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护理

一、概念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其智力基本正常,但有学习困难,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心理异常。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本病由多种因素引起。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有相当大的作用。可能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此外还与妊娠及分娩期脑轻微损伤、精神发育损害或延迟、神经递质及有关酶改变、不良社会和家庭环境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关。

2.发病机制 最近用PET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的密度与儿童发育有关,多巴胺受体密度的特异性变化是直到少年期才成熟。多动儿童易被影响的区域认为是前叶的多巴胺通路。神经心理研究提示多动儿童的前叶功能未经成熟。人们认为前叶皮层与儿童的冲动和攻击行为有关。测定发现多动儿童的局部脑血流,主要是发现半叶和尾状核两个部位受累。有些研究已证明用药使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而使运动区的血流减少。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服利他林后可使多动儿童的注意力能协调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其他研究多集中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和前中脑束。多动儿童和正常对照比较,神经内分泌也有些区别,研究发现多动儿童的生长激素对苯丙胺或利他林的反应是不同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多动儿童和正常儿童有生物学的不同。

不论是皮肤电位还是诱发电位的研究,均发现多动症儿童一般对刺激表现为觉醒水平的不足,以前的研究也发现觉醒水平不足与反社会行为和品行障碍有关,因为觉醒不足,奖惩行为在一般心理水平不能起作用,多动症儿童难以吸取以前教训,其行为问题也难以矫正。

三、临床特点

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两者多同时存在。

1.注意力缺陷 本症必备表现之一,患儿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在游戏和学习时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对各方面的刺激都起反应。听课不专心,常把作业记错或漏掉。

2.活动过度 患儿从小表现兴奋多动,好跑动,爬高爬低,不得安宁。听课时小动作不停,摇椅转身,离位走动,叫喊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翻箱倒柜。干扰别人的活动,引人厌烦。

3.其他表现 患儿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缺乏克制力;伴有学习困难;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如精细协调动作笨拙、语言发育延迟、智力偏低)等。

对于7岁以前起病,根据父母、老师对小儿行为的评估,病程持续超过半年者可考虑本病,但应与某些器质性(如脑炎、风湿性脑病)或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状态)等鉴别。

四、护理问题

1.思维过程改变 与神经发育延迟或损伤、遗传等因素有关。

2.焦虑(家长) 与患儿常有攻击破坏行为及学习成绩落后有关。

五、护理目标

做好患儿的心理辅导,寻找病因,帮助患儿养成良好习惯。使家长正常认识该疾病,努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帮助患儿进行治疗。

六、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需家长、教师、医务人员密切地配合进行。针对患儿临床特点,尽可能寻觅、除去致病诱因、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打骂、歧视),发现优点予以表扬,以提高自尊心。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不但对过多的精力给予了出路,对培养小儿注意力也有帮助。为患儿制订简单可行的规矩,培养一心不二用,如吃饭时不看书,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对于一些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不可袒护,严加制止。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共同教育,持之以恒。

2.药物治疗的护理 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患儿,指导用药的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精神兴奋剂仅能改善患儿注意力,而对多动、冲动等无多大影响。该类药物有引起淡漠、刻板动作、食欲减退、影响发育等不良反应,用药应予注意。抗精神病药、安眠药对本症无效,有时还会使症状恶化,不宜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期刊论文.使用ADHD软件开展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普查 - 现代医院1/1/,7(1).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多瞬症 ; 视功能训练; 药物治疗 ; 中西医结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26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bnormal blinking SU Ke-xin, WANG Xing-min, MA Juan, et al. Daq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Daqing 1633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treatment by clinical practical observation, visual function training, drug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bnormal blinking. Methods Treatment was given according to pathogenesis of 168 children abnormal blinking cases by detailed inquiry, visual function examination and eye examination. Visual function training, drug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were given as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receiving treatment, there were 126 cured cases in 1 course, accounting for 75.0% and 41 cured cases in 2 courses, accounting for 24.4%, while only 1 case with relieved symptoms (psychological factors). Conclusion Therapies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can effectively treat children abnormal blinking by visual function training, lysine alkamine vitamin B12, Stulln, Gegenshumu decoction, an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Key words】 Children abnormal blinking; Visual function training; Drug therapy;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在眼科临床上一般将儿童瞬目率在15次/min以上, 并不伴有面肌痉挛、抽动和神经系统疾病者, 称为儿童多瞬症[1, 2]。其诊断名称及病因分析可见于近年来的杂志报导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频繁眨眼, 是小儿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就诊于眼科门诊以频繁眨眼为主诉的患儿明显增多, 现总结分析大庆市人民医院中俄眼病诊治中心有随访记录的168 例多瞬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 在大庆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能准时随诊的多瞬症患儿168例列入观察对象。其中男123例(73.2%), 女45例(26.8%), 年龄3~13岁, 集中在4~8岁共113例(67.3%), 发病时间为5 d~5年。

1. 2 临床症状 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生频繁眨眼, 初发时家长未重视, 随着眨眼动作频繁增加, 引起家长关注前来就医。临床检查患儿双眼前后节一般无器质性病变。部分患儿有异物感、干涩、热灼感、眼痒、眼胀痛、畏光、视疲劳等不适表述。其眨眼具有突发性、间断性、反复性等特点, 注意力集中时减轻, 时疏时频不能自控, 连续发生甚至持续数月, 部分患儿数月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部分会迁延。

1. 3 病因分析

1. 3. 1 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 电子设备的快速普及, 使得少年儿童户外活动大量减少, 每日持续的近距离用眼时间大大延长, 电子设备屏幕的闪光、眩光、字符画面、明暗对比度的快速变化, 致使儿童的视觉中枢过度兴奋, 形成同步动作, 诱发儿童频频眨眼, 继而形成习惯。而且, 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弱, 全神贯注盯着屏幕, 待观看结束时, 以频眨眼代偿视疲劳症状[3, 4]。此类患儿有81例(48.2%)。

1. 3. 2 偏嗜偏食营养不良 患儿饮食结构不合理, 厌食蔬菜, 偏嗜甜食和肉类, 甚或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小零食, 存在营养不良症状, 某些微量元素缺失, 引发眼睫状肌等眼肌调节力下降, 会用频眨双眼来缓解不适症状。此类患儿有35例(20.8%)。

1. 3. 3 用眼卫生习惯不良导致眼表疾病 患儿平日常用不洁双手揉眼, 从而患有角结膜炎、干眼症等眼表疾病。因有异物感、热灼感、痒感、畏光、流泪、干涩等不适症状而用频眨双眼来缓解, 久之形成不良习惯。此类患儿有25例(14.9%)。

1. 3. 4 不良心理因素 部分患儿外向好动, 行为无约束, 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患儿内向紧张, 易焦虑。家长、老师指责时, 心理负担加重, 手足无措, 致使频眨双眼。此类患儿有22例(13.1%)。

1. 3. 5 视功能障碍 部分患儿有视功能障碍, 调节超前或滞后, 疲劳用眼后常频眨双眼。通过综合验光、调解反应、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斜视等视功能检查, 发现部分屈光不正患儿有视功能障碍的存在。此类患儿有15例(8.9%)。

1. 4 中西医结合对因治疗 通过详尽问诊、视功能检查及眼部检查, 明确查找儿童多瞬症发生的原因,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①对有屈光不正和视功能障碍的患儿在验光配镜的同时, 进行2次/周的双眼视功能训练, 并且3次/d施图伦滴眼液点双眼和每周末睡前间隔10 min托吡卡胺滴眼液连续3次点双眼。②门诊医生要对患儿家长讲明本病发生的可能原因, 要求家长、老师耐心对待患儿, 不要责罚, 并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 减轻压力, 而对那些多动的患儿, 家长老师要同时纠正其过多小动作, 强调做事认真专一的重要性。不良心理因素的患儿需家长、老师共同配合, 才能取得有效治疗。③对有干眼症的患儿, 海露滴眼液点双眼以缓解眼部干涩不适症状, 同时多维元素片(小金施尔康或小善存片) 1片/d, 分2次口服, 持续1~3个月;有结膜角膜炎等眼表炎症患儿, 给予托百士滴眼液和(或)贝复舒滴眼液点患眼, 局部抗炎对症。④对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患儿, 纠正偏食, 禁忌零食, 改良饮食结构, 补充所缺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同时给予赖氨肌醇维生素B12口服液3次/d口服, 消化不良患儿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片/d, 分3次口服。⑤对视疲劳患儿, 由家长强制停止患儿使用电子设备3个月, 2次/周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如辐辏训练、集合训练等), 施图伦滴眼液[5, 6]3次/d点双眼。多瞬症状消失后, 每天每次持续的近距离用眼时间仍然不能超过30 min, 鼓励户外活动, 增加球类运动。⑥对部分病情较重、迁延不愈的大龄患儿给予中药葛根舒目汤治疗[7], 葛根10~20 g、生地10 g、麦冬10 g、党参10 g、当归10 g、枸子10 g、五味子10 g、决明子10 g、8 g、陈皮8 g、白芷10 g、白芍10~20 g、甘草9 g、桂枝9 g、大枣10 g。1剂/d水煎分2次饭后口服, 2周为1个疗程, 可连续口服2个疗程。

1. 5 评定标准 多瞬症临床治愈标准为频眨双眼症状消失。

2 结果

经治疗, 1个疗程治愈者126例, 占总人数的75.0%;2个疗程治愈者41例, 占人数的24.4%, 只有1例患儿(心理因素)症状缓解。

3 讨论

正常人每分钟在自然状态下眨眼10~15次, 瞬目反射是眼睑的正常反射, 具有湿润角膜, 促使泪液流入泪道, 阻挡和去除异物的生理作用[7, 8]。多瞬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目前尚不确切, 但患儿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 提示其发生与少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以及当代社会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只有详查病因、对因施治才能有效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168例患儿中,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所致视疲劳是最主要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可能为患儿聚精会神使用电子设备时, 屏幕画面不停变换诱发视觉中枢兴奋性增高, 防御性的瞬目反射增加。其次, 不良饮食习惯所致营养失调。少年儿童在生理发育期挑食偏嗜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多种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异常敏感而诱发此病, 但随时间推移, 大脑皮质发育完善, 故大龄(>13岁)多瞬症患儿临床少见。

中医称多瞬症为眨眼证, 属眼睑轮匝肌痉挛多动之症[2]。中医认为:肝藏血, 肝受血而目能视, 泪为肝之液;肾藏精, 精充目明, 肝肾同源。久视劳心伤神, 耗气伤血, 精血不足, 目失所养, 致眼干、眼痛、眼痒、疲劳等不适症状, 故给予改善眼部微循环, 营养眼部神经的对症治疗。中药葛根禀气轻清、具升散之性, 入脾胃二经, 善鼓舞清气上行, 入眼睑以输津液, 筋脉得以濡润, 从而缓解眼睑之挛急, 方中芍药与甘草相配, 为芍药甘草汤, 甘酸化阴, 缓急解痉, 善治痉挛之症, 生地、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血, 当归、大枣健脾养血, 枸杞子、五味子、决明子可补肝益肾明目, 、陈皮、白芷疏肝解郁消疲, 故临床症状严重迁延不愈者会给予葛根舒目汤。

通过对168例多瞬症患儿的临床随访观察, 明确证实视功能训练、赖氨基醇维生素B12、施图伦滴眼液、葛根舒目汤、心理辅导等中西医方法相结合可有效的治疗儿童多瞬症。

参考文献

[1] 王印其, 王介平, 王孜, 等. 儿童多瞬症临床分析.临床眼科杂志, 2008, 4(3):362.

[2] 石婷. 儿童多瞬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 18(5):285-286.

[3] 杜红艳, 李兰根, 杜鹏程, 等.视屏终端综合征与干眼症关系的研究.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10):1999-2000.

[4] 胡小坤, 庄鹏.视屏终端干眼症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0, 16(5):714-716.

[5] 沈兰珂, 马雯. 施图伦滴眼液治疗VDT视疲劳临床观察. 国际眼科杂志, 2005, 5(6):1293-1294.

[6] 陈志, 张亚飞, 余秀梅, 等.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VDT 视疲劳的临床观察. 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8, 5(1):51-52.

[7] 陶荣三, 杨潇远, 陈梅, 等.儿童多瞬症的病因分析及综合治疗. 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18):149-150.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明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过于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过度敏感、攻击性和冲动多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动症多在三岁左右发病,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遗传因素,即孩子天生过于活泼;第二,幼儿轻微脑部受损;第三,家庭压力过大。

以上三种情况并不是幼儿心理问题的全部症状,诸如此类的心理疾病还有很多,需要家长、学校以及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相互配合,从而正确有效的解决幼儿心理问题,解决幼儿成长困难。

二、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一)多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的引导,尤其是3-6岁幼儿正在广泛接触社会及汲取知识的阶段。在解决幼儿心理问题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进行有效的疏导。具体来说:第一,激发幼儿学习动机。针对学习困难幼儿,首先要努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孩子求知欲及好奇心等,让孩子产生学习动机,并建立学习自信心,获取成功感;第二,培养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即幼儿园及相关学前教育机构可以为这部分孩子创造更多在公共场合讲话、表达以及表演的机会,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更要让他们多与正常儿童嬉戏玩耍,逐步改善他们的性格缺陷;第三,尝试进行个别教育。由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相比于正常幼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且这部分幼儿遇到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需要针对其在校表现、心理疾病状况等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第四,采取多种教育方法进行专业化辅导。例如,情感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行为实践法等,努力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的交往环境,增加幼儿社会适应性,并适时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榜样学习能力;第三,密切关注幼儿同伴关系。不良同伴关系,例如恶意竞争、同伴拒绝以及交往不利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对此,幼教需要密切关注幼儿同伴关系,帮助他们争取掌握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减少攻击性、孤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具体来说,改善家庭教养的方式包括:第一,端正教育认知。父母要端正对成功、快乐的认识,了解到家庭教育并非仅仅局限于知识 获取,更是需要让孩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帮助孩子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家长要在孩子教养过程中注意启发、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心理,让孩子能够通过自身摸索前进来获取人生财富;第三,顺应幼儿天性发展。尽量避免逼迫幼儿超负荷学习“兴趣班”,通过日常观察真正了解孩子兴趣,并进行积极引导;第四,重新建构正确的教育方式。例如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商教育等,尤其是情商教育要更加注重,使其从小拥有情绪、情感、耐受挫折等品质;第四,注意消除幼儿不良习惯。家庭教养不仅是发展性干预,也是纠正性干预,在培养幼儿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的基础上,更要纠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挖鼻孔、咬手指、间歇性的眨眼睛、耸肩膀等,并通过自身榜样示范,改善亲子关系,消除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

(三)加强早期治疗

许多家长和幼师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事实上这种观念是极为错误的,幼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会使幼儿身心发展受挫。对此,家长及幼儿园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一,药物治疗。即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帮助幼儿接受药物服用或注射,避免病情恶化;其二,行为治疗。家长和幼师可以遵从医嘱,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方法,例如,针对多动症儿童,如果上课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听课,可以通过奖励小红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鼓励;其三,感觉统合治疗。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及智力发育不良的幼儿,可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例如平衡木、滑板、秋千等,有意识的进行动作训练、平衡训练等,并通过干预幼儿心理和行为进行改善和治疗;其四,游戏治疗。由于幼儿相对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想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绪表现,就必须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通过游戏来获取。例如心理剧、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等都能够在针对性使用过程中解除儿童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幼儿发展阶段经常性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加强早期治疗等方法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绿色屏障,实现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晓琳. 新入园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常用缓解策略的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58.3%;经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指数分别为(2.2±1.2)分、(1.0±0.2)分、(0.5±0.1)分、(4.7±1.3)分和(5.8±1.8)分、(2.6±0.9)分、(1.4±0.4)分、(9.3±1.8)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1.7%和6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心理行为疗法 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 多动指数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39

儿童多动症(Childhood Hyperkinetic Syndrome,CHS),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较为冲动等,是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1-2]。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为 5%~10%,且目前发病率逐渐增高,学龄前儿童占有较大的比例,对患儿的学习、生活、社交、亲子关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3-4]。为改良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心理行为疗法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所有患者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标准确诊[5],排除智商评分较低、重症疾病、精神发育迟缓、癫痫等疾病,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3~6岁,平均(4.5±0.5)岁;病程7~18个月,平均(10.6±0.5)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9例;年龄3~6岁,平均(4.3±0.6)岁;病程6~19个月,平均(10.3±0.8)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所有患儿就诊后,由每位家长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患儿符合DSM-5中18项症状的项目进行标出。观察组患儿予以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首先结合患儿具体情况,与家长一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①改善家庭环境:由主治医师及主管护师向家长讲解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诱发因素、处理措施等相关知识,指导家长正确认识患儿疾病,以提供适宜患儿治疗开展的良好家庭环境。②培养患儿习惯: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逐步培养多动症患儿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从静坐、看图书、听故事做起,从静坐半小时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时间,对于完成要求的患儿进行精神奖赏、物质奖赏、活动奖赏等,对不能很好完成要求的患儿予取消或延迟承诺或奖励等,促进其注意力集中。③游戏活动治疗:利用角色扮演、沙盘游戏、音乐、放松训练、运动锻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患儿进行注意力集中锻炼,增强患儿神经肌肉耐受性和心理稳定性。按照具体治疗方案由家长配合实施治疗,同时每月进行随访,根据患儿病情的进展及问题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对照组患儿及家长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疗程为1年。疗程结束后,再次由每位家长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患儿符合DSM-5中18项症状的项目进行复核标记。

1.3研究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6]评分情况及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满意率。疗效判定: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的总和。显效:DSM-5中症状基本消失者或症状减少5项及以上者;有效:DSM-5中症状减少5项及以上者;无效:症状无改善者,甚至症状项增多者。

1.4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t检验等,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经X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 经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指数经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总满意度比较

由表3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经X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治疗不及时,甚至会持续终身,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7]。临床上治疗多动症常采用利他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失眠、头晕、体重减轻,甚至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等多种副作用[8]。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形成性格和养成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此期间进行有效的干预诊治,取得的效果将更加明显[9]。本研究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首先改善家庭环境,对患儿家长进行指导沟通,提高其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认识与正确应对方法,使其认识到父母对儿童的贴心关爱、耐心护理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基础,为心理行为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行静坐的锻炼训练,予以相应奖惩措施,通过心理暗示与诱导,逐步提高患儿的静坐行为能力[10];同时与患儿进行游戏活动互动沟通,在角色扮演、沙盘游戏、音乐、放松训练、运动锻炼等活动过程中,换位思考患儿的想法,循着其喜欢的沟通方式进行感情培养,提高其活动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在增强患儿神经肌肉耐受性的同时,也改善其心理稳定性,建立良好的正循环机制[11];随访监测患儿病情进展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案调整,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性格、不同病情的患儿个性化需要,提高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为58.3%(p<0.05),说明应用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健康恢复。观察组患儿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过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等临床症状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有效地控制患儿疾病的进展,这对于即将进入学校的患儿学习问题、生活困难、成绩情况、品行状态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为91.7%,高于对照组为62.5% (p<0.05),说明患儿家长对于心理行为疗法的接受程度较高,提高了患儿家长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与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可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等.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10-5512.

[2]梁海蓉,樊金荣.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9):42--4220.

[3]陈力,汪玲华,林岚,等.广州市多动倾向儿童全血中六种微量元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8-12.

[4]石少连,苏高叶,邓学灵,等.使用ADHD软件开展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普查[J].现代医院,2007,7(1):138-139.

[5]焦鹏涛,金恒善,付立晶,等.利他林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多动症的远期疗效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8):78-79.

[6]陈平.静灵口服液治疗小儿多动症4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1):59.

[7]李亚平,马融,魏小维,等.儿童多动症临床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5):433-434.

[8]任华丽,王学艳,张曼,等.儿童多动症与食物特异性IgG关系研究[J].山东医药,2010,50(24):18-19.

[9]王炫,殷操.自伤性溃疡与儿童心理行为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1):9-10.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6篇

一、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行为障碍,如违反纪律频繁,儿童多动症,行为粗暴、打架,攻击性、反抗性强;

2.不良习惯,包括吮吸指头、衣物,喝酒、吸烟、习惯性抽搐等;

3.性格障碍,包括猜疑与抑郁、狭隘与嫉妒、怯懦与自卑、对立与破坏、偏执等;

4.品行障碍,如偷盗和说谎、逃学和离家出走等;

5.儿童神经症,包括儿童恐惧症,儿童强迫行为,儿童神经衰弱等。

二、聋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听觉障碍是造成聋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聋生由于耳聋的局限,限制了其自然地发展语言,这就直接阻碍了其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从而导致心理异常。据调查,某聋校125名(男70、女55)聋生作的SCL-90测试,结果也证实聋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容易“烦恼与激动”(78.4%)这是情绪易波动,遇事往往不能较理智地来思考的一种焦虑症状的反应。绝大多数聋生由于言语机能的削弱,他们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便有特殊优势地位,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较慢,致使第二信号系统对皮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作用(理智作用)减弱,故聋生易激动并难以控制。

2.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是造成聋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异常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发展的两个方面(生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脱离,而正常儿童发展的典型特征恰恰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他揭示了聋童心理发展特殊性的根本之点。聋生生理发育迅速,而语言发展迟缓,心理发展滞后。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若无视聋生身心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必然使聋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自然结构、人际氛围、教养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对聋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家长作为聋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语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经常地起作用。据研究表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性格易孤僻、内向、粗暴等;而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易造成人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家长的教育抚养方式对聋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专制粗暴、放纵溺爱及父母教育目标和方式上不能步调一致都会影响聋生的身心健康;家长的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由于聋生的模仿性较强,而产生直接的影响。

4.学校和社会对聋童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聋校的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与学法、学校的校风与人际关系都对聋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聋生个体差异较大,课程设置和计划安排不尽合理,使得聋生学习精力不集中,缺乏兴趣,教学内容的单一,使部分聋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生硬、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如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法,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实际上这种简单处罚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心理上与教学者产生对抗,甚至敌对情绪,也有变得自卑、胆怯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对聋生的心理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及对策

1.遵循聋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别,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让学生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各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都应渗透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3.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也可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聋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聋生及时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4.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师生双方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彼此悦纳和认可,形成师生既是教学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求,对形成聋生健康的人格也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到真心、细心和耐心,真诚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信赖关系的基础,也只有师生之间存在信赖关系,才能实现双方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聋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与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

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点,使全社会都能关心、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到社会的温暖,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加味黄连温胆汤 儿童多动症 痰火扰心证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指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小儿,在学习、情绪及行为上有

缺陷,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可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1]。由于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表现都非常复杂,必须综合治疗,西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而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有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药、抗忧郁剂及抗癫痫药等,神经兴奋剂是首选,常用的有利他林、右旋苯丙胺、匹莫林等,但是这些药物具有副作用大,疗程长的缺点,且有损伤肝肾功能的风险,不良反应率比较高[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报道日益增多,研究表明,相对于西药治疗,中医治疗本病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调节等优点,较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以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火扰心型儿童多动症,并以利他林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患儿全部来自我院儿科门诊部诊治的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20例中,男18例,女2例,发病年龄为6~12岁,平均(7.8±1.8)岁,病程6月~2年半;对照组20例中,男19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6~12岁,平均(7.8±1.7)岁。病程6月~2年7个月。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的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ADHD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证候规范》[4],符合中医痰热扰心证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痰火扰心证侯患儿; (2)年龄6~12岁。 (3)近两周内未用过任何精神活性药物,且家长或受试者监护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 (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严重疾病;智力低下小儿、苯丙酮尿症、脆性X综合症;Tourette综合症; (3)对本药过敏者; (7)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失访者。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组服用加味黄连温胆汤(组方:黄连、枳实、竹茹、陈皮、法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白豆蔻、生龙骨、生牡蛎、淮小麦、大枣、甘草等组成)上药用水煎两次,两煎混合后取药液内服,总疗程2个月。用法用量:6~8岁每次服80ml,9~10岁每次服90ml,11~12岁每次服100ml,均日服2次。

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服用利他林(生产厂家: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3102 规格:10mg/片),12岁以下开始1次5mg,12岁以上开始1次10mg,每周一至周五早、中2次口服,周六、周日停服,用药治疗1周无效者,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剂量,疗程同治疗组。

2.2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时,分别测定多动症行为量表(Conners)[5]、证候积分表及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分。

2.3 疗效判定

2.3.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儿童多动症治疗学》[6]及《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7]制定。

临床控制: 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大于等于90%,社会功能、适应能力均恢复正常,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显效: 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大于等于60%,社会功能、适应能力基本恢复正常,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大于等于35%,社会适应能力及学习成绩均有提高,多动指数较治疗前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多动指数、学习成绩均无改善。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10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

2.3.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 用药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0%。显效:用药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60%。有效:用药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5%。无效:用药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率

2.4 不良反应评定

采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

2.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同组治疗前后采用自身前后配对,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则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等级资料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统计资料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两组治疗后2个月多动症行为量表评分、证候积分评分及总有效率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疗效相当。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表2临床症状疗效比较(n,%)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Z=-0.868P=0.386>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控制症状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

表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由表3可知,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Z=-2.672P=0.008

表4治疗前后疗效积分比较()

由表4可知,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疗效相当。

表5治疗前后总证候积分比较()

由表5可知,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差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4 安全性评价:

根据TESS量表评价结果,在持续治疗2个月的过程中,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对照组中出现失眠2例,心悸2例,食欲改变1例,一共5例,不良反应率为25%。见表6

表6 不良反应比较(n,%)

由表6可知,治疗前后,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Z=-2.360 P=0.018

讨论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脑损伤、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铅中毒[8]等因素有关,多动症患儿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差,和家长老师同学关系不和谐,这些后果严重困扰着患儿及其家长,西药治疗多用利他林、右旋苯丙胺、匹莫林等神经兴奋药,但因其副作用大,疗程长等缺点,不宜长期服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食油腻生冷食物如洋快餐、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容易阻碍脾胃,造成脾胃功能受损,使脾胃的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停聚成痰,痰湿郁久化热,湿热痰浊阻碍气机,上扰心神,使人出现多动不安,故痰火扰心之证时有所见。因此本病当从痰论治,治疗当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为法,以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本病。本方由黄连温胆汤加减而成。黄连温胆汤原方出自《六因条辨》。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使气逆则痰降;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与半夏配伍,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则无扰心之患。枳实降气化痰,开结除痞,助竹茹清热化痰;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理气,使气顺则痰消;“脾为生痰之源”,茯苓健脾利湿,使湿去痰消,兼能宁心安神。此三味共为佐药。黄连苦寒能清热宁心,胆南星清热化痰,石菖蒲豁痰开窍,醒神益智,生龙牡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浮小麦清热除烦,大枣益气健脾,白豆蔻化湿止呕,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功。

药物虽然能帮助患儿集中注意力,减少多动行为,从而增加患儿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不能以药物替代教育,在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配合,给予患儿良好的教育及心理辅导,多方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蹇丹,吴静.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心理行为治疗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7):1130—1131

[2]李后权.儿童多动症132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0):177-178

[3]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第1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86-89

[5]冷方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冷方南.儿童多动症治疗学.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7]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本.[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72-201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孤独症;父母亲;身心健康;心理因素;社会支持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特殊兴趣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1]。临床上,他们常常表现为视觉反应异常,智力发育偏低,语言表达困难,动作表情僵化,自我退缩,以及严重的社交、沟通障碍。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精神残疾儿童致残的前列[2]。近年来研究[3]发现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PDD儿童的发病率由4/10000增长至30~60/10000,这个增长可能和诊断观念的拓宽有关。由于其严重的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重复的行为致使大部分儿童不能融入社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这都有可能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损害他们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而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压力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促进其身心健康对其独孤症儿童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孤独症儿童对其父母身心健康的影响抚养发育障碍儿童与精神健康的削弱、心理压力增高等问题有关,也会削弱身体的机能、导致父母们疲惫不堪。身体残疾儿童的父母会调整去适应孩子的需要,如限制社会活动和改变家庭日常规律,他们的心身健康状况和正常人群没有明显差异;然而,严重心理障碍儿童的父母却很难调整自己去适应,而且容易出现体能下降和更多的抑郁等心理问题。Magana等[4]也发现照顾有精神疾病子女(包括PDD儿童在内)的母亲的身体疾病发病率会增高。母亲对孩子的未来要比父亲经受更大的压力和悲痛,会更多的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和选择向亲人、朋友、专业人士求助的应对方式。Hastings等[5]系统分析了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压力发现:母亲比父亲有更多的抑郁症状,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压力是与母亲的抑郁相关,母亲的压力是与孩子的行为问题或孤独症状及父亲的抑郁相关。Allik等[6]研究32例高功能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的学龄儿童父母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及其与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显示母亲生活质量分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母亲的健康与孩子的行为问题具有相关性。

2 影响儿童孤独症父母的心理因素分析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损害常重于智力损害,常伴有攻击、违纪、偏执、多动等多种异常行为问题,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因此,照顾抚养此类儿童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孤独症家长的心理反应依次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均占57.2%以上。究其主要原因为:(1)由于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担心孩子的预后,在就诊时有较大一部分家长显得紧张不安、顾虑重重,经常反复询问许多问题,如"孩子怎么会得这样的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治得好,以后会不会变残疾"等。(2)当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家长心情显得非常激动,较难接受事实。家长经初步了解孤独症的有关知识后,就非常希望尽快去治疗,用种种有可能的办法去尝试。到处求医,希望有特效药,对疾病的治疗抱有过高的期望。(3)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预后差。即使接受最好的治疗和训练,也很难达到同龄儿水平,而且治疗和训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有些家长在付出很大的努力后,见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时。就会失去对儿童教育的信心和希望。(4)孤独症儿童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如多动、兴奋、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重复等行为,长期面对这类孩子,让家长感到精神疲劳,教育无从下手,增加训练的难度,因此家长在治疗上特别依赖医生。(5)孤独症儿童在训练中。经常出现摔伤和跌倒等情况,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和心疼孩子的目的,认为孩子不幸得病,已经很可怜了,因此不舍得让孩子受委屈,对孩子的生活包办,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异常的症状予以顺从。这样反而使孤独症儿童不良行为被强化。

3 孤独症父母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国外研究发现孤独症状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孤独症父母的心理应对方式与父母的心理压力及心理健康有关,寻求获得社会支持是主要的应对方式,护理人员应负责帮助家庭向当地的支持组织和机构求助,并发展他们的心理应对方式。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7]。国外研究也发现,社会支持可有效减轻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养育压力,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8],目前许多父母一方面认为孩子的疾病是由于自己平时关心不够导致,心里不仅有种深深的负罪感,而且还感到他人对自己的指责和误解;另一方面,孩子的疾病又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病耻感",使他们觉得社会和他人并不接纳和理解他们和孩子[9]。孤独症父母的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孤独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测量孤独症状、家庭功能(适应能力、凝聚力、婚姻满意度、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显示:孤独症儿童对家庭带来压力,家庭的适应能力、凝聚力、婚姻满意度低于正常。对于这样的家庭需要提供支持,以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10]。

4 孤独症父母的身心健康对其独孤症儿童的影响研究表明:家长身心健康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至关重要。能否坚持长期的干预,是孤独症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通过对家长的个别心理辅导、举办家长座谈会、积极信息支持等策略,舒缓家长的自责、焦虑、绝望等消极情绪[11]。对家长的心理干预,能激发他们对患儿付出更多的爱,并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与训练有更深刻的理解,持之以恒,坚持对患儿进行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 邹小兵.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265.

2 叶元妩,王毓三,孔宪涛,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

3 Rutter M . Incid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changesover time and their meaning.Acta Padiatr,2005;94 (1):2-15.

4 Magana SM,Greenberg JS,Seltzer MM.The healty and well-being of black mothers who care for their adult children with schizophrenia.Psychiatr Serv.2004;55(6):711-713.

5 Hastings RP,Kovshof H,Ward NJ,et al.Systems analysis of stress and positive perception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J Autism Dev Disord,2005:35(5):635-644.

6 Allik H,Larsson JO,Smedje H.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rents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Functioning Autism.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06;4: 1.

7 Ray C,Lindop J,Gibson S.The concept of coping.Psychological M edicine,1982,12(2):385-395.

8 Shu BC,Lung FW.The effect of support group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mothers with autistic children.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05,49(1):47-53.

9 Gray DE."Everybody just freezes.Everybody is just embarrassed":Felt and enacted stigma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igh functioning autism.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2002,24(6):7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