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设计意向

空间设计意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空间设计意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1篇

摘 要: 展示设计个性化越来越强,技术越来越先进,各类主题的展示设计也日趋多样化,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展示文化产业。可以说,现代化展示设计是集科技艺术于一身。如今的展示空间已打破传统展示形式,融入新的设计意念和高新技术,既像一个时尚多变的“空间魔术”。又更像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空间容器”。从一个明确的主题到另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再从多学科技术到一个崭新的创意,展示设计向广度和深度纵横发展。一些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声光控制等,都在展示设计中的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展示设计;空间构成基础;创意构思

展示设计从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到一个综合的设计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逐步地拓宽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形式。展示设计既是环境空间艺术,也是视觉传播艺术。展示空间视觉效果是图形、图像、符号等通过在空间的传播,展现空间的视觉形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即要强调展示空间设计的必要基础知识,同时非常注重空间的创意与构思,空间塑造就如同建筑一样是一种和自然的心灵唱和。好的空间应该是有思想的,国际顶尖的空间设计,都有自己的灵魂在里面。它将一座城市的文明,一种民族的文化,完美的融合了进去。

1.对展示空间的再认识

空间的虚实关系,不要把空间等同于实体的立面造型。展示空间:是空间组成的多维空间。在展示空间内,观者可闻、可问、可见、可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验、感受、参与。由此证明,展示空间是流动多维空间。展示设计中空间规划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2.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展示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以展示本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封闭的模式,将信息诉诸大众,努力促进双方的沟通与意向。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追求效率,要求空间的组合布局更合理、人流布局通畅、强调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受。

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二.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三.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四.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展示设计的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尤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很好的掌握,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的的重要环节,一个精美的展示设计离不开非一般的空间设计。在展示设计中,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展示设计的风格、形式、构造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它可以决定展示设计的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设计的功能区怎样划分,展品怎样陈列等重要的因素。

3.空间的设计思路

我们在做一个展示空间设计项目的时候,设计师在设计方案和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寻找灵感,首先我们要对设计品牌进行分析,譬如公司的logo以及企业文化等等。其次完成平面布局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拿到一张项目原始平面图,首先应对其功能和形式进行合理平面布局,然后就可以用平面来联想空间的形式。在展台设计中可以联想出整体的展台空间,而在商业空间中通常平面布局可以轻松的联想出顶面的造型。

4.空间的创意与构思

当代的展示设计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体现,并且融入了新数码手段,声光电一体的方法,对设计师对空间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塑造合理的并且有创意的空间设计是构成展示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做出有创意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一直在探索的话题。

因而在展示设计中应该注意两个因素:空间和造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艺术造型活动比喻成展示设计的肉体,而空间则认为是展示设计的灵魂。那么如何才能使展示空间独具特色,吸人眼球呢?还有如何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呢? 首先应明确空间的设计思路,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空间灵感源。

一.主题和立意:任何艺术创作,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必须要有创作主题,即所谓立意。展示空间设计和创作也是如此。立意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是创作的灵魂。在创作构思前应该先有立意。目前大多数设计师和学生在创作和实践中构思淡的多,立意却往往被忽略,或将立意与构思的概念混淆,创作思维混乱,即使有构思也往往抓不住中心主题。

二.空间构思新颖:创作的立意确定后,关键就在于构思。构思并非一般的思考,而是围绕立意进行积极的,科学的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构思是建筑师运用建筑语言表达立意的手段,构思如果偏离创作主题,设计将会缺乏表现力。

上述几点是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的一点总结,希望学生们能更好的掌握空间设计的基础与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展示设计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动态陈列的形式

这种动态陈列的形式就不仅仅是点、线、面、色、光的结合,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手段,利用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方法,在展示现场中创造一个更为逼真的场景,使观众完全置身于一个更为真实的虚拟空间之中,观众们可以用自己的心理变化来体验永远运动的客观世界。

参考文献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2篇

当代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空间发展与文化融合的话题无处不在,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聚散活动的中心,是彰显城市文化艺术的个性的空间,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刺激下,使过多的城市相继模仿西方现代化城市设计,导致我们城市逐渐流失了自身的东方文化特色。因此“中国元素”的回归,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渴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时间的洗礼,长期在生活劳作中对大自然的感悟,传统装饰元素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并且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中延续至今,作为重要的“中国元素”之一,这一特色元素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及存在问题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

《城市规划原理》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根据城市公共空间从社会性质而言,也可以定义为公共空间是居民娱乐、聚会、集散等活动,富有多功能、多样性、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人们生活工作离不开公共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的空间环境,富有特色文化和价值美学的公共空间,是理想城市空间设计的目标。

基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也使之在不同的背景和地域下有一定的特性表现差异,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表现可以划分为物化形态表现和精神文化表现,城市精神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形象深层次的理解和渴望,它作用于城市空间物化形态的设计,物化形态通过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绿化、公园等为表现为载体,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再生,进一步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特点。

2.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扩张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再生越来越重视,“人文”永远是城市的灵魂,但是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发现在设计中还是存在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城市广场仅仅只是成为了地下商场的屋顶花园,忽视了广场为人服务的人性化空间,城市公园仅是做为居民游憩的场所,无法体现城市特色也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城市景观设施设计手法庸俗,导致城市审美情趣下降。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利用本土装饰元素,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将其展现到城市风貌和街道景观里去,使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适用性相统一。

传统装饰元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装饰的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人们的文化风俗的地域惯性,往往容易接受本土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不少年轻人对现代风格的狂热追求,但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依旧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传统装饰元素的影子。

在艺术形式上对装饰元素结构进行打散、重组、变形、错位、分离等现代艺术审美手法,将这些元素重新创新构思,打破狭隘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的融合当地多元文化,利用在空间设计中,形成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化主题空间。

传统装饰植根于深厚的民族艺术内涵,传统图案的审美特性也有同于中国文化思想,“神似”大过于“形似”、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分析事物的艺术内涵,追求其寓意的表达。同时,传统图案的具象和意向结合,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能达到设计中和观赏者的互动和共鸣。

2.传统装饰的社会人文价值

从传统装饰图案可以看出,传统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蜡染、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来的,富有深厚的民俗性和人文性,其中花、鸟、神、兽等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鱼”谐音“余”表示年年有余的寓意,“貔貅”更有招财的涵义,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街道和公园景观多利用了传统装饰图案,如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设计中,保留了汉代“铭文砖”和“花纹砖”的装饰纹饰,在主要建筑和过度空间多采用花格窗,形成景观墙,使老巷子和现代餐厅、酒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时代感和历史感并存。

另外,在色彩上也应吸取传统装饰颜色将其运用在当代空间设计中,营造出富有中国韵味的空间情调。一方面,在全局上可以保留地方传统装饰颜色的主色调,局部融入现代风格色彩。另一方面,在现代感的城市色带基调中,可以提炼几种传统装饰色彩,经过对其明度和饱和度的调整,起到在现代空间色彩中的点睛作用,既凝聚力城市色彩艺术感染力,也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韵味。

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元素的国际化,越来越凸显“民族性”元素的重要性,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在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断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在图形和精神上融合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精华,是传递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的纽带。

结语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迫使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室内空间设计,由于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的制约,还没有形成既结合国情,又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设计风格趋向,普遍出现照搬照抄西洋或中国古代建筑样式或装饰部件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上公认的以拼凑代替设计的现象。这种只重视形式上的美观无法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家是人们的避风港湾,当面对了一天那样让人紧张而冷冰冰的工作环境,回到家中人们渴望的是身心疲惫的释放和温馨的幸福感。室内居室空间设计也同样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在设计中如何进行创新,便成为共同的探索点。

一、国内外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

国内外在室内空间设计上的区别根本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同,因而导致在价值观和审美观设计理念、设计认识上的根本区别。以中美两国室内设计从根本认识上的不同可以看出,美国室内设计所崇尚的风格是个性化、自然化,对室内设计的认识是整体的,空间的,而非表面装饰的,注重设计,而非装饰表象。拿美国举例,美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有着较好的从业氛围。

1、有的业主完全信任委托和对设计工作的尊重,有明确清晰的投资意向与经营方案,业主只提出要求,设计师负责全面的设计与规划,而国内的设计则是顶、地、四面墙,除此之外要么不设计,要么就无能为力了。此中也有很多的难言之隐。

2、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设计风格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刚刚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急于昭示自己的“实力”和“富有”,于是,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我们自身,都习惯性的认为,凡是好的设计,必是复杂的造型和昂贵的材料,必是罗马柱和抛光花岗岩。

设计行业的更新,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室内设计拓展到室内空间加环境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在由“环境意识”进展到“环境与空间等众多领域的设计范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室内空间设计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二、创新探讨

1、不同类型不同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比如餐饮类的空间设计、娱乐类的空间设计、居住类的空间设计、办公类的空间设计等等,不同种类的室内空间设计要遵循不同的原理,不同的规范,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只掌握一些简单的原理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研究多种学科的知识,从中吸取养份,提高自身的修养,多实践,多积累,同时还应头脑灵活,不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全面和扎实的知识,运用创意思维,才能搞好设计。

2、人与室内居室空间环境的交互性

室内居室空间的设计,无非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交流互动”的环境,以支持人类享受到生存的意义。室内居室空间环境不同于工作环境,它是家人放松心情、随意活动的空间,那么它不应该冷冰冰的,应当给人以“活生生”的气息。当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达到和谐时,人们才会产生舒适感、安全感。

进行室内空间居室创新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室内的空间形态,对其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其具有情感意识。例如卫生间,以前人们认为它只是个方便之地从不认真考虑它的设计。现在的人不同了,宁愿自己的卧室设计简单也不容忽视卫生间的设计以及其空间大小的考虑,它已经成为家庭温馨的一个角落。玄关和顶梁柱在室内空间会给人产生气闷和压抑的感觉,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现象。比如玄关处以半透明材质为主要材料结合一些柔和的灯光会让空间显得空旷一点;顶梁柱可以结合周围的空间结构设计成摆放物品的形态。如此一来,无论是邀请的客人还是只身一人在家中都能和身边的环境相“交流”。达到一种创新意境的体现形式。

3、注重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是由观者对室内环境的亲身体验及对设计内涵的感悟而得来的,研究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离不开对人们心里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室内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环境,它是建筑整体和室内空间形态的有机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存在于观者审美的体验中,它是一种能激发起感觉、知觉、联想、情感等等的群集,抽掉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会破坏整体的印象。此外,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感,受到观者审美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审美认识已经与传统的古典审美标准大不相同。但是空间设计的审美观在相对同一的时间和地域中却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同类人群的审美标准具有趋同的现象,并且某些审美的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上会出现戏剧性的回归与反复,所以研究形式美的规律和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非凡。

4、室内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首先,室内空间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或者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做好设计,我们必须细心地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发掘人们的需要或者改善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所以在做室内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营造艺术气氛以体现业主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再次,室内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及使用,给我们做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更好地把新型材料和新技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如何使用新型材料达到我们的设计效果,如何使艺术和技术相结合,让室内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最后,室内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俗习惯。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且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各个民族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不一样,我们在做室内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室内设计必须适合当地的地区特点和习惯,实际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5、加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色彩是一种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不同的社会、民族、信仰、文化教育、性别以及年龄等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也会有所区别。不同色彩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才构成了色彩本身特有的艺术情感和魅力。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设计也要随着功能的差异而做相应变化。室内空间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来创造气氛。就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而言,高明度和高纯度色彩通常所具有的清新、明朗、纯正、愉快的表情,使用高明度色彩可获光彩夺目的室内空间气氛。总之,色彩是室内空间设计的灵魂,室内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结束语

随时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应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空间设计作品,以满足人类对室内空间艺术高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丹.室内空间设计与现代家居艺术[J].艺术评论,2010,(10).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盲人;交往空间;感知行为

【Abstract】For blind people this particular vulnerable groups, interior contact space, designed not only to fully meet the physical needs of the blind, that is, outside the visual needs of the various senses, using the blind touch, taste, smell and hearing to perceive indo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but also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blind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ir emotional needs and the exchange of desires.

【Key words】Blind man;Communication space;Perceptual behavior

1. 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沿革

室内交往空间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从原始社会的共享空间到现代建筑的交往空间,人作为空间中的行为主体对室内环境的不同性质之间的相互渗透有了越来越多元的需求。能够同时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和自我隐匿需要的室内交往空间也彰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1.1 传统的室内交往空间。

在早期居住环境中,室内交往空间便随着人们的居住行为和交往行为发展起来,北京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以及我国特有的里弄街巷弥漫的浓郁人情味,就很好的体现了交往空间中的人居文明。数量有限的住户、划分明确的建筑格局、高使用频率的交往中心、合理的尺度和适度的私密性都为现代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奠定了基础。这些交往空间的出现,不仅维持了居民正常的生活机能,还满足了人在无意识中的社会需求。

古代西方公共建筑中的神庙、殿堂、广场等满足人们集会、祭祀、观演、庆典和商贸需求的大型空间,也作为室内交往空间的初级形式出现,迎合了不同时期不同民众的交往需求。

这些早期的交往空间随着文化、种族以及个人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满足了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公共需求,使交往行为由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即三五成群、三三两两的交流沟通,逐渐发展成城市意向中的活动体系,为文明的发展与流通大开方便之门,也为人们在社会交往范围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2 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

现代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趋势,使交往空间作为服务于人际关系的环境实体早已备受室内设计领域重视并伴随着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建筑美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也使适用于各类人群的交往空间逐渐发展并融入了大众的共生空间中。

有社会的地方就有人际交往,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是以交往空间为载体来形成个体之间的心理倾向和相互作用的,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化的办公、教学、商贸、医疗等各个领域的交往行为的需求,使得活动其间的个体与团体更具备健全的人格,还在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的限定下发展和完善不同的人际合作模式,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沟通方式。

2. 盲人对室内交往空间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学习和美学的需要。盲人作为社会中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缺乏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空间的能力,在室内交往空间中,要满足盲人的各种层级的需要,首先要使其有效的感知空间环境信息,从而与空间和空间中的人进行“对话”交流并真正融入到交往空间中来。

2.1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感知需求。

除了视觉,人的主要感知途径还有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按照感官的感觉距离和感知范围的不同,首先是触觉感受到的风、温度、湿度、振动、材料的质感和形状等信息,其次是嗅觉感受到的气味,最后是听到的声音。室内交往空间中的盲人就是通过这些感官的综合运用来感知环境信息的,其感知行为不仅要与建筑环境互动,还要接收和反馈人的交往信息,只有在设计中满足了盲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他们正常的使用交往空间。

2.1.1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触知觉。

在无障碍环境设计中,早已普及的盲道和盲文提示的使用就是利用了盲人敏锐的触觉来为其提供行为上的方便。除此之外,不同方位的开窗和门洞、不同的空间走向和阻隔、不同的风向来源以及不同触感的材质等都是盲人的触觉可感知的环境信息。

这些信息中,除了常见的盲道和盲文提示设施,门窗的方位通过空气的流动和室内外微气候的变化来增加盲人的方向感并为盲人传达这样的心理讯息:他不是被困在封闭的盒子里,而是生活在一个与外面世界存在密切联系的生动空间之中,因此,合理的设置门窗洞口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交往空间的意义,即与自然对话。另外,空间界面材质的变化也为盲人提供大量信息,金属的冷漠触感、木材的亲切感觉、布料的温柔质地等因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在为盲人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情境中大众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饰面的纹理、构件的造型、陈设的体量和家具的尺度也可以经过巧妙的变换为盲人提供行走方向、环境格调、装饰风格、功能用途等信息,从而弥补了一般盲道和盲文符号在数量、宽度和面积上的缺憾。

2.1.2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嗅知觉。

人的嗅觉是无法像触觉那样精准的,因此盲人对气味的感知通常无法成为他们行动的向导,但是,不同的气味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条件反射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下,盲人的知觉在受到某种信息的刺激时要比正常人敏感的多,或者说这是一种知觉的补偿作用,轻微的芳香带给盲人的愉悦心情和刺鼻的气味带给盲人的躲避欲望要比视力正常的人更强烈,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更愿意同吐气如兰的人沟通协作。所以利用不同的气味来营造室内软环境的氛围可以增加惬意的感受,有利于调节室内微气候和完善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另外,不同浓度和性格的气味也为盲人的行为提供暗示,如果曲转的长廊飘来美味食物的香气,人们便会循着由淡及浓的气味找寻餐厅的方位;森林的新鲜和玫瑰的花香、书籍的油墨和胭脂的芬芳、奶油的香甜和美酒的甘醇等等,都会因其不同的性格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不同功能、用途和风格的空间可以运用不同的气味来强调不同的感觉。

利用嗅觉传达空间信息来完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在实体环境发展的前提下对感性环境的探索,把人性的细腻情怀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间接的体现了环境的性格,与其他途径传达的信息相辅相成,从而给予了在黑暗中生活的盲人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感受和空间体验,促使他们带着适当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当中去。

2.1.3 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的听知觉。

听觉是盲人生活中的重要帮手,语言、音乐、噪声等各种声音的提示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为出行的盲人提供信息。室内声导系统、音乐设备等设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使信息的传达更加便利快捷。随着听觉心理学、心理噪声学、心理乐音学等学科的发展,盲人的听知觉也更好地在科学的指引下被充分利用,结合了声音导盲系统的交往空间设计也成为无障碍设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声音导盲,不仅仅是语言的引导,还包含自然声的心理暗示、优美曲调的心理辅导等更广泛的意义,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理论和应用结合的产物,帮助盲人更真切、积极的感受交往空间。例如,适当的环境声对盲人听觉的刺激为其带来融入群体的感觉;听到舒缓流畅的乐曲而感受到的温暖与舒畅;听到明朗轻快的节拍所产生的希望和自信;循着风吹树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气息,下意识的找寻到窗口或通道等等。

用耳朵代替眼睛来辨别世界,倾听社会的声音,正是交往行为的直接表现,是盲人感受斑斓世界的重要手段。用声音传递的信息、促成的互动、调动的情绪、陶冶的情操都是室内交往空间所需的设计元素,合理适当的把音乐、语言、提示音、声响等融入其中,提高效率、减轻疲劳、调节气氛,与其他感官协同合作,增加了信息的数量和准确性以及交往行为的和谐程度,不仅能够满足盲人的生理活动需求,还能满足各种人群的心理需要

2.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盲人的感知行为作为其满足生存需要所必备的本能和技能,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较视力正常的人更加具体和精确,这包括室内设计中各元素的材质、尺度、形状;陈设的摆放、布置、作用;空间的流通、走向、功能;环境的氛围、微气候等各种适合盲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因素。随着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盲人的需求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但如何能够使盲人真正在室内交往空间中行为无障碍、交往无障碍,还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2.2.1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生理需求。

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满足饥饿、寒冷、疲惫等状况下需要,在室内交往空间中,盲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是如此,空间的温度、湿度、风力是否适宜;材质的质感是否舒适;道路的指向、流通是否明确;声音的提示、音乐的种类是否适当;公共设施是否安全无隐患等都是需要在设计中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如何满足盲人在交往行为中的生理需求。

室内交往空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的交往行为提供场所,盲人的交往行为首先是受整体氛围感染影响的。初入一个设计合理的交往空间,适宜的温度、适度的声响和宜人的气息是盲人对此空间的第一印象,然后通过导盲设施或声导系统的帮助进行交往活动,最后接触到具体的陈设、构件、设施和人群并借助它们来完成交往活动。距离适当的厅、廊、台、柱;舒适合理的桌椅、栏杆、台案;甚至尺度恰好的拐角、书架、墙壁、隔栅等都是可以发生交往行为的地方,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不同的交流欲望和沟通方式组成了多样的社交活动,盲人的交往活动也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不同的是,盲人更需要人性的关怀,他们对交往对象和环境实体有着更细致的要求。在设计中,用硬件设施和陈设客观的限制交谈对象的数量;用通透连贯的栏杆、连廊、过道增加空间和人流的流通性从而使交往活动更加灵活多变;用小范围的气味、触感变化规律的材质调节空间的情调;用随处可寻的感应声导装置和触手可及的盲文点字符号等细节协助交流等,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运用触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行为的设计,交往空间才能真正满足盲人的生理需求,为他们的交往行为提供服务。

2.2.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心理需求。

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才能有足够的活力来驱动其他行为的发生,此时,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和认同感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才陆续或者交叠的出现,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心理需求才使得室内设计不断的发展和升华。

交往活动中的盲人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在投入的交谈、倾听的同时,还要敏锐的感知当前群体以外的异常信息,以便准确、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彼此交往行为的变化,因此在室内交往空间设计中,家具、陈设的尺度和空间形式从开敞到半封闭再到封闭的适度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可触及的空间流动和走向、可信赖的角落和私人领域、可预知的方向、区域、空间界面和路况变化都是设计的出发点。此外,对明晰的区域划分的感知和对不同空间性格的感受、享有受瞩目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会感到尴尬的适度沉默或者独处、可以放心投入情感的交流平台以及高层次的交往状态等,都是盲人在室内交往空间中不同情形下的心理需要,这些复杂的需求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环境界面来抒发和释放,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交往状态。

3. 盲人与室内交往空间设计

通用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的提出和发展使弱势群体的需求逐渐受到社会重视,交往空间作为室内环境中重要的环节,不仅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承担起为残疾人扫除交往障碍的重任,使他们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的交往活动当中去。

3.1 室内交往空间中的盲人。

当一个盲人身处某个交往空间中,如果没有必要的提示或者切身的感受,他本身是不会敏感的意识到这里的交往功能的,一个明亮的活动大厅和一个昏暗的地下室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有了交往行为或者促成交往行为的条件,情况就远非如此了。此时直接的语音和盲文提示尤其重要,间接的氛围渲染也不可忽视,在声导系统和盲文触摸设施的盲点,必要的环境声、清新的气味、触感良好的饰面材料等都是盲人放松身心的条件。交往空间本身的合理设计是除人为的引导盲人交往行为之外最好的向导,在满足基本行为需要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激发盲人的交流欲望,为盲人打开了人际交往平台的大门,也是社会整体和谐趋势的表象,是盲人借助交往行为融入群体、完善人生的希望。

3.2 盲人的感知行为对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影响。

通过研究盲人的感知行为,使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在功能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更加的细致和完善,也使得形形的交往人群在交流的同时融洽共生。好的设计不仅是为盲人服务,更是为大众服务,使盲人在其中活动方便而不被视为异类。盲人的感知行为折射出的正常人忽视了的自身的深层次需求,影响了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的发展动向,促使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飞速发展,并由此触发人们对整个室内设计领域的新思考。

4. 结语

以研究盲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完善特殊人群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通过分析盲人的感知行为,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到大众的交往空间当中,使社会整体作为完美设计的受益者,并为盲人和正常人搭建和谐融洽的交流平台,这是当前室内设计领域的需要和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设计师们需要深入研究和长期探索的社会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5篇

美术创作人员在得到一个演播室空间美术设计的任务时,酝酿最初的想法和形象化的概括,抓住对设计的独特理解,逐步形成它所塑造的演播空间外部形象的具体想法和意向.意在笔先,避免机械地按照节目规定的空间提供一般化地环境设计,才能提炼与节目有内在联系的造型因素,使空间成为一种潜在的语言,创造出仅靠人物语言动作无法充分表达的深遂意蕴。

在这里,我暂把演播室空间的设计分为六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假定的空间

假定性系美学概念之一,假定性是一切艺术创作所共具的属性,空间艺术中以抽象象征虚拟引喻,间接表现艺术的时空感。

演播室的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假定的空间场景,通过不确定空间的指定性,体现节目风格,例如:凤凰卫视的“杨澜工作室”,是一档以讲述历史长河中种种发人深省的故事、轰动的事件、才子佳人的传奇,回顾历史,给人以启迪的栏目.,整个节目开始摄像机由上自下,由右向左缓缓移动,象征历史文化的罗马石柱屹立在运动着的蓝天白云下,每一个柱子的中间都有一个电视屏幕,不断播放着珍贵的历史资料,主持人从柱子间慢慢走进镜头讲述一幕幕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假定的空间定位在一个变化的历史长廊中,把一个古老的历史废墟景象搬到演播室,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环境中,让观众能更好地去了解过去的各种历史。

二情感空间

不同类型的节目体现出来的感情基调是不相同的,一般节目的开始往往通过一段音乐,几组画面,几行字幕,就可以让观众了解整个节目的风格,环境的设计同样也从背景到环境空间道具无不体现出某种特定的情感用语。亚洲卫视的[V]频道,几乎所有演播室的空间设计,都采用极度夸张的色彩,奇异的道具,再加上主持人新潮的发型及服装,体现出先锋音乐的存在空间,在这样的气氛中,肯定不会有严肃的故事发生。

三交互式的空间

谈话式的节目中,演播室的空间设计目的是让主持人与观众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迅速沟通,调动情绪,让更多的观众融与节目中进行参与。“实话实说”栏目,演播室为圆型空间,观众嘉宾主持人三者在同一对等空间,摄像分布其中,主持人在观众嘉宾中来回穿插,打破了空间的两面或三面的传统组成结构.这种开放的空间构架,能更加轻易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情绪,让主持人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从这一点来说,演播室空间的美术设计,已不是简单地独立出现的,它是通过空间这个媒介与节目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搞装饰装修的设计人员,在搞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时,为什么显得有时力不从心了。失败的设计只能体现在独立的空间变化,独立的背景空间,与节目本身相差甚远。

四空的空间(通用性演播空间)

一些演播室不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场所,关键是画面的整体和清晰,再配置简单的道具,这种布景也称为通用性演播,常用中景和近景,全景仅仅起到穿插作用。例如:凤凰卫视的“铿铿三人行”栏目,整个演播室只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幕布,以此体现“人生大舞台”“幕后休息室”的意象,以再简单不过的背景突出节目调侃诨谐的风格,是典型的后现代舞台风格,把三个人物放在一个简单的中性背景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性格更加突出,这种空的空间设计可以使观众唤起某种形象感触,也就是所谓的形象联想,形象联想也就是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契机,是塑造形象的基准。

五装饰性空间

如果是中性节目,不需要表明人物的特定环境,只需要有一个优美的背景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欣赏性,比如:音乐舞蹈节目杂技表演节目就需要在通用性的空间背景基础上,给予特意的精心设计,这也称为装饰性布景。这种装饰性空间场景,要考虑演员上下场的变化,利用色彩空间的变化,传统或现代的图形变化使节目本身更加充实漂亮,甚至可以利用机械装置增加演播室的空间变化,让节目更有可看性。

六虚拟空间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儒雅;意境营造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室内空间设计要满足人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还越来越注重营造室内空间的意境,从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室内空间的意境是能够让人融合有意和无意的一种生活体会。有意是指在思想意识概念中的永存,无意是指不需要刻意跟随内心,而意境就是一种生活的感觉。在生活中,很多人追求“情景交融”的精神层面,所以设计师通过营造室内空间的意境来传达一种思想和情感,使室内空间中的人们体会到意境美,并达到这一精神层面。很多人认为,室内空间的设计只要符合了形式美就会产生意境美,其实不然,形式美只是抓住了人的视觉感受,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意境美则抓住了人的心灵,使人产生灵魂上的共鸣。所以,要想升华至情与景交融的精神层面,意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

2儒雅意境的概述

儒雅是我国历史对事物的最高赞赏之一,营造一个儒雅的室内空间意境,不仅能使室内空间富有审美品质,还可以使其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儒雅之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含蓄的气质和风度。中国文人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将中庸、责任、远见、兼济天下的豪情和儒雅之美通过自身的学识和气质完美地呈现。而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儒雅”这个承载了中国文人风范和信仰的符号也正在焕发新的活力。用中国传统元素来营造室内空间的儒雅意境不仅是用历史的沉淀来营造室内空间的意境,更是用文化的底蕴来体会生活的感悟。当然,仅仅用中国传统元素来营造室内空间的儒雅意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因此,这就要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与简洁大方、注重实用功能的现代风格相结合。“意境”这个概念是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观念中逐渐产生的,在很多艺术形式中都有相应的体现,它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室内空间镜像是组成意境的基础,要想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就需要对镜像进行设计和布置。意境是一个审美范畴,揭示的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体现出人与艺术的密切关系,有着深刻的审美心理内涵。“意境”属于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两者在对立中统一,彼此依存,彼此约束,最后相生结合成了意境。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一般是由实境和虚境组成,实境就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境,而虚境则是实境的升华,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和领悟。从虚境中,我们能体会到艺术家创造实境的目的和意向,而虚境也最能体现艺术家的情感。但是虚境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以实境为依托,在实境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虚实相生,它们是相互区别,相互依存。要想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层面,对室内空间灵魂——意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意境不仅表达了空间的情感语言和思想,而且使空间中的人们在放松心身的同时,其精神层面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3如何营造室内空间儒雅意境

一个儒雅的室内空间意境,可以使空间中的人们在放松心身的同时,其精神层面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而一套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案的核心也是空间意境的营造,意境传达了空间的情感语言以及思想,不仅让室内空间富有审美品质,还使室内空间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3.1空间形态与儒雅意境的营造

空间形态是室内空间设计中营造意境最基本的要素。室内空间因为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差异化,它的形态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不同的空间形态带给人的感官意识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人们往往以空间形态的这一特点作为依托来营造带来不同感受的空间意境。比如古人就经常使用隔扇、屏风等来划分空间形态,营造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儒雅意境。

3.2空间色彩与儒雅意境的营造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色彩搭配会对意境营造产生的最直观影响,所以设计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来营造不同的空间意境,并通过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人们对色彩的视觉体验来源于日常的生活经历,不同色彩组成的固定搭配表达的情感通常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比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青灰色的屋顶搭配白色石灰粉墙,从色彩关系来看,强调明暗差异,纯度较低,这种色彩搭配就很容易让人感受和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清新脱俗和古朴雅致,从而营造出儒雅的空间意境。

3.3家居陈设与儒雅意境的营造

室内空间设计中,家居陈设的选择在意境的营造上至关重要,使用中国传统的家居陈设能体现出室内空间的儒雅意境,其中当属明式家具最具代表性。明式家具主要由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硬木制作,原材料的选择注重体现木材自身的自然色泽和肌理纹路。整体造型大方,坚实牢固,榫卯结构精密合理。明式家具是汉族传统家具的典型,也是最能体现儒雅意境的家具,而最常用来营造室内空间儒雅意境的陈设则是充满文化气息和书卷情趣的挂匾,各种配以好词佳句的挂匾成为居室主人抒发胸臆、表达情怀的媒介,让客人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主人的志向情操,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室内空间的儒雅意境。

3.4室内植物与儒雅意境的营造

植物是营造室内空间儒雅意境的主要物体之一,各式各样的植物可以让室内空间变得愈发灵动和生机勃勃。绿叶枝芽可以作为门窗的镜框,使窗外的美景更好地映入室内,而那些单调的角落也可以利用绿色植物来点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了营造儒雅意境而挑选的室内绿色植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仅仅要挑选可以点缀室内空间环境的绿色植物,而且还要能寄托主人的情感以及表达主人的心志。所以,那些能够将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的植物往往成为室内空间设计中营造儒雅意境的最佳选择,如分别代表着傲骨、清幽、坚韧、高洁品质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4结语

室内空间设计中儒雅意境的营造需要不同设计元素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贯通,充分利用好不同的设计元素,便能在相对有限的室内空间里迸发出无限的意境之美。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师,我们需要拓展室内空间设计的新观念,在对当代艺术的重新感受和认识中探索新的设计语言,以适应人们日益改变的审美需求,并创作出跟随时代潮流以及具有自身深刻艺术价值的新作品。

作者:李军苗 肖玭娉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延海霞.浅谈室内空间意境的表现[J].科技信息,2009(32).

[2]张爱莉.室内空间意境创造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性空间;适应性

Abstract:Montage think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space provided for the spac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his paper constructed from thought, expression, and typical case studies of the three points in space design of adaptability.

Keywords:Montage;Narrative space;Adaptability

1 引言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构成、装配”,后由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蒙太奇思维是通过两个画面的随意性或非随意性组合,使新组合成的画面能在人们的意识中唤起单独一个画面所不能产生的概念和情感。蒙太奇思维在叙事性空间设计的应用研究就是将某些特定空间进行空间上的有序排列,并通过蒙太奇手法“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空间。具体讲,空间是以相互邻接的形式存在,时间是以前后相随的形式存在。人在时空中运动,其时空感受不局限于视觉的瞬间反应,而是一直处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上。蒙太奇思维是通过变化外部环境对人产生内心影响,使人际空间位置的变化引起相互间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新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是按一定的序列顺次展开,逐渐将人带入一个个事先设定好的情节中,激发人与空间环境的情感交流。

2 叙事性空间的蒙太奇思维构建

以蒙太奇的概念来建立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建构性思维,是通过对当代影像空间的探索,发现电影蒙太奇中丰富的架构手法和叙事手法与后现代城市设计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包括交叉、剪辑、跳跃、连接、渐变、烘托等等的编辑手法,都为城市空间设计创新性的提出一种研究方法。具体将从空间形态、空间界面和空间序列三个方面研究叙事性空间的蒙太奇思维构建。

2.1 空间形态与蒙太奇

城市中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性质的空间形态千差万别,有呈线性,如街道;有呈带状,如滨河两岸;有呈块状,如城市广场;有呈不规则型,如城市公园等等,但是空间形态不仅仅是平面式的简单的直观表现,对它的研究要建立在运动中立体式的多样化感知。蒙太奇对空间形态的作用强调人在运动状态中感知空间,建立多样、叠合、立体的感知模式。如同电影蒙太奇本身,空间蒙太奇也类似于一种戏剧化的组合,使城市空间中各形态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使空间中的人在室内与室外、封闭与开敞、平静与喧闹之间不断地体验。

蒙太奇影响下的叙事空间形态表现出一种多样性,包括点、线、面的综合,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平面与立体的转换。这种种的叙事空间形态最后在设计中的表现就是围合的封闭与开敞,地面的上升与下沉,界面的通透与弯曲等等的组合变化。

2.2 空间界面与蒙太奇

空间界面是由建筑、构筑物、绿化种植、铺装等一切能起到围合和限定空间的环境要素所形成的空间围护面。它是设计师用来表意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叙事空间的认知和解读。蒙太奇思维下的叙事性空间界面更注重视觉影响。通过视觉映像的冲突与变化,满足人在空间中的情感交流要求。蒙太奇对空间界面的处理是通过叠加不同层面的空间界面,产生新的视觉效应。具体分析蒙太奇对空间界面的处理又分为重构、变异和拼凑三种方式。

1) 重构

重构的特征就是分解常规的意向格局和模式,导致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并给人以想象的新形象。例如上海新天地改造项目,就是将原有的建筑立面与新的环境空间重新构建在一起,在视觉感知上表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种冲突却给空间带来极大的趣味性,活跃了空间界面和情感体验。

2) 变异

变异的特征就是通过产生强烈的对比,比如电影中黑暗与白天的转变,从而产生重大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变现在空间界面中就是局部的视觉中心,引起人对空间的特别关注。

3) 拼凑

拼凑一词虽然带有“随意性”,但是应用于空间设计中变现为符合某种规律或有规律可循的组合方式。这种蒙太奇手法是通过打破原有结构,将“碎片”以一种新的结构组合,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空间意象。

2.3 空间序列与蒙太奇

客观上空间序列表现为空间以不同的尺度和形态的连续排列,主观上这种排列形态是由人的视觉连续性所决定。蒙太奇对叙事性空间序列的影响解决了人在空间中运动的流线和视觉的问题,这就类似于电影拍摄过程中总是把镜头集中在会令人兴奋地事件主线上。它将人的视觉运动围绕某一视线轴作改变,而人在空间中的运动会在这一空间轴线的两侧摆动,使人的空间体验不间断发生变化,从而使人在空间序列中按照某一视线主轴将一些连续的、清晰的、相互区别的物体联系起来。这一视线主轴通过人在空间中的运动和感知表现为连续的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蒙太奇作用下的空间序列可以构建出一种线性模式,包括前导空间、推进空间、空间、后续空间以及重叠空间。前四个空间是常规序列,重叠空间是在常规序列的基础上,依据城市开放空间的特征,不断的穿插于各个空间或组合各个空间,将空间尺度拉大或缩小,产生分离与并置的效果。重叠空间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功能,它更像是插入常规序列中的优化系统,由于新系统的加入,空间序列发生了激变,表现为冲突和趣味。常规的空间秩序或是被强化成一个主轴,或是被分解成若干。

3 叙事性空间的蒙太奇表现方式

空间是以相互邻接的形式存在,时间是以前后相随的形式存在。叙事性空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造型艺术。人在时空中运动,会时刻感受到因空间时态的更迭而产生心智体验的更新变化。这与蒙太奇强调时空剪辑、分解与组合的特质相吻合。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谈论蒙太奇思维在叙事性空间上的表现方式。

3.1.叙事性空间的时空剪辑

借鉴电影蒙太奇中的时空剪辑原理,叙事性空间的时空剪辑是指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剪辑在一起,强调不同时间中空间的差异性,通过时空的转化形成不同时间的不同事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场所体验。具体分析,这种时空剪辑在叙事性空间中的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兼容性与对立性,即对传统和现代空间之中的时空进行剪辑;二是强调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即对不同时间空间事件或同一时间不同事件进行剪辑。时空剪辑的手法不但能为原有空间留下记忆,并且能创造富有活力的新空间(如图3.1)。人在新旧空间中感受到现在与过去,既会产生回忆也会产生共鸣。

3.2 叙事性空间的分解与重组

电影艺术中的“分解与重组”是将一个画面进行视觉断裂,把原本简单的连续的镜头转化成若干分镜头的组合,创造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蒙太奇的分解与重组手法在叙事性空间中集中体现在对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控制上。空间分解是处理空间之间的断裂问题,考虑到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尺度过大,整体性和统一性减弱,从而分解成若干单元。空间重组是把若干相互关联但却保持个体完整性的碎片单元,通过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如图3.2)。叙事性空间进行分解与重组后会表现出多元的空间形态和丰富和空间意象,人在空间中的视觉和体验也会随之增强。

4 蒙太奇手法在叙事性空间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1983年,瑞士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在法国巴黎与其他国际顶级建筑大师参与了一项名为拉维莱特公园的公开竞赛。最终屈米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蒙太奇理论获得竞赛头奖。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发现设计源于对前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的无序性、分离性的蒙太奇空间叙事手法和解构主义中的将点、线、面分解和重组手法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把复杂的环境要素“编辑”成具有一定空间秩序的“片段”,进而唤起行人们的主观感受,形成一个个连续的、动态的、精彩的故事空间。拉维莱特的成功,引起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带动了蒙太奇在空间设计中的系列研究。

通过上面对的个案研究,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电影蒙太奇在空间设计中的创新性思维。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电影蒙太奇和叙事性空间不同,但是在思维方式、创作理念、表达过程等多方面都有着相似性,而且叙事性空间注重故事的编排、时空的变化、人的体验等方面,也和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很相似。当电影和叙事性空间相互转化时,电影导演成了设计师,电影观众成了环境接受者,电影情节成了空间故事题材,两者几乎成为了一样的创作过程。因此,将蒙太奇手法应用于城市开放空间的叙事性设计成了一项可行而有意义的研究。

5 结语

空间设计意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漫游空间;宗教建筑;旅游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oaming spac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with red 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called as example, illustrate som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in modern religious building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same typ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external space design.

Keywords: roaming space; religious buildings; tourism building; design of outer space

中图分类号:TU2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早期建筑代表作——萨伏伊别墅中,除了提出“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五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建筑宣言,而且在其内部空间中,柯布更是注入了对于空间运动的思考,即“漫游的空间”——萨伏伊别墅选择一个正方形平面,以此来环顾四周视野,并让行进者在没有明确界面分隔的空间内,在主要以柱子围合的流动空间中,进行随心所欲地漫游。柯布正是以“漫游的空间”作为其新建筑的一个立场,来对抗古典建筑对于建筑空间的桎梏。

新地域主义建筑大师查尔斯·科里亚也曾提出与之类似的“漫游路径”,对此他解释说,“将建筑形体分解成为系列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体量,这在印度建筑中非常普遍······根据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和从事活动的不同,人们从一间屋走到另一间屋。这种生活方式类似于游牧民族,既合乎时尚,又吸引人。用这种漫游的路径来贯穿整个建筑的空间组合,不但赋予建筑以丰富的形式、体量,而且能够与地域气候相适应。”科里亚的“漫游路径”,着眼于地域建筑,从地域的自然条件、文脉角度思考建筑的内部空间形式,是对流动的空间在建筑地域性上的积极探索。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空间流动性的探究逐渐成熟,但对于建筑内“漫游”式的行进,在创作上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观念。但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尤其对于拥有多座单体的建筑群体设计而言,漫游式的空间流动亦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漫游空间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群体的空间活跃度,使空间富于变化,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出无限的空间感;二,传统建筑空间的形式大多是分散的,其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建筑的地方文脉,而漫游空间正是利用现代建筑语汇去回应建筑地方文脉的呼唤,从而创作出属于建筑所在地域本身的空间场所感;三,漫游式空间的目的,是使人在建筑内行进的过程里,于内心中感到空间的丰富与变化,从而带来身心上的愉悦,相对于“流动的空间”,“漫游”更强调于人在建筑内的空间感受,通过空间的品质,在人的行进过程中带来情感上的激发。

在中国的传统寺庙中,不管是汉式庙宇的伽蓝七堂式[1],还是藏式庙宇的自由分散式,都采用了多单体的分散布局,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漫游空间,在创作上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下文中,笔者将以藏传佛教建筑“红召”为例,分享自己在参与其设计过程中的笔记,来阐述其关于漫游空间上的个人创作感受,希望能够对大家在类似的建筑创作中有所裨益。

红召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召乡,原为当地闻名的藏传佛教庙宇,于时毁于一旦。现红召方案,为受当地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委托,于红召乡地域内进行的易址重建。红召重建方案,兼具宗教、文化传播、旅游等功能,是一座现代的综合性建筑(图1)。

在红召重建的创作中,转经道[2]与辩经场[3]构成了建筑群体的主要交通空间,他们与建筑单体,共同构成了“点—线—面”式的外部空间基本形态(图2)。而在这样一个空间形态中,蕴含了“漫游”式的场所化意向,并在空间内人的通过路径中,加入时间因素,让时间成为空间体验的一部分,以此来展现空间特质——在时间的作用下,空间于光影变换、体量变化中呈现生动与多样化;人的空间体验随视点、行进的快慢与停驻而不断变化,感受空间节奏的张弛、空间在心中的图景化。

在红召漫游式的外部空间形态中,对于作为“点—线—面”的终端来说,“点”呈现了建筑群体布局中的特点——自由分散、逐层向心收拢、标识中心性;“线”描绘了路径,表明了行进方式,更是控制了整个空间序列的节奏;“面”不仅仅是建筑前的广场或辩经场,它是群体内置放点与线的空间层次,其表现出一种匀质化、开放化的空间特征。当时间作用于点、线、面之间时,创作的理想空间效果便是,人在其间行进的过程中,通过行进的路径,感受光影的变化、空间层次的交叠、建筑体量的收放,从中能够获得身心放松的、可为不可为的自由状态,对整体空间的印象是图景化的,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宗教性的场所感。而转经道和辩经场,作为人在空间中行进的路径,作为在漫游空间中的具体作用方式,来塑造于交通与交流之间的、过渡与融合之间的空间特性(图3)。

由于红召即作为旅游建筑,又作为宗教建筑,需要满足游客和信众双重的需求,那么在漫游空间中,两者的心理需求也是不同的——游客需要空间层次、光影变化的丰富,空间生动而多样,因异域化的风格标识而产生的文化冲击,那么他们在漫游式的行进过程中,得到的是文化图景式的空间感受;信众需要暗示性的空间意向(如曼荼罗的图式)[4],需要宁静化、纯粹化、匀质化的空间特质,他们在漫游式的行进过程中,得到的是内心自省式的空间感受。在创作中,应当关注不同受众的心理感受,在漫游式的空间内,基于不同心理感受的设计,会在细节处产生微妙的变化,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当然,笔者描述的漫游空间,是一种在创作中对空间效果的理想状态,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建筑创作手法,笔者只能够通过单纯的语言描述,来表达创作中的态度和思考。而对于同类型的建筑设计(尤其是新建藏传佛教建筑的设计)来说,笔者期望设计者能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营造上,参照漫游空间的思考,从关注具体的空间品质开始,关注时间因素,关注空间与空间之间在路径上、层次上、序列上的相互关联,关注不同受众在行进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以完善空间的整体秩序,建立只属于创作本身的空间场所感。

[1] 伽蓝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固有标准。

[2]转经是藏传佛教寺院在日常宗教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信奉藏传佛教的僧俗人等,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围绕寺院、佛殿,每转经一圈,相当于念经一遍。转经道的路线是周而复始的圆,无始无终,转经的信徒们可以随意地从某一点进入,也可以任意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