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 负面新闻 法律认知

网络媒体是一种具有强大融合功能的传播媒介,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网络媒体可以通过链接、复制、转载等功能,整合其他所有大众传媒的信息。同时网络具有传播的快捷性、信息的丰富性、表达的新颖性、空间的虚拟性、参与的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着深刻且广泛的影响,网络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各种信息需求旺盛,对网络信息趋之若鹜。可以说当今的大学生使用网络、参与网络互动,进行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网络信息的来源是复杂的,其内容参差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不良价值观念肆意泛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不良的网络信息、虚拟自由的网络环境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观的认知。

一、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很多涉及法律内容的文章在网络中传播,大学生们从中获得了对法律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但这种认知往往是感性的,不能使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同时,网络负面新闻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和法律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度、守法态度上的心理体验和评价。法律认知包括心理的认知、观念的认知和守法态度的认知,这个认知是一个由浅层认知到深层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化的过程。当前,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负面新闻影响大学生遵守法律观念的形成。从司法部门的有关数据统计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法律观念较强,他们自觉遵守法律,在自己的生活、社会交往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心理上认同公民守法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意义。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守法观念处在自觉认识的边缘,他们之所以守法,是害怕被法律惩戒,而不认同作为社会个体应当守法。大学生守法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周围社会个体因违法而遭受惩戒产生的警示作用的影响。同时,当前网络新闻中传播的法律事件,也对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的形成发生了正面或负面影响。网络新闻中不恰当的犯罪情节描述,犯罪分子逃脱的报道,犯罪分子面对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后的“坦然自若”的报道,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违法犯罪产生了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大学生从中学会了犯罪的一些手段和方式,显然网络负面新闻无疑催化了部分大学生违法犯罪欲望,对他们遵纪守法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2.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产生了怀疑。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视法律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应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认识。当前,网络媒体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使大学生们看到了依靠法律权威,正确维护合法权益的正能量,看到了法律的惩恶扬善,认识到了法律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对社会各方面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稳压器的作用,它是平衡社会关系和利益,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利器,在社会稳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前,负面新闻的报道也使得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一些权大于法的新闻报道和媒体表现出的无奈,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尊严认识、地位认识大打折扣,一些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权力可以极大地干扰法律的正常运行,社会关系可以瓦解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中起到的作用,由此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自主地在受到法律侵害时,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寻求社会关系的帮助。因此,网络负面新闻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认识产生了冲击,对法律的尊严和地位产生了怀疑。

3.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受到了冲击。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精髓的民主与平等观念,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持肯定和认可态度,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完善发展,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受网络负面新闻不全面报道的影响,且大学生法治观念尚处于不完善时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使大学生的法治平等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才是完全的民主,对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消极情绪。

4.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发生失衡。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内涵的核心,权利与义务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等关系,世界上不存在无任何权利的义务,也不存在无任何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只有权利与义务达到统一,相互依存,权利与义务才能符合法治理念,才是正确的法治观念。但是,当前网络负面新闻的宣传,使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发生失衡。网络媒体中报道的诸如个别领导干部,不履行相应义务的新闻,普通老百姓只见履行义务而不见权利的新闻,使得部分大学生将这些社会个案现象误认为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导致了大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的偏差与失衡。

5.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动摇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既是对当今社会司法机关的信任,也是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负面新闻的报道,使得大学生对当前司法机关是否能够公正执法、是否能够公正审理、是否能够判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甚至有的大学生不相信司法机关能够按规定履行司法程序,不相信司法机关能够不徇私情、一视同仁地执行法律。

二、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影响的原因分析

针对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规避网络的负面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增强与法律素养的提升。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还不完整、不全面,因而难免对网络中的负面新闻缺乏正确的判断、理性的思考,其法律认知出现偏差和失衡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网络对求知欲望强烈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其中的负面新闻也往往带有很强的诱惑性、感染性,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负面新闻所倡导和宣传的不规范、不完善的法律理念,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在当前网络媒体环境下,其中的负面新闻、负面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认知上的影响。

在此网络媒体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法律认知素养的提高,法治观念的增强,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尤其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如果高校不重视网络的作用,对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不予以认真对待,就会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指导,对法律的认知只能处于放任、自发状态,必然制约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同时,我国高校当前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滞后现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丰富素材,法律观念是不稳固的,一旦网络中出现涉及法律方面的负面新闻,就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产生冲击。

三、应对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影响的策略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针对这种问题,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推进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提高。

1.加强新闻立法,遏制负面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当前,国家应不断完善新闻立法,规范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强对新闻行业相关的法律规制。同时,也要加大对传媒市场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新闻行为的监督、规范,针对检查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制止、打击。要发挥新闻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出台和完善新闻机构从业行为标准,增强新闻传媒机构的新闻自律意识,加强新闻行业的自律建设。

2.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其科学应对媒体的能力。面对来源复杂的网络海量信息,大学生应明辨是非,科学分析其中的“真善美”与“ 假恶丑”,应具有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去伪存真的能力,理性对待各种信息的干扰。媒体素养是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环境下,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抗干扰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应对媒体、认识媒体、辨别媒体和驾驭媒体的能力,使他们免受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

3.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教育。当前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着重视法律知识掌握,而轻视法律认知的问题,存在着重视感性认识教育,缺乏大学生对法律理性认识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应丰富大学生法律观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选择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和趣味性的网络信息,来开拓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视野,通过案例教学、典型法律案件分析,提高大学生应对法律事件的能力,使大学生法律认知的水平得到提升。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法律文化的宣传。校园网络不同于大众互联网络,它具有典型的育人功能和特征,高校应重视培育网络育人文化,发展网络育人文化,传播网络育人文化。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校园网中的法律文化的宣传,结合大学生实际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开展网络法律活动,宣传法律文化知识。应从营造法律育人氛围,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等方面,加强对校园法律文化的宣传,通过网络法律文化影响和教育,使大学生法律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面对网络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产生的不良影响,必须在正视问题存在的基础上,弄清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法律认知教育。在注重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应当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作为新闻媒体,要积极改善传媒环境,推进网络健康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法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况及特点——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2]巩军伟.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途径探究——以大学生法律社会实践为视角[J].兰州学刊,2008(S1).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2篇

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快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却犹如潮涌一般,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文化。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更加广阔。与此同时,网络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本质,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地融合起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环境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新时期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灵活正确地利用网络这一强大媒体平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适应急剧转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1.通过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实现全面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深入,网络媒体不断出现各种新的媒体形式,如博客、微博,微信、博客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例如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等,因而中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如果我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推出新的策略,他们就会逐渐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根据权威人士预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中会逐渐衰退,甚至退出历史的舞台新媒体发展,势必要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会在较短时间内代替传统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一定会经历相互补充的过程,但新媒体会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因为新事物的发展必定建立在旧书基础之上。首先是对旧事物的创新。尽管旧事物会被迅速的发展势头所掩盖,也有可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旧事物如果能恰当利用自身优势,并积极吸取新事物的过人之处,也会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例如人民日报这一传统媒体创办的人民网,新华社也推出了新华网,并与手机媒体合作,创办了各式各样的手机报。

鉴于上述各种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以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不能继续生搬硬套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与网络文化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首先确定活动主题,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媒体以及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的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利用自己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所查阅的资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其他同学面前。这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能督促学生深入思考政治思想问题,并在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特征,主动提升自身网络操作技能,强化网络方法,创新方法与手段,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凸显时代特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在网络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者的界限更加模糊,教育资源也不再独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基于这一现状来转变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教育观念,与受教者展开自由积极的沟通,让广大的受教者都能够平等的受教育。

其次,要树立虚实结合的观念。网络都是虚拟的,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的产物。中学政治老师在开展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关注网络的虚拟性,同时还应该清楚地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现实社会的产物。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行为等都真实地反映在网络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虚实结合。

例如,从中学生沉溺网络、网游等状况可知,在面对家长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学生难以找回自由的学习意志。在进入虚拟的网络环境后,对其过于宽松的环境开始痴迷,进而导致了种种事件的发生。中学生是推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若长期沉溺于网络中,将逐渐丧失对处于社会的基本能力。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应在学生进入校园伊始,便展开相关的教育活动。以负责的态度为学生讲解网络中的恶性诱导,使其对虚拟环境中道德低下的行椴生抵制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94 — 02

新媒体(New Media)是依托当今社会最新的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媒介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区别于传统的报刊、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新型媒体。〔1〕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高校特定的环境和高等教育特定的体系下内化社会规范,学习社会文化,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以特定的行为模式,成长为专门人才,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过程。〔2〕

随着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其影响和冲击更直接、更充分。2011年9月,我们开展了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化”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以惊异的速度全面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当今大学生风华正茂,对新生事物敏感且富有探索的热情,日益成为对大众传媒最为熟悉也最为依赖的年轻的高学历群体。

(一)媒介接触情况层面:互联网与手机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互联网、报纸、杂志、手机、电视、广播等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大众媒介中,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大众媒介是互联网( 比例高达98.73%)和手机(高达92.35%),这与以往学者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手机取代了报纸(68.88%)排在第二位。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手机信息交互功能的日益强大,我们可以预见手机将进一步拉大与报纸等传统平面媒体之间的差距,紧跟互联网,成为日常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度和依赖度:以互联网为代表

本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的网龄、上网时间长短和网络使用频率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度。结果显示:在网龄维度方面,被调查学生中仅有3.8%的学生的网龄不到1年,而超过60%的被调查者的网龄在4年以上,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和使用了网络;在上网频率维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不确定自己的上网频率但上网间隔时间不长,而15.3%的大学生几乎是天天上网,仅有7.9%的大学生一星期只有一次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等休息时间。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上网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几乎每天必做的事情。另外在上网时间维度方面,47.9%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而平均每天有3小时或3小时以上上网经历的大学生比例也有44.9%,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网络参与度高,每周花费在上网方面的时间还是适中的,对使用网络能保持理性的头脑。

对网络依赖度的调查显示:30.1%的学生上网的预计用时与实际用时基本不相同,8.9%的同学完全不相同;只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完全不依赖网络,89%的同学对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其中,“一般依赖”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45.9%;当不上网时,46.9%的大学生会觉得没意思,甚至无心做其他的事情。从以上结果来看,大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本调查主要通过个性化过程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这三个维度来考察。

1、性格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综合评判自己属于中等性格,而综合评判自己性格内向的比例为25%,仅有15.8%的学生明确判断自己性格比较外向。自认为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中有83.7%的同学经常上网,性格中等型大学生中有56.6%的同学经常上网,而外向型大学生中仅有11%的同学经常上网,这些数字表明,性格外向型大学生的上网频率不是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上网。

2、自我认知

对“在网络上我可以表现出更加真实的自我,且更加有利于我的个性发展”这个观点,70.9%的学生表示认同,由此看出,大学生把网络视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在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网友对自己的认识的一致性程度方面,43.9%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自我认识与网友对自己的认识基本一致,仅有3.8%的学生认为两者很一致,这说明在虚拟世界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之中。

3、人际交往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学者调查显示:有39%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3〕。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呈现三个特点:交流语言符号化、交往形式多样化(电子邮件、QQ聊天、BBS、虚拟社区和娱乐游戏等)、交往程度的弱联系性。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上网并没有减少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机会”的观点的大学生占70.9%;持有“网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差别不大”的观点的大学生占49%;占56.1%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对其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地使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相脱离,反而对其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多一些。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内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其社会化进程应在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内完成,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因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新媒体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的大学生超过60%,但受影响程度轻重不一,大学生的价值观显现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因为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中。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生活技能。新媒体因其信息容量大、时效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两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1、生活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求。大学生的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来获得的。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最为基本的,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谋生技能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来说,初步谋生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实施来完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你在没有条件上网(或手机没有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是否会觉得心情烦闷,患得患失,甚至无心做任何事情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达到一半的大学生的回答是“偶尔”。当然60%的大学生仍坚持认为新媒体给其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居多,不过对此持相反的观点有6.6%。3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安排,但网络的使用在多数时候会打破这种规律性”。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朋友圈子,增进了友谊和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上稍有负面作用外,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知识获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2、角色社会化

本文主要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间的差距、价值实现度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群体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而在上网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的大学生比例为17.9%。对“在网络中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肩负着一定的责任?”问题,61.2%的大学生不认为自己要有责任感。由此看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尚不够成熟,他们不认为自己因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有所改变,仍然把角色定位于“学生”,对网络角色的认识不够清楚。

对“你认为在网络中的自我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完全一致”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完全相同的学生比例为59.7%;34.9%的学生喜欢在网络中角色多重互换。

对“大学生上网后的感受”问题,选择增强了课本之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兴趣的学生超过了80%、担心迷恋网络的学生只占7.9%。总体来说大学生认为其网络角色的价值实现度还是令其满意的,能从其网上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从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大学生提高社会化水平。

(一)国家层面:加强网络立法,改进监控机制,规范网络行为

目前,在我国青年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远没有达到高度的自律,通过国家对网络进行立法无疑是削弱其负面影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们应对网络运行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立法,例如:网络的注册、运行、监控、使用等环节,健全网络制度体系。其次,要注重网络监控技术的升级和完善,构筑信息防护墙,以加强网络监督。再次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自觉抵制违法信息侵入,规范其网络行为。

(二)主体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终实现理性自觉

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者和接受者,对其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及科研优势,将科学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构筑独具其学科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大学生个体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提高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将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因为自我教育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主动教育,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对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层面:打造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式的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在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预防和消弱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时,三方更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打造立体式的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家长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平时要和孩子多作平等交流,主动了解其上网情况,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孩子离开网上垃圾。学校应建设和创新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精神,主动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因为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富有特色的媒介资源,例如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校园媒体因其信息量大、作用面广、出现频率高,可以作为大学生接触媒介和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有利于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媒介教育环境。全社会要深化大众传媒的责任意识,打造优良的社会新媒体环境,并积极参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用积极健康的新媒体信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参 考 文 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4~5.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治理 社交媒体 传统媒体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从边缘媒体的角色,已经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6.88亿网民,6.20亿手机网民,使网络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汇聚平台,成为最喧哗、最庞杂的舆论场。在互联网媒体化、社交化的态势下,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也在日趋紧密,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准确掌握和及时研判舆情走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情治理机制便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难点

网络舆情治理是指政府机构在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和消解进行干预与引导,发挥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降低和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媒介等相关主体产生和推动。其发生过程是,与政府相关的舆情通过网络媒介产生、扩散,引发政府关注,政府根据舆情发展动态,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引导舆情,实现与网民的政治沟通。舆情治理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配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党的宣传阵地的传统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动引领着舆情的走向。然而,各个相关主体对于舆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由于体制、机制、资源以及意识等问题,使政府的舆情治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部门:新媒体平台作用甚微,被动应对成常态

目前政府对舆情的治理主要依托各职能部门的宣传部门和信息监管部门进行,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方式建立专属的新媒体信息渠道。这类新媒体平台在日常运营中担任政策政绩宣传和规章制度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未能对的热点及时回应,度较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人员尚未正确认识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以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社会负面情绪和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常采取“事后救火”的方式被动应对,表明出政府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说明政府部门缺少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媒体:话语权消解,用户关注度有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有大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精心打造的正面宣传话语在互联网中迅速被消解,网络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特征加剧了受众对于传统媒体宣传话语的不信任和抗拒。在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的“受众”一跃成为新媒体的“用户”。受众流失,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下降,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过多种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影响力十分有限。纵观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尝试,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来讲,仍是乏善可陈,尚未出现平台级的新媒体应用产品,其影响力的实现依赖于商业型互联网企业搭建的超大规模用户平台。

(三)网络媒体平台:缺少行业自律,删帖行为推动舆情发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移动新闻客户端强势发展,自媒体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巅峰。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公众话语权,公众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众声喧哗”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代名词,网络谣言泛滥,网络水军肆虐,加之社交网络去中心化、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出口,极易出现舆论难以控制的局面。网络媒体平台在内容制作、、转载等环节较为随意、缺乏监管,在内容违规后采取删帖等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舆情不断发酵,甚至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还有一些网络媒体平台视商业利益为唯一追逐点,放任甚至炒作渲染网络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缺乏行业自律,有的利用法律监管的空白,通过技术手段营销不法和不实的信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置于不顾,给舆情的社会治理埋下各种隐患。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舆情预警机制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各级政府部门基本建立了专属的信息渠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有序推进。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成为民众获取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是民意的重要体现,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单单依赖各级宣传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都应该具备舆情预警意识,将网络舆情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现阶段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舆情采集、监控、研判、预警等工作已经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分行业、分部门的舆情监督预警机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员参与,并进行常态化运行。

此外,为了建立更有效的舆情治理机制,可以从信息源头着手,考虑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公务员培训科目,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关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规律,自觉树立舆论引导的意识,强化舆情预警思维。

(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扩大对媒体的监管范围

新形势下,“媒体”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之前报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享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万众皆媒”的时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级应用崛起,自媒体野蛮生长,各类微信公众号、大V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某些传媒组织。因此舆论监管范围应该延伸,凡是参与时政新闻和评论的各类组织及个人都应该纳入管理对象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商业性互联网公司搭建的新媒体平台起步早、发展快、用户基数大,网络新闻客户端随即也成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门户网站搭建的Apps,如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还是具有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都应该成为舆论监管的重点。

(三)传统媒体应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本手段建立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机制

传统媒体一直承担着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任。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可以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舆情治理工作承载于新闻内容之中,而作为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机构,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革新,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H5技术、VR技术、短视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借助的手段。传统媒体应一改长篇累牍的通稿式宣传模式,化繁为简,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碎片化、移动化、重社交、重互动的媒介消费习惯。在分众化传播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必须针对用户的不同属性,建立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宣传信息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地方传媒集团运用资本手段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以浙报传媒收购游戏平台边锋浩方为例,交易完成后,浙报传媒可以直接获取大量用户,在自家的平台上进行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更游刃有余,同时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社交媒体平台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类信息汇聚的综合类应用,如QQ空间、微博等;另一类是细分、专业、小众的垂直类社交应用,如职场社交、社区社交、视频社交等。现阶段这两类社交应用都聚集了大规模的用户。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应用更易出现“失控”状态。因此,这类平台应该成为舆情治理的重点。因此,舆情治理需要将社交平台纳入管理体系,将其作为舆论引导和管理的主要途径,督促社交平台履行职能,自觉建立舆情采集、研判的机制,可以设置关键词,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并将之常态化、日常化;重视排查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并报备主管部门;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将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期能间接加强对内容服务提供者的引导,确保互联网上的良性生态。

三、结束语

作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政府以及舆情传播的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情的走向,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无效化。为此,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媒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破解网络舆情治理的难题,增加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使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5):20- 22.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技术;民生栏目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虽是给传统民生栏目制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让传统民生栏目制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所以通过积极的将网络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民生新闻的制作过程中,以促进我国新闻制作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民生栏目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进而导致网络多媒体技术实际的运用效果亦不容乐观。一是由于我国的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仍然未能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予足够重视,继而片面的认为网络多媒体是一项与科技相关的技术,与自身并无多大关联,因而缺乏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主动性。首先,由于民生新闻制作者过于看中新闻的本身价值,而忽略了网络多媒体的重要性,因而在实际的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并未凸显出民生新闻制作者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主观认识。其次,民生新闻制作,其本身是一项对技术有着较高要求的工作,然后当前国内大多数的民生新闻制作者或是民生新闻制作中心均未能对技术的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加之当前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本身便存在着重内容、轻技术的问题,因而更是拉大了与国外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之间的差距。最后,作为民生新闻制作与电视节目监督与管理机构的国家广电总局,亦未能深入认识到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继而认为没有必要专门针对技术的革新进行推广。总之,当前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无论是主观或是其他意识方面均未能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予足够重视,继而影响了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多媒体技术不够成熟,上文中我们提到,由于多媒体技术于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首先,网络多媒体技术本身便是由发达国家所兴起,因而我国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并没有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因而针对各类网络多媒体技术只能是由国外引进,这也便是说我国当前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身处于模仿应用的阶段。其次,与国外民生新闻制作相比,我国的民生新闻制作的发展则处于相对较为缓慢的状态,原因在于国外前沿科技于我国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与传播。最后,由于我国的多媒体技术大多是由国外引进,因而在应用成本方面也相对偏高,这也是掣肘我国新闻制作行业发展的一大主因。三为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中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受传统体制的制约与影响。民生新闻制作本应是一项充满活力且具有高度动态性的行业,但由于受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致使网络多媒体技术始终难以在民生新闻制作中得到有效运用,而这种应用不足则必将导致我国民生新闻制作的发展缓慢。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民生栏目制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认知,提高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重视。网络多媒体技术虽出现时间较短,属于新型的技术手段,但其无论是在技术或是对民生新闻制作行业的发展贡献方面,都是传统民生新闻制作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民生新闻制作行业应对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新闻制作中的运用给予足够重视,并同时加强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研发,这便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在民生新闻制作中充分发挥自身实际作用,从而促进网络多媒体与民生新闻制作业的共同发展。其次则是应加强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努力获取属于我国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由此降低我国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本,以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最后则是针对民生新闻制作的各环节均应重视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于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在提高民生新闻制作效率的同时确保良好的制作质量,进而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并最终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二)培养民生栏目制作对网络多媒体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民生新闻制作行业亦是如此,因而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中的运用,也应积极培养该方面的技术人才。对此,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制作人员需同时掌握民生新闻的制作流程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在我国,大学教育应新增电视人才培养专业,并将网络多媒体技术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深化学生对网络对媒体技术的掌握。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民生新闻制作人才,针对此点,具体可采取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方式,以壮大我国的电视新闻制作队伍,从而确保我国民生新闻行业的稳定发展。(三)加大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民生栏目制作中的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有效拓宽新闻信息的获取渠道,且同时能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采编处理,从而有效缩短了民生新闻的制作时间,并由此提升了新闻制作效率。与此同时,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为新闻短片后期的制作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使其在播出的长度、内容、画质等各方面均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标准的要求。

三、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于民生新闻制作中的运用必将成为未来新闻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因而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此提升我国民生新闻的制作水平与效率,进而维护我国民生新闻制作行业发展的稳定。

作者:杨汉英 单位:新疆电视台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闻教育 网络媒体 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新闻系的许多课程,离开了专业实践不行。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各高校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他们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很少有机会到媒体参与新闻采编活动,这对于新闻教育极为不利。缺少专业实践活动的新闻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有必要在他们大四之前,努力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实践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借助网络的现有条件。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实践的关系

1、通过网络转变学习方式。中国的中小学一直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背景成长起来的学生,读书的行为动机,就是老师的要求和课本的内容,很少涉及社会与专业实践,大部分学生无法检验自己的动手能力。即使考进了大学,他们也会依照惯性保持中学的学习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专业品质。记者的职业,需要深入生活与媒体,进行新闻采编活动;记者的个性必须有活跃的特点,哪里有新闻,就奔向哪里,及时将采访到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用白岩松的话来说,“不传播,毋宁死,”否则,记者就会在大众和困难面前怯步。而新闻专业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参与新闻实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这种潜质,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通过网络认识社会。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同时也是社会的折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在网上基本上都能读到;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矛盾,网上也能反映。所以,我们通过电脑屏幕,能触摸历史与现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识社会的机会不多,时间也有限,但又必须对社会有一些了解。通过网络“和世界有个约会”,在最近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内,用鼠标键盘拉近自己与社会的距离,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就能为将来的新闻职业打一点基础。《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网络,就是洞明世事的一个有效窗口。

3、通过网络结识媒体。如今大学教材上讲解的媒体,绝大多数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理论,也都从传统媒体上取证,涉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容易使新闻教育在内容和理念上有所偏废。众所周知,每一种传统媒体都有它自身的局限。报纸只能依赖文字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报道新闻,电视虽然综合了文字与声画,却不能双向互动,仍属于“一面倒”的单向传播媒体。网络则不然,它能涵盖其他媒体的功能,在网上既能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也能进行双向互动传播,及时反馈来自受众的信息。所以网络的内容非常丰富,网络的传播手段也较先进。对大学的新闻教育来说,网络既是一种媒体,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用不尽,它的形态学不完。网络的现代传播理念与规律,又是新闻教育的最好内容。大学生通过它了解现代新闻传媒的运作规则,可以深化新闻学习的内涵。

4、通过网络进行新闻采编活动。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特点,能让每一个网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便于成为大学生新闻实践活动的一个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做一回记者与编辑;把网上的电子信箱、QQ、博客等,当作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学会在网上采访新闻、编辑版面、信息、制作网媒。用这样的平台锻炼新闻采编的专业技能,将课堂学来的新闻理论,通过网络转化成实践的成果,可以使新闻教育事半功倍。新闻大学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检验与补充,也等于通过网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这正是我们新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老师要成为是网络实践的先行者

1、课堂教学中的网络示范。新闻去学生是否了解网络,是否喜爱网络,怎样使用网络,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从某种角度说,与老师的影响和引导有关。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老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网络为学生讲解知识,用网上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的有效使用,既是一种示范,也能无形中产生一种影响,使大学生有兴趣接近和了解它,并学会利用它为学习和实践服务。老师用网络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形象,也能以提升学生对网络的认知与兴趣。老师对学生在网上开展的专业与社会活动的及时表扬和支持,同样会激发学生的网络实践的积极性。

2、课后交流中的网络沟通。大学和其他层次的学校不同。师生之间极少沟通。因为大学教师不坐班,教学时间也没有中小学老师多,所以在学校待的时间相当有限,基本上与学生不接触。这是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双重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不能缺少双向互动沟通,否则缺少信息反馈,教师便无法“因材施教”。而网络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网络的互动性是大学师生沟通的有效媒介。网络上的电子信箱、QQ、个人空间、博客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纽带。一旦这种沟通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便可在网上进行。比如提交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教学问题的探时,基本不用再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网络实践兴趣。

3、实践活动中的网络指导。新闻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般都要在业余时间参加新闻采编活动。因为课程多时间紧,他们只能借助网络与媒体发生联系,以此参与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在网上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此外,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辅导,而不必拘泥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方式。课题的确定、资料的选择、任务的分解与实施、文稿的结构与写作、方案的落实与结题,乃至课题总结或向刊物投稿,老师均可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遥控指挥。网上指导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老师在网上进行教学指导,单独看可能与教学无异,长期坚持下去会影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让新闻大学生自觉地把网络当成学习实践的工具。

三、学生参与网络实践的途径与手段

1、利用网络学习新闻采编。网络对新闻专业学习的作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习优秀的新闻作品。我们打开网络读到最多的作品,就是记者们采写的新闻,新闻大学生通过它,学习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报道,可谓得心应手。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在网上学习新闻作品,可以留言的方式与作者直接对话,这种学习更为生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二是锻炼写作和投稿。报刊杂志在网上都有自己的窗口,各种新闻网站也是琳琅满目,我们可以试着为它们做一些新闻采编工作,并将写出的稿子投寄给报刊,这或许就是大学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开始。

2、利用网络创办个人媒体。许多新闻大学生在网上都

有一个空间。有的还有自己的博客。博客是私人化的网络日记,但博客的内容一旦突出了社会化,并以传播公众信息为主,那么你的博客也就成了一种大众媒体。从这个角度说,在大学新闻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建一个能够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博客,这其实就是在鼓励他们经营自己的媒体。“媒体经营”是大学新闻教育的薄弱环节,即使大学生真正到媒体实习,也不会有管理的岗位让大学生去体验。而博客一旦成为媒体,采编什么内容、怎样编辑网页、使用什么图片和文字、怎样明确受众定位、怎样与受众进行互动等等,这一切都由我说了算,等于在行使一个媒体主编的职责了,说大一点等于在培养自己经营媒体的能力。在新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中,这是网络得天独厚的地方,其他传统媒体均无这样便利的条件。

3、利用网上信息扩大社交范围。每一个记者都知道,新闻采编的资源非常重要。有的记者信息不断,采访起来左右逢源,有的记者却信息渠道不通,要采访的时候往往两眼一抹黑。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各人获取新闻资源的途径(即人际网络)有差异。新闻记者只有结识各种人,广交社会朋友,才能解决信息来源问题。这种能力,在大学埋头读书学不到。只有通过网络沟通世界,这个难题才能迎刃而解。许多媒体在网上都有窗口,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上也有个人信息。这就给有志采写新闻并积极投稿的大学生带来了便利,也为同学们锻炼社交才能提供了方便。多认识几个记者编辑,就等于多交了几个良师益友,新闻大学生欲进行专业实践,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4、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个人形象。大学生的进步需要激励,而经常利用网络展示他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有利于鼓励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学生的成果可以自己展示,大家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包括博客)里,将拍摄的图片、采写的新闻或文章粘贴出来,可以在同学中形成相互促进和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成果也可以在系里的网站上展示,如能将学生们在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及文章、科研成果及时公示出来,理应会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这其实也是新闻大学生在网上展示的整体形象,这种形象能够成为大学生投身专业实践的目标。

四、效果与问题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兴媒体 高校统战工作 工作创新

一、新兴媒体的应用现状

对于新兴媒体的界定,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新兴媒体是基于新技术应用的媒体形态,具体包括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兴媒体常被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兴媒体的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拓展到互联网、移动通讯的手机等新型载体,收看终端也由电视屏拓展到手机屏和PC电脑屏。

新兴媒体在应用上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时间上,新兴媒体传播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随时各类新闻。二是在空间上,新兴媒体传播不分地域,本身在新闻和信息容量上也具有无限性,使得这些信息储存空间的优势,较传统媒体更丰富、更饱满、更精彩。三是在手段上,新兴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单项传播、双间甚至多向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在内容上,新兴媒体传播更为透明,例如一个人的意见会以极其低廉的成本迅速被其他人获知,任何人可以随意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等等。

目前,新兴媒体应用十分广泛,由于能对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让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渠道多元化以及互动参与性强等优势让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如今,新兴媒体逐步颠覆了传统的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空间、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使每个人都有信息的可能。

二、新兴媒体带来的高校统战工作机遇与挑战

新兴媒体给统战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一方面,新兴媒体有助于提高统战工作效率。由于统战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对象广泛、时代性强等特点,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很难适应以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要求,新一代知识分子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和流动性强的特点,思想交流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统战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以应对发展需要。而新兴媒体能节约工作成本,有利于统战工作的对外宣传,有利于加强与统一战线成员的沟通与互动,有利于最新的政策、方针等快速传达到统战对象手里。另一方面,新兴媒体有助于提高统战工作效果。例如,新兴媒体能够及时获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热点问题,有利于民众和委员通过留言栏等方式就提案开展讨论,既可进一步优化、丰富提案内容又可以宣传提案,提高提案的社会影响力和民众的参与度。

然而,虽然目前各地统战部门基本建立了门户网站,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统战工作短信平台等,但是,各级统战部门的新兴媒体统战宣传工作还没有形成体系化合力,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对新兴媒体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还没有树立起战略思维和长远观点,对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还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对网络统战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盲区和误区。如认为网络统战就是搞办公自动化,就是建立网站,就是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监管,而如何将新兴媒体的优势融入统战工作中去,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办法。因此,需要我们认清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基于新兴媒体优化高校统战工作

(一)发挥新兴媒体传播优势,扩大高校统战工作影响力

新兴媒体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自由、快捷的特点,可以轻易做到随时随地和阅读各类新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我国高校自扩招以后,分校区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校人员的布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高校的组织结构和部门安排被打乱,工作关系也发生了改变,给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兴媒体的时空无限性能够有效破解这些障碍和困难,在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为此,各级统战部门应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发挥新兴媒体优势,积极探索网络统战工作新模式、新方法,增强工作成效,更好地发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统一战线服务。具体而言,统战部门应当主动积极地建立自己的网站,建设自己的网络阵地,并不断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通过在具有官方性质的网站上信息,公开政策,展示风采。

(二)整合新兴媒体交流渠道,夯实高校统战宣传平台

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便利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字、声音、图像的融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更可以使原本抽象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随着多媒体的网络技术更多的融入到各专业的教学当中,与网络关联最为密切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1.多媒体技术将为高校计算机教学带来什么

1.1 提供了更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各大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常常发现,课程的更新速度无法追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果日新月异,而教学材料的更新速度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平行几乎是不可能,而且是不现实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一台电脑就可以实时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将这些资讯作为辅助教材的一部分,用以弥补目前计算机专业教材无法实时更新的缺陷。

随着国际间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国外的著名高校通过网络推出了很多在线的公开课,这一举措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共享名校的教学资源,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推出了“programming paradigms”(编程范式)课程,为学生讲授C、C++、Python、C#等语言概论,于此同时,还推出了偏重于应用的”Developing Mobile Apps with Web Technologies”(网页技术开发手机应用)课程和”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minar”(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等课程,其中涉及了时下较热门的手机应用、语音识别、电玩、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借助网络的优势条件,为计算机专业提供更为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更加开阔,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及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1.2 保证了更好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在使用者面前展现的是多元化、极富趣味性的,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是抽象而枯燥的,许多的理论较难理解,而在引入网络多媒体教学后,很多抽象理论将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相结合的模式展现。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途径主要是对书本的理解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然而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原本抽象的问题“活”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听觉和记忆层面,更多的是通过直观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感知、理解,在亲自动手操作之后,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未来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其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的特性及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构建灵活的学习环境,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让教师以参与者及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借助网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将课堂搬进网络,让学生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互连在同学间进行课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思维创新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改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1.3 促进师资的优化

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仅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推动高校优化师资,帮助高校教师素质提升。多媒体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过去,教师仅凭一张嘴、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整个课程,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技术制作课件,而这样的过程正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考验。在教师的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对旧有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教学技术提出挑战,以实践、思考、修正、再实践的完善过程,逐步将“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方式改造成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的现代教学方式,这样的改造过程也让教师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跟随学生一同成长。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多媒体技术进入高校计算机专业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对于高校、教师、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样的趋势下,各高校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帮助计算机专业教学尽快“转型”。

2.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搭建网上数据资料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资源

学校要随时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尽可能的取得更多、更新的相关专业资料,在校内专属网络中搭建起数据资料库,方便学生在课余利用网络获取前沿资讯,让教学资料得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充。在网络中很多关键资料并不对全网开放,仅针对一些特定人群提供一些特殊权限,或者是需要付费获得,因此各高校应在关键数据资料的取得上多一些财力、物力的投入,为学生们提供最大的便利,使一些关键的研究资料为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帮助。

不同于其他一些理工专业,计算机专业更偏重于应用,所以,网络数据平台中的资料不仅应当包括一些经典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应当是与应用相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社会需求有所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大致的规划,避免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才开始意识到需要思考进入计算机领域的哪个具体行业,令毕业生躲开“毕业即失业”的怪圈,从迈出学校时就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跳过多数学生都要经历的就业“迷茫期”。

2.2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计算机专业顾名思义,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因此对计算机的认识也是学生们对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条件之一,然而高校的生源来自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必定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一现象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却可以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基础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置于网络平台上,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夯实基础,更好的消化吸收当前所授课程,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信心,让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学生的学习是否具有主动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建议在网络平台中开设虚拟课堂,让课堂的主体回归学生,教师仅在虚拟课堂上提出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互相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虚拟课堂还可以承担部分考核的任务。每位学生可以在虚拟课堂注册账号,由于计算机专业很多课程的考核需要通过上机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因此可以在虚拟课堂开设考核板块,学生通过账号登陆,在考核系统中进行考核并对每次考核的情况进行记录。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在学期末安排一次统一的考试,很多学生因此只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学习,在应付过期末考试后,短暂记忆的一些知识就会被淡忘,这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虚拟课堂上将考核“化整为零”,随堂或定期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考核,记录考试成绩,在学期末,教学反馈信息不仅要包括期末考试的成绩,更需要综合其日常考核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杜绝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2.3 教师队伍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忽略教师的地位,相反的,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接触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这种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应用起来也非常的得心应手,然而现代教育方式却是对原来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这就要求各位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主要应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帮助教师完成角色的转换。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地位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们共同研究探讨课题,改变过去教师的“教导”作用,让“教导”成为“引导”;第二,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因此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知识,相关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为了保证知识的先进性,高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交流会议,获取更多新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为未来的教学内容不断的输入新内容,与计算机产业发展同步。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教学融入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也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先天优势,改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基本功扎实、有创新能力、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合格计算机专业人才,将是未来各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核心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佩佩.谈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