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语境;影响

简单来说,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化内涵的唯一载体,因此,在中英文的翻译中,必须注重两种文化内涵的真实显现,只有时刻注重两种文化内涵的真实性,才能做到忠于原文的翻译,也才能体现目标语作品的实用价值。翻译过程中,强调语言的文化内涵,实际就是要求注重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语境,就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只有处理好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得到高质量高标准的译作。

一、文化语境对翻译影响的具体表现

1、两种文化的空缺现象,给中英文翻译造成了一定影响

翻译,其实主要是两种文化间的内涵转换,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两种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文化空缺现象。这种文化空缺主要指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东西,如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武术气功等,这些对于西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当然就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方面,用适当的方式,选取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尽量转述源语的含义。例如:(1)歇后语的翻译。歇后语是中国文化有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际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短小、形象、风趣的特点,而且绝大多数歇后语都是源于一定的民族习俗、审美情趣或是意识倾向,在运用中,只需说出前半部就可以使人了解其含义,但在翻译成英文过程中,往往很难体现出其幽默、诙谐的意蕴来。尤其对那些具有一定引申含义的歇后语更难翻译出原意了。例如“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如果对中国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根本无法了解这个歇后语的真正含义,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也势必给读者造成混乱不解的结果。(2)关于武术和气功的翻译。众所周知,武术和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组成部分,对于西方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文化概念,因此在英文的翻译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气功中关于“气”和“阴阳”的翻译和理解,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可以完全包含此涵义的对应的词,因此,在当前的翻译中,多采用了音译法,即“qigong”,中国功夫中的功夫,也被音译为“gongfu”,都是这个原因。(3)关于中医相关医学术语的翻译。中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上都有别于西医,其医学术语也是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因此,在中英文的翻译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空缺。例如,对中医中的寒症和热症,不能简单翻译成“cold”和“hot”,而要翻译成“symptoms caused by febrile factors”和“—symptoms caused by cold factors such chill,slow pulse,etc”。

2、两种语言中词语含义存在的冲突,给中英文翻译传递信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中英文语言,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相同的词汇,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而这里所说的冲突就是指源于两种语言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同,造成的与目标语对应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的深层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例如: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bourgeois liberalization)这个词,在西方国家里它承载着的是褒义的内涵,而在中文里,在某些使用过程中,却包含着贬义(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因此,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类似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尽量避免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二、消除文化语境造成歧义的对策

针对不同的文化语境影响,要采取不同对策,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翻译。

1、忠于原文,加强语篇语义联想,避免因文化语境差异带来的理解错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要恰当使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异化主张采取译文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原则,归化则强调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对于不同的文体和翻译目的,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式和手段。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琏道:“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个醋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汉语中“醋”是嫉妒的代名词,而在英语中,“醋”则指坏脾气、讲话粗暴。上例中“醋罐”意指爱妒忌的王熙凤,因此直译为“vinegar hitch”当然为汉语读者理解,但对于英语读者则可能产生误解,因此,有的翻译家将其意译为“jealous bitch”,则更容易让英语读者明白其真正的表达含义。

2、音译法和代换法,是消除文化空缺造成的影响的有效策略

音译法,就是采用汉语拼音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在英文中完全找不到对应词的汉语,属于完全空缺现象。比如“气功”、“功夫”,再比如汉语中的地名、人名,及有关中医理论的词汇等,“胡同”,译为“hutong”,“秀才”译为“xiucai”。而代换法,主要用于一些成语式短语,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在翻译时用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代换原词。例如“挥金如土”译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精神文明”译为“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等。

3、注解法是针对两种语言中词语含义存在冲突而采取的有效方法

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同,造成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里所代表的信息有所不同,甚至相反,针对这样的词语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注解,把源语和目标语的相关文化信息和内涵进行比较和介绍,势必会使读者感到混乱和误解。而在语篇后,对这样的词汇进行注解,就会轻易消除这样的歧义。

4、加强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相关知识学习,扩充相关知识容量,是消除文化语境对翻译影响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特征等诸多方面,因此,从事中英文翻译的人员必须对两种文化的各个方面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即使是某些方面的小的差异也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翻译的“信、达、雅”的标准。

三、结语

中英文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即文化内涵的转换,因此,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两种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只有对两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避免文化语境对翻译造成的影响,才能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2篇

文化差异不对等现象翻译策略

1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称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反映发展中民族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人文化背景相异,容易造成译者主观上理解不到位。对表示同一形象的词语会产生不同反应。汉语思维方式有别英语,英语重视形合重视理性,而汉语重视意合重视无形和辩证思维。从四个方面说明中英文化差异。一历史文化因素,二汉英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三价值观不同,四汉英用词搭配差异。语言根植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决定语言表达方式和内涵不同。从中英文化差异不同入手,才能看到翻译中不对等原因,找出合适的翻译策略做好译者工作。起源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差异。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三种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现代工业派系。若从中华文化来说唯一可借用的元素就是佛教文化。基督教的时代刚开始,佛教就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三大文化源头之一汉语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解释学说循环论证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因果关系线性理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英国是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汉民族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2翻译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翻译对等是相对而不对等才是绝对。英汉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英汉互译中词汇层面不对等现象。所谓“不对等”即指译入语中没有与译出语中词语直接对应词。这种词汇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汇空缺,二是词汇表达内涵意义不同,三是词汇搭配组合及短语内涵不同,四是词宽窄程度不同。词汇空缺造成的英汉互译中不对等现象。所谓“词汇空缺”就是在目的语中缺乏相应的词语来表达源语的概念。有时源语表达的某一概念能够为目的语文化所知,但在目的语中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加以表达。比如在汉语“阴阳”和“风水”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词汇,还有英语中由于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在汉语中也无对应词语。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相对等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词语译出其内涵。二是词汇表达内涵意义不同。从传统的词汇学来讲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谈话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因民族而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不对等性。两种语言中词汇的命题意义也许相同但却可能有不同内涵意义。比如individualism在英文中有三个含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特性,利己主义。汉语中往往指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三是词汇搭配组合及短语内涵不同。词汇搭配是由一个词所获得各种联想所构成的语义。在一种语言中有意义的搭配在另一种语言中并不一定会有意义。比如在汉语中,“雪中送炭”,翻译成英语是”as strong as a horse”。在英语中”The White House”是美国总统和政府办公的场所,而不是指汉语中白色的房子。四是词的宽窄程度不同。英汉翻译中译出语中缺少上义词或者下义词。在一些情况某些领域,译出语可能只有概括性词或者译出语中只有表示具体事物词,缺少对某一类事物的统称。汉语中表示家庭亲戚之间的关系词在英语中难以找到一一对应。比如英语中的”aunt”可以分别指汉语中的“阿姨,姑妈,伯母,舅妈”。

3针对词汇不对等现象的翻译策略

通过中英文化对比还有中英词汇方面不对等现象,译者了解到翻译中对等相对的,所以不对等现象是难以避免。译者可以采取合适翻译策略,从源语向目标语转变,使读者最大程度清楚读懂译文。所以针对词汇词汇层面不对等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一是意译法,二是音译法,三是释译法,四是合并法,五是图形法,六是移植法,七是替代法。意译法,比如英语中”chicken-hearted”翻译成汉语就是胆小如鼠。汉语中“挥金如土”翻译成英语就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音译法比如上文提到的“风水”和“阴阳”翻译成英语就直接是feng shui和yin yang释译法就是比如汉语中独特词汇“如意玉”在翻译成英语时候就要加上注释,因为外国读者可能不知道“如意”含义。合并法就是比如”body and soul”可以译为身心。图形法就是将英文某些字体用描述的方法译作汉语。移植法比如”blackboard”翻译成“黑板”。替代法比如“明年的生肖属性是什么”可以译成”What’s the next year’s Zodiac Sign”英语中没有把生肖与年份联系起来的习惯,所以可以找替代词语。

4结论

本文讲述英汉互译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词汇层面不对等现象。缺乏中英两种文化的全面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偏差。我们应该重视并研究中英文化差异影响词语翻译。研究中英文化差异对词语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和上下文语境找出解决词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策略,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参考文献: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英翻译 文化差异

一、中英翻译的比较

1.整体性与个体性。在中英翻译中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表现的最明显的是中国文学中强调的是综合性、整体性的,而美国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是个体性、强调人为主体。如Home Alone,这部英文电影直接翻译是一个人在家,引入到我们中国,翻译出的片名是《小鬼当家》。再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这句英文的意思是你无法带走,这是一部英文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名称是《浮生若梦》。从一些英文的作品汉译后,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强调词语的凝练,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地表达心理需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从这些英文作品的英文名称可以看出他们使用的语言很简单,几乎没有意境,如Home Alone,名称特别直白,一个人在家。如果是我们中国人看到一部作品是一个人在家,肯定提不起大家的兴趣,所以汉译成中文就是《小鬼当家》,这样能够引发大家的联系。那么西方文化中着重的是自我意识,不喜欢刻意地追求统一,没有要求非要达到音节的押韵等等问题,他们希望能够从字面上得到他们期望的信息。

2.词语的修饰不同。中文中突出词语的修饰,加重或减弱词语所带来的色彩,给人的感染力特别强。中文电影里强调动词比较多,如《十面埋伏》、《横空出世》,言简意赅,词语形象。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文字相当的简练,可能会用非常简短的四字成语就能够概括全篇,如《一声叹息》、《桃李争春》。英文作品强调的是平淡直白的译名,中文作品强调的是典雅的词汇强调主题。

3.显性表达与隐性表达。中国文学作品从以往历史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学家们喜欢把表达的意思隐晦在一个很深奥的事件里或事物里,需要通过神领意会才能懂得。西方的文化中通过将所要表达的心理感受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来。中国人却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将感情埋在心里。

4.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一直以来,中国强调的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要求人民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牺牲我一个,拯救全世界的牺牲精神。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

1.社会文化的差异。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沿袭。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哪怕在新时代的今日还有不少封建的迷信思想依然流传不衰。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喜欢一些含义丰富的字和词语,在一些风俗文化中繁琐雍长。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方式中,中国人喜欢含蓄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他们更加崇尚的是个人的自由主义者,在英文文学作品中,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个人的英雄主义。在日常语言表达与交流方式上,西方人喜欢用直白语言表达个人的想法与感受。因此,在中英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中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力与思维模式。

2.的差异。普遍上来看,中国人的是根据民族进行区分的。在汉族,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但他们对一些事物的信仰,如龙,是吉祥的象征。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他们有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神灵等。在英美国家,他们的以基督教为主,信仰耶稣为救世主,他们会定期的祷告。据调查,基督教对欧美国家的政治、哲学、文明、世俗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中英翻译时,不少国外在翻译“龙”有关词语时,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龙是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这就是信仰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差异性,那么在中英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推动中英的正常交流。

3.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中国的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常常以探讨工作、收入、婚姻等问题,朋友彼此之间在金钱上、隐私上不分你我。而在西方国家,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也很少在收入、婚姻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朋友之间常常以AA制进行聚餐。在生活中,我们中国人注重长幼有别,应当尊老爱幼,如果直呼长辈的名字,被认为是大忌。在西方国家,他们注重人人平等,在任何事情上,他们分配合理。当然,他们也有尊老爱幼的美德,但是他们认为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他们看来,只要没有人身攻击话语,他们都能够。因此,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翻译工作者的日常翻译时注重各国各地区的风俗习惯,避免在风俗习惯方面闹出笑话。

4.地域环境的差异性。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出现的气候、地理现象都会有所不同。那么在地理、气候方面的差异性也是特别大的。如英国经常性突然下雨,英国的天气会出现极冷与极热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以春天来说,中国人特别喜欢春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对春天的赞美特别多,对春风、对花草的赞美也不少。而在英国国家里,他们的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环海,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国人喜爱东风,东风带来春暖花开;而东风带给英国人的是枯燥,他们喜爱西风,对西风的赞美有佳。

在中英文翻译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对文化传播的误解。因此,要重视文化差异性在社会、生活、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中英翻译中沟通的差错。

参考文献: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跨文化差异 困惑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36-01

引言: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行动。随着世界零距离的到来,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沟通工具,其重要性越发凸显。那么,为什么正儿八经的标准的英语有时会令外国友人“大吃一惊”呢?其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忽视了跨文化的差异,完全不考虑对方是怎么想的,而是把我们东方人的想法强加到西方人的头上去,其结果呢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令对方百思不得其解了。

语言,讲究的是使用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词多义”。中文如此,英文亦如此。很多中英文的表达存在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表达存在跨文化差异的地方,共通的地方学生好理解,跨文化差异的地方我们老师要充分重视,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对让学生理解加以记忆,再通过课堂操练加以巩固。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差异”呢?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文化给人们在行动,思维,观念,理解上造成的差异。

一、跨文化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困惑

(一)词汇上的困惑

中国人讲究人脉关系,西方人对此不讲究,因此, 无论里外亲疏,舅舅姑父姨夫叔叔伯伯统称为uncle; 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统称为aunt; 甚至男女不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统称为grandparents;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统称为cousin。以颜色为例,在汉语中,红色代表吉祥,给小孩压岁钱即给红包;而在英语中,具有类似象征意义的却是绿色,红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流血”等潜在的危险。 而You look blue.的意思是You look sad .“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英文中的black coffee 在汉语里则是“浓咖啡”,而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里却是“strong tea” . freeze一词在口语中有“保持不动”之意。曾经有一留学生因走错路而误入一私人住宅,房主人持枪说到“Freeze”但他不知这是口语中“不许动”的意思,结果继续前行而丢了性命。英美刊物里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 “Four dragons of Asia”。“龙” 在中国乃神圣吉祥和权威之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它是种可怕之怪物,乃灾难之兆。“old”一词,在汉语里表示对人的尊称,而西方人则认为是老朽无用之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了,尤其是女士她们更喜欢别人恭维自己年轻。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词汇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二)口语上的困惑

初中教材中有不少Making telephone calls的对话。学习电话用语时,学生常常会纳闷:问对方“你是……吗?”不是说“Are you …?” 而是说“Is that…speaking?” 问对方“你是谁?”并不是“Who are you?” 而应说“Who’s that?”回答“是我。”应该说”It’s me .”如果你第一次听到外国朋友对你说:“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你没准还会误会了呢。你想关心对方的月薪,问:“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其实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还有如询问对方年龄、婚姻、去哪儿、去干什么等都会令对方反感。这些都是由于跨文化差异所致。再有打招呼、问候、各种礼仪等因跨文化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初次见面用How do you do?不熟的用Nice to meet you .熟悉的用Nice to see you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人的观念也不一样。

(三)阅读理解上的困惑

“在某人的帮助下”不是“Under one’s help”而是“With one’s help” “雨下得好大。”为何是“It rains heavily.”而不是 “It rains big.”;为何日期前有in, on 之分。为何有人称和数的变化等。

不同文化之间必有差异。为此,我们平时就要重视跨文化差异的教学,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什么叫“跨文化意识”呢?通俗点讲,跨文化意识就是对异族文化不同点的认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进行顺利的交际,也就避免了交际过程中的种种误会。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课标提醒我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意义非凡。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以功能话题为例。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是以中心功能话题为主线的。一般来说,一个中心话题即一个单元。教师备课时应吃透教材,对每个中心话题的中英文化差异要做充分的比较与准备。授课时能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比如“Why not go shopping with me?”如果单纯按语法规则回答成:“Because I am busy.”,则错得离谱了。貌似特殊疑问句,其实是表达请求和建议。在学功能话题时,教师应作中英文化的比对并指明异同点,要求学生加以理解记忆并通过课堂实践加以操练巩固。通俗点讲,可以让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对比,比如,找出打招呼,问候,礼仪,节日,习俗,忌讳等方面的不同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通过比对学习不断操练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呢?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贯穿于词汇、口语和阅读理解等教学中进行。

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应该跳出只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误区,除了注重语言教学外,也要重视差异意识之培养,并不断解决跨文化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困惑,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以利于他们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通过中英文化的对比找出跨文化差异,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并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加以锤炼。如此方可在交际中运用得体。

参考文献:

[1]杜现臣.《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学英语教学参考》,2001.6.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英文化差异 高职英语教学 问卷调查 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中国加入了WTO后,给国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外语教学改革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深化。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如何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造成的障碍,促进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全面地了解高职院校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其师生对中英不同文化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希望对外语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二、相关研究

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掌握英语国家们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黄建华、陈楚祥曾说:“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他们不仅用不同的符合命名同一事物,而且赋予不同的文化语义,亦即尽管不同语言中的一部分词语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对全人类来说是不同的,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其蕴涵意义对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背景来说,可能是不同的。”

而张应强也曾在他的《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指出,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教育本身起源于文化。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我们界定环境,确定行为规范。文化的传播、冲突和分化在不断进行,所以几乎所有不同时代都要进行文化整合。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差异,并教会学生中英不同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扫清障碍。

三、师生对中英文化的了解偏差

1.对文化概念的了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教师中持非常赞同态度的占80.2%,赞同的占18.7%,而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8.3%,赞同占36.9%。从这两个选项的总和来看,教师和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差异不大,但教师非常赞同的比例与学生相比超出20多个百分点,说明教师的认识更深一些。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给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记忆。

2.对东西方人性格特点的理解。对于美国人的直率,中国人的含蓄,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3.3%,赞同的占22%,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5%,赞同的占19.4%。在这点上,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不大。我们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根本差别是,西方人直接(direct),东方人含蓄(indirect)。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学习与比较,然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3.对西方重要节日的了解。对于了解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的日期、由来和意义的叙述,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5%,赞同的22.9%,不了解的占40.4%,教师中非常赞同的占20.9%,赞同的占51.7%。师生间差异性非常显著。对于笔者来说,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意料,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都被我们所接受,而且学生的思想也逐渐西化,乐于庆祝西方的一些重大节日,然而他们都很盲目,随波逐流,真正了解其内涵的不多。教师要尽其所能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融入西方的节日文化中。

4.关于寒暄的理解。和陌生人碰面主动打招呼,教师中占31%的人和学生中占34.3%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中国文化对师生都根深蒂固,就连教师都不例外。在西方碰面打招呼是非常正常的事,即使陌生人之间。从理论上来讲,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地接受西方文化还有待时日。

5.关于英美国家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对于到英美国家旅游自己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已经够用的叙述,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6.6%,赞同的占14.3%,学生中非常赞同的占1.7%,赞同的占4.4%。这说明高职院校师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学生可谓匮乏。因此师生都要增强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识,平时从多方面加强积累。

6.关于价值观方面。对于用过的东西或不想要的东西,便宜卖朋友或他人,教师中非常同意的占2.2%,赞同的占20.9%,学生中非常赞成的占3.7%,赞同的占20.5%。师生双方持赞同观点的人都不多。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推崇节俭,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之间,经济上也都很独立,所谓亲兄弟明算帐,而在中国,亲朋好友间竭尽全力帮助,可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四、如何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1.增添文化教学内容。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英语课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并拓展文化知识的输入面,并重视中英文化比较,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做大型课外作业,充实其文化底蕴。

2.积累文化学习素材。对于学习来说,学生是主体,他们的作用无法替代。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收集大量文化知识素材,并把各科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使自己的文化沉淀不断厚实。

3.创新文化学习形式。为了避免枯燥,可以采取别具一格的形式让学生们置身于不同的英语文化学习环境中,如举办外教讲座、看英文原版电影、走进国际事物活动场所等,让学生亲临其境地享受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轻轻松松学好英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教学已受到广大师生重视,但由于环境、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解偏差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教学现状还不够理想,本文提出以上建议,希望对师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改进外语教学有所帮助,请广大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

[1]黄建华,楚祥.语词典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6篇

【关键词】模因中英文混用基因型传播表现型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20-02

近年来,由于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英语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并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中英文混用现象。例如,新闻标题中直接使用“APEC会议”“价格PK战”等词汇;风行2011年的“hold住”一词及由其衍生出的“hold不住”。这些中英文混用词汇由于时代性强、流行范围广,被大量复制和传播,成为丰富中文表达的一种途径。

一 模因理论概述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1.“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作者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meme在拼写上模仿了基因的原词gene,词源上它来自希腊语词mimeme(模仿)。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解释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2.成功模因的特点

Dawkins认为,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有许多模因比模因库中的其他模因更为成功,即能够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究其原因,模因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忠实性(copying-fidelity)这三个要素的影响。

长寿性是指模因借助一定的载体(如纸张或人脑等)在模因库内长久存留。模因存在的时间越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多产性是指模因能够被大量复制的特性。成功的模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地得到复制,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的数量就越多。“忠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提法,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模因的核心或精髓,而不是丝毫不发生变化。如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常被世人原文引用,但也被提取出其“××来了,××还会远吗?”的句型结构,根据语境需要更换不同的内容。

3.模因复制的周期

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Francis Heylighen认为完整的模因复制周期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Heylighen认为成功的模因应能进入宿主(host)的记忆。被呈现的模因要得到同化,就需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即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迎合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其认知系统中重现。

第二,记忆: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即上述的模因长寿性。和同化一样,记忆也有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留存下来。

第三,表达: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演说、文章、图片或行为等。

第四,传播:某个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如演说用声音来传递,文本则用纸墨或网络电子脉冲来传递。这些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免表达内容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变形。

二 模因与语言的关系

自模因论提出以来,人们已不限于只讨论模因的定义。有很多学者开始用模因解释社会文化现象,比如,精神病病因,同性恋的社会禁忌,建筑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科学生态学等。模因论之所以对上述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阐释力,是因为文化是以非遗传的方式传播的,与模因传播的方式相同。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据此,模因论能够为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拟从模因的视角探析中文交际中的中英文混用现象。

三 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形成机制

学者Susan Blackmore说过,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

1.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传播

如前所述,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模仿(包括在模仿基础上产生的变异)就具有模因性。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

时下的年轻人会面时通常彼此介绍“这是我的BF(boy friend)或GF(girl friend)”,“这是我honey”;约在某地就餐“O不OK”;年末有很多party,大家喜欢一起去K(Karaoke)歌,玩得很high,很happy;职场上经常有人说“小王负责这个case”,“Sue copy了我的idea”等;学生希望考试都能pass;做了了不起的事会被赞“I服了you”;如今没有微博的人很out;春晚语言也很fashion,如“千万别给老百姓找trouble”。这些表达,希望大家都能hold住。

上述中英文混用表达均属于语言模因基因型传播,相同的信息在表达中由不同的形式——意义对应的英文单词代替。这是较为鲜明的中英文混用现象。在笔者看来,还存在较为“隐蔽”的中英文混用表达,即表达中的英文单词由相应的中文译词代替。像沙发、蕾丝、博客、巧克力、可乐、基因、圣诞节等词汇,虽经翻译途径引入中文,但在长期使用中已经为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进入中文词汇模因库,成为稳定模因。

2.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做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语境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近期比较流行的中英文混用句式是“××ing”。该语言结构最初出现在一首流行歌曲《恋爱ing》中,词作者利用-ing这一英语现在进行时态标志性词尾,简单、准确、时髦地表达了“正在恋爱中”“恋爱进行时”这一概念,颇受年轻人喜爱,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XXing”的同构异形体,如“报名ing”“涨价ing”“假期ing”等。

上述结构属于较明显的模因表现型传播,在日常交际中,还有较为“隐蔽”的中英文混用表现型传播。例如美国作家Spencer Johnson的畅销书Who Moved My Cheese?于2001年在国内发行,其中文译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此书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书名《谁动了我的奶酪》也被抽离出其句型结构“谁动了××的××?”按照不同语境需要,衍生出大量同构句。这与雪莱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抽离出的“××来了,××还会远吗?”句型结构形成机制相同。

此外,在网络交际中,为即时向对方传达信息,网友们仿照英文首字母缩写构词法仿造出特有的“中式缩略词”以节省键盘输入时间。如网络交际中BT(“变态”的拼音biàn tài的声母缩写)表示“变态”。

3.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特点

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无论是将中文词汇替换为意义对等的英文单词的模因基因型生成,还是由套用英语语法结构,根据具体语境要求换以不同中文内容的模因表现型生成,都具有以下特点:

能够进入中文交际的英语都是简单易学的“入门级”词汇或语法结构。其中一些模因在交际中出现频率高,简单实用,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大众接受,进入中文词汇模因库,成为稳定模因。另一些模因则是由于某一事件(如超级女声比赛中使用的“PK”,网络视频红人“hold住姐”,流行歌曲《恋爱ing》)而受到关注,之后被大量复制、传播,最终进入中文模因库。

四 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传播途径

何自然教授将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途径归纳为以下三类:

1.教育和知识传播

教育和知识传播来自学校和社会。人们一旦将学来的新词语或外来词语引进自己的语言中就能满际、交流的需要,那么这些新的语言模因就会被广泛接纳和复制。

2.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人们将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言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或从一组旧的模因集合重组成新的模因集合,使语言的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

3.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

这里说的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随后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的信息。一种语言模因除在本族语中传播,还可以通过交流和交际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这种现象大都从国际间商务和文化往来开始。外来的语言模因一旦成为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相互间往往会出现一个为抗拒或接受而互斗的局面。

中英文混用语言模因的传播完全符合上述的途径。语言主体在学校教育或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中接触到英语模因,其中一些词汇或结构模因由于简单易学、实用高效或有趣时尚能够及时占有语言主体的注意力资源。如果这些语言模因能够满足语言主体的交际需要,语言主体就会学习(同化)、记忆这些模因,并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表达、传播)它们。人类言语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主体根据具体语境需要,淘汰过时、表达力差的模因,引入新习得的模因,或重组旧有模因。并非所有的新兴中英文混用表达都能进入中文词汇模因库,只有那些表达力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外来模因才能长久留存。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对模因的选择起作用呢?或者说,是什么促使某些英语词汇或语法结构被中文接纳,而不是其他的英语模因呢?

根据以上论述,影响模因选择的因素可总结为以下三类:(1)模因本身的实质内容,比如词汇本身的意义、语法所表达的时态、语态等。(2)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大脑的认知结构和对不同模因敏感程度的差异。由于模因对语言主体在可理解性、重要性、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模因被表达的机会是不均等的。(3)社会因素,主要指整个模因库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制度、信息存储模式、沟通技术等。

较之其他世界主流语言,如法语、阿拉伯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为什么英语进入汉语模因库的成功机率要高出许多呢?这显然与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有关,但英语国家积极向外推广其语言的政策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得英语在科学、技术、医学、计算机、出版、国际贸易、航运、外交、国际组织、大众传媒、娱乐、青年文化、体育等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一门全球通用语。

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使英语的传播与推广如虎添翼,对包括中文在内的全球各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 结束语

在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或学习英语,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结构也随之进入我们的母语。了解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形成机制与传播途径,有利于我们剔除影响中文发展的不良模因,保留生命力、生产力强的优良模因,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保持中文的语言纯洁性,复制、传播我国的语言和文化。

参考文献

[1]David Crystal.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Francis Heyligh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In Proc. 16th Int.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Namur: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etique, 1998

[3]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4]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a

[5]Susan 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7]何自然主编、谢朝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7篇

基于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性的作用,运用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强烈呼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亦或是外国文化都应该有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自身对文化的学习不应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一知半解,怎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呢?拥有一个文化素质高的教师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另外,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外国人的交流与合作,而在交流的同时,传递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文化登上世界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骄傲。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外国文化意识固然重要,但中华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基础,高举弘扬中国文化旗帜,努力学习外国文化将二者巧妙融合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2.在课堂中重视文化渗透,对比中英文化差异

在课堂中适当进行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在了解课文文化内涵和所涉及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更加立体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具体方法是:先通过教材讲解,介绍背景知识,然后在适当环节(讲解词汇或某一内容时),结合背景,讲解相应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近年来,英语课文中出现许多生词,这些生僻词汇的出现于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出对比与判别,加深文化学习。例如,“WhatamIgonnado?”英文中的后半句“gonnado”是“goingtodo”的意思,但是为了表达的简单和明了,被完全口语化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此种现象在中国教材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外国文化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比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习和记忆英语知识的最佳途径,只有对中国文化背景和英语文化背景全面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3.创设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

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文化交流氛围,发展多元化的视听教育,满足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交流的最佳方式是面对面,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和鼓励学生于外国人进行交流。只有同外国人交谈才能实现中英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可顺利了解他国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正宗的美国影视,听纯正的英文歌曲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口语和视听的双重影响,学生对外国人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表达,历史发展等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更有效弥补课本知识的欠缺。以这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二、结语

中英文化的语言差异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17-03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社会特征。有些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化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除了通晓这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在中英文语言交际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民族不同,二者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风俗、生存环境、、及美学观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必然会分别反映在两种语言交际活动中,如听、说、读、写和译等。此外,中英两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俗经济,政治生活,等,两种语言在理解其语言含义以及对部分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存在。例如,在禁忌语上的不同的表达等。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英语言间的差异,在跨国语言学习和交际活动的运用中是十分必要的。再次,语言与文化是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交融的关系,其文化及观念的差异性导致中英文化产生鲜明的“特异性”或个性。文化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因此不同文化中鲜明的“特异性”和“个性”,导致呈现出文化形态上的差异,具体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为语言差异。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文字本身以及精神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分析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分析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②异域民族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反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中英两国人在对同一事物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方式上不尽相同。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中英语言交际活动在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影响下所导致的在语言使用和理解方面上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其各自人文及社会发展进程上的差异,积累形成的历史文化也大不相同。在跨国语言交际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因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难题。例如,由于中英生活习惯的不同,英国人有喝下午茶(afternoon tea)的传统习惯,而中国有吃/夜宵(night snack)和广东的“饮早茶”(yum cha)的风俗习惯。再次,如中国的十二生肖,当用英语谈及人出生的属相时,英文表达为“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你属什么?) I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 / Mine is the Rat.(我属鼠)。”如果不了解这个历史文化背景而望文生义则会产生误解,就可能会把回答误解“我是老鼠”而不是“我属鼠”。又如中国人的/扫墓/风水/算命/拍马屁/吃醋等;英国人get on the high horse/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It rains cats and dogs.等,这些都基于英汉语言文化中独特的文化背景。再次,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恰当分析和理解异国的历史典故,也是正确进行跨国语言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很多英语成语典故都出自于希腊古罗马神话或者《圣经》,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出自希腊古罗马神话,在英语里解释为没有预期到的灾难或祸害的源头。又如中国的“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如果外国人不知道“诸葛亮”为何人,其成语相关的典故是什么,他们也就很难理解这句成语的深层内涵。由此可见,如果缺乏对一民族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很容易会产生歧义或者误解,从而影响跨国语言交际活动的进行。

(二)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各民族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者现象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③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黄土文明为主的东方大国,而英国则是个以海洋文明为主岛国。在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和渔业有关的词汇,例如:mi-ss the boat(误船,现这一成语理解为“失去机会”),all at sea(船在海上失去控制,随风漂流,其实际含义为“茫然不知所措”)、get into deep water(陷入深水里,现解释为“陷入困境”)、hook one’s fish(其含义是如愿以偿)、spend money like water(理解为“挥金如土”)等,而中国,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为常与土地接触、用牛耕作,汉语里有许多与土和牛相关的成语词汇,比如: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卷土重来、吹牛、牛气冲天、牛脾气等。

此外,由于受历史、、价值观念、习俗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各自不同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中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所产生的成语词汇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受历史印象的影响,狗在汉语言文化中里代表着一种贬义的形象。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和词汇大部分都带有贬意,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猪狗不如”、“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英语的成语和词汇有关狗大部分都是没有贬义的并且常用狗来比喻人的行为。例如as a god with two tails (非常开心),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

(三)风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④不同的民族在称谓、打招呼、告别、称赞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

1.英汉称呼语的差异

英汉在称呼语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即便对同一个概念所指的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在英语里分别用sister和brother来统称姐妹,兄弟;而在汉语,辈分大小都分得很清楚,例如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汉语文化里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用语,既要区分性别,又分长幼次序,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或者“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而英语里却一律模糊地统称称为cousin。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西方人对称谓语的使用比较随便。Uncle,aunt等常常会被省略掉来表示亲切,甚至可以对父母长辈直呼其名。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些事不被允许及赞同的。

再次,社交场合中中英称呼语也大有差异。在汉语文化中,无论是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都习惯把对方的官职加在姓之前来表示尊敬,例如“王院长”,“周主任”等。而在西方国家,Mr、Mrs、Miss这种尊称可以代替对方的官职并用于几乎任何场合,甚至可以直呼对方姓名以示亲切。

2.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问候语方面。英国人常用How are you doing? / He-y! / How’s everything going? / Nice to m-eet you!等为开始攀谈的话题;或天气也常被用做开始攀谈的话题,如:What a lov-ely weather! / A fine today, isn’t it? /Toda-y’s weather is nice, 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常说:你吃了吗?/你上哪去?/结婚了没?/孩子多大了?等。婚姻、年龄、家庭、收入等相关方面也是中国人谈话的主要话题。而在西方国家,这些话题是要尽量回避的。英国人会认为这些中国式的谈话内容是在干涉其私生活,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另外,西方人告别时常说Good bye / See you later/ See you等;而中国人则常说:慢走/走好等。因此,问候语的使用也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3.英汉称赞语的差异

英汉中的称赞话语行为有相似之处,称赞语可用于打招呼、表感谢、提建/请求等。在英语和汉语中,称赞语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同的特征,如英语中常用“good”,“beautiful”,“wonderful”, “well done”等;同样地;汉语中常用“好”、“漂亮”等词。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称赞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也表现出各自的差异特征。如中国人在打招呼会说:“你好,你气色很好,圆润了不少,很有福气!”其中“你看上去很好”。(You look nice.)与“圆润了不少,很有福气!”(You look fat,lucky you)。这两句对中国人来说实为礼貌用语;在西方文化中,第一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则不是。中国人有时说“你胖了”,实在称赞对方生活宽裕,或有福气。但对英美文化里尤其是对于评论女性的身材,说她长胖了,便是十分无礼,是忌讳语。

虽然称赞语都是褒扬被称赞者,但汉语和英语中具体话题大有不同。如对方的年龄、工资、婚姻、家庭等等常在汉语文化中被用做称赞话题。反之,如果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each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是侵犯了别人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是隐私,不容侵犯的。

(四)精神物质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在精神方面上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⑤中国受儒释道和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刻,而西方现代的观念则源自于古希腊文化。不同民族存在思维形式的差异,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必然会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吴森教授论及中西文化基本差异中可以总结出: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⑥如,西方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注重强调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西方人认为对语言表达应以事实为依据出发讲话,敢于直接承认事实,是礼貌的表现。而由于中国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人的价值取向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和”为贵。这种根深蒂固的礼教文化已成为了中华名族的潜意识。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交际场合,人们自觉地遵守着谦让的礼节,通常采取贬己尊人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个人修养及礼貌。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观点并不被认同。例如,当受到赞扬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 Thanks.”而中国的回答则是采取“礼貌准则”。通常会用否认或推让的方式来表示自谦。如有人夸你的项链,你会说“一般而已”。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会回答“Thanks, I like it too!(谢谢,我自己也很喜欢。)”;又如以下的对话“You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excellent.”西方人会回答“Thank yo-u / Thanks”,来表示对自己英语发音水平的承认并感谢对方;而中国人则会以“过奖了”、“还不行”之类语言作为一种自谦的体现。用“You are over praising me”(过奖)的回答方式,往往会让西方的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在英美文化中没有自谦的习惯,许多中国人到外企去面试时,常常会以自谦的方式去回答问题,结果往往错失良机。

另外,东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也大有不同。由于受《圣经》文化的影响,13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为不祥的数字。“A bak-er’s dozen”常常会被用来代替13。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1、3、6、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数字。又因8的谐音为“发”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五)语言要素的差异

语言和符号是人类交往和文化传播的必要媒介,知识的承递也只能通过语言和符号来实现。在中文里第二人称的用词有“你”和“您”,而英文只有“you”来表达“你”或“您”。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人不好意思用“you”来称呼年长尊贵的外国客人,但事实上,在英美文化中“you”已经涵括了中文“您”这个尊称。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汉词汇里,有部分词的指代意义和其对应的文化内涵是相同或对应的。如英语的“fox”与汉语的“狐狸”有着对应的文化内涵,都有“狡猾”之意。相反,有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词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dragon”,汉语的意义是“龙”,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定为吉祥之物代表至高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凶恶之物。例如汉语成语的望子成龙,用英文直译为“to hope one's son becomes a dragon”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对龙的象征意义上的不同,则会把它理解为相反的意思“望子成凶”。又如,“茶”与“tea”,在英汉文化里对茶的概念完全不同,英国人会把茶与舒适、放松联系起来,如”afternoon-tea”;而中国人会把茶和比较正式的风俗、礼仪联系起来,如“茶话会“、“座谈会”等。另外,有些词的指代意义在英汉文化内涵中只有部分相同。如“family”在汉语中理解为“家人”,是一个家族的概念,其包括上一代甚至上下几代人。但在英语中,“famil-y”专指夫妻及子女的一代人。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文化背景的层面上对英汉词汇及文学典故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从中寻求并学习两者间的异同,从而促进更好的英汉文化交际活动。

二、结论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的交际活动起着显著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于记录文化,表现文化和反映文化。语言文化是反映和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特征的窗口。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要正确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活动,除了学习两国的语言文字和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外,还必须要通过阅读英文原著书籍、了解英语人文背景、风俗习俗等方面去建立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注 释:

①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②陈珍.东西方异域文化及语言表现[J].青海西宁: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

③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④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⑤黄昕.浅谈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中华,2009.

⑥范金玲,余洪源,莫竹竹,邹蕾,罗涵.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参考文献:

〔1〕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东北财经大学商务外语学院,2005.

〔2〕韩琴.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