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技术 艺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自2004年浙江大学首先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近几年,我国近五十多所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竭力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效果。

但值得担忧的是,国内高校对数字媒体类专业一窝蜂得建设,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众所周知,数字媒体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兼顾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培养,抛开学生本身的因素,需要高校对技术和艺术资源进行整合。由于国内各高校的定位和师资、硬件条件是不一样的,有的高校其实在师资、实验室等专业办学软硬件方面还不成熟,出现了有的高校新专业已经开始招生了,但是人才培养方案却迟迟不能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的堆积,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体系,或者有的高校部分艺术类的课程或技术类的课程缺少师资,临时借用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授课,或者临时引进急需上课的教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初衷。

如何结合自身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每个院校在新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考虑的问题。

一、专业办学背景

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当时国内高校尚没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还不能分析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在调研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院校的相关、相近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日前社会热点数字媒体发展趋势,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决定以培养游戏开发为切入点,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数字媒体产业的需要: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包括动漫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游戏作为动漫产业的一个分支,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为单机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页游戏等。据艾瑞网调查,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30.4亿元,约占全球为网络游戏收入的27.1%,比07年高出5.9%。从全球网游的发展趋势看,预计到2012年,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将接近50%。据赛迪公布的报告,2007年底,国内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用户数量达到1亿,市场普及率将达到20%。中国新媒体产业在2008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市场规模达到634.3亿元,较2007年增长37.0%。可以看出,游戏成为数字媒体领域中一个新的增长点,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办学资源特色给专业建设提供保证。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院校,学院设有新闻、编导、影视文学、摄影、录音、动画、节日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跟数字媒体紧密相关的专业,同时拥有一批高技术的设备及实验室。

游戏的开发流程基本是游戏策划、架构、脚本编程,到游戏角色、道具、场景设计、渲染,再到游戏动画、灯光、音效,最后是游戏程序开发,这是一个循环、反复优化的过程。

那么,从游戏开发的整个流程看,除了游戏开发的最后环节――游戏程序开发,其他环节都可以有相关的专业资源进行支撑,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定位恰恰就在游戏程序开发上。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正是抓住这个契机,以培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开发人员为主线,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办学特色的技术与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指导原则

综合我国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借鉴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相似、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结合学院本身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师资、实验室资源,浙江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数字媒体相关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游戏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知识,能在网络游戏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影视娱乐、影视动画制作、新闻传媒、电子商务、网络媒体设计、交互式数字媒体开发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网络游戏与手机游戏的制作与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重个性的传媒及相关领域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各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_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学院本科专业原则上实行“1+2.5+0.5”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年按照招生类别实施大类教学,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等;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开设专业平台课程、各模块课程并完成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后一个学期不同专业学生混编组成各毕业实习小分队在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游戏开发为主线,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充分体现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在确定人才培养日标之后,采用倒推法,设置所需要的课程,采用课程链、课程群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按课程群进行课程建设,就本课程群课程的设置、知识点、学分安排、相互之问的内容衔接等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加强课程问的衔接与协调,获得整体优化。

同绕着游戏开发流程,兼顾数字媒体的其他方面,推导出人才培养的所需课程,这是一个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美术、动画的综合性课程,总体分为数学基础类课程、美术基础类课程、动画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游戏开发综合性课程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等课程群。各个课程群群内的课程相关性较强,群问的课程相对独立,形成了课程的相互依托。

1 必修课的设置

数学基础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美术基础类课程包括美术基础、二维构成、数字图像处理、Flash交互设计等。动画基础类课程包括传统动画、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JAVA游戏编程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

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页设计与编程等。游戏开发综合性课程包括游戏概论、J2ME手机游戏开发技术、游戏开发物理学、游戏脚本语言、游戏引擎原理、windows网络程序设计、游戏实战开发等。

这些课程将按照学院总体方针,被分散到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及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过程中。

2 实践环节的设置

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应地,在课程实践上设置了JAVA游戏开发、J2ME手机游戏开发、FLASH游戏开发、三维游戏场景角色设计、游戏综合创作等围绕游戏开发的综合性实践。

另外,坚持实验室开发原则,开设学生创作室和教师创作室,鼓励学生成立创作小组,或者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学院还同校外公司鉴定实践实习基地,有计划的输送学生到公司实习,另一方面,引入公司项目,聘请公司人员到学校讲学,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3 拓展课程的设置

在第六、七学期安排了专业拓展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在某一个方向有更高的造诣c相关的拓展方向包括Java拓展类,有动态网页设计与编程、JAVA高级编程、J2EE框架技术课程;媒体设计拓展类,有流媒体技术、计算机卡通动画、手机动漫设计、Flash游戏开发课程;游戏开发拓展类,有游戏开发物理学、游戏关卡设计、高级C++编程、高级渲染课程。

另外,为配合学生知识的拓展,在课程体系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游戏策划与创意、游戏剧本创作、游戏心理学、游戏产业调研、人机交互优化界面、互动媒体开发技术、游戏品牌经营的讲座,即有目的、有选择的丰富学生的数字媒体知识,同时可以节约学习时间。

4 课程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一定要强调知识点的优化与授课方式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不论是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课程,都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例如,操作系统课程在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理论之外,还要讲授目前流行的移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内容,同专业中的手机游戏开发领域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形处理等原先纯计算机算法类的课程,不强调过多的理论问题,而是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应用来讲,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目的是与后面的游戏引擎想结合,在内容的取舍上侧重OpenGL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图像处理的应用手段上。同样,由于专业招生的对象是理工科学生,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因此美术基础、二维构成等美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后续游戏开发的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后续游戏项目上的实例,在计算机上进行应用教学。灌输素描、色彩、构成的知识,起到快速培养学生专业艺术修养的目的。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策网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政策网络环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涉及的各个网络行动者分布于不同的政策网络环境当中,而政策网络环境已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行动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1)政策社群: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稳定与限制性成员的网络,垂直的相互依赖建立在共同传达服务的责任基础上,它与其他的网络(民众、国会)隔离。这种网络具有高度垂直依赖性与有限的平行沟通,它们是高度整合的,主要建立在政府的功能利益上。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政策社群主要指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央政府负责统领全局,规划宏观发展方向和路线以及对地方政府实行垂直领导与管理。(2)府际网络:指代表地方政府利益的网络,其最大特点是有限的地方参与者追求地方上提供的所有服务,垂直互赖性有限,但有广泛的平行沟通,以及能渗透到其他网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政策执行者,又是地方区域改革具体政策的最终制定者。(3)生产者网络:是经济团体(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扮演主要角色的网络,成员流动性高,垂直互赖关系有限,政府以来这些网络传送物质与传播知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中生产者网络主要是高等院校和企业。(5)议题网络:特点是参与者人数众多、垂直的互赖关系有限、平行的沟通并未整合,网络整合度很低,相当不稳定,通常处于政策网络最外层,其内部成员的网络资源相对匮乏,角色定位较为边缘化,很难与其他网络行动者有效互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议题网络主要指个人与家庭、大众媒体等。

二、政策网络行动者分析

政策网络行动者分析是根据罗茨的政策网络资源的分类方式,对分布于不同政策网络中的各类行动者具备的资质条件与拥有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并据此得出他们在网络中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据此探究问题进展的原因以及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构成的政策网络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个人与家庭等。

(1)社群网络:中央政府

政策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五种:权威、资金、合法性、信息和组织,将其占有程度分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五种程度。中央政府在权威、资金、合法性和组织方面获得了高占有水平,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却处于中等水平。由于除信息资源之外,中央政府的网络资源占有情况达到了高级程度,特别是权威与资金的高占有水平可使其占据政策网络的核心位置。鉴于此,中央政府作为其他网络行动者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被纳入政府以诚意来,便可以就该问题向全社会一系列指明方向的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方案。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多项政策,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发展,并于2015年5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并提出改革的九项任务与措施。

(2)府际网络: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政策网络资源的整体占有情况较好,没有明显短板。尽管在权威和资金方面比中央政府第一个级别,但其占有水平仍处于较高层次,高于其他网络行动者。在合法性与组织方面,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样,处于高水平级别,同样是其他网络行动者所无法企及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作者简介:王茜,浙江嘉兴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方政府在信息资源的占有方面处于高水平级别,这与中央政府的中等占有情况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创新创业环境、创业文化氛围等方面较为了解,所以由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方案是较为合适的。中央政府基于这方面的考量,在改革实施意见时更多依靠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然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具体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对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态度,重视与否。若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反对态度、或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将严重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效果。

(3)生产者网络: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d体,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过程的重要行动者,高等院校拥有较高的合法性、信息、组织和权威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议程设置和政策执行过程的重要推动者。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为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制度优化,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议程设置的重要推动者;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人才的主要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问题。

(4)议题网络:个人和家庭、大众媒体

除了上述案例中具有重要影响且采取必要行动的政策网络行动者之外,还有一些行动者由于身处政策网络最外层且不属于直接利益相关者,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实际上,他们或者在不经意间参与到改革过程当中,或者可能会受到最后出台方案的影响而相应改变其行为方式,因而有必要对这些网络行动者进行分析以保证分析研究的完整性。

个人和家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的创业氛围,且极容易影响个体的创业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能力是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资源,良好的教育观念、态度和能力、正确的创业观对孩子的创业思想和理念的形成会产生积极影响,而厌恶风险、排斥创业的家庭观念必然会阻碍个人创业的热情,不利于个体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阻碍个体实施创业项目的绊脚石。大众媒体作为议题网络中的一员,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的广泛参与者,但不会受到改革结果的影响。大众媒体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新媒体,它们都对创新创业改革进行了报道与宣传。前者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将创新创业问题带入公众视线,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对该问题进行及时追踪与广泛宣传。由于媒体的基本职能是真传递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和积极推动发展,加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其发展趋势和改革进程在两类媒体的共同传播与引导下,不仅促使更多公众观众与了解这一议题,还对各类行动者采取的行动进行及时、准确、全面报道,为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搭建起信息桥梁。

三、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摘要:“智能超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使用快速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概念提取和排序、个性化信息归档、管理和标签管理等新一代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系统。本文主要讨论在向大学本科学生提供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的“智能超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平台)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该项目研究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第一轮科学研究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开始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字媒体;超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项目目标

按照高等院校的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及日益严酷的就业市场前景,试图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已初步进行的一些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基础,提出设立“智能超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培养,以进行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主要目标是在向学生提供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的“智能超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使用全新的 “Web-based教学”在线教学模式和高级人工智能软件,向学生介绍和组织互联网上感兴趣的资料,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想要的信息,并且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对个人来说重要的信息。

项目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使用网络教学和辅助教学系统,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学会工程化的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设计练习的同时,也可使学生应聘时展现本人技术实力和工作经验,为就业创造良好的机会。

课程改革增加专门的工程设计的实训课程,将学生置入与实际工作环境类似的工程设计团队,以模拟招投标项目环境为背景,自主选择课题,进行职务角色分工,在教师指导下,参考预置的类约1000M实际项目资料以及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系统随时收集的最新资料,按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项目调研,用户系统分析,技术方案设计,最后形成可实际用于工程实施的完整技术解决方案,设备与工程预算,招投标文件,项目实施演示PPT文档等。

2解决的主要问题

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1) 构造一种智能化、全球化的网络教学平台――“智能超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2) 使用上述系统,学生可以在学院内完成高水平的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

(3) 学生可了解和亲手实践了解国际最新的超媒体技术和产品知识。

(4) 学生可在建成的辅助教学系统平台上完成全部系统设计,为考取国际认可的工程师认证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学生就业。

(5) 学生可完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招投标文件,在学生应聘时展现本人技术实力和工作经验,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机会。

3项目研究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3.1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Web-based教学”已经在逐渐开始兴起并不断的发展壮大,然而目前国内的网络教学和辅助教学系统只是使用了Web-based教学的形式,仍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不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建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只能算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

基于这种情况,本课题组开始进行“超媒体网络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通过近一学期的前期实验,已经取得相应预期教学效果。

已参加实训的三个班级200多名同学共组成28个团队小组,分别模拟了28个公司,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北郊新校区为工程设计环境,参与了学院校园网,校园无线局域网,学院数据网络中心,校园网通信平台,行政楼网络集成,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校园智能监控网络,内网安全解决方案,大学视讯系统等项目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

所有团队均按预定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立项报告、全套招标文件、全套投标文件(包括概要设计,草图,设备清单,信息点统计表,技术方案详细设计与技术方案图纸,设备报价清单,投标技术方案,投标评审会演示PPT等文档),并最后参加模拟投标会议和方案优选汇报会。

3.2趋势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已开始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和辅助教学系统。主要趋向是向智能化、全球化的网络教学方向发展。

国外较早就有人研究具有智能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的要领,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信息处理技术。

在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中,可以利用超媒体提供的友好界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还可以利用超媒体向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解释信息;而超媒体模块则可利用知识推理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适应性控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前,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已成为网络教学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

4项目研究的重点

4.1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对在实训中将学生作为模拟企业的员工,严格按企业化模式进行管理,通过课程实训,完成贴近实际应用的工程化网络系统设计,以取得实践经验的教学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并尽可能开发出更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4.2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

进行核心专利技术研究;算法研究及技术框架设计;软件总体规划及详细设计。

4.3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软件开发和应用研究

进行验证及软件程序编码;进一步进行超媒体课程应用研究;同时考虑研究将系统平台应用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改革。

5项目研究的创新点

(1)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使用模拟公司工作岗位和招投标场景对学生进行工程化训练。

(2) 教学系统核心使用“主题聚类发现引擎”技术。按用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主题发掘,人工智能知识排序,重要信息推荐并提供分析图形显示的主题内容发现与聚合的优化搜索引擎。

(3) 在系统内部数据库提供1000M实际项目资料(包括招投标文件范本,工程实例,技术方案范本,设备产品,工程预算范本,PPT演示文档范本,日报-周报范本等分类数据库)以及相关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系统。网上搜索和用户PC机上的信息搜索集成一体。

(4) 向全球化的网络教学方向发展,使用语意分析,自主学习,及WEB 2.0环境中的信息挖掘和超前数据库处理技术,将最适合每个用户的需求的相关信息情报资料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后即时推送给用户,主要解决了用户在网络时代被超量信息所淹没,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查询到自己所关心的相关信息的问题。

6项目研究的方案设计

6.1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在项目研究上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是:

(1) 使用WEB数据库、中间件和网站设计工具等构造三层架构的网络应用系统。

(2) 使用先进的搜索引擎和信息获取技术取得大量实训和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3) 使用人工智能海量信息分析及提取技术进行个性化搜索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4) 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提供人工智能实训和毕业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

6.2研究阶段

第1阶段: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

第2阶段:软件总体规划及详细设计;程序编码;

第3阶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教学系统验证试验;

第4阶段: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应用研究。

6.3技术方法和路线

(1) 技术目标

研究开发个性化RSS主题聚类发现搜索引擎产品,进而形成一种按用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主题发掘,人工智能知识排序,重要信息推荐并提供分析图形显示的主题内容发现与聚合的优化搜索引擎产品。

(2) 技术内容

主题聚类发现引擎是一种按用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主题发掘,人工智能知识排序,重要信息推荐并提供分析图形显示的主题内容发现与聚合的优化搜索引擎。

主要解决了用户在网络时代被超量信息所淹没,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查询到自己所关心的相关信息的问题。大约可增加搜索查询速度几十到一百倍,并引导用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信息。

主题聚类发现引擎的技术核心可以按不同技术层面装入网站服务器,企业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形成以下不同用途的产品:

(1) 学校大型Web2.0环境网站RSS主题聚类发现搜索引擎

(2) 院系专用数据处理及信息挖掘优化搜索引擎

(3) 学生个人用户个性化专用信息挖掘优化搜索引擎。

(4) 设备价格比价搜索网络门户(可应用于计算机,电信,电子等不同领域)

6.4技术方法和路线

使用语意分析,自主学习,及WEB 2.0环境中的信息挖掘和超前数据库处理技术,将最适合每个用户的需求的相关信息情报资料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后即时推送给用户。

部分技术方法摘要描述图示如下:

图1显示了本项目高级检索程序的实现。

图2显示文件组织系统的实现。

图3显示智能助理个体的实现和用知识库来发现和确认联想的例子。

智能检索挖掘系统运行于最终用户PC机上,包括Web server部分。系统采用类似B/S架构。利用IE插件开发技术,截取用户发送的Web请求信息,并由插件发送到Web server,由Web server实现相应的功能,最后通过分析提取处理相关信息,返回IE插件进行显示。Web server采用 + Apace进行开发。

7理论及实践意义

本项目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其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主要意义是: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电信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和毕业设计的智能超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对促进教学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2) 实训和毕业设计辅助教学系统可在学生进行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时提供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和个性化智能数据库查询,以便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同时通过课程实训完成贴近实际应用的工程化网络系统设计,取得实践经验,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3) 技术先进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智能超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可提供学习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良好平台,增进教师学识水平,同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8推广价值

(1) 项目中涉及的学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可在有相似应用需求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推广应用。

(2) 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软件可以在相似的计算机专业,电信,信息管理,电力,能源,机械制造以及各类工科专业推广应用。

(3) 教学系统核心使用的“主题聚类发现引擎”技术可以按不同技术层面装入网络服务器或个人计算机形成以下不同产品,如企业专用数据处理及信息挖掘优化系统,个人用户个性化专用信息挖掘优化软件。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1网络导师制的概念

网络导师制是网络教学时代导师制的最新发展成果,探讨网络导师制的根本目的就是想通过整合新型网络教学和传统导师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固有优势,来达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导师的隐性知识向学生高效共享转移与习得的教学目的。所谓网络导师制是指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为学生有目的性地指定一位或多位网络导师,通过在师生间开展的一系列交流、讨论、谈话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教学活动,实现导师的优秀隐性知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转移,同时学生能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改变自己心智模式、更新自己隐性知识结构的一种网络教学制度。导师的承担者,可以是学校内部具有较丰富知识结构的专业老师,也可以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选拔的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企业优秀员工,为培养拥有优秀隐性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社会劳动者),导师们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学习的责任;作为学生,也应该珍惜这样的网络交流学习讨论的机会,虚心向导师求教,服从导师的教学组织安排,积极与导师开展网络学习互动,并能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互动过程感受、内化、习得导师优秀的隐性知识,改变和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结构。总之,网络导师制是实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一种人才培养、知识传授的网络教学制度。

2、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导师制的优势

网络导师制是实施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导师制,较传统导师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共享、交流与习得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1)即时的网络学习支持有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网络学习活动。隐性知识的习得与掌握有可能在瞬间完成,即顿悟,表现为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导师简单的提示与启发下豁然开朗、一通百通,也就实现了相关隐性知识的习得。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实时地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困惑和思维障碍,导师可以给予即时的方法指导与思维启发以促使学生发生学习中的顿悟。通过Wap无线网络,学生与导师间的即时交流将变得更加便利与快捷,学生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就能与导师取得联系,获取指导与帮助。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百思不得其解、自我感觉就差那么一点就能解决的学习困难时,可利用网络向导师寻求帮助,导师即时的指导有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2)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网络教学环境所谓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3],即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依赖特定的学习环境,学生与导师间的以促进隐性知识习得为目的的网络教学活动更加依赖特定的网络教学环境,利用网络技术技术可以为隐性知识的习得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多媒化的网络学习资料。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的网络学习资料,集合文字、音乐、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多媒化的学习资料实质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多种媒体形式表达了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元素在知识表达方面还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特点,使得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认知特征的学习资料。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多种认知工具。隐性知识的习得较依赖导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导师优秀的隐性知识外化在导师经典的充满深奥智慧与精髓思想的话语中,导师的经典言论对于学生而言存在着稍纵即逝的可能,能否抓住导师关键性的言语成了能否习得老师隐性知识的核心,所以在实施网络导师制的网络教学平台中要提供录音工具和记录电子笔记的多元化表达工具等,有了这些工具的支持学生就会更加有信心地参与到交流讨论中去而不必担心遗漏导师的经典话语,而且通过数字化的录音资料,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多次地品味、反思导师的教诲,并最终帮助自己习得导师的隐性知识。当然,网络认知工具还要包括师生间的通讯工具,为能真切感受导师的音容笑貌还要提供视频通讯工具等,比如:QQ、E-mail、微信等,所有这些通讯工具就能保证在师生间开展线上与线下、实时与非实时的网络交流。

3、网络导师制实施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学习活动

野中认为隐性知识可以直接在个体之间实现转化,即社会化———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提醒启发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个体间潜移默化地转化与习得,那么导师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互动自然就能实现导师隐性知识向学生的转移。为突出导师的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对导师隐性知识外化以及对学生隐性知识习得的影响,需要网络教学平台创造提供网络音视频的实时通讯工具,以保证学生能较强烈的感受隐含在教师语言神态及肢体语言中的隐性知识。构建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就可以实施网络导师制策略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习得,所以实施网络导师制的基本原则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交流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习得。在实施网络导师制的过程中包括的主要学习活动流程有: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网络导师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根据导师的实际情况,每位导师可以指导数量不等的多名学生以便开展网络学习交流与讨论;②分组后的导师与学生集合在一起共同商讨确定某个主题内容来开展网络交流讨论活动,同时还要确定一个双方认可的学习目标,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希望以及导师认为的能够达到的某种能力状态和知识结构;③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开展具体的网络教与学活动———服从导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积极参与网络学习的交流与互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与导师保持联系与沟通,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向导师求教,与导师展开讨论、交流以获得指导。万一老师不在线,学生也要通过网络异步交流工具,通过发电子邮件的途径与导师取得联系,养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知识点并随时记录下自己学习疑点向导师求教的习惯。网络导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及时而详细的多元化的答复与指导———可以采用动画、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来答复学生。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导师还可以组织小范围的网络讨论来促进个体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讨论中实现隐性知识的习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指导后,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对客观公正的学习评价。这时,学生平时的学习笔记、学习提问、交流发言等材料都可以成为学习评价的依据,导师的评价结果将最终决定学生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总之实施网络导师制的目的就是转化、共享导师隐性知识,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促进学生新的隐性知识结构的形成。

4、网络导师制在促进专业策略性知识有效习得中的运用举例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小组学习 远程教育 应用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围绕重庆电大“网络环境下的1333教学模式”总体框架下而进行的“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模式是远程教育典型的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的具体构建。该模式体现了小组在教师导学下利用现代教育通讯设施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单元专题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结构形式。重庆电大南川分校自2006年9月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试点以来,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有力地促进了该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 “小组学习”模式的教学构建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计划,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学、利用网络环境交互学习、集中辅导、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小组学习”模式的整体框架。

1.1 确定学习目标是前提。首先,针对本科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情况,进行课前调查,通过分析基础数据,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其次,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集中辅导为辅的远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在课程的学习目标下,细化学习目标。再次,根据学习进程向小组下达自学任务,推荐网上资源的导学方案,此阶段主要是细化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教师的导学功能。如授课对象的工作背景、知识程度分析、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其次是对中央电大资源平台、重庆电大和本校的平台进行讲解及其功能的使用介绍,让学生养成“要学习、用网络、查资料、看平台”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将课程内容分成七个专题,根据教学进程,针对每一专题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推荐网上学习资源。

1.2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是关键。要求学生根据单元学习方案,制定个性化课程学习计划。个性化学习计划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媒体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制定的,它包括学习资料和媒体的选择,时间的确定,学习辅助手段的运用等。借助学校提供的三种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并通过生与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手段交流的环节,解决学生个别化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自学是基础。小组成员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小组的组织下,通过“感知——内化——升华”开展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同时向小组汇报个人自学情况,成果共赏,并接受课程辅导教师的监督。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集中面授辅导奠定理论基础。

1.4 利用网络环境分工合作、交互学习是核心。小组成员之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面对面或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学习和讨论,加深知识的理论构建,增进成员间的协作与沟通。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协作学习达到强化知识,培养学员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新问题,新技术,新方法等,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研讨或是自己提出问题研讨,进行知识的拓展,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教学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各组纷纷提出“如何优化平台性能,如何下载网上资料信息,如何拒收黄色网站与信息”等感兴趣的论题。然后教师围绕各小组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提交问题的类型、深浅程度进行梳理、归纳,由各小组选一个专题进行探究。各小组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教师负责对各组在搜集材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BBS、电子邮件、QQ等方式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参与的热情特别高,随后各组积极行动起来,查书刊、上网搜索,在BBS上发帖子开展组内讨论,咨询请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搜集、整理材料。通过各组成员互相讨论学习,借助网络完成了各自任务。

1.5 集中辅导是保证。是对学员自主学习和小组交互学习集中性问题的集体答疑、知识重难点的辅导、作业辅导。开展案例收集分析、案例辩论、实作、考察调研、知识竞赛等小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突出教师的导学功能,提高学习成效。

1.6 考核评价是保障。小组提交小组学习活动成果,辅导教师考核,记入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组织师生评比表彰,以达到运用评价和激励手段促进小组学习活动的目的。

2 “小组学习”模式的组织流程

2.1 建立课程学习小组:根据行业划分原则、互补性原则、就近原则和有利于学习原则,依据课程学习者特征,如行业背景、专业背景、学习基础、年龄、兴趣异同等,在专业管理教师的指导下建立10人左右的课程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推荐课程学习小组组长。

2.2 根据学校安排,提出本期学习的具体要求,各小组长制定本期学习活动计划,填写小组活动计划表,上交任课教师。

2.3 教师制定课程单元学习方案,传达到所有学习小组,此方案包括:①课程导学总方案:课程说明、课程须掌握的知识重点和掌握此知识重点的知识。②分单元导学方案:即导学教师将中央电大在线,重庆电大在线平台和本校及相关远程教育平台的本课程多媒体资源(包括IP课件,重难辅导,自检自测,教学答题文本,网上图书,期刊文献)进行精选后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辅导教师向小组下达单元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集体在规定的时间进程内完成单元自主学习任务,整个小组将提交小组自主学习报告,并进行综述,以此为集中辅导的开展奠定基础。③课程实践教学方案:教师在小组完成了自学任务后,根据重点、难点、热点内容,确定学习专题,提出专题学习的目标,下达学习任务,推荐学习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根据课程的特点,可以是小组案例分析讲解、案例辩论、课程实训、专题调研、知识竞赛等等,方案中设计出主题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交成果、时间安排、操作办法、评价细则等内容。④集中辅导方案:有计划地设计出单元知识辅导讲解、案例讨论、作业辅导、考试制导等集中辅导教学内容与时间。

2.4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单元学习方案,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单元课程学习计划,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2.5 小组成员在学习小组的组织下利用印刷教材、资料、网络媒体、音像媒体、电视点播及其它整合资源,按照“感知——内化——升华”的学习模式进行自主学习,作好笔记,在小组的组织下,进行面对面讨论,网上实时交互讨论和非实时交互讨论,电话交流,参加电大在线等进行自检自测。加强对单元知识的感知和深化,形成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成果。

2.6 集中辅导,课程辅导教师根据学员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情况,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社会实践、作业、考试等内容,采取网上直播、点播或面授形式进行集中辅导,辅导方式有重难点剖析与讲解,知识点梳理,案例搜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体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组竞赛与辩论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小组学习”模式的实践效果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双基”课,即既是远程学习的基本技能课程又是专业公共基础课。辅导教师在该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学员网络学习的基本要求,能够正确在中央电大、重庆电大、南川电大注册,能够在网上进行视频、文本资料的查看,能够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网上答疑与小组学习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问题,再由辅导教师集中梳理成几个学习专题,加以系统的指导。对掌握较差的学员,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并由掌握较好的学员加以指导,使之相互提高,达到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增强学习小组凝聚力,加强探研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者学习成果互通共享的目的。

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习小组的评价是“通过实训活动,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南川电大所使用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对网络的认识也提高了,增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比如学校有幸参加了重庆电大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学校接受该项教学改革任务后,在专业管理教师的全力支持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导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学校全体开放本科的同学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小组专题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第四阶段“三校网络互动”的学习活动任务。在重庆电大组织的“网络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弊大于利”和“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辩论赛中,学校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小组实训,把我们的网络知识从一个领域带到另一个领域。在大家紧密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各小组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发挥其团队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大家对网络知识的运用能力,将为学员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

4 “小组学习”模式结语

“小组学习”教学模式是在远程教学总体模式框架指导下,结合南川电大学习对象的多种学习特征和地域特征而进行的模式创新。该模式遵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即充分考虑到了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导学为主导”的教学特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参与学习到主动构建学习,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远程教学的媒体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充分运用了对学习过程的计划、检查、指导、评价、反馈机制。同时考虑到了教学的评价策略与监控手段,体现了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方式,单元学习为线索,探研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但小组专题学习模式还有待于在远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和规范,特别是与此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机动灵活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小组成员个别化学习的监控机制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社会化媒体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对于企业而言,最为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企业统一的沟通平台,整合公司内外部的社会化媒体沟通的内容、渠道和方式,或许,企业实际上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上已经不应再采取“内外有别”的老一套的思路和做法。

显然,众多企业的困惑可能就是一些企业的“生意”,Saba公司应该就是这么想的。

近日,作为全球领先的人才和学习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Saba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并计划在未来不断拓展版图。

Saba公司全球运营总裁Jeff Carr介绍说:“Saba公司14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全球企业激励员工参与新战略和新举措,使员工紧密合作,从而加快业务流程,培育、采集及分享个体及群体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竞争并取得成功。”

互联网导致的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和生存模式悄然走近我们,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球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群体――网络群体,一种与传统社区不同的新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形式已经形成,我们称之为“网络社区”。实际上网络社区已经成为悬挂在现实社会之外的,并时时影响现实社会的独立空间。网络社区的发展和扩大进而形成了具有共同归属感的新的社会联合体和社会结构。

网络社区是数字化的虚拟社区,它是因为网络的无限开放性,使得参与其中的人们结成了网络世界的社会共同体,或曰“新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系统地看,网络社区是处于整个网络社会大系统和微观系统、即网络个体之间的中介系统,即网络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立的小社会。现在,一些超大型的网络社区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人际和非人际的互动服务,成为自给自足的关系和行为的系统。

成千上万的社交网站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网站迎合某些特定兴趣爱好、背景、职业和年龄群――营销人员也将他们预算的很大部分投入到这些网站中去。社交网络正在迅速地从大规模的“大众市场”网站向更小众、更细分的兴趣社区转移。它同时也正在被整合到主流公司的网站中,并从消费者受众发展到专业社区。在这里,一则有的放矢的营销消息会被视为相关资讯,而非讨厌的干扰信息。

许多企业将继续为线上实时交流制定相关战略和实践,那些成功利用这一机会的企业将获得所料不及的机遇。

IBM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利用公司内部网络,鼓励员工参与全球网上“即兴大讨论”,这是管理层发现最佳实践方式、分享专业知识、协作创新以及设定重点与目标的活动。IBM同时也通过Facebook(有2万项与IBM相关)和linkedIn(有100万项与IBM相关)等社交网站专门的IBM论坛,使校友和退休人员参与其中。在IBM看来,要领导一个高度网络化、跨越多年龄层次的全球劳动力群体,需要采取全新的领导方式。社会计算技能可以维持在领导远程团队时难以培养的合作关系。为此,IBM启动了一项倡导计划,鼓励和促进IBM最高层管理者接受社会网络带来的变化。聘请网络社会环境中的资深人员作为高层管理者的导师,指导和教授他们如何最好地利用社会软件工具和技术。这已被证实是联系现有领导和后起领导的最好方法。

Saba公司企业规划与战略副总裁Emily He认为,企业亟需掌握如何利用Web2.0技术变革学习和人才管理流程,通过优化员工个体和组织的绩效,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她介绍说,此次在中国推出的Saba Live软件主要针对的就是企业协作应用。

但可以想见,由于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与个性同西方企业迥异,再加上中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环境、进程与国外大不相同,那么,Saba公司能否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适应本土化的开发,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link Saba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

0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尤其IT产业,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理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应用性、实践性又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配置管理等技术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本文将通过自身教学体验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就《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1.1教学条件的准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基础上需要改善实训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工具等教学硬件资源,充分运用一些演示软件、模拟软件、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站等组织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应为专任教师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可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项目的兼职教师。

1.2课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组长负责制,并明确规范组长职责及成员间的协调关系。组长应全面负责该课程,既要抓好授课又要组织好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精心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制定实训课程质量标准和编写实训指导书。该组其他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协助组长不断完善该课程设计开发。

1.3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把课程设计为十三个项目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项目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项目序号

项目内容

学时

地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观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数据通信、OSI的物理层/标准网线制作

6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组建

8

网络层/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及网络地址规划

6

传输层及应用层/常见命令使用

6

交换机的原理及配置

6

子网规划/VLAN子网的划分

6

路由器的原理及配置

6

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基本设置及用户管理

6

Windows Server2003环境下服务器配置及应用

6

十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命令及管理软件的使用

4

十二

网络安全知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配置

4

十三

网络与新媒体培养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按照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并构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施。

2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教学改革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但实践教学还在诸多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下面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学生的学习负担及实践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带有浓厚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型人才培养色彩,现行的主流培养方案一般都忽视了我国的计算机产业不发达的事实,其课程体系注重传授完整的计算机硬件及其系统软件的理论体系,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传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术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与计算机应用日趋普及形式下的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抽象,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和工程性,学习难度大。大而全的理论课程体系势必引发理论课程的学习负担太重、课内学时太多和满堂灌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吸收并消化所学知识,更没有时间通过课外设计来训练和培养自主开发能力。几乎所有的设计性实验都不能在课内完成,因此,过重的理论课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不但比例少,且开设的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性或操作性实验,缺乏科学性和训练性。近年来,部分学校已经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在培养计划中适当加大了实践性课时的比例。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实验设备和操作过程大多具有相似性,实验过程枯燥、实验现象单调且易于拷贝复制,我们的经验表明,简单地增加实验课时的方法达不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兴趣的目的,不能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时和实践资源的利用率低,实践教学效果差。

3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3.1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我校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重点培养应用与实践能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现设置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四个专业方向。

在社会需求调查、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在联系、并综合国家教指委计算机专业委员会CC2005指导性意见的基础上,我校通过整合部分课程、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改变部分课程的教学形式等方法,将集中讲授的理论课时数控制在1800学时(约100学分)左右,将实践性课程的总学时增加至1300学时(约70学分)左右,在从总体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重提高到40%以上。

3.2构建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的实验设备操作简单、实验步骤相似性程度高、大多数验证性实验均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或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在课堂内完成。而计算机技术具有极强的设计性和开发性特点,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开设的分离型实验项目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与开发实践能力的效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分散在各课程中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进行优化与整合。例如,除部分课程保留少量的实验课时外,整合“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课程实验项目,增设48课时的“程序与算法设计”实验课程;整合“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实验项目,增设36课时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实验课程。通过项目的整合与优化,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实习与实训课程、自主设计三大模块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模块组成

实验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训模块

程序与算法设计计算机维护管理DIY

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电子制作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

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开发生产实习

多媒体技术

嵌入式系统开发

以设计性和开放性训练项目为主的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小型应用项目开发能力。实习与实训模块主要由与本专业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认知、操作训练项目所组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见识面。自主设计模块以科研或工程中的综合性设计与开发项目为主,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基本方法,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3开发分层次的训练项目

以知识和能力并重为原则,以改善实践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按照计算机工程技术特点设置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人类认知规律,按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开发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

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开发基础性实验项目,例如演示型、验证型、操作型的实验,此类实验主要使学生形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理论课程的原理、方法,学会实验平台或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此类实验部分可以通过网络虚拟、Flas或开放实验在课外完成。

根据从事计算机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要求,紧密结合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研发规模和难度适中的设计性、综合性训练项目,通过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实习等实施形式,强化训练学生的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并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设计报告的能力。例如,让优秀学生带着任务或项目较长时间地参加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工作,接受项目开发的管理和培训;从实施网络工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网络工程实习项目,利用由商用网络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基地培养学生们在网络互连、网络设计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结合师生科研实践和学生考赛、资格认证的需要,研究并设计启发性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发实验项目、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作,创新实验项目,申报各种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以湖南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为契机,经过选拔―培训―选拔这样多次循环,精心设计训练项目,锻炼学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针对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考试,开发相关内容的实验项目,针对CCNA、RCNA等认证,开发相关内容的实训项目,使学生接受更广泛的工程技术训练。

3.4实验开放管理

我校以“计算机技术基础”省级示范实验室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在硬件、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加大了投入,为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在逐步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制的同时,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先后建有浪潮TS10000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配置有万兆核心交换机等支持业界前沿技术的网络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拥有波峰焊系统、表面贴装系统、印制板快速制作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基地。

依托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进行了

全面的管理,各实验室公布可以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进入实验室的实践和实验项目。各实验分室的实验教学均采用网络化管理, 利用统一的门禁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实验的登录、考勤、课表安排、实验人时数统计等管理工作;依托学院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天空教室”、“网络课堂”、“IT&AT教育工程系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更新实验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种多样的实验形式和指导形式;打破多个校区地域的界限,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分室的远程开放(211.69.253.100:8080/),实验开放面进一步扩大,开放时间进一步延长,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实验室开放后,其它与实验室开放相关的管理也要跟上。为此学校制定并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开放学生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预约制度》等等。打破学科、专业、部门界线,扩大实验室服务面。

4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校的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实践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除了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条件建设外,还要在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4.1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兴趣

设置合理比例,严格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课内和课外实验,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对于计划内实践教学任务,制订和实施严格的考核体系,公正、客观地评定实践学分,促使学生(或小组)诚信地完成实践训练内容。

实施实践性课程浮动学分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兴趣。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将学生自主实验、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职业资格认证、工程或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计入学分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显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体验自主实践的成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4.2建设开放性实践环境

加强实践师资力量建设,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理论课教

师、科研教师充实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要鼓励教师与业界合作开发项目,跟踪当前最新技术。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采取学分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兴趣小组或课程实验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展开实验讨论,并主动和教师交流;鼓励优秀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指导,逐步形成学生合作、自主实验和自主指导的氛围,变教师指导为学生自主研讨,缓解开放性建设中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4.3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由于自主实验所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条件势必有限,加上难以为每个开放实验室全程安排指导教师,那么,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进行实验预约、教学管理和实验指导。部分项目可开发网络仿真实验和相应的多媒体指导课件,缓解教师和设备短缺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技术的基本方法等简单的、重复性比较大的一些实验教学内容做成用多媒体课件、CAI 软件的方式代替人工讲解。搭建教学资源FTP服务器,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生动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不直观、不易理解的原理性知识,并学会更多的实践技能。

5结束语

我校计算机专业从2006年开始实施本文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已开始显现初步成效。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湖南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等诸多方面的成绩稳步攀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许多教学改革的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将不断努力,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改革中探索、提高,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宇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

[2] 施敏,何钦铭.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