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检测。一直以来,快速和准确成为快速检测方法追求的目标。与其他的检测技术相比,快速检测技术比较安全可靠。快速检测技术因其科学性、有效性,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将更加快速、精准、灵敏,能够有效遏制有害食品流入市场,较大程度的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拓宽了食品安全监管范围,确保为老百姓提供安全的食品,以保证身体不受伤害。

(三)快速检测能够完善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整个监管工作的效益

与其他的检测技术相比,快速检测技术摒弃了繁琐的仪器设备,将整个设备进行简化,而且降低了制作成本,操作也极为简便。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使用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极大的降低监管工作所投入的成本,更节约减能。不仅如此,快速检测技术在应用时基本不受检测地点及周边环境的局限,检测过程可以在任何地方展开,这种随时随地都可以检测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收益。同时,快速检测技术的普及与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以健全和改善。在应用过程中可以迅速发现食品的安全问题,且一经发现马上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管控和处理,避免质量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进而确保整个食品市场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

(四)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当下社会科学技术异常发达,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也由此引发一些负面作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在我国食品市场中,有许多加工企业在加工食品时,添加了大量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添加剂与不良物质,一旦这种有问题的食品投入到市场中,经过大量的食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引发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对社会及人们的生活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为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福音。快速检测技术作为当下食品安全检测中领先的一种检测设备,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使得有关监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实时发现安全问题及隐患,再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予以处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快速检测技术也将进一步健全和提高,在食品安全监管时的功用和效率也将不断提高,从而对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加以强化和改善。

结论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俨然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与生活的一大要素。所以,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强化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与控制。快速检测技术的突起,将使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以健全和优化,同时借助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使食品更加的安全,让人们更放心的食用。

参考文献:

[1]何磊. 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7):131.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管理;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112-07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食品数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课题。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既包含了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和致病菌等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还包括其它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扩展及衍生指标,如食品的原料及包装材料各种指标,食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技术,食品的生产、运输及保存的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等,包括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1]。因此,仅对食品的最终产品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测,不足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同理,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应包括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全过程,每个过程的监管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技术的支持。所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切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先决条件。

1.2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源自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如美国的EPA、FDA食品检测方法,欧盟标准委员会的食品检测技术等[2],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陆续被其他国家所采用,其最新检测技术研发,特别是对食品中未知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开发,更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具备完备的检测技术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1.3 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可检测指标较少,仅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理化指标。此后,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步引入我国,首先引入的是以色谱技术为依托的农药、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食品中痕量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初步形成了以色谱、光谱等仪器为基础,以酶免等快速检测技术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检测技术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研发检测技术较少,不利于食品的对外贸易。二是检测技术手段相比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精、尖检测仪器的配备上。三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及基层检测技术相对较弱。四是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科技人员较少,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1.4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变的更加丰富,但是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当前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一般需要采用大型仪器设备,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无法进行现场检测,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盲区。免疫检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现场检测成为可能。虽然现在的快速检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譬如灵敏度、准确性等与仪器检测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纳米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高。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对科学指导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及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风险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食物中含有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危害。即食品的风险可以看成是概率、影响和危害的函数[3]。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三部分内容之一,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相关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特定问题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危害物的性质分为化学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物理危害物风险评估[4]。

食品安全监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食品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种食品里面有什么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人体摄入多少才有害,这需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与此相对应,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均来源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由被动应对危机走向风险监管预警,改变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2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欧盟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先后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食品安全立法应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明确食品风险评估的功能定位,是欧盟食品安全政策的蓝本。美国的风险评估制度比较成熟,1996年《食品质量保护法》规定在形成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时,要基于现有公开的科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征求公众建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大约80%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而农业部(USD)下属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负责剩余的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方面[5]。

目前国际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FAO/WHO联席委员会(JECFA)和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二者对风险评估进行指导并提出一般性要求[6]。由于在化学分析、毒理评估和风险评估步骤的明显进展,2001年11月由FAO和WHO举行JECFA与JMPR风险评估的国际会议,启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原则升级规划,食品中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2.3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及相关工作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卫生部自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组建了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所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风险评估相关任务。与此同时,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于2010年开始相继建立了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体系初具规模。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基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采用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内外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2012年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划,这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3 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 食品的危害控制技术是指在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环节,应用相应的控制方法来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一种技术体系,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1 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供应链的环节不断增加,从农场、牧场的原料生产到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因此食品安全监管与控制应该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的所有方面,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国内外各种先进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不断出现,其中主要有GAP和HACCP控制体系[7]。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是初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其目的是提供解决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矛盾的切实有效途径,并建立流通与国际贸易的质量诚信机制。GAP主要针对未加工或最简单加工状态下出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或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危害控制。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是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正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各个领域,并将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体系。危害分析是HACCP 系统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步骤,对食品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确定有害污染物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生产环节采取防控措施,以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也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在于预防。不同控制技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并有各自不同的着重点,通过危害控制技术体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 国外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控制技术也是国外最先提出并推行。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的出现。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了“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寻求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并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8]。

HACCP最初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生产百分之百安全的航天食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9]。197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开始研究HACCP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应用,成为第一个将HACCP应用到强制性法规的国家。除美国之外,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笼了实施HACCP体系的法规和命令。目前,HACCP正在普遍受到世界各国食品卫生主管当局和食品生产行业的认同和采纳,HACCP证书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食品的通行证。以GAP和HACCP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在国外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内容之一[10]。

3.3 我国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所采用各种食品危害控制技术均借鉴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结合国内食品生产现状和特点发展而来。在诸多的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中,GAP和HACCP已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

为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国家认监委于2003年起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系列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国《GAP良好农业规范》于2005年12月31日,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11]。GAP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食品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国的HACCP开始自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于HACCP的实施只是探讨和应对进口国的要求,主要在出口食品企业实施。2000年以后,HACCP体系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2002年国家认监委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拉开了我国食品企业HACCP认证的序幕。2004年国家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使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各认证机构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的实施有了统一的依据。

目前,由于我国食品业基础条件的限制,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仅在一些大型生产基地、企业以及意识超前的中小企业中实施,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的实施势必会全面展开。4 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基本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4.1 食品安全标准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仅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义作了界定。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横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概念,具有全过程预防和控制的特征,涵盖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治、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到食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涵盖食品链条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所指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从标准的性质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全是强制性标准;从标准的级别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标准的内容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12]。

食品安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渐进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具,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也为消费者识别食品质量提供了具体的导引。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组成部分,是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食品安全标准是贯穿行政执法工作的一条基线,一切监管活动都必须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本依据。

4.2 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研究进展

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制订了严格、复杂的系列食品安全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一个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自1961年第11届粮农组织大会和1963年第16届世界卫生大会分别通过了创建CAC的决议以来,已有173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国组织(欧盟)加入该组织,覆盖全球99%的人口。CAC下设秘书处、执行委员会、6个地区协调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政府间特别工作组。所有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都主要在其各下属委员会中讨论和制定,然后经CAC大会审议后通过。自从1961年开始制定国际食品法典以来,负责这一工作的CAC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已得到世界的重视,在相关食品标准制定方面,CAC标准也因此成为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参考标准[13]。

4.3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展,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制定食品标准的步伐。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食品行业有1 070项国家标准、1 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14]。

《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国内加快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步伐。《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强制标准,2010年12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标准做出了严格规定。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主要有食品卫生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添加剂标准、加工机械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等。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评价了200多种农药,了3 000多项限量标准;欧盟评价了400多种农药,了145 000多项限量标准;美国评价了380多种农药,了11 000多项限量标准;日本通过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了579种农药51 600多项限量标准[15]。截止2011年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对230多种进行了评价,了1 150项国家标准。因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5 可追溯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可追溯技术是监管者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监管的有力武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将成为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5.1 可追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食品可追溯技术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跟踪记录,并且利用这些跟踪记录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及其具体信息。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储藏-销售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食品可追溯系统由食品经营者内部的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信息数据中心、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第三方审核系统和政府监管服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食品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涉及到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政府作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5.2 国外可追溯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欧盟的可追溯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的体系,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美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政府主要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 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或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16]。

5.3 国内可追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目前,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制度建设还处于推行阶段。北京市制定了食品追溯编码规则,启用了食品追溯系统,在超市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对食品的产地、培育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等进行全程追溯;南京市2003年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2009年经过升级改造,建成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店监管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地理信息系统;2005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上海市开发“上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查询系统”,利用ERP软件、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等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种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2010年海南首次采用EAN-UCC系统,对该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溯,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跟踪[17]。

5.4 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与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

我国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各个部门监管的内容不同,造成监管的不连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与配合,这也增加了可追溯体系在供应链全程推广的难度。因此,应将可追溯体系与生产者诚信体系相互配合,有效实行食品安全的监管。

食品生产经营者既是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又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围绕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管理中,以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实行例行监督和重点抽查。对于质量记录不佳的企业则严加检查,增强企业的自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可追溯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6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要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科技支撑水平。

6.1 依靠科技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依靠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研究制定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统一、持续、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制度创新,提升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6.2 依靠科技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开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快现代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设备。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在有机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鼓励检验检测方法创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积极培养食品安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满足基层监管部门对检测人才的需求。

6.3 依靠科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意识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集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要强化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二是树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念。加强风险排查监测工作,对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残留危险性评估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

三是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现有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四是做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的重要依据,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果断采取措施。

6.4 依靠科技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作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必须主动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起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3个层次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根据中国现实和发展情况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能力,对以往制定的指标低的标准进行修订,对目前已经检出的尚无标准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尽快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优先做好各类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农兽药类残留为重点,以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数据为依据,以我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标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6.5 依靠科技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追溯系统,有效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加强追溯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高可追溯系统有效性,建立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普及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技知识,使得全社会都成为促进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提高的参与者。参 考 文 献:

[1] 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3,:264-268.

[2] 鑫 垚.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食品,2010,2:80-83.

[3] 宋 怿. 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 吴 培,许喜林,蔡 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原理与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06,4:200-203.

[5] 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等.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农机化, 2011,1:95-98.

[6] 袁玉伟,王 强,朱加虹,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94-399.

[7] 曾庆祝,曾庆孝.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J].食品科学,2003,8: 264-268.

[8] 孟凡乔,周 鑫,尹北直. 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EUREP GAP)介绍[J].蔬菜,2005,5:13-14.

[9] 崔春红,陈延刚,王白鸥.HACCP的起源、特点及发展[J].中国果菜,2006,4:53-54.

[10] 袁 妮,邵 蓉.国外HACCP系统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6,7:64-67.

[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1~20014.1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2]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3] 徐学万,崔野韩,魏启文. 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与中国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59-62.

[14] 宋华琳.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研究[IB/OL].http:///lawhtml/llyj/lw/4433.shtml

[15] 马爱进. 中外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差异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2-14.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监督管理

“民以食为天”,现阶段,人们餐桌上的饮食种类日益丰富,同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也日渐提高,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确保群众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就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实施的必要性和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进而对如何发挥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作用提出对策。

一、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实施的必要性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经和手段快速出具检验结果,若方法能够应用于现场,则在半个钟头内就能出来检测结果。下面就从快速检测技术的优势方面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能够突破实验室的一些限制因素,因快速检测技术的设备体积小、测量周期短、更新快、效率高且省时省力,这就为实验室检测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快速检测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快速检测在大型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和紧急情况中发挥了较大的优势。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空运到灾难现场的食品就被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通过使用农药速测卡、亚硝酸盐检测管、消毒液和甲醛检测管等予以检测,有效地防范了有毒食品导致的急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出现,为保障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保障活动中的对食品卫生现场快速检测农副产品蔬菜中农药残留、熟肉制品、食用油中酸价超标和水产品双氧水等项目,同时将检测中发现的阳性样品送到疾控中心实验室做定量检验,从而在源头避免了被人误食所带来的身体伤害;现场检测会树立行政监管的职业形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经嗅觉、视觉、感觉和动作等检测手段很难让人完全相信食品确实安全,而将待检测食品拿去快速检测,则用科学手段和技术途经将可能出现的对人类健康安全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让食品安全监督从业人员更加负责任地投入管理工作之中;快速检测能够严把食品安全准入关、将有毒食品第一时间发现并排除掉、减少样品的待检测时长,让检测数据更加准确、可靠、翔实。在检测水产品中是否用过氧化氢防腐和漂白,因过氧化氢在温度升高和光线照射下会分解,而采用快速检测,不但可以摆脱外界条件对检测实验的干扰,还可让检测结果更科学、让人信服。

二、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快速检测主要突出检测周期“快速”、分析方式准确、快速、对检测人员的专业要求较低、节约成本、可供检测的食品种类繁多、检测结果容易判读。快速检测的这些优点都为其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必要前提,下面就来着重探讨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应用方法。

1、免疫芯片。免疫芯片上的探针蛋白能够按照研究目的选择抗原、抗体和受体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其常用的标记物就有荧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和酶等,其中,采用荧光物质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有快速、简便的优点,这摆脱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缺陷,已作为免疫芯片中很容易用到的标记物,扫描仪在抗体与抗原反应结束后检测荧光信号。

2、生物发光检测法。这种方法在细菌细胞裂解时生成三磷酸腺苷,再加荧光虫素酶和荧光虫素会有能量迸发并产生磷光,光的强度实际便是三磷酸腺苷的量,菌落总数就由此测算出来。

3、化学比色法。顾名思义,其方法就是采用各种化学试纸或试剂,在发生化学反应后利用检测仪器与标准比色卡展开半定量分析或目光确定其性质,最终达到检测菌落总数、霉菌或大肠菌落总数的目的。生化试剂一般都具备特异性抗生素和显色物质,被检测的样本可直接接种纸片,不要求增菌,在适当温度培养后方可计数。

4、酶联免疫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之一,它以酶作为标记物并使酶标抗原或抗体出现,用肉眼或检测仪器就可以明显分辨出酶起作用的能发出颜色的底物。可以使用过氧化物酶作为检测使用的酶、用四甲基联苯胺作为底物。

三、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

快速检测技术因在实验检测环节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故为保障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任务中顺利、成功应用而提出以下对策:

1、快速检测技术要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准确应用,首先需扩大快速检测的应用范围。目前该技术只在一些食品监督部门应用、疾病防控中心等场所应用,基于此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诸多优势,应当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开发更多的产品服务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有条件的还需在授权范围内让消费者应用本技术,及时检测食品质量、保障饮食安全卫生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和打击各种肆意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的违法商贩,创设国家食品安全的大环境。

2、国家及地方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出台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形成一套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标准体系;针对国家食品生产部门规模较小、研发水平较落后、行业规范不健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普及度不高等问题,通过食品安全各项法规的强制性约束,规范食品安全生产市场,加大对违规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个人的惩罚力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培训与法制讲座、树立其对人民健康切实负责的理念,强化对各类食品的检测并提高全体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多方动员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要促进快速检测实验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正确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创新是快速检测技术的必要条件,快速检测技术要求试剂少、配制的试剂保存时间长、实验准备简化,在检测应用中存在下列突出问题,如试剂没有用完就已经过期、造成浪费;没有设立专用的保险柜管理检测箱,若一些有毒有害的危险试剂保管存在遗漏,易会出现不安全情形;在存放时未注意试剂的温度与适度的限制;一些试剂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不清晰,检测人员有时无法百分之百掌握这些试剂是否失效、过期等,要解决这些影响检测技术正常应用的缺陷,就要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投入、应用的步伐、利用有限的资金及时更换技术仪器、设备,及时予以充实、补充,增加储藏设施建设,保证检测设备都为质量和品质过关的新产品;同时加大与法定检验结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及时予以配合、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监督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应用作用,大力普及、推广该技术,让其更精确地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努力创建食品安全健康消费的优良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婷,刘祥鹏-我国食品环境安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07) .

[2]闫雅岚,李建伟,王国章-信息技术在食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14) .

[3]魏青-试剂级原料及工业级产品替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检验;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而且还从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由于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增加,食品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的污染源的不断出现以及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测,预警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平衡发展,先进的食品安全重点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得到普及,已成为当前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科学和技术瓶颈。因此,中国的食品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检验技术的现状

传统的天然霉素的检测技术,如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繁琐、成本偏高,淮确性比较低。近年以来在传统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之上新的食品检验技术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这使得食品的黄曲霉毒素能够被有效的检测出来,已经在时间上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对河豚霉素的检测方面还没有获得成熟的发展。生物免疫技术还不能充分的满足我国食品检验的需求。在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技术方面,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而伴随着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说明了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也研制出了检测试剂,这就为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但随着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病和螺旋杆菌病由微生物所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菌还有大肠杆菌等也是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无法对这些病菌进行很好的检验检测,且检验检测的速度慢很难适应疾病的治疗过程。近些年以来随着生物学技术和电子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食源性病毒的检测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不少国家已经进行了大的投入来研究和开发。

二、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关心如何吃饱的问题,开始关心怎样吃好,吃什么健康的问题。要想身体健康,食物质量安全是一项基础保障,而确定食物是否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食品检验,食品检验技术推动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当今社会,食品种类繁多,加工工艺也不断的改进,一些非法加工的食品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惜使用非法手段加工食品,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也很多,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五花八门,近几年来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如今,食品检验技术还需要提高,食品检测系统体系还不完善,先进的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普及,这些都影响着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进步与完善。下面,作者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供同行业学者以借鉴。

1、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2008年,我国乳品行业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食品安全事故,即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落后,我国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检查奶粉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然后换算成蛋白质质量。而三聚氰胺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加入后可以显著提高奶粉中氮元素的含量,却无法测出其氮元素来源是三聚氰胺,这样落后的检测技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后,监管部门开始积极研发新方法,以区分不同的氮源。除了三聚氰胺事件反映出我国检测技术落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吊白块、甲醛、双氧水、苏丹红等虽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但目前的检测技术还很落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约束这些添加剂的使用。并且,就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很多检测方法都是定性检测,不是定量检测或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检测方法,这样的检测方法使得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一些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法的灵敏度不高,检测数据偏差大,还有一些检测技术不成熟,例如痕量检测技术,都需进一步研发提高。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于疯牛病阮病毒蛋白及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检测技术还需要研发,没有找到很实用的监督检测方法;同时,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技术也不完善,缺乏一些大型的精密设备,例如对于二恶英或其类似物、“瘦肉精”、氯丙醇、激素等的超痕量或痕量检测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我国食品检验技术的实际现状,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金等资源,努务研究创新,引入外来技术,使检测技术更完善,提高分析检测能力,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2、检测方式不合理

虽然说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控制需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全程控制,且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也是全程监管,但对于食品检测技术的投入仍然有限。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要求企业每年进行食品安全全项检测,且检测费用由生产者或销售者自已承担,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且企业为了满足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往往选择一些质量好的产品或原料进行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对于不同的食品企业的监管也难以做好日常化、全程化。往往进行监督抽查,而抽查有风险,必然难以保证所有的食品都安全,对于质量差或不安全的食品难以从市场上杜绝。

3、控制环节不到位

就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现行状况来看,食品企业对于成品的出厂检验十分重视,政府监管部门也将成品检测作为重点来监督。这样就导致从政府到企业忽略了食品生产过程及原料的监督与管理。再加上监管部门精力有限,监管对象也集中在大企业,对于小企业或家庭式作坊的监督管理就脱节。另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检测技术和能力也不相同,一些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缺少基层检测实验室,或是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这些都阻碍了食品检测技术体系的发展,甚至有些地方忽略药物残留的检测,包括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环节脱节现象严重。

4、检验机构设置有重复

检验机构在职能上交叉重叠,而各部门又都倾其财力、物力投资各检测机构的建设,像农业、工业、商业、质检、检疫、卫生部门都具备自己专属的检测机构,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无法促进创新交流和提升。致使低水平检测技术只是简单重复的被复制,却对花样繁杂的有害食品力不从心。

三、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突破口

1、提高检测手段

针对相关安全限量标准中的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植物病原体以及共患病原体,重点研发相关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此同时,针对性地研发先进的检测方法以及开发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选择性借鉴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检测技术。

2、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食品出厂的源头控制,努力做到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整体环节进行监控。利用地方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对所属地进行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偏远地方食品检测机构技术方面的支持。

3、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质检体系及体系的机构配置。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竞争有序、透明公开的检验、检测市场,促使民间检验检测机构的建立,进而形成规范合理的竞争机制。并且,民间的检验检测机构也可在食品的安全性鉴定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为政府企业生产、食品销售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4、建立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及职能明确分工,促进技术信息交流进步和资源共享,节省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避免各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重复检测。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食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对于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食品检测技术人员和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食品检验技术研究,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梁.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王一玲.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检测 问题 对策

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如果基本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必然会造成人民群众较大的心里波动,增添群众的不安全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那么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呢?无疑政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而食品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政府有效监督食品安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侧能协助食品监管机构对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问题擦能得以解决。

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目前仍有政府所监管,基本分布在技术监督、商检、卫生、农业四大部门中。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国内食品监管方面,建立一批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监测机构,形成了“国家级检验机构为龙头,省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为主题,市、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至2011年我国共有接近4000家食品类检验实验室通过了实验资质认定,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较先进水平。尽管我国目前的食品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都已达到一定高度,但如果按照食品检测的方向分类和地域分布来看,则会体现出很多不足。食品检测在疾病控制、卫生检验等关键检测方面技术不够完善,药检、核检的机构则更少,安全不能满足我国食品检测需求。在地域上,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监测机构多且检测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的监测机构则很少,也远远达不到要求。

食品检验作为监督食品安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技术是其支撑,那么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又如何呢?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仪器与方法: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检测兽药、渔药残留的仪器;检测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分析的仪器;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仪器;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仪器;检测农产品品质和营养成分的仪器;样品前处理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必备的中小型仪器设备。我国农产品、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分散,且法治和自律意识很弱,因而构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除了环保因素和生产条件的库管因素外,大多数源于对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违用、滥用。所以单靠上述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仪器是难于及时、快速而全面地从源头监控食品安全状况的。

二、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大家所熟悉的“三聚氰胺”事故的发生就暴露出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使用手段上存在的问题。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用到的甲醛、双氧水、吊白块等虽然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但目前仍无统一的标准检测法,而现行的检测法大都为定性法,而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因此在抗干扰和定量准确度方面存在不足。像残留检测方法不足,快速筛选、检测技术不成熟,超痕量分析方法缺乏等。我国对环境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技术及相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缺乏,对像二英及其类似物、“瘦肉精”、氯丙醇、激素等的超痕量或痕量检测技术亟待研发。面对这样的现状,监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打破传统的检测技术,积极研发新方法、新检验仪器,是检测手段日臻完善,提高分析和检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检验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投入十分有限,监管工作难以做到日常化,全程化。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普遍实行突击抽查,导致难以杜绝有害食品与生产和销售领域流通。加上现行的检测费用一般由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增加企业成本,一方面阻碍了政府监督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3、控制环节不到位

当前,我国将食品监管的重点卡在成品出厂环节,而忽略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监管对象也主要是大型企业,对小型企业、家庭式食品监督不到位。加上食品检测实验室在分布上很不均衡,相对于全国的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检测体系相对落后,基层检测机构相对较少,都极大阻碍了我国食品检验体系健康发展。并且,对食物中药物残留方面的检测很不到位,甚至一些地方就忽视农药残留这一项,导致检测环节发生脱节。

4、检测设备落后

某些食品检测机构在资金上的匮乏,而直接导致检测设备落后,档次不高。尽管现在普遍采用了hplv、aas、gc等设备,但是在国际上公认的设备想hplc-ms、gc-ms还没有得到普及。并且,像超痕量分析这样高等的检测手段十分缺乏。在实验技术上,食品检测机构采用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技术含量低,提取净化效果更是不尽人意。

5、检验机构设置重复

检验机构在只能上交叉重叠,而各部门又都倾其财力、物力投资各检测机构的建设,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无法促进创新交流和提升,致使低水平检测技术致使简单重复的被复制,机构重设不仅导致了对检测资源严重的浪费,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

6、缺乏食品安全检测所需的专业人才

在我国,知道2002年,高校才首次开设“食品安全监测专业”,但由于该专业“资力短”,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是的高校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一直以来,为食品充当安全监测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个医疗单位和检疫卫生中心等部门。而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从业人员较少。

三、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对策

1、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检测手段

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高端设备和新技术,根据我国国情,紧密围绕国际食品检测技术发展导向,加强我国在食品检验检测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

2、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食品出厂的源头控制,努力做到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整体环节进行监控。利用地方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对属地进行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偏远地方食品检测机构技术方面的支持。

3、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质检体系及体系的机构配置。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竞争有序、透明公开的检验、检测市场,促使民间资本的融入,卸掉行业壁垒,进而形成规范合理的竞争机制。

4、成立食品检验专业学会、提高学术水平

对于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来说,建立一个拥有先进设备、雄厚技术力量、专业检测人员的食品检验专业学会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学会不仅可以提高整体学术水平,做多种食品安全检测,同时还可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的起草制定提供建议咨询。

5、吸纳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增加检验技术创新性

我国食品检测机构要多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为检测团队增添活力,提高人员素质,同时也可增加检测技术的创新性。

综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食物的安全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认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我们为解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难题找到了明确的突破口,并对于保障全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明亮;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的研究[R].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08(1):107.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6篇

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健康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其中,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跨国传播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监测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相关组织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然而,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由于操作较为繁琐且耗时长,同时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技术普及率很低等原因,导致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较传统方法更为灵敏、抗干扰能力更强、通量更高的检测方法,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法,这类方法可通过对食品样品的简单前增菌,即可实现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可将检测时间缩短到24小时以内。

为促进新快检技术顺利进入市场、推动政策制定,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众多专家编写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并于2016年9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会。会上,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理事长杨瑞馥对《专家共识》做了介绍,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蒋原表示,《专家共识》对我国快检技术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专家共识》的形成背景,杨瑞馥介绍道,近几年,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某个家庭、城市,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例如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2001年英国的疯牛病事件;2008年美国的沙门氏菌疫情;2011年美国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甜瓜事件和德国的大肠杆菌O1004:H4食物中毒事件等,给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至关重要,2015年10月颁布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新《食品安全法》还提出了对于有害因素的监测要求,强调了快速检测技术快速筛查、抽查检测和抽样检验作为技术监督的属性,明确了快速检测技术可作为行政处罚依据。但是,食品安全法对于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要求有待落实。

杨瑞馥说道:“如今,快检技术已经运用在企业、检测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关于快检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与标准。经过联盟专家们近一年的艰辛付出,共同起草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希望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政策的制定。”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会上,杨瑞馥就《专家共识》内容进行了介绍。首先,《专家共识》提出了目前常用的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传统计数改良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此外还提到了近些年发展的技术:飞行时间质谱、数字PCR、微流控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其次,《专家共识》对快速检测方法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如下5项特征:①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检测时间短;②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结果更为精确;⑧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为参与,降低人工成本;④对检验人员经验依赖程度低,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⑤产品更小、更轻、更便携,更适合现场检测。接着杨瑞馥表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需标准化,即食源性致病菌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一般要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统计分析等步骤进行确认。最后,他说:“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及技术需合理监管。《专家共识》提出,对于监管而言,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要求必须准确;并建议食品检验方法应剥离于安全标准之外(即非强制性),给予选择使用快速检测方法的合理空间。”

我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三个发展方向

中国是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食品消费国、生产国和进口国,中国的食品安全也是全球的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与之相对的检测技术、检测仪器等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7篇

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的主要内容

食品的安全问题历来便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食品检测环节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1)检查食物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2)残余农药。检查食品,尤其是瓜果蔬菜类食物其表面是否含有残余农药,许多疾病均是因长期食用含有残余农药的食物所引起;(3)食品中的成分检查。针对加工类食品,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其营养成分以及营养分配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等都需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判定。

食品检测中的主要生物检测技术应用

生物酶技术。生物酶技术是现代食品检测工作中最常见的检测手段之一。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分析食品的结构与性质,从而判断该食品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让人们能放心食用。此外,生物酶技术还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性与准确性,能够大幅度提升食品检测的效率和效果。由于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使得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项检测工作中。

PCR技术。所谓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该技术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检测:首先是提取食品的DNA,其次是合成引物并采用PRC技术加以扩大,之后便可将扩增物进行染色,这样便可经由紫外线的照射看到扩增区域的DNA带,最后通过对食品DNA的鉴定,分析其DNA的排列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目前,该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为转基因食品,其目标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是否带有外援基因或带有DNA的外援基因中的基因。在所有转基因食品中,其DNA的排序均有着一定的特性,对此,便可发挥PCR技术的优势,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启动子或终止子,这是辨别转基因食品最主要的方法。

基因探针法。基因探针法是一种高科技的检测技术,该技术是根据核酸杂交的原理,即两条碱基互补的DNA链,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碱基配对的原理可形成杂交的DNA分子。比如:在检测食品所含微生物时,针对大肠杆菌具有葡萄昔酸酶这一特性,可将目标DNA视为编码改酶序列,然后根据食品的编码改酶序列分析食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该方法的主要应用对象为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面,不仅改善了传统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的不足,还有效避免了传统检测技术的各种缺点,其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对检测的准确性也有较大提升。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作为最新退出的生物检测技术,其对食品检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生物芯片技术是运用了光导原位合成与微量点样技术,有序固话了附于载体表面大量的生物分子,使其重新排列并形成密集的二维分子,然后将之与待测食品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之后使用特定仪器检测杂交分子所释放的信号强度,最终通过分析食品中品靶分子的含量完成对食品的检测。该技术具有一对多的特性,即一次性能检测大量食品样品序列,提升了检测效率。然而由于该技术仍处于持续研发阶段,其应用性还尚未达到相关标准,因此极少应用于食品检测中,但我国目前正积极对该技术进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技术的完善会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引领上新的台阶。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由可识别的化学分子、固定的生物材料、信号放大装置以及还能器件所组成的分析系统。将之运用到食品安全检测方便,不仅效率高、操作简单、所需样品量少,还无需添加除缓冲液以外的其他试剂,其主要应用范围为检测肉类食品的新鲜程度。如日本最新研制的生物传感器就实现了“品尝”肉汤风味的功能,这对控制肉汤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探索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该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化学分析、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和原理。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理论知识,很多实验是在为基础化学和基础生物学补课。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及在实践操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课程设置大都以理论课为主干,把实验课当成是理论课的附属。单纯理论和公式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难学、厌学情绪,一些学生为了拿学分而学习,不能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需要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前期准备工作中,仅仅参与食品理化成分等的测定步骤,因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不完整,例如样品处理、数据处理等。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样品的保存等重要内容成了学生的“弱项”。即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但由于对数据处理方法不熟悉,误差概念不明确,导致分析结果不可靠,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就算完成任务,从来不想为什么会得到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内容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室的很多设备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各专业之间、各学科之间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还没有解决。例如ATP荧光光度计、甲醇速测仪等快速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图片、说明书和网络知识了解,学生无法拿到这些仪器活学活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以基础知识为主体,深入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强化教学效果,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提问、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先进设备及多媒体,针对课程的特点,按授课知识点制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件,或直接播放Flas、实验录像片,使理论知识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3.授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开展课堂讨论。主讲教师根据所讲内容列出讨论题,所列的讨论题目大部分是食品工厂或现实生活中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带有研究、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充分准备后再讨论,然后教师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学习。教研室采取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观摩教学,在授课结束后,主讲教师写出总结材料,并对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考试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4.增加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期末试卷出一些实验操作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其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本课程以自主性和创新性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的总体思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又重视独立工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增加现代实验技术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中坚持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生产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葡萄酒厂、番茄酱厂、饮料公司、农产品检测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亲自参与食品生产和安全检验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对食品品质及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卫生检测等具体环节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并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及尽快适应以后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实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论文。通过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增添新仪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丰富的科研经验充实教学内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注重食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食品中有害物质及掺假物质检测。我院购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原子吸收、食品物性测试仪等先进设备,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实现与其他学院仪器设备共享,促进大学与企业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使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毕业后走向食品研究、检验、生产及外贸等部门起到桥梁作用。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对这门课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46-48.

[2]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09.

[3]胡伟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7(3):50-52.

[4]丁建英,张根华,权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47-17348.

[5]袁高峰,方旭波,陈小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