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技术概论

海洋技术概论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理性生态

0 引 言

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而形成现实财富的主要途径,更是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既往的陆地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旨的价值导向导引下,技术创新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忧思的东西,如“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使资源耗竭加速,肆意的排放和对治理的轻视使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等等。海洋技术创新是人类在一个全新领域――海洋把人类文明推向新高度的实践活动,当前,尽管我们尚处这段伟大实践历程的起始阶段,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上,我们必须在对传统陆地技术创新模式的扬弃性反思中对海洋技术创新的旨向及其实现问题做出科学理性的回答。

1 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

1.1 生态化技术创新概述

技术创新是经济实体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变化,借助内外力量进行技术变革或创造并使之商业化的技术革新活动。技术创新过程通常包括选题、研究、生产、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

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概念提出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带给了人类面对世界的新理念――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变革世界的实践中,应把对象和它存在的环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考虑对象自身及其内部联系,也考虑它与外环境的联系与协调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范畴作如下解读:从技术与社会关系层面而言,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在所秉持的科技价值观、发展价值观较为合理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应用于实际生产、同时符合生态学规律(即实现技术系统的运行与结果被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一能量一信息循环过程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政治一经济一文化互动过程)的技术革新活动;从技术系统内部而言,生态化技术创新尚有通过某一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而带动相关技术发展之意。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其主要区别见表1。

“化”是标志事物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语言范畴,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及其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1.2 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

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形成一种理论、观点的基础,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提出同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社会条件。

1.2.1 对传统社会发展观和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是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传统社会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它基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和人对自然的支配性地位,其特点是:在国家层面,强调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家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与作用,通过高投入追求高速度、高产值;在个人层面,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强调人的物质需求满足的优先性。传统经济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物本主义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客观上使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转向创新的经济价值,把创新的目标定位于如何使经济活动更富有效率地开展。二战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增长理论便是最好的诠释,如索洛・斯旺的“技术进步论”、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均强调从经济目标出发来衡量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且认为,实现发展的途径就是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技术进步来增加社会财富。

但是,在现实层面,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技术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却已陷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即“技术创新规模的无限扩张性与资源生态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技术创新目标的单一性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技术创新价值追求的片面性与人的发展要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观的如上缺失与在实践中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强烈的质疑与反思,美国学者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揭示了杀虫剂等化工合成技术创新所造成的全球性污染和生态危机,质疑了现代人征服、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狂妄态度;1972年米都斯代表罗马俱乐部所作的《增长的极限》则揭示了由技术创新所致的无限的增长与有限的环境的矛盾可能导致的“增长的极限”。这些质疑与忧思加之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惑客观上导致了新的自然观、社会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进而使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化转向成为必然。

1.2.2海洋在地球生态系统所占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我们必须做到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海洋不但是全球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科学研究表明,海洋每年可吸收一半人类活动向大气层所释放的CO2;大气中的水分有86%来自海洋;海洋环境调控地球热量和气温的能力和大气环流基本相当。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已经记录到的海洋生物物种有20 278个,动物界的物种数量多达12794种”。可以说,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全球气候、环境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系统角度看,和其他许多系统一样,海洋发展与改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对外界行为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海洋系统因其自身特有的结构与规模而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有限度的,一旦人的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超出其自组织能力范围,海洋将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报复”人类,作为工业文明负产物之一的温室效应对人的影响许多就是通过海洋表现的。如今,有关海洋开发的技术与产业正不断涌现,人类对海洋的扰动正不断加强,基于此,在海洋技术创新中,我们务必应关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

1.2.3 人们历史活动道路的“路径锁定”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慎重选择海洋技术创新的道路

同社会总体发展道路一样,人们在某一领域的活动道路同样既受规律的制约、又不否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虽然,人们历史活动的道路具有选择性,但是,从选择的结果看,任何选择都存在“路径锁定”性。所谓“路径锁定”,指人们在历史活动应走道路的选择中,往往面临多次与多种选择,每选一次就是一次道路的分岔,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对特定道路的锁定,更意味着失去了走另一道路的机会。“路径锁定”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对于每一次活动道路的选择,人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因为历史之路不可以重走,只能在付出代价后修正其方向。那么,影响人们道路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呢?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当前,我们正处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起始阶段,从这一点而言,人类也正站在新的岔形

路口一在一个全新领域将选择何种技术创新道路模式一海洋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是我们面临的一次重要选择。“历史向未来敞开大门”,在抉择关头,我们不应忘记陆地工业文明以来传统发展观与技术创新道路模式所致的后果,环境污染、气候怪异、荒漠化加剧、资源枯竭等留给人们永远的心痛。痛定思痛,到底什么是主体真正的利益与需求?答案不言自明。在既往的陆地资源利用方面人类已经因“走错道路”而陷人了发展困境。如今,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如果我们再走传统的“经济至上”的发展老路,则意味着对绿色技术道路的放弃(路径锁定),最终,人类在陆地的“悲剧”将在海洋重演。

1.2.4 海洋技术的“高技术”属性与“汇聚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关注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

当前,海洋技术主要包括海洋能源开发技术、海底矿产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开发技术、海洋空间开发技术等。人们通常认为高技术有六大技术群: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其中,“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目的是拓展人类的生存领域,获取更多的资源,是其他四大技术在特殊领域的运用,在应用中反过来也推动这些高技术的发展”。显然,海洋技术具有“高技术”属性。高技术具有“汇聚性”特征,它往往汇聚多科前沿技术,如IT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技术的汇聚特征使它不仅依赖其他技术,而且可以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其为核心的技术群呈现生态性特征。所以,诸如海洋技术的高技术本身有个生态的问题:从其本身系统看,有个优化组合的问题,我们应按照生态学规律使技术的组合形成竞争、共生、再生关系,从而促进技术群的发展;从其与环境关系看,不同的技术组合与环境问的关系也不同,如可以形成促进与抑制、适应与改造等关系,相应地能引起不同的环境效益。海洋技术的“高技术”属性与“汇聚性”特征要求我们务必关注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使海洋技术活动既能实现群内技术的优化组合从而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又能处理好眼前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 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概述

得益于对海洋重要地位的认知以及对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和技术创新社会后果的反思,我国在海洋生态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已迈开可喜的一步。

2.1 在战略安排方面,海洋循环经济一技术发展战略得以确立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处理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一技术系统,是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等规律认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科技和经济手段,通过对经济一技术系统进行规划、控制,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循环化、经济与技术互动化、经济与环境友好化状态的一种生态经济一技术系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海洋“技术一产业一环境”生态化发展战略,统筹海洋技术、经济、环境的发展。《国家海洋高技术专项发展规划(2009~2020)》明确指出,要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和综合管理,实现海陆系统的整合、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海洋经济与海洋技术的相互支撑、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共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一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方面迈出了认知上的重要一步。

2.2 在技术创新方面,多学科海洋技术群兴起,海洋炯的最大化利用引起人们关注

炯是表征能量品质的一个概念。我们把一定环境条件下能量中的最大限度转变为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称为该能量的炯。对于自然资源而言,我们可以用炯来衡量其优劣,同时,也可以用炯思维方法寻找产生和利用最大炯值的途径。如某一土地资源,是让它保持为森林植被产生的炯值大,还是保持为粮食生产的炯值大,可以通过计算其产生炯的速度加以确定;某一矿藏,如果其炯值很小,我们是否应考虑留待技术成熟之时再行开采?因此,“从炯的角度考虑资源问题,发现、合理使用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就是使得到合理利用;对可再生资源来说就是设法保护可再生资源产生炯的再生机制……资源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炯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基于此,综合利用和开发海洋,合理利用海洋之炯,应是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当前,在我国海洋技术创新活动中,多学科海洋技术群正不断兴起,已形成如下技术群: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与深海勘探、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开发利用等。相应地,这些技术(群)的产业化过程形成了可观的海洋技术产业群,已成长出许多大的海洋产业、企业。如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海洋资源勘探技术、深海运载技术、深海生物基因利用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2.3在环境效率方面,立足海洋炯的节约,加大环保力度,提高了环境效率

传统的环境保护理论往往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强调保护环境对人宜居与生存的意义,此点对于我们倡导海洋环境的保护依然重要,毕竟海洋系统是地球生态系中最大的子系统,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不难感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意义。但是,从炯维度而言,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更有全新的意义。一般而言,人们为了保护或恢复环境的功能,往往要消耗大量的炯。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环境就是对系统炯的节约。所以,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力与破坏问题就是利用与保护有限的堋、提高环境效率的问题。基于此,近年来,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以最大限度提高海洋环境效率。其中最令世界瞩目的做法是加强沿海工业规划、强化企业达标排放措施的落实、坚持季节性休渔制度、加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力度等。

3 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海洋生态化技术应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尚存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不单为我国独有,而且带有世界普遍性。当前,我国在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不对等”。

3.1 多学科研究与向多领域辐射不对等

知识只有共享才能增值,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倡导自由软件运动的托瓦尔兹宣称:“只有在社会能自由地享用创新的成果时,创新才是对社会的贡献”。海洋技术具有“高技术”属性,具有“汇聚性”特征,它汇聚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当前,依赖其他学科技术,海洋技术研究已在许多方面取得强势发展,但遗憾的是,海洋技术向其他领域、产业的辐射力却很小,如海洋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依然未能解决许多沿海城市的淡水匮乏问题、海洋深海极端基因开发技术尚未能有效渗透到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这种不对等显然有悖“生态化”的本意。

3.2 基础开拓性研究与获益开发性利用不对等

基础开拓性研究是海洋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但在当前,基础开拓性研究与获益开发性利用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表现为:从事开拓性研究的人少,从事获利性开发的人多;基础开拓性研究的投入少,获益性利用的投入丰厚。这种失衡显然也不利于生态化海洋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3.3 生态化创造与非生态化消费的不对等

技术创新中,人们研究什么、生产什么、倾向于何种技术的传播等由何种因素决定呢?“消费的现实”及“消费预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马克思曾言:“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因此,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倡生态化的消费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生态化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生态化消费能催生绿色市场,并进而刺激生态技术的发展。当前,我们一方面努力去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但在现实层面,许多非生态性消费的行为却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诸如对渔业资源的滥捕、对海洋资源的不成熟开采等无不表明,技术的生态化创新目标的实现有一个消费壁垒的问题。

4 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原则

海洋技术创新是人类在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海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进行又一文明运动(前一个可称为陆地工业文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那么,人们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哪些中观层面的原则呢?如下原则的提出系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对包括海洋科技在内的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和对未来全球合作的希冀。

4.1 合理使用和保护海洋焖的原则

在海洋技术创新过程中,人类应站在“生态、综合、未来”的角度,致力于海洋炯的合理使用和保护,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在设计开采海底锰结核、重金属软泥时,应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再生机制的保护(如锰结核具有再生性)等问题;在未来海洋空间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在建设诸如海上机场、海上工厂、海上油田等设施时应考虑噪声污染对动物的影响、排泄废物对水体的影响等,以提升海洋的整体炯值。墨西哥湾海上油井漏油事件对海洋资源的灾难性破坏已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4.2 实现创新主体“理性生态”和谐化原则

正确的技术创新价值导向是实现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进而走好“第二段”道路的观念前提,而实现创新主体“理性生态”系统的和谐则是其行为保证。在海洋技术创新实践中,人类首先应有起码的科学理性,不盲目而为。在实施任何一项海洋开发性技术工程时,人们不但应思考对所开发领域知识的认知度与所运用技术的成熟度问题,努力做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更应开展应对“技术后果”的研究,努力使排向环境的高熵物质减少,避免系统内熵的“摊平”。其次,应保持适度的技术理性。技术理性以其活动旨向上对效率、可控的追求和手段上的对逻辑推演、程式控制的运用,在促进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但正是技术理性的这种作用导致了人的技术理性向技术崇拜的转向。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美好的资源前景正逐步显现,但同时也容易激发人的贪欲。在海洋技术创新中,人类应保持适度理性,抑制张狂,避免扩张性、征服性技术的泛滥,毕竟既往的陆地技术活动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第三,价值理性符合人类的长远发展要求。恰如舟之舵,在理性系统中,价值理性规制、导引人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对具体主体而言,价值理性从来不空洞抽象,而有其具体的内容。因此确立合理的价值理性对实践主体很重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只是经济人,更是文化人、价值人。海洋的特点及陆地文明发展的历史教训要求创新主体应以人类的长远发展与全人类的利益为重,摈弃自利性思维,以合理的价值理性引导海洋科学认知、抑制技术理性的张狂。

4.3 坚持“海洋消费生态化”的原则

前已述及,在技术创新中,人们研究什么、生产什么、倾向于何种技术的传播等受人们的“消费的现实”及“消费预期”等因素影响。因此,在致力于实现海洋创新技术生态化的同时,提倡生态消费很重要。在海洋消费方面,生态消费意味着控制以稀缺海洋资源为基础的产品消费(如日本人对鲸的无节制消费使其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意味着摈弃“竭泽而渔”式的畸形消费、意味着不在消费资源的同时把污染留给自己。总之,海洋生态消费观的确立是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重要“环境”基础。

4.4 全球协调的原则

倡导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对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扬弃,以新的技术创新道路模式在一个全新领域――海洋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却要有赖于世界性的努力,这是由于:其一,海洋特殊的地理相通性(几大洲均通过海洋而连接)使得目标的实现仅靠某个或几个国家、地区几乎不可能,如在环保方面,一个国家保护而多个地区污染,可能使该国的努力付之东流;其二,在短时间内,率先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的国家、地区注定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发展代价,这使全球性激励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变得必需而紧迫;其三,基于“经济人”本性的各类主体的利己行为必须有国际范围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去遏止。

总之,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落实离不开全球的协调与合作,只有当大多数人真正将海洋当作全人类共有的家园而共同呵护时,才有海洋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shdvastaya P.Ecocentric management in a dsk soeiety[J].Acad- emy of Managemnt Review,1995,20:113.

[2]徐四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科技与管理,2005,7(5):119―121.

[3]张传荣.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4] 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157.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经济特征;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92 ― 02

前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传统经济的发展进入到新型经济的建设,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我国在发展新型经济过程中,不断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信息网络等等产业,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与此同时,海洋能源产业、海洋材料化工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等也成为沿海省份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探究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探究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让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海洋经济概念

早期国内普遍认为海洋经济就是与海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比如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交换等。这种观点缺乏全面性,因为其不包括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活动,也漏掉了一些与海洋g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也赋予了海洋经济新的概念,其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狭义海洋经济、广义海洋经济、泛意海洋经济。狭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所形成的经济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水体和海洋空间。广义海洋经济是指包括与海洋资源相互产生上下接口的对应产业,还有陆海通用设备制造等在内的海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的经济活动。泛意海洋经济是指与海洋相连接的海岛内陆上的产业、沿海内陆的内核经济,包括海岛经济和沿海经济。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官方的海洋经济的概念,其是指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内海洋经济的概念主流观点就是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内容,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相关都称为海洋经济。

二、海洋经济特征

1.资源依赖型特征

海洋是不同于陆地的资源载体,其有着独特的性质,相比陆地而言海洋系统受到破坏或者污染将很难进行回复或治理,所以在开展海洋经济之前就应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对海洋区域有一定的依赖性,如果没有海洋区域,那么海洋经济就不存在,所以海洋区域的大小决定着海洋经济的潜力,海洋区域越大,所拥有的海洋资源海越大,海洋资源质量越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所以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2.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特征

现代的海洋经济产业分为两大类:像海洋造船和运输,港口发展业这样的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不断进行结构改变,组织创新和管理升级,如今有了新的变化,展现出新的面目。还有一类向海洋油气业、海洋能源业等的新型海洋产业,其则是依靠高薪科学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来新型海洋产业。但是无论是传统的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都作为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帮助海洋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由于海洋技术开发的增加,导致资金投入不断增多,给海洋经济带来了高风险。此外发展海洋经济还有其他方面的风险,比如创新失败导致高投入没有达到预期回报的风险,再就是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海啸、飓风、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还有地震带来的损失。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环境压力逐渐加大,更多的自然灾害发生,加大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风险。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时,要充分考虑风险防控、规避、防范等方面的问题,强化此方面的课题研究,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

3.国家主导型特征

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的控制权都在国家手中,但是国家又不能直接的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所以必须转接给个人或者地方政府来开发和经营,所以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需要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然后政府部门作为监管部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一个监督和主导的作用。为了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海洋管理部门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职能,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破坏、损坏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等。因此,不断完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才能确保海洋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国家的制度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1.海洋资源开发,优化产业布局

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相对于国际上发达国家还很落后,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合理规划开发海洋资源,全面优化海洋产业布局。首先,从从海洋经济概念的辨析入手,分析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特点,探求一种能够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方案,规划好未来5年甚至10年的海洋资源发展计划。其次,对目前的海洋计划进行改革,解决海洋发展计划中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部分,致力于统一一个发展目标,优化海洋产业的整体布局,不能因小失大。最后,提高国民对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为我国未来的海洋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海洋跨越发展

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各种关于海洋政策还不够健全,政策内容也不够完整、清晰、统一,同时也缺少创新体系和完整的体制。在海洋高速跨越发展的今天,没有创新的体系很难支撑其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制定一套专属的策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资源保护问题。把现有的技术结合最先进的理念进行科技创新,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一方面保障我国海洋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进阶提供重要的经验和梁海的基础。

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工程建设

目前我国对海洋工程的投入相当不足,因为海洋经济的技术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海洋科技和工程研究的投入,才能奠定海洋经济的科技基础,保持其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保证国家在重点海域进行海洋方面的投入,可以设立专项海洋研究资金,加大提高在海洋领域的投入研究力度,重视研究项目,由浅至深不断探索研究。当然对目前研究形式比较落后的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引入人才,提高其相应的福利待遇,促使其致力于海洋科学的研究开发。

4.启动海上安全战略,优化海洋经济服务

海上安全关系到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海洋面积将近300万平方海里,许多岛屿与海域受到邻国的侵扰,相当一部分的海域已经收到国外的分割或实际控制,所以我国必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保护我国海洋权益不受侵害。因此,目前国内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加强保卫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发展,海上运输安全战略应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国应当一方面严厉打击海盗,一方面强调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各国务实合作,共同打击海上犯罪行为,在保证海上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强化海洋经济建设。

结语

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海洋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要求。现代化海洋经济的发展要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创新国家海洋政策,坚持合理、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注重对海洋的开发和养护,让海洋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进行。

〔参 考 文 献〕

〔1〕秦月,秦可德,徐长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1405-1411.

〔2〕刘大海,葛佳敏,纪瑞雪,李晓璇.中国沿海和内陆高技术产业发展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1):14-20.

〔3〕张永波,辛峻峰,王继业.山东省游艇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3):14-19.

〔4〕滕欣,徐伟,董月娥,胡恒.区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集聚的动态效应――以天津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1):27-32.

〔5〕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J〕.理论界,2014,(11):35-40.

〔6〕狄乾斌,高群.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1):74-78.

〔7〕王显丽,姜国强,王君丽.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4):107-112.

〔8〕孙瑞杰,杨潇,于保华.国家与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预期比^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77-79.

〔9〕孙才志,李欣.基于核密度估计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动态演变〔J〕.经济地理,2015,(01):96-103.

〔10〕洪伟东.海洋经济概念界定的逻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10):97-101.

〔11〕滕欣,董月娥.海陆经济竞合协同演化模型及策略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9):90-95.

〔12〕李彬,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4):93-97.

〔13〕张少峰,张春华,邢素坤.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4):103-106.

〔14〕蔡先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保护:重大挑战与制度创新〔J〕.法治研究,2012,(10):108-116.

〔15〕刚晓丹,韩增林,彭飞,等.陆海统筹背景下的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4):19-26.

〔16〕陈艳丽,王波,王峥,等.在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1):21-26.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12-02

人源自于自然,人类社会源自于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在对自然不断探求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认识的内容也不断进步。人的认识就如同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初浅到深刻的规律。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同样如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海洋意识似乎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海洋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不如对西方国家影响那样广泛,当然,我们对海洋、海洋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逐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需求也逐步加大,海洋在交流交往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1 认识海洋的重要意义

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最初的形式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向海索取食物。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用一句广为知晓的民间谚语可以概括,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二是建立海上通道。主要用于贸易往来或人员交流。但经过研究后不难发现,即便是这两种形式给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巨大的。

首先,海洋是人类物质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完成简单的商品交换,带来新的食物和其他没见过的产品的同时,也学会了这些可作为食物的植物的种植方式和其他产品的生产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有一封波斯统治者在给他手下一位总督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提出将幼发拉底河对岸的果树移植到亚洲更多的地方,以改善我的国家,这一计划我很赞同。……”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中国又相继获得了葡萄藤、苜蓿、细香葱、黄瓜、无花果、芝麻、石榴树和胡桃树;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橘树、桃树、梨树、牡丹、杜鹃花、山茶和传给了欧亚其他地区。无论是公元前水车的传播,还是后来的电灯电话、火车轮船的传播都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海洋在人类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与上层建筑相关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观念、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人们在通过海洋进行着商品交流、生产方式交流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文学艺术的相互学习和的相互影响。伴随着海上交流,中国的经典古籍被翻译介绍的西方;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等被带到欧洲;与此同时,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通过海路传入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随着坚船利炮和各种商品进入了中国。当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也通过同样的渠道为我们所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见,海洋为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了解自身、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人类的思想意识和对海洋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海洋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另一方面,海上通道是海上贸易的经济命脉,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巨大;同时,海洋中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于是海洋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世界各国博弈的战场。

中国是陆地大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共计32000多公里;岛屿有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重视海洋、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中国政府合理合法的正当职责所在。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内容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根据其不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提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杨成志在《海洋意识初探》中提出“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所属海洋乃至世界海洋的认识以及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的总称”。温广宇经过研究提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六个方面。千炎平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冯梁认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系统的理性认识。他认为海洋意识主要由海洋交通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空间意识、海洋科技意识、海洋博弈意识、海洋富国意识、靖海安邦意识、海洋崛起意识、科学开发海洋意识以及构建海上和谐世界意识等内容构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社会性。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千炎平的海洋意识定义更具有普遍意义一些。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今天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渐深入,涉及海洋地域文化、航海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信仰、海洋旅游文化等广泛的领域。

3 海洋意识的建立与海洋文化的传承

海洋意识的建立与海洋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受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发展策略也会给其带来很大影响。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建立海洋意识、自觉地传承海洋文化,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至少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

(1)国家要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国家对海洋的态度,直接影响全体人民对海洋的态度,影响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入,影响海洋产业的发展,影响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海洋战略一般是指国家为控制、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而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海洋战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确立海洋在国家的重要位置,提升海洋意识,制定海洋政策法律,建海洋事业推进体制,加强国家对海洋的宏观管理,促进海洋国际合作,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安全,加强海军建设,发展海洋教育、科技与海洋产业,提高海洋国际竞争力等。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将发展海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国家海洋局了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结合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领域的重大事件,从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及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七个部分展开论述;还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可见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海洋意识的建立和海洋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2)要加大对海洋文化的宣传。提升海洋意识、传承海洋文化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了解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及其内容,培养对海洋热爱、探索的精神;其次,加强对海洋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历史的研究和保护,包括历史遗迹、海洋产业文化、海洋信仰、民间传说、习俗和文学艺术等,保证海洋文化的连续性和可传承性;再次,拓展海洋文化宣传的渠道,通过举办各种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并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使海洋文化的传承成为个人行为的自觉。

(3)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包括的方面很多,如:传统的造船、航运、捕捞、养殖、盐业等和新兴的海上石油开采、海上救助、海洋旅游、海洋艺术、海上休闲等。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一方面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会使人们的海洋意识得到加强,自觉地投身海洋事业的发展之中,成为海洋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4)要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投入。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宣传、国家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都离不开懂海、爱海,致力于海洋事业研究和发展的人才。海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海洋教育的不断发展。涉海高校是开展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因此国家要加大对涉海院校的投入和扶持,从而加快、加大对“蓝色”人才的培养,为贯彻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和;软权力;要素;探析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280-0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权力概念,认为软权力是一种运用非强制手段的柔性力量。此后,学术界大多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论述软权力。但从国家层面角度探讨软权力,考察600多年前伟大的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它是古代中国运用软权力的突出典范,处处可以见到软权力的踪影。本文试从“软权力”这一角度对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以求教于识者。

一、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软权力”的阐释及主要构成要素

1990年约瑟夫・奈在他出版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和《软权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软实力是指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和结果的能力。”[1]他将“软权力”界定为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价值标准,尤其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西方文明,文化和宗教等的影响。” 笔者在本文中比较认可软权力的定义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其最高目标是实现本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在国际社会中的主体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的国际影响力[2]。

我国一些学者也较早开始了对软权力的研究,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评论我国崛起的热潮――主要有黄硕风、王沪宁、庞中英、张骥和花建等人[3]。例如王沪宁在 1993年发表了《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 》这篇文章。在该文中他第一次详细介绍和论述了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概念,具体分析了组成软权力的各个因素以及软权力与硬权力之间的差异。他认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属性。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谁在国际社会中就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影响国际‘软权力’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4]

综合约瑟夫・奈等东西方学者们关于“软权力”的观点,可以看出,尽管以上关于软权力构成的论述有些不同,但是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特别是强调文化、制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本文试将“软权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力。政治力即政治能力,它是指一个国家政治要素的整体合力,其特征具有能动性、综合性、动态性、强制性等。国家政治力包含了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后者是对外的能力,属于外交的一部分。政治力是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方面,并对其他方面有直接的影响。政治力的大小强弱是衡量国家政治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政治发展与国际政治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跨国互动关系的发展,催生了日益频繁的的跨国政治,国内政治发展与国际政治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2.文化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以人为主体并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综合结合力[5]。文化看不见,但却是无处不在,时刻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事实一再证明,强大的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并取得国际竞争力的幕后驱动力。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但是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转化为软实力,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文化的传播能同化他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人观念的同化有助于本国目标(所推行的政策或所主张的规范、制度)的实现;在通过文化同化实现本国目标的过程中,国家的控制力得到增强[6]。

3.科技力。作为一只无形的手,科技力在国家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在冷战后,国家利益的实现越来越需要这种“软权力” 的支撑。托夫勒指出,在支撑权力的支柱――暴力、财富、知识之中,知识产生高质量的权力。掌握知识经济的核心即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国家对于国际社会的局势已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外,冷战后军事安全的科技含量也愈发提高,军事力量的对比其实就是科技力量的竞争。知识发展的一个体现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播自由信息的技术增加了世界政治中说服的潜力。

4.经济力。通常意义上说,经济力属于硬权力。但硬权力与软权力之间确实有一个难以分清的地带。正如美国学者布兰德利・沃麦克所疑惑的,“软实力是否确实是一个从硬实力中分离出来的现象,也许它不过是硬实力的光晕,是剑上微光。”[3]约瑟夫・奈也对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做过这样的阐述:“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往往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例如,经济力量就可以转化为软硬两种实力;当你采取经济制裁这种强硬手段时,它就表现为硬实力;而当你利用手中的财富吸引他人时,它又变成了软实力。同样,军事力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软实力,比如维和部队在执行一些任务时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和敬业精神或者在抗击自然灾害时的军民合作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精神。”[1]本文认为,国家经济力量中的软实力主要是指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任何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对别国尤其是那些发展中国家产生吸引力。

5.外交力。外交力是一个国家占有一定的外交资源,运用外交能力转化、配置外交资源,通过外交构想力提出富有成效的外交战略,结合外交意志,形成解决特定问题的外交力量。民主的决策、合理的国家发展战略可以使一个国家走上国富民强的正轨。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里,把握国家命运的决策者的领导艺术也非常重要,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

二、郑和下西洋中“软权力”主要构成要素的分析

软权力理论这一完整的概念虽然是由约瑟夫・奈在当代提出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中,在运用软权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实际成果。而最能表现古代中国这种依照王道思想,运用柔性力量,体现和平外交观的事例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明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时期,明成祖以及明宣宗先后七次派遣郑和率领二三万人之众的庞大船队,到东南亚以及印度洋周围的国家进行访问,最远处包括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地区,直接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来看,要搞清楚郑和下西洋中“软权力”要素的运用,首先得弄清楚动机,也就是说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城乡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相结合的三元经济结构体。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农业产出增长较快,城镇手工业明显聚集,商业日趋繁荣。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奉行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怀柔政策,创造了国内数倍于往时的盛大国力。同时,明太祖为了构建新帝制下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国家运行体制,通过频繁的削藩、封爵等措施,削弱政权中不稳定因素,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从对外政策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对北方宿敌蒙古严加防范的同时,又根据历史经验,制定了与海外各国和平交往的方针。朱元璋还曾多次强调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意义,并将自己的和平外交思想记入“皇明祖训”中,作为后代子孙的重要治国原则。这一系列和平政策奠定了以后明统治者处理海外各国关系的基本思想,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为后来历史所证明[7]。

2.郑和下西洋中“软权力”要素的运用

第一,从郑和下西洋的最重要的政治目的来看,就是恢复、巩固、扩大宗藩体系形成“四夷宾服” 、“万国来朝”的宏伟局面,扬我大明国威。宗藩体系是一种政治从属关系,它以经济上的朝贡贸易关系和礼仪上的“册封”朝贡国君主为表现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是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此项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出现了西洋数十国争相朝贡的天朝盛世,这大大满足了明朝皇帝的虚荣心,无疑也将大明朝的声威远播海内外。

第二,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目的来看,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中华文化造成了中国人崇尚文明,爱好和平的传统。明朝有着强大的军队和广袤的国土,但并不想征伐周边国家。明朝自开国起就把朝鲜、日本、安南、苏门答腊等都列入不征伐的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中国没有对这些国家实行后来西方殖民者所实行的残酷的殖民统治。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出色地将这些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下了新的篇章。

第三,郑和下西洋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将中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与半个多世纪之后哥伦布等人的冒险事业相比,当时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先进性更为突出。这表现在郑和先后7次奉诏出使西洋率领的船队,是15世纪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其船员每次都有 27 000 人左右。船舶庞大,每次都有大、小海船200余艘,充任中坚力量的是大型海船“宝船”,“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8],即长130―150米,宽50―60米不等,“体势巍然,巨无与敌”[9]。除宝船外,还有马船(快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等种类的船舶,是一支结构精良、种类齐全的特混船队。其他三个方面,《郑和航海图》、天文航海技术和地文航海技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郑和航海图》记载了530多个地点名,其中域外有300余个,最远达东非,标出了船队航线上的城市、岛屿、滩、礁、航海标志和航路等,实用性胜过西方最早的《波特兰海图》。郑和舰队还应用了最先进的航海天文定位技术,运用了罗盘、计程计、测深仪等航海仪器,船队航线达56条。

第四,从明朝经济力量中的软实力来看,明朝的经济繁荣对海外各国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明末清初虽然开始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明朝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经济模式。手工业中的丝织品和制造业中的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地的贸易建立在“朝贡贸易”上面,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这种贸易是中国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国与别的国家形成的一种相互的贸易体系,是以朝贡一回赠为主要方式进行商业贸易的行为方式。对明朝政府来说,这种朝贡贸易与其说是贸易,不如说是“抚御四夷”、显示皇威的手段。既然贸易是服务于政治的,很显然,这种贸易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其经济和商业价值。明朝以中央帝国的心态来处理与周边的关系,它充分体现明王朝的尊严与高高在上,体现明王朝当时在国际关系中的高姿态与高地位[10]。朱棣取消“海禁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表明中国愿意恢复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载运许多中国的陶瓷、丝绸、钱币等货品到海外。海外各国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第五,从郑和下西洋的外交目的来看,“洪武末年,多数海外国家已久不来贡,与明廷十分疏远了”[11],这就等于说宗藩体系的范围已缩小。因此“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亚、非诸国,招徕各国使臣入贡,开拓贡使贸易。宦官郑和几次出使。[12]”

郑和七下西洋中,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以夸耀自己的“发现”,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扩张成鲜明的对比。郑和除了对付海盗,从来没有主动使用武力,更从来没有用武力来改变一个国家的现状。就此而言,郑和船队完全是典型的和平之师、友好使者。他们每到达一地,即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在有些地方还树碑以示友好,如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在锡兰以金银供器、彩、织金宝幡布施佛寺,并建立石碑,碑上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可以看出,郑和在七下西洋中充当的是明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和平使者。

参考文献:

[1]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3] 黄硕风.综合国力分析[J].中国军事科学,1989,(3).

[4]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 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3).

[6] 陈玉聃.论文化软实力的边界[J].现代国际关系,2006,(1):57.

[7] 张锋.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探讨[J].海峡科学,2010,(2).

[8] 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上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0.

[9] 张廷玉,等.明史・ 宦官郑和传(刊行于清乾隆四年)[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

[10] 黄斯义.郑和下西洋:错过世界的航行[J].21世纪商业评论,2008,(8).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演化博弈论

    引言

    自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0077.71亿元)大关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8%-10%的水平上,且每年均高于同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海洋经济曲折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而日趋完善。由建国初期分散的行业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最终形成现今以“条块”结合为特色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分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规划与指导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的体制优化。但究其本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是受自身发展规律约束的,政策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自然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基本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与集中结合型。(2)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一类学者从整体出发,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行业分散管理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阶段。另一类学者则从具体产业出发,分门别类地研究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措施研究。诸多学者从管理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与措施,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必须走综合管理的道路,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时,着力点多集中其历史沿革、现行体制的“好坏”以及改良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但分析结果多停留理论层面,并未从体制形成的根源出发探讨体制变迁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方法上的单一性,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剖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机理,探索其演化的内在规律。

    一、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模型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传统博弈论基础之上,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将动态的重复的策略调整融入到传统的博弈理论之中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分析生物、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变迁行为的一套新的理论。演化博弈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理论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演化理论与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关于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参与者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演化博弈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博弈的基础上,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演化”。演化博弈论包含两个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者动态(RD)。这一对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两大基石。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海洋经济管理中有众多的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海洋产业。其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单位。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本文中将各海洋产业作为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参与者,旨在通过分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透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机制。

    1、模型假设

    (1)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

    (2)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策略:“独立”、“联合”。

    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A、B分别为海洋经济中任意两个有关联关系的海洋产业;S为可能的策略集,S={“独立”,“联合”};p、q分别为参与者A、B选择“独立”策略的概率;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β为该海洋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协同效应越高;这里假定α、β值为既定的。

    2、模型构建

    下面我们对博弈双方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1)当A、B都采取“独立”策略时,两部门获得正常收益的同时,承担由于活动交叉导致矛盾产生而造成的损失值λ;(2)当A、B都采取“联合”策略时,两部门在避免了矛盾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λ的同时,获取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额外收益,A、B获取的额外收益分别为βL、βL,但同时也会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值与本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3)当A、B两个参与者,一个采用“独立”策略,另一个采用“联合”策略时,采用“独立”策略的一方由于对方采用了“联合”策略而免受矛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获得额外收益;采用“联合”策略的一方由于加入关联产业组而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A、B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知,当时,即一个海洋产业加入与其相关的产业组后获得的额外收益高于加入产业组时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逐步向产业“联合”方式发展。此时,(联合,联合)是演化稳定策略。

    (2)若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3:

    由表3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降低了,但是出于显性利润的驱使,参与者选择“联合”策略的动机并不强烈。此时海洋产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或不加入相关产业组。此种情况下,演化博弈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3)若(其中,i=1,2),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由表4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升高了。此时明智的海洋产业会选择“独立”策略。此时,(独立,独立)是演化稳定策略。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关键是海洋经济中“成本与收益①孰大孰小”,表象上表现为α、β、λ、L等值的大小。

    (一)参数变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作用

    1、α值的大小。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若α值偏大,相对于固定的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时的损失值则大;反之,则小。α值的大小是与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海洋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的,技术水平高、海洋资源匮乏时α值较高。较高的α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独立”发展策略。

    2、β值的大小。β为该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β值越大,加入相关产业组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较高的β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3、λ值的大小。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λ值越大,海洋产业越有动力与其他产业联合;反之,则反是。λ的大小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各海洋产业各得其所,相安无事,λ值较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新增的海洋产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导致矛盾的增多。较高的λ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4、L为相关产业组的发展水平,相关产业组发展水平越高,海洋产业加入进去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反之,越少。较高的L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机制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业分散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在海洋领域的主要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海洋产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很小。同时,如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则意味着要出让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海洋产业来说,这些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联合发展获得的额外效益远远小于出让活动领域等造成的损失,即。同时,由于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矛盾并不突出,这意味着λ值也很小,即—1。此时,海洋产业之间没有联合的动力,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与此相适应,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分散管理的特征。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7篇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蓝色经济的来龙去脉,这个概念具体包括什么?它是否等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于慎澄教授。

从198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说起

《商周刊》:您长期研究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能否从您研究的角度,为我们梳理蓝色经济的来龙去脉?

于慎澄:青岛一直是围绕着胶州湾做文章的。曾几何时,青岛市主要的发展地方是老城区,从镇江路以西、一直到团岛的小区域。而在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市要继续发展,往哪发展?当时在黄岛设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是,1984年的黄岛跟今天不一样,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因此这一战略的收效很不明显。当青岛市发现战略收效不明显时,就把目光瞄向了老市区的东部。

1992年,东部大开发,这是青岛地方史志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标志是市政府的东迁,随后市区范围迅速往东扩展,产业规模也发生膨胀。

但是这一战略没有被长期执行,原因是什么?没空间了,再往东到了崂山,过了崂山就是海,往北呢?如果往北发展,就得越过崂山,我们现在有隧道、高速路,当时却没有。当时南北向的交通主干道是308国道和小白干路――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路和重庆路,承担着巨大的人流、车流、货物流,港口集装箱都从这两条路进出,压力非常大,市里有人反映说:这样的战略不行,于是就出现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调整。

一个城市到底选择什么战略,是需要考虑自身优势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战略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青岛市有什么优势?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港口优势。一个是海洋科技优势,西海岸新区主要依托的是港口优势,“蓝色硅谷”主要依托的是海洋科技优势。

2001年,经济发展重心西移,标志是青岛港的搬迁,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本地著名企业的生产制造车间随着青岛港的迁移,从东海岸搬到了西海岸,这是对黄岛――也就是西海岸的二度开发。在1984年的时候,我们曾设立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是并不顺利,事隔17年,那里的基础设施、城市布局、产业积淀都有了长足进步,这时再去发展就不一样了。经济发展重心的西移比较成功,迅速扩展了青岛市的城市空间,使“大青岛”格局初步凸现。

东西两岸都发展起来了,可是北岸的红岛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是资源有限。由于东岸是青岛,西岸是黄岛,连接东西两岸的北岸是红岛,红岛没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青黄不接”,这就有了2007年的再一轮战略调整,重点摆在了红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才有了今天位于胶州湾北岸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009:蓝色经济冒头

《商周刊》:那么,“蓝色经济”这一提法是怎么出现的?

于慎澄:其实,在此之前,山东省一直在发展海洋经济,青岛市历来是山东省海洋经济产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到了2009年,时任国家领导人到山东来视察,并提出了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当时是四句话: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蓝色经济。在此之前,山东都在发展海洋经济,但是没有人说过这叫蓝色经济。随后,山东省委开始研究蓝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被国家批复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令整个山东――尤其是山东沿海的几个城市,将蓝色经济作为极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了,青岛市委也及时做了发展战略的调整,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坦白说,我们之前的发展战略,也符合青岛市的发展情况,但是不一定能够完全发挥青岛的优势,因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城市到底选择什么战略,是需要考虑自身优势的,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战略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青岛市有什么优势?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港口优势,一个是海洋科技优势,西海岸新区主要依托的是港口优势,“蓝色硅谷”主要依托的是海洋科技优势。相应地,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一谷一区”,指的就是“蓝色硅谷”和西海岸新区。后来到了2012~7月,我们又成立了红岛经济区,所以就变成了“一谷两区”。实际上,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从今年年初开始,它已经变成“一谷三区”,因为今年的1月份,“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通过国务院审批。

所以,所谓的“蓝色引领”,就是以“一谷两区”――或者我个人所认为的“一谷三区”的凸前发展,来带领全市蓝色经济的发展。

蓝色经济究竟包括哪些产业?

《商周刊》:蓝色经济究竟包括什么产业?有人认为它等同于海洋经济,有人认为它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您怎么看?

于慎澄:我不太赞同将蓝色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画上等号。

其实,在时任国家领导人2009年在山东提出蓝色经济之前,青岛市一直倡导海洋经济,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经济”给出过定义,并列出了产业目录,在产业目录中我们能发现,海洋产业不一定都是“高新”的。

到了前一任国家领导人提出蓝色经济以后,虽然获得了山东省的大力响应,但是大家对蓝色经济的具体概念并没有很深的研究,山东省委曾经给它下过一个定义,但是具体包括什么产业?直到今天,也没有权威的说法,甚至连统计部门要统计出蓝色经济产值也是比较棘手的难题。

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也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由于我国沿海省级城市几乎都在发展海洋经济,趋向同质化,而青岛市提出的是蓝色经济,就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也是它当初被提出的缘由之一。只不过,直到今天,这个概念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阶段,对此,我们也不必在意,不必争论,先搞好发展,做了再说。

海洋技术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 月一个月内, 全世界通过ARGOS 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 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