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中学生

一、引言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实验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体厅函[2004]33 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漳州市芗城区四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采用了查阅文献法: 查阅阅读中国期刊网中有关舞蹈、教学的资料,参考有关论文若干篇,为舞蹈引入中学课教学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70份(男生80份,女生90份),回收100%,有效问卷168份(男生78份,女生90份)有效率99%。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专家咨询法:对漳州市中学的多位校长、专家进行咨询、访问。

3.结果与分析

(1)对中学生是否喜爱舞蹈及其原因调查

大部分学生喜爱舞蹈运动,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生喜欢舞蹈这一项目。而且女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高于男生。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学校开设舞蹈课,54%男生、67%女生愿意参加学习。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赞同学校开设舞蹈课的男生占31%、女生占60%(表略)。

为何青少年会对舞蹈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舞蹈所具有的特点。从表2中可以发现中学生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第二,可以促进交流。第三,可以健身娱乐。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欲望不断增长,努力摆脱父母家庭的影响,要求获得人格上的独立。舞蹈最吸引人之处,是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在音乐中,练习者可以尽情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

少数学生否定舞蹈运动,假如开设专门的舞蹈班,您愿意接触和学习吗?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约23%的男生不喜欢舞蹈。他们认为舞蹈是属于女孩子的,缺少阳刚气;还有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对自己缺乏信心,怕跳出来难看,被人耻笑。舞蹈不值得学习,少数学生认为学习舞蹈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成绩。

(2)对艺术教育引入舞蹈教学的看法调查

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辞海》中对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解释为“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体态美及艺术气质,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运动。当学生在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下跳起舞蹈时,不仅能达到一般运动健身的目的,而且还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入艺术表现的境界,锻炼人的肌体,愉悦人的身心,塑造美的形象与气质,使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调适和发展。

您喜欢什么样的舞蹈呢?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街舞38.46%、原生态舞19.23%、现代舞19.23%、时尚舞11.53%、民族民间舞11.53%;女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现代舞46.66%、时尚舞20%、民族民间舞20%、街舞6.66%、原生态舞3.33%。男生还是比较喜欢动率感较强的街舞,粗狂豪放淳朴自然的原生态舞。女生比较喜欢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积极向上的现代舞,激情、浪漫而又富有活力、火热时尚舞。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学校学习,师资力量是男生们想学习舞蹈最先考虑的因素,师资的好坏决定着舞蹈教学质量的好坏。女生认为专业的舞蹈工作室、学费是影响考虑舞蹈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有着很大影响的因素就是舞蹈的学习环境,舞蹈教室环境与设备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生们的心情。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可行的,必然的

舞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很好的内容之一,是值得推广的项目。舞蹈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传授健身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娱乐生活,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和兴趣爱好、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其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所以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必然的。

2.逐步在中学推广舞蹈教学,教师是关键

提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高等师范大学、师范院校开设舞蹈专业的很少,较专业的舞蹈人才很匮乏。为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大量培养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在技能、理论、教法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舞蹈教师教育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

《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和应用舞蹈的MCAI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利民.让舞蹈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J]. 考试周刊,2008,

(22):75.

[2]丁晶.浅谈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

(10):57

[3]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4]彭强.试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教育研究

2010,(7):90-92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11-02

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是对舞蹈知识的丰富,也是增强学生舞蹈知识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高校舞蹈教师应当认识到舞蹈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相辅相成的潜在关系,让传统文化可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展现,让舞蹈知识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中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

一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高校开设舞蹈专业课程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舞蹈专业及相关人才,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扬。要想让舞蹈教学可以发展得更好首先应当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舞蹈教材或舞蹈剧目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跟舞蹈教学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提高舞蹈专业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的舞蹈承载本民族的文化内涵。

要想让中国舞蹈走向世界,必须使其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并且要在舞蹈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需要到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探索,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创新,让我国的舞蹈文化可以得到新的发展。高校在舞蹈教学中以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为根本目的,教师在教授舞蹈时不仅需要训练学生身体的表演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舞蹈文化的修养,坚持在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的思想,从而以舞蹈的方式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容。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更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 传统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走向世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以及借鉴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国人过度地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冷落,而且教科书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涉及也很有限,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播途径上受到局限。我国很多高校在舞蹈教学方面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一些高校教师甚至对传统文化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导致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清晰,认为只有西方国家的文化才是值得学习的,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学生对舞蹈的认识。

一些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只注重对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对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不够。其实舞蹈文化与我国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以及教育机构应适当开设与舞蹈相关的其他传统文化的课程,拓展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传统文化教学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并且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师自身知识的深度、广度都有待加强,这些都是目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举措

1.注重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舞蹈可以让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优美的舞姿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更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舞蹈艺术所独具的魅力。优美的舞姿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对舞蹈有更深的理解。高校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逐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舞蹈学习,让学生的舞姿传递情感、表达思想,拉近舞者与观众的距离,进行更加深入的灵魂交流。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下学生对舞蹈的热情被点燃,很多学生甚至会在舞蹈课堂以外主动去探索舞蹈知识,让舞蹈中的文化内涵被无限放大体现出来。

舞蹈教学工作教授舞蹈技能是基础的步骤,这是增强学生基本功的根本方法,但是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对舞蹈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让我国的舞蹈文化可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舞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要在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中才能更加显著。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式教学,例如在舞蹈场景的设置以及舞蹈表演者的服装造型上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管是舞蹈者或是观赏者都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舞蹈中得以体现并得到传承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愿望,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给舞蹈带来需要的情境氛围,更能让舞蹈的效果得以体现。

2.树立传统文化中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就有综合艺术教育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综合艺术教育时需要将舞蹈、音乐以及诗歌等进行融合性的教学,只有全方面发展的多才多艺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从古至今优秀的人才都是多方面的佼佼者。在如今的舞蹈教学中对综合艺术教育的要求并未减少,除了舞蹈专业知识外,对音乐以及影视等方面的艺术要求逐渐增加。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得到培养,做到艺术的全面性拓展,这是目前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所欠缺的,也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教学,就舞蹈教学而言应当将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艺术欣赏等进行区分,从最基础的组成结构上进行创新,在舞蹈作品中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作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学生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应当运用舞蹈专业知识来为欣赏者展现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

3.提高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

高校舞蹈教师是学生学习舞蹈的指引者,不仅要具备舞蹈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教学中体现出舞蹈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舞蹈所需的情感彰显能力。舞蹈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舞蹈专业知识,还应当让学生掌握舞蹈的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深入到舞蹈作品中感受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理解舞蹈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表演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摆脱以往的理论知识讲解与亲身示范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听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在清楚学生思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后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搜集有关的舞蹈资料,结合学生的性格以及内心情感设计出符合每个学生的舞蹈类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能力与情感体现能力,而传统文化在舞蹈中充当了舞蹈精髓的扮演者和体现者,通过深入舞蹈内涵展现不一样的舞蹈文化。

四 结束语

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是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重点和问题之一,对于高校舞蹈教师而言这是一次教学的提升与考验,高校应当以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为发展的目标,让我国的舞蹈教育工作可以有飞跃性的进展,同时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舞蹈专业一起发扬光大,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舞蹈艺术教育

一、高职院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

1.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舞蹈艺术作为艺术的起源,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只是在领导命令要进行舞蹈艺术比赛时,学校的相关负责人才会暂时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工作,从而进行相关的舞蹈训练。还有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根本没考虑到舞蹈艺术教育,也没有开设相关内容的课程,从而使得学生没有接受到良好的舞蹈艺术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舞蹈艺术教育的课程制定不合理。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中,相关部门发表了看法,即2005年前,全部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要开办艺术类选修与限定性选修的内容,同时要慢慢地将它们融入教学计划中,最后要计入学分。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舞蹈艺术教育类的课程。

3.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专业的艺术类老师比较少,而舞蹈艺术教育的老师则更少。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比较少,没有强有力的培训人员,因此,就会很难提高舞蹈艺术的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舞蹈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舞蹈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技术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美与气质美。舞蹈艺术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舞蹈可以充分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格和品德。例如,在对《葡萄熟了》进行模仿时,在学习民族舞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音乐一起舞蹈,从而在其中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欢快的生活与劳动的情况,从而提高对祖国、对集体、对舞蹈的热情。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舞蹈的教育和训练,还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虽然缺乏舞蹈基础,但在老师的启发和带领下去模仿,去改造,就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对他们的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

2.舞蹈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当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发展的目标,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是多功能型的人才,应该是多才多艺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不能只是学习专业知识,反而应当提高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舞蹈艺术教育是必要的,让舞蹈艺术的魅力浸染学生,使学生获得艺术美,提升他们的艺术气质,从而拓宽其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得碰撞出知识与灵感的魅力火花,为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铺就平台。在现今社会中,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一般是选用招聘的方式来进行,这实际上也是人和人互相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因此,应聘者给面试官的印象就是至关重要的,这会影响到应聘者最后是否会被录用。大多数公司都渴望招聘到专业技能又强,同时形象又好的人才,但是一般只有很少的人才拥有极为优秀的专业知识,剩下的应聘者就需要凭借他的长处来获得面试官的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德就会成为企业首选的目标。而高职院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为培养出一批形象好、气质佳,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供了最佳契机点。

三、高职教育中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1.根据学生特点来开设舞蹈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能力,这些学生的舞蹈知识比较匮乏,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对舞蹈的掌握与了解也不同,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标的制定舞蹈教学的内容,从而更加高效的增强学生和艺术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时,一定要突出重点,不能乱七八糟的一大堆。在课堂上,老师应当把教学内容和舞蹈动作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实际去感受舞蹈的教学内容,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热情,使其更积极地去进行舞蹈的学习。

3.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所有的大学都会常常举行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展示自我。通常在这个时候都需要舞蹈来给节目添彩,渲染气氛。假如高职院校可以将舞蹈教育引进大学中,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将学生集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在这些前提下,再采取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舞蹈社团的方式来使学生参加学校的演出活动,从而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自我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一切社团活动的学生。既提高了自身素质,又有利于学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发挥作用的最大化。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高职院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通过对舞蹈艺术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形体美与气质美,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各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实现我国舞蹈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来定.论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J].群文天地,2012

[2]聂珍珍.浅析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艺术教育建设[J].现代交际,2015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表现力 教学 审美

一、前言

体育舞蹈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怪现象,平日里技术水平很高的学生,一到了赛场上,动作往往显得张弛无力淡然无味起来,因而难以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因此有必要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其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良好的舞蹈意识,是支配学生完成舞蹈动作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特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正确舞蹈意识的支配下,才能使学生把握好体育舞蹈的运动规律,展示出内在意蕴。

二、舞蹈意识的概念

(一)意识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从心理层面上来讲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从哲学角度来讲它的范畴则更宽泛一些,它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还包括意识的能动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反作用。尽管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的重要性总是隐约难现,但它毕竟引导我们有了某种动机,甚至做出了某种选择。

(二)舞蹈意识

舞蹈中的意识,是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从事舞蹈表演和创作时的自我理解意识。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下用意识来指导的舞蹈,而是一种人的意识在有意无意间表现的外在形态。每个舞者都有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同样的舞蹈动作不同的舞者展现给观众的往往是不同的感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自我理解不同,即舞蹈意识的差异。正如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巨大的反作用一样,舞蹈意识实际上也左右着舞者在演绎过程中的肢体动作。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东西作用于舞者,是对舞蹈美感的理性把握、控制和制约。但这种作用究竟如何起作用,却是值得每一个学舞者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性质

(一)舞蹈意识的必要性

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学习往往感到一种巨大的机械性,像是被束缚在模具里完全失去了自我,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特别的注意力打破这种束缚,寻找自由的突破口。之所以说这种注意力特别是因为它更为深刻,持久,放松,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参与到肢体语言中,并能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音乐的旋律唤醒自身对舞蹈美感的理解,进而渗透到舞蹈动作之中。这种注意力无非就是在舞蹈意识的支配下起的作用。因此应始终以舞蹈意识的教学作为重点,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舞蹈意识,往往左右着每一个学生的舞蹈动作的感情传达是否准确、舞蹈风格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人物情境形象的刻画是否真实。离开舞蹈意识的舞蹈,是缺乏艺术表现力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舞蹈意识方面下的功夫远不及在技能训练上下的功夫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是会遇到教学训练中“瓶颈”期:尽管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训练的很好,动作也很娴熟,进步很大,但是比赛成绩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同时,舞蹈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实践的结果,并不单单指初学舞蹈时最为基础的舞蹈意识,例如“挺胸、收腹、抬头”等。这些舞蹈意识固然很重要,然而更多是运动员训练瓶颈期的舞蹈意识。只有度过教学训练的瓶颈期,才能使艺术水平达到质的飞跃。总之,舞蹈意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方,我们要对其予以充分重视。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特殊性

1.舞蹈意识的竞技性

作为一项带有竞技性的艺术型体育运动项目,称其为运动项目仅仅是体育舞蹈作为体育和舞蹈兼称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没有良好的舞蹈意识便不能运用自身的体能和技能表达自己所理解的一切。再好的体能和技能,如果没有舞蹈意识,那么就只能是一项单纯的竞技性体育运动。也就是说,体育舞蹈要想成为表达情感的良好沟通手段,就必须赋予体育以舞蹈的内涵,而舞蹈的内涵又是经由意识来支配的。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舞蹈意识,才能体现体育舞蹈的竞技性,使其在赛场上有充足的空间和价值。因此舞蹈意识便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2.舞蹈意识的双人性

体育舞蹈是一种双人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特别讲究男士的引导与女士的跟随,是在男女舞伴的默契配合下演绎的舞蹈艺术。舞蹈过程别注重对舞伴关系的分析,强调舞伴间的整体性、留意舞伴的跳法同时注重保护舞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舞蹈氛围中才能彰显男士的强势大气和刻画女士的娇小柔美,从而将舞蹈真实、从容的展示给观众。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技术特征意识

为了适应体育舞蹈高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花样组合为舞者所采用。然而无论多美的动作套路,都是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为基础展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日里能够刻苦训练,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要给予科学指导,用严格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力量、协调、柔韧、舞姿、动作路线方位及幅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全方位提升。例如:摩登舞五支舞的风格虽然各异,但从总体的技术风格要求来讲都讲求脚步与地板关系的紧密,即无论是出脚还是收脚都要求有一定的过程,在对地板的压力以及地板反作用于舞者的对抗力量必须存在于舞蹈过程的始终。否则舞蹈看上去就是飘忽不定而没有风格的。从拉丁舞技术特征来讲涉及到的往往更多,以舞蹈过程中的发力为例,当舞者无法感知如何做到收紧时,为了更好的强化这一技术特征意识,便可利用纸张夹住大腿根部的方式反复进行走步练习。可以说只有对体育舞蹈的技术特征认识的越深,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好所学动作。

(二)风格展现意识

体育舞蹈从狭义上可以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支舞。每支舞的起源不同,代表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例如伦巴舞起源于古巴,而古巴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总是以头顶重物的方式行进。因此经由慢慢演进,伦巴舞逐渐形成了侧重臀部重心移动而又恰似头顶重物的舞风。再例如探戈舞,是一种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民间舞蹈,后来传入美洲大陆而融入了一些民间舞蹈的风格,形成了墨西哥和阿根廷两种探戈舞。探戈舞作为摩登舞中一种早已为大众所熟知的舞种,其动时静、左顾右盼的舞步特征正是源于当时阿根廷和墨西哥的社会背景。由此可见,舞蹈风格意识的提高对舞蹈的技术特征也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舞蹈技能,提高技艺。因此,严格来讲,舞蹈风格意识也可以隶属于技术特征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技术性方面的教学,也要时不时的增加理论性的教学以利于舞蹈风格和技术的把握。

(三)情感表达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生活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差异,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舞蹈动作思想情感的理解差异以及表现动作时的程度差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做出的动作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性格奔放的学生做出的动作相比较而言则较为张扬、夸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启发为主,多放一些国外重大赛事中现场比赛的视频,激起学生热情、奔放的性格,感染每一位学生。毕竟体育舞蹈对外在的展现是极高的,需要舞者具备开朗、大方、敢于表现的性格特质,过于害羞、含蓄,甚至于畏惧表现,往往会抑制舞蹈情感的表达。

(四)表演创新意识

所谓表演创新意识,是指舞者舞蹈过程中在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赋予舞蹈新的内涵,使舞蹈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意识。众所周知,舞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只有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的内涵,才能高层次的对舞蹈进行创新。课堂上,我们总是在封闭的训练馆里进行训练,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舞热情,可以变换舞蹈环境,走出教室,抑或在游戏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物等有新的认识。

五、体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的处理

舞蹈与音乐本是两种独立的艺术体,然而每一支舞蹈的成功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两者在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困惑的过程中正逐渐趋向于平衡。首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体育舞蹈离不开音乐,体育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的。舞者在收到音乐的刺激后,唤起了舞者乃至观众沉睡的思维意识,并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而做出相应的附和。其次,音乐往往包含并决定着舞蹈过程中的结构、特征和气质。正是由于音乐的存在,才烘托出舞蹈的光辉,赋予舞蹈以极大的抒情性。最后,同一首音乐的节奏切分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舞蹈感觉。优秀的舞者总能将节奏处理的恰到好处,动静交织,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舞蹈更具感染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恰当处理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舞蹈意识。

(二)面部表情的展示

面部表情丰富多变,兴奋地、惊讶地、沮丧地、呆滞地……所有这些都受制于舞者的大脑神经中枢。正是这些在舞蹈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用到的面部表情,赋予了舞蹈以生命,注入舞蹈以神韵,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其中,面部表情的关键当属眼神的处理和把握,眼神是舞者与观众之间沟通的直接方式,是表达喜怒哀乐的有效途径。因此舞蹈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学习。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对动作和音乐的理解和补充,是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三)运动心理的引导

舞蹈意识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动作的规范、情感上的表达,更需要运动心理特征的引导和培养,只有相互辉映,才能相得益彰。这就涉及到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取得问题。只有对体育舞蹈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舞的热情;只有自主探求和体会,才能将所看到的肢体美赋予积极的情感态度;只有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启发诱导,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舞蹈动作有更美的升华。

(四)良好意境的营造

训练对每一名舞者来讲似乎都是枯燥无味的,适时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意境,是培养舞者舞蹈意识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体育舞蹈需要力量,需要大强度不间断的训练。但是训练中又必须适当穿插美的情境,使舞者身临其境,感受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美的情境既需要训练环境的宽敞明亮,也需要音乐的美做补充,同时还包括对套路动作的故事情节讲述,从而让舞者酝酿好充足的情绪,感悟不同舞种的舞蹈真谛。例如拉丁舞中的伦巴表现的便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丰盈故事情节,使动作更具情调化、节律化。在这种敏感的氛围中,不仅增加了训练的热情,而且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练习,给舞蹈增添了内在的个性与韵味,不知不觉中舞蹈意识便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五)舞伴间的引带与跟随

体育舞蹈最为重要的个性之处在于它是双人搭伴展现艺术美的舞蹈。它所强调是舞伴间相互配合的巧妙关系,女士要懂得在男士的引带下出脚,切忌过于主动而破坏掉舞蹈的整体美。这就要求女士在男士的引带下学会巧妙的跟随,能够根据男士身体的动律提示下一步的动作,做好出脚准备。男士作为舞蹈的引带方,更要以音乐为基准,以身体内在的动律为指示引导女士展现肢体美。男女双方这种你跟我随的舞蹈意识是就体育舞蹈而言是最关键也是特有的要求,毕竟体育舞蹈是两个人的舞蹈,所依靠的是彼此能量空间的传导和平衡,不能单靠某一人强或弱来演绎。

六、小结

纵观体育舞蹈的发展,体育舞蹈已不再单方面的要求技术水平的提高,舞蹈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决定舞蹈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教学在过程中,舞蹈意识存在于舞蹈过程的方方面面,不同舞者的舞蹈意识可谓千差万别。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认真、积极地研究和摸索舞蹈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积累舞蹈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不断深化,层层深入。体育舞蹈这一融体育与艺术与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正在给体育注入着无限迸发生机的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体育舞蹈将成为体育领域独树一帜的新鲜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建华,马逾英.体育舞蹈特色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

[2]许志林.论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刘巧侠.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杨柳.高师舞蹈教学研究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

[5]张青.培养学生“乐感”至关重要[J].体育与科学.2002(3).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6篇

摘要 舞蹈不仅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且还是原始人类生命展现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并且舞蹈也是随着人类肢体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流传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的,我们所指的中国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国近代的舞蹈。中国民族舞蹈作为审美对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特有的韵味来体会其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 审美特性 欣赏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国的学者对于民族舞蹈这一概念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书籍、著作及论文当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给民族舞蹈做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虽然这样的状况让人难以给民族舞蹈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样的情况却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

虽然四五万年以前的中国就渐步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随葬的装饰品,这些随葬品证明了中国早期的人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宗教意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宗教意识的增强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些宗教祭祀活动基本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虽然没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存的古老民间舞蹈遗迹来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艺术。就是这样中国古老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通过人体动作创造出了富有节奏美和律动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族舞蹈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解读

1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特性就是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独到、特有的舞蹈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经成为了不同民族风格的特有标记。可以说只要是艺术,都是要用形象来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具体形象来对人们具体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展示,一切艺术都不能脱离根本性的要求和规律。因为艺术如果完全脱离了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就很难给人带来真实的美感,缺少了美感当然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舞蹈也必然会受到这个艺术特有的基本规律的制约。但是作为舞蹈艺术来说,她又有着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形象美的,因为舞蹈艺术是通过人的具体动作姿势的形象性及连贯性去展示自我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对过去舞蹈素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古代的舞蹈艺术素材基本都是对劳动的模仿,或者是对禽兽动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时还会加入部落图腾和氏族祭祀等活动元素,古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模仿舞蹈艺术来加强人们之间的团结或者来活跃生活的气氛。最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锦鸡舞就是舞蹈艺术形象性的最佳展现。

2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产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因为产生的基础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审美特性来说,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国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就因为最初是来自中国的北方草原,随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又逐步迁徙到了西域地区,在这个迁徙期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由过去草原游牧式生活发展成为了正式定居式的农业生活的原因。所以她们的民族舞蹈《赛乃姆》就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艺术特性:节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泼,手腕及肢体变化也异常丰富。再如,优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达感情含蓄,舞蹈动作丰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体各躯干基本都需要弯曲,这样的艺术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边,他们爱水和赞美水的内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样的纯净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舞蹈特性,这和他们的生活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而且还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这种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现实的动态性。舞蹈可以通过人体舞蹈的动态美来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可以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人体美进行有秩序和有规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创造出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人体舞蹈动态之美。还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动作的,而舞蹈动作恰恰是可以通过有节奏的变化来展示人内心情感的波动状态,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够超越现实动态性特点的表演性舞蹈,虽然傣族的孔雀舞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种跳法都实现了用丰富的舞步来展现孔雀静态及动态的娴雅优美,也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现实的动态性特征。

三 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艺术

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舞蹈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欣赏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从内心产生出一种精神感应,就可以对舞蹈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内含思想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舞蹈还可以通过其美的动态和美的韵律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说舞蹈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并且能把人类感觉、知觉实现完美统一的内心精神活动过程。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观众的感受、理解、联想及想象等诸多积极心理活动来参与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观众对舞蹈作品真实内涵的具体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赏过程必须要同舞蹈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美的欣赏首先要对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确的感知,然后从内心产生对舞蹈形象的感情反应,最后才是从认识和感悟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理会到其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及舞蹈的主题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感觉、想象和体验等心理因素进行融合,然后对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后产生出适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形象,这样一来欣赏者就能对舞蹈艺术形象有更为深刻地感受,从而对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及形式美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欣赏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真实魅力。

首先,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艺术具有自己的情感特点,那就是特别擅长抒情,对于叙事却不怎么注重。舞蹈艺术就是通过借助动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来用人类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和传递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以便达到借物比兴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终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波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们都可以从中分析出人们想要表达和体现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美也许是人性之美,也许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类道德品质之美。中国民族舞蹈可以说在各个方面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进行了折射。例如,最为著名的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双人舞《两棵树》就充分表现出了青年异性之间对真挚爱情的追求魅力,该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树或夫妻树,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这种自然界的植物来展示了人间的深情,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人体情绪,然后观众就会从内心产生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这就是受到了舞蹈艺术家情感艺术感染的结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这两种舞蹈都是通过借助其自身优美的动作旋律来展现彼此间强烈的感情交流,观众通过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就会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会从脑海里想像出每个动作组合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义。总之,中国民族舞蹈就是通过那如诗如画和含意隽永的舞姿及动作展现出了独有的情感美,舞蹈的这种情感美能给观众带来发自肺腑的情感呼应。

其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韵律之美。不管哪个民族的舞蹈都会有令人折服的人体旋律,也可以说人体的旋律美是舞蹈艺术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舞蹈通过和谐的音乐节奏及肢体的规律动作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愉悦美。舞蹈艺术作品能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古代的敦煌壁画就是以其绝妙的想像来表现中国古典舞蹈的人体动律美。舞剧《丝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该舞蹈作品以其绝美的艺术特性及独特的东方韵律和造型让整个世界都为其喟叹。再如,作为宁夏歌舞团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们,以其流畅的舞蹈韵律感动了中外友人,更是通过把舞蹈的艺术韵律同历史的真实性实现了完美融合,再现古老党项族的古朴民族风貌。还有就是如果你欣赏陕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边塞沙场上两军激战,看到武士们的威武雄壮,这些场景都能把观众内心的畏惧洗涤掉,振奋人们的精神。

再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与情实现完美融合,也就是实现了客观的境同主观的意相结合,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诗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画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舞蹈形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非常讲究意境的艺术,舞蹈必须要做到通过直观、可感及动态的人体律动来传情达意,这就要求这些律动必须要生动、多变和新颖,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创造出“情”与“景”有机统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艺术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丽》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尽显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赋》更是表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黄土黄》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坡人的粗犷和奔放的情调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则运用了各类线条上的变化表现出涓涓细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种美妙意境。

最后,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乐艺术不同,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因为舞蹈动作之间的间歇及停顿能够在观众的视觉中形成相对稳定停留的映像,这些影像能够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可以给观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原型,所以说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到民族舞蹈的韵律美,还可以欣赏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将每个瞬间都给观众造成一个个美的形象,然后观众就可以将这些富有节奏性和动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画面,这种艺术形象对观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进行活化性的艺术再造,然后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艺术中,观众就可以在欣赏这些舞蹈艺术美时达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肃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艺术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孙晓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 孟令刚:《浅谈舞蹈的欣赏》,《青春岁月》,2010年第24期。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7篇

知识舞蹈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舞蹈,知识舞蹈是以知识为动力和导向的舞蹈。也就是说,舞蹈家必须知识化。因此,知识舞蹈关系着舞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的大问题。学校培养舞蹈人才,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呢?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第8篇

当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让表演者和故事产生诸多巧合。因此,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引导舞蹈表演者在内心世界与故事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舞蹈老师应当具备这种素养,能够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引导学生走入舞蹈世界的真实情感里。当然,这也是舞蹈教学里较为难以传授的环节。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在一个有限的阅历体系下去发掘学生的无限潜力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教学措施,才能够更好地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走入舞蹈故事的背景世界,从而产生一种想要表达自己对这精神世界最强烈的感悟和理解。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训练,让学生们逐步学会自我理解。

第一,追根溯源,探寻本质。每一支舞蹈都有它特殊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就很难在平时的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示舞蹈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以对于舞蹈教育者来说,笔者认为对每一支舞蹈都要详尽地挖掘其创作背景乃至编舞的思想。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发掘和欣赏作品创作背景以及思想内涵的能力。只有将这种思维方式代入学生日常训练里,学生才能更好地自我思考,形成自我思考的习惯。将思考代入舞蹈,学生更能在不断地训练当中突破自我。

第二,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对于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笔者在以往的教学经验里体会到,对于同一支舞蹈,每一次教学过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体会是和同学们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加深的。同理,笔者相信同学们对于舞蹈理解上遇到的疑惑,也是可以通过交流来加深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对于同一事物产生的看法和感情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学生对于同一支舞蹈,应当也有彼此不同的体会和理解。通过沟通可以完善自己对舞蹈表演的理解,同样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平时课余训练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给予学生机会用以沟通。例如在日常训练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演特点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来表演,另一组用来当评判,然后双方交换,最后组织两组学生对彼此的表演进行交流沟通。当然也可以采取更多较为丰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彼此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在不断地沟通过程中来完善自己对舞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