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护环境的对策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信息 环境会计 披露
1、我国当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露的弊端
1.1、披露的自觉程度低下,披露的企业少
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可以发现,企业自觉披露信息的程度低下,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那些大型的集团公司以及会产生污染的企业。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规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以及可操作性,可是由于企业自身并未对产生的环境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导致了企业缺少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自觉性,如果不是被硬性要求披露,就绝不会自发的进行披露。
1.2、缺少披露的指引,不同企业的信息之间无可比性
第一,当前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相对随意,信息的覆盖面比较狭窄,数据也并不全面。不少企业都是说明本身对环境保护所作的工作,而且基本都是披露正面的环境保护信息,不披露甚至掩盖自己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信息。第二,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形式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几乎没有企业想要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许多企业基本上都是用附表或者备注的形式进行信息披露。正是因为企业这种多样的披露方式,采用的披露标准也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披露的信息之间没有可比性,令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环境效益。第三,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连续性不足。通常上市公司会在自己的招股说明书里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适当的介绍和披露,不过所披露的信息基本上多为文字,公司上市之后,就几乎没有在年报里面进行连续的披露了;就算确保了对信息进行连续的披露,具体披露的内容也具有很大随意性,令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企业环境效益的变化趋势研究。
1.3、缺乏对披露的社会监督与审计
尽管我国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引导企业在自身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中尽量配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不过企业追求自己经济收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并未发生改变,如果不是依靠出台的法律以及法规的硬性要求,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加重自身的资金支出。虽然政府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可是针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强度、执法部门的实际执法力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当前并没有针对企业所披露出来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确认与评估的第三方,因此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还有待考证。
2、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建议
2.1、完善整个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经济里,很多信息都不是货币性的,这些信息无法被纳入当前的财务报告中,只可以由其它途径披露出来,像是废品的循环利用率、资源再生率等。
当前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非常不全面,像是政府对于保护环境的奖励、由于保护环境而得到的免税退税、环保补贴这些财务项目并没有专门立账,缺少许多信息,信息无法形成系统,未能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业务当作会计要素进行确认,未能真实体现出企业实际的资源利用率,企业自身的经济提升水平不能代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因此,必须对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
2.2、兼顾经济收益与环境保护
虽然环境会计所披露的信息主体是企业自身,也能够受到社会的监督,可是并未能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约束或者限制。现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企业以科学发展观来对待自身以及社会的未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立足点,不可以随意或者过度的使用自然界中的资源来最大化自己的经济收益。之所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就是要让企业建立符合环境会计要求的核算体系,尽量体现企业的环境行为,推动企业在提升经济收益的时候也兼顾对环境的保护。
2.3、完善相关的法律以及法规,提升监管的力度
第一,国家相关的负责部门应该尽快完善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以及法规,以法律的要求来硬性推动企业披露自身的环境会计相关信息;负责部门需要在已有的相关政策基础上,补足当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确保披露的信息完整以及真实,同时列明标准的环境会计操作指引、建立更具实操性的指导准则,让环境会计的核算与处理有清晰的法律指引,让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变得更加具有一致性以及实操性。当然,只是完善相关的法律以及法规并不足以将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工作提升到新水平,还必须依靠政府以及独立第三方的监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出于保护自己经济收益的考虑,通常不会真实完整的披露环境信息;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对于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赏罚分明,对那些积极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企业进行奖励,对那些造成环境污染又不进行及时补救的企业进行处罚,从而提升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3、结论
当前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披露存不少弊端,想很快改变这种局面不太现实,我们必须将眼光放的更加长远,把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当成一个长期任务来对待,从而确保经济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荣.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13)
[2]徐静.浅论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障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02)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保壁垒;抗环保壁垒联合体
一、环保壁垒问题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自从1972 年联合国召开的发展与环境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后,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展开,与环境有关的问题都成了热点问题,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也不例外。环保壁垒问题及由此而引起的贸易问题,争端不断发生和扩大。
所谓环保壁垒,是指一种以保护环境,资源和人民健康为名,蓄意制定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的措施,已越来越成为有些国家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部分。环保壁垒又称绿色贸易壁垒,已经开始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绿色壁垒问题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一个热点。绿色壁垒是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与隐蔽性。
发达国家的环保壁垒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进口产品苛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另一种是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近年来以后一种表现形式较为多见。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是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
发达国家的环保壁垒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危险,这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例如,入世后,2001年至2004年我国出口金额环比还是连续增长的,但2004年后出口金额环比连续5年下降,2009年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16个百分点,2010年后,由于国家和有关企业单位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和正确的决策,出口金额环比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回升(见表1和图1)。
表1 2001年至2010年我国出口金额环比统计表
图1 2001-2010年我国出口金额环比的变化
二、环保壁垒的对策――抗环保壁垒联合体
攻破环保壁垒的问题不单纯是政府部门的任务,也不单纯是企业部门的任务,应该是众多部门和环节研究解决,通力合作的任务。组成一个抗环保壁垒联合体是当务之着急。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从政府方面考虑有下列任务:
1.建立环境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环境贸易壁垒;要沟通国内外信息,建立WTO国际风险及时反应网络,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广大出口企业提供国际壁垒最新技术动态咨询信息服务。
2.加快环保立法,严格环保执法,并将环保纳入外贸发展战略。同时要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加强绿色认证。鉴于我国目前的认证机构建设不尽人意的现状,政府有必要采取多项措施帮助我国企业更好的向国际市场开拓。
3.加大社会环保的财政投入并形成法规条文,这是利国利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建立绿色税收制度。要深化税制改革,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建立以资源税为核心的税制体系,促进外贸企业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环境。对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应征收环境污染税;对绿色出口产业,应给予鼓励,不征税或少征税。
5.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的制定,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条款的谈判,运用外交手段反击各种不正当的环境堡垒,维护我国产品和企业的正当权益。
6.要积极宣传环保理念,要引导各有关部门及企业不断树立抗环保壁垒的意识。对于做得好的企业要大力表扬和奖励。
例如,2006年浙江省政府专门拨款200万元奖励有关的企业。这是因为绍兴“阳光”、“天龙”等8家企业所生产的绿色节能灯、环保型无镉荧光粉、锡锌铜无铅焊料等产品成功突破了欧盟环保ROHS指令。早在ROHS执行前,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就未雨绸缪。2003年10月,绍市天龙锡材有限公司开始埋头攻关锡锌铜无铅焊料项目。他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将项目研发成功,产品经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ROHS指令要求。据统计,这8家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这些项目总投资为9365万元,当年因打破壁垒而新增的销售收入约为3.54亿元,利税达7475万元。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说有下列任务:
1.企业要强化国际环保意识,从产品设计、研制到生产,都要贯穿其中。采用无毒无害材质,研制国产环保新材料,树立国际抗壁垒的开发新品意识。
2.企业要要重视科技投入。环境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对于企业来说,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例如,在2009年,中国深圳市红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了一条无轨、端部无支点、悬空运行距离超过13米的悬浮门,这是一条纯铝合金制造、可现场拼装、整体无焊接的悬浮门,红门电动伸缩门以及道闸产品顺利通过了欧盟CE认证,截至目前的统计表明,红门科技共有11大系列102种产品通过了欧盟CE认证。
3.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和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之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4.技术进步的同时,企业通过配置资源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确保在占有市场、创造价值、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实现企业绿色化生产,不仅能避免出口目标国的环境约束,而且可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
5.相关企业应联合政府建立或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6.在对抗国际贸易壁垒中,对国内企业加强出口诚信经营意识,建立行业协会市场指导价体系,避免企业间不正当竞争,树立公正、公平竞争贸易观念,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各地外贸行业协会应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组织,正确引导。
7.企业要及时收集国外相关的环境贸易信息,建立环境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建立WTO国际风险及时反应网络,做好防范工作,仔细分析,寻找出路,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环境贸易壁垒。
再次,从科技,教育等其他部门来说有下列任务
1.加强有关环保壁垒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超前研究、长期跟踪研究,对于特定问题必须作深刻的系统战略与策略研究。建立国际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沟通国内外信息,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广大出口企业提供国际壁垒最新技术动态咨询信息服务。
例如,多年来,受欧盟反倾销政策影响,我国真皮皮鞋出口量不断下降,但一部分企业在科研情报部门帮助和指导下仔细研究后,发现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的反倾销税仅限于真皮皮鞋,并不包括合成皮鞋。按照欧盟的进口关税,对合成皮革鞋面的鞋类产品所征收的进口关税税率为7%,针对真皮制鞋类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为21%。二者存在巨大的差距,研究中还发现,现代高档合成革的许多物理性能已大大超过天然皮革,其外在表现也已具有天然皮革的诸多特征。这样,他们找到了出路。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真皮皮鞋出口量下降1.7%,而包括合成皮鞋在内的塑橡鞋出口却呈现上升之势,增加15%。
2.建议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中重视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经验,为我所用,提高国内政府和企业抗壁垒的水平和能力。
3.建议重视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多元化发展体系是适应新形势的必要举措。重视研究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的市场变化,积极开拓非,拉新市场
4.加快培养国际型环保人才。目前,我国应尽快培养一批国际型环保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交叉结合的研究,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包括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标准和有关技术壁垒协议的研究,及时辨析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提供政策和技术改进建议。
5.积极发挥贸易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可将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三者关系绘成图示,即抗环保壁垒联合体的关系图,供读者参阅和思考(见图2)。这三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任何部分的削弱都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今后的任务应当是,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有机联系的富有成效的抗环保壁垒联合体。
参考文献:
[1]赵玉焕.贸易与环境[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肖海霞.浅析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5).
[3]潘军.欧盟两项电器环保指令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6.1.
[4]孙威.绿色壁垒――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严峻挑战[J].理论导刊,2007(07).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陈跃平.欧盟技术壁垒对上海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J].上海工业,2004.12.
[7]孙云红.关于我国农产品中的绿色壁垒[J].山东对外贸易,2004(06).
[8]孙伟成.积极应对后WTO时代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关键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资源瓶颈约束的加剧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实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它不仅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是资源大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对不足。矿产质量不均,贫矿多,富矿少;难采、难选、难冶矿多,易采、易选、易冶矿少。同时,共(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我国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给采、选、冶等处理过程带来了难度,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只有进行综合利用,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矿产资源。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矿业"三废"的综合利用。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缓解资源短缺起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的一些严重问题。总体上看,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足20%,国外先进水平均在50%以上,差30个百分点。品种上,我国综合利用的矿种只占可以综合利用矿种的50% 左右。数量上,我国铜铅锌矿产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平均为50% 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80% 以上,相差甚远。
(2)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由于我国选矿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使得许多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
(3)矿产资源经营粗放,乱采滥挖严重。一些矿山企业盲目开采,甚至违规经营,对于共(伴)生矿物不利用或利用率很低,采富弃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4)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对地形地貌的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地质灾害等;同时,"三废"的排放会对大气、江河、农田造成污染,且会占用大量耕地。
三、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人们追求经济,重速度,轻效益,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不能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矿业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矿山集约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落后,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优弃劣,随意破坏浪费矿产资源,没有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措施。同时,矿业监督体制也不尽合理。
(3)法制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发达国家的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法制健全。如美国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资源回收法,德国的废弃物管理法等。我国虽逐步规定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标准体系并不完善,申报认定制度也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
(4) 技术开发能力低,选冶技术水平低。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如"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预处理等。
(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的力度不够。资源综合利用从技术开发、项目建设到市场开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并没有专项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也待解决,资金筹措实施困难,给资源综合利用带来很大影响。
四、强化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1)社会方面,培养社会公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首先要加强宣传,强化资源和环境的忧患意识及道德观念;其次是普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知识教育,使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最后,社会公众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以确保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落实。
(2)政府方面。首先,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实行一系列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政策和制约措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最后,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强化执法监督。主要可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加强控制与管理。首先,在矿产开发上严把审批关。其次,利用信息网络定期公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数据。最后,制定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评估与与检查。
(3)企业方面。首先,应改善以往的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注重效益并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积极创新,发展高新技术,降低消耗,不断提高科技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 周家云.我国主要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战略探讨[J].中国矿业,2006,(3).
[2] 蒲含勇,张应红.论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J].矿产综合利用,2001,(8).
[3] 李士彬,,王素.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分析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8).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 法律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在全球的扩展,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等一些原有的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日益弱化,而环境、卫生等绿色贸易壁垒正逐步强化,并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地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充分地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应对,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国家或单独关税区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类、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等程序对国外商品进行市场准入限制的一种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或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等。
2.绿色环境卫生检疫制度
《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规定:成员方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为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各国都对进口产品实施严格的卫生检查,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3.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由于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对发达国家来说,达到技术标准较容易,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只能被拒之门外了。
4.绿色环境标识制度
绿色环境标识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及其包装上的图形标志。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绿色环境标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此外还有绿色包装制度、绿色补贴制度。
(三)绿色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1.广泛性和灵活性。绿色保护的内容不仅涉及初级产品, 还涉及许多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 品;不仅对产品质量有限制,而且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 销售甚至废弃后的处理等也加以限制。各国在执行绿色对外贸易的政策时,由于具体标准不一 致,弹性较大。
2.合法性和两重性。国际上签订的多个多边协定,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支持。同时,实施各种绿色壁垒都是为了 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确保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二是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
3.隐蔽性和歧视性。由于绿色壁垒以高科技为基础,且操作过程极为复杂,使得发展中国家较难了解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又由于发达国家往往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过高甚至远高于国内标准的环保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却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
4.差异性和争议性。由于各国生态环境状况和意识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绿色壁垒差距较大。又由于绿色壁垒涉及面 广、灵活性高,且隐蔽性和合法性结合,各国难以协调,易引起争议。
(四)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经济社会的进步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类的健康。
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球的环境问题。
3.科技的进步为新的贸易壁垒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4.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为保护本国的贸易,导致了新贸易壁垒的出现。
总之,在国际贸易进程中,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迎合了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国际潮流,广泛的受到公众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发达国家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载体 。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依据
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能达到保护本国贸易的目的,是因为有法律作保障,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规则中:
(一)GATT第20条“一般例外”规定:如果下列措施的实施在条件相同各国间不会构成任意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不得将本协定说成是妨碍任何缔约方采取或实行这些措施……(b)为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 命或健康或所必需的措施……(g)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结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 ……,该条款的(b)款和(g)款赋予WTO各成员“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国有权以“保障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理由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
(二)《SPS协议》序言规定:“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三)《技术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序言规 定:“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和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成为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造成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造成了大量的产品被拒之发达国家门外,不仅对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国家的外汇储备也有一定的影响。即使产品进入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但由于发达国家国民的消费思想和理念的改变,也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发展中国家积极的改变这种现状也使得产品的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上更没有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促使许多国家积极的改变本国的产品经营状况,诸如,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等。从侧面来看,绿色贸易壁垒也对一国及其国民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面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我国的法律对策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作为贸易出口大国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正确的认识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虽然其在客观上保护了发达国家的本国产品,但实质上其的确促使发展中国家改变了其产品现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保障了公众健康,从这方面考虑,绿色贸易壁垒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发达国家用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贸易壁垒。
第二,加强宣传保护公众健康的意识和环保意识。贸易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达到发展贸易的利益,以牺牲本国的环境为代价,使环境状况恶化。一些农产品由于农药含量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公众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加强环保意识和公众健康的意识。
第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今后,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仍是绿色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贸易磨擦,突破技术壁垒,扩大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推动一大批出口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并且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组织更多的标准认证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第四,建立本国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 依据WTO的相关规定和国际多边环境协议,我国可以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用贸易手段保护环境。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框架和运行机制,适度汲取其合理的内容,构造和完善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利用其合理性、合法性、广泛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来限制进口,保护我国产品的国内价格和竞争力,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与公众的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地认识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不仅要看到其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更要看到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人类、动植物及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功舜,蔡春林.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及其法律对策.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01).
[2]刘春鸿.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03).
[3]吴肖林.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突破.南方论刊,2006,(02).
[4]朱京安.我国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度缺陷及法律对策初探.法学杂志,2006,(03).
[5]都亳.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分析及应对策略.当代法学,2006,(01).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运行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随之带来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且在建筑物的建造阶段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非常重视,已经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绿色建筑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式下迅速获得广泛的认同,并逐步应用于实践。
绿色建筑的概念
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2.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它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高效、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使拆除废弃物尽可能再循环利用或在短期内自然降解。
2.2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建设部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即着重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键,“少费多用”做好了必须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3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要
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节约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适用”强调的是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和浪费。高效使用资源需要加大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比如智能建筑,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智能的手段使建筑在系统、功能、使用上提高效率。
2.4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业再也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不然,将会在建筑领域再次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危及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3.1由于经济因素,使业主和发展商缺乏兴趣。
许多客户包括设计师根据经验判断,虽然理论上绿色建筑设计会带来收益,但实际操作过程往往事与愿违,究竟会收回多少成本很难判断。因此,业主和发展商缺乏兴趣。此是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最主要的障碍。在没有业主和发展商对绿色建筑全力支持的情况下,一个设计项目不可能完成。
3.2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对装修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装修材料不断涌现,有材料引发的甲醛、氨、苯、氡和可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超标而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的纠纷不断。加上现有住宅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建筑内部与外部缺乏有效连通,无法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舒适性、健康性要求。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我国科技对建筑业的贡献率不到15%。而科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40%。另外,建筑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正式实施,但由于我国建筑设计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经验无法同步跟上,使得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成为难题。可见,绿色建筑的推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
3.3缺乏设计过程中多方合作
相对传统建筑的先行设计过程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更具有全方位综合性,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绿色建筑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而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或称研究性技术组合;在实际运行方面,绿色建筑则主要建立在现有的成熟和经济合理的技术之上,亦即实用性技术组合。只有通过各学科的交流合作,才能解决关键性发技术问题。虽然客户与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使之尽早掌握方案中的可持续性因素,但仍需要注意强化结构工程师甚至是施工者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面对绿色设计带来的新技术的挑战,更要贯彻系统化、整体化、团队化的设计观念。绿色设计团队应该包括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设计师、开发商、物业商、施工者,以及使用者。
3.4绿色建筑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资源消耗到环境影响方面远远达不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修建的住房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和整体布局,单纯追求数量盲目建房,有很多住宅因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或者质量较差而无人居住,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各类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有了较大改进,也出现了不少智能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建筑本身更趋向于满足人的舒适性、观赏性要求。此时,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的认同,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在我国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出台,但相关法律规划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建设绿色建筑的几点对策
4.1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把绿色建筑列入决策的重要议程。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绿色建筑提高到实施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其次要把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对待;第三,由政府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试点小区,通过示范工程以点带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绿色建筑的一种有效工作方法。
4.2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绿色建筑资金的投入
在绿色建筑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建设,对新技术、新绿色建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没有资金只是纸上谈兵。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想方设法筹措开发绿色建筑的资金,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可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或减少营业税等,不断研究探索绿色建筑的发展基金,采取多元化筹措绿色建筑资金,加大对绿色建筑资金的投入,为加快促进绿色建筑提供资金保障。
关键词:道教戒律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地球变暖、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步步紧逼、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炸、生态失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方面灾难性的消息报道令人类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坐在即将喷涌爆发的火山顶上等待一蹴而灭的恐惧、惊愕。有关环保方面的话题及行动,成为人类的世纪话题之一:
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生存最大的挑战是生态环境。今天的地球在生态方面已经超负荷了。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十分注意改善环境与保护环境。“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就属于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这一类活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保护环境者当数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第三》告诉了我们“网开三面”的故事:尚汤还在作诸侯的时候,一天,“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这是古代君侯保护鸟类的最早记载。据载,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显然古人已经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一定要有节制,要注意时令,要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猎兽的生产活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周景王二十一年,鉴于国库吃紧,国家打算铸金币。卿士单穆公表示反对,认为单靠铸钱币的办法并不能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因为铸钱所需金属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坏山林是使不得的:“若夫山林匱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彫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匱,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单穆公讲的很明白:如果山林资源枯竭,没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产,人民无力生产,田地荒芜,物资匮乏,君长只有忙于应付危险局面,哪有安乐可喜呢?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护山林川泽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了。《国语·伯阳父论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伯阳父认为水土通气,土地润泽,人才可以利用它来种植谷物。水土不通气,土地死烂成了臭泥,不能种植谷物,缺乏财用,国家也就灭亡了。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礼记·郊特牲》云:“阴阳合而万物得。”这种“并齐”、“合”表达着“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荀子·天论》)的客观规律,表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有节度。因而孔子反对滥用资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孔子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度要求人们爱护自然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曾子发挥孔子的这一思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亚圣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建议粱惠王让老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粱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尽心章句上》)虽然这是一项经济主张,但其中包含保护环境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粱惠王章句上》)这里,孟子告诫统治者,“仁民爱物”,重物节物,才可能维系人类的持续发展。可见,孟子主张发展经济是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的。《诗经·周颂·时迈》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的说法,即对百神、河川和大山都要善待。
道教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制定传授的戒律,也可供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借鉴。
第一:爱惜、尊重一切动物的生命是道教思想主旨之一。道教戒律中,始终把“戒杀生”作为主要大戒。因为道教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
六朝时的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中的“十戒“第一戒便是:不杀,当念众生。刘宋道士陆修静在其《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把”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散,润及一切”作为“十戒”的第二戒。其所撰《受持八戒斋文》,更以“不得杀生以自活”作为八戒清斋的第一戒。《初真十戒》第二戒: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说十戒》第二戒: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除此而外,《洞神经》中“五戒”之第一戒说: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长生。《无上秘要》卷四十九说:勿杀伤含气。《灵宝仙公请问经》中“太上十戒”之第七戒说:不得杀生祠祀六天鬼神。《升玄内教经》卷九所述“升玄九戒”之第四戒说:手不得杀害众生,跂行蠕动含血之属,皆不得杀。《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四戒规定: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九十五戒规定: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蜇藏虫物;第九十七戒规定: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第九十八戒规定:不得笼罩鸟兽。《中极戒》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不得热水泼地致伤虫蚁。《老君说百病》有:探巢破卵是一病。刳胎剖形是一病。不但自己不杀生,即是别人杀生为了自己,自己也有责任不食,《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第一百七十二戒: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第一百七十三皆:若见杀禽畜命者,不得食。
第二:爱惜、尊重植物的生命。道教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生命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它也能够修炼成仙。如传说中的花仙、树仙、桃仙等,在古代人们将桃木、苇草、荆棘、艾草、薰衣草等植物赋予神秘的力量,认为它们可以辟邪驱瘟,故挂在门窗、墙角。后来对植物的崇拜进一步加深,便出现了掌管农作物的神――社神、稷神、神农氏。其实将植物奉为神的现象很多,如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有古树、神树、神草,所以在道教戒律中对植物亦加以保护。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专门对禁止烧山林作了理论阐述:
天上急禁绝火烧山林丛木之乡,何也?愿闻之。然,山者,太阳也,土地之钢,是其君也。布根之类,木是其长也,亦是君也,是其阳也。火亦五行之君长也,亦是其阳也。三君三阳,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绝烧山丛木,木不烧则阴中。阴者称母,故倚下也。《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中的“二十四门戒”第十八戒规定:人不能无故采摘花果,毁坏园林,否则就会下地域,受吞铁丸之苦。《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十四条要求:不得烧野田草;第十八条要求: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条要求:不得妄摘草花。《妙林经二十七戒》中也有“不得烧野山林”的规定。《中极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中第六十一条说:不得无故砍伐树木;第六十七条说: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主要有: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运用经济手段,制定激励奖惩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合理划分环境治理权限,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大力发展环境教育,通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民族心理;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60年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后,如今城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发达国家积累了不少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这些经验及其教训留给人们诸多启示,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的目标都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由于环境是公共物品且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因此企业和个人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环境责任,避免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所以通过设计完备周密、可操作性强、适时进行调整的环境法律制度,规范人们和企业的行为,降低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成为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手段。美国自1970年,环境立法开始大规模展开。经过30年的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仅在污染控制方面,就先后制定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固体废物处置法》、《安全饮用水法》、《联邦农药法》、《有毒物质控制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海洋倾倒法》和《噪声控制法》等等。除联邦一级法律外,各州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有的比联邦法律还要严格。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不仅系统完备,呈不断强化、细化趋势而且能够有效地实施。荷兰的环境立法涉及了污染控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从1960年开始,荷兰陆续制定了大量的环境法律法规。针对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的法律,如地表水污染控制法、地下水法、海域污染控制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治理法、危险物质法、化学废料法、杀虫剂法、噪声治理法、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核能法等,构成了荷兰环境法比较完整的体系。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历程表明,政府对于环境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主要利用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发达国家各种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依据相关法律政策来发起和推进的。中国在20多年的环境保护进程中,建立了一套法律政策体系,对防止环境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在领域完备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强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环境立法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走依法管理的道路。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管理
美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较为健全。联邦政府中除设有环境保护局外,在总统办公厅之下还设立了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委员人选须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批准。该委员会是总统的一个环境咨询机构,协助总统编制国家环境质量报告,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环境条件和趋势的情报,向总统提出有关改善环境的政策建议,帮助总统起草有关对外环境政策的报告。同时该委员会还是一个行政机关间的协调机构,帮助总统协调解决行政机关间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分歧。总统环境质量委员会在美国环境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协助总统对外处理环境外交事务,对内协调行政机关间的意见分歧和提出环境政策建议,是总统的高级环境助手和参谋。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随着环保工作在国家事务中越来越重要,建议在国务院下设一个环境委员会或环境领导小组,协助总理处理对内对外的环境事务。
法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也颇具特色。法国环境保护部的行政部门分为以下几个机构:行政管理和发展总局、水利局、预测污染和公害局、自然和风景局、经济和国际事务研究局,专业化的环境考察团、最高防务官、前景预测办公室、部级办公厅和新闻局。法国全国划分为6个流域区,每个区设立一个水流域管理局。水流域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改善法国水流域的水环境。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依法征收各种排污费;另一方面通过补贴、贷款等形式,鼓励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及其工艺设备的合理选择。1995年,法国6个水域管理局征得税款达72亿法郎,总经费达82亿法郎,除去其中5%~9%用于支付机构运行、测量网络管理及有关研究费用外,其余的全部用于治理水污染和改善水资源。
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大家都管,而不是环保部门一家来管,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设有环保机构,都负有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相比之下,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除国家环保局外,其他政府部门环境管理机构还相当薄弱,与其所承担的环境保护任务不相适应,亟待加强和完善。
三、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1.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环境标志、ISO14000认证以及各种环境计划等为形式的自愿性环境保护行动,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一种新兴的趋势。这种行动对企业而言,有利于树立企业环境保护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对消费者而言,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促进绿色、环保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对于政府而言,有利于弥补强制性管制手段的不足,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等。总之,倡导企业和公众通过自觉行动来保护环境,是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经验。
2.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在发达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社会公众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公众推动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实际上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也改变了传统的只有政府和企业的“二元”污染控制结构,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三元”污染控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公众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既监督企业又监督政府的位置,而且也能通过市场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公众能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发达国家一方面是政府公开有关环境信息和政策信息,企业公开有关污染物排放信息,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另一个方面是在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和相关政策时,通过听证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公众质询,征求意见和建议,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中国,虽然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有所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参与渠道少、参与程度较浅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公众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要加强立法,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法律制度支持。使公众能通过正当有效渠道,了解环境问题的状况,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意见、建议以至提出环境诉讼,从而促使环境问题的解决。二是公开环境信息,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只有了解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三是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和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素质,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机制。
四、运用经济手段,制定激励奖惩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环境制度标准,是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根本手段。但是强制性的手段,具有成本高、相对僵化、不利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缺点。因此,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排污交易、征收生态税、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性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降低治理成本和激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灵活性的目的。
欧盟及其所属成员国的环境保护在世界上起步较早。其中环境税收、排污收费和押金返还这三种有关环境的经济手段比较典型:1.环境税收。环境税是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的费用,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有害原料的成本,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对环境更为安全的产品。环境税除了具有筹资功能外,对改善环境资源有着显著的刺激作用。2.排污收费。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放的污染物,或噪声征收的费用。这种收费设计通过使污染者偿付至少一部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代价,来削减污染物数量并改善环境质量。3.押金返还。押金是对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的销售征收的附加费。当符合某些条件时,如把用过的或废弃的物品送到集中地,从而避免了污染,这笔费用就可退还。押金退款制有助于防止有毒物质从电池的处理、塑料的焚化或农药容器的残余物中释放到环境里,值得推广和提倡。中国较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经济激励手段相对不足,目前以排污收费为主的经济手段标准太低,效果有限。所以,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利用经济激励方法来实施环境治理政策措施,当前除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排污收费(税)政策外,要引进和推广排污权交易、押金退款等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强化环境治理的成效。
五、合理划分环境治理权限,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
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权限。在环境治理中,为解决跨地区或跨国环境问题以及保持全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标准的相对一致性,需要中央一级政府具有统一管理和协调的职能和权力。同时,许多环境问题同各地自然、经济和技术状况密切相关,具有地域性特征,这需要地方自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应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及各自发挥作用的空间,才能协调二者的行动,形成共同治理环境的合力。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中重视根据环境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层次,来划分各级政府权限,实现中央统一管理和地方自主的有效结合。如在美国环境治理体制下,联邦机构制定污染控制基本政策和环境标准,各州负责实施,这种集中、强制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各地之间的分工合作,有利于对跨界污染问题进行统一整合治理。在中国,由于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得许多环境管理政策和目标不能顺利执行和实施,这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不惜以资源破坏和环境退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不同地方政府对于跨界污染问题相互推诿,地方政府为财政收益放弃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环境管理等等。因此,我国在环境治理中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权限和职能,形成中央统管和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避免地方为了局部的、短期的经济效益,而牺牲整体的、长期的环境效益。
2.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行政直接干预。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行政直接干预是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经验。大多数国家环境管理体制都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松散到强化、从低级到高级,强化总体协调的过程,从而使环境监管体制逐步得到加强。日本在1960年就成立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它表现得软弱无力。为强化环境管理,日本政府于1970年取消了“公害对策特别委员会”,成立了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日本环境厅,对环境问题进行行政的直接干预,从而在投资量不多的情况下,使日本环境状况大为改善。美国于1970年1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直属联邦政府。其他一些国家如法国、英国、加拿大也相继成立了相当于我国部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中建立部一级环境管理机构的占85%。
六、大力发展环境教育,通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民族心理
环境教育措施或手段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始于1970年,该年10月美国通过了《环境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将环境教育定义为:围绕着人们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过程。其中包括人口、污染、资源分配和枯竭、自然保护、运输、技术、城市及乡村的开发计划、人类与环境具有怎样的关系等。环境教育涉及学习生态的概念以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分析环境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的知识和能力。1990年美国重新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这部法律重申了国家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和任务;确认了国家对教育和培养有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决策能力的高素质公民的迫切需求;对提高美国公众环境道德水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新晨
中国应该制定专门的环境教育法规,用具有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确保环境教育的开展。环境教育法规的内容,应当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包含以下内容: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监督机构,保障并监督环境教育法规的实施;设立环境教育基金,吸收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助,用以资助重点环境教育项目和环境教育科研活动;设置环境教育奖项,认可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的努力,调动全民投身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将环境教育设定为学校的必修课程。
摘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是为了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环境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呢?现在,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直接威胁,成为我国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从而,环境工程也将成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也是改善恶劣生态环境的必备条件。本文针对环境问题,浅谈我的几点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生态危机 对策及预防 环保工程 存在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保护环境同样重要,针对环境问题,我提几点看法及建议。
一、目前生态环境情况分析
空前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果任由危机蔓延和加剧,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人类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成为地球上灭绝物种之一。
(一)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人类活动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能源紧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减少、森林减少、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现象。人类从未停止过身大自然的索取,不管是在古猿时代还是在已经进入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不停的过度开采能源,过度砍伐树木,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2)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过度排放,且不断扩大污染源,造成严重的水体、空气、土壤等污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化工厂的建立越来越多,对其污染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性加大。
(3)由于相关应用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负效应,如核技术污染、转基因技术、电子技术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大,已经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白色垃圾、农药等等污染也在迅速向农村蔓延,有的饮用水源也遭受污染,多数地区仍未采取相应措施;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加之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所以环境污染仍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污染迅速向农村转移。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绿色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二、生态环境危机对策及预防
“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和生态安全,争取可持续发展,是最具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的形势来说,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做到这些,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解决过度开发和利用的问题。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防止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过度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防止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对于已经过度开发和利用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环保工程进行处理,种树栽草,甚至还原原始地貌,使过度开发的区域逐渐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
(2)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要对排污量大的工业生产进行停业整顿,制定相关规章规范管理,促进企业转型,提高生产效益;另外,对于农村污染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对于已经被污染的领域,要通过环保治理工程,及时对水源、空气、土壤进行科学净化,且应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3)要控制核技术、转基因技术、电子技术等带来的污染,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及试验。避免该技术的滥用与污染,并尽快研究出更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环保工程方式应对生态危机。
三、环保工程的存在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及避免更多的环境问题出现呢?环保工程在这一角色中的意义何在呢?
环保工程的定义是:指特定为环境保护所做的工程,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而以某种设想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环境污染问题去处理解决的一些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噪声控制工程等。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环境工程是在目前生态环境背景下的重要工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环保工程,这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防治及处理等相关工作将会是怎样?当我们身处在一个即将被污染而无相关防治工程或是已经被污染而又得不及处理的环境当中时,我们的生活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