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1篇

文章阐述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提出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认为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运用主题式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和创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

地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们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出来的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的总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发挥大学语文的社会引导作用。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引进地域文化的活水,扩展学习渠道,增加大学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大学语文教学与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地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后,地域文化一定能够得到广泛地传承和不断地创新。第二,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使大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是提升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以地域文化资源来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把大量生动真实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入大学语文课堂,如将所属地域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内容融入教学中,能使地方人文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经典文学的河流,激发大学语文的生命与活力。第三,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和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研究和利用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大学语文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运用主题式教学方法

在融入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主题式教学能集中学生精力,专注深入地探讨、研究地域文化,感受文化内蕴。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创设地域“主题”,如地域内代表性文学样本、艺术形式、名人传记、民情风俗等专题。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补充用来讨论的学习资料或者开列与专题有关的参考书目,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语文教学不能以大众阅读来取代经典阅读[1],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应为文学精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再次,教师要用开放性思维来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真正吸取地域文化的精髓。最后,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搭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良性互动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将地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地域特色结合起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改编或续写地域特色故事,举行与当地节庆相关的演讲或征文活动,让学生深入走访、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物或机构,分小组并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与切磋,通过系列教学主题活动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使大学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以丰富教学形式,让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实践课还可以把大学语文与信息科技时代、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大学语文的学习变得生动鲜活,又增加了学生生活的趣味。如可以让学生用微信、QQ记录自己生活的瞬间,并配以文字或制作成各种短片,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2]。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只注重结果的考评,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学生参与度和自主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考评中,应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学生在各项学习中的参与度、角色、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及社交能力的考核,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功能。其次,要丰富教学考核的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考核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某一问题上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要丰富评价的主体。可以让学生代表参与评分和考核,丰富考核的视角。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教师与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多,而学生之间彼此较为熟悉,更加容易相互理解彼此的观点和见解。适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考评,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对教师是一种补充。

三、结语

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着地域文化的滋养。将鲜活的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帮助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陈建清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改革方向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38-01

大学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处在一个鸡肋的地位,学校不愿拿出课时来充实它,学生认为到大学了还学语文没有必要,因此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也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久而久之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越来越没有信心也不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笔者一直在高职院校教授大学语文,连续多年接触大量学生,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了解了大部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他们对大学语文的要求与看法,通过这些了解使笔者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将着重论述高职大学语文在课程定位和改革方向上的特殊性和解决办法。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语文的区别

高职大学语文和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有着天然的区别,我们要看到这些区别,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知识水平较低,视野不够开阔,尤其对文学不感兴趣;其次,高职院校主要教授学生技能,尤其是工科院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就造成学生更加主观的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用,再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普遍缺乏,学生主观认识不到客观又接触不到,他们不知道语文、文学和文化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对此学校和老师是应该负起责任的。

2、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一个合适的定位,这个定位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要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况。目前大量论文和学术研究都是基于对学科、学术的研究和角度去考虑,而较少考虑或干脆不考虑学生需要和学生接受的因素,这是本末倒置。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大学语文,为学生着想才能使大学语文有市场。第一,高职院校应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划等方面全面提升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这一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积累不够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并且还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我是来学技能的,学了技能就能找个好工作”。所以学生认为专业课是最重要的,而语文课根本没必要。如果没有人强调语文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学生自己是意识不到的,更别提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的问题了。所以要从学校整体来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第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和自觉,用人文环境取代铺天盖地弥漫在大学生周围的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修养。第三,从课程本身来说,要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要从人文性和工具性持平甚至工具性超过人文性的状态转变过来,变成以人文性为主。真正传授给学生一些他们不知道又迫切想知道的内容,不要一味的追求体系的完整,必要时应该打破体系,成立专题,围绕“语文”这个基点扩充到文学文化的大范围,让学生有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心灵得到熏陶视野得到扩展。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应着眼在低起点,高层次,重体验,偏人文几个方面。低起点,是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曲高和寡,高层次,是要避免和中学语文重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新颖,突破传统以讲课文为主的形式,注重综合和归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体验,要改变基础教育一切以考试为主的模式,变填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情境,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起到锻炼思维的目的,偏人文,人文维度是语文教育合平高等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最高目标。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是侧重语言文字,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侧重于语言文学,大学阶段语文教育侧重于语言文化;相对应的语文课程要素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情感。①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把语文当工具的阶段应该过去了。

3、高职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向――偏重人文性

针对这样的学科定位,在教学改革上也要有所侧重。突出“大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性,无疑是改革的重要方向。突出人文性,就是要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联系起来,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明确学生、教材、教师这三个对象及其关系,人文教育要用一个“人”字把三者贯穿起来,赋予他们个性和生命。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体,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人文性。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唤醒或激发出来,引起表达、沟通、交流、理解,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切实提高教育对象的文化技能和品味。②在此改革方向的指导下,要把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现提供以下方式供参考:

首先,从教授知识逐步向扩大学生视野的方向转变。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小部分时间,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I在娱乐全球化的时代,电影也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文化形式,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让他们在娱乐消费中渗透进艺术思想、文化思想,在参与的过程中直观体验文化的魅力。

其次,要用相当一部分课时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堂创设人文教育氛围,引领学生自觉进入教学情境,自主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逐步锻炼一种出口成章、锦心绣口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3篇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从两者的教学目标来看,大学语文侧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母语的见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道德素质;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侧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词句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作品的审美本质,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个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则备受青睐[1]。但是,人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反而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运用得当则获益匪浅,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尽可能地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除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几种感官感受集中到一个位置,并且能够相互融合,这样的效果更加符合人脑的记忆曲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而更加能够贴近人脑的思维方式,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正确引导,学会做人的原则,领悟人生哲理,这才是大学开设语文课的最终目的[2]。因此,大学语文注定了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还是一门专业技能的课程。教学过程必须是就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配合完成的,于是,怎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能力,便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非常关键的要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凭借其混合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的综合实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课堂上得到能够充分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参与欲望,不断激发学生在自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2重现作品情景,增强理解能力

通常教师在讲解古文课程的时候,总会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尴尬,尤其是对古代优秀诗歌这样寓意深刻的内容,如果讲解得不够鲜活生动,学生很容易会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表现出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展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影音素材,是最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的方法。文言文作品年代久远,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而通过其他感官共同作用,重现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与表达的感情,真实的现场感会令学生排除对作品的距离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江潮浩荡、明月当空的清美夜月之景,只通过教师口头表述或是文字描述可能会不够形象深刻,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为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熏陶与感染力,透过听觉感受作者在当时所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创建审美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优秀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凡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啧啧称赞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内容的生动与形象,所以,如何品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内容,才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作品美好的意境中领悟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多媒体技术的成功运用,只要依靠其多元素的特性,就能打破时空限制性,把作品直观地铺展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审美意境,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例如,在讲授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对于游园、惊梦等经典的片段,教师可以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影视片段综合成锦集,配合教案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戏剧中的情境。

4增强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质

同样是需要鉴赏品味,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又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没有真实的实体物件存在,在鉴赏过程中需要依靠语言的描摹。可是对学生来说,单纯地利用语言表达,形式上总是单一而苍白的,缺少视觉听觉上的冲击,缺少直观传达的表现[3]。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言未尽”之处得以倾诉,“意无穷”之处得以表达,许多教学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例如:李煜在《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忧思苦闷;柳永在《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秦观在《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意绵长等等,通过多媒体的表现,让学生不仅能在文字中领会作者情感,更能从其他感官领略到作品蕴含的深意,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在大学语文课堂融入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声像具备且图文并茂,这样动静结合的模式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在无形中囊括了信息的容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可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理解程度不同,间接限制思维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作品情景和教学氛围,不仅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也颇受教师们的青睐,但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的材料还很有一定限制性的,将一些文字的作品实体化之后,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想象力。由于各个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个性都有所差异,所以在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上也会差之千里。而且文字作品本身也具备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强调图片和影像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会模糊文字的表达意义。在古诗文的鉴赏中,许多诗句需要学生自行理解和感受,玄妙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过度应用多媒体教学,反而会限制学生们的思维发散[4]。

2内容徒有虚表,陷入形式主义

大学语文课堂中选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课件的制作会有较多的要求,但是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课件内容一味地追求美观,没有实实在在地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眼花缭乱,课后还是不知所云。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完全没有重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色。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喧宾夺主似的彻底替代教师进行授课,教师更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让教学的课件华而不实,从而放松对课堂讲课的准备,逐渐陷入“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

3追赶教学进度,忽视教学质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显示,许多大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不够完善,普遍存在教学课时不足的现象,而大学语文学科时常被指定为公共基础课程,安排到的课时经常被“缩水”,教学进度受到明显的限制。而且,在大学校园中,对母语的教学氛围远远比不上外语教学氛围,甚至逐渐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处境。这不仅打击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自主性。大学语文的授课内容丰富饱满,原本设定的教学任务就很繁重,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让许多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忽视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许多大学语文老师格外青睐多媒体技术,只需要把教学的内容机械的罗列在课件之中,给学生们死记硬背考点,并没有教学的技巧运用,或是课堂气氛的营造,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时间。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教学目的,生生扭曲成为追赶教学进度,令学生完全不能在课堂上感到愉悦,反而渐渐看成一种只为学分的任务。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枯燥无趣的恶性循环。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是具有多角度意义的,既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着消极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古板的局限性,可以增加新鲜的活力。教师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出综合两者特点的教案,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真正地优势互补。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客观地看待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它,不能一味想着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过度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负面影响,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融入传统教学中去。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运用起来,既兼顾到文字作品本身固有的文学底蕴,发挥知识的基础作用,又能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热情,真正地活跃大学语文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自身的品格素质[5]。这不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大学生们爱上语文课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苏敏梅.也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0(49):112-113.

[2]杨春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J].高教论坛, 2009(6):193-194.

[3]王欣玲.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2010(3):134-136.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21

一、简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应试教育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一味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度加大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甚至还纷纷挤占大学语文课时,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时间一再被压缩,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学内容十分不平衡,严重向应用型方向倾斜。此外,大学语文的师资力量一直十分薄弱,一些教师教学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甚至常常会出现有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大学语文教师的现象。同时,一些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往往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学生难以对大学语文产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二、强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思维习惯,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正确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2. 结合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中编入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化和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人文情怀和品格修养,对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志向追求进行了深入刻画,而且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是文学、历史、哲学的综合统一体。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紧贴生活实际,与生活实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深度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知识精髓,从文史哲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作品创作背景,了解大学语文作品本身富有的思想情怀和艺术魅力,掌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所在。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有助于创造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外,大学语文中的文章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表现力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妥善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归类,采取精讲与泛读相结合的模式,对于重要作品进行精讲,其余的要求学生进行泛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 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

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改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喜好组织和设计朗诵、辩论、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根据主题对资料进行收集、筛选和整理,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写成稿子,并参与到活动中去,积极上台演讲和辩论,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寓教于乐。教师还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大学语文课堂中去,向学生播放符合教学内容的音频、动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教学人文情境,使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作品分析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陶冶情操,深深地被作品所感染,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经典的阅读书籍,教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不懈地坚持阅读,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困惑和不解,教师有义务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5篇

2004年以来,“大学语文”一直作为我校大一各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30学时和各文科学生的必修课45学时,自2005年起,学校将“大学语文”列入基础平台。在2006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后,“大学语文”被学校确定为学生的通识平台必修课。而2010年起,学校明确“大学语文”课时的开设统一为30学时。从上可知,“大学语文”经历了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阶段,课时也从理工科专业30学时,文科专业45学时调整到不分文理统一为30学时。随着学校这一政策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改革。2005年9月中文系召开“大学语文”专题讨论,围绕“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平台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2008年8月-11月,课程组根据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科建设与课程规划的要求,为配合大学语文教学开展与精品课程建设,在范崇高老师的组织下,先后5次召开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会,并有效地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教材的编著工作。2009年9月起,我校大一新生全面开始采用这部教材。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理念不断的改革,由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政策的不断调整,特别对于理工院校“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而言,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语文”教学整体把握不够好

由于受传统“国文教学”思想和“补课”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讲授文选中的基础知识如《论语》、《孟子》等选篇,侧重给学生讲授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相对忽视孔子等先人思想的介绍,更少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上的熏陶和审美教育。此外,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开设在大一并且只开设一学期,总课时为30学时。由于课时太少,教师多是选讲教材中少部分作品,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章,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分析介绍不够,同时忽略了汉语基础、应用写作的讲解。因此,造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好,忽视了理工科学生对于“听、说、读、写”训练的需求。

2.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把握不够完美

目前,学校“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都是“兼”课教师,他们普遍担任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专业也各不相同,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美学等等。专业课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扎实、深厚,这一点教师们都能做到,但相对而言,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则较少,更谈不上深入。而“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系数大的课程,它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讲授“大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受,讲到自己熟悉的专业学科时,得心应手,讲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学科时,则感到力不从此心,捉襟见肘。因此,教学方法显得单一、机械,教学艺术更为一般。

3.教学理念滞后,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良莠不齐

现代社会在判断教育的价值上更多注重于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性、人际交流的建设性、身心发育的协调性,那么具体课堂教学的理念应该有新变化。而现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单一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面面俱到的教,没有充分运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积极性。同时对于理工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灵活多样的讲授形式更无法吸引学生的对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课堂往往成为他们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之地。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路、方法

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将之列入为其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因此,针对上述现状本文有如下几点思考。

1.找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到底要让学生得到些什么?这是问题的关键。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践行“文化素质”的目的,但由于我们任课教师在潜意识里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灌注其间:教语言课的老师重在字词句的讲解,教文学课的老师重在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教理论课的老师重在审美教育。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首先应“定好位”,找准了定位,才可能编写出行之有效的教材和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在理工院校的定位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提高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阅读分析鉴赏能力与写作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人的尊严和使命感,更加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2.因材施教,注重实效

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是理工、经管、政法、艺术类等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针对理科生教学时,应发挥理科生的长处,侧重理性分析,也应针对理科生的短处———汉语言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表达不够清楚、流畅、等问题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许多理科生喜欢做数理化的练习题,而疏于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他们阅读作品,并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去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类精神财富的魅力,受其熏陶,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素质。针对艺术类学生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扎实、显得薄弱,但他们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欲望,热情活泼,敏感极端,有一种表现欲,如给他们讲一些理论知识、专家观点学生多半不会感兴趣,但如能联系实际,讲“仁义礼智信”在今天的意义,现代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具有仁慈仁爱精神、讲究道义、懂礼貌、有智慧、讲诚信的现代君子,也许学生更易接受理解。

3.以能力提升为基,促进“大学语文”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转向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6篇

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大人文精神渗透的比重呢?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加重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也就是说,语文教材本身的选编要着眼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旨在进行审美趣味熏陶的文化元素上,充分发挥语文课本本身的人文精神关怀;在教育教法上,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和引导学生的个体发展,重视人文教育和情感熏陶,通过体验式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篇目要能够体现其民族的民族感情、思想认识和历史文化。二是引导学生自我挖掘语文的人文价值,去体会全人类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并在其中感受各自民族人文精神中的特点。三是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要求,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在如今的世界教育潮流中,大学语文的人文渗透不再简单是一种附属品,不是要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加大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分量,它不是选修课,而应该是一种对于学生真正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这种理念的践行,树立教育者本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教育观。通过大学语文的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建立博大宽容、身心健康、有爱正直、追求自由、兼具理性的高职人才。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熏陶和品格培养方面的主要阵地,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三观教育的重要工具和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大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应着眼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完善品格、陶冶情国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应该是发展全面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大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就必须将课程中兼具的工具性和人文都发挥出来,除其作为交际、言谈、写作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承担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的承载和传播的功能。学生应该在各类文章的学习中体悟人生哲思,洞察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智慧,领略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名族的文坛大家的风采。总之,大学语文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既包括较为丰富的古今中外的知识,做好其工具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领略自然风貌、体察悠久灿烂的历史,感受中外文化的雄奇和美妙,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对于各个时代、名族、国家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审美意识。大学语文不同于专业课,本身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可因为其工具性不强就忽略它的效用,这种课程看似无法学以致用,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但却能增长学识的人文情怀,培养学识的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和学习,认真体悟其中的文化养分,那么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精神的熏陶便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大学语文是提升和加强高职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当步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大工业蓬勃发展,科技理性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人们崇拜物质和技术的力量,教人技术和做事情的专业狂飙突进,受人追捧;教人做人为人的人文性专业却遭到了削弱甚至忽略。这种大环境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文化底蕴浅薄、知识视野狭窄、精神层次不高的情况出现。因此,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它的人文教育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绝对不是单一的政治思想教育或者某项专门知识的传授所能取代的,大学语文具有这种工具性媒介功能,对学生从根本上进行素质培养、情操熏陶、水平提升、品味引导,从而唤起他们的人文精神。可见,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作用和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它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也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7篇

摘 要: 作者作为一名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本校上大学语文课的六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就今后大学语文教学摆脱困境、提高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困境与对策 问卷研究 调查报告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学语文课在全国高校陆续开设至今,近四十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始终面临许多困境,比如母语教育被边缘化;青少年阅读方式及内容的改变;中小学长期的应试教育……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学生不太喜欢学语文,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时至今日,大学语文教学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作为一名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这两年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困境和问题,在我校上大学语文课的六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我把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和今后工作对策和建议陈述如下:

一、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共涉及我校2015到2016学年两个学期的大学语文必修课一个班级,任选课五个班级。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回收率为97.3%。

(二)问卷设计:总共设计了34个问题,包括单选题16个,多选题13个,问答题5个。

(三)调研的主题:包括大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改革建议等。问卷回收后,我对所有题的回答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1.学生性别:男生占28.03%,女生占71.98%。2.学生类型:汉考汉学生占66.60%,民考汉学生占22.70%,民考民学生占10.41%,汉考民学生占0.3%。3.学生所在年级:大一学生占37.27%,大二学生占59.39%,大三学生占2.4%,大四学生占0.95%。

(二)学生选课的动机,对学学语文课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你选修大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一题中,选“A.为完成学校规定的选修课门数,获得学分”的学生占41.15%;选“B.为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学生占58.55%。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学语文课的态度比较端正。

在“你认为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是否有必要”一题中,认为“很有必要”的学生占20.74%,占调查总数的五分之一;认为“有必要”的占47.03%,占调查总数的近一半;认为“开不开都行”的占17.92%,占调查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认为“没必要”的占3.18%,在调查总数中很少;认为“个别专业有必要”的占10.79%,约占调查总数的十分之一。调查显示,认为有必要在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生有67.77%,说明很多学生还是希望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

(三)学生中学时期对语文(汉语)课的学习态度,进入大学后汉语能力自我评价及形成原因。

在“中学时你喜欢上语文(或汉语)课吗?”一题中,很喜欢的占28.33%,不到被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比较喜欢的占55.29%,超过被调查总数的一半;不喜欢的占15.55%,占被调查总数的六分之一。

在“请自我评价一下进入大学后你的汉语能力”一题中,认为“提高了”的占28.81%;认为“降低了”的占26.72%;J为“维持原来水平”的有33.14%,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认为“不好确定”的学生很少,只有11.04%,占调查总数的十分之一。调查显示,59.86%的学生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汉语能力降低或维持原来水平。

在“你认为造成自己汉语水平降低或维持原来水平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多选题中,选“自己没有很好地配合学校开设的课程刻苦学习”的占32.24%;选“外语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的占13.37%;选“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学习上”的占58.55%;选“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无助于汉语能力的提高”的占20.66%……

(四)学生对大语(或汉语)课的学习态度、满意程度。

在“你认为本校大学语文或同类汉语课程对提高你的汉语水平的效果怎样?”一题中,认为“效果明显”的10.19%,占调查总数的十分之一;认为“效果比较明显”的32.32%,将近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认为“效果不明显”的41.64%,超过调查总数的40%;认为“没什么效果”的15.9%,占调查总数的六分之一。

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你一般在干什么?”这个多选题中,选“认真听所有内容”的有30.74%,不到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选“只听感兴趣的内容”的有59.94%;选“看专业课程的书”的有24.55%;选“学习外语”的有4.3%;选“做其他的事”的有21.53%。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学生经常不认真听讲,大学语文课大多是任选课,大班上课,各专业的学生都有,上课教师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五)学生对汉语、外语的学习态度、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1.在“你认为汉语能力的强弱对你未来的就业、事业发展和生活”一题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6.67%;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57.32%;认为“没什么影响”的占6.06%。2.在“你认为外语水平的高低对你未来的就业、事业发展和生活”一题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46.59%;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49.69%;认为“没什么影响”的占3.73%。3.在“你课余时间平均每天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是多少?”一题中,选“0.5小时”的有59.8%,将近占调查总数的60%;选“1小时”的有26.34%,占调查总数的四分之一;选“1.5小时”的占6.5%;选“2小时或以上”的占7.37%。

调查显示,相比之下学生更重视外语学习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有40%的学生课余每天花1小时、2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学习外语。如果再加上课堂上学习外语的时间,那么学生就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外语,这远远超过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

(六)学生对纸质媒体读物和电子媒体读物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你平均每天用于阅读QQ、微信或其他网上文章的时间是”一题中,选“0.5小时”的占22.13%,超过调查总数的五分之一;选“1小时”的25.31%,占调查总数的四分之一;选“1.5小时”的占17.86%;选“2小时或以上”的34.71%,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你平均每天用于阅读纸质书报杂志上的文章,或课外书籍的时间是”一题中,选“0.5小时”的有49.75%,将近占调查总数的一半;选“1小时”的有28.6%;选“1.5小时”的有11.96%;选“2小时或以上”的有9.41%,不到调查总数的十分之一。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每天花费较多的时间阅读电子媒体上的消息、文章(包括观看音视频),阅读传统媒体上的文章和课外书籍的学生较少,花费的时间也很少。

(七)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态度。

在“你认为中国古代经典的文章、诗词对你来说”一题中,认为“很需要,可补不足”的有59.72%;认为“不喜欢,太难懂”的有32.48%,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认为“不重要,用不着”的有7.56%。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在十几年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已经感受到古代文学博大精深的内涵,感受到它永久的、独特的魅力。

在“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学习以下哪一类?”这个多选题中,选“古文”的有19.19%;选“现代文”的有60.25%;选“古典诗词”的有30.77%;选“现当代诗歌”的有19.25%;选“外国文学作品”的有36.26%。调查显示,喜欢学习现当代文作品的学生较多。我校近十年来大多数班级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今中国诗词的篇目数量相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比较多,此外还有四篇西文汉译的演讲词。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外国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几个大学语文课教师一直很少讲外国文学作品,应该说这是有所欠缺的。今后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讲解一些对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有帮助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不必受教材编选的限制。

在“以下文学体裁中,你更喜欢哪一类”这个多选题中,选“诗歌”的有28.49%;选“小说”的有79.48%,约占调查总数的80%;选“散文”的有39.9%;选“戏剧”的只有8.16%。我校从2010年开始无论是大学语文的必修课(只是个别专业)、限选课还是任选课,都选用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由于这本教材中没有小说、戏剧体裁的作品,因此我校三个语文教师一直讲的是中国古今优秀的散文、诗词和演讲词。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入一部分古今中外经典小说、戏剧作品的讲解,以完善作品体裁的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

(八)学生对考试形式的看法。

在“你希望大学语文课最后采用哪种考试或考查方式?”这个多选题中,选“综合试卷”的占28.65%;选“写论文”的占43.15%;选“开卷”的占54.66%;选“闭卷”的占7.39%。调查显示,对于考核形式,大部分学生不喜欢闭卷考试。事实上,完全采用闭卷考试,也不一定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调查启示我们:大学语文课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自由地翱翔。如果对大学语文课采用全国考级的方式,那么必将束缚大学语文教学,不利于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今后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我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大学语文课的开设。

全国各高校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都要充分认识到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及独特功能,切实重视大学语文课的开设,落实其在本校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地位。全国各个高校都应该把大学语文课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可除外),并保证教学时数不少于36学时,最好是72学时,或者更多。这比英语课的学时还是少很多。还要明确规定:各院系不得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随意压缩大学语文课时或停开此课。

(二)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高校极其重视外语课、忽视大学语文课的局面。

长期以来,全国高校一直对外语教学十分重视,英语在全国大学中都是必修课,总课时都在二百或三百学时以上。大学语文课往往是任选课,课时只有几十学时。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用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超过四分之一。但经过十几年中小学语文训练的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博士生导师反映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写不出文从字顺、逻辑清楚的论文。不重视国语教育的后果和弊端在短时间内也许体现不出来,但过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后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不断拓展、丰富、充实,注重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大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多年来面临困境,是因为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首先,大学语文课选讲的篇目既不能过于偏重中国古代文学,又不能过于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大学语文课所讲的篇目中古典文学作品太多,学生就会不感兴趣,认为老师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和现实生活脱节,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思想成长及步入社会没有帮助。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语言隔阂,容易产生共鸣。许多学生要求多讲一些现当代文学和外文学名篇名著,以开阔视野,提高文艺欣赏能力。其次,所讲篇目要兼顾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的学习比例要合理分布。再次,大学语文课应该使学生通过文学名篇名著的阅读、欣赏,获得关于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

(四)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模式、方法的革新,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

学生不希望大学语文课只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即人们戏称的“高四语文”。他们心中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像《百家讲坛》式的。如果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学生就会厌倦。教师不能每篇课文都按照“作者生平简介、解题、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字词讲解、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传统套路来讲,从头讲到尾,不让学生参与。教师必须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教,得过且过,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摈弃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展开师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现在一些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至于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

3.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二者要扬长避短。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信息容量。但是其弊端在于喧宾夺主,限制、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更不能把PPT课件的运用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

(五)教师要多引导学生通过纸质媒体阅读经典、感悟经典。

纸质媒体这种存在了上千年的信息传播方式,曾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迅猛,使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与网络媒体相比较,纸质媒体的一些优势依然存在。大学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好文章,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其尽量通过纸质媒体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悟经典的魅力和价值。

总而言之,从这次调查问卷中,我看到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应该在强化学生的汉语能力,开阔其思维、视野,提高其人文素质等方面l挥独有的、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亚丽.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胡陈铭.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

[3]詹秀华.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

对大学语文的感受范文第8篇

大学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人文素养据《辞海》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既蕴涵着历代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也蕴涵着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执著追求的精神。用通俗的话讲,人文素养应当是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修养、精神、意志等的总和。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国民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全民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都遵守秩序,人人都依照社会规范行事,那么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大大加快。而一个国家国民人文素养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而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

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载体,更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就像一条清甜的河流,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文素养的教育正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特长。

三、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1.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所选的作品本身都负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能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以古人在作品中所体现的高尚理想和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动学生。西汉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凭着“古之成大事者,非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史记》,为人类留下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形象,有效地进行思想熏陶,以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及心理品质。

2.通过大学语文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我们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热爱真善美,厌弃假恶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优秀文学作品。王维的《山居秋暝》构成的是一幅清新、明净、恬淡的画面,表达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和渴望回归自然的朴素情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构成的是一幅壮丽的自然奇景,表达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通过分析、欣赏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在美的感染中既能理解词意,又陶冶心灵;使他们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感受它、赞美它。

3.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根红线。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对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民族英雄的礼赞。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以悲痛忧郁的笔触描写祖国的贫穷,及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表现诗人对祖国人民真挚而深沉的爱。

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学语文上下几千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闪烁着哲理与智慧的光芒。翻开大学语文,一个个仁人志士,一团团智慧的火花,一座座道义的航标,一句句至理名言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孔子“以仁为己任”;屈原为坚持真理“虽九死而未悔”;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坚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观;……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他们胸中激荡,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热血沸腾,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使命感使他们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是非荣辱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来,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在课外阅读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文学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发展个性。大学语文应借助精选的范文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