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关系学 课程教学 研究

独立学院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关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体系结构如下:公共关系概述,包括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科学范畴、基本特征、历史与现状总结;根据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分别从公共关系的运作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职能与原则、程序详细展开与论述。二是公共关系实务部分,具体包括:人际沟通技巧,包括公关语言基本原理、口语和书面表达技巧、人际吸引、人际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障碍排除等;公关礼仪,包括仪表、仪容、仪态、及礼仪基本规范等内容;公关策划与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如公共关系主题策划、新闻会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展览会策划、赞助活动策划、开放参观活动策划等。公共关系具有实践、专业和社会管理三个维度,其本质属性是沟通与协调。实践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实务的服务、行动和问题操作,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专业的公共关系主要在于公共关系专业的知识、价值和技能,密切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赢得组织良好的信誉;社会管理的公共关系借助于社会传播、社会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以确保组织的社会信誉,更好地发挥组织形象力的作用,保证组织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系应注重第二大部分,即实务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是为第二部分服务的。

二、独立学院《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策略

1.影像学习

影像学习是指借助视频的教学手段来学习《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影像学习可增加公共关系教学的趣味性。由于课时的有限性,所以不允许大量观看教学视频,所以我们特别介绍同学们在课外自学过程中可以观看教学视频,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技巧。此外,介绍广告策划方面的教学视频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介绍公共关系教学电影给同学们也是可行的办法。通过影像学增加了《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趣味性,调查发现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高。

2.案例教学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传播学术网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3.实战策划

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共关系教学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实践。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学科,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着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解决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配置教学资源和确定发展方向的时候,确立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路,并且找到一个能够把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授课中,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实战策划作业,使同学们的公关策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关策划书》、《杭州市志愿者协会高校巡回慰问演出》、《藤王阁茶楼的公关策划》等案例的策划等,都是相当不错的策划案例。我们还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具有成长性的产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2008年奥运商机和体育产业的繁荣,我们开展“大型赛事公关活动策划研究”项目,引导师生关注目前或即将出现的热点行业。通过实践策划,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到《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非常重要。几年来我们选择的北京大学《实用公共关系学》教材,由于内容太陈旧,从前年开始我们选取了复旦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因为复旦大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颖实践性也较强。今年我们主编的教材《公共关系学》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增加了大量的实战训练题,以提高独立学院同学们的实战策划分析能力。

三、结语

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杭州电子科大校庆庆典”、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通过对学生的大量访谈发现,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所增加,对社会对企业、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认识有所增加,对他们以后的社会工作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卢雪萍.谈在公共关系中注重实践教学[J].职业教育,2007,(5).

[2]郭海鹰.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公共关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39-02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置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尚待研究。由于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他们是一定社会组织的代言人,要与特定的社会公众进行交往和沟通,因此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公关性和实务性。这就要求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突出公共关系课的重要地位。

一、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公共关系课的课时比重,突出其重要地位

1.公共关系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设置现状

从我国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公共关系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地位相对偏低,这种状况明显地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

首先,从所能查阅的专业教学计划来看,一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没有开设公共关系课程。这表明人们对社会工作的性质以及公共关系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

其次,即或开设该课程,也存在重视不够等问题。第一,公共关系在课程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够合理,存在地位偏低的问题。多数高校把公共关系课作为任选课,由学生自由选择;重视程度最好的高校,也仅仅把它作为限选考查课来开设,明显重视不够。第二,课时少。在所能查阅的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关系课都是32学时,这一数字表明,该课是作为“浏览课”设置的,并不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它的分量非常轻微。第三,教学内容笼统,多半以“概论”方式开设。由于课时少,教师只能给学生上“公共关系概论”,把“原理”、“实务”和“礼仪”合并来讲,泛泛地向学生介绍这门学科,因此,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并不多,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2.社会工作专业忽视公共关系课教学的成因和影响

第一,对社会工作的性质认识不足。传统认为,社会工作是有关社会群体和社会区域的工作,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强调它的社会性和服务性,而忽视了它的沟通与传播的特性。这就自然形成了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重视“社会学”学科体系课程的设置,而忽视了“公关”学科体系课程的设置。

第二,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在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关系课为必修课,但也没有规定该课程不能作为必修课,而就具体的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而论,设置什么样性质的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但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一些行为习惯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这是在设置课程时受“规定”影响而忽视社会工作课程体系的主要原因。

第三,受专业“独立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任何一门专业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培养方向,因此也就规定了具体的培养内容。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可能不受专业“独立性”要求的影响。但是,培养方向的独立并不影响培训内容上的交叉,对社会工作这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想泾渭分明地划定专业界限,就会导致课程设置上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也是公共关系课被拒之门外的原因。

显然,人们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培训内容上的认识偏差,导致了培训内容的不完整,更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一,忽视公共关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极大地损害了专业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第二,看不到公共关系课中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第三,继续拒绝公共关系课程体系的设置,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3.提高认识,突出公共关系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

第一,增加课时,提高公共关系课授课时数在总课时里所占的比重。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知识内容比较繁杂,公共课所占的时数过多,相反,一些重要课程的课时数却少得可怜,其中公共关系课就是明显一例。很多公共课程可以合并压缩,甚至可以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样就可以把压缩出来的课时用于公共关系课的教学。此外,在实践课里也可以给公共关系课一定的时数。总体来说,公共关系系列课程大约需要近100课时方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改变考核方式。开设公共关系系列课程之后,一定要把重要的“公共关系实务”作为考试课设立,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调整、完善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由于受课时限制,各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只能开设公共关系概论。众所周知,“概论”是一个学科的导论部分,它对进一步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整体上明确学科内容和学习方向与方法,具体内容要在分支学科里体现。因此,以概论课方式设置该专业,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了解什么是“公共关系学”而已,真正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并没有掌握。

第二,教学内容混杂。“概论”实际上包括“公关原理”、“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等几个方面,在极少的时间里,讲授这样多的内容,教师便面临着内容混杂这一难堪局面,给授课和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概论”部分的教学,主要局限在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原理、原则,内容、学科历史、学习方法等理论方面,实践环节严重缺乏,分支学科的实践性无法得以体现,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

基于这种现状,要想使公共关系课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提高公共关系学科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同时,还必须相应地调整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具体说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对“概论”课进行分解。社会工作专业不是公共关系专业,公共关系学科的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要适合社会工作的需要,这是设置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如前所述,公共关系概论是公共关系专业课系的总论和导言,这对公共关系专业自身而言非常重要,但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就微不足道。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课程分解,分解为“公关原理”、“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等几个方面。

第二,对分解后的“概论”进行再组合,分别设课。首先是编制简要的总论,并放置于“原理”部分。其次是把“实务”和“礼仪”分列出来,单独设课。

第三,简单介绍“原理”,精讲“实务”,进行“礼仪”培训。“公关原理”作为理论课,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可以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只要能起到指导“实务”和“礼仪”学习的作用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实务课要“精讲”,既要讲清相应理论,又要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这是重点部分;“礼仪”教学要偏重于“行”,即注重“公关礼仪”的实用训练,而不是只满足于理论条文的讲授。此外,“实务”和“礼仪”教学一定要寻找契合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体,互助互动,相得益彰。

总之,现有的公共关系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随着地位的提高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适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改进和创新公共关系课的教学方法

有了相应的地位和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之后,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合理了。原有的讲授教学法单调乏味,不但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改进教学方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动与结合;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互动与结合

公共关系课的实践性极强,所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但是,公共关系课也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体系,理论教学也必不可少。如何来划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怎样才能使两者实现互动与结合,这是“公关”教法改革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一,以“知”与“行”为标准来划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也就是说,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已有的书本理论,主要体现在“公关原理”教学上,这就是“知”;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主要体现在“公关实务”和“公关礼仪”教学上,这就是“行”。简单地说,“知”是教学生“学”,“行”是教学生“做”,理论教学就是“知”,实践教学就是“行”。

第二,“知行”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与结合。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理论体系,所以两者的结合既是理论学习的需要,也是实践活动的需要。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做到理论学习要密切结合实际事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采取“案例教学法”,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解说和原理描述;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一些脱离理论的盲目行为。实践教学不但要接受理论的指导,按着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总结经验,进行必要的理论提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种联系,就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结合,使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2.因课制宜,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分设后的公共关系分支学科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公共关系课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理论课,虽然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但课时有限,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系统介绍各个知识点,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从逻辑要求出发,讲授是其必需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维护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还必须选取适当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些辅助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同时辅助以电化教学手段和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既节省时间,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想使毕业生学有所成,有着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能力水准,能够胜任社会工作的需要,在求职竞争中高人一筹,课程设置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从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改进教学工作,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完备,教学方法更加先进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倩,明.“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

[2]丁光梅.“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

[3]乔源瑞,赵晓兰,张西元.关于“公共关系”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师,2003(3).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4篇

Abstract: PBL is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 project or problem, and following the 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The use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relation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active learning ability,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expression ability, teamwork abil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PBL teaching mode has a very importa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Network all media public relations.

关键词:PBL;公共关系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Key words: PBL;public relations teaching;teaching mode;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09-03

1 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信息全球化越来越强劲的势态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公共关系在当今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等院校,公共关系学是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之一,众多学生希望学公关、搞调查、做策划、广泛进行社会实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刻板的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偏少或陈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这种现象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科性质不相吻合,也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科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 Master大学医学院首次试行了PBL教学法,该教学模式是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把学习置于项目或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综合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就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或项目作出反应,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被称作“项目导向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过去PBL教学主要应用在医学教育领域,现已被应用在多个学科的教育领域。[1]

PBL教学模式能够全面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学习者的可理解性输入与输出,并重点关注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而指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比较权威者的形象,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里去自觉地学习。

2 在公共关系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意义

2.1 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公关问题的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建立在现代传播学、行为科学和现代营销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随着公关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社会组织开展公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公关所倚重的手段和方法日趋多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此外,公关具有塑造组织形象、协同营销和管理的功能。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通过公共关系课程的学习必须锻炼公关的基本操作和思辨能力、拓展专业视野、深入探讨案例。因此,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如此无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而PBL教学则不同,在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导者和推动者,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们通过参与项目并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来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2.2 PLB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公关工作中团队协作的精神

PBL教学模式建立在精心设计的问题与项目基础上,既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又转化为生动新颖的任务,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获得关键性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学生需要分工和协作,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团队协作技巧,发展分析型和创新型思维能力,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与有效的合作者。

2.3 PBL教学模式为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创造了可能

PBL教学法在进行公共关系学小组建立的时候,可以进行5人左右自愿结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偏好相近的学习者自动组合在一组。PBL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在互动中教师注意尊重学习者潜能的个性化表达,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小组的协同发展。PBL教学模式中对问题的解决是开放性的答案,通过学生个人才能在团队中的彰显,使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异彩纷呈,再通过辩论、演讲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独特的自我价值,从而同时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独立自主性。这也会自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教学有效性。

2.4 PBL教学模式提供了灵活的教学评估方法

传统教学法采用终结性评估方法,即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种评估方法着重于固定知识的掌握,而学生往往期末突击复习,考试结果具有一定偶然性,不利于表现学生实际能力。PBL则采用形成性评估方法,着眼教学过程,跟踪反馈教学信息,比如小组讨论记录、自主学习记录、课堂活动记录等,形式多样丰富,有利于学习者对公共关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3 PBL在公共关系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思路设计

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主角;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现实问题来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问题。PBL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一般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创设一个公共关系问题、分组讨论问题并提出目标、利用所学知识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及总结反思,并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公共关系学PBL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3.1 创建公关问题情境

实施PBL教学法需要依据公共关系具体授课情况进行甄别。有些《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内容,例如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历史演进等,采取教师的讲授效果会更好,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为PBL的实施建立基础。

从实际教学来看,在通常36学时的学习过程中,安排6-8次左右的PBL教学法较为适宜。教师要认真准备教学资料,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过程,设置适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选定课程内容,设置适当问题,以问题带动课程教学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是PBL教学法开始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设定以下问题,如“请你为某企业的某主题活动制定一个公关策略”、“试分析某产品的危机公关策略”、 “试分析和评价某次公关活动的效果”等问题。

在问题的建构上,教师需要在学生熟练掌握概念和理论基础上,着意选取三方面问题:一是选择社会流行的现象和热点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需要突出教学单元中的重点性、操作性内容,强化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三是要不断引发疑问,例如选择一个较为经典的公关策划案例,不再以传统的全程讲授案例的方式,而是公布案例中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告知公关目标,主动发现问题,进行批判和创新性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小组用“剥茧抽丝”的方法展开分析,并力图提出个性化、开放性的解决方案。

该教学模式规定教师在依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后,明确学习要求,提前一到两周发给学生,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等的时间,对问题提前进行学习,整合或转化这些资料,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

3.2 分组讨论辨析问题目标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小组成员数目介于5-7人最好,实际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5人为一小组,可以按学生意愿自由组合,采取学生自我推荐和教师指定相结合确定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角色。由组长组织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应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措施。指导教师在各小组讨论时巡视旁听并予以引导。为了与公关实务接轨,在分组讨论时可以聚焦多种互动形式,如案例式互动、主题探讨式互动、归纳问题式互动等。讨论结束后将各小组的初步解决方法进行初步展示和汇总,并区分哪些是已经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间的展示和对比、辩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分析视野,形成创新认知。

3.3 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针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各小组根据所领受或布置的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查阅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相关知识及参考资料,构思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对于某次公关活动的实际效果,需要进行网上数据的搜集、计算、分析,形成完整的报告;对于某企业的主题活动公关策划方案,则需要分析公关环境、明确公关主题、借助思维导图形成创意策划思路等等。

通过收集、筛选、阅读、思考、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组长负责将讨论过程、各位同学的任务分工、发言情况及讨论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

3.4 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汇报

每个小组做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案,并形成书面报告,采用演讲、展示、辩论等形式,分别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接受老师和同学就各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的提问,之后汇报小组学生需要记录并反馈相关问题。指导教师一般不作负面评价,而只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往往最受学生重视和喜爱,也展现了团队意识和个性风采。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对重点信息进行系统性归纳。

3.5 评价与总结

在完成一个问题情境讨论、形成报告、交流汇报后,学生和指导教师将对此次项目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一方面教师对所创设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汇报和互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总结;而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总结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发展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评价从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两方面展开,通常在汇报完毕后学生通过心得体会、报告改进、问题反馈等形式进行自我总结;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以及过程表现评价,力求公平、公正,对同学的学习情况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要求。

4 开展PBL教学的注意事项

PBL教学可锻炼学生们查阅资料、文献检索、逻辑推理、口头表达、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落实。但是,PBL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4.1 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是进行逐章逐节的讲授,而PBL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不是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教学体系中提取出相关问题来组织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转变,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责,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知识平台的设计者工作。

4.2 教学准备要充分

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际公关能力。但是,该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公共关系学》教学内容,还要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做储备,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力图带动课堂活跃的氛围和有效教学参与。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本课程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 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评价

PBL教学要想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学生们必须积极配合。首先,学生们应从确定课题的一开始就积极准备资料,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并主动和同学进行交流。这要求学生们在课堂前需要做比过去多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一定会得到增强。其次以小组形式组织团队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和考核。要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有学习目标和任务,每位学生的分工必须明确,互相督促,形成书面报告,由组长、教师进行检查。与之相对应,学生的成绩与完成的目标任务之间挂钩,由此才能确保PBL方法下的教学效果不至于流于形式。

5 总结

PBL教学模式引起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问题或项目中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才能,让课程焕发出活力。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在实施过程中将不断完善PBL教学模式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应用,如合理设计公关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等,最大限度地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杜生民.PBL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9-521.

[2]张丽平.基于PBL的公共关系伦理教学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1-104.

[3]陆凤英.PBL教学法在公关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31-132.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5篇

首要的不是学分,而是兴趣

复旦大学是全国首个推出针对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早在2006年,复旦大学通识学院就向全体大一新生推出了“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后的第一个学期里,有98.27%的复旦新生选修了通识课程。该学院所做的教学实践情况调研报告指出,大学生对这一全新课程体系的兴趣很高,学生们选课的动机,包括课程是否容易掌握、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学分则排在最后。

当时的通选课程主要有“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6大模块,共50门核心课程。76.54%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完成了核心课程2个学分的选读,21.73%的学生选修了4个学分。全校共有4217人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选修了核心课程。

从选修课程模块看,“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模块的实际选课人次占选课总人次的24%,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其它选修模块依次是:“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模块占选课总人次的18%;“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模块占选课总人次的17%;“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两个模块选课人次分别占1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占选课总人次的9%。复旦大学通选课程的规则是把所有选修课分成3个模块,每个模块至少要取得2个学分。选修课的学分从1到8不等,1学分的课程只有“军事理论”1门。被选修最多这几门课程,都只有2学分。学分少意味着课程难度低,军事理论之所以没有入围,因为其只有1个学分,只有最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在别的课程拿到2分后选修该课,而在学生中占半数左右的女生大都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剩下的学生中,军事爱好者又能有多少呢?复旦大学由此得出结论,学生在选修通选课程时,首要的不是学分,而是容易学,其次是感兴趣。对学生来说,只要拿到基础学分,就可以了。

这一现象在接下来的这么多年内,被更多学校反复验证。在最新的精品通选课程评选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依然具有上述特点。

轻松愉快的课程受认可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的“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评选活动”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举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是一项重要的评选指标。本次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评选活动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的。其所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示范意义。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社会学思想与方法》两门通识核心课入选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这两门课程也是2学分的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入选,再次说明学生倾向于选修学分较少的课程,因为学分少意味着过关更容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阴佳教授开设的2学分课程“陶艺设计”,也在这次评选中入选。该课程继2013年获同济大学通识教育精品课程之后,2014年4月,经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等部门评选并公示,被确定为国家级大学素质教育通选优秀课程。“陶艺设计”课程开设于2000年,原本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导入课程,以此课程为前导,与设计基础教学相结合,可延展出系列艺术创造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成为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的通识课程后,多数学生是浅尝辄止,只有设计专业的学生才会继续学习更多设计专业后续课程。这门课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在提供最低达标学分的同时,课程轻松愉快。

进步:通选课互认学分

为促进大学生的校际学科交流,今年开始,贵州省9所省属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等工作试点。也就是说,这9所高校的在校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跨校课程互选,学习其它高校的相关课程,将修得学分转换为本校学分。参与此次试点的9所贵州省属高校具体为: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主要是为了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各个大学术业有专攻,让校际课程课可同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贵州省从2014年起,首先从通识教育课程开始试点,9所省属高校每所将推出3门到5门通识教育课,以后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

贵州省的做法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1年10月,由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1所“211工程”院校联合成立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就已经开始互认通选课学分。“北京高科”的11所盟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在9所在京高校中实现。此外,各校还将通过优秀教师交叉任课,互聘研究生导师,共享图书馆、实验室、前沿学术讲座、就业等优质教育资源。

广州大学城内各高校课程可通选的时间更早,始于2006年。目前,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管理系统,只有华南师范大学(6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门)、广州中医药大学(3门)、广东药学院(7门)、星海音乐学院(4门)、广州大学(8门)开设互选课,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都没有开课,所有选课学生加在一起不足3000人,仅占大学城在校学生数的2%。

热门课不得不限制人数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在一些大学中学生选课竞争激烈,对部分热门课程的争抢简直如同购物网站促销秒杀。《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正是由于大多数通选课学生不感兴趣,而为了凑够学分又不得不选,才使得大家在众多备选课程中百里挑一,那些简单、好玩的课程也就成了学生争抢的对象。越热门的课越要限定人数,否则别的课就没人选了

2013年11月28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在其官方微博上了一条信息:“离抢课时间还有5分钟,你准备好了吗!”这次选课,该校开放了几十门公选课备选,为保证大多数课有人选,一些热门课专门进行了人数限制。这些热门可一开始选,眨眼之间就被同学们“秒杀”个精光。距开选时间还有半小时,不少同学就在电脑前摩拳擦掌,准备抢热门课程。一位该校学生介绍说:“几千人抢几十个热门课程的名额,除了手快,还得靠运气。”

这上百个公选课程里,哪些课程最热门?师大辅导员肖老师介绍说,网球、桥牌、野外生存这些选修课比较受到学生青睐,基本在开选后一分钟之内就会被抢光。在全部课程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性教育课,这个是最快就被抢光的课程。一直以来,性教育课都是公选课大热门。

这些课程为何热门呢?王希同学介绍说,他选了桥牌课,是因为他以为不用考试。不想真的有期末考试,还好考试并不难:最后一节课,老师在教室里摆好牌局,会打桥牌就算过关,打赢老师还能得高分。野外生存课的考试则更加容易,老师每节课发一张世界风景名胜明信片,期末考试把平时每堂课收集的明信片交上去,这就能及格了。

学术性与实用性吸引学生

在上海的同济大学,多年来,杨如增教授的珠宝鉴赏课总是高居通选课点击榜首。2001年,正值珠宝行业快速兴起之时,杨如增教授的珠宝鉴赏课一出现,就吸引了多方眼球。十多年来,新鲜感褪去,这门课依然是在第一轮选课中就被选满的热门课。据了解,珠宝鉴赏作为同济大学的公选课之一,最多接受120人申请。珠宝鉴赏缘何风靡高校?“首先,是实用。”杨如增表示,处于对通选课性质的考虑,这门课更侧重科普性,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生们学了这门课后知道了什么是‘物有所值’。”杨如增指出,学生热选对这门课,也是因为这是一门跨学科课程。珠宝鉴赏是综合型课程,包含艺术设计、历史学、地质学、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6篇

创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的突出作用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研究来看,仍处在零星的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的不足和缺陷,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促进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完整以及创业教育在我国的理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人才培养

201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及随后相继成立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已经取得初具成效,大学创业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大家心目中形成共识。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创业教育仍处在探索初期,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培养出的创业人才各方面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

西方的创业教育研究由来已久,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相比较来说,中国大学开始创业教育的时间则比较短,从2002年开始,才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开展试点工作,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中国社会缺乏必要的创业文化

在学校方面,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的不足,中国的学生从小应试理念比较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但是却缺乏一种对于自由、创新和变革的鼓励,实践能力差,人际交往羞涩,在学校尚未形成一个健全的、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家庭方面,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认为能供孩子读完大学就已经耗尽家财,他们不愿意为孩子的创业提供风险投资;在社会方面,创业失败案例的惨痛经历让人们望而却步,舆论夸大创业的风险,认为创业就是冒险,有些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创业这件事情。

(二)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整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学科跨度极广的一门学科,它的教授涉及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成功学、公共关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目前开设创业课程的大学大部分由商学院教师任课,教授内容偏重管理和财务,呈现出零散和孤立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性和互动性比较薄弱,而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鲜有涉及。由于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所以大多数的创业课程也只是属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

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通过实践去发挥和检验效果,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一条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的线路去盘旋升华,反复锤炼。但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仅限于课程安排,实践环节属于瓶颈,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待突破。

(三)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有限

上文提出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性质,因此,这就对创业教育的任课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课程的任教老师基本属于学院派,绝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他们没有创业的实战经验,甚至都没有在校外的就业经历,导致现在大多数的创业教育课程不得已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因此,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一大门槛就是缺乏即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相当创业或者管理经验优质师资。

(四)政府对于大学创业教育重视度不够

对于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大学毕竟属于非营利性质,政府财政投入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对于创业教育完善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创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是很多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顾虑,所以政府必须要从税收和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创业者优惠,以减少创业的损失和顾虑。

二、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建议

(一)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环节

(1)营造创业的氛围。学校应该利用校广播、校报、校办杂志、校主页等途径宣传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吸引大学生关注与创业有关的新闻,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取,营造勇于尝试,善于创新的校园创业氛围。

(2)课程体系完善。要是创业者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健全其人格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尽可能的宽泛。课程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商业计划、公共关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理论、投资管理、心理学等课程,在课程中注重学生资助长信能力的发挥,注重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机遇的识别能力。

(二)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环节

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是检验理论和升华创新的重要阶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多举办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指导学生写作商业计划书;

(2)安排与年轻创业者、高端企业家的座谈、讲座、报告等形式的交流见面会;

(3)建立有校企联合的创业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或者实地考察;

(4)建设创业者网络家园,上传与创业有关的文字影像资料,鼓励交流,并且定期更新与维护;

(5)成立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有专业老师直接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并接受学生关于创业问题的咨询;

(6)建设创业基地或创业园区等创业场所和设备支持;

(7)有(或者与政府、企业合作有)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8)安排学生参与创业有关的素质拓展活动、体能训练和实际技能培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上文提到的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当地的成功创业型企业中选聘管理者或者创业者,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定期为学生做关于创业教育的培训讲座或者经验交流会等;

(2)从政府或者企业中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管理和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修养的官员和专家等兼职担任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讲老师,或者由他们为学校的创业课程主讲老师做培训,定期参与交流;

(3)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咨询和管理,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团队以丰富其实践经验,深化创业理论知识。

(四)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大学创业教育的投入,以使高校在体系改革和完善方面能够放心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不同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项目上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鼓励与资金支持;建立教育专项支出项目,支持大学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和优化;

(2)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税收和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弥补大学生创业的劣势鼓励大学生乐于创业、敢于创业。

三、结语

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既需要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完善的创业保障制度,更需要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成功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步。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参与并重,注重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另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胜利,等.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10

[2]陈劲,等.背景差异对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影响[J].中国青年科技,2007(03)

[3]曹胜利,高晓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纪要[J].中国青年科技,2007(06)

[4]孙晓红.基于创业学课程实施动态教学模式[J].中国青年科技,2008(03)

[5]张洪意.对山东2008届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8(10)

[6]袁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科技,2008(05).

[7][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2

[8]JEROME S ENGEL, DAVID C HARRON. Technology entrepre neurship education theo ry to practice seminar[Z]. A Seminar fo r Entre pre neurship Educatio n.2006.1153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7篇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日益增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历史背景,还必须要能够将所学的汉语言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然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陈旧、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已经迫在眉前。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模式陈旧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课程结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如课程知识陈旧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更新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的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导致“教”与“学”的效率极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全消失,跳课、缺席做兼职的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本科教学思想严重,学术型氛围较浓,学校偏重理论性人才的培养,护士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要求所任课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然而,每个教师的任务量很大,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课堂上缺乏活力,学生的思维也被严重抑制,学生配合互动教学的积极性也变差,学生也只能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模仿,缺乏创造性。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对汉语言学校产生了厌烦的感觉,对诸多的语法、词汇、阅读、课文和写作等课程进行抵触。归咎起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的教学能力。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和改革,各高校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实际的教学阶段,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和手段,汉语言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在以前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喜爱,导致教学效果不乐观。另外,操作过程中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也不高。

2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完善课程结构

学校应按照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主修课、选修课的比重,在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人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提高的必经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汉语言文学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充分利用知识,让学生掌握文学的知识结构和语言魅力,总结方法并培养其良好的文学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影视、戏剧等强大助推作用。一方面使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另一方面促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对当前的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只要高校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发挥其独特的先进魅力,就能够展示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风采,从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范文第8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性辨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第一,它承载文化熏陶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学生精神成人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一代代的中文学子,吸取古今中外人类精神成果,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实施到社会中去。第二,重视基础,夯实基本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固然不如新兴专业重实用技能,但重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这为学生打下功底、挖掘潜力、发挥后发优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中文专业学生比之于新闻专业,凭借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后发优势往往强于新闻专业学生。第三,适应面广,融贯形上形下,为学生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中文专业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搭建一平台。藉此平台和能力,可迅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从事教师、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等多种行业,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体现

谈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问题,有的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基础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和汉语言文学、文字的重任,着重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的熏陶,是一种“情商”的教育,不应该过分强调他的功利性、实用性。有的认为中文系培养的人才及其科研成果,都难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在传统专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加以辨析。

1.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目前社会提出了多规格多类型的中文学科人才需求,且更多的是以中文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人才。这种能力的具备,需要从所学的专业基础中提炼出需要的文字功夫和基本的文学素养,内化为自身对世界、对人的理解和观察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工作能力。因此,在中文人才的培养中,如果撇开专业特色,过分强调应用性,如秘书技能、新闻学,就可能因为基本功不扎实而“画虎不成反类犬”。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

2.拓展专业方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所培养的单一模式的人才规格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方式,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途径。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保证基本的课程学习,应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如语文教育、新闻传播、文秘等等。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基本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体现在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发展动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直接服务,产生经济效益,例如中文系开设的大学语文、公共关系学以及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案例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实现文理渗透,甚至提高企事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对独立学院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独立学院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办学的新型办学实体。办学历史虽短,却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独立学院虽然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其培养对象与一般高校迥异,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必然有别于普通高校。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一规定,从政策上要求独立学院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同时,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己任也有着现实的依据。受传统“学而优则仕”和重学术轻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自觉不自觉地以造就学术型人才为己任,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培养模式陈旧,办学层次较低,师资水平有限等现实令高职难以担当培养优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独立学院有办学自,能够灵活地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这些优势都为独立学院培养优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的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建设发展的方向是应用型的,培养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既不能一味地模仿或照搬普通高校或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定位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学修养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汉语人才。”这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对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三、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定位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上,建立在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与本校其他专业的差异点上。任何专业的应用性都在专业基础上增强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的人才需求。如何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独立学院的实践中去,本人结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抛砖引玉。

(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即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工作者。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所谓“一岗定终身”的现象趋于消失,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摒弃传统的“专才型”,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成立,就明确提出“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胜任与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抓两头、重内涵,即一方面强化人文基础课程,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强调文学修养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应用型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汉语和英语的运用能力,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培养目标的确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07年的招生计划中,打破了传统高校中文系只招文科生的惯例,招收部分理工科的学生,通过文科和理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强化文理兼容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具备交叉型的学科智能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能在更宽广领域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潜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也是适应交叉学科的兴起的需要。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专业交叉衍生,融合渗透,也为培养新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拓展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传统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沿袭了苏联式文理大分家后适用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目标模式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近20年来,虽然这种专业模式不时地有所调整,但受习惯思维和僵化的办学机制的影响,传统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带有“计划教育”和“专才教育”浓厚的痕迹。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的办学原则,赋予独立学院改革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狭窄的专业设置、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使命,使其摒弃传统之弊端,拓展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新生和发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遵循这一原则,实现了新的突破。例如在保留传统中文培养风格的基础上,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形成了中国文学、高级文秘、汉语教育以及中文信息处理四个专业方向的发展特色。同时,注重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优化课程体系。实行“模块+特色”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即4大教育模块:技能模块、通识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通识模块、学科教育模块重专业和基础,瞄准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并注重文理渗透。技能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多样化,坚持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某个领域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力求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以能力为本位,设置相关的职业课程,例如公共语言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解决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问题的实际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新型课程的设置,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人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应该是:课内外紧联系、校内外相结合,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本科教学专业实践的环节总时数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并且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实习带队教师的遴选、培养,真正发挥带队教师的指导作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教学与突出技能的培养,加大应用与实践的比例。有别于其他高校只设置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该系还增加“中期实习”,即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三周的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确今后两年学习的方向,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2006年暑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与石狮市委党校合作,组织实习小分队到石狮进行“文化强市”的课题调查,并汇编成“文化强市求索”的调研文集出版,开创了独立学院学生出书的先河,得到了石狮当地政府和学院的高度评价。同时,这次实习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力,是探索适合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的有效尝试。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一直致力于开辟多样化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习基地,从建系至今,已经与各类不同性质的单位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如漳州二中、厦门市思明区政府、福建省电视台、福州晚报社等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窗口,满足学生不同的专业研究、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得以真正实施的最重要保证。

(四)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受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他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两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满足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开展秘书证、人力资源师资格培训,让更多的学生获取高级秘书、人力资源师等从业资格。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的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不仅要充分挖掘校内有效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更要发挥独立学院学生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重的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学生组织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学生工作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中文系成立之后,各类代表学科特色的课外活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如深受欢迎的“南太武文学社”、“一方话剧团”,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读书沙龙、小说连载活动以及影视协会、羽毛球协会、华文协会等社团组织,充分体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