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经典美文;语文;知识积累;读背结合;作文水平

当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也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教学和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经典美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于经典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方面的认识的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通过经典美文的诵读和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诵读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知识积累,语文素养都有所提升。生活中同学们在交流中也不时会吟出几句经典诗文,同学们经常是出口唐诗,闭口宋词,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例如有位同学在自己的考试总结中说:虽然我这次的成绩不错,但我不能骄傲,一旦骄傲了,就会被其他同学追上。因为《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禁度,满而不溢。”卫生委员边朗诵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边示意大家把自己周围的垃圾收拾干净。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语文学习代表在写完作业之后还在继续看书呢,嘴里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通过经典诵读,他对文学充满了兴趣,他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见到、听到有用的格言、俗语、警句或对联,有意思的语句都记下来,坚持一年后,现在他的作文能力突出,思路清晰,表述流畅,每篇作文都得“优”。初二的一名同学还利用寒假期间,将《中华传统美德读本》中的文章倒背如流,并在不断的领悟其中的含义,甚至有些章节都能默写下来。

二、读背结合, 提高其阅读经典诗文的水平和素养

经典美文的读既要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要注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做到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让文学作品中传诵百世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背诵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望而生畏的难题,特别是对貌似艰涩难懂的经典诗文更是如此。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乐背”、“善背”。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经典诗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学习它,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成长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人。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培养。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露芬芳,绽放光 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薰习,还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在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中畅游,必可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实践证明,读背结合能从客观上扫除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障碍,进而通过狠抓背诵,让学生加强经典诗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又能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其阅读经典诗文的水平和素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读背结合是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经典美文的诵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诵读 经典 古诗文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诵读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古典诵读,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唱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1.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开展经典诵读,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可见,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智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结合我校的学情师情,按一定系列组织、指导学生背诵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所以要做到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如何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呢?

一、诵读活动形式多样化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动枯燥乏味,教师要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长久不衰的兴趣。学校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喷绘墙画等建立经典文化诵读园地,利用广播定时播放经典诗文朗诵录音、乐曲,并在班报、校报、文学诗刊上登载经典诗文和学生读书心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教学模式宽松化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的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教师要有爱心、恒心、耐心等,了解教育的本质。

三、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的诵读

主要有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可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的校园环境,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学校的课程管理。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可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如“中华经典诵读擂台赛”、“优秀诗文朗诵会”、“经典诗文知识大考场”、“读书小能手”等活动,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诗文经典的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3篇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实践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决定了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阅读作为语文最重要的基本功,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全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培养兴趣,积极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直接和文学相关,在教学上,不应仅限于课本内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和文学经典,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阅读的渴望,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一个爱好甚至是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内涵和魅力影响学生,同时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极思考,品味文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

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在预设的学习情境中,在生活实际中展开阅读,学会自主阅读。教师应该立足课本,转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并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先学后讲”,即学生首先在主动学习和小组探究中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和理解,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的美好和情感,更能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通过略读、速读、精读、默读等多种方式的实践,使学生们多角度理解文章,对字句进行品读和推敲,进行更深层次的鉴赏和研究。

三、讲究方法,行之有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督促和指导学生阅读,还要把阅读的有效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才能高效阅读,吸收和汲取文章中的精华和营养。

(1)阅读的基础是积累。积累是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阅读,学生才能在阅读中积攒语文功底,培养语感,做到头脑中有文章,让语文真正融入生活。同时,在阅读的精读阶段,教师要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摘抄自己欣赏、需要、喜欢的段落。摘抄不仅能加强对文章词句的印象,而且能养成学生的文学思维。学生在博览群书之余,要综合精读、略读两种方式,试着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呈现的情趣,在积累经典、品读经典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交际资源。

当然,这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为后面的拔高阶段做铺垫。学生应在语言材料(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基本句型结构、文章思想感情等方面做相应的积累。通过大量阅读经典课文和课外的文学作品,尝试理解和消化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层内涵,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提升阅读靠实践。阅读是一个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时应扮演导演的角色,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阅读茶话会、读书演讲比赛、故事会、舞台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的宽阔舞台,让学生在讲述、比赛、交流中发现自身的缺陷,提升自我的阅读水平,也能在学生中形成阅读的良好氛围。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4篇

熊培云:

XIONGPEIYUN

我很清楚让我终生受益、恩泽灵魂的是文学———《约翰·克利斯朵夫》、《活着》和泰戈尔的诗歌等,而非评论。有时我真觉得自己需要彻底回到内心,我疲倦于和这个国家纠缠不清,我不想让我过得太支离破碎,我想回到文学,我想另起炉灶,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我想和这个时代平起平坐。

咆哮女郎柏邦妮:

PAOXIAONVLANGBOBANGNI

我没觉得自己是在经营事业,就是想写什么写什么,能写什么写什么。但是时间长了,似乎也是一种经营吧。如果你坚持自己的口碑、水准、人品和风格,你珍惜自己的声名和作品,我觉得这也是经营。和爱情相比,世间的一切都更安全,而我们偏偏爱上流动变幻的美丽。

秦文君:

QINWENJUN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被电视、游戏所吸引,但是孩子的心里也会有阅读的兴趣的,关键是用非常童趣的方式来鼓励他,如果一种办法不行,就换一种办法,总会找到好的办法。一旦孩子养成了阅读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就会伴随他终身。

陈斯文:

CHENSIWEN

蒲松龄说14种俗不可耐:市井人作文语、富贵态状、秀才装名士、旁观谄态、信口谎言不倦、揖坐苦让上下、歪诗文强人视听、财奴哭穷、醉人歪缠、体气若逼人语、市井恶谑、任憨儿登筵抓肴果、假人余威装模样、语次频称贵戚。我把每种都对号入座了一遍,在今天全能找到例子。

梁永斌:

LIANGYONBIN

昨天老天爷意外放晴,令我们的从化石门油菜花写真踏青之旅格外完美,虽然油菜花未如想象中漫山遍野地绽放,但那一派流金溢彩的花海里蜂蝶相戏,微风吹来,金浪翻滚,好不惬意,我们用心灵也用眼睛去触摸每一片新绿。

春意,在花田里,也在心里。

庄雅婷:

ZHUANGYATING

任何故事想概括讲一下,都会变成DVD封底的故事梗概,俗套而无兴致。但你被那片子吸引,往往不是故事多离奇、主角多么美、特技有多炫、主题多正确……而是因为,它吸引你,打动你。感情也是———所以,所有的好东西,都讲不出口吧。记得对角戏中的眼神,就好。

叶兆言:

YEZHAOYAN

我始终觉得不考大学这很可怕。因此只要有机会,总是苦口婆心,劝家长和学生不要学习韩寒,他的成功不可复制。在中国你可以不赞成高考,却不能与高考作对和硬抗。韩寒靠写作走出了另外一条路,或许沾了大赛的一点光,但是新概念得到的回报更多,这始料未及。韩寒证明评委没选错人,而选错是经常。

许嵩:

XUSONG

独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人如若畏惧独处、讨厌寂寞、稍稍闲下来就有呼朋引伴的冲动……那至少能证明其精神力量还很薄弱。反正我是一贯离这种人远远的,因为没兴趣做别人排遣寂寞的工具。寂寞很鬼,你越耐不住它、讨厌它,它就越是如影随形跟着你———我们需要掌握如何在独处中获得内心的丰盈。

麦家:

MAIJIA

英国人库珀放弃政府顾问的光明职业,带上妻子驾船环游世界36年,耄耋之年方回故土。这样的“偏执”让我动容。每个人对某种行为都有与生俱来的偏爱,只是多半被日常屈服和消解,最后沉积成一生的遗憾。我很庆幸,同库珀之于航海,我留住了对文学的偏执,这样我即使什么都失去,至少还有几个故事陪着我。

高晓松:

GAOXIAOSONG

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那些抱怨婚姻磨灭理想的,不结婚也成不了居里夫人;那些天天唠叨这个体制捆绑下无法创作伟大作品的,去了瑞士也一样找不到灵魂的自由。大家面对同样的时代,却找出不同的借口,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许纪霖:

XUJILIN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师的学习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学习教育名着、原着,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教师登高望远,高空建瓴,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读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充实教育理论。

2、通过活动,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3、通过活动,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读书活动具体安排

每学期2-3本教育理论经典名着,可以公共教育理论类、学科类、课程改革类、教育心理学类相结合。

1、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优秀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课 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是将课内阅读引向广阔社会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说,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阅读是为了从中体验生命、体验生活、认知世界,因而阅读自身也就有了―个对话交流的过程。文字本身是具有传播力的,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信息和内涵,都是化在字里行间的。读者要读文章,不是为了读文字,而是为了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生命感悟、生活体验,是为了和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自我知识的飞跃。

一、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搜集、整合阅读材料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着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会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的习惯。但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对读物的选择缺乏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

我认为教师在推荐大纲所建议的阅读书目基础上,还应多了解学生近期接触阅读的书籍,要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的发展的优秀的课外读物,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性的期刊杂志,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信息的敏锐捕捉能力;教师还应多关注新出版的书籍,适当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新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因此,教师要注重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对诗歌、散文、新闻、传记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作品的学习,以书籍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无声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对于偏好某类作品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可鼓励其通过针对性的阅读作深入地专题研究,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在阅读上,应指导学生学会精度。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多形式地_展阅读课,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课内阅读课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处在课堂内集体学习的气氛中,而读的又是课本之外的书籍,有助于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般表现出求知欲明显增强,思维活跃,呈现出短期的兴奋状态。教师可以抓住这种兴奋状态,有计划地把研究性阅读纳入课堂,以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营造师生共同阅读探讨的环境,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建立新型的集体阅读模式。我提出以下几种方式供探讨:

(1)阅读与介绍相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先自主阅读和思考,然后就各自不同的阅读内容向同学们进行推荐,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介绍可以了解各种风格的书籍作品,优势互补,群体优化,充分发挥“合力效应”。

(2)阅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选择统一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共同研究。阅读可以与讨论的方式结合,就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获益。

(3)阅读与直观欣赏相结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影视、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把欣赏画面同延展性阅读剧本优化组合,通过文字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启发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探讨。如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以及许多当代中外经典影视作品的欣赏作为阅读课的一部分,以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4)朗读和默读想结合。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因此,在阅读课上的讨论,教师一定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着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阅读课的“辐射”作用,让学生真正获益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第8篇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无锡市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对儿童文学认识不足,阅读动机缺乏,阅读选择困难等问题,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小学儿童;公共图书馆;儿童文学;阅读

加拿大儿童图书馆研究学者李利安•H.史密斯认为:“儿童文学“以丰富的剧情、令人兴奋的事件、幽默与浪漫来满足着儿童的想象力,带领他们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1]儿童文学能让儿童找寻到成长所需的养料,在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儿童阅读推广的兴盛,儿童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但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作为最宝贵阅读资源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于儿童在课堂以外的儿童文学阅读缺乏主动引导;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需求并不迫切,其阅读状况令人担忧。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阅读的重要场所,在儿童文学阅读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为此,本研究以小学儿童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针对小学儿童的课外儿童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发现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实践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于2015年7月9日发放,2015年10月9日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4%。调查对象涉及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年龄在6岁到12岁之间,1家公共图书馆、5所学校和8个社区参与了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儿童文学概念认知、喜欢的读物类型、儿童阅读动机、喜欢的阅读活动类型、阅读指导人员等多个层面展开。

2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分析

2.1对儿童文学认识不足,经典阅读少如表1所示,对于儿童文学概念的认识,在小学儿童中一知半解的比例较高,不知道甚至从未听说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能够正确理解儿童文学概念的儿童仅占23.7%。儿童文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作品阅读,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绿野仙踪》《柳林风声》《爱丽丝漫游奇境》《金银岛》《地板下的小人》《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等7本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调查中,53.4%的儿童表示读过《鲁滨逊漂流记》,39.2%的儿童表示读过《爱丽丝漫游奇境》,读过其余几部作品的皆不足三成,而阅读过获得1952年英国卡内基儿童文学奖的《地板下的小人》的儿童仅占12.8%。当要求小学生列举印象比较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家时,结果非常令人担忧,儿童所知道的不是妇孺皆知的格林兄弟、安徒生,而是近年来的畅销书作家郑渊洁、曹文轩、杨红樱。可见,由于儿童文学阅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阅读视野。

2.2阅读呈现浅表化,儿童文学阅读动机有待激发对“最喜欢的阅读类型”的调查表明(表2),有近半数的小学生选择了卡通漫画类读物,选择学习辅导书的占34.8%,选择益智游戏的占20.5%,只有34.8%的儿童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品。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想象、描述。感性化的儿童文学契合了小学儿童的这一思维特征。但是,调查结果反映出小学儿童并没有对儿童文学显现出特别的关注与喜爱。当儿童还没有真正爱上阅读时,会比较容易被卡通漫画类读物中冒险、刺激、搞笑等表面性的趣味所吸引,并将其误当作阅读的全部乐趣所在。对“阅读儿童文学的动机”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认为能获得阅读乐趣,让人放松。儿童对卡通漫画类图书的偏好,恰好是他们希望通过看书获得放松这一首要动机的直观表现。36.8%的儿童认为儿童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而15.5%的儿童在父母、老师双方面压力下阅读,这折射出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老师的功利化心态使他们都希望读书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2.3阅读功利性占主导,儿童文学阅读选择困惑多从小学生平时阅读儿童文学的情况来看(表3),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书籍有55.3%是通过购买获得,37.1%来源于图书馆借阅。而在实际阅读行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有51.2%的儿童表示他们阅读的书籍是由父母选购而来,老师位列阅读推荐者的第二位,占36.8%。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书籍的真正购买者绝大多数是父母、老师等成年人,而非儿童。儿童阅读图书时并不能单纯依照自身喜好,往往受外界因素干扰,这些干扰因素压抑了孩子的阅读需求,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对于“你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儿童普遍反映“不知道如何选择好书”,比例高达67.5%;其次为“对于一些语句、内容理解困难”,占48.3%;认为“父母不支持阅读教辅之外的图书”,占39.7%;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时间阅读”,占32.4%。可见,在对读物的选择上,儿童未被为可信任的读者,儿童不能自主选择想要读的书,导致其对读物的判断、选择能力较差。

2.4儿童阅读需要交流者和协助者如表4所示,在阅读过程中,儿童阅读行为缺乏指导,58.4%的儿童习惯于独自阅读,23.5%的儿童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阅读,而选择和父母、祖父母、老师、图书馆员共同阅读的儿童皆不足10%。小学阶段的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需要指导和交流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调查过程中,有39.6%的儿童希望由大学生志愿者来进行指导,在各类阅读指导人员中位居第一。年龄的变化会对指导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家长进行阅读指导的儿童减少。在图书馆举办的众多阅读活动中,儿童对故事会、儿童剧表演等互动类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可见,儿童需要与他人进行闲聊、交流和讨论,这是他们阅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引导得好,就能激发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3对策研究

3.1创设适宜的儿童文学阅读环境

3.1.1突出儿童文学图书资源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8%的儿童将儿童文学视为最喜欢阅读的类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学阅读环境的缺失,使儿童失去了与儿童文学接触的机会。就公共图书馆而言,随着近年来儿童图书出版市场的繁荣以及公众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藏资源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规模。众多少儿读物的竞相登场,让儿童在进入全开架借阅书库后深感无所适从,而当过多平庸、无聊、纯娱乐的书籍占据儿童的阅读空间之后,有重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被挤出位置。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对推介、展示儿童文学加以重视,加之书脊朝外的陈列方式,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价值难以凸显出来。图书馆要以儿童文学为动力和资源,让儿童的触目所及充满文学氛围,有意识地为儿童设立专门的儿童文学图书专架,以及更易取阅的儿童文学推荐区,通过新颖别致的标识、富于变化的陈列,经常给儿童以新鲜有趣之感,增加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吸引力。只有向儿童提供精心准备的儿童文学阅读环境,让孩子觉得儿童文学阅读行为是受到鼓励的,才能使儿童自觉、主动接近儿童文学。

3.1.2提供优质的儿童文学读物调查数据所示,不知如何选择好书的儿童比例高达67.5%。公共图书馆在馆藏图书的选择上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公共图书馆选书理论》一书的作者这样论述图书馆的“选书”对于社会价值引导的意义:“选书的过程必须顾及两个因素:提供与需求。后者又包含三个方面:数量、价值和主题分布。其中,价值是一种发展人的心智、丰富内心体验、提升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力量。”[2]因此,图书馆应建立优秀儿童书目的选择标准,在选购图书时要具备专业眼光和判断能力。随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阅读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公共图书馆应在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共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分级阅读书目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购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的书籍,并有意识地将分级阅读的理念用于儿童文学书籍的排架,使儿童更方便地寻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那一类书籍。当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在自己喜欢看的书里寻觅、挑选,那么他们的选择能力将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3.2传递文学的乐趣,提升儿童阅读兴趣

3.2.1为儿童搭建文学交流平台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缺少阅读伙伴,同时他们对故事会、儿童剧表演等互动类活动表现出极大偏好。加拿大温尼伯大学教授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说:“文学文本最基本的功能和乐趣,即与他人交流看法和观点,文学的乐趣就是对话的乐趣,不仅有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还有读者之间的对话。”[3]交流本身就是阅读的最大价值所在。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充满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在现实中与他人讨论和交流阅读的乐趣。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图书资源以及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机会。这种非正式的阅读氛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较之高度标准化的语文课堂更容易受到儿童的欢迎。课堂上的儿童只能听从或模仿老师的见解,无法抒发自己的见解,孩子往往与文学乐趣失之交臂;而儿童文学文本充满可能性和包容性,在儿童相互交流中带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激发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在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馆员应该成为阅读的催生者,要主动地与小读者进行互动。馆员可以挑选一些经典儿童文学文本,和儿童共同阅读,并组织孩子分享、讨论阅读体验。这种交流互动以儿童各自不同的差异性为前提,儿童表达跟别人不同的意见,通过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质疑、比较和判断,探索自己对文学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馆员还应经常参与儿童的讨论,帮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增加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对自我有越多的认知,儿童越容易掌控自己的阅读,逐渐建立其个性化的阅读偏好。

3.2.2教会儿童学会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一些语句、内容理解困难是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取决于其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水平,只有读懂了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阅读并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具有互动性。正如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根泉所说:“阅读这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体会、知识去补充、阐释和完善作品的意义。人生的阅历、经验、思想水平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年龄越小,对作品的理解、接受也就越难。”[4]富有儿童文学素养的馆员要善于通过传播自己的阅读经验等示范行为,来带动和培养儿童对文学的热爱。馆员要善于声情并茂地为孩子朗读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有机会聆听童话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各样的文本,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亲密气氛中,儿童将声音内化为文字,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去探寻儿童文学乐趣的欲望。馆员还可以在熟悉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文学文本以及从文学经验中获得乐趣的所有方式告诉儿童,扩散孩子们面对文学文本的经验。如告诉小读者自己如何选择儿童文学读物、采用了哪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文学文本给自己带来哪些别具一格的人生经验。儿童需要成人带领他们进入并探索文学世界,儿童在对这种文学经验的理解中得到了乐趣,有助于他们推广书本和生活经验。馆员大力传播阅读文学经验,实际上是帮助儿童学习如何阅读,儿童的阅读能力越强,其阅读兴趣往往也越浓。

3.3重视对父母、教师群体的阅读教育家庭和学校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多种决定性因素。家长和教师参与小学儿童文学的阅读引导,会对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根据本次调查发现,有高达39.7%的父母不支持儿童阅读教辅之外的图书。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于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抱有比较强烈的功利目的,忽视了阅读儿童文学对于培养想象力、丰富情感的重要意义;而有些家长混淆了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的概念,只准孩子在课外看教辅书等功能性读物,而把儿童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视为无用书。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儿童文学素养的匮乏,大部分教师仍然将大量的时间投入过度标准化的阅读指导行为中,关注字、词、句等表面特征,忽视完整的儿童文学阅读意义。在这样的学校和家庭阅读氛围之中,儿童无法体会和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其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必然日渐淡薄。因此,图书馆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既要做到服务儿童又要兼顾面向父母和教师群体,积极向他们开展儿童阅读支持服务。一方面,为父母和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向父母和教师推荐书目,倡导他们参与到儿童文学阅读中去;另一方面,为父母和教师提供阅读素养教育以及儿童阅读基本理论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此外,图书馆还应设立专题网站,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推出儿童文学书目推荐、在线儿童文学普及讲座、作品分析等栏目,让父母和教师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和特色资源。作为儿童的直接接触者,父母和教师能更多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并以正确的方式协助儿童阅读,那么图书馆的努力就有可能产生成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