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投资学的基本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证券投资实脸成为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笔者认为在当前证券投资实验中仍存在若干问题,如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脸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论文结尾处提出了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关健词:证券投资实验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在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前的形势如何,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哪些行业值得投资,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脸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脸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
关键词:高职;证券投资基金;案例教学
1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概述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门应用学科,是研究基金基本理论和基金运行实务的课程,具体内容既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理论、运营实务,也包括证券组合管理理论、投资规划、投资策略和绩效评价等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投资学、金融学、理财学和保险学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也是证券从业人员、银行从业人员、理财规划师和投资顾问等必须具备的从业技能。
2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好处
(1)案例教学寓抽象于具体。《证券投资基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很抽象,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听讲,会感到很枯燥,容易疲惫。如果在讲解某一个知识要点的时候,穿插一个与知识点紧密相关的具体案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抽象的理论教学感性化,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2)案例教学置情境于课堂。在证券投资学的授课过程中,插入经典案例,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不同的情境,实现情景变换,这对于减少学生上课的枯燥感和疲惫感,具有显著的效果。在证券投资学的课程教学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就像一幕精彩的戏剧,呈现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情景,通过把学生的思绪和注意力引入新鲜的情境中,在情境中再现和深化课堂知识。在讲解投资案例时,案例情景具有“穿越”时空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年龄特点,自然喜闻乐见,感同身受。(3)案例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在证券投资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转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任课教师可以在事先把整理好的案例发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和思考,也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和整理某一案例的资料,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做准备。(4)案例教学寓教于乐。要上好《证券投资基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典型案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证券投资学,不会再把上课当成一个负担,课堂授课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3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3.1教学案例的选编
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发现既具有理论价值,又能够吸引学生的事件,从而使其符合证券投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在选编教学案例时,必须遵循典型性原则,即教学案例必须符合证券投资活动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综合性原则,即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理论性原则,即教学案例要将《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融会于具体实际,以便学生对证券投资实践中各种复杂背景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提出正确的投资建议。
3.2案例教学的实施
(1)阅读案例。阅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所选投资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分析评价的要求以及与本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的查阅方法和获得途径。学生应先粗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2)分析讨论。学生对证券投资案例的阅读、研究、分析,获得了自己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案例讨论方式的多样化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它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班级讨论的方式。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教师应当拟订出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力求将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学生发言,控制讨论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热烈和相互尊重的气氛中进行学习。(3)评价总结。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评述。首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有什么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在学生自我总结之后,教师应当对案例教学活动做出全面总结。教师在总结中,要给全体同学的阅读和讨论表现一个总体评价,在鼓励积极参与者的同时,应注意激励那些发言不主动的学生,以便为下一次案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4高职《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教学实施要注意事项
(1)要对证券投资基金案例进行加工整理。我们反对直接照搬案例,反对不对案例进行加工与整理,而要编写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与内容要求进行编写,具体的编写方法这里不展开论述,总体而言,要注重对案例进行加工整理,使其内容完整,情节曲折,含义深远。(2)要注重对学生准备情况的前期检查。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自觉性也存在差异,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要求,提前要求同学们预习,然后根据知识点再收集资料,这样就能避免同学们不知道如何查询资料,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讨论材料的问题。(3)要恰当运用各种设备和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来多方位地展示案例情节,最好要使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边分析,边实践。
作者:彭礼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健词:证券投资实验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在基本分析技术
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前的形势如何,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哪些行业值得投资,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脸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脸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
【关键词】本科 期货专业 操盘能力
本科层次期货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分析能力,表现为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期货品种进行走势分析预测,主要是通过基本面的供需分析或者是技术分析,当然还包含一些非主流的分析方法,分析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分析的逻辑性和事后验证的有效性;其二就是操盘能力,其直接体现就是通过交易期货品种进行获利的能力。要想提升本科层次期货专业的操盘能力,必须先对操盘能力的具体体现做出界定。
一、期货操盘能力的界定
期货操盘能力的准确界定对制定本科层次期货专业的培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依据期货操盘的交易目的不同,期货操盘能力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能力。
(一)期货套期保值操盘能力
套期保值(Hedge或Hedging),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
期货套期保值操盘能力正是服务于企业这种想降低或规避相关商品价格波动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操盘手对期现商品的质量差别、商品交割细节、外汇变化规律等方面有较深的理解。
(二)期货套利操盘能力
期货套利是指利用相关市场或者相关合约之间的价差变化,在相关市场或者相关合约上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以期在价差发生有利变化而获利的交易行为。如果发生利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价差进行的套利行为,那么就称为期现套利。如果发生利用期货市场上不同合约之间的价差进行的套利行为,那么就称为价差交易。
期货套利操盘能力需要操盘手随时关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和深刻理解商品合约的季节变化规律。
(三)期货投机操盘能力
期货的投机是指除上面两种交易目的之外的以开平价差为追逐目的的交易行为。
期货投机操盘力需要操盘手对期货价格的内在推动力,价格变化的随机性、跳跃性、周期性等方面要有充分的认识。
期货操盘的三种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的一些基础,比如都需要熟悉期货交易品种、期货交易制度、期货交易软件、常见期货交易方法。期货专业本科层次的操盘能力更注重这些操盘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加强本科层次期货专业操盘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大幅提高实践环节来进行。
二、提升本科层次期货专业操盘能力的课程设置
提升本科层次期货专业操盘能力的课程设置可以从精选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来达到。
(一)专业基础课
(1)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期货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分析框架是商品基本分析的理论支撑;宏观分析中有关利率、GDP、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也是期货实际操盘中经常要用的知识。
(2)计量分析。期货操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数据处理,而高效处理数据依赖统计计量方面的课程,所以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就是数据分析方面的基础课程。
(二)专业主干课
(1)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学是投资类专业最基础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投资市场、投资品种、分析方法、证券监管等方面的内容。这门课程向期货专业学生介绍了投资市场的基本的东西和概念,方便学生们进行后续更专业的学习。
(2)期货市场学。期货市场学在证券投资学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到专业环节,期货市场学主要介绍了期货市场的历史及发展,期货交易制度、期货市场、期货交易品种、期货分析方法等方面。这门课程让期货专业学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
(三)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来对期货专业的更为细致的地方进行学习。
1.期货技术分析。期货技术分析是期货投机交易的主要分析方法,更是指导中短期的主要方法。
2.期货商品的供需分析。这从商品供求两个方面对主要的期货品种做出具体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掌握主要期货品种的供需分析要点。
3.期货软件的使用。期货软件的使用包括行情和交易软件的使用,能够对常用期货软件进行熟练使用。
三、提升本科层次期货专业操盘能力的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的科学安排可以很好的提升本科层次期货专业操盘能力,可以通过如下环节来进行:
(一)安排学生多参与由期货公司或交易所组织的行情分析会或者新期货品种的推介会
安排学生多听一下由期货公司或交易所组织的行情分析会或者新期货品种的推介会可以尽早让学生观摩到期货行情的分析逻辑和大致框架,能够提高学生的行情分析能力。期货交易所如果要上新品种一般会联合期货公司到各主要城市进行推广,这对学生来说可以深入细致的了解某个新品种。
(二)多请期货届的分析或交易熟手到学校做讲座
期货方向的系列讲座能够请期货届的熟手来零距离和学生做讲座和互动能够极大的带动学生的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较快的了解期货实务界所需要的期货素质,这样就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多举办期货的模拟交易大赛
学校可以和期货公司联合举办期货模拟交易大赛,模拟交易大赛一是可以丰富期货专业的社团活动,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三是可以方便期货公司选拔人才,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
(四)多鼓励学生参加期货知识竞赛
为了发展期货行情选拔优秀期货人才,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协会会不定期的组织一些期货知识竞赛,参赛人员多为大学生或期货从业人员,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也可以在学校吸引部分学生的眼球和对期货专业进行宣传。
(五)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去期货公司或者期货私募公司实习
学校或者期货专业的专职老师利用自己的资源,在寒暑假鼓励学生去期货公司或者期货私募公司实习,让学生到期货最前沿去感受,学生可能在这些期货机构进入操盘的,可以真切的了解期货操盘的方方面面,这对提高其操盘能力大有帮助。
[关键词]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缺陷
[作者简介]翁世淳,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广东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200―03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大量涌现、金融体系的改革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作为为实际生产发展培养人才的教学也就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都需要贴近实际和能够超前发展。“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作为投资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总结传统教学经验和教训,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研讨,对于投资学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传统教学的缺陷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传统教学,无论从教材编订、选用,还是课堂讲授方法方面,都存在诸多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教材的缺陷
目前国内的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专业的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翻译国外学者的教材。这类教材在体系结构上通常比较完善,侧重于案例教学,但这些教学案例几乎全部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和西欧。很多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另一类教材是中国国内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偏重理论,而忽视实务;另一种偏重实务,而忽视理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体系结构混乱,知识点零散。从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分析,无法从整体上对投资银行业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基本上每本教材都将内容分为理论和实务两大部分,偏理论的教材缺乏相应的实务对理论进行检验或支持,偏实务的教材又陷入案例的叙述而缺乏理论的提升。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譬如证券发行业务中的首次公开发行业务与再融资业务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没有说明,学生只知道IPO发行业务、再融资业务,却搞不清楚企业在IPO发行后为什么需要再融资?怎样才能进行再融资?投资银行从事两种业务关注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形势。投资银行业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金融行业之一,国内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专业的教材内容大多停留在三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期,特别是2006年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使得投资银行业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新内容都没有在教材里得到体现。
3.缺乏与微观金融理论的衔接。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在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主干课程,是_门将金融理论与资本市场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性强、偏重实务的课程。对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影响更大的是微观金融理论的发展。在现有的国内教材中,没有将微观金融理论,尤其是资本结构和自由现金流贴现估值理论引入到投资银行实务中来,学生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基本概念,无法培养证券发行、并购定价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由于年轻学生的知识背景比较缺乏,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它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
(三)考核方式的缺陷
传统的“笔试+出勤+作业”的考核方式,只能使那些善于死学的同学得到好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讲,一个能够准确回答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定义的人不一定清楚IPO对企业究竟有什么好处。前者可以体现在文字上,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所以“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需要在考核上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
二、“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时期,投资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面对新的实践需求进行探索改革。
(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新的知识和新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面对原有内容的不断分解和新兴内容不断产生的冲击,“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如在“证券发行业务”部分,要增加“IPO业务与再融资业务的联系和区别”和“中小企业板的IPO业务”内容;在兼并收购业务部分,结合我国现阶段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及其并购业务的现状,加大介绍“并购操作”部分内容,增加“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和“间接收购”等;在投资银行的组织架构部分,根据当前我国投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特点,重点介绍投资银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也要介绍世界上先进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关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有关内容也要进行较充分的介绍或讨论,使学生了解投资银行的运作架构和管理方式。在“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加大对IPO定价及并购估值的分析。因为按照西方现代微观金融理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就是怎样对风险资产定价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在金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市场主体如何实现优化的资本资产组合,通过资本市场成功进行融资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主流方向。投资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直接体现为定价能力和估值能力的竞争,所以通过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资产定价能力成为更新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而随时调整以外,还要根据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例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发言,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要点。由于问题本身富有启发性,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师生在课上课下的交流更加充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思考的兴趣。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应
该是百科全书的摘录者,而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学习与思考。
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当前高校文科教学中较常采用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专业性强,且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联想力才能理解课本上所阐述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学生对具体的金融实践活动并不熟悉,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因而他们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记,无法参与和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采用,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因为案例教学的例子直接来源于实践,学生们能够从对实践问题的认识中来理解金融基本理论与观点。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以当前投资银行业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企业整体上市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效果很好。学生们在课下围绕此问题搜集大量的报刊、网络资料,在对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通过具体的讨论,让学生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主持人)总结陈述。一个案例有时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这个答案是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它就是正确的。从这一点出发,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批判的、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和信心,以及进行论证和说服的技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立足应用性本科教育,做好实践教学
落实投资学专业规划和建设要求,广东商学院“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学科建设目标,决定了该校的办学定位不仅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应体现应用性特色,而且在教学理念上应有质的飞跃。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把“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指导学生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门实习,亲身体会IPO业务、再融资业务和收购兼并业务的流程和效果,对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以某一热点问题作为深入研究的目标,不断收集资料,掌握其发展动态,扩充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也使学生与教师可以互相学习。
(四)构建学习质量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教学为内容,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全程型”是指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还布置作业、试验、讨论、写论文、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科研考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考核方法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涵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三、“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优化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4-0070-03
高等学校金融类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1] 。课程的一般性表现为与大多数经济类理论课程所共有的基础性强、连贯性相对较弱,逻辑性强、直观性相对较差等特点。特殊性则表现为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金融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常常与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某些重大金融问题的理解或回答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较强的个体差异性 [2] 。金融类课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预示着缺乏教师和学生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其教学效果和目标将很难达成。因此要求金融类课程教学工作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上应有所创新与优化。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新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 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结合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金融类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在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新, 其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多元互动。在相关理论课程的讲解过程中, 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由教师发起,即针对某一具体金融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学生发起,即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回答;或者学生之间互问互答。由此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丰富互动式教学的参与主体,拓宽互动的参与渠道, 使传统教学模式从上至下单方的灌输形式变为双向的信息沟通。(2)启发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通过适当有效的启发和互动学习, 让学生掌握金融课程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意识,并可通过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在该种模式下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互动,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互动。(3)学研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原点推动教学, 学生在兴趣的趋动下,关心和关注金融领域内的科研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并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新思路,给予新启迪。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教师可将课堂知识点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其二,教师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上传播;其三,让学生实时参加教师的课题。(4)情智互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氛围, 在理解、 掌握知识的同时,塑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智商与情商,从实践角度达到掌握知识、全面互动的目的。四种教学创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与各种模式中体现的核心内涵,如图1所示。下面将基于互动式教学四种创新模式, 并结合金融类专业四门较具代表性的核心课程给予操作层面的诠释。
(一)《货币银行学》――多元互动
该课程能让学生较系统了解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国内和国际经济和金融问题。 而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对存贷款利率、股票、住房按揭贷款,助学贷款等,都有初步了解和兴趣,但很多人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进一步探讨的愿望。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在开放环境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环境的互动”。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将知识融合在国际金融环境的大背景下,以当前最新的金融时事新闻、事件为背景,借助教师的帮助(实现讲述者、倾听者、组织者、建议者的多重身份),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小组学习、小组互动,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例如学习汇率知识时,涉及汇率基本概念、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与利率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但课堂学习不是去复述这些基本理论, 而是联系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展开, 从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问题介入, 引导学生辨析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关系, 通过双向沟通使学生对汇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加深理解, 同时也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二)《证券投资学》――启发互动
该课程以现资理论为基础, 以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投资组合的选择、证券定价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等为理论核心,以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市场、 证券投资分析以及维护投资运作的证券监管制度为主要内容, 并以学生形成证券投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为目标。 因此教师在进行启发式互动教学的过程中, 一是应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清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二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收集与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三是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最佳的启发性问题。例如在讲授“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时,在课前可设计一些诸如经济周期理论、口红效应、摩天大楼效应、蝴蝶效应等关键字,由经济周期理论引出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诸多因素,然后通过对后几个关键词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领会“当不确定性成为一种常态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基本面”的分析内涵,并激发学生课后关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时事新闻, 提高其投资分析的整体能力。
(三)《期货与期权》――学研互动
该课程全面介绍期货期权合约、 套期保值、套利、基差交易理论与实际交易流程,并对其定价理论和交易策略进行分析, 使学生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掌握其操作流程,初步了解数理金融模型的分析方法。实施学研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自己必须先有相关领域的前期项目研究。 将教学与科研内容紧密结合,做到教学中科学合理、详略得当;将科研与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做到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将教学与科研技巧紧密配合, 做到有效活跃课堂,吸引学生。例如在讲授我国商品期货的相关章节时,可结合自身与期货交易所在研的横向课题,将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期货合约、交易流程、定价方式与学生共享,并可适度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的研究,达到学研相互促进的目的。
(四)《保险营销学》――情智互动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金融类专业课程,通过保险营销原理、环境、策略、渠道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保险营销的特有规律。 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和表现能力,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实行情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课程班级内成立保险营销学社,为保证学生的投入程度, 教师可从“推”、“拉” 两方面着手。“推”就是通过单位时间内下达一定的保单数量给学生压任务,希望他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比如可以让班级内学生推介相应的健康险保单给需要的同学;“拉”就是以内容的生动性吸引学生进一步了解保险营销奥秘, 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探索,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实践中应具备的智商和情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方法优化
(一)优化方法与AHP模型构建
结合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创新模式, 归纳出优化互动模式的6种教学方法:(1)提问法,强调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使课程相关问题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得以优化的一种方法;(2)案例法,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相关金融案例的教学, 优化学生辨别和判断能力的教学方法;(3)竞辨法,通过课程问题的平衡性,引导学生采取竞争辩论的方式来设计并优化课程的互动教学方法;(4)讨论法,针对某一热点金融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问题得以明晰的一种优化方法;(5) 模拟法,即结合课程内容针对性地设计一定的情境, 使师生在情境中沟通、协调与合作,最终达成学习任务并优化教学效果的方式;(6)游戏法,要求师生双方寓教于乐,将课程内容融入一定的游戏环境中,使学生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动中优化教学的一种方式。
为了分析现阶段在金融类课程中最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互动教学优化方法,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AHP)法进行建模。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教授在19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方法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 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最终形成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等,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 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量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决策的方法。
在辨别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优化方法的效果时,6种优化互动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从结构上应该反映互动教学准则层的三种相应状况,即知晓度、有效度与满意度。本文构建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各因素的关系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
(二)模型结果分析
针对金融类课程互动教学优化方法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按各因素的重要性关系构造判断矩阵。 在实施效果评估的具体操作过程中, 构造判断矩阵是关键,需要提高数值的准确性。本文在运用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2008级4个专业(金融、保险、投资和信用管理)12个班学生填写的判断矩阵基础上, 参照了学者李宴喜等人提出的判断矩阵的群组综合构造方法, 用以克服个人的主观偏好的影响,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本文在方案层的三个判断矩阵数据一致,故简略为表1所示,准则层两两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为避免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出现违反常识的非一致性判断,需要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本文采用Expert Choice软件来计算各层次及最终实施效果的权重, 同时得出了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C.R.(O-U)=0.04,C.R.(U-A)=0.09均小于0.1。通过计算得出6种方法在知晓度、有效度和满意度三个准则判断层下实施效果的权重及排序,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在关于金融类课程互动式教学优化方法实施效果的评价结果中, 研究样本内金融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竞辩法的优化效果最好, 其值达到了0.449,表明该方法在有效调动师生积极性,结合实际经济金融环境提高教学效果的影响力上相对最为明显。 其次是讨论法和提问法, 其评价结果分别为0.247、0.122,显示了该类方法在营造良好互动氛围,强化双向互动教学方面的优势。案例法、模拟法和游戏法的综合评价结果值均小于0.1, 分别为0.096、0.053和0.033,究其原因可能来自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研究样本――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师生在现阶段运用该类互动式教学方法时, 还未能充分发挥和拓展该方法的实际效能,没有起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对该类方法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针对金融学院专业学生的相关课程, 该类方法的互动教学效果可能没有达到管理学或经济学相应课程的水平, 从而造成学生对该类方法的互动教学实施效果评价较低。 因此可借鉴管理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相关互动教学的成功经验,将其方法应用于、融合于金融类课程的实际互动教学过程中。
三、结论
本文从互动式教学创新的角度凝练了多元互动、启发互动、学研互动和情智互动四种教学互动创新模式, 并针对金融类四门具体课程,即《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和《保险营销学》,将四种创新互动模式分别在其中的运用进行了操作层面的诠释, 提升了该创新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指导意义。另外,通过构建AHP层次分析模型,对提问法、案例法、竞辩法、讨论法、模拟法和游戏法6种优化互动教学方法在知晓度、有效度和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测算。通过对研究样本调研计算结果的分析, 发现金融类课程中学生最为认可的互动式教学优化方式是竞辩法, 效果相对不理想的是游戏法。针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一方面,期望找出金融类互动式教学优化提升的有效方式及途径, 并将其继续深化;另一方面,通过探析部分互动教学方式效果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并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得以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现状,作者提出该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思路。现以高职高专工程造价(经济)专业系列规划教材,时思主编《工程经济学》教材为例进行研究探讨。
一、时思主编《工程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章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工程技术与经济、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二)第二章资金等值计算与融资分析-资金等值原理和计算、工程经济要素、项目融资
(三)第三章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静态和动态评价方法、投资方案的类型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
(四)第四章价值工程-价值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工作程序与方法、应用
(五)第五章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财务评价概述、主要基础数据的确定估算与分析、基本报表、案例分析
(六)第六章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概述、费用与效益、重要参数、效益评价及指标,社会评价简介。
(七)第七章设备更新的工程经济分析-设备更新概述,设备的经济寿命,新添设备的优劣比较,设备更新方案的经济分析。
(八)第八章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概述,可行性研究概述、阶段划分、报告的格式与内容要点。
(九)第九章经济评价案例-项目概述,基础数据,财务评价,评价结论。
二、模块化教学《工程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模块一货币时间价值(或资金等值计算)-单复利、现值、终值、年金、等值换算等。
(二)模块二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1)-静态评价方法: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率法。其中补充讲解工程经济要素-如投资、费用、成本、收入、利润、税金等。
(三)模块三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2)-动态评价方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年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
(四)模块四工程项目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
(五)模块五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财务评价概述、基本报表及其所涉及概念名词、案例分析。
(六)模块六建设项目评价案例-项目概述,基础数据,各类分析与评价,得出结论。
三、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益处
笔者认为:高职生成绩差并不能说明智力差,或仅能说明他们对所受的教育教学方式接受差,或不适应他们所处环境中教与学的交流与沟通,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图努力将师生的教学关系溶于职业和技能上的师徒关系之中。而模块化教学或是这种努力之一。
(一)课程内容趋于简化
从以上两种教材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首先,前者教材是从知识的完整性角度来进行编写的,后者教材更多的是从知识够用原则出发强调职业性需求。其次,后者的内容较前者大为简化,由后者六大模块替代前者的九章。
(二)课程难度降低
前者教材中的内容,如第二章资金等值计算与融资分析的资金等值计算,其换算类型过多(书中分为整付类、等额分付类、变额分付类等)使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还容易混淆。第三章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中投资方案不确定性分析的概率分析,尽管现行高中阶段数学课中学过概率与统计,但是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没有学好,成绩较差。所以要求高职学生利用概率知识来分析一个投资方案的不确定性,可想而知这种情况是多么的糟糕。第四章价值工程,第六章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第七章设备更新的工程经济分析,第八章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等内容,难度都都较大。而这种难度大不仅仅表现在数学知识方面,还表现在逻辑知识方面。因此,我们就想改变这种情况--把以上提到的,相对高职生来说,难度较大的知识内容和计算删除。只保留职业性需要的那部分知识。这样一来难度便大大降低。可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内容大大减少。为此我们拟增加例题的方式解决它。
(三)教学改革较易推进
由于课程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难学的情绪大为降低。这样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提供了较好的授课条件和学情环境,甚至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得以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科层次)。从字面上我们知道,虽然他强调的是职业技能,但他也要求高素质(专科层次)。因此,高职生毕业时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知识探究能力。所以适度的知识内容还是需要的。这样一来,我们的模块化教材与教学,学生乐于接受授课,教师乐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改革。于是教学改革就顺理成章,实施起来就变得容易。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为了适应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要求-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科层次),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着重点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可是,职业技能的培养牵涉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实训、实验等场地和设备的建设;一是软件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工程经济学课程既涉及工程技术、又涉及经济分析。虽然高职院校中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分析的教师较少。为了弥补这种缺憾,那就更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如教学做一体化。我们提出模块化教学,就是想尝试教学做一体化--一次授课(有1天、2天、3天、1星期)一个模块,既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做(练习)这个模块,直至每个学生都会做。当然这个过程能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或参观项目建设现场之后完成。
总而言之,模块化教学试图改变现有教材和教学分章节授课的教学模式,尝试一种高职生普遍都能接受的,以技能掌握为前提的分模块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时思主编.工程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双语教学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我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1.2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3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1.4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2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涵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2.4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3.1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3.2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