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继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49-01

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任何领域,继承与创新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决定与反作用。艺术重在表现风格的传承,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阿房宫到水立方,徐悲鸿将中国畅通画法与西方绘画方法结合,无不都在诉说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在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马三立出生在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长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宠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大师;而今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口传身教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赢得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2002年接任了在中国铁路文工团的艺术指导和说唱团团长的职务。

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甚至多走弯路而不能得以延续发展。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总结而成。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并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的创新,就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艺术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真正的创新与繁荣。

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啸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维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许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不仅如此,在室内设计领域,继承与创新也是相辅相成的。体现继承传统设计的室内设计应注意尊重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要继承传统的形式,更要继承包括古典生态思想和传统设计原则在内的传统精神,使设计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优秀气质,又能展现出时代的风貌。在设计中继承传统和体现地域特色,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古典建筑的形式和文化符号,更不是将古典建筑的构件生搬硬套进现代的室内;而是在充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新的观念和图示语汇从空间、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达和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继承才有价值。随着时代变迁和观念的更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设计师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保持本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从不同文化背景、地域风格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富有文化意味、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的现代设计。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2篇

对于美学来说是没有地域的界限的,伴随着社会和历史的演进,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断地加深,都潜移默化的对艺术家的审美和绘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核要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方面寻找到内在的含义。正如明代王履在《畸翁画叙》的“华山图序”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可以想见艺术家当时为了艺术忙碌的身影,中国画家崇尚疏宕空灵,老庄的自然无为,禅宗的“无相见性”,这就使中国绘画呈现出开阔、博大,或是幽微,简淡的风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思想反映到中国绘画中其实是一种实有心境的直诉,典雅而中庸。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一样,是一种艺术人格的理想追求和实现,这种追求是高尚、和谐的,是化育万物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艺术“大我”的最终归宿,它可弥补当代艺术所展现的种种困惑。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其根本也是一体的、的谐的、中庸的。《中庸发语》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都是讲究空有不二,空有圆融的中道思想,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人和”“与天和”“与己和”的完美体现。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融合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很多事实证明了中国的绘画的形态是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方面,它的内在艺术价值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内核中。它们崇尚“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明?李日华《竹濑论画》)而西方艺术更注重忠实地以一种描摹自然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绘画,或是通过客观真实的物象展现敏锐感官所触及的物象实质。而西方艺术无论是中世纪的神学占主导地位的禁欲主义绘画,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与中国传统艺术有所不同,它们大多力求追随透视法、明暗法,对对象惟妙惟肖的进行刻画,这使得他们表现客观物象的方法始终受“器形”所“制”,无法将“意”解脱自如起来,他们的绘画始终是某一方面的展现,而不是浑然质朴的精神直面,就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描写的一样“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生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拨的枝条,在阳光中开放的健全的花朵;伦勃朗看到底下的根珠,一切在阴晴中蔓延与发霉的东西,不是暗形就是病弱和流产的东西”,西方艺术每个流派,每种思潮所产生的风格,都体现着艺术家执著,精深的探究天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和变化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和绘画理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诗歌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绘画的艺术形式与内涵也产生了深层的影响,给予了中国的绘画内在的艺术的构成,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或中国字画艺术,产生了诗性与绘画诗意的综合的艺术的意境,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元素与绘画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学和绘画的相互融合、互相表现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融入了世界大同的文化的因素,由于自身在发展与变革的进程中,吸收和引进西方的文化内核,包括西方的绘画艺术等。经过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不断地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内核,对于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形态和发展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精神和内在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改革不断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但是根植于中国绘画中的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内容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这便是中国绘画的精神理念。对于保持中国绘画的独树一帜的风格尤为重要。

总结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传统艺术真正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倾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明显,前两种观点不仅忽略了传统的实践性或延续性,把传统看作静止的、凝固着的东西,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种观点是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冈为它是以发展和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我国艺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华民族视为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的“塔”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随着佛教在东晋传人后才在中困遍地开花的。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围家之所以获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们翻译了大量卉希罗的文化典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这些著作作为启蒙和基奠的。现代的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除了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杂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没有什么纯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义膜拜;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美同在世界上确实占有领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论家所说的“美国当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的表现”在它的后现代艺术里,从集合主义、波普、超级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大地主义、装置艺术以及广泛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无不充斥了美国科技文化语境中的图像和技术产品,科技文化的产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手段以新奇体验代替审美,混迹于生活取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成为艺术的新内涵此,这种艺术已经完全脱离艺术的文化传统只是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甚至政治的产物。以这种认识为前提,就不会将“非艺术化”的后现代艺术与发达的科技文化混为一谈,不会盲目的崇拜或反对外来的现当代文化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于我围经济科技发展有利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盘接受,而对不符合我闰发聪现实,与我周艺术传统形式或意识完全割裂的后现代芝术.就要小心谨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内核”了。

除了纯艺术领域,在应朋艺术领域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中国本土文化识别特征的丧失、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易推广、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几十年内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这种“繁殖”迅速的现代艺术设计,却会因为他的标准化、可量化、科学化的特性却极容易使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设计丧失殆尽。在现代艺术设计刚刚在欧洲推广的时代,莫里斯的新工艺美术运动就是欧洲传统手工艺在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抗。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正在重蹈覆辙,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已被许多开口包豪斯、后现代的现代设计师抛掷脑后,难怪一位日本设计师看过了浦东蔓延的摩天大楼后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没有现代设计!”。因此,在学习利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优势,更要认识到他的局限:过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没有文化底蕴,放之各国皆准却而没有民族特色。这种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模式将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国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双赢的结合战略,将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与我国的“民族性”相结合,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有机的结合,才既能实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又能保持了艺术的中国身份。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功能、标准、量化的特点与我国传统设计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现代化;认清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西方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这个事实,就会知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不仅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更要考虑到我国的当下社会发展阶段,更要考虑我国本身的艺术传统。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陷入设计领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又不会失去艺术的中国身份。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4篇

社会时代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艺术思维与艺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油画艺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在这其中艺术家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的特征,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和体现时代的特征。

“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受着东西和新旧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当代“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发展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式”油画既要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又必须保持油画的当代性。

一、“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当代性

“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应该体现现代的生活美学观念,“中国式”油画的发展不仅要吸纳西方现代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并积极探索体现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油画的审美应需要从创作思维上融入当今文化潮流,使中国的油画更具有中国当代文化特征,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只有将富有个性的现代审美取向和当代的时代文化背景相互交融,才能体现出中国油画的创造力。

在西方艺术中,油画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主要注重的是外美及写实,在艺术创作中,采取直接以描绘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以此来体现西方油画艺术的美。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的是“内在美”。通过黑白的笔墨线条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国画艺术的意境,用很自然的方式流露出我国民族艺术的气质。

要使“中国式”油画发展能够符合我们大众的审美要求,就必须在油画的创作中既要延续西方的艺术精华的同时,对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式”油画已经穿越歧路彷徨、剧烈冲突和激烈论辩的历史过程,开始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中国油画的审美价值,续写世界油画史的中国篇章。

二、“中国式”油画艺术创作注重当代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势必会给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带来发展与变化。自油画从西方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油画的创作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渗透着中国元素的构思和创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此不断充实着中国油画创作新元素。

在中国油画的创作中,艺术家紧紧把握住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点,遵循和彰显中国的文化脉络以及主题精神,并融入时代的观念和情结,形成了我们中国油画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局面,使我们中国油画艺术不论是艺术观念、艺术面貌或者是艺术的方法上面,都能有极大的提升和拓展。这样的油画艺术才能贴近大众生活,才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式”油画的创作路子越走越宽。

“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创新重在融合时代的艺术气息。当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在国外学习了西方油画的油画艺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西方在油画创作中的的艺术理念和气质。在他们以后的油画创作中,便开始了在油画里融入中国的时代气息,同时也开始关注当代人的文化精神状态。中国的油画艺术的发展不仅具备自身的艺术魅力,更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承载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体现当代中国油画的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式”油画艺术的东方韵味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无数的璀璨的艺术形态。作为“中国式”油画的艺术家,是绝对不可能忽略或者是背离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果脱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与西方的艺术观念亦步亦趋,其作品含义背弃了我们中国的当代生活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就会使其作品缺乏精神内涵,这样的油画作品是经受不起时代的考验的。

“中国式“油画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特色为亮点。西方的绘画要素基本包含色彩、光、面、体等,而我们的国画是以黑、白、线条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虽然它们在绘画的表现技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在油画的共性上还是表现出了一致性,或者说它们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要让油画在中国与国画并存,仅仅去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是不够的。中国油画必须从有着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作源泉,使其体现出民族性,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价值的“中国式”的油画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式”油画在具有西方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保持有独特的民族主体性。

现代的油画已经在世界每个角落落地,这更是体现油画的世界性。我们“中国式”油画在融入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学元素的同时,再融合西方油画绘画艺术之精华来丰富“中国式”油画的艺术,这样创作出来的中国油画即具有西方油画的特点,又富有民族文化特征。

四、当代“中国式”油画艺术的中西融合

(一)西方绘画语言丰富中国油画内涵

俗话说“艺术无国界,民主和科学东西之分”。正是有了历史上的碰撞,才让我们中国的艺术家有机会了解西方的艺术文化。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探索历程,如今正面临着如何将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融合中国油画艺术里面的问题。在现代中国油画圈中已经有不少艺术家立志于从这两个方向上解决这些难题:

1、在充分研究、理解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地道的西画方式去进行创作和表现。新生代的中国油画艺术家如李铁夫等在学习了西方油画的绘画语言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接受了西方油画中的艺术理念和气质,然后把西方的绘画艺术语言融入到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

2、通过引入西方绘画艺术,再将东方绘画的审美习俗和笔墨韵味表现于其中,把中国油画语言转译成一种新的表现媒体。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作品,就是典型具有在西方的绘画形式中融入中国文化意象性。他的油画作品从容的走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用西方现代的艺术语言展现中国文化。

(二)运用西方油画的形式和内涵,弘扬“中国式”油画艺术的独创性

西方油画演变过程历经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古典主义的透明法,再到印象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相与纯度、明度的对比关系、色层厚度、笔触的力度及厚涂法等,这些都成为艺术家表现的重要手段。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摄影的特点

1.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

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海纳百川的艺术包容性,吸取了书法、诗歌、印刷等多种艺术的表现特点。在春秋时期《左传》记载绘画应“铸鼎象物”,能够反映生活特点。孔子指出线条与颜色是绘画的重要特征。南朝著名画家谢赫指出了绘画不仅应“象形”“象物”和“随类赋彩”,更要使画作通过运笔的技巧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不仅能够表达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更能“度其物象而取其真”,使得画作呈现一股浑然天成的气韵。有情感投入,有意境之美和有文学内涵,在空间结构中展示其随意舞动、虽乐而歌的空灵的空间表现力。重视画作的神韵和内在美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在画作的立意上、布局上,都包含着含蓄、潜隐、虚实结合的传统哲学思想。在画作的艺术表达上自然且富有情致,韵味十足的意象表而不露,是传统思想与社会文化结合的产物。

2.现代摄影艺术的特点

客观性。客观性是现代摄影最突出的特点,借助于科技和先进的设备,通过摄影器材达到对图像的客观反映,现代摄影的作品非常具体、真实和形象。客观的对事物、人物进行形象表达,是艺术的形式美。现代摄影追求作品的空间感、平衡杆和结构比例,力求表现事物、深化内容。隐喻性。现代摄影艺术不仅能够如同镜子一般表现事物,还能通过对景物、事物、人物的艺术拍摄,引导欣赏者看到照片背后的信息。通过对某些场景、细节等的拍摄表现出照片深层的意义。直觉性。照片的拍摄在一瞬间发生,是对某个事物运动过程的抓取,通过对典型瞬间的选择来展示艺术特性。现代摄影由于选择的空间、时间和器材不同拍摄的作用也不同,抓取到最优的结果才能抓取到摄影艺术的灵魂。

二、现代摄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随着摄影器材的问世摄影逐渐成为了人们在人物、景物、事物视觉留存的重要方法,对传统绘画的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现代摄影的产生使得传统写实派绘画失去了部分市场,然而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意象派为主,其画作的关键在于内在的思想和笔法运用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价值提升。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与现代社会逐渐脱节,传统的艺术不经过创新也难以得到发展与传承,现代摄影艺术的精进和发展,其中构图、颜色运用和光影结合的手法为中国传统绘画带来了灵感,借鉴现代摄影的优秀部分,对传统绘画笔法、颜色、构图,逐渐与现代摄影艺术融合,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更显露勃勃的生机。

三、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摄影的影响

1.提升了现代摄影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蕴含的“画中有诗”的意境之美对于摄影作品的意境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摄影作品在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感运用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了“意境派”的摄影流派,更添了现代摄影艺术范围。通过模仿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使用、光影调配和色彩搭配,丰富了现代摄影艺术的理论和表现方式,为摄影艺术开辟了更多的发展方向。

2.丰富了现代摄影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丰富了文化内涵,绘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作者文学、艺术修养的体现,是作者对人、对事物、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徐悲鸿的“马”,空灵飘逸的身形和独具魅力的笔法,都是作者善于发现生活、记录生活和领悟生活的结果,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才能完美展示出心中所想。现代摄影艺术借鉴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注重摄影者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个人阅历,在创作中引用文化之魂来提升作品的格调与内在,增强了艺术的生命力。

四、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摄影的艺术融合

1.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摄影构图艺术融合

在构图方面,现代摄于与中国传统绘画对其都非常重视,合理的构图设计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对色彩、层次、线条和光影的运用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艺术形式展现是摄于与绘画共同的追求。现代摄影有着随意性、瞬间性和抓取性的特点,在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比例设计特点之后,结合了其开放式的窗户构图方法,更加有层次、有呼应的实现了艺术表达。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逐渐借鉴了现代摄影的构图技术,改变了其视觉冲击力薄弱的缺憾,更添其艺术感染力。

2.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摄影光影艺术融合

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还是现代摄影都离不开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哪怕黑白照片与水墨画,都通过了光影结合、点线的结合方式创造出艺术作品。中国传统绘画由于其颜料色彩种类的限制,对于“光”的表现只能用颜料的绘画技巧来表达。摄影作品中的“光”则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光,更具真实性,然而现代摄影由于技术的限制,没有光的参与则无法完成作品,所以现代摄影对于“光”的使用非常重视。现代摄影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颜色的使用,以颜色来产生光的幻觉,在光度、光质的表现方面更具特色,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借鉴现代摄影中对于光的表现手法,增强绘画的气氛营造,更突出其意境的表达。

结语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6篇

顾黎明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研究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以民间木版年画为自己的创作资源,将木版年画鲜明饱和的色彩和绵密回旋的线条,重构为具有抽象意味的现代形式。强烈的色彩变得和谐厚重而不失其饱满,形象原有的特定民俗内容被淡化,实用的节令指向被解构为具有高度形式感的纯艺术。在人们开始痛惜民间艺术遗产濒临灭绝的时候,顾黎明早已化古调为新声,赋予失去生活依附的古老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这种移形而得神的创造,显然是中国油画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最值得重视的发展。

吕彭 美术评论家

就孟禄丁、顾黎明这些艺术家具体的一些抽象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的使用更加体现出艺术家对现实的心态。把那些渗合了木块、麻绳、布片、铁皮和其他材料的抽象画,放在古典风格的怀旧情绪的写实作品一旁,前者较之后者对观念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效果更为强烈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冲击并不简单来自破碎的物品或抽象的表现,更主要是产生于物质的直接性。

张晓凌 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任何一种本土现代话语都是西方现代艺术话语与本土话语融合后的再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后的再生。几年来,顾黎明的语言实验一直围绕这一思考进行。在色彩的运用上,顾黎明把民间大红大绿的对比色调减弱为中性的灰调子,既保持了和表现性抽象色彩逻辑内在的一致性,又以此使画面获得古朴的历史感;线的处理方面也显示了顾黎明特有的机敏。他以木炭条勾勒出的线条在色彩的覆盖下或隐或现,轻松随意,既断落零碎,又连绵整体,兼具了传统文人艺术用笔的空灵蕴藉,民间艺术勾线的古朴稚拙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线条的放达不羁。在造型方面,顾黎明把传统意象造型和西方抽象造型作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综合:抽象与具象的综合,表现与写意的综合。总之,画面上的形象是一系列综合的结果,意象原型在抽象语言中重建的综合,是传统意象的神韵、旨意、趣味在当代话语中的再现与复活。它是现代人所希望看到的那种形象:具有历史含义和传统审美价值,又同时是全新的当代视觉图式。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抽象表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抽象和表现艺术一直未能有纯粹学术意义上的充分发展。这种状态近年来有了重要的转变,并且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艺术家。……而抽象创作也领先于理论研究,进入学术层而,尚扬、周长江、、王易罡、平、季大纯、江海、顾黎明等画家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抽象的发展,已具备了从整体上加以观察研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赵 力 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的表达方式始终是建立在对当下现实社会独立的洞察与体验之上。八十年代中期,感觉良好的顾黎明就确立了以表现为动机、以抽象构成为取向的作品面貌。在随后几年间,画家能够在当时生活循序和文化心理方面所发生的超常变化中体味到一种普遍存在复杂心态,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心态引入到创作意识中。进入九十年代,顾黎明的绘画以一种反对任何呆板、样式化的风格姿态形成了保持活力的艺术特征。……同时,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尺度将传统文化的审视和现实文化的观照揉渗于一起,衍化成作品的内在力量。而抽象语言的表述更为纯熟、适当,显出对视觉艺术的悟性和严肃的学术态度。

孟禄丁 旅美画家

顾黎明现在的作品,具体的服饰(指《汉・马王堆服饰系列》)启发无非是进入心理和视觉体验的契机,在笔色之中,自然流露的则是对现实文化和心理的体验,抽象语言的表述更加纯熟和适当,显示出对视觉艺术的悟性和严肃的艺术态度……。

我了解顾黎明,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喜欢思辩,但这只是对他敏锐感性的补充。……他的叙述方式最终还是画,在混蒙的形与色之中,在干涩的线和斑驳的色彩之中;在沉稳、低调的画面结构之中,没有刻意的刺激,但可以感觉到一种躁动与压抑、冲突与要妥协,透过感觉的笔触和色块,富于灵性的运笔,触击我的视觉,引发我潜在的心理的感官反映,让我进入另一体验的境界,传统文化的审视与现实文化的观照已做为内在的力,被艺术的有机语言形式所包容,给我展现一个背景、一个空间、让我去充实、去寻找更多的艺术层次的。

高天民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是80年代以来崛起的我国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为基础进行新的演绎和阐释的抽象绘画,为中国抽象艺术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顾黎明的艺术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因此而认定他的艺术已达到了成熟,但可相信,他的探索和思考必定会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新的策力。

顾黎明的立足点也正是我考虑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出发点,正如他所说:“被动地承袭传统文化的某些具体因素”也可获得某些传统文化的形式,但那是很表面的,至多比五十年代那种题字盖章式的“民族化”好一点。真正的艺术品必须是时代精神的深刻揭示,必须体现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意识――这是现代艺术家区别与传统艺术家的地方,否则你只能是一个画匠,而非艺术家。顾黎明不强调个性却非常有个性,不注重形式的把握却透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爱,他强调“再模仿”却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再创造”,而这一切却是在开放的语境中取得的。

杨松林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顾黎明的艺术探索过程,虽经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却能做到冷静而理智的选择和驾驭,既敢于正视并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又善于寻求与中国传统相融合的对接点,显露出独到的机敏。他把艺术创作看做是一种“学问”,严肃而认真地投入,这使他的探索在抽象表现阶段即进入一定的学术层面,而被学术界列为“我国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随其认识与探索的深化,相继由《马王堆系列》自然地过渡到《门神系列》(木板年画系列),可贵的是他没有急功近利地对传统和民间文化做表面的、简单的照搬,而采取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自己创作的母体和根基,机敏的沿其文脉,进入堂奥。他在提出关于“第二文化意识思考”的同时,用自己严肃的探索,相继创作出一批关注到造型因素的具象与抽象、体验与表现、观念与语言、本土与现代的相关性,吸收了中国意象造型的方法完成的作品,并以其相当的学术层次和审美品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高 岭 美术评论家、美术学博士

顾黎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完成了自己的话语转换,成为中国画坛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特艺术方法论的艺术家之一。在撰写本文的现在,如果我们环顾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顾黎明的艺术观及其艺术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就更值得引人注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中,顾黎明和孟禄丁一样,已经开始从事非形象的抽象材料的实验,虽然当时他们的目的是要以此抵制历次社会运动中物质形象的局限性,还没有意识到要寻找一种建立自己艺术语言的方法,但这种抽象材料的实验活动,却为顾黎明以后远离对自然和社会再现式反映的艺术之路,从而有可能接近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埋下了伏笔。真实地再现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当然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涵,在特定的时期,尤其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艺术的使命就是反映这种变化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影响。艺术家用包括反讽、调侃在内的各种手法来表达人文知识分子的关注、质疑和批判,形成了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普遍化倾向。然而这种建立在对立和批判基础上的艺术观,终究是以工具论为标准的,无法树立起依托在方法论基础上的中国当代自身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追求。在这方面,顾黎明以自己近二十年的现代艺术探索和不断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陈孝信 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在新潮美术运动中,他是一位“抽象――材料艺术家”。而在九十年代以来,他渐渐地转型成为了传统文化忠诚的“诠释者”和本土性现代艺术的实践者。他借助“它山之石”(西画的色块、笔触肌理和材料技术)以攻“传统之玉”(如“马王堆帛画”、“杨家堡年画”等),而所采取的却是模仿(其实是戏仿)――解构――重组――建构的文化策略和自成套路的方法系统。通过他的方法系统――有预谋并有设计意识在内的种种手段,营造了一个古今交织、“神”人共处、时空变换、似是而非、错综复杂、散漫而无序、“剪不断、理还乱”的图像世界。在与西方之间,由对立而融合;在与传统之间,由疏离而亲近;在与现实之间,由熟悉而陌生,从中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深一层的人文关注。

尚 辉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美术评论家

从民间美术汲取养分而丰富油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与义涵,无疑是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的重要路向。顾黎明油画鲜明的个性图式,正是他将民间木版年画平面化的线造型与色块分域有机地转化为油画语言的探索结果。他的油画有维亚尔的简明厚拙,也有鲁奥的粗犷奔放,但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中国民间绘画的体悟。他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线条改变为随意而洒脱的笔线,既有浓郁的绘画性,也有涂鸦式诙谐而幽默的现代性。他的色彩追求简约中的单纯,并降低色调明度以体现中国文化的质感与意蕴。他的作品超越了叙事,也非情绪性的表现,而是进行油画语言文化质地的本土性转换,他从平面化的视觉形态中探寻的就是能够体现历史厚度和乡土纯朴的油彩情怀。

彭 锋 北京大学教授、批评家、策展人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激进的创新与保守的传承之间的对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艺术中的一味创新之所以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遭到挑战,一方面是因为它容易穷尽艺术的可能性,而让它陷入了终结的困境;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艺术家开始自觉地追求中国性,恢复自己的文化记忆,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还有一方面是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总体上由硬的物质转变成了软的信息或能,科学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释放,科学取代艺术成为集中体现创新意识的领域。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7篇

2、拉坯成型法:拉坯是利用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再拉坯机上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拉坯成型简单易学,造型丰富,是现代陶艺极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体现了作者对泥料性质、成型技法以及对艺术形态的掌握程度,是艺术设计能力的几种体现。

3、手捏(雕塑)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河南、河北地区瓷窑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爱,以白釉黑釉者较多,如动物中的长脖子高头小羊、卷毛张口坐狮,形象生动有力而不觉夸张。

4、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点是能够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创作痕迹,造型也不用考虑翻模对造型的影响,比较随意,具有较强的原始艺术表现力,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感。

保持传统艺术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凤翔泥塑;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中图分类号:J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01-03

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人类文化的瑰宝,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功及千秋的大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些古老的艺术品受到了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

陕西省凤翔县是中国著名的泥塑之乡。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艺术之一。虽然凤翔泥塑也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面临市场经济对小作坊经营的冲击,传统原材料与手工艺技术的落伍,传承手艺的后继人才匮乏等困境,但凤翔泥塑的传播者们没有任其自生自灭,而是积极应对,大胆创新,逆境求生,并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果。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凤翔泥塑生存与发展中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并从中总结出传统民间艺术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普遍规律。

一、优势(Strength)

(一)三千年的艺术灵魂

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秦嬴政创霸之区。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流传于民间达三千年之久。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凤翔泥塑具有极强的民间乡土味道,其造型洗练、夸张,色彩艳丽、喜庆对比强烈,线条流畅,形态稚拙可爱,艺术风格粗犷大方。它真情地保留着来自远古先民的民族文化元气,承载着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如“离离原上草”岁岁枯荣,历久不灭,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凤翔泥塑的主题渗透着中国北方农村祈子、求福、辟邪、镇宅、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表达劳动者的生命内涵和纯朴情感,洋溢着浓郁的陕北特色和生活气息,巧妙地集大俗与大雅为一体。

(二)“泥活没本,土里刨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民间艺术的取材也多是当地遍地可寻的自然材质。凤翔泥塑原产地六营村村东万泉河边有一种“板板土”,黏性好,质地细腻无杂质,遇水酥软而干后坚硬,特别适合做泥塑。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农闲时间做泥玩具,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因此用“土里刨金”、“土里耍出的民间一绝”来形容凤翔泥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由于做泥塑的主要原材料几乎不需要什么本钱,凤翔六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得起泥塑,这就为凤翔泥塑的制作能够广泛开展,代代相传,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挖泥、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单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与原始美术一样,民间美术大都不出自纯审美的动机,它们往往能凭着简朴的材料和工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制作上常常倾向于灵活简便,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随着长期性集体劳动的传承,有着它独特的制作程式”①。我国民间艺术中大量的作品也正是由于材料简朴,制作工艺简单而保持着粗率、质朴、自由自在的天然趣味。

(三)泥塑世家的大胆创新

在老一辈泥塑艺人中,胡深老先生可算是目前健在的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胡深自幼随父学习当地传统的彩绘泥塑艺术,80多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其作品“泥塑马”曾荣登2002年国家生肖邮票。胡老先生的儿子胡永兴、胡永路,女儿胡小红,侄子胡新民等传承了泥塑艺术的精湛技艺,也都是泥塑制作的高手,胡深一门被誉为“泥塑世家”。

胡家老少在泥塑的色彩、造型、材料上大胆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泥塑以彩色的居多,主要颜色为红、黄、绿,色彩变化不多。胡深老先生通过对现代人审美变化的研究,大胆地把过渡色调整为主色,并且引入金、银二色作为点缀。此外,胡深老先生发现现代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大都欣赏清素淡雅的单色线描作品,于是又增加素色泥塑作品的开发和制作,以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求。胡深的大儿子胡永兴更不逊色,自幼随父研习传统彩绘泥塑艺术,在继承古朴典雅的传统风格基础上,大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其作品造型夸张,线条流畅,古朴雄浑,又有热烈奔放的个人风格。

胡深的侄子胡新民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起传统的泥塑创作,胡新民认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继承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有现代市场意识的作品。在六营村本地的传统里,像马、羊这样的动物都有着固定的造型,比如羊就是“端头羊”,直直地朝前或者呈90度转头的羊造型。老一辈的人都习惯于模仿传统,你问他为什么做成这样的造型,他多半会告诉你“不为什么,老祖先都是这样做的”。而胡新民尝试做出了转头30度的马、羊、狗等诸多动物造型。在工艺方面,胡新民潜心钻研原料配方,针对传统泥塑工艺品容易摔碎的缺陷,在“摔不烂”上下工夫。他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在白土中按比例加入糯米、棉花、陶胶等材料,增强了泥塑的抗撞击能力,使其不易摔碎。最终使泥塑即使远渡重洋也能保存完好。

凤翔泥塑正是在几代泥塑艺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逆境求生的。

二、劣势(Weakness)

(一)泥巴怕摔颜料怕水

几百年来,凤翔泥塑的制作始终延续着一件泥塑作品要经过和泥、擀泥、压模、晾晒、刷浆、绘制、涂色七道工序。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泥时要在胶泥板土中加入棉丝,掺水和匀,再用木棰反复棰打以增加韧性,但效果差强人意。1988年至1996年,因为出口的泥塑经不起摔打,长途运输后全部破碎的状况使得凤翔泥塑的信誉大大下降。

再说颜料怕水的问题。传统制作工艺中凤翔的彩塑填色后还要上层清漆,对色彩既是一种保护,同时也可以增加彩绘泥塑的光亮度,但目前来看清漆不是最好的保护涂料。泥塑摆在家中日久落灰尘就很难办,用湿布一擦就花,用干布很难清理干净。此外,传统彩色颜料也会因日晒而退色、剥落,影响艺术品的价值。因此,凤翔泥塑要想走向高端艺术品,进行国际化推广,就必须充分重视泥塑防水、防裂等技术性问题,在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索性改良,在保持其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使之更适于生存,更适于市场化推广与运作。

(二)“有道传人”太难寻

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大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艺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私家技术在某一领域中保持独特的地位,其看家技巧多不传与外人,所谓“父传子”、“婆传媳”、“传媳不传女”。如今,老艺人们思想开放了,愿意把手艺传下去,可年轻人不愿意学。现在凤翔泥塑的制作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年轻人很少看到。泥塑手艺面临失传困境。

再有就是艺要传给有道之人。胡深老人特别指出在他收的一百多个徒弟中,真正继承这门手艺的才一、二人,大部分人都是浅尝辄止,刚开始接触没多久就觉得挖泥巴苦,工序多,效益低,也就不专心学。此外,传统师徒相传的方式,使得学徒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能动选择权和创造性。很多纹样问道作者有何含义时,回答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说不清。”真正热爱泥塑这门手艺,不怕吃苦,耐得寂寞,又有创新精神的“有道传人”太难寻了。

(三)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突出是我国民俗文化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凤翔泥塑的生产方式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形式上,艺人们各自为战,设备简陋,导致产品生产达不到规模化,质量不稳定。比如:用料上,为了提高泥的韧性,高质量的泥坯中要加入上好的新棉花,有人为降低成本,在泥土中加入廉价的烂棉花,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应该添加的糯米和桐油更是“忘记”了。工艺上,随意简化程序,一般情况应上色3次,逐渐增加成色,有人则一次就完成。这些情况造成泥塑易破碎,坚固性变弱,色泽不好,时间一长有些产品表面的漆还会出现炸裂。在经营方式上,以自产自销式为主,大量占用了艺人的创作、制作时间。此外销售渠道也很单一,大都坐等客户上门,限制了市场空间的拓展。

此外,由于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个性化,每家每户的作品不一样,每个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千差万别,这就需要经销者在艺术品的鉴别与筛选上具备专业素养。如何对分散制作的艺术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定价,整合营销,开拓持续的销售市场,进而带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目前的难点。凤翔泥塑的市场化发展急需专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人才队伍,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泥塑民俗资源的企业家。

三、机会(Opportunity)

(一)耍货荣登大雅之堂

凤翔泥塑最初只是孩子们的玩具,用当地话说叫“耍货”。以前的人穷,农妇坐完月子后,就要下地干活或操持家务,孩子无人做伴,就用泥做成坐炕虎供小孩玩耍。自从2002年、2003年,胡深老人和胡新民合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2007年胡新民设计制作的“福寿猪”,再次被选为了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邮资明信片的主图,并再次荣登2007年中国生肖邮票,凤翔泥塑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除此以外,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等造型,也多次登上特种邮票集邮册封面、底面,或者出现在中国邮政有奖贺年卡、贺年信封上。一个只有60多户人家的村落里诞生的民间工艺品能连续三次荣登中国生肖邮票,这在当今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凤翔泥塑也从此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给人们带去了新年祝福的同时,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和颇具特色的馈赠礼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受关注度不断提升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2006年5月,凤翔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次,省市县三级政府也加大对凤翔泥塑支持力度,2001年宝鸡市旅游局把六营村列为市旅游景点和十大旅游产品生产村,2004年4月,凤翔县政府授予六营村为民俗村,同年8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省级文化先进示范村,2006年元月六营村泥塑民俗村被凤翔县规划为六大农业园区之一。

高校的积极参与同样不可忽视。现湖州师范已将其定为教学基地,还有两所学校也有此意向,交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关注、热爱民间艺术的群体是可以培养的。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情感取决于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的深度,因此,在高校推广民间艺术类课程及讲座,使广大学生深入认识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挽救与传承之道,从旁观者走向推动者是富有远见的。高校的关注与参与,也同时为培养未来的目标顾客提供机会。

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等,同时每年有着大量的旅游观光者,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凤翔泥塑还曾先后赴美、法、澳及欧、亚、非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在国外展出时,被世界儿童组织誉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凤翔泥塑的未来发展生机盎然,前途似锦。

(三)网络推波助澜

如今借助网络技术的强大发展,哪怕巷子再深好酒也能飘香万里。若在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凤翔泥塑”大约会出现三万五千条左右的信息,而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SOHU上能搜到六万三千条左右的信息,关于凤翔泥塑的文字资料、图片信息极大丰富,销售泥塑艺术品的网上商家也不乏其人。不论泥塑爱好者身处何处,都可以随时关注新产品的动态,欣赏、购买到满意的作品。借助国际、国内互联网的互动手段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最大化。

四、威胁(Threat)

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同样也是因为走入市场的原因,胡深老人的徒弟们在做泥塑的时候,比起老一代民间艺人来说,商品的意识浓了,深入探究的精神却少了,这使得大量被当作旅游产品出售的泥塑作品流于一般性,而艺术性强、尤其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民间艺术商品化,不失为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但是民间艺术不能在这种结合中流失自己,不能让民间艺人演变为民间匠人,不能把艺术品都变成纯商品。否则,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邮票上欣赏到这些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了。

五、结论

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应在两个轨道上并行,一是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民间艺术不同于代表精英文化的文人艺术,它的独特性在于“民间”,它源自民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以及平民百姓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情感积淀,民间艺术的存亡成于斯也败于斯。

在文化与艺术层面的挖掘其原始、质朴、千锤百炼的美学价值,保持我国民间泥塑的独特乡土味道。凤翔泥塑的精髓在于其形式语言,夸张的色彩与独特的绘制笔法,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形”即是“神”,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这部分是需要完整保留与传承的。但是,这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比较适合学术研究与高校教育层面,而真正艺术品制作手艺,最终难免要随着老艺人们的离世而转化为影音资料留存,最“原汁原味”的凤翔泥塑也会走向博物馆。

二是引导“类民间艺术”走向市场,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相结合,整合个体手工艺进入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民间艺术的部分转型的传承与发展方式。所谓“类民间艺术”就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了,就凤翔泥塑而言就是原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索性改良,由专业人士对其设计进行整合设计,在尽量保持其“形、神”的前提下使之更适于生存,更适于市场化推广与运作。民间艺术品更不同于普通商品,对于艺术品的品牌策划是建立在对于其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的深入挖掘与理解基础上的。既突出民间艺术的原貌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面对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庞大的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保证、正确指导和统筹管理,同时也需要恰当地借助产业运作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产业空间,将具有含金量并可以盘活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使之得到生命力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类民间艺术”的传承模式,就是要大胆地将民间艺术推入市场,通过产业化的策划与经营,打造品牌、整合营销、推动艺术品与民间艺术大师的宣传推广,选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及一定社会认知度的艺术大师进行包装,充分利用艺术大师自身具有的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与消费导向性作用完善创意产业的全方位推广。把自生自灭的民间原生态艺术转化为创意文化产业,实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

注释:

①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57.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