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培养兴趣 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吸引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改进教法 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乐与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用启发式教学,适当留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给学生制造些悬念,引导学生翻阅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二)发挥学科特点 吸引学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科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扑朔迷离的实验现象,如“变色溶液”“喷泉实验”等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用中和滴定、氯碱工业等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大意义的化学知识来感召学生,激发学生读好教材,努力学好化学。

(三)改进阅读材料本身 吸引学生

新教材上有很多内容,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的H和B,溶洞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这些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都很强,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外课本知识大多为静态文字,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可适当补充些表格、图片或设计成课件,在电脑上播放,多种呈现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检查评点 强化兴趣

对布置的阅读任务要注意检查,对取得好的阅读效果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强化,开展阅读比赛,同学之间相互竞争,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传授方法 教会阅读

有了浓厚的兴趣,阅读的渴望,还应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阅读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三、概念 原理 重点读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化学知识的精髓,是指导我们学习化学的有力武器,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反复阅读,重点、要点要了然于心。如对于电解质这一概念应抓住“溶于水或熔融”“导电”“化合物”,非电解质则应抓住“溶于水和熔融”“不导电”“化合物”等等。

四、易混知识对比读

中学化学有很多知识很接近,很容易混淆,将这些易混淆知识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是掌握易混知识的主要方法。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四同很容易混淆,可将它们放在一起,从概念,属类,举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五、同类知识集中读

将分散在不同部分的同类知识归纳整理,集中放在一起阅读。这样不仅认识更加全面,还可以加深对同一类事物的理解找出其内在规律,如复习时将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归类有:①醛类;②甲酸、甲酸某酯、甲酸盐;③葡萄糖、麦芽糖。可进一步归纳出:

(1)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只能说明该物质中有醛基,

(2)其它含醛基的物质也可发生银镜反应。

(四)化学图表分析读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图表,这些图表对概念原理的导出及解释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中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读出原因,读出结论,读出规律来。例如从元素周期表可读出:

(1)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

(2)同一周期(从左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从上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规律。

三、 培养习惯 勤于阅读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 ;激活思维 ;激发兴趣 ;训练语感 ;研读释疑

苏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能否顺利学习,首先决于他是否理解的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决定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我们的现状是好多学生不会读书,读起书来不得要领,甚至无法断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其阅读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为基础,共同参与经历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尝试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语文教师,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据本人执教多年的实践,谈谈我的浅见。

1 创境导读,激活思维

创设情景是触感,激活思维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用创设语言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或悲或喜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你在哪里》可作这样的描述:1976年1月8日,那是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日子,那一天,高山肃立,江河垂泪,亿万中国人民悲痛欲绝,人们涌向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十里长街,齐声高呼,四处寻找我们的好总理,诗人柯岩正是饱含这种深情才写下《,你在哪里》这感人肺腑的诗篇。设置音乐情景,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枣核》一文,用一首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学习氛围中,学生心中溢满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在树海中,仿佛自己就是一棵树。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创设配音画面情景更能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全身心品味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思想美,思想为之荡漾。

2 质疑问难,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热爱这门学科,才能产生求知欲,阅读教学时,激发学习兴趣,我从以下入手:

2.1 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开始,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山市》时,我用文中鬼市的传说导入新课,随之提问“为什么会出现鬼市呢?”立刻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点拨关键之处,引导在火候上,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诱发学习的兴趣,导出最佳的效果。《背影》一文歌颂深沉的父爱,在教学中如果开篇提问“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学生定然茫然一片,此时要引导学生阅读四次描写背影的内容。尤其是分析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的境况下,在车站送别时,父亲艰难的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桔子的背影,细细品味,我们会被深深的父爱所打动,这时,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子情深,有着父亲的饱经忧患与奔波劳碌。此情此景,教师追问:“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难点突破自然水到渠成。

3 训练语感 培养悟性

当代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视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感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是不可忽视的能力培养。叶圣陶就指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面对教材,我们要凭借语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调动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情感等心理机制作用于文章,移情于文,在读者头脑中产生共鸣,填补作品的空白,创造出新的生动画面。

如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走”原来就是写脚的动作,而文中却写“手”,通过朗读语段,揣摩这个动作,孔乙己不幸的遭遇,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作者不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深沉的思想情感吗。

再如《桃花源记》,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获得整体感知,然后凭借最初的直觉形象,再造想象,将桃花源画出来。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感知的形象逐渐组合为一幅层次色彩斑斓,真实可感,优美幸福,自由安乐的生活图景。

4 研读探究、促其释疑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解疑的过程,课堂中采取讨论、探究的方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做法,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种讨论,有时是个人发言,有时是小组代表发言。根据问题深浅和难度大小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另外解疑的过程又是个调控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本节课主要教授的内容,重点突破;涉及下节课的内容,可鼓励学生课下思考;总之,用灵活自然、巧妙、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启发。教师主导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指导学生自学,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尝试去了解,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中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合,就会产生独创成功的喜悦,反之,就会比较思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既体现教师的主旨作用,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相处融洽。实践证明,先学后教启迪学生的智力、激发潜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就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需要实践工作中逐渐改良,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一、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能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会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让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浏览全文,说出段落大意;划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课上和其他同学一起解决。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也变得更主动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二、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学生踊跃参与,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因此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时,不要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如果是学生能动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让学生们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在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们的思维,为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题目,层层递进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根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例如:在教Great people时,我把题目设计的一个比一个难,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设计题目时,我们可抓住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True or False的问题:

A. Neil Armstrong was born in the 1940s.

B. He flew in an aero plane when he was six.

C. The Gemini 8 mission is all about star signs.

D. Gemini 8 landed in the USA.

E. Neil Armstrong received his student pilot’s license when he was 15.

F. Neil Armstrong successfully brought the spacecraft down in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when Gemini 8 was out of control.

G. Ask students to scan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and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explain the words to the class in English.

这7个题目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文章中涉及的所有事情,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们掌握知识,让学生们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

四、训练技巧,激发兴趣

为了检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抓文章的大意,抓特殊的细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推断隐含的意义和辨认语段过渡。这类训练应提炼训练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掌握某项阅读技巧。英语阅读教学要通过有计划的活动,让学生拓宽知识面,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1.阅读前,让学生明确训练目的及要求,做一些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如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出必要的生词词义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2.阅读过程中(While-reading)教师要提出阅读任务并介绍阅读方法,注意观察学生有无不良的阅读行为;3.阅读后(Post-reading)的活动很多,如可以通过提问训练学生,直接从文章中找出段落的主体句,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性思维的能力,或做多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Yes/No和Wh-问题等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背景介绍,加深理解

在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课文本身的讲解,甚至细化了每个句子,每个单词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于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其实如果能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那么教师可以分主题在每个学期中,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外国背景文化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把阅读题材分类,分成风俗、礼仪、饮食、教育等等,向学生大致讲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情况。也可以在讲到相关内容时,渗透一些背景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背景。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3—8岁正是人的基本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好是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期,作为幼儿园老师,必须帮助孩子们建立一定的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我开展了一系列对幼儿绘本阅读的教学研究,获得了一些的经验和体会。

一、适宜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幼儿形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基础

教师以自由阅读到集体教学再到自由阅读为模式,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策略。在班级的区域里,将一些绘本的图书事先放在这个区域里,鼓励孩子们在休息时间自由翻阅和提问。这个时候,教师有意识的把孩子推到了自主阅读的前沿,让他们最先接触这些绘本。教师一边观察孩子们感兴趣的绘本和问题,寻找适合和孩子一起共同阅读的绘本和设计这本绘本教学的主要问题,把教师的主导意图隐藏起来,积极调动幼儿自主阅读兴趣。

一段时间后,我以课堂教学的形式集体阅读这其中孩子感兴趣,聊得最多的一本绘本。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问,“你在这本绘本里看到了些什么?”“你对哪一页很感兴趣?”“对于这本绘本你有什么问题吗?”孩子们对这本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有趣的是:经常老师还没有做出对他们问题的解答,有的孩子就已经进行回答和质疑了。如在绘本《灰姑娘》中,有的孩子说“为什么午夜时分,别的东西都变回来了,水晶鞋没有变回来呢?”孩子们在阅读中,开始思考问题,并学会尝试交流。

二、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形成自主阅读习惯的保证

教师以师生集体阅读、生生小组阅读和人人个体阅读相结合,增强幼儿语言表达。在集体阅读的活动中,我也经常采取不同的教学过程,改变不同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孩子在集体阅读中体验阅读分享的快乐。除了人手一书和老师共同阅读或者一本绘本集体阅读之外,还尝试了小组一本书轮流阅读的形式,在绘本《妈妈我有多爱你》教学中,我为每组只提供一本书,想锻炼孩子们轮流分享阅读。出乎我的意料,中班第一学期的孩子能很好的自由交流分享,他们以“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值日生分配等形式很快的阅读交流了这本书,而且每一组都推选了一个小朋友讲了阅读后小组讨论的故事梗概,很好发挥了孩子的自主,使我感受到从小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带来的惊喜。

三、丰富的绘本阅读教学延伸形式是幼儿形成自主阅读习惯的提升

根据绘本的本身特色,开展自制绘本活动,包括集体制作一本和每人制作一本(如《谁的尾巴长》一直以提问和回答的形式重复出现,于是我请每个孩子制作一张,学号作为页码装订成一本班级集体出版的图书,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表演活动,包括集体表演,分组表演等丰富多彩形式,(如我们的传统教材《小蝌蚪找妈妈》,既适合孩子们的自制图书,人手一本,即可独立完成纯画面的图书,又可与家长一起亲子制作,同时故事的多个角色和对话又适合他们进行角色表演,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己讨论分配角色,并通过简单的简笔画给自己做好胸饰进行表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加深了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再次认知,从而提升和帮助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节的默契配合是幼儿形成自主阅读习惯的补充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着阅读的氛围。孩子们的书袋是他们放书的好伙伴,在空余时候随时可以拿到自己的书进行阅读,老师也经常选择他们带来的绘本中优秀的作品朗读给孩子们听,增进了他们对自己书的自豪感,老师的朗读也暗示着其他孩子们去关注同伴的书,使他们的图书能够在幼儿园的班级里得到共享,他们为自己的书能得到关注而骄傲,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交流,不断共享的良好阅读氛围。在儿童工作室回来,在解小便喝水的自由时间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孩子拿着书在互相交流着。为每个孩子准备一本早期写作的“作业本”,尝试做个小小作家,每天记录自己想说的话,说幼儿园开心的事情也好,说学到的本领也好,也可以孩子画画,写写,家长加注解释等等,既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又加深了孩子对书面表达的印象,体验写的快乐和经验。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多措并举,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环境;还可给学生讲一些数学方面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课后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在阅读前,教师还可以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例如在阅读《小学生数学报》上的“怎样围面积最大”时,我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李大爷要用长15米的栅栏围一个一面靠墙的鸡舍,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有人说围成长方形,也有人说围成正方形、半圆。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这篇文章。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通过阅读,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围面积最大,而且印象深刻。

二、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人人都会读,但是真正要读懂,要读出效果并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即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边画。所谓“眼到”,即要求学生仔细读,注意力高度集中;“心到”要求学生在读中明白意思,一遍读不懂可以读两遍,直到读明白为止。多读对于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大有好处的。“手到”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出重点词句,以便学生抓住实质,提高理解力。比如阅读概念时,我要求学生点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让他们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圈出单位“1”,以便学生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从而确定解法。另外,在阅读时,还可以边读边画,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如高增加2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体,此时侧面积增加56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如果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画出示意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总之,注重阅读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足教材,发挥阅读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新教材选取的例题、习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并且图文并茂,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应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在读中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我们要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到它的严谨性和抽象性。教材后面的小知识,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它的生活化。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使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读得有针对性。比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怎样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怎样求比值?(4)什么叫比?(5)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异同?(6)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再通过交流、讨论,会很快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学得积极主动。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强化考查,提高阅读能力

新教材不光在例题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练习题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平时认真阅读,我们在编制练习题时,可以多设计一些测评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题。如可以把生活中蕴涵数学问题的故事和生活情境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也可以图表方式出现,检查学生对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的阅读处理水平。通过对读图、读表、读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一、体会数学中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合理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美,体验学习数学成功的乐趣来激发阅读的兴趣。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阅读,例如在讲到根式的化简时,学生容易犯脱掉根号后漏掉绝对值符号的毛病,在讲课时不妨打一个比喻:屋子(根号)外很冷,出去后一定要穿上大衣(加上绝对值符号),这样学生易记而且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式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产生了读书兴趣是阅读的第一步,但究竟怎样阅读对学生来说还是很盲目,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上狠下功夫。

(一)在阅读方式上抓“三读”,一是粗读,即对课本内容的通读;二是细读,即对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看、仔细想,对例题的思路、方法、格式认真琢磨;三是精读,即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认真推敲。

(二)在阅读方法上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指导:

1.阅读定义:要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和符号,对于较关键的词语要认真推敲,明确其含义;对相近定义要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并能根据定义概念举出实例。如在阅读“因式分解”定义时要反复推敲“几个整式的积”,而不是“几个因式的积”,同时要比较“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异同。

2.阅读定理:要注意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懂得定理的应用及推广。

3.阅读例题:要看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找出解题的关键。重视例题书写格式的示范性,除此之外,还要寻找新的解题思路,或让他们变换题设条件制造出新题,培养创新能力。

三、针对阅读内容,找准阅读重点

(一)数学教材的阅读

首先,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不像读小说,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概念和定义等知识必须要反复咀嚼,准确理解。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黄金分割》时,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掌握黄金分割定义的同时了解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其次,重要句段的阅读。在教学中,对于某一节课内容让学生自学时,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该例时,通过对“小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危险吗?”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会有触礁危险的数学含义。

最后,“试一试”、“想一想”、“课外阅读”“课题学习”等阅读材料的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教师要给予指导,让学生达到通过阅读而提高的目的。

(二)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我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让学生把应用题的题目读完整才分析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我改变了大多数教师喜欢亲自读题目的习惯,让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

2.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有这样一题: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4元,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进行促销。经调查发现,销售价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5件。(1)若商场要尽快减少库存,又能平均每天盈利16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时,每天盈利最多?这个题目中的“尽快减少库存”,学生通过仔细地阅读知道这里的答案是唯一的,通过解答知道降价36元或降价4元都能保证平均每天盈利1600元,但很显然降价36元更有利于减少库存。另外第二问“要达到每天盈利最多”,通过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其实是求最值问题,因此解法也就比较明显了。

3.对于表格、图象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现一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这样的题目可能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同样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之上。

(三)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学生学习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除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心读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阅读时要全神贯注,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2.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想结合,加深理解,养成“一阅即读加思维”的读书方式。同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注重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

2.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数学阅读的特征

1.从阅读方式上看,中学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阅读

首先,它的阅读方式不同于语言文学的阅读。这些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所要阅读的文字内容。而数学阅读除了以上要求还有一些侧重,它侧重于分析、思考、体会。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的第一区别就在于更强调分析、思考、体会。

其次,中学数学的阅读特征在于图象、符号、图形、表格比较丰富,阅读数学符号和图像是中学数学阅读能力的重点,这些符号和图形的增加已经逐渐体现了数学阅读的真正方式和数学阅读的基本内容。

2.从阅读方法上看,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数学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求它的文字、符号的应用直接到位,使用最能表达意思的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数学阅读要读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并且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就要求在进行阅读时,要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所阅读的教材内容进行设问、自我解答,然后再归纳形成到最初的文字叙述中。

3.从阅读技巧看,数学阅读更强调复读和理解阅读

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然后再一次阅读,阅读后做作业;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再一次进行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的最简单技巧———复读。数学复读的过程既有推理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中学数学教学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转贴于 三、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有目的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数学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从不想读转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如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导读提纲,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举行一些诸如抢答之类的小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和成功。

2.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后,还应采取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指出阅读遗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找到数学语言叙述的知识点

数学的阅读特点要求阅读教材要边阅读边思考,要抓住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阅读。但这种阅读方式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于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阅读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和它平行。这句话包含了三点内容,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概念是两条直线永不相交,最后才是这段话的直接内容。阅读时就要让学生慢慢养成从前文的叙述到后面定理、定义形成的连贯阅读过程。

4.提倡有选择的复读

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教学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探究式学习多样化

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它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教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在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去学习知识。但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五是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并且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教学是认识与情感相互促进的过程。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所以,我在进行阅读教学前,改变以前布置统一的、缺乏个性的预习作业的传统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准备学习内容和选择学习方式。学生仅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是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是必不可少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的让学生自己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简单地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教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学生“休息”,同时,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提出合适的目标,目标既不能过低造成学生浪费时间,无所事事,又不能目标过高,让学生觉得无能为力,以致放弃学习。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趣味情、开放性、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情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能主动探索未知,敢想、敢问、敢做,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进而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一旦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则巨大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钻研精神。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机会,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感知、迁移、体验、领悟、理解、掌握的全部思维过程。 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抓住课文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即围绕“砸缸”展开讨论。缸里的水足以将男童致死,只有两种办法使男童脱险:人离开水或水离开人。按常规救,人离开水,可是外部情况不允许,孩子们人小力单薄,时间紧迫。机智、聪明的司马光破缸放水,使男童得以生还。通过讨论和对比,使学生们体会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对比、分析,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抑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的过程。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和展现个体的成功经验。教师应以学生学得快乐而快乐,以学生活动成功而感到成功。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靠教师进行激励和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双向互动构成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只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磨合密切,课堂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四、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消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习惯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力量。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语文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例如:教师给学生做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如在行下画直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了自己的理解。并就自己读过的书所标画的内容进行解释,这些做法自然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也由此学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创新”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五、教师做好引导,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