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维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控制能力

一、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是景观

设计课程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实践,从对图案的研究扩展到对空间、形态和思维的训练等。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形态的研究培养创造性思维

点、线、面形式感创造训练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形态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对思维进行感性和理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训练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形式感的规律,如重复、对称、发散、相似等,更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创造不同的形态的能力,这才是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越能控制复杂的形态,就越能培养控制能力,进而能更好地创造新的形态和规律,今后进入景观设计专业学习阶段才能驾驭复杂的空间格局和形态。

2.形态的研究培养空间想象力

二维空间设计形态研究主要以平面形态研究作为切入点,逐渐从二维空间形态转换到三维空间形态。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平面形态要转化为空间的结构。因此,在前期进行平面布局时,学生应对立体空间同步进行思考。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训练,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的空间转化能力。在景观设计中,所有的平面设计最后都需要转化到空间里,空间的结构比平面结构更复杂,更难以控制。

3.形态规律的研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对任何设计师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景观设计师。二维空间设计从研究平面形态的规律出发,通过掌握规律,逐渐运用它们创造新的形态。形式感的创造需要概括、总结和推理,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培养景观设计控制能力

1.对尺度的控制

其一,不同大小形态的比较训练强化对尺度的敏锐度。持续的不同大小形态比较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尺度的敏锐度。训练如果结合具体的环境和事件,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课程的目的。其二,对复杂形态的掌握培养对大尺度景观的控制能力。平面形态越复杂,学生越能从中研究出规律,学生的设计潜力就越大。笔者通过教学发现,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后期的设计中同样表现出非常出色的设计控制能力。因此,应该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作用。

2.对景观空间格局的控制

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可以从平面延续到立体空间,这也是近年来二维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如今的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形研究上,而是扩展到很多方面,包括立体空间、主体体验、材料实践等领域。其一,二维的平面空间构建培养景观空间主次控制的意识。在研究二维形态的时候,往往强调单个形态的结构;在研究整个形态的时候,则会强调整体形态的结构,也就是抓住主次关系。主次关系抓住了,就抓住了重心,有利于控制整体形态。通过这样持续有效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主次控制意识和能力。其二,二维到三维的形态转换培养空间的辩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空间的整体设计非常重要。合理的平面布局还要加上对立面的整体思考,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空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重平面的设计而忽略了立面的统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可以有效地训练从二维平面空间转换到三维空间。持续、有效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体空间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空间辩证设计意识。

3.对景观形态的控制

其一,二维形态的黑、白、灰关系转换为景观形态的黑、白、灰。点、线、面平面关系的和谐直接决定了空间关系的和谐,如果学生对平面没有这样的意识,那么针对空间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整体的艺术,也就没有对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而对平面形态关系的整体意识是需要训练的。其二,二维形态的复杂程度决定景观空间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简单的形态和规律很容易就掌握,对复杂的形态控制能力则需要培养。因此,二维空间设计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控制复杂形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实现有效的教学。结语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对景观设计专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二维空间设计课程在景观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加强二维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层面的研究和实践,真正发挥该门基础课程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的设计生涯提供良好的保障。项目来源:2016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3190)阶段性成果;2016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当下重庆市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跨专业教学实践探索”(项目编号:YJ16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空间设计 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空间设计”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为: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评估总结,企业反馈评价。在实施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模拟项目设计,另一类是实际项目设计。

一、空间设计课程的特征

空间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再创造,是设计师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要求为目的而进行的空间创造活动,是一门涉及声学、力学、光学、美学、哲学、心理学、色彩学等知识。

二、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及在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地位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它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专业典型的事例作为项目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运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一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团队意识。三是解决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问题。项目教学法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传统教学在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一)设计理论与实践脱节

空间设计专业是一个复合学科,即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技术,而是涉及美术学、美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需要艺术设计打基础,又需要技术手段来完成。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太差。缺少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知识与技术分离

学生对建筑设计知识缺乏了解,对结构与空间知识的了解相当少。因此,在学习中,他们常常不能正确理解相关概念。许多学生在做方案时不画草图,有的即便画了草图,也不做局部效果的勾画和节点详图,不能说明其方案的构思。培养出来的学生和空间设计的需求有差距,致使艺术与技术分离。

(三)个体团队不协作

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较弱,有的学生实践经验缺乏,设计思路狭窄,设计表现能力欠缺,交流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设计作品没有创意。设计思路狭窄,设计表现能力欠缺,交流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

四、空间设计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为了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中小型装饰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项目引导, 培养学生的设计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普及、推广教学设计,纠正对教学设计的错误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项目设计能力。如:技校学生在第一学年重点开设设计素描(透视与手绘技巧)、设计色彩(色彩搭配能力)、空间构成(空间意识和想象能力)、人体工程学(含环境心理学)、空间设计风格等。将专业课程进行细化,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开始空间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居室设计、居室设计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

(二)设定目标, 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设定以空间工程设计项目为基础的知识系统,教师带领学习团队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团队进行综合设计、投标,教师则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引导和把关。确定实际项目,如在空间空间布局时,我们把某小区的一楼样板间作为项目,让学生合理分割空间,去现场量尺、核对设计步骤。再回到课堂,解决了教学任务又满足学生走入市场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三)实地教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空间设计教学中要保护和培养学生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结果,千万不能因为学生设计得不理想而对学生挖苦、讽刺。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总之,项目教学法进行空间设计,能够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与创业、就业意识,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师责任感,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立体构成 商业空间 教学创新

在我国多数设计院校的设计课程里,立体构成一直作为基础训练中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注重的是良好的设计理念与功能需求相结合。本文结合立体构成的基础课程与商业空间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分析两者之间的概念,使其有效地融合,力求在两者之间得到一个良好的结合与平衡。

一、立体构成训练的价值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与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并称“三大构成”。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设计组织体块,创作出更新颖的形体,在无数次反复积累中,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育成。立体构成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构成能力,训练由零到整,由整至散的组合分散技能;同时,强化学生的宏观掌控能力。立体构成相对于其他构成是形式感强烈的、相较抽象的,所以,如何将看似抽象无序的形态整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完美的形体,将是学生重点训练的目的。

二、商业空间设计的特点

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环境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公共空间中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其包含四大基本特征:第一,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展示性,通过商品的展板、展台激发顾客的购买兴趣,设计者应创造出适应顾客心理的展示空间设计。第二,商业空间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把最新型的商品信息传递给顾客,使人们参与活动时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精神快乐。第三,商业空间具有人流量大且复杂的特点,所以解决人流动线、交通流线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商业环境基本特点的同时,设计者也应当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创造一个以人为主体、具有综合性生活机能的现代商业环境。

三、注重空间能力的培养

从最初的包豪斯,到如今各大院校纷纷开设立体构成课程,处处体现立体构成训练在当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包豪斯学院的诞生使设计教育纳入了一个良性而正规的发展道路,它有着许多颇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在伊顿的《初步基础课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能力分为三点: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分,重视材料和质感对学生的启发,了解创造性的构成原理。当下,许多院校仍在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如同济大学让学生做6×6×6厘米

的立体构成训练,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练习4×7×7厘米的立方体组合等。在教学上,笔者此次训练方式与以往训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别开生面――商业空间形体

形式主要体现在物体的空间结构上,它决定着所构建物体的形态、布局及功能。形式是组成立体构成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本次设计课程以3×3×3厘米的方块组成8×8×8厘米的立方体,创造出立体构成的设计感,兼顾商业空间的实用性,同时要求空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空间感,锻炼学生的感知觉能力。

(二)形形――材质丰富呈现

立体构成课程的材料是多元化的,例如泡沫、卡纸、石材、木块、塑料、金属等,这不仅体现的是建筑空间的质感,同时可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再次利用。大多数学生以3×3×3厘米的泡沫方块或卡纸做成的方块为主,加以颜料上色,或者半透明塑料板与卡纸的结合、锡纸等。学生对于材料的创造表现不同材料纹理的结合碰撞,使得立体构成更为多变、生动有趣。便于学生在今后商业设计中使用材料时对新型材料的创造性、对环保材料的社会认知性都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数不胜数――构造灵活多变

相较其他院校的6×6×6厘米而言,8×8×8厘米的立体构成讲究空间的多变、复杂,更高要求的思维灵活性。在500多个方块中,包含各种组合,以单个方块为单位,或以两个、三个方块为组合,进行两到三组的有序排列,设计组合成各种形式,由方块堆砌使其形成各种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运用到商业空间中,既能让人们在浏览时保持其基本的人流动线,又能使人感觉空间扩大,改善体验环境。

(四)争奇斗艳――色彩各具特色

制作过程中,在色彩体现方面学生多以单色、多色为主,或者同为互补色或相近色来制作立构作品,互补色更能突显作品效果,同时也能吸引注意力,而相近色则强调的是统一协调的关系,多色的作品则是以活力的、丰富的色彩感取胜。在商业空间设计上,颜色在分布时应具有方向性、渐变性,使得空间多变且不繁杂。

(五)有无相间――空间合理利用

在建筑或是空间设计上,强调的是建筑的空间关系,整体与个别、单个与多个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时,从抽象的点、线、面、体的基本形态入手,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打造立方体中所形成的空间,同时考虑空出的部分与实物的协调关系,让作品实体与虚体、阳与阴都能表现出特有的效果。在商业空间布局上,应分析空间的流线分布,从底部到顶部、从建筑外到空间内部,有良好的人流分布走向。

(六)浮光掠影――光影突显氛围

光感反应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最容易吸引眼球的一种视觉效果,通过物理灯光投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后,所照射的物体面与面之间具有更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透视感,也使得空间更具有表现力。同时,在光感表现时,除了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外,不同强度的光感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在一间咖啡厅,设计较为幽暗的光感色调,空间会显得更为安静、优雅,而在一处办公空间设计时,选用较为明快、亮堂、高强度的光感效果,身处内部的人们也会更加提起精神、加快节奏的处理事务。

结语

本文从商业空间设计角度,从立体构成的训练价值解析室内的空间设计,包括材质、色彩、空间等,使学生在训练时的感受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同时,在空间训练中,通过在教学中立体构成与商业空间训练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以求达到学生学习立体构成课程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为日后学生融入社会打好基础,从而完成商业空间设计训练的目的。

[注:本文为201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资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湖南师范大学教改资助项目([2012]65号)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伟.建筑创作中超越物质性层面的非物质观[D].天津大学,2006.

[2]. 付悦.商业中心区的空间构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主线来驱动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积极性,从而做到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展开,把室内设计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来循序渐进地导入、运用、深化知识点,并把课程中的室内设计训练与纺织品设计相结合。此外,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进行教学,开辟了“室内设计”课程的4A网络教学平台,增加了3DSMax等三维设计软件的讲授,并把行业中流行的适合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三维软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形成三维空间观念,并能高效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2.实践环节的深入开展

围绕培养三维空间设计能力的目标,以项目驱动的六大板块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抓手,层层推进教学,增加了实物制作与空间模型搭建相结合的设计过程。在训练产品造型和空间设计能力时,要求学生按照企业项目需求,用模型模拟搭建真实的纺织品陈列空间,使学生的室内设计项目落到实处。具体的实践环节六大板块如下:(1)市场调研。选择知名纺织品品牌店铺进行调研,了解店铺的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灯光设置、色彩搭配以及店铺陈设,分析它们与品牌风格之间的联系,并绘制店铺的平面结构图。通过市场调研,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纺织品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并对三维空间布局有了初步了解。(2)透视法和室内空间线描练习。学习室内的一点、两点透视法,了解室内效果图绘制的原理,为手绘快速表达设计意图做准备。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提升效果图绘制的水平,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室内空间的线描练习,方法是对照室内的照片进行手绘。(3)优秀效果图临摹。对优秀的效果图进行原样临摹是快速掌握手绘效果图画法的途径。通过临摹,学生学习了室内效果图选景、构图的技巧及各种表现技法,包括水粉表现法、水彩表现法、铅笔淡彩表现法、马克笔表现法等,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和效果表达做准备。(4)室内色彩搭配训练。学习室内色彩的搭配规律,了解主色和点缀色之间的关系,环境色和物体色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配色表现室内空间的不同风格。学生按照特定的项目主题要求,借助电脑设计软件来快速表达特定的室内色彩风格。(5)空间主题三维效果图制作。将三维设计软件的教学融入到空间设计的项目主题中,学生可以利用3DSMax等软件来完成“为主题家纺设计室内效果”的项目作业。要求学生首先为特定的项目客房寻找主题概念,确定合适的表现元素,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效果图的制作。三维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习的成就感,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用三维设计软件表达设计意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6)展厅设计项目。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基地”企业合作,将课程设计的主题定为“纺织品品牌展厅设计项目”,学生针对预先设定的家纺或服装品牌,根据企业展陈的实际需求进行展会或专卖店展厅设计。在为项目出具效果图之后,要求运用简易材料制作展厅的模型。学生逐渐摸索绘图、设计、制作模型的思路,并不断地修正,最终达到设计要求,大大提高了三维空间观念和三维设计能力。

3.评价与成果展示

注重项目的展示阶段。一个具体项目实施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设计的整个过程做总结分析,强化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的体验;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他们每个环节的设计成果,互相提出问题,发现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项目实施的进度学习和思考。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们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基地”企业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评议学生的设计,课程结束后在校内进行了“室内设计”课程成果展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结语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一、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使学生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有切实的表现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些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课程的开设有先后关系,但先后课程间又缺乏联系,使环境设计教学效果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条件除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学校区位优势。如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沿海城市、北上广及一些省会城市等,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展览、活动,相比其他二三线城市优势较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多看,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在进行如珠宝展示设计、服装专卖店设计、酒店设计时就可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迅速形成设计思维。环境设计教学如果只停留在看图的阶段,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会制约学生环境设计能力的发展。其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阶段性总结、知识小结。在大学四年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会学到很多艺术史论知识,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工业设计史论、近现代史、中外美术史等。但在实际环境设计过程中,这些史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学生往往将这些史论知识当成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学习后面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时,又不能联系之前所学习的史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过渡存在问题。其三,开课盲目,课程前后衔接不紧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四年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建立,其中的一些课程是可以合并来上的。如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不同,但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都以学生长时间生活的居住空间设计为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因此课程有必要合并。另外,在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的转化过程中,应增加设计方法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时知道如何进行设计。

二、课程体系建构设想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文章根据过去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上、课程体系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为例,提出全新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构设想。大学四年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将教学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转”即设计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合”即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总结阶段。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按照大学四年划分,每年完成必要的阶段任务,并进行阶段性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如下(限于文章篇幅,下文只讨论“起“”承”两个阶段):其一,“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一年级上半学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构图和色彩、空间表现能力与想象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思考、叙述表达的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思考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并在学期末进行命题设计与陈述。课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设计习惯,锻炼学生的口头演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学习设计刚开始的阶段,思考和表达是为了从思想上为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如果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再出现有设计任务对不知道从什么方向入手的茫然。一年级下半学期:设计基础的培养。这学期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掌握设计基础的制图表达,以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装饰材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的未来,了解所从事行业的特点等信息。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手绘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在学期末进行关于基础课程的命题设计与陈述。其二“,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这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强,整体观念更完善。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商业空间设计,并形成对设计与流行文化发展趋势的认知。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商业空间设计、设计与流行文化趋势、命题设计与陈述等。

结语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快题设计;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与装饰有关的各设计领域,专业方向包括室内、室外、园林、景观,同时与城市规划也有紧密的联系,涉及美术、建筑、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各艺术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开设的课程各有特色。其中,作为基础课部分的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大部分院校均有开设。对于专业设计课程部分,各校依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如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快题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AutoCAD、3dsMAX等。从课程的性质区分,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绘图课。其中,建筑史、室内设计原理为理论课范畴;家具设计、展示设计为设计课范畴;建筑制图、AutoCAD、3dsMAX为绘图课范畴。快题设计既属于设计课范畴,又属于绘图课范畴。

一、快题设计课程的特点

快题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的必修课,同时又是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传达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题设计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时必须掌握的交流语言、设计语言。快题设计的对象可初步划分为室内、室外两大领域。室内快题设计的内容有家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室外快题设计的内容有景观小品快题设计、广场快题设计、居住区快题设计等。快题设计同时具有设计课与绘图课的属性,其活跃的思维模式、原创的灵感来源与快速的画面表达是其显著的特点。快题设计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场所、不同的空间功能进行表现,不仅是对空间外部形态的快速表现,还必须对空间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快题设计是根据空间场所的设计创作草图,结合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功能分析图、效果图等,综合表现设计意图。

二、快题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题设计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快速表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设计主题内容表达不充分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细节,设计说明表达含糊不清,平、立、剖面缺失标高;不能在空间设计中合理应用人体工程学,工作台面设计得过高或过低,沙发尺寸设计得过大或过小,通道设计得过宽或过窄,使用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2.画面表现能力不足

快题设计的一系列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均在画面上呈现,一些学生的快题作业表达能力较弱,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缺乏快速表现的灵动、自由,线条生硬,画面色彩混乱,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应用欠缺。

3.忽略分析图在方案中的运用

一些学生忽视分析图的作用,认为分析图在快题设计的表达中可有可无。实际上,分析图可以帮助阐述设计主题,理顺设计思路,为分析提供依据。

三、快题设计课程要求

快题设计体现出设计者设计灵感的快速表达、设计画面的自由组织,其教学模式应机动灵活,但也需要具体的要求。1.确定主题快题设计的主题内容应依据功能空间的不同进行选择,大致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个方面。内环境包括家具空间快题设计、办公空间快题设计、商业空间快题设计、娱乐空间快题设计、餐饮空间快题设计、展示空间快题设计等;外环境包括建筑外观快题设计、景观小品快题设计、景观街区快题设计等。2.确定画面尺寸快题设计画面尺寸的选择范围较大,没有固定的尺寸设定要求,但在日常进行的设计练习中,根据设计主题的不同、设计内容的复杂程度、方案表达的难易程度,有几种尺寸可供选择:0号图纸,尺寸规格为841mm×1189mm;1号图纸,尺寸规格为594mm×841mm;2号图纸,尺寸规格为420mm×594mm;3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97mm×420mm;4号图纸,尺寸规格为210mm×297mm。3.确定使用工具快题设计的使用工具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绘图用笔有绘图铅笔、自动铅笔、针管笔、签字笔、彩色水笔、马克笔、荧光笔、毛笔、喷笔、排笔、水彩画笔、鸭嘴笔、蘸水笔、铁笔等;绘图仪器有直尺、丁字尺、曲线尺、卷尺、放大尺、比例尺、三角板、万能绘图仪、大圆规等;调色用具有调色盘、碟、笔洗等;颜料有水彩颜料、广告颜料、中国画颜料、荧光颜料、彩色墨水等;选用纸张有绘图纸、水彩纸、水粉画纸、卡纸、铜版纸和硫酸纸等。4.确定设计完成时间一般来说,快题设计的时间分配为:方案设计约占总时间的1/3,绘图与表达约占总时间的1/2,余下的时间用来调整和完善方案。时间的设定一般分为3种:第一种,3小时的快题设计。由于时间有限,任务书一般不会要求大量绘图,注重设计分析。第二种,6小时的快题设计。设计表达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除了基本的平、立、剖面图外,效果图与分析图的绘制需要一定的质量。第三种,8小时的快题设计。时间比较充裕,除了需要完成设计任务要求,还要注重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与示意,以明晰的版式设计表达出完整的设计意图。

四、快题设计的规范特征

1.快题设计方案的整体性

从快题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思路灵活宽泛,画面的组织相对自由,能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化风格。但从快题的规范性来说,也需要强调快题设计的整体性。设计目标明确后,组织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完整的设计方案是由合理的空间要素组成的,空间内尺度的把握,比例的控制,材料、色彩、灯光融入空间的表现力,生态化理念在设计中的展现,智能化设计在方案中的应用,各环节都在其中构成了快题设计的整体性。

2.快题设计方案的多元性

设计师应该从文化、地域、历史、风情等多个角度进行快题设计分析,并尝试把这种多元性融入设计。快题设计选择的题目可以是功能、形式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会衍生出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样式,或热情奔放,或朴素内敛,或古朴典雅,或奢华时尚,这些元素影响着快题设计方案的细节,同时又是快题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快题设计方案的人文性

快题设计从完成的画面来看,主要传达的是空间内的综合环境设计,其服务对象为使用者,包括空间高差的变化、陈设物品的布置等。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精神需求与功能需要体现人文性。如,在家居快题设计中,要了解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结合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有效组织空间内的形体、材质、色彩等元素,运用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设计手法,完成空间形式的设计。结合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运用科技与工艺的手法,融入智能化设计体验,完善空间内设施的合理性,使设计价值还原为使用者的观感体验。

五、快题设计的教学方法

1.引用经典设计案例的理论教学

快题设计课的教学要求是完成从设计构思到纸面绘图的完整过程,绘图前需要有设计思路作为引导。如何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研究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了解设计从形成到实现的步骤,把握各种风格与流派,观摩优秀建筑师、设计师的作品手稿,这些都有助于获取设计灵感。就内环境设计来说,绘制办公空间快题设计,首先需要了解办公空间的文化、办公模式的演变过程、办公环境的功能分区、办公设施的具体应用。绘制餐饮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对饮食文化有所研究,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强弱表现在不同的饮食氛围中会有很大的差异。展示空间快题设计需要合理分析人流路线与容积率,在观与展之间把握好合理的尺度,既能创造优越的视觉环境,又能组织有序的观展活动。

2.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快题设计的特点在于自由、灵活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应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用启发式与对话式教育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技术层面,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在初始阶段就提倡创新精神。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课堂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章节知识节点,融入思考与问答环节,把思考与问答作为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回顾,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运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印象,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实际案例的现场讲解

快题设计的课程开设通常在基础课以后,即学生在学习快题设计之前已经过了素描、色彩、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的练习。快题设计的题目通常与实际案例相关,在这一阶段需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环境设计案例在设计环节后的现场施工部分存在许多课堂无法分析的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在实践项目中分享现场施工环节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为学生讲授施工技艺,对实践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快题设计方案。

4.调研与汇报的总结分析

环境设计是强调视觉与感受的学科,其中的讯息大多来自于视觉经验,所以,调研是完成快题设计的重要渠道。设计师在接受快题设计任务书后,要了解空间的主要内容,通过现场调研获得大量的视觉经验。在设计的初始阶段,灵感大多来自视觉经验。方案汇报可以总结、强化设计思维与设计过程。优秀的设计师不但需要灵活的头脑、熟练的绘图技巧,同样需要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汇报的过程是把设计各个环节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一快题设计的后续部分与前面的过程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舒湘鄂,吴继新.快题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孙科峰,高艳.环境艺术设计快题与表现(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跨界设计;室内设计;教学研究

随着如万达及银泰城等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增多,导致餐饮空间激增,竞争也是十分激烈。过去餐饮空间拼的是菜品与服务,如今餐饮空间的品牌推广与环境设计也成为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好契机,但同时也给这些年轻设计师们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专业要充分利用设计类不同专业资源的创造方式,建立“跨界式”的教学模式,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增加设计体验,拓展设计思维。

一、将“跨界设计”思维引入课堂教学是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新的消费模式把我们推进了一个“大设计”的时代,这就要求优秀的设计师们不只会做造型,会画图纸,还要学会如何将其设计推向市场,适应市场甚至去影响市场。随着餐饮模式的改变,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工作内容不再局限于只是对餐厅的地面、天花以及立面进行装饰与设计,还要求他们对相关的设计内容和行业进行跨界与整合。所以在室内设计课程中不断训练学生跨界设计的思维模式,能够自如的运用交叉学科的内容,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虽然学科被细化分类,但所有的设计之间都是相通的。比如对企业进行品牌的定位与策划,VI识别系统的设计,空间设计以及后期品牌的推广,最后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一套完整的、结构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是未来商业空间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

二、“跨界设计”教学模式加强了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提高了教学的活力和开放度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科的内容需与人们的不断提高和更新的生活模式紧密结合。商业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课程内容,餐饮空间设计又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课堂内容必须与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培养的是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本次课题的研究内容是教师进行地方服务的实际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研究与互动。

三、师资跨界使学生的交互思维获得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跨界设计”中的学科交互非常频繁,能及时为他们提供正确和专业的理论指导是尤为重要的。在每阶段的教学任务总结课程中,可邀请相关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点评和互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多维度的理论基础。

本次教学研究是以实战进课堂,以“跨界设计”思维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学生了解到作为应用学科的学生要积极去了解新消费模式下空间设计的新动态,在实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使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 研究内容

1.“跨界”教学项目。

“跨界设计”思维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首要环节是“跨界”项目的设定,这是“跨界”教学项目实施的重要载体。教师将服务地方的实际项目“宴渔花样料理餐饮连锁店设计”引入课堂,该连锁企业要求我们提供一套从前期策划到平面设计,从空间设计到后期运营的一套完整设计方案。以往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还是大部分遵循室内设计行业流程中最基本的纲要来进行的,每个室内设计教学模块都有一个专项概念,并伴随着这个专项而展开课程内容,每门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交的成果往往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作品缺乏创意,并且与实际的市场需求脱节。所以此跨界项目的设定,就需要有创新的元素和多元的实现方式,为“跨界设计”提供了基础,符合了课程教学的要求。

2.“跨界”教学设计。

“跨界”项目确立后,学校和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的关系,兼顾企业的要求与学院课程教学的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展开,注重培养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丰富项目设计和创作,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作品。

此次课程教学将分成三个阶段:

(1)调研阶段

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调研课时,让学生能够借助课堂以外的资源:如借用互联网的力量进行线上线下的调查,或者去实际项目地点进行问卷调查和业态分析。从而进行方案的前期策划准备工作。

(2)创作阶段

在创作的每一个阶段的关键点进行记录,对学生的创作阶段成果进行验收与点评,并邀请跨学科教师进行点评与指导。

(3)汇报阶段

由于课程内容引进了实际项目,并重点强调跨专业的协同与合作,教师的授课形式也是具备一定开放性的。除了延续多专业教师合作授课以外,可将课堂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乙方,与甲方进行现场汇报与答疑,以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思辨能力。

3.“跨界”教学团队。

“跨界”的项目必然要求“跨界”的团队进行支撑。在“跨界”课程教学改革中,“跨界”的教学团队分为两个团队。一是行业企业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跨界”教学团队;二是学院内部不同专业教师的“跨界”F队。

4.评价考核。

课程评价的考核方式,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第一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第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第三对设计团队进行整体考核。

(二)进 度 安 排

主要研究时间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1-7周

实践班级 2013级环境艺术设计1、2、3班

人 数 90人

分组情况 5人一组,共18组(此次设计任务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作为主创人员,与小组成员讨论后,根据组员个人对以上具体研究内容的擅长及掌握情况,分配给组员具体的工作内容。)

实践课程名称 空间设计3

实 践 项 目 奉化银泰城宴渔花样料理餐饮连锁店设计

时 间 安 排 第1周 向学生介绍实际项目的概况,要求学生对奉化银泰城餐饮业态分布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问卷调查。 第2、3周要求学生对宴渔花样料理餐饮连锁店进行品牌定位、企业文化的策划,在大班授课课时中,由平面设计老师讲授如何制作一整套 V I设计(具体包括LOGO、导向系统、菜单、海报、会员卡等事物用品类设计),为“跨界设计”提供坚实的专业指导。第4、5周对此餐饮空间进行平面布局规划及立面天花的设计并制作整 套CAD图纸及效果图。在此制作过程中,学生在大班授课课时进行时,将进行阶段成果汇报,由企业人员及环艺设计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第7周将前面6周制作的所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组为单位制作成PPT并进行汇报。参与评分的教师团队及企业人员对整个设计过程及结果进行 打分。

通过以上“跨界设计”思维模式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通过综合考评取得最好名次的设计作品也已经被甲方进行采用并进行施工与运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将此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跨界设计所带来的创新思路将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l]张瑞.跨界设计教育_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方式[J].设计艺术.2010.1 .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