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能源;环境保护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extensiv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many environmental, energy problem. Therefore,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rural energy construction in rural, properly handle the rural environment, energy issues, especially the energy saving work in rural areas included in the plan, strengthening energy saving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energy utilization ratio, are related to the rural economy can continue to grow, in relation to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can live and work in peace, in relation to the rural area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ca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 very important job.

Keywords: rura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搞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一是建立建全组织机构;二是加强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领导;三是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五是加强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六是加大对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七是不断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法制建设方向;八是抓点带面不断开拓新领域,使新能源和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向高层次发展。

1、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问题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居住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将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得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1]。

2、矿物能源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2]。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可再生能源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气体,如三氢四磷、四硫化硅等,会对居民带来危害;开发利用风能发电时,会造成噪声的危害等。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能源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并制订出预防措施。

4、农村环境保护的防治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1)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卫生条件。一是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以及使用清洁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畜禽养殖条件,减少畜禽粪便污染,采取“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还可制成有机肥等。二是加强环卫机构建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对地处农村地区的企业要完善排污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比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绿色环保生产。

(2)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建设。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建议政府对农业能源建设采取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加大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具有强制性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法规。第二,加强执法监督。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报告制度,企业要公开排污的种类、数量,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减少污染。第三,建立问责制,有关部门要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保护主义及干扰环境执法,应依法追究责任[3]。

(3)发展环保的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围绕其资源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优势产业,既能解决环境问题,又能可持续利用资源,促进农村乡镇能源合理化利用,对农村产生污染物进行综合处理。

(4)切实提高农村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维护环境,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 新农村能源与环保战略.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2篇

农村能源(rural energy),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涉及农村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多个方面。农村能源的开发是指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就近开发利用的能源,在中国有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小水电、小窑煤、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的利用还包括国家供应给农村地区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因此,农村能源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合理开发农村当地各种能量资源,研究农村各种能量资源在输入、转换、分配、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问题,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农村能源分类

1.生物质能: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物质和其他有机质,可直接当作燃料或转换成气态或液态燃料的载能体。一般指薪柴、秸秆、人畜粪便等。

2.水能:利用水力发电。

3.矿物质能:主要指煤和煤矸石。煤矸石是指煤矿中开采出的低热值的矸石,其热值为3.3~12.5兆焦/千克。可以直接燃烧或加工成型坯等燃烧利用。

4.太阳能:广义的太阳能包括直接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和因太阳辐射同地球大气层及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能、潮汐能等,也包括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质能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阳的光、热问题。

5.风能:由于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造成各处温度和气压的差别,促使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空气产生的动能即风能。可用于风帆助航、风力提水、农副产品加工、风力发电、风力致热等。

6.地热能:地球内部包含的热能,或由于地下物质的摩擦、挤压而放热;或由于地球内部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放热。从地表向下,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火山爆发、地震和温泉都是地热能的表现形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小时放出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优质煤。中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利用地热能的工作,一般用于温室、育秧、育种、孵化鸡、养鱼等。羊八井、湖南灰汤、辽宁熊岳等地建设地热电站。世界各国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较重视,主要是将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用于生产和生活。由于有关设施的一次投资较高,地热能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潮汐能由月亮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洋中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涨落运动,由潮汐涨落所产生的位能和动能称为潮汐能。中国潮汐能资源估计约1.1亿千瓦,主要用作水磨、水车、农副产品机械的动力和发电。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能源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农民生活改善的物资基础。然而在农村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到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五、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做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小水电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的小水电一般都是利用修建的小水库进行发电,由于水库中的生物质腐烂而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

3.矿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石的移动、矿井酸性水的排放、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中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环境问题。

4.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占用土地,另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的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的有毒物质排放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有危害。

5.风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池干扰。

6.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和H2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表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陷等。

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严重破坏

1)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

2)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已有0.87亿公顷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且每年仍以133万公顷的速度继续退化。

生态植被破坏的后果: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

乡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以及人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空调环保节能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空调行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只有对空调设计与建造技术不断提高,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的要求,这不仅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有利,对空调制造及其相关行业长远发展有一定意义。在实际对空调节能系统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能源进行合理选择,以降低能量损耗为标准。

1、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原则

我们进行空调节能系统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这样有利于空调节能系统节能性质以及相关质量的保证,下面我们对设计原则进行详细分析。

1.1节省原则

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有重要意义,有些资源不可再生,所以我们应该对资源进行保护。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不注重对能源以及资源的有效保护,导致能源以及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平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为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在不提高对能源以及资源的保护意识,人类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现阶段能源消耗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节约能源不仅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问题,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能源节约问题。在实际对空调节能系统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节省资源原则进行遵守,将这一原则落实到实处,避免表面工程现象的出现。这不仅对能源以及材料节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地将原材料以及运行费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1.2回收利用原则

回收利用原则是一种环保节能方式,目前较为提倡。在绿色理念下对建筑空调节能系进行设计,应当坚持回收利用原则。能够拆卸是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的显著特点,这种特点有一定优势,当空调发生故障时,可将发生故障的部分拆卸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有效避免对整个空调的维修或更换,在最大限度上对维修成本进行节省,同时可以保证其他元件的正常运行,对空调的正常运转没有影响。建筑暖通空调的零件、零件以及设备都可以进行回收在利用,经过专业的手段以及技术进行再生后即可进行再次利用,这对能源以及资源的节省有一定作用。为有效实现原料、产品、废料以及原料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对回收利用原则进行严格遵守,同时在对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节能制造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对回收成本高的材料进行利用,这样可对设计制造成本就行一定的控制,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途径

2.1 合理选择热源

热电站、热泵装置以及锅炉房等都属于空调系统思维热源,在实际对空调节能系统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对上述热源进行合理利用。根据相关研究与数据表明,能源效益以及节能效益是地源热泵热源的显著特点,不仅能对大气污染物排防进行一定的控制,还可有效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因此,在实际进行空调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热源进行合理选择。

2.2 用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目前,建筑空调暖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进行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时,应当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对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避免资源出现枯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3 降低能量输送损耗

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在进行能量输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能量输送耗损,因此,在进行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时,应当降低空调暖通系统的能量输送耗损。一方面,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应当选择具备较高保温性能的材料,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减低能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耗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在能量传输过程中采用传输能力较强的动力传输系统,利用传输系统的低流速和强负荷性,同时结合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维护结构,降低能量输送耗损。此外,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应当加强供水和回水温差的控制,有效防止空调冷冻水比例出现偏差,从而降低能量的输送损耗。

3、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措施

3.1 能源充分利用的节能设计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绿色设计理念不断融入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在进行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时,应当注重能源的充分利用,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进行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y能源利用设计时,应当明确能源的消耗结构,再进行能源利用调控,降低能源的浪费。在进行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时,应当加大对现有能源的优化利用力度,同时提高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3.2 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状况与资源、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进行绿色理念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时,应当对建筑周边环境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尤其是水资源、绿色植被、高大树木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建筑物提供储蓄水量、防风沙、庇荫等功能,在设计过程中融人环境保护理念,并对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是否会对建筑造成冲击,确保外界环境不会影响和干扰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节能工程中,暖通空调系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程度,国家能源的安全和消耗程度,影响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规律,有效降低耗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将节能环保作为了其运营的核心内容。在建筑工程中,暖通系统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建筑工程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运用绿色理念设计暖通空调系统时,应注重资源的节约、清洁能源的利用,从而提高暖通空调的使用效益,真正实现环保节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规制;能源效率;EN-USBM模型;阀值效应;灵敏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stablished undesirable SBM model based on inseparable variables to evaluate energy inefficient of China's 30 provinces from 2004 to 2013, and explored the source of regional energy inefficient through the decomposition of input and output slacks. Then extended the model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alyzed the sensitivity and threshold effect of three kind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ffect the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ast coast, south coast and northern coastal areas had the lowest energy inefficiency in China, main source of energy inefficient in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were differ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fficiency", Methods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undesirable output slacks had better sensitivity; it could optimize the overall energy efficiency faster. Eight economic regions should adopt differentiate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oal, reduction target of SO2 emissions in southern coast was lowest, and then the order followed by east coast, north coast, northeast, northwest,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and southwest region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ergy efficiency; EN-USBM model; Threshold effect; Sensitivity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和需求持续旺盛,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占全球总量的比例超过20%,并且这一比例还在增长[1]。加之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经济区域由于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其能源使用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另外,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的统计资料,我国2010年的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389.5亿元,占当年GDP的3.5%。因此,分析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和演化路径,研究环境规制政策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我国提高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能源效率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3]。传统的DEA方法无法直接反映投入、产出松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Du[4]认为SBM模型在系统效率评价的应用中更具优势。Li[5]则偏重于分析经济生产系统的环境外部性问题,通过引入CO2等环境污染物变量构建非期望DEA模型,他们认为忽略非期望产出会高估区域能源效率。近年来,考虑到经济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很多学者认为将生产系统的生产过程视为“黑箱”的传统DEA方法不可取[6],大量的网络DEA模型开始出现。Zhou等[7]将网络DEA方法应用到了能源效率评价研究领域,认为网络DEA考虑了生产系统的内部结构,更加符合生产过程的实际。

在环境规制成本以及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相关研究领域,Fāre[8]分析了经济生产系统的环境生产函数,并构建环境生产距离函数来测算环境规制成本。王群伟等[9]发现一般环境规制条件下的规制成本明显低于后者,不同的环境规制条件影响决策单元的能源效率。陈德敏等[10]认为收取排污费以及强制企业对环境污染物处理技术进行投资等环境规制措施有利于中国整体能源环境效率的提高。

上述文献采用的区域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忽略了变量的可分离和不可分离特性,Tone等[11]认为经济生产系统的某些投入产出可能是不可分离的,考虑不可分离变量的非期望SBM模型与经济系统的实际生产过程更加契合。另外,现有的文献大多只探讨了区域环境规制的成本,笔者暂未发现针对环境规制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程度计量的相关文献。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来拓展现有的研究:(1)考虑变量间的不可分离特性,构建基于不可分离变量非期望产出SBM(N-USBM)模型来评价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效率,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分解,探索区域能源无效率的主要原因;(2)从环境规制总量目标的视角拓展N-USBM模型,分析三种环境规制思路影响我国整体能源效率的灵敏度以及阀值效应。

3 研究方法

3.1 基于不可分离投入产出的非期望SBM模型

3.2 环境规制视角下的不可分离变量非期望SBM模型

自非期望SBM模型被提出之后,非期望产出的减少被认为是决策单元效率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区域经济生产系统间的紧密联系及环境污染物的特殊形态,诸如SO2、CO2等非期望产出在单个省份内的规制和控制非常困难,而对整个经济系统或经济区域内的非期望产出的规制更加符合实际,也容易实现。本文分三种情况讨论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3.2.1环境规制总量目标约束

4 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

4.1.1投入变量

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Stern[12]等学者将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因此,本文选取的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量。其中:劳动力采用区域年末与年初平均就业总人口来指代;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叶明确等[13]详尽估算了我国各省份1978~2009年的资本存量,本文借鉴其2003~2009年的估算结果,并应用其方法将估算结果拓展到了2010~2012年;能源消费量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披露的各省份历年的能源消费总量。

4.1.2产出变量

期望产出变量选择区域GDP来指代。非期望产出主要指的是经济生产系统的环境外部性,即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尽管《中国统计年鉴》统计了废水、废气、工业烟尘等六种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数据,但鉴于本文以区域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SO2和CO2的排放更能代表由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因此,非期望产出变量选择的是各省历年的SO2和CO2的排放量来指代。其中:SO2排放量数据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取;关于CO2排放量,使用20种终端能源消费量及其CO2排放系数进行折算,具体测算方法参考郭文[24]的方法。

4.2 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2004~2013年的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研究对象,剔除缺乏大量研究数据的,筛选后的样本共计30个省份的300个观察值。原始数据均来自于200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4.3 区域能源无效率评价及其分解

首先计算了我国各省能源无效率的评价结果及其投入产出无效率贡献度(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我国整体能源无效率达到0.2796,其劳动力、资本、能源、GDP、CO2和SO2的无效率分别为0.0491、0.0353、0.0542、0.0010、0.0582和0.0818,即可以通过减少4.91%的劳动力投入、3.53%的资本投入、5.42%的能源投入、5.82%的CO2排放、8.18%的SO2排放以及增加0.1%的GDP来使我国能源效率达到有效状态。SO2排放和CO2排放对能源无效率的贡献度分别为最高的29.27%和20.81%,可见我国的区域经济仍未摆脱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理念的实施刻不容缓。

按照地理位置,上述30个省份可划为经济区域。从区域视角来看,我国各经济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首先,能源无效率最低的三大经济区域分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其能源无效率分别为0.0507、0.0571和0.1670。然而,深入分析其能源无效的来源可以发现,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无效率最主要源于资本投入的无效,而其他两个区域能源无效率则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物(SO2、CO2)的排放。其次,对于长江中游地区和大西南地区而言,劳动力投入的无效率也是其能源利用无效率的重要来源;而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能源要素投入无效率较为明显。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各区域能源利用无效率的来源各不相同。

从单个省份来看,特别值得注意的省份包括河北省、青海省和山西省。首先,河北省的能源无效率较高,排名第2位。然而,河北省所在的北部沿海经济区内的北京、天津和山东省的能源无效率均较低,因此,河北省应注重通过区域内其他省份的能源高效技术引入等渠道提升自身能源利用效率。其次,本文通过CRS假设与VRS假设下我国区域能源无效率评价结果的对比发现,青海省在VRS假设下,位于能源效率前沿面上,即其能源利用无效率最低,而在CRS假设下,其能源无效率则排名第3位,说明青海省较高的纯技术效率,但其规模效率相对较低。最后,山西省的能源投入无效率最大,主要原因在于山西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省份,天然的资源禀赋导致山西省以煤矿开采和加工、焦炭的开采和加工、冶金和电力生产为主要产业,这些产业资源依赖较强、污染严重,且能源耗费较多,从而造成了其能源投入最无效的结果[14]。

4.4 环境规制目标对整体能源无效率的影响

4.4.1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效率的灵敏度及阀值

鉴于国务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制定了“十二五”末期SO2排放量较“十一五”期间减少8%的环境规制目标,本文以SO2减排作为环境规制的研究对象。首先以8%为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即 。结合模型(8)测算该环境规制总量目标下我国区域能源无效率,结果发现以8%为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区域能源无效率的评价值与无环境规制的情况相同,表明8%的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并不能产生预期的约束效果,可能的原因是8%的环境规制总量目标过小,低于其对整体能源效率产生影响的阀值。为了深入分析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及阀值,本文以SO2排放量减少1%为步长,从8%的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开始递增,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总量目标 时,区域能源无效率值不变。继续增大SO2排放规制目标时,整体能源无效率开始减少,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见下图1。

图1表明我国整体能源无效率与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即环境规制总量目标的增加能够降低能源无效率,从而提升我国整体的能源效率,这表明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通过进一步细化步长,本文还测算出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影响我国整体能源效率的阀值为SO2减排550.4889万吨。

4.4.2环境规制区域等比例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阀值及灵敏度

同样,以SO2排放量减少1%为步长,各经济区域等比例,从8%的环境规制目标开始递增,发现各经济区域减排比例为20%,即 时,整体无效率值开始减小,环境规制区域等比例目标影响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见下图2。通过进一步细化步长,可测算出环境规制区域等比例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阀值为SO2减排20.48%,此时SO2排放总量为1834.6555万吨。

对比图2与图1可知,环境规制区域等比例目标影响能源无效率的阀值由SO2减排550.4889万吨变为472.5068万吨,说明环境规制区域等比例目标影响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更强。环境规制区域等比例目标通过将环境规制总量目标强制等比例分配到各经济区域,能更快地实现整体能源效率的优化。

4.4.3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环境规制区域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效率的阀值及灵敏度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可得按非期望松弛量比例分配环境规制区域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见下图3。由图3可知,环境规制区域目标之和为SO2减排19%时,整体能源无效率开始逐渐减小。通过进一步细化步长,可测算出按非期望松弛量比例分配环境规制区域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效率的阀值为SO2减排19.09%,此时SO2排放总量为1866.7250万吨。

对比图3和图2可得,按SO2松弛量比例分配环境规制区域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阀值由SO2减排20.48%将为SO2减排19.09%,且其灵敏度增强。说明按SO2松弛量比例分配环境规制区域目标能进一步加快实现整体能源效率的优化,原因在于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各经济区域当前的SO2排放量,按各经济区域的实际环境污染状况分配其环境规制目标,相对于环境规制目标的等比例分配,其在改善整体能源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根据上述三种环境规制方法,本文测算了其对应的各经济区域的环境规制分配目标的阀值。结果表明:三种环境规制方法中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目标影响整体能源效率的灵敏度最高,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环境规制目标的方法是最优选择,其SO2减排量阀值为440.8873万吨。经济区域中,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SO2减排比例阀值最低,分别为5.88%和7.93%;其次分别为北部沿海、东北、大西北和黄河中游区域;SO2减排比例阀值最大的是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分别为25.91%和28.54%。因此,从效率视角出发,区域环境规制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各经济区域的环境污染实际情况,选择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目标。

5 结论

根据本文改进的不可分离非期望SBM模型和环境规制视角下不可分离非期望SBM模型的测算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整体而言,我国能源无效率的主要来源是SO2、CO2等环境污染物排放,但从区域视角来看,经济区域能源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无效率最主要源于资本投入的无效;对于长江中游地区和大西南地区,劳动力投入的无效率也是其能源利用无效率的重要来源;而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能源要素投入无效率较为明显。因此,可以通过经济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资源流动来改善我国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如:引导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向南部沿海地区流动,促进长江中游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流向大西北地区等等。

(2)“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SO2减排8%的环境规制总量目标过小,低于其对整体能源效率产生影响的减排比例阀值23.86%,将无法产生预期政策效果;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随着SO2减排目标的增大,整体能源效率将逐步提升;三种环境规制方法中,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目标是最优选择,其影响整体能源效率的灵敏度最高,该方法下SO2减排量阀值为440.8873万吨;经济区域应采取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目标,其减排目标由高到低排序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区域。

参考文献:

[1] 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06): 57-69.

[2] 曹俊文.中国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及成因研究[J].统计研究,2012,29 (10):59-63.

[3] Honma S, Hu J 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8,36(2):821-833.

[4] Du J, Liang L, Zhu J.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 com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4(3): 694-697.

[5] Li L B, Hu J L. Ecologica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2,46(4):216-224.

[6] Cook W D, Liang L, Zhu J.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two-stage network structures by DEA: a review and future perspective[J].Omega,2010,38(6):423-430.

[7] Zhou Y, Liang D P, Xing X P.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a: An improved Weighted SBM model [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13, 58(9):990-999.

[8] Fāre G, Grosskopf S, Pasurka Jr C A.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2007,32(7):1055-1066.

[9] 王群伟, 周德群, 葛世龙, 周鹏.环境规制下的投入产出效率及规制成本研究[J].管理科学,2009,22(6):111-119.

[10] 陈德敏, 张瑞.环境规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12, 190(4):49-65.

[11] Tone K, Tsutsui M. Applying an Efficiency Measure of Desirable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to U.S. Electric Utilities[J].Journal of Centrum Cathedra,2011,4(2):236-249.

[12] Stern D I .Modeling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energy efficiency[J].Energy Economics,2012,34(6):2200-2208.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转换;税制促进;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S)02-0065-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国能源形势比较及中国转换能源的必然性

纵观人类的能源史,能源的每一次变迁和发展无不是围绕能源的两个问题展开的:能源供应问题和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有学者认为,自人类进人近代工业社会以来,能源利用的结构调整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到20世纪初,能源结构由传统的柴薪能源为主迅速转向以煤为主;第二次是20世纪初以后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形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第三次是随着常规能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以及能源利用中产生的威胁^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能源结构逐渐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能源为主体的持久能源体系。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结构调整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由向自然索取进入到回归自然的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当今全球能源发展正处于第三次能源结构调整的初始阶段。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和1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纳入未来能源战略。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开发新能源,推行节能新技术、新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进国内能源多元化,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印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目前在风电和太阳能利用规模上已居世界前列;巴西成功地开发生物能源,等等。

可见,能源结构的第三次调整是全球化的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据预测,目前中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80、15和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统计资料,中国200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3.4%,但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63.1%,为高收入国家人均消费量的20.2%,可见中国的能源长期供应存在严重短缺。就能源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统计资料,中国2002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高收入国家的21.1%,可预测,若中国发展到高收入国家的发达程度时仍采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则中国不仅面临本国的环境危机,也将在全球环境保护上无法立足。

综合上述分析,积极探寻能源转换的途径是全球化的趋势,也是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依然是煤炭占主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9%,2002-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一直呈轻微上升状态,而煤炭在全球能源供应的构成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时则下降到20%(不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则由原来的不足20%上升为50%。因此,讨论中国的能源转换应置身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要立足于中国能源的特殊状况。

(二)中国能源转换的主要障碍:缺乏市场竞争力

中国能源转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持续促进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另一方面是促进传统能源内部的结构调整,逐步降低煤炭能源的比重。《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中国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结果,全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目前,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此外还有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可见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在化石能源领域,天然气有“未来能源”之称,全世界天然气储采比高达70:1,而且替代性强。此外,天然气的热利用效能高,污染程度也较低,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低25%,比煤炭低40%,是矿物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全球天然气占总能源消费的24%,而目前中国仅占能源消费结构的3%。可见,大力发展天然气应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又一战略。

中国实施能源转换战略中的主要障碍在于转换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缺乏市场竞争力。首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较高。由于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普遍较低,而且具有间隙性,因此获得一定容量的可利用能量需要大规模的能量转换设备,从而需要较大的建设投资。其次,由于市场失灵、传统政策的扭曲以及能源的环境外部性没有体现在能源价格中,导致了能源价格的不合理,形成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竞争中的劣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上述障碍不能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解决,因此,国家干预必须在此介入,税收政策就是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促进能源转换的税制运作机制

由于能源本身的自然特性,在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中往往会产生负外部性,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而言,其外部性有二二:第一外部性为代际间的外部性,此乃由于多数能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这一个世代多使用一单位的能源就会造成下一个世代少一单位的能源使用;另一项外部性是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未反映这两种外部成本的能源价格过低,会造成过度使用、过度污染环境的恶果。市场失灵实际上是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内在原因。根据庇古外部性理论,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政府征收一个附加税或者发放补贴,对私人决策产生附加影响,从而使私人决策的均衡点向社会决策的均衡点靠近。

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行政管制型,一种是经济诱因型。行政管制多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此种管制下受管制者缺乏主动改善的动机。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倾向于经济诱因工具,税收就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微观经济理论认为,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量的首要因素。资料显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能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有明显的影响。税收政策具有调节价格的作用,并通过价格的调整以引导社会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比如间接税的征收致使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或降低成本将税负转嫁给他人;价内税可以直接影响商品的利润,价外税通过将税金作为价格的附加转移给消费者负担,间接调整消费行为,等等。

税收工具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还表现在:首先,根据税收制度的财政原则,能源税可

以增加财政收入;其次,通过课征能源税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促使新兴节能和清洁能源产业之发展,促进适应未来的高能源价格时代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国外促进能源转换的税收制度

进行税制转移――降低直接税比重、提高间接税比重,是自20世纪70年以来,发达国家意识到所得税比重过高所带来的缺陷后出现的“重返间接税”的趋势。其基本构想是建立一个能够将经济活动给社会间接造成的成本反映出来的税制体系。目前,已经有9个西欧国家开始了税制转移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环境税制改革”。具体做法是消减所得税,减少的部分由有害环境活动征税来弥补。税制转换并没有改变税额的总量,只是改变了征税对象的组成。现有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它能够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多重红利”。德国执行了一项为期四年、旨在将征税对象从劳力转向能量的计划,该计划从1999年实行,到2001年时,燃料的消耗量已减少了5%,从消耗化石燃料转移为高效用能技术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由于降低劳力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瑞典在2000年决定实行绿色税收转型,即把征税重点转到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上来,具体目标定为在10年内增加300亿克朗的能源税和环境税收人,同时相应减少对就业和劳动所得的征税额。

一般认为,各国税制结构是各自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从促进能源转换的角度出发,能源税种的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更直接的调整和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作用。欧盟各成员国于2003年达成一致,通过了《重构对能源产品和电力征税的欧盟框架指令》。该指令对多种能源和电力规定了较高的最低消费税率,从而让消费者在使用各种能源时,不得不进行核算,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环保替代品,促进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此外,能源税中的减免政策将对企业产生长期的动态激励,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节约型的创新中。

瑞典的能源税体系包括一般能源税和专门的能源税(例如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氮税),计征依据是不同能源的污染物含量和排放量。2005年,瑞典提高了运输部门的石油燃料税率和商业性电力用户的电力税率,欧盟新规定取消了对电力、天然气、暖气和水的减税,发挥绿色税收的激励作用,促进能源的转换。

此外,《美国2003年能源税收激励法案》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降税或减免力度;日本实行的汽油税和石油液化气税,德国实行的矿物油税,英国《2002年关于降低增值税税率的规定》规定的税收减免、返还政策等都积极地推动了各国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

四、中国能源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能源税制的重组与建构

(一)中国能源税制存在的问题

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第26条规定,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2007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的具体目标,并把“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原则确定下来。中国与能源有关的税种有消费税中的部分征税项目、资源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石油税等,与能源有关的体现在增值税、所得税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见,中国已确立了能源转换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税制促进能源转换的基本政策、制度,但中国的能源税制还存在以下不足:

1 税制结构不合理,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大,能源税比重过低。税制结构无疑建立在现实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目标之上,各税种的设置及主体税种的确立在较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复杂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形势所做出的主观设计和确认。中国现行的是流转税与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是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经济总量飙升的条件下迅速发展的,符合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但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税收原则还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资料,2006年中国的所得税已占总税收收入的25.3%,资源税仅占0.55%。实际上从1993年以来,资源税征收额增长缓慢,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这显然与矿产资源开发强调快速上升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也与国际上税制转移即降低所得税的比重、加大能源税的比重的趋势不一致。

2 能源税制对能源转换的引导作用不明显,这缘于多方面原因。首先,中国能源税率普遍过低,能源的市场价格未能体现其环境效益。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应将稀缺性以及环境外部性体现在其价格中,对于可再生资源应给予更多足以体现其优越性的优惠政策。如中国对汽油和柴油征收消费税,但是油品的总体税收负担为23%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英国为82.3%,法国为80.3%,德国为76.0%。其次,中国能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不同能源之间税率差距不明显,不能充分影响能源的生产与使用行为。现行税制除了对小汽车、摩托车以及汽油和柴油这四类对环境有影响的消费品征税外,对现在新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可能给环境带来污染或者高能耗的消费品却没有纳入征税范围。

3 税收优惠政策单一,范围相对狭窄,促进力度不足。首先中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于增值税和所得税中,由于资源税的税负轻,有关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使得这种名义上更具有生态意义的税种对能源利用的调节作用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增值税优惠比重过高,因为增值税的过多的增值环节容易形成征管漏洞。其次,税收优惠范围过窄,着力点滞后,对于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活动、设备的创新和投资的优惠政策不足,对于新出现的生态工程以及一些研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的科技投入激励不足,大多是事后鼓励,缺乏引导性。再次,税收优惠政策中仍存在一些“反绿色”的措施,对部分出口增长过快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仍给予出口退税、关税减免等政策,对某些能耗较快、污染严重的涉外企业仍给予税收优惠。

(二)中国能源税制的重组与完善

能源税收制度的重组主要是对已经存在的能源税收规定、政策的结构转换与比重调整,能源税收制度的完善涉及对现存关于能源的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政策的改革以及对能源税制的创新、构建。

1 改革现行税制结构,建立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三主体的税制结构。能源税制的改革必然涉及其他相关税种的变革,因为减少税收容易,增加税收难,但是保持总体税负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税种的调整以实现税制结构的优化则是非常可行的。从力学上来看三主体的结构也是最稳定的结构;从税制

结构变迁来看,流转税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得税服务于社会公平的需求,而资源税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能源税作为资源税的主体税种,其所占的税收比重应相应提高。增加能源税的比重,以减少所得税的比重,这也符合国际上实行税制转移的税制改革趋势,在中国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税制转移带来的可能是多赢的局面。

2 完善能源税制度。首先,扩大能源税的征收范围,增加能源税税种。扩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征收范围,首先横向扩展一次性能源的征税范围,纵向上延展征收对象,包括能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及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能源产品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原材料、产品、设备、工程,等等,并将上述征税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总体上扩大能源税所占总税收的比重,提高能源税保护环境、促进能源转换的效果。能源税种的设置要与正在讨论中的燃油税以及碳税、硫税等国际上通用的税种统筹兼顾、协调设置。这对于中国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总体上提高一次能源的税率,在充分考虑能源的外部成本前提下对不同能源实行差别税率,充分体现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比较优势。中国能源价格与国际上相比偏低,价格的含税率更低,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以及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大量利用所带来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中国要逐渐提高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石油的价格,借机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满足能源的总体需求,稳步地实现能源的转换。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还应该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替代煤炭、石油能源的减少,因此在天然气和煤炭、石油之间也应该设定出一定的差别税率。再次,提高矿产能源税的单位税额,改革计税依据、计税方法。现行的能源税实行单一的从量计税法,不能促进能源充分有效配置。中国的矿产资源产业从量计征,且单位税额过低,导致资源税收收入增长不能同经济增长相适应,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严重浪费。因此,应当提高矿产能源税的单位税额,对矿产能源的可开采储量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同时对矿产能源的销售收入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

最后,在开征化石燃料消费税以及提高化石燃料能源税的同时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税收。在增加化石能源税收的同时降低可再生能源税收,可以保持国家税收总量的基本平衡,并且可以减缓因提高化石能源税收所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的震荡,减轻可能带来的对社会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体现税收中性原则。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特征;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节能和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其内容包含减少能源消耗、科学高效用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3个层面,其技术则包含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1]。绿色建筑节能的重点可总结为充分的自然通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智能化遮阳系统、改善隔热保温性能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几点,以下将分析绿色建筑特征及技术。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征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体现主要有两点:①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

1.2绿色建筑的特征

①绿色化。遵循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等原则;②以人为本。节能同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舒适性,保证人的健康;③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其地域条件;④整体设计。结合当地的诸多因素综合分析,整体设计。

2 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匾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3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设计是设计方法集成和设计过程集成的集成设计,具有较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其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材料资源的回收和重用和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

3.1 遵循生命周期设计原则:设计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调研、规划及设计、建筑的施工与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材料回收与处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对环境及人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3.2 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3 利用并行工程技术,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思想:把并行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到人居环境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绿色设计中的各因素,实现多因素、多目标、整个设计过程的全局最优化。

3 绿色建筑技术

3.1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绿色建筑节能首先应从建筑整体规划和设计着手。在建筑选址上应同时考虑节能和节地这两个因素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营建[2]。恰当的建筑选址,充分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将影响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空调能耗的大小。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取得建筑穿堂风效果,对于改善夏季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是不言而喻的。利用建筑布局可以优化微气候,获得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条件,这对节能有利。建筑布局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建筑物的功能、人的行为活动特点来进行设计。同时应充分利用室外光环境、风环境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合理的建筑形态设计不仅要求体形系数小,而且需要冬季辐射得热多,且能避开寒风侵袭。

3.2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是改善居住区微环境、改善室内热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居住区绿化有良好的调节气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吸收太阳辐射热,这就起到了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绿化有遮阳防辐射作用。绿化可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室内采暖空调能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消耗大量潜热,从而降低了太阳辐射和建筑周围的热空气对建筑的热作用。

绿化可降低噪声,绿化可减轻空气污染。植物,尤其是树木有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灰、粉尘和细菌的作用。枝叶茂密的树木对烟灰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进行绿化设计,采用足够的绿地和水面,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尽量减少水泥地面,利用植被和水域减弱热岛效应,改善居住区热湿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绿化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大气污染、降低噪音、遮阳隔热。

3.3 节能材料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能材料从字面上来讲就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的材料。目前普遍用于建筑的节能材料主要是保温隔热材料。而建筑绝热材料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是一种极好的节能保温材料。通过开发节能材料和材料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营建。一方面需要开发和利用新型节能材料。另一方面,需要推动绿色施工,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清洁生产技术是指在原料采用、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利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进行了污染控制设计,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料,生产过程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副产品尽可能回收利用,最终达到资源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而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还要提高材料性能、使用高性能的材料。高性能材料,是高效率利用资源的前提。

3.4 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长期利用,总的数量不会逐渐减趋于枯竭,甚至可以不断得以补充,即不断“再生”的能量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由于目前广泛应用的能量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均为非可再生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因而引发能源危机,故此,寻找替代源即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成为节能的必要手段[3]。

绿色建筑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的利用、对地热能的利用、对污水的热利用、对废弃物处理与能源的再利用等四个方面。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已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中的新热点。人们用高科技手段向太阳索取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饶戎. 绿色建筑[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7篇

绿色设计的主要思想是: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慎重考虑产品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并将降低产品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作为产品设计的中心主旨。绿色产品设计涉及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材料选择、产品制造、可回收性等,从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考虑产品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最终目的是使产品设计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绿色设计将产品与人类生存视为直接关联的整体,在“绿色设计”革命中,不仅要创新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还要注重材料的安全性以及对人体的保健性。

2低碳时代绿色设计的必要性

低碳时代绿色设计思想涵盖整个产品设计过程,因此在不影响产品基本属性的情况下,注重产品设计的可回收性和可降解性。绿色设计是当今时展下的产物,是低碳时代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是人们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发展低碳时代绿色设计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资源,结合设计产品的属性和功能,对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绿色设计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和环境成本,例如建筑工程的旅社设计,通过使用节能的墙体材料可以实现建筑体内的保温节能,太阳能的使用可以进一步降低生活热源的成本,建筑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进而达到降低建筑的成本及降低环境的成本。另外,绿色设计可以推动落后工艺技术的淘汰速度,使新技术可以更好地得到发展利用。可见绿色设计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绿色设计对未来的环保设计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低碳时代绿色设计理念要点分析

3.1减少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而低碳环保的主旨之一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因此绿色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合理化设计,减少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现今的某些大型建筑设计,通过对建筑的外形和内部进行合理规划,从某些方面减少能源消耗,如建筑设计角度的变化可以增加太阳的照射度,减少电能的消耗,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还保证建筑整体的功能属性,且兼具相应的艺术性。

3.2绿色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

1)清洁能源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等都是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并将产品设计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

2)回收利用旧材料。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回收利用旧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节约资源,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设计材料。例如可以对拆除、剩余的设计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更好地对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达到低碳绿色设计的目的。

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可再生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还可以减少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例如在建筑中增加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成本,节约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3降低环境负荷

在进行低碳绿色设计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产品设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减轻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产品设计的经济价值,同时还要考虑产品设计的生态价值,对于产品设计材料的选择,也要尽可能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另外还可以通过合理预算,减少设计材料的浪费和材料垃圾的产生。

3.4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

随着低碳概念的引进,用户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进行低碳绿色设计时,要考虑用户需求,并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提升产品对用户需求的适应性,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产品设计对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低碳时代的绿色设计理念

4.1设计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低碳环保,绿色设计的理念也在设计行业内逐渐渗透深化,可见设计师若想设计出更符合时展的优秀产品,就需求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1)充分理解设计发展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想要充分理解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就要把握好商业发展的脉络。如今的商品因时展的需要,商品性质和商品形态更趋向于低碳、环保,商品设计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设计理念,因此未来的设计发展就要以商业发展为导向,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2)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与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机结合,同时产品设计要注意考量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人为本,并结合绿色设计理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实际消费主张的绿色产品。

3)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主旨。低碳生活和绿色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分支,环境的日益恶化,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下衍生出的低碳生活、绿色设计等理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因此绿色设计的主旨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思想。

4.2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创造力对设计师来说就是设计的生命力,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绝对性因素,可见,设计的本质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在进行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还需要结合逻辑思维发掘出更多的艺术设计思维,进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现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在很多种类的产品设计中,人们更多地倾向于环保产品,例如现今的空调设计,相比之前的空调不仅性能更加丰富,在使用时也更加节能,可见低碳环保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也更加低碳环保。低碳绿色设计还可以利用合理的设计,把自然风、自然景观、自然光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进而发挥出低碳绿色设计的优势。

4.3通过绿色设计提升生活品质

日常生活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若是设计师能够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一个优质、舒适、美好的生活体验,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那这个设计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设计。

4.4不断提升设计人员个人修养

产品设计不仅创造了商业产品,还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另外,作为艺术创造的主体,产品设计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这个低碳时代,设计师不但要提升个人素养,还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1)端正自身价值观。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师不仅要关注设计作品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设计作品既不能对社会生活发展造成影响和危害,同时还要保证设计作品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和危害。

2)坚持节约环保,杜绝铺张浪费。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坚持节约环保,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主张。

3)设计作品要遵守相关环保条例和法规。

4)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要符合时下的社会发展要求,通过设计师的努力,将绿色设计和环保意识向社会大众进行全面的普及和深度的推广,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结语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节能建筑;自然能源;可持续能源;节约经济;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绪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绿色”成为许多节能、环保和理念的标志。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逐渐的人类开始用大自然赐予的天然能源、可再生资源、用尽可能少的消耗来满足这些需求,重新回归自然、重新亲和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建筑和设计中,可以增强社会经济和环境健康。

一、节能设计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发展

节能建筑设计将重点对建筑外观进行生态设计,把建筑和自然能源充分结合,形成新型的绿色节能建筑。在对建筑设计规划的同时,以“绿色,节能”为理念,加强对建筑外观结构,尤其是窗户的设计上,让其充分接收和利用自然能源,使日光、热、空气仅在有益时进入建筑,平衡建筑中如照明、供冷、供热和通风等用能的方面,以尽量减少建筑能耗。

(一)节能设计的发展背景。回顾人类建筑史,舒适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建筑能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建筑节能概念就被正式提出,建筑节能的中心是减少建筑能耗,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筑节能设计可以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碳排放,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自从“可持续性理论”发展以来,开始以降低能量,运行和围护,减少大楼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建筑物用户的生产率和舒适程度,减少废弃物和污染以及延长建筑物和组成的使用寿命并增强灵活性。节约能源的问题已受到我国和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二)节能建筑在建筑形态中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在对建筑的规划中,为了保障居住者的舒适,必然要付出增加能耗和资源消耗的代价,建造完成的舒适建筑带来了空调病、建筑病综合症等,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建筑能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

二、节能设计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

(一)节能设计的特点。建筑节能设计从分析地区的气候条件出发,将建筑设计与建筑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充分利用自然和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建筑内部各方面的用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节能设计在建筑形态中的应用分析。在节能设计中,须从建筑形态入手,整体设计融入被动太阳辐射的设计方法,使日光、热、空气等在有益的时候进入建筑,平衡建筑中用能的所有方面,如照明、供冷和供热等,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常规的高效用能相结合,尽量减少建筑能耗,建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日常活动对建筑的消耗量要求它的重用性和生态性必须提高。所以必须摒弃常规建筑的特点,将节能的设计策略融入建筑中,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低投资来满足这些要求。还原出一个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设计中,要综合分析地区气候特征,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防御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地区的气候特征包括了太阳能辐射强度、最热冷月平均气温及空气湿度、风量、雨雪量等因素,这些要素是节能设计需要注意的气候条件。

(三)当代节能建筑中的自然能源和经济效益。节能设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光、热、空气资源等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设计完成的建筑将会成为合理利用资源和经济并有效能够提高人们工作效率和增进健康的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节能设计运用于建筑形态中的意义和未来

(一)节能设计的基础理论。绿色建筑重新定义了健康建筑的标准,并得到人们的认知。它不像传统建筑在高效用能的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从而忽略了对自然能源的利用,而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能源来增加人们的舒适感和健康感。由于绿色建筑实施给人成本更高的错觉,使人们忽视了许多它的功能性带来的效益,它在前期的投入能给后期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奠定基础,实现投资的高回报率。观察一个建筑的周期,绿色建筑的实施在后期的使用能有效降低全年的能耗,减少建筑维护的费用,享受更高的舒适度,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人们充分体会节能建筑带来的健康舒适,从而增加对大自然的了解,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二)节能设计的现实意义。整个建筑在寿命周期内对材料和能源的耗费降到最低,污染和环境排放量降到最低,从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使环保性能和经济性能平衡,形成一个健康,舒适,无害的空间。在采用生态建筑措施的同时能大幅度减少公共开支,这些节省下来的开支可以弥补在教育领域中的短缺。

(三)节能建筑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对建筑的规划中,为了保障居住者对舒适的需求,必然要付出增加能量损耗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对建筑业的许多人来说,在绿色建筑业务中投资可能是一种信念的飞跃,进一步的研究和可持续建筑的成功实例将促进这一发展中的技术,鼓励更多地采用这一技术,对建筑物在建造、拥有、运行和重新使用的整个范围内的寿命周期成本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随着这些资料的广泛流传以及传统措施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广为人知,绿色节能建筑措施将变得更加普及。

四、结论

正当在为获得可持续能力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的时候,甚至更高层次的能源与环境效率、耐久性和可重用性也可能成为绿色建筑措施继续加以推行。由经济上的节约和使用者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效益,成为在这一领域内继续进行研究和发展的又一动力。随着更多地国有和私有企业在可持续措施上投资,节能建筑在节约和优化使用有限的资源方面将出现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T・怀特.建筑语汇[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姜晓樱,侯宁.光与空间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7月

[3]王军,王琪.建筑形态构成审美基础[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