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麻醉学方向

麻醉学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麻醉学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1篇

Abstract: Since anesthesia subject is determined to secondary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the anesthesia education undertaking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result is positive, knowledge update cycle i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But at present anesthesia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ill has many defects.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of medical talents is the main task of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anesthesiolog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deficiency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 innovates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duce better talent.

关键词: 麻醉学专业;创新实验教学;应用实践

Key words: anesthesiology specialty;innov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applicat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03-02

0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来说,培养出医学知识扎实、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目前高等医学院教学中不变的主体和根本任务。为了这一目的,麻醉学系的教师一直不断地探索与追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且有一些已经应用到了实践中。在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里面,很多学校都积极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主动的让科学研究进入课堂,开拓学生的眼界,以科研促进科教。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有比较宽的基础知识面,并且对于未来发展,也具备了较好的潜力。

1 基础教学的改革

任何学科想要能熟练的运用,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没有理论的技能不过是机械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每个教学最忌讳出现的现象。基础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更好的让学生能够了解、明白技能渊源,这样对于后面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也能有很好的铺垫。

1.1 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学校里面麻醉专业学科的科目重复明显,占用了大量的学时,浪费学校的资源还有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基础课与专业基础科里面,人体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生理学和麻醉生理学,药理学和理学等等,在某些内容上面都存在了相当程度的重复,面对这样的现象,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这类科目在教学学时、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进方面都要进一步的协调,更好的适应教学和学生的需求。

以药理学和理学为例,两门课程分开上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学时,而且在药理学教程里面,很多知识都是对于麻醉学没有多大的联系和用处,另一方面理学里面与麻醉学有密切联系的知识部分却是在药理学里面占的比例不多,这样教师在教授理学的时候又要浪费时间来重复学过的内容。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造成了麻醉系学生的学习任务比其他专业更繁重,也直接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目前还是没有一本教材能够专门提供麻醉学专业一阶段教学使用的完整药理学教材,有的学者提议将药理学里面跟麻醉学没有太过紧密联系的知识作出适当的删减或者仅仅当做了解的知识带过,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甚至是否直接把两本书融合为一本教材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基本是按照三点方向来进行调节的:(1)对于其他学科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面增加与麻醉专业学关系密切的知识内容;(2)删去关系不大的部分知识内容,或仅仅作为了解部分将学时压缩;(3)其他学科保留的各章节里面适当的增加药物在临床麻醉与复苏中的作用、原理等知识。总而言之,对于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要尽量避免、采取对本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阐述。

1.2 实验课内容改革 当下除了基础课还有部分专业课安排了实验之外,在麻醉解剖、理、麻醉生理等多个课程也应多安排一些与麻醉学技术与理论相关的实验内容。但是这方面的安排基本都是因为课时、经费或者场所等方面原因耽误而被减少或者取消。这样的后果就是直接的导致了学生在巩固已学的基础理论还有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的各种阻碍。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应利用现有各实验室仪器和条件,结合麻醉专业学科的特点设计一些实验。例如静脉或吸入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内脏牵拉对循环、呼吸的影响等,有机的将理、麻醉生理、麻醉解剖学等课程实验课综合一起,为麻醉学系学生的实验提供条件。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不仅从各个不同课程的不同角度加深了理论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本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下个阶段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还可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设计实验内容、在答辩完善之后分小组完成实验、做实验报告。既可培养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形成教学互长、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

2 临床实习的改革

临床实践对于医学科学生来说当然是很重要的,对于麻醉专业学生更是不可或缺的时期,它不仅让学生全面掌握技术操作又提高理论素养。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这段时期能应付日常工作的需要同时又有坚实的相关专业基础和将来良好的发展潜力,还需要分析探讨。

2.1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医学院对于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每年的一段时间都要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虽然麻醉学科的创设时间还短,但是对于麻醉学专业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立项每年都是出于前列的。科技活动的做法主要包括了:(1)承担科研项目的老师主动吸纳部分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安排两个左右的学生研究小组承担学习知识之内能承受的课题方向,建立子课题并争取立项,老师主要负责指导的工作;(2)担任大课讲授任务的老师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由老师设定科研题目,学生自己按照兴趣城里研究小组,选择题目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科技项目申报书,而后开展项目研究;(3)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设想,自己设计科技题目,邀请老师担任指导。为了不影响课程的正常学习,一般都是安排在假期或者节假日进行,做到学习实践两不误。

2.2 对于实纲内容的改进 在旧的实纲中,对于各项具体技术的完成例数、各种专科麻醉管理条例及如何规范化完成都没有具体的界定,其中麻醉学科的分支如疼痛诊疗等学业规定更是模糊。这样对于将来检查学生毕业时候是否完成了足够的各项操作和管理还有分支专业的掌握情况有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对于实纲做适当补充是必须的工作,对于吸入全麻、静脉全麻等例数要具体;强调危病重病医学和疼痛诊疗的转轮时间,所接触到的病种、病例数等。只有有了详尽的大纲,才能有依据的制定计划,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心中有数也有利于老师的安排,是麻醉专业实习规范化。

2.3 对亚学科轮转训练的加强 麻醉学作为我国二级学科,要求学生在校及毕业后能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必须了解麻醉学的研究内容,对于麻醉学的研究内容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识面要全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只有做到这样,学生毕业后在麻醉学相关领域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能为将来在某个专业领域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教学医院在麻醉科业务方面仍然是注重于临床麻醉,对于麻醉后恢复室并不重视,未能真正达到管理ICU日常工作的目标,但是学生在ICU实习想要真正体会救急方面完整并不容易,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际过程中慌乱无措。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安排适当次数的模拟训练以及解剖模型示范,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轮转,确保学生实习阶段能够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否则如果只是满足在本省内的教学,学生能穴道的知识就有限,无法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麻醉学的进步一段时间也难有突破。

麻醉学虽然是我国二级学科,但是国内单独招生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国内外可以借鉴的经验较为稀少,因此我国麻醉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攻破。但是只要我们立足实际,对于麻醉学专业本科的教学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一点一点的过渡到应用实践里面,相信能够慢慢的解决教学过程里面的矛盾,日益完善我国的麻醉学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钱春野,何柏,张慧.虚拟仪器技术在医学影像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及研究[J].价值工程,2012,(25).

[2]李滨,彭涛,张立立.探究性植物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3]王军,霍军,程会昌.宠物生理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讨[J].价值工程,2011,(34).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硬-腰联合麻醉; 持续正压; 锐角; 侧入路; 硬膜外腔穿刺术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022-0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ype of difficulty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on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Method: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of clinical cases of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and ASAⅠ-Ⅲ and the surgeries lower abdomen from January 2013 to November 2013,overweight,spinal deformity,height was too high and too low were excluded.The patients taken lateral position,epidural puncture with Touhy 16G needle and low resistance syringe between L3-4-5.3 times failure used other methods.Result:3560 cases were collected,1698 cases of obstetric,gynecological was 1185 cases,346 cases of general surgery,urology was 331 cases;2 epidural puncture methods were used,included perpendicularity epidural cavity puncture by center approach(Z),the “Bcs” acute angle epidural cavity puncture by lateral approach(B).3915 cases were succeed in first try and 355 cases were succeed by B when Z failure in these.The hardly drain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mpletely no drainage(typeⅠ),inadequate drainage(typeⅡ).Type Ⅰ was 2%,type Ⅱ was 3% by “B”.Type Ⅰ was 12%,type Ⅱ was 11% by “Z”,there were statistic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ontinuing positive pressure; Acute angle; Lateral approach; Epidural cavity puncture

First-author’s address: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Yan’an 716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1.011

当前我国普遍开展的麻醉方法之一是椎管内麻醉。硬-腰联合麻醉兼备了硬膜外腔(硬外)和腰麻阻滞二者的优点,腰麻起效快、高可靠性、毒副作用小,硬外阻滞效果确切、能提供长时间的麻醉及良好的术后镇痛[1],所以,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硬-腰联合麻醉硬外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穿刺(腰穿)看到引流出脑脊液是确定腰穿成功的重要指标[2]。然而,在临床上腰穿时经常会遇到脑脊液引流困难,造成该麻醉方式失败[1],为了降低失败率,提高成功率,笔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3年1-11月硬-腰联合麻醉,且筛选符合以下条件的病例:ASA分级Ⅰ~Ⅲ级,下腹部以下手术,身材较匀称,排除体重过大、脊柱畸形、身高过高和过低者。

1.2 方法

患者入室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穿刺采取侧卧位,利用Tuffier’s线定位[3],选择腰(L)3~4~5椎间隙硬外穿刺。使用一次性的硬-腰联合麻醉套针(针内针)进行穿刺,硬外穿刺针采用Touhy 16G,压力试验应用低阻力注射器,腰穿针采用Whitacre 25G针。正中入路方法穿刺:穿刺点落在选择的穿刺间隙左右上下正中处,穿刺针左右上下垂直于皮肤进针,应用Bromage方法[4]、负压方法穿刺,硬外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平行方向穿刺(穿刺针穿入硬外后旋转,针口朝置管方向),当穿刺针尖到达黄韧带时,(1)采用Bromage方法硬外穿刺,穿刺针针栓接低阻力注射器,注射器内装2~3 ml含0.1~0.3小气泡的生理盐水[5];(2)采用负压方法穿刺,穿刺针针栓接负压玻璃管;进行硬外穿刺。锐角侧入路穿刺:穿刺点落在选择的穿刺间隙纵向正中线旁开、向尾端下移各1 cm左右,穿刺针朝向头端、对侧对准椎板间孔[6],针杆(勺状面背侧方向)与皮肤成锐角(类似多采用于胸段的侧入法穿刺[7])进针,应用“把持式”方法穿刺[8],其余方法同正中入路Bromage方法穿刺(不同之处:装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内不带小气泡)。硬-腰联合麻醉穿刺时,无论硬外、腰穿任何一方穿刺累计三次失败病例,改用其他方法穿刺。硬外穿刺成功后,腰穿针通过硬外穿刺针内进行腰穿,第一次腰穿称为“一次”,不成功者,调整硬外或穿刺针再次穿刺者称为第二次(或称二次),以此类推。

1.3 观察指标

观察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一次腰穿脑脊液引流情况,统计完全引流不出脑脊液(称为Ⅰ型)、脑脊液引流不畅(称为Ⅱ型)的病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统计到符合条件的病例3560例,其中产科1698例,妇科1185例,普外科346例,泌尿外科331例;Z、B两种穿刺方法,一次腰穿共计3915次例,首先应用Z方法3218例,其中355例为Z方法失败后,改为B方法的病例。首先应用B方法342例。患者基本情况、病例数、一次腰穿脑脊液引流情况见表1。

3 讨论

通过临床分析,硬-腰联合麻醉硬外穿刺成功后,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可以分为以下二种类型:Ⅰ型,完全引流不出脑脊液(应用注射器也难以抽吸出脑脊液);Ⅱ型,脑脊液引流不畅;Ⅱ型表现为:腰穿有明显的突破感,可以看到脑脊液引流出来,但是,非常缓慢或停滞不出,应用注射器抽吸困难,即使应用Queckenstedt试验增加颅内压[9]、旋转腰穿针改变针口方向、通过腰穿针向蛛网膜下腔少量生理盐水再抽吸等方法也无效[2,5]。通过临床观察,发现Ⅰ型往往没有(或甚少有)腰穿针穿破硬脊膜和蛛网膜的突破感、落空感,反而有特别坚硬的骨性感,或者腰穿针穿入特别坚韧组织的感觉;可能的原因是腰穿针没有穿入蛛网膜下腔,而是穿到了侧硬膜外腔,即硬脊膜的两侧,腰穿针会直接顶到椎管内椎体背面或椎管内椎弓根内侧,或者是腰穿针穿入硬脊膜(硬膜、硬膜下间隙厚度约1 mm)或穿入硬脊膜下腔,穿入过深会穿出硬膜,达到硬膜囊前间隙,腰穿针仍会直接顶到椎管内椎体背侧或椎管内椎弓根内侧,仍会有骨性感。Ⅱ型有明显的突破感或落空感[10],原因可能是腰穿针没有穿到蛛网膜下腔中央而是其内边缘,因为,穿刺针向中央方向调整穿刺可以获得良好的引流效果。另外,还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病例,即腰穿针从蛛网膜下腔边缘穿入,只要腰穿针穿入深度恰当,就会有脑脊液流出,但不畅,注射器回吸反而回吸不出脑脊液,可能是针口被蛛网膜遮盖,取下注射器脑脊液还可流出,这时旋转腰穿针,使针口调到恰当位置,脑脊液回流、回吸通畅。当腰穿针穿入过深脑脊液停止外流,这时腰穿针已穿出硬膜,到硬膜囊前间隙或到达侧隐窝处,所以退腰穿针到恰当位置时,脑脊液又会流出[11]。这部分病例不属于Ⅱ型。

硬-腰联合阻滞麻醉自1979年由Curelaru应用双点穿刺完成、首先报道以来,得到了认可且快速发展[12]。1982年单点穿刺方法硬-腰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临床,其更有优势,取代了双点穿刺方法硬-腰联合阻滞麻醉成为主导地位[13]。现在,临床上硬-腰联合麻醉的穿刺方法很多[14-15],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穿刺方法得到了很大进步和改进,“针内针”联合穿刺方法已发展的日臻成熟,为当前推荐、普遍采用的穿刺方法[7]。该方法腰穿针是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内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腰穿是依赖硬膜外腔穿刺,所以,硬膜外腔穿刺方法是影响腰穿成功的重要因素。恰当合适的硬外穿刺有利于提高腰穿一次成功率。当前,硬外穿刺方法主要有正中入路和侧入路,而且前者首选[16-17]。

正中入路:进针点选择在选定的穿刺间隙与棘突正中线交汇点,穿刺针要经过皮肤、皮下脂肪、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到达硬外腔,穿刺针经过的组织较多、从皮肤到硬外腔距离远;而且,腰段椎管内容积大,相对于大容积腰段椎管内腔隙,其内的硬膜囊小、而且远离背侧紧靠腹侧,恰似空间大目标小而远[11],硬外穿刺时,硬外穿刺针容易偏离中线,偏离过大导致针内针的腰穿针偏离中线也过大,从侧隐窝穿过(中央椎管第3、4腰椎多显三角形,第5腰椎多显三叶形)[18],没有穿入蛛网膜下腔,腰穿失败。

判断硬外穿刺针是否到硬膜外腔,通常应用正、负压,即正压、负压穿刺方法。通过回顾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正中入路穿刺,使用的穿刺方法为负压和Bromage正压穿刺方法,以前者为主。负压穿刺方法,是利用硬外穿刺针顶到硬膜,硬膜被推开,硬膜被顶的象帐篷一样[5],密闭的硬外腔空间增加,其腔隙压力降低,低于外界形成负压,称其为负压穿刺方法;该方法硬外穿刺针顶在了硬膜上,硬外穿刺针还要旋转改变针口方向,有穿破硬膜的风险,所以,该方法有被放弃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正压穿刺方法,如Bromage和“把持式”穿刺方法。应用正压穿刺方法,硬外穿刺针一进入硬外腔就可以探测到。所以,穿刺针一般不会碰到硬膜,因为硬膜外腔在腰段其间隙有6 mm宽,穿破硬膜风险小于负压穿刺方法。Bromage穿刺方法是当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正压穿刺,该方法两只手一直处在悬空状态,不稳定;不断间断正压测试判断是否到达硬外,浪费时间,用时较长;容易把注射器内的液体快速全部注入硬外,引起患者注射疼痛;而且判断小气泡被压缩与否比较困难。“把持式”穿刺方法为持续正压穿刺,有别于负压及其他正压穿刺方法,用非优势手拇、食、中指持硬外穿刺针针梗,拇、食指顶住患者背部,装有1~2 ml生理盐水(不含小气泡)的注射器筒置于手掌,既进针又给一定的阻力,防止穿刺针过快突然穿入、穿破硬膜;优势手拇、中指靠近注射器筒尾端1~2 mm处持注射器活塞(食指扶住注射器筒)向前用力造成注射器内正压,与非优势手同时稍用力进行硬外穿刺。针尖刚穿破黄韧带一进入硬外,持注射器活塞手指既感觉到造成的正压减小阻力消失,活塞稍内推,由于中、拇指把持着注射器活塞,不至于整个活塞置入,将过多的生理盐水置入硬膜外腔引起患者的疼痛;该方法具有稳健、成功率高、用时少、易于掌握、没有注射痛、硬外置管困难及导管打折发生率低等优点[8]。

锐角侧入路穿刺:第3、4腰椎椎孔多显三角形,第5腰椎多显三叶形,侧入路硬外穿刺针非椎板间孔正中穿入,而是从椎板间孔(纵向)正中线与椎板间孔侧缘之间的中线处穿入,此处入路“蛛网膜下腔目标”宽大[17],侧间隙窄,腰穿针达到蛛网膜下腔的距离短,穿入的成功几率大;锐角进针穿刺,腰麻穿刺针穿入蛛网膜下腔纵深长;所以,该方法穿刺,腰穿成功率高,引流不出脑脊液的几率非常低。

“把持式”与锐角侧入路结合,即“把持式”与锐角侧入路硬外穿刺方法,具有二者共同的优点。回归分析本研究3560例病例,首先应用Z方法穿刺3218例,一次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较高,而且,穿刺失败的病例355例,应用了B方法穿刺均获得了成功;B方法穿刺一次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低,较Z方法穿刺成功率高(P

总之,通过临床分析,硬-腰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可以分为以下二种类型:Ⅰ型(完全引流不出脑脊液)、Ⅱ型(脑脊液引流不畅)。腰穿脑脊液引流困难发生率“把持式”锐角侧入路方法较正中入路方法低。

参考文献

[1]谭冠先,申黎光,屠伟峰.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0-193.

[2]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90-291.

[3]林楠,王保国.脊髓圆锥末端位置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引起脊髓损伤的关系[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9,30(6):551.

[4]王志主译.麻醉医师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2.

[5]王伟鹏,李立环主译.临床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3-615.

[6]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20.

[7]孙增勤.实用麻醉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1-225.

[8]胡彬,段雨杉,王晓艳,等.“把持式”持续正压锐角侧入路腰段硬脊膜外腔穿刺术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2):74.

[9]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5.

[10]王俊科,于布为,黄宇光主译.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M].原书第8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17.

[11]胡彬,李玲霞,秦妮娜,等.硬-腰联合麻醉腰穿不出脑脊液58例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82.

[12]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现代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57.

[13]{f野.一点法腰硬联合阻滞椎间隙选择对剖宫产麻醉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50.

[14]商允,邓晓东,姜翼,等.三种穿刺方法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麻醉的比较[J].吉林医学,2013,34(28):5833.

[15]韦承凡,许朝山,赖一民.腰-硬联合麻醉两种穿刺针临床应用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788.

[16]姚尚龙,王国林.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7.

[17]邓小明,曾因明主译.米勒麻醉学[M].第7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632-1634.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麻醉学PBL教学模式;麻醉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5-0136-01

麻醉学是一门高风险学科,麻醉科医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具备科学思辨的临床思维能力。如何办好麻醉专业,培养合格的麻醉医学实用型人才,麻醉学系老师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为此,在麻醉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法带入课堂,进行教学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获得一些深刻体会,现报道如下。

1 教学对象

选择我校麻醉系2004级麻醉本科一、二班,每班25人,共计50人。经查询学生录取名册,两班的学生在年龄、性别、生源地、入学成绩、前置课程平均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将一班学生作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

2 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麻醉本科统编教材《临床麻醉学》(第二版),授课总学时相同,每次授课均为2小时,授课教师均为麻醉教研室的骨干教师,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病例问题自学教授讨论小结)。

2.1 实验组

(1)把25名学生分成5个组,教师给出本院典型病例,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包括查教科书、上网查找、检索图书馆书籍、查找文献资料),开展自主学习(主要是在课下进行)。

(2)由授课老师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约40min)。

(3)课堂讨论。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约15min),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阐述其对问题及所选病例的看法,各组之间可以辩论,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况可作必要的诱导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避免学生偏题(约45min)。

(4)由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给出下节课的病例及问题(约20min)。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授课按课本内容顺序逐条进行,采用全程灌输式的教学。

3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考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行学期统一临床麻醉学结业考试。从两方面进行,考试分两场。第一场: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客观题(100道选择题),考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选。第二场:测试综合应用能力的临床病例分析题(20题),选自附院或文献报道的典型病例,要求根据病例,对病人病情作出分析并说明采取的麻醉措施及其理由,该卷评分特请没有参与授课的另一位教师承担。两场考试的考分均换算成标准考分100分。

4 评估结果及结论

4.1 评估结果

考核成绩及相关数据统计运用SPSS10.0,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所示,以机械记忆知识点为主的第一场测试成绩两组无明显差异(采用t检验,P>0.05),而以测试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第二场测试成绩两组有显著差异(采用t检验,P<0.01),实验组学生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4.2 结论

根据统计分析,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无明显差异,但在对知识灵活应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综合能力方面,PBL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优势。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麻醉是比较复杂的。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麻醉科50例患者分别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并对麻醉方法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17~50岁;体质量44~76 kg;ASA I~Ⅱ级;手术时间1.5~3 h。50例分为2组,臂丛神经一颈丛浅支神经联合神经阻滞组(I组)和单纯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25例。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术前30 min肌内注射。人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手臂紧贴身体。I组: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触及肌问沟,此沟下部有肩胛舌骨肌通过,在肌问沟靠近肩胛舌骨肌处作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用7G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向骶尾方向徐缓进入,待患者诉指尖出现异感,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l% 利多卡因+0.37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0.9% 氯化钠溶液15~20 ml,5~10 rain后观察麻醉效果,成功后再做颈丛浅支阻滞,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穿刺点,用7G向下内方向进针,穿过颈浅筋膜时有一个突破感,再进针少许,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入同样的品3~5 ml即可。Ⅱ组:穿刺方法及用药同I组臂丛神经阻滞部分。

1.2.2 观察指标 观测麻醉效果评估:优:完全无痛,术中不需要辅用镇静镇痛药,患者安静;良:手术野无痛,但手术牵拉时患者诉不适或感疼痛,需辅用镇静镇痛药;差:手术野部分痛,阻滞不全,除辅用镇静镇痛药,还需追加局麻药或改全麻。记录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副反应。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效果I组明显好于Ⅱ组(P

3 讨论

对于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 在切皮、骨折复位等强刺激操作时,可使机体出现较明显的应激反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1],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即锁骨皮肤表面是由发自C3~4神经根的颈丛支配,尤其是锁骨上神经,而锁骨深面肌肉等组织,由发自C5~6神经根的臂丛神经支配[2]。在锁骨的内侧部分区域以颈丛神经支配为主,

外侧区域则以臂丛神经支配为主,中间部位则相互交叉支配,所以,锁骨手术须同时阻滞C3~6包括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麻醉效果才完善。另外颈丛深支仅支配颈前及颈侧方的深层组织中,因此作颈、臂丛联合阻滞时仅需阻滞颈浅丛,避免阻滞深时椎动脉损伤引起血肿,减少了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髓麻醉、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麻醉的可能,也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有资料表明,如果采用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可出现良好的锁骨上神经阻滞,无明显手术切皮痛,但在分离骨折断端,牵引,内固定时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酸胀不适,肌紧张等现象,常需加用麻醉性镇痛药才会缓解,故单凭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效果不佳。

参 考 文 献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154-03

气管插管术是急诊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充分供氧,在危重患者抢救、复苏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快速有效的建立人工通气是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医院内最快、最有效、最可靠的人工通气方法是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为紧急建立人工气道的首选方法[1]。然而,由于患者病情不同,个体差异大,气管插管前医疗器械准备不充分,对气道的评估不到位等因素,插管困难的现象不少见。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患者气管插管的成功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气管插管的方法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现综述如下。

1 气管插管前物品的准备和检查

张建鹏等[2]选择162例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紧急气管插管组和心跳呼吸停止后插管组,对比研究后两组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91.46%和23.75%。,争分夺秒的、快速有效的建立人工气道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以气管插管前物品的日常的准备和检查尤为重要,要专人负责维护,一旦缺漏要及时补充。

1.1 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的准备及检查

急诊科的患者复杂,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有,所以要备齐各型号的一次性气管导管,如长度为30 cm、外径为7.5~9.0 mm为成年男性使用,成年女性气管导管外径为7.0~8.0 mm。Dullenkopf等[3](2005)观察了500例0~16岁患儿的气管导管选择情况,提出气管导管的推荐尺寸:3 kg)3.0 mm,1~2岁3.5 mm,2~4岁4.0 mm,4~6岁4.5 mm,6~8岁5.0 mm,8~10岁5.5 mm,10~12岁6.0 mm,12~14岁6.5 mm,14~16岁7.0 mm。以上气管导管至少准备1~2条,另外还要备有一条富有可塑性的金属制成的导蕊用以气管导管塑型用。

1.2 检查喉镜和简易呼吸囊

气管插管有传统的麻醉咽喉镜下气管插管、逆行引导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及直视光导芯引导下气管插管等,作为基层的医院笔者这里主要讨论传统的麻醉咽喉镜下气管插管,检查麻醉咽喉镜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珠射光是否集中,并应射在窥视片头端的中部;(2)电源接触要良好,照射时,任意摆动窥视片不得有忽亮忽暗的现象;(3)保证电池电压在25 V,电流为250~300 mA,如电源不足要及时更换电池;(4)检查电筒管和电筒盖装卸就方便,旋合要牢固,不得有卡住或自动脱落现象。简易呼吸气囊主要有球囊、储气袋、连接管、呼气阀、安全阀、氧气连接管、面罩及玻璃接头组成。要定期检测简易呼吸气囊性能,配件的齐备、完好:呼气阀、氧气连接管、储气袋、PEEP装置、压国保险装置。发现功能不全或配件不齐要立即跟进处理。简易呼吸气囊使用后要清洁污染物,75%酒精消毒呼气阀接口,气体消毒气囊。呼吸面罩、活瓣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冲洗凉干,严重污染的要销毁弃去。检查完毕要用塑料套套好简易呼吸气囊存放备用,放于固定位置[4]。

1.3 其他

除以上所说的还要准备和检查以下物品:10 ml注射器(用于套囊充气)、水溶性剂(导管壁)、牙垫与宽胶布(用于外固定导管)、开口器、止血钳、压舌板、、吸引器及吸痰管(随时可启动)、氧气、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听诊器等。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吸引器,分为电动负压吸引器、手动负压吸引器及中心负压吸引三种(根据临床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负压成人100~200 mm Hg,儿童50 mm Hg,1 kPa=7.5 mm Hg)。在施行气管插管时,患者口咽部经常有较多的分泌物,如不及时予以清除,不但不能充分的暴露声门,还有可能引起患者误吸甚至窒息,这样会影响到快速,及时的进行急诊气管插管。所以日常的准备和检查是很有必要的[5]。

2 气管插管的实施

以上物经过日常的准备和检查后予以备用,可以随时应付需要进行紧急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对有可能要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应遵循的步骤如下。

2.1 判断是否有急诊气管插管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该患者是否有急诊气管插管的适应证,从以下5点评估做出判断:(1)呼吸道保护是否存在及检查气道是否通畅;(2)氧合和通气是否充分;(3)评估转归是否会导致上述前两项的发生;(4)另外还要权衡实施气管插管的利弊;(5)如果对气管插管存在疑虑,那么可以先实施气管插管,待病情平稳后再予以拔除。值得注意的是:(1)一般来说不能维持正常气道的患者往往也不能保护气道,气道通畅且潮气量满意者也可能丧失气道保护而导致误吸;(2)人工气道如口咽通气道和鼻咽通气道是不能提供有效的气道保护的,它们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措施;(3)对需要心肺脑复苏者,也应先控制气道,除非进行电除颤;(4)呕吐反射及吞咽反射在评估气道保护能力方面应更为可靠,因为它们可以减少误吸的危险,在气道保护中的作用是肯定的[6]。

2.2 经口气管插管的方法

如果做出了气管插管的决定,接下来就是选择插管的方法,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及纤支镜辅助气管插管是三种常用的清醒气管插管技术。经鼻气管插管常运用于拥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并且要有较好的气道环境,即无气道异物及梗阻以及无解剖变异和明显创伤,在咬肌紧张未使用肌松药患者或牙关紧闭的危重患者中较适用这一方法。经鼻气管插管曾一度广泛应用于急诊气管插管,但它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Ropppolo等[7]临床研究发现经鼻气管插管相对于现有的其他插管技术在耗时及成功率方面均不占优势,而且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不适于急救。在纤支镜下辅助气管插管常运用于困难气道患者,它的适应证包括存在生理解剖变异、预期的困难气道、多次插管失败但尚能维持通气、颈椎有制动要求等。不能否认纤支镜下辅助气管插管把气道管理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成功率可达75%~100%。但由于设备较昂贵而且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一般应用于麻醉、重症监护室及非紧急状态的患者,所以急诊行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的报道并不多见,所以在这里主要讨论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

表1 “柠檬”法则

评估方法 简称

视诊从患者外部特征推测通气和插管的难易 L(Look externally)

评估“3-3-2”法则 E(Evaluate the 3-3-2 rule)

Mallampati视野分级(共4级) M(Mallampati)

上呼吸道是否有阻塞 O(Obstruction)

颈部活动的评价 N(Neck mobility)

3.2 困难气管插管的具体处理措施

3.2.1 咽喉气管黏膜表面麻醉 全面完善的咽喉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以提高困难插管的成功率,最常用的是经环甲膜穿刺注药法。适量使用镇静镇痛药,可降低患者警觉性,减弱交感应激反应,有利于心血管功能的稳定。同时通过细导管直接对准声门口喷洒局麻药,这样也可以明显提高困难气管插管的成功率。

3.2.2 改变导管塑型 周辉[12]报告,将气管导管前端3 cm处塑形成L型(成角90°),来处理困难插管,与传统“鱼钩”状气管导管塑型方法相比,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方面提高20%~30%。而熊源长等[13]通过50例困难插管患者对比观察发现,将气管导管塑形成S形经口气管插管,在意外出现困难气道情况时,其一次性成功率及总插管时间均优于传统使用的J形(鱼钩状)气管导管。

3.2.3 改变气管导管斜口方向 目前较多术者在操作时气管导管斜口方向常向上。康定坤等[14]使用斜口方向右对准声门裂进行气管插管与常规插管导管斜口方向常向上对比,观察发现,此方法有明显的视野开阔等优点,更利于插管成功。

3.2.4 改变喉镜进入位置 进行气管插管时,常规是喉镜沿右侧口角进入,并移至口腔正中位后向会厌谷推进,唐耿志等[15]报告将喉镜从左侧口角上下磨牙间置入,并沿左侧舌体扁桃体沟滑至会厌谷显露声门裂,临床观察发现此方法能明显改善喉头暴露视野,降低困难气管插管的难度,提高插管成功率,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声门暴露的新途径,值得尝试。

3.2.5 双管法 即将误入食管的气管导管保留在食管内,气囊充气,用另一根气管导管顺第一根导管的上方插入,此法简单易行,关键是无需特别的插管技巧和特殊的器械辅助,在急诊困难气管插管时,又多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插管方法[16]。

3.2.6 应用可塑橡胶条 常规气管插管使用的是可弯、有弹性和韧性的软细铜条制作的管芯。袁宝兴等[17]选用可塑橡胶探条用于困难插管76例,认为能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

4 小结

需要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都是比较危重的患者,经口明视下气管插管是最确切、最迅速、应用最普遍的气管插管方法,它能快速、有效的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急诊气管插管,保证患者的供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如何才能迅速成功的气管插管,必须要在气管插管前物品的准备和检查、如何有效的实施气管插管以及沉着应对困难气道的处理等方面顺序进行,这样才能快速、高效、有条不紊的实施好急诊气管插管。

参考文献

[1]方伟敏,陈晓平.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36-337.

[2]张建鹏.武警部队第三届呼吸内科学研讨会暨呼吸危重学习班论文汇编[M].北京:武警部队呼吸专业委员会,2007:94.

[3] Dullenkopf A,Gerber A,Weiss M,et al.Fluid leakage past tracheal tube cuffs:evalution of the new Microcuff endotracheal tube[J].Acra Anaesrhesiol Scand,2005,29(10):1849-1853.

[4]刘慧君,佟德慧,许曼莉.医院麻醉用品污染和消毒情况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5(3):164-165.

[5]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集[C].西安,2008:632-633.

[6]王世泉.麻醉与抢救中气管插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3-87.

[7] Roppolo L P ,Vilke G M,Chan T C,et al.Nasotracheal inrubar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revisited[J].Emerg Med,1999,17(5):791-799.

[8]李春盛.急诊医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04-605.

[9]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3-935.

[10]从寿耆,赵俊.气管内插管困难的预测和处理[J].国外医学麻醉学分册,1997,18(3):174-176.

[11]姚允秦,龚志毅.急诊气管插管的若干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8):585-586.

[12]周辉.L型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困难时的应用[J].医学文选,2006,25(2):245-246.

[13]熊源长,陈辉,许华,等.S形导管芯塑形气管导管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3):211-212.

[14]康定坤,于国军,仝平欣.气管导管不同斜口方向对气管插管效果的影响[J].中医正骨,2006,18(8):24.

[15]唐耿志,邓晓明,肖文静,等.喉镜经左侧磨牙显露喉头进行困难气管插管[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2):124.

[16]王宗莲,吴衍玲.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技术在肺复苏中的应用[J].中化医学写作杂志,2001,8(15):1767-1768.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年人;硬膜外麻醉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10%左右,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手术中高龄患者占的比例已高达30%左右[1]。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减退,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明显降低,且多合并有循环或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因此,老年人手术麻醉的选择已成为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硬膜外麻醉具有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对生理扰乱较轻及止痛、肌松效果好等优点[2]。本院2006-2007年对64例实施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了连续硬膜外麻醉,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2007年来本院就诊的64例实施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72.5岁。其中60~70岁41例,70~80岁23例。其中术前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45例,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脑血管意外19例,术前均经内科治疗可以耐受手术。手术种类包括:股骨干骨折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0例,腹股沟斜疝6例。平均手术时间2.33 h。

1.2 麻醉前准备 麻醉前禁食禁饮12 h,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进行连续

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护,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并面罩吸氧流量为3L/min。

1.3 麻醉方法 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用套管针行静脉穿刺,术中输入平衡液、血定安,一般用量为1 000~2 000 ml。骨科手术失血多时,输入红细胞悬液400~800 ml。维持血压、脉搏平稳。患者取左侧卧位,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穿刺点为T12~L1或L1~L2,在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头侧方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5~4 cm,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以排除导管置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先给试验量2%利多卡因2~3 ml,观察5~10 min,确无全脊髓麻醉征象及局麻药不良反应后,根据麻醉阻滞平面与全身情况采取小剂量多次追加(每次利多卡因3 ml,共3~5次)。麻醉起效时间5~10 min,达到手术要求平面时间12~20 min,术中需要辅助用药者10例(15.6%),一般给哌替啶30 mg肌内注射。

2 结果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术中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使用麻黄碱3~9 mg,使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左右,心率下降到60次/min以下11例,经阿托品0.3~0.5 mg静脉注射后心率回升至80~100次/min。麻醉效果满意,手术过程平稳。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肺部感染、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常并存心血管疾病,循环储备功能差,不易耐受血压波动,故临床上对于老年人一般不选用脊髓麻醉或慎用。硬膜外麻醉对循环扰乱程度远比腰麻轻,发生过程也较缓慢[3],而且一般下腹部、下肢手术麻醉上界达T8就已足够,这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轻,另外文献报道[4-5]硬膜外麻醉可降低下肢手术的术后静脉栓塞率,这对老年患者十分有利。故硬膜外麻醉目前仍是老年人下腹部、下肢手术的首选方法。然而老年人血管硬化,椎间孔闭锁使麻醉平面扩大,而且个体差异较大,故需掌握好用药剂量,严格控制麻醉平面,对7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硬膜外阻滞,应掌握低浓度、小剂量、分次用药的原则。

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对全身情况做出评估,对并存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使身体状况达到或接近正常。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不同情况,术前应拟出系统麻醉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和处理准备。在麻醉管理过程中,应多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老年人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较差,硬膜外麻醉后易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一般经补液、加用麻黄素、阿托品后可以缓解。麻醉初期及早快速适量地输入胶体溶液有利于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的相对不足,并且又能改善循环功能和冠状循环之目的,故及早扩容是必须的。因此,开放静脉、小剂量、低浓度给药,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等.当代麻醉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19.

[2] 黄盛辉.实用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学.科学出版社,1996:5.

[3]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37.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周围神经刺激器;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055-02

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费用低,镇痛效果好,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它的成功与否有赖于麻醉者对解剖部位的熟悉,正确的定位,病人清醒合作能及时诉说穿刺针触及神经的异感及放射的部位,因而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也时有发生,而且有损伤血管、神经,误破胸膜产生气胸,误入蛛网蟆下腔或硬膜外间隙的危险[1]。周围被经刺激器(PNS)定位技术可提高在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上肢择期或急诊手术的病人400例,ASAⅠ-Ⅲ级,择期(218例)或急诊(182例)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其中男 286例,女114例,年龄6-80岁,手术种类包括上肢腕部刀砍伤行清创缝合术105例,掌骨粉碎性骨折合并挤压伤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清创缝合术36例,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4例,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8例,桡骨合并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2例,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3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术43例,各种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术61例,肘部或腕部各种瘢痕粘连松解术10例,上肢骨软骨瘤切除术8例。

1.2器械

选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神经刺激器(STIMUPLEX-DIGB/BRAUN)和刺激电极复合针。

1.3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及病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样本数均为200例。

1.4 麻醉方法

患者在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小儿给予基础麻醉(氯胺酮3-5 mg/kg)后入手术室,以多功能监护仪(深圳迈瑞公司)持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脉搏(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ECG),同时开放静脉,选肌间沟入路法,肌间沟臂丛定位以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沟的交点为穿刺点穿刺,穿刺方向向骶尾或对侧。

实验组:采取神经刺激器定位行相应神经阻滞,将神经刺激器与50 mm神经刺激针相连接进行穿刺,起始刺激电流为1.0 mA,频率为2 Hz,脉冲时间为0.1 ms,可见上肢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的肌肉搐动,然后缓慢进针并逐渐减小电流,直至0.2~0.3 mA时,仍有相应部位的肌肉搐动,回抽无血、脑脊液后,即注入局麻药 0.375%罗哌卡因5 ml后,可见肌肉搐动减弱或消失,再继续注入局麻药,否则应重新调整穿刺方向及部位。对照组:采用异感定位法,当病人诉说患肢出现触电感或麻木感后注入局麻药,肌间沟入路总量为25 ml,小儿总量为0.375%罗哌卡因0.5 ml/kg。术中如病人诉疼痛或患儿有明显肢动,则按需静脉追加氯胺酮。

1.5 观察项目及判断标准

以针刺法测定上肢的感觉阻滞范围、镇痛持续时间,以Bromage标准0~3级测定运动阻滞程度,肉眼观察并检查病人有无血管损伤、神经、气胸等并发症。

1.6 统计学分析方法

所得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副作用:实验组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气胸等发生;对照组有 58例刺入血管,经压迫后重新穿刺,有3例臂丛神经损伤,经治疗后未留下后遗症,气胸(X线示轻度)2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0 min后感觉阻滞范围2组对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对于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的病人以及解剖标志不清楚定位困难的病人采用异感定位法麻醉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自1912年临床首次出现周围神经刺激器发展至今已开始使用手提式的仪器及绝缘穿刺针[2],这为周围神经刺激器的广泛普及铺平了道路,它是麻醉医师为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寻求异感可能带来的局部损伤及其他一些并发症的得力助手。国外有学者Fanelli等[3]使用神经刺激器行腋路和肌间沟臂丛阻滞,成功率分别达到93%和94%,国内马琳等[4]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为93%,较传统异感定位高30%,李师阳等[5]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术中止痛完善。实践证明,周围神经刺激器能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提高麻醉质量,尤其对肥胖、颈短及解剖标记不清楚、意识不清及不合作的病人能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减少氯胺酮用量及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术中及术后的过程更为平稳,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因而它是一种理想、安全、可靠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周围神经刺激器是臂丛神经阻滞时安全有效的辅助仪器。实践证明,周围神经刺激器能帮助麻醉医生准确定位,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运动神经反应的刺激电流越小,穿刺针越接近神经丛,阻滞麻醉的效果也越佳,所以,如果效果不满意,应略调整针的深度、方向,直至位置满意。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01-604.

[2]Koons RA.The use of the block-aid monitor and plastic intravenous cannulas for nerve blocks[J].Anesthesiology,1962,31:290.

[3]Fanelli G,Gasati A,Garancini P,et al.Nerve stimulator and multiple injection technique for upper and lower limb blockade:failure rate, patient acceptance and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J].Anaesth Analg,1999,88:847-852.

[4]马琳,王国林.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27(18):129.

[5]李师阳,肖全胜,郑清民,等.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6):302.

麻醉学方向范文第8篇

1医学成人教育麻醉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偏于枯燥的理论,缺乏有力的实践举例

目前,成人教育使用的教材与普教教学教材都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麻醉生理学》。教材为规范麻醉生理学的讲授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限制了教材和实施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设计,使得可教授范围十分局限。教育部门评估高等医学院校的水平和资质时,以使用普遍认可的教材作为依据,导致学校选择教材的范围变窄,从而使教材单一化,教学内容单薄。麻醉生理学教材过于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满足实际的成人教学需求。成人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与《生理学》教材重复的基础上强调生理学知识在临床麻醉实践中的运用,而缺少针对成人教育的教材是众多医学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1.2教学方法滞后

成人麻醉生理学教学往往采取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法,未能按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授。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呆板灌输知识,是“念书”而非教学。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成教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教师只把学员当作教育对象看待,强调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忽视了同临床紧密结合的服务意识。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员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不少学生满腹抱怨、心生厌倦。学员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无法和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受益不大。

1.3课时及授课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课时安排和内容设计上过于教条化;对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有失偏颇。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教师匆忙于宣讲知识点,很难深入透彻讲解某一问题,更谈不上拓展相关的知识点。其次,课时紧张使得课堂讨论、阶段测验、课外练习减少,师生难以互动。而且实验内容繁多、实验步骤繁琐,往往拖堂超时,完全流于形式。教条化的课程设置不能有效地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工作联系起来,而成教学员认为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知识才是他们真正所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成教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能力状况不相适宜,基本是在重复和罗列生理学知识。《麻醉解剖学》《临床麻醉学》《麻醉生理学》《理学》《麻醉设备学》等都是麻醉学专业学员必须学习的重点课程,教科书上难免会有部分重复内容,怎么才能做好彼此间知识点的衔接和避免重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各科教师之间也应多沟通学习,长善救失;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间相互听课,争取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4授课教师欠缺麻醉专业知识

由于临床麻醉专业是近年来新设立的专业,一般的医学院校对麻醉生理学、理学等课程授课的教师,基本上是原来生理学、药理学教师。而生理学教师对临床麻醉专业医学知识接触得很少,所以在讲授麻醉生理学这门课时,也是觉得力不从心。不能游刃有余地把生理与麻醉学知识结合起来,这不利于培养开拓创新的麻醉专业人才。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医学成人麻醉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努力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2.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成教学员的真正需求

成教学员一般都接受过“入门”式的医学基础教育,并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养成了各自的学习习惯,并且理解能力较强,需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教学应以工作岗位对医学知识、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依据;以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指导;以理论知识为临床实际工作的引导性为目的;建立灵活的、实用型的麻醉生理学教学体系。针对成人教学特点,对老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学内容要有新设计、新视野、新体验。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使学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其个性,发挥其独特的新奇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2.2提高教学水平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一名高素质的麻醉生理学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生理学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麻醉专业方面的技能,并且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学校应该对生理学教师进行麻醉专业知识的培训,深入临床一线见习实践,增强对麻醉专业知识的领会,与临床教研室更好地沟通和配合,将基础生理学与临床麻醉学有机结合。教师在熟知本专业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及杂志期刊,以拓宽知识面。同时对教材的重点及难点加深理解,才能将课讲得生动有趣透彻。要注意了解本专业科研成果及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内容,使学员了解学术动态,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

(2)贯彻落实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它对课堂质量高低,效果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教师的学科专长、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亟待提高。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人员主讲,然后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通过集体备课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可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3)改革教学内容,强化临床麻醉知识:调查结果表明:麻醉专业的成人学员强调在授课过程中多联系临床知识。在教学中应该简化一些理论性较强而与临床麻醉工作关系不太密切的内容,如:呼吸节律产生的机制、细胞膜的信号转导功能、突触电位及睡眠机制等。强化与临床麻醉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麻醉过程中低温对心肌的影响、全麻状态下呼吸节律的变化、麻醉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等。多介绍前沿知识,增强基础生理理论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实用性,并增强学习兴趣。因此,进一步修改、完善麻醉生理学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应需施教,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员探索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辨别思维能力的天地。

2.3改进教学方法

2.3.1采用学导法、讨论式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并就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形成强烈的碰撞,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成教学员大部分年龄偏大,精力分散,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却不擅长记忆的特点,要力求教出风格和特色。对麻醉生理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要精讲点拨,条理性强而非难点内容可安排自学。每次课后留下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以启发学员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思路,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即要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员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员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员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员自己去抓住;给一个困难,让学员自己去解决。

2.3.2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员自主学习的乐趣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即可培养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PBL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百多所医科学校实施和推广。实践证明PBL教学法在全日制麻醉生理学和麻醉解剖学教学中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培养了学员合作、交流等能力。成教学员几乎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工作能力,他们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结构,以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及适应医疗行业发展的需求。他们在学习中普遍表现为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强,而记忆力较差,对死记硬背的内容存有惧怕心理。因此,PBL教学法对成教学员更为适宜。

2.3.3制作并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许多学科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CAI教学对培养和开发学员形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重要作用。通过使用CAI课件,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而麻醉生理学的CAI课件目前国内仍是空白,我校完全有能力和资源来完成麻醉生理学部分章节的CAI课件工作,从而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总之,成教麻醉生理学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PBL法、开放性实验法等,并尝试课内外结合式教学,发展网络式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难易程度、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2.4培养终生学习能力

医学成人教育是一种基于反思的体验,学习过程是在探索和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难题。而“难题”会不断涌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不能只强调“教”的作用,不能仅仅教会学员读懂一本教科书,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培养终生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麻醉生理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员“预习-自学-复习”的学习习惯,树立“继续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念;增长才干,跟上时代,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2.5坦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谋发展

邀请全国开办麻醉专业的各医学院校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交流,这无疑对我校进一步办好麻醉专业起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通过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思路,共同研讨、解疑答惑,从而认清了差距,明确了方向,提高认识,全力以赴、高质量地实施我院麻醉专业的教学工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