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的意义

陶瓷艺术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1

瓷器是我国发明的,所以,在全球陶瓷就是中国的代表,而且中国的英文名“china”的意思不仅是中国,它代表着瓷器。对于外国人而言,陶瓷不仅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工艺品,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瑰宝。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陶瓷和陶瓷的艺术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研究的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完美性审美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而且每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和生活地域等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各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也造就了我国的陶瓷等工艺品的制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思想典范。陶瓷的艺术风格是会根据当代的生活特点等因素进行变化的,比如史前的陶文化就显示出自然和轻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当代的陶瓷艺术所追求的美的典范。但是史前的陶文化在制造的时候,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心境所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了生产条件的制约而产生的,而新时期的陶艺将史前陶艺的关注点脱离出了其文化语境,更注重去寻找其中蕴含的适合当代审美的因素。相比后期出现的瓷器,陶器的风格更偏向于纯真和自然的感觉,但是缺乏一种主观审美意识上的追求。

2.完美性,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审美是具有完美性的,这些审美观念是从陶瓷诞生开始长期积累沉淀的价值观,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度与环境等的变化而形成的。我国的陶瓷作品,无论是从外观其形态,还是从内知其意义,都是被视作完美的产物,因为,它的外形的打造非常有特色,而且要求的技术非常的高,而其蕴含的意义,则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的陶瓷审美艺术的核心就是注重并将内在的精神品质展现给观赏者们。陶瓷艺术的视觉形象和人的精神相结合所创造出的陶瓷,会具有更完美的审美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意识,这些文化特点和审美意识一直引领者我国陶瓷的发展变化和方向。而时代精神则是当时的文化结构中的集群精神风貌,而这种精神会影响着陶瓷的造型、釉色等工艺的变化,这种影响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于我国的陶瓷艺术中,它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传承,一种艺术的规律。

二、传承与创新

在我国现代社会中,一提到陶瓷就会想到“景德镇”三个字,可以见得,景德镇在当代的陶瓷艺术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所以,不管它的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都需要人们对其重视,因为其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1.创作的目的需要摆正,在现代经济发展飞快的时代,我国的陶瓷艺术也开始逐渐的转向了商业化。陶瓷是将显示的目的和艺术目的以及当代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物品。所以,就这要求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去追求它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者是彰显自己设计能力的目的,而是要将创作的目的放端正,将陶瓷的意义所表现出来,才能够使我国当代陶瓷艺术能够发展得更好。

2.将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灵活的掌握后,发展当代的陶瓷艺术并且将中国的特色体现出来。当代的陶瓷艺术是将当代文化和传统的文化结合彰显的,因此,就需要创作者在设计的时候要将中国式的审美标准和特征进行彰显,比如常用的图案意境“清雅脱俗”等。注重意境的创造,将这一特色更好地从陶瓷艺术中展现出来。

3.将国外的艺术理论和我国的陶瓷艺术相结合。只有不断地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才能够保证其能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这个与国外有着频繁交流的时代下,为了顺应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陶瓷的创造者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同时,对国外的艺术理论等进行学习引进,并且将其良好的符合我国艺术发展的部分和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新的更符合我国当代艺术发展需求的陶瓷艺术品。让当代的中国陶瓷艺术依旧能够在世界中位居前列。而且引进国外的艺术理论知识等,还能够帮助我国的陶瓷创造者们丰富其想象力等,从而将我国的陶瓷文化的精神向世界呈现出去。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现代家庭 装饰意义

一、引言

陶瓷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陶瓷的审美价值逐步提高,将其应用于家庭装饰中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优势。

二、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

(一)陶瓷艺术内涵

陶瓷艺术,主要是指一些陶瓷作品作为整个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的,一种具有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中具备了幻想和想象的特点,因此具有很强的美观性和实用性。随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陶瓷的审美价值仍然在延续,从而满足了现代家庭装饰的需要,将陶瓷艺术应用于家庭装饰的过程中,才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提高整个家庭装饰的质量和水平。就目前而言,现代家庭装饰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实用性,更加强调装修的简单化、装饰的重点化,因此半透明的陶瓷装饰成为现代家庭装饰的首选,不仅增加了整个装修的艺术性同时体现了美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冷漠性导致人们对于怀旧色彩、自然色彩的追求日益强烈。[1]

例如,在进行卧室装修的过程中,强调的睡眠和休息,因此不能使用烈的装饰物,应该选择温暖、宁静、安静、平和的装饰物,可以选择带有自然风景的亮度较低的陶瓷台灯,其优势就在于体积小、质感优美,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还能够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从而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进行睡眠状态。在进行书房、厨房装饰的过程中,需要融入高冷的强烈的色彩,但又不失文化底蕴,这时就可以选用一些刻有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的陶瓷书架、笔筒、砚台等,这样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将陶瓷艺术广泛融入现代家庭装饰中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陶瓷艺术功能

陶瓷艺术不仅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这也是能够将其广泛应用于家庭装饰中的重要意义之一。现阶段,人们对于传统的工业装修材料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使用陶瓷制品能够真正发挥其优势,提高整个陶瓷使用的坚固性,防止其出现酸碱、变味等情况,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还能够提高陶瓷艺术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进行家庭装饰的过程中,将陶瓷自身的色彩、功能、造型以及内涵都融入其中,能够增强整个家庭装饰的实用性,发挥陶瓷艺术的作用。

纵观我国陶瓷的整体发展历史,涉及了餐具、茶具、灯具、洗漱用品等多个方面,能够分为卫生、生活、摆设等几大类型,可见陶瓷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比如可以利用陶瓷制作墙面、茶几面、洗脸池等,这样能够改变过去传统的水泥钢筋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作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整个家庭居住的温暖系数,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另外,厨房中可以增加一些非纯白色的陶瓷用具,这样能够美化餐厅,提高食欲。

三、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发展前景

在整个现代家庭日常生活中,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情淡化,因此为了提高整个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不仅需要借助水泥钢筋确保居住的安全性,还需要选用陶瓷材料提高舒适度和温暖度,这样能够赋予整个居住环境生命力。在未来将陶瓷制品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装饰过程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能够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发挥整个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一个台灯、一件陶瓷、一面墙壁都能够提高家庭装饰的质量和水平,优化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应用效果,可见陶瓷艺术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未来陶瓷艺术将给现代家庭装饰注入大量的新鲜血液。[2]

四、促进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发展的有效策略

现阶段,要想提高整个现代家庭装饰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将陶瓷艺术融入其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创新传统陶瓷艺术发展模式和方法,真正将一些优秀的陶瓷艺术和作品融入现代家庭装修和设计过程中,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现代家庭装饰方案,注重冷暖搭配和颜色变化,从而丰富整个现代家庭装饰的内涵;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家庭装饰设计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整个家庭装饰的重要性,将陶瓷艺术更好地融入其中,多学习、多借鉴、多请教,将一些先进的陶瓷文化和理念融入现代家庭装饰设计的过程中,从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五、结语

陶瓷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因此将陶瓷艺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装饰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现代家庭装饰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现代家庭装饰的效果。总之,要想将陶瓷艺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装饰中,发挥其积极意义和作用,需要相关陶瓷制作师、家庭装饰设计师以及广发住户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陶瓷艺术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满足广大住户的日常需求,提高整个现代家庭装饰的水平,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德化八达陶瓷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芦桂珠(1969―),女,福建人,大专,高级工艺美术师。]

参考文献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3篇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中华大地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变革纷繁,南北对流,民族交融,互渗互促。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玄佛交流、中外民族互动造就的独特的时代风格使科技不断创新,成果迭出。哲学思辨和陶瓷艺术的审美活动也异常发达,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秀骨清相”的审美特色和“静谧超然”的审美意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陶瓷艺术宣告“瓷器时代”的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陶瓷迅速取代陶器、漆器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之一,并先后在南北方发展起来。此间南方陶瓷发展迅速,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出现了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等著名窑址,后期逐渐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以青瓷为主。青瓷造型端庄、瓷质细腻、釉质莹润、光泽晶莹,淡雅秀美,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青瓷是早期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代表性品种。北方陶瓷发展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一种独特的、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白瓷”。白瓷造型雅致,胎釉白净,胎质浸润,装饰自然。白瓷的烧造成功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由此,陶瓷分为青、白两大体系,并驾齐驱地向前发展。西晋晚期,首创了“釉彩”,釉彩是瓷上彩釉装饰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转折点,陶瓷造型与装饰的演变,记录了先民们的思维进步,承载着厚重深远的精神内涵。魏晋南北朝被誉为瓷器真正成熟的时代,是中国“瓷器时代”的开始,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简约、幽雅,以及“秀骨清相”的审美取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玄学、佛教与艺术自觉成为陶瓷艺术审美取向的主要因素。玄学兴起,崇尚清闲不为、超然物外,提倡个人悟性的自由创发,追求质性自然,表现出玄虚、超脱、恬静的美学思想。士大夫们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儒道合流,形成了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士人“清、秀、神、俊”的审美趣味日益彰显,它通过士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来,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陶瓷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题材,并钟情于植物、花卉纹饰,寓于简淡、玄远的意味。修长的造型体现了士人的“秀骨清相”的审美趣味,质地色泽的青瓷给士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佛教的传播和盛行,使陶瓷艺术变革成为新的时尚。佛教的自然浸润,催化了人们对艺术的自觉,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随处可见。佛教艺术的发展,使陶瓷艺术开始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并引起了陶瓷风格的发展变革。佛教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对陶瓷艺术进行渗透,在佛教的影响下,陶瓷造型向瘦俏、高耸的方向演变,给人以端庄俊秀之美。这正是玄学的“秀骨清相”与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玄佛思想与精神的交融。使本时期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清秀、空疏与气韵生动的美学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精神上感受到惶惑、迷惘,甚至悲哀,只能寄希望于来生。因此,厚葬盛行,随葬品的大量需求,从客观上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人的意识全面自觉的时代,是人的精神极度解放,人格、思想极为自由的时期,也是富有艺术创造的时期。这种自觉的艺术精神反映在陶瓷艺术作品中,先民们的创造从“教化”功能转向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从陶瓷作品中可以看出,装饰题材更为广泛,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也表明了人对生活的向往,作品中展现出自然清新的视觉效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因此,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陶瓷艺术审美从造型特征、装饰特征等方面得到明显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早期基本上承袭汉代的造物,器物造型比较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多以青瓷为主,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器型是由浑圆逐渐向瘦高发展,器皿平底较多,罐、壶多有系耳。常见器型有:壶(盘口壶、天鸡壶、扁壶等)、罐、尊、碗、盘、钵、杯、熏炉、灯盏、砚等。其中以尊、壶最具代表性。西晋青瓷的造型注重器型功能与审美相结合,体现朴素、大方的风格,如鸡首壶、兽型器均有所见。东晋陶瓷发展迅速,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陶瓷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高瘦发展,呈现出清新、秀美的审美特征,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是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器型。佛教的传入不仅仅表现在造物的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陶瓷器型设计上。佛教与器型的融合,一直是佛教运用造型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构成了造物形式的新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为装饰的青釉陶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富有时代特征的造型。如河北省景县出土的莲花尊(图1),尊的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浮雕,上腹、肩到颈、首,犹如一只精美的大杯倒扣其上,和谐且层次分明,节奏和韵律凸显,这是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整个器物造型宏伟庄重,匠意新颖,设计别致,线条优美。折射出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特殊写照。北方陶瓷造型粗犷雄伟、凝重朴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齐时首创了白瓷,白瓷造型雅致,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本时期陶塑艺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以人物和动物的陶塑尤为生动。如西晋“青瓷对坐佣”,似乎是两个官员对坐,既像是怒目相争,又好像正在交谈,简洁而又传神。

装饰的演变往往影射着时代的变迁,陶瓷装饰也是一样,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革新,并展示出不同时代的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主要体现在纹样装饰和釉彩装饰上。随着儒家礼教的衰微,崇扬个性和品格的玄学在东晋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陶瓷艺术的个性化和表现技巧的提升。从装饰纹样看,汉代的程式化的装饰题材已逐渐退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由朴实敦厚、繁丽复杂向秀骨清相、幽雅瘦高的方向拓展。其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趣味。刻画、压印、堆贴、塑饰、雕镂、釉彩成为流行的装饰方法,装饰题材丰富多样,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为主。几何纹多沿承早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装饰,一般装饰于陶瓷的口沿或肩腹部。动物纹也被运用于陶瓷器装饰以及墓葬俑的形象之中。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使用广泛,如器物上常装饰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逼真,纹饰质朴。这种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审美意识。植物纹使用最为广泛,植物纹成为本时期极具特色的装饰。植物纹多装饰于器物肩部,作为图案的边框。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佛教图式为陶瓷装饰的题材增添了新的内容。与佛教教义相关的禽、兽、佛像和飞天纹,以及植物纹样中的莲花、忍冬以及莲花化生等日趋增多,并成为流行纹样,莲花是佛门圣花,象征圣洁。作为佛教符号的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之一,是外来物质文化的代表。莲花纹和忍冬纹的运用与佛教融合而被赋予宗教意义,南朝的青釉刻花壶,腹部上下有凸雕仰复莲花瓣纹饰,在两层莲瓣之间,有相连的卷草花纹。这类莲花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运用于碗的外沿、盘沿、壶身,有的与形体融为一体,增加了器物造型的美感,还有的将花瓣用堆贴形式予以表现,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类装饰,在越窑中普遍以莲花为装饰,在碗、盏、钵的外壁和盘面普遍划饰垂线仰莲,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莲花纹是中国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植物纹样,也是中国装饰史上延续历史较长的植物装饰图案。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题材装饰的应用也有所见,黄釉瓷扁壶便是其代表作品(图2)。该作品形象生动,工艺精美,装饰独特。壶体两面用舞乐的浮雕人物装饰,一人在莲花上舞蹈,左右二人弹奏琵琶,击钹,吹笛,打拍,奏乐配舞,作品中琵琶和婆罗多式的舞姿代表西域的少数民族。此壶的设计折射出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釉彩装饰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段,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釉彩装饰。魏晋南北朝陶瓷清秀的造型蕴含着先民对现实的超越及对自由的追求,陶瓷釉色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西晋晚期已在陶瓷上装饰褐色加彩,使其更为活泼,至东晋甚为流行。这种彩釉是一种青釉。青瓷又称“绿瓷”,是―种在坯体上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并以浙江越窑的青瓷为上乘,其胎呈灰白色,质地细密,釉色泛青,质感如玉,深受人们挚爱。

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晋初墓中,发掘了一件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图3),整个器型呈圆形,盘口,束颈,平底。胎上通体用褐彩装饰,外施青黄色釉,釉层厚薄均匀,上腹部饰一周贴塑。 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是目前所见以绘画形式装饰的最早釉彩陶瓷作品。它改变了青瓷釉面色彩的单调,首创了釉彩,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为以后的釉下黑彩、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的问世开了先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高超,陶瓷在釉色上发生极为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北魏发明了白瓷,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这是我国最早的白瓷。如河南巩义白河窑出土的白釉瓷碗(图4),从胎釉分析,均为白胎器内施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器心多有积釉,器表腹下垂釉者也占一定比例,满釉和半釉者均有,多数施釉均匀,釉薄而滋润,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部分白釉陶瓷白中泛青,这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演变的趋势。白瓷的问世,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在原料的使用和配方的改进上有了重大突破,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整体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其装饰陶瓷体现出简洁单纯、自然清新的特色,充分发挥了釉色的交融作用。取得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在300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之一,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为后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陶瓷艺术“瓷器时代”的开始,推动了中国陶瓷艺术走向另一个巅峰。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3.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淞贤:《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 王 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8. 夏燕靖:《中国设计艺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9. 高 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线条;陶瓷彩绘;作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29-01

为了促进现代陶瓷彩绘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需要重新认识线条的作用,加强线条在陶瓷彩绘中的充分运用,使陶瓷彩绘能更长久的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线条是陶瓷彩绘的灵魂,是陶瓷彩绘的语言。加之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感情不同,往往赋予线条不同感情内涵,不同的线条表现形式,达到不同的艺术境界。对陶瓷彩绘中线条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让艺术家发现线条的精髓,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陶瓷彩绘的艺术效果。

一、线条意义的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线条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西方文化中,艺术家往往运用线条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来体现事物的面和体积,特别是在绘画和雕塑中的应用,然而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艺术家往往对线条具有独特的理解,比如艺术家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中的线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具有浓郁的意味,并通过程序化手法将原有的线条进行重新组合,实现新艺术的创造。因此,在陶瓷彩绘中绘画师傅通过大量运用线条,表达自己的设计内涵。为了更利于在陶瓷上进行线条的勾画,陶瓷制作师傅往往会对坯体进行打磨。此外,陶瓷彩绘中运用的线条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抽象的线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抽象的线条往往作为连接陶瓷与外界的轮廓线;第二类是直观存在的线,通过真正存在的线直观体现陶瓷绘画的含义。直观存在的线往往是通过刻刀雕刻、釉面开片和颜料勾画等形式产生。虽然直观存在的线和抽象的线存在明显的区别,但并不意味着二者相互独立。在陶瓷彩绘中,两种线条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同时运用,不仅增加了陶瓷彩绘的创作形式,还丰富了陶瓷艺术的深层含义。可见,线条在陶瓷彩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线条的存在为陶瓷彩绘艺术增添了亮丽色彩。

二、线条在陶瓷彩绘中的作用分析

(一)线条作为陶瓷彩绘的基础

作为视觉艺术形态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线条不管在纸上还是在陶瓷彩绘上都得到了充分运用。线条不仅构成了陶瓷彩绘的骨架,更体现了陶瓷彩绘的精神。通过对陶瓷彩绘上的线条观察和当代美术中艺术理论的研究,线条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艺术家的独特眼光,表达了艺术家的精神内涵,阐明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内在联系。在用线条进行陶瓷彩绘时,艺术家往往采用移动的视角进行,通过“尽其精微”的手法展现陶瓷器物的形态和寓意。此外,通过对线条的线势变化、线性变化和墨韵变化赋予陶瓷空间感,使陶瓷彩绘的造型风格和特点展现出来。因此,线条作为陶瓷彩绘的基础,不仅体现了陶瓷彩绘的视觉表现力还概括了客观事物,让陶瓷彩绘不再是单纯的绘画形式,达到新的艺术境界。线条在陶瓷彩绘中既体现民族的文化特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线条作为陶瓷彩绘的艺术语言

由于陶瓷自身的特点,使其语言系统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线条作为陶瓷彩绘的语言,不仅展现了事物的形态,更展现了事物的内涵。在陶瓷彩绘过程中,艺术家利用线条进行事物的抽象表现,让陶瓷彩绘艺术具有抽象美。只有将抽象的线条美与立体美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线条的表现力,体现线条的最大价值。因此,将线条作为陶瓷彩绘艺术语言展现了陶瓷的形态自然特色,让自然规律在陶瓷彩绘中展现出个性特色和陶瓷艺术超越时空界限的艺术张力。线条的语言作用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可以运用不同线条展现不同的质感,展现事物的结构。比如用铁线的线条展示凝重的叶子;用中锋润笔线条描绘草本茎。此外,不同线条的运用可以暗示空间关系,比如用线条的疏密来展现事物的虚实和事物的远近。其中陶瓷彩绘中严谨的线条安排透漏着自由和开放,用线条的合理组合展现独特的艺术韵律,用线条形成的夹角空白描绘特定的艺术感。另外,陶瓷彩绘中的线条还展现出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并不等同于西方艺术中的焦点透视,而是通过“步随景移”的手法,在陶瓷彩绘中展现事物的前后关系、左右关系和上下关系,比如运用厚实的线条描绘近物,运用色浅的线条描绘远物。

三、结语

陶瓷彩绘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在陶瓷彩绘中线条的运用将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升华。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研究者要深入研究线条在陶瓷彩绘中的作用,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和创新,促进陶瓷彩绘事业的发展。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5篇

在现代艺术运动的推动下,现代陶艺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陶艺分道扬镳的发展态势。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现代陶艺更重视作者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和思想观念,具有更多的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突破了传统陶艺守成趋同的表现模式,以新材料、新手法、新观念不断开拓新的创作理念,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人化、风格化的艺术特色。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其综合性的表现能力和审美取向,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视觉和造型习惯,而更多表现的是陶瓷语言与人的精神关系。现代陶艺有效地拓宽了陶瓷艺术创造领域,使其艺术流派和造型手段更趋丰富多彩。

一、现代陶艺所赋予的内涵、个性

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技艺的积累。

生活经验是艺术家获得素材和领会技法的摸索过程,是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一位真正的陶瓷艺术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现代陶艺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现代陶艺家们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内在精神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现代陶瓷所运用的材料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范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

在现代陶艺的制作中,原料的取材是不拘一格的。与多种材料的结合、并用、渗透,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使现代陶艺既有丰富的表现性又有充分的协调性,表面装饰和空间处理也登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现代陶艺注重质地性能,不讲究是粗糙还是精细的原料,取材也不再仅限于瓷泥和陶泥,而是有意突破传统陶艺原料的使用范围,利用泥料的不同特性,发挥各种材质的潜在美感,只要能经窑烧的泥、沙等材料都可用来为之服务。不同的材质产生的不同颜色和质地使作品变化丰富,展示了文化艺术与自然的交融。自然、朴实的陶艺品,通过对泥土和火的深刻理解,赋予艺术情感恰如其分的表现,讴歌永恒不变的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带给观者自然真实的感觉,也应和了现代人以充沛的心性去体味、感受生命价值和人生过程的要求。

三、现代陶艺所追求的形式美

现代陶艺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艺术运动的产物,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现代陶艺在追求形式方面较之传统陶艺更为丰富多彩,在审美观念方面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现代陶艺已走进了纯艺术领域。相应的,现代陶艺要求陶艺家们要尽可能地去不拘一格、不求一致,尽其所能地发掘和发挥,表现其形式美。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陶艺家们尝试把现代雕塑、印象画派的语言植入现代陶艺的装饰和造型中,形成了现代主义的新内涵、新风貌。这种陶艺的存在形式,不论造型或装饰都是较抽象的,尽可能表现人的感情、意念,追求作品的寓意性、哲理性有效拓宽了欣赏者的联想空间。

当代设计中“拿来成分”的增加,需要艺术家在创作陶瓷艺术作品时用广阔的视野、宽容的胸怀去观察理解外来文化中的众多艺术形态,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后现代风格在陶艺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陶艺家几乎都在探索如何表现自己所理解的陶艺的“后现代”语言。在这里,作品的意义不再是确定的和现成的,而是模糊的,各种元素、各种符号都可以在作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观赏者只有通过自身“二度创作”式的参与,才可从自己的想象、思维、兴趣中寻求自己所理解的意义。这点可从陶艺家的创作中得到证实。

四、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6篇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陶瓷装置上的表现为例,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艺术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和整理出可以在装置艺术上运用的中华文化中的造型元素和蕴含的民族精神。古代文学传承了深刻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但其在现代社会中想要深刻的理解古代文学,对受众要求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内涵并且对于向非亚洲地区传播业具有很大的困难因素,使要其发展和发扬,就需要一种更直观、更大众的艺术方法。而当代装置艺术是一门兴起不久的当代艺术门类,尤其在国内,装置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古代文学与装置艺术结合不仅为古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发展传承的思路也为装置艺术提供了更具内涵和民族特性的课题,无论对古代文学还是装置艺术都值得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和创新。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陶瓷装置;民族特性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所以本次研究的目的集中体现在如下两点点;1)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代文学在现代设计上被应用广泛,但在陶瓷装置艺术上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丰富古代文学在当代陶瓷装置艺术上的表现形式。2)陶瓷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材料的使用上丰富多样,但在陶瓷材料使用的形式上,和传统文化结合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创新空间,所以第三点目的是丰富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2、研究意义1)用当代陶瓷艺术的语言作为载体来演绎和再现古代文学中的精神内涵和主题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2)当代艺术拥有无国界的特性,陶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陶瓷材质作为载体让中国文学和陶瓷以更当代和更直观的方式走向世界。

二、考察研究

概念的界定:1)中国古代文学广义上指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按照文学史的划分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2)装置艺术装置艺术实际上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三、明确设计立意和设计目标

此课题设计定位主要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学这种文学形式中所展现的时代审美和民族精神进行学习研究和分析提取。将其作为作品创作时的思想来源和形式来源融入陶瓷装置中,丰富陶瓷装置的思想内涵和陶瓷材质的运用思路,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四、设计考察的整理和分析

1、中国古代文学中美学意境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的重要特点就是用文字传达出一种意境,所谓意境,刘禹锡曾经这样定义意境,即“境生于象外”,在古代文学中,意境是作者将客观事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入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一是从作品的角度出发,读者从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影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构建出作品中的意境世界。二是从作者出发,通过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从主观意识上分析出作者想要构建的意境内涵。

2、当代装置艺术中文化内涵的传承前文中多次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装置艺术作品虽然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并不阻碍其在思想内涵、意境表现上的最求。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巧妙的运用在陶瓷装置艺术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当代艺术有着比文字丰富很多的表现形式,当代陶瓷装置艺术的思想内涵和意境构造上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内涵和意境能够深刻当代陶瓷装置艺术的的内涵也能够将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以另一种视觉感受和更为现代人接受的一种直观感受进行传达和推广。

五、作品创作过程

1、作品创作特质1)造型形态特质通过前期的调研考察和文献研究,对本次设计的造型特质提出来几个关键点,即当代性,极简感和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显著元素和意境内涵。所以在作品中贯穿的造型就是从伯牙子期的故事中提取出高山流水、清风明月的意境元素进行实体化,几何化的演变和再设计。2)色彩形态特质本次设计重点在“清风明月”中,以几何形演变的基本型为造型,将夜晚的黑色和一轮明月的光亮的黄色为色彩形态的创作来源,将伯牙子期相互欣赏的纯粹之感以颜色的碰撞而又清晰的的颜色分界表现。

2、《鹿月之夜》创作过程1)草图确立在草图绘制的过程中,清风明月中的一轮明月成为了笔者的灵感来源,月亮并非一直明亮悬挂于夜空,月有阴晴圆缺,作品可层层叠加,表现出月亮的变换,也可合盖起,只露出微弱的光色月光,但揭开便是一片皎洁的月色,笔者旨在通过作品与观者互动的过程中传达笔者想要表达的作品意境,将清风明月下的伯牙子期的故事的跌宕起伏用月亮的阴晴圆缺。2)效果呈现最终效果以一种重复的平衡有光亮的形式体现,大大小小的月圆月缺亦是代表着众多人的人生起伏,每个独立体都是半圆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圆,但尺寸大小不同,镂空也不同代表着知音难觅的含义。

六、结语

通过这次课题项目的研究,初步实践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陶瓷装置艺术中的应用,笔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当代陶瓷装置艺术的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创作的题材和灵感来源,实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元素在装置艺术上的多元应用。该课题还有继续研究和拓展的空间,即如何巧妙地,更具现代设计感地把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陶瓷装置艺术相结合,使装置艺术更具有中国美和意境。

参考文献

[1]装置艺术在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碰撞之美郭云齐鲁工业大学2014.

[2]中国汉字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崔慧慧山西师范大学2015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图式语言;视知觉;视错觉;语言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43-01

图式语言是对已形成的认知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视觉表现程式。也就是说,人通过视觉感受世界,获得各种信息和社会经验、个人情感等,然后通过“图式”对这些信息经验等进行加工处理和综合分析,最后转换成视觉形象。这种表现程式反映了认知者的社会经验,情感动机和精神影响等,所以不同认知者由于社会地位分工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人情感不同,对同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图式语言。

陶瓷艺术有自已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造型和装饰。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语言形式造就了陶瓷造型上的千变万化和装饰上的姹紫嫣红。陶瓷艺术的造型语言通常包括在制作中所用到的泥、工具、工艺技术等。釉、火、装饰纹饰等都是用来表现陶瓷艺术的装饰语言的重要方式,同时它们也制约着陶艺语言的特征。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陶艺更注重精神领域的探索,突破了传统陶瓷艺术的惯用形式,借用所有艺术领域的一切技法,追求形式上的真正自由。通过其造型语言、釉料和展式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创新。很多陶艺作品就是综合运用了绘画、设计、版画等多种造型语言,这些语言形式通过以下方法呈现。

一、造型中的置换图式语言

在原有的陶瓷形式美基础上,运用对相似形的置换图式语言,正体现陶瓷艺术审美情感物化的艺术过程。陶瓷的实用价值性和超越实用的精神性,首先就是体现在造型上。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艺技术的反映,而是精神和审美的体现。作为审美对象,陶瓷的造型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美学的过程。所以陶瓷艺术的形式美是进行陶艺图式语言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但这并不是终点,将部分造型巧妙的用置换图式语言进行表达,使之产生巧妙的视觉效果,突出作品蕴含的深层含义。图中的陶瓷作品,正是运用了置换图式语言将从杯中倒出的咖啡置换成了一对亲吻的恋人,为本来单纯的作品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用醇香的咖啡和恋人的甜蜜进行置换,不仅在造型上给人留下深刻视觉印象更是让观者体会到甜蜜和柔情。

二、视知觉的“欺骗”

在陶艺创作中结合混维图式语言来进行意向的表达。因为混维图形创造了一种新的视知觉,它打破了人们传统的逻辑思维,在平面二维的空间上创造出不可能的三位视错觉图形。视错觉可以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就是利用心理学、物理学等科学原理,通过图形元素的叠加、错位、变形等方式愚弄人的视觉。也许这些图形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或主题思想,只是一些色块、线条的堆砌和组合,但是它能够通过建立迷惑、奇妙、模糊的空间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带来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将这种视错觉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正是创新关键所在,陶体本身的三维空间为视错觉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如在陶艺家Marianna Hallberg的作品中,就是通过线条、色块的的变化,再与造型本身的立体结构相结合。作品正面是在二维平面上运用色块等方式形成的三维视觉效果,作品的后半部分又是用富有体积感的造型与前部分图形相呼应,使视觉上出现混淆。

三、主体物与背景间的视错觉

在陶瓷艺术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专注于陶瓷作品本身,主体创造者常常会比较孤立的考虑陶瓷作品的纹饰、材料、造型、色彩美等,希望能创作出形式独特,造型吸引人,装饰有内涵的作品。但是很少会考虑到作品本身和展示空间的关系,这也是由设计师的思维所决定的。在设计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是用的比较多,图式思维对于主体创造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但往往用的最少。从日本设计师草间弥生的现代陶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强烈的图式思维能力,作者已经摒弃了传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从外界获取新信息、新感知,力求从某种事实中寻找新的关系。她的作品通常置身于一个大的环境当中,作品本身的装饰纹饰与环境空间形成一致性,使整个场景也成为作品不可割分的一部分,浑然天成。从整体看视觉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图案,当走进看局部又会发现作品本身的形状,这种视错觉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陶瓷艺术的意义范文第8篇

陶艺作为跨界艺术的代表,综合性特征明显。一般陶艺分类上按功能来分,主要有陶艺饰品、生活陶艺、陈设陶艺、建筑陶饰等,按类型来分有陶板画、陶艺雕塑、陶艺浮雕、实用器皿等,如果把陶艺放在现代艺术的范畴里,则陶艺跨越了众多艺术种类和表现形式,陶艺与绘画、设计、雕塑、综合材料、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性艺术的代表。拿瓷板画来说,过去只是陶瓷的装饰手段,在20世纪,珠山八友在瓷板画中加入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使瓷板画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现代瓷板画以陶釉等材料为媒介,吸收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等成为独立画种,也可以切入当代艺术,比如成为装置艺术的某个组成部分。现代陶艺的形式丰富,它可以是平面的,以绘画的形式任意自由地表现形、色、肌理效果;可以是立体的雕塑作品,发挥其材质的独特性;可以切入综合材料艺术,拓展了传统的陶瓷语言,同时表达某种观念;可以出现在影像、装置作品中,成为独特的艺术媒介,因此现代陶艺比其它艺术种类更充分、自由地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陶艺真是无所不能,这正是其成为当代艺术代表的重要条件。

一、陶艺教育所承载的当代文化内涵

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像美国虽然是现代陶艺的发源地之一,却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日本文化也没有中国文化深沉博大,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现代陶艺的代表国家。当然现代陶艺也不是横空出世,美国文化正是吸收了世界各国文化而形成了自身特色,日本同样借鉴了东西方文化,包括中国陶瓷文化的成就,形成了本民族的陶艺特点。比如日本把中国的绞胎装饰纹样应用于现代陶艺制作,许多西方现代陶艺家从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得到很多启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既是财富又是个包袱,当我们沉醉于古人制作的陶器器型的标准规范、釉色的精美绝伦时,我们猛然发现复制再也无法达到古人的高度,如果不另起炉灶,只会重蹈覆辙,如果我们不打破传统的审美原则,中国陶艺的辉煌只能停留在历史博物馆和古董市场里。“传统陶艺生产的审美惯性和官方对待陶瓷行业的态度及类别划分造成普通大众对于一些‘纯艺术’门类的‘创新’还能持一种相对宽容的心念,而对‘陶瓷’的创新是相当的不理解,使中国当代陶艺的起步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比其他艺术门类显得更加沉重和复杂。”[1]中国的陶瓷艺术长期被纳入设计工艺体系,离不开实用、经济、美观的功能型产品生产要求,对现代陶艺是个束缚。陶工有高超的制作技艺,但分工严密,缺少独创性是其主要缺陷,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难以使陶艺人脱胎换骨般地转型为创造型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无视现代艺术的发展,只关注于自身的技艺,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学院成为发展现代陶艺的温床,首先它没有传统观念的限制,师生们乐于接受现代美学的影响,创造上可以不拘一格,敢于借鉴任何陶艺的新观念,对传统陶瓷艺术也能传承和吸收。再者师生们一般不受功利性目的限制,师生们既是拿来主义者,又是陶艺创新的主要力量,陶工因为生存要求需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师生们则可以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潜心创作,所以现代陶艺在中国发端于学院就不足为奇了。

发展现代陶艺并不能抛弃传统陶瓷文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恰恰是从传统陶瓷文化切入,从中国文化符号切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语言,陶艺涉及技艺和创造力,没有关于陶瓷技术方面的知识,再好的艺术家也无法实现其创造,因此现代陶艺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陶瓷生产,从民间的陶瓷作坊中学会制陶技术,然后才能进行自由创作。把孩童时代玩泥巴的兴趣,逐步发展为专业的素养,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就不会有现代文化的产生,现代工业文明带给我们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机械单调和重复,传统手工业文化淳朴、自然的方式,使我们身心受到熏陶。修身养性,培养审美情趣也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方面,陶瓷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陶艺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从陶瓷文化的发展,可以管窥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陶俑,可以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中国的陶瓷茶具,所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审美观念、禅宗哲学;中国各个时代的陶瓷艺术,像秦汉的雄浑大气,宋元的清雅端庄,明清的富丽华美,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陶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中国高校的陶艺教育尽管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始,但长期被划分在工艺美术的范畴,脱离不开实用美术品的束缚,使得现代陶艺的推广严重滞后,师生的创作观念受到束缚,长期以来,现代陶艺不受重视,在陶瓷产区和民间作坊,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以致无从推广,现代陶艺长期以来仅限于学院内小范围发展。由于对现代陶艺的不理解,甚至分不清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的区别,对现代陶艺重视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尽管目前有许多学校开了陶艺课,社会上也有大量陶吧等玩陶场所,由于软硬件投入不足,大多仅限于拉坯、画陶、玩陶泥等简单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学习陶艺还很困难,与现代陶艺的创造性要求相差甚远。把陶艺教育从工艺美术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使现代陶艺的纯艺术性得以发挥,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得以体现,是现代陶艺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没有此等观念和意识,高校陶艺教育只会落入传统陶瓷制作的俗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中国现代陶艺的理论建设滞后,使得现代陶艺教学上出现模糊的方向,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理论刻不容缓。许多陶艺家的经验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传统陶瓷理论也很少得以总结并被分享,这使得中国现代陶艺界理论名家寥寥,著作不多。

对现代陶艺的研究涉及对当代艺术理论的理解,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索一直伴随着艺术的探索,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很大的不同,学院教育应该拓展现、当代艺术的教育,为现代陶艺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2]。艺术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真理,所以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在陶艺作品中许多作品并非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表现存在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真理。与此观点有些相似的是当代著名学者阿瑟•C•丹托在其文章《艺术和意义》中指出:“使艺术成为艺术的并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东西,这便解释了为什么要弄清楚艺术是什么,就得如此依靠作品的意义,而后者正是艺术评论之所求。”[3]在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其它艺术风格的忽视,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千人一面的现象,在陶艺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性和独创性应受到重视,但如果在观念上受制于写实风格的影响,则很难打开现代陶艺之门,在现代陶艺中,即使同样是制作一个瓶子和罐子,由于其后隐含的艺术本质和现实存在并不一样,因而赋予作品以新的含义,有别于传统实用的瓶子或罐子。

再者中国陶艺教育投入不足,一般性院校的陶艺设备不足,相比西方陶艺教育的普及和设施完善,师生们很难享受到烧成作品后的,往往仅限于造型的训练。中国传统陶艺观念的发展还使技术和艺术严重脱节,陶艺圈内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陶艺家寥寥,有些传统工艺师以大师自居,但在观念上全无创新,作品虽然在市场上受追捧,但却无法与现代艺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有强烈的陶艺创作热情,却忽视陶艺技术要求,无法把握陶瓷的技术而使现代陶艺陷入粗制滥造的地步,或者不懂基本的美学原理,视丑为美,混淆了大众对现代陶艺的审美判断,以为粗糙、残缺、狂放、不完美就是现代陶艺的标准,简单的认识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严重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文化产业对陶艺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创作者、推广者、接受者形成的一个产业链条。陶艺教育既培养了创造者,又培养了欣赏和接受者,但对现代陶艺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当代艺术的受众有限,就像一般大众,宁肯买一个碗、罐之类的实用器皿,也不肯为看不懂、无用的现代陶艺买单,这就要求现代陶艺不但要培养创造者还要培养懂得欣赏现代陶艺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