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花釉里红;装饰;风格

青花属于釉下彩,它是以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胚胎上绘制,然后再喷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青花虽只是一种青蓝色,但加水稀释后,不同浓度能烧出不同的层次效果,清新雅致。釉里红同样是釉下瓷器的一种,它以铜矿石烧制出的粉料在胎上绘制图形纹样,施以透明釉后在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而在元代,不仅单独烧制青花和釉里红,还将两个结合起来进行创作,青花的清新淡雅与釉里红的热情奔放互相衬托,相得益彰,青花与釉里红并存的装饰效果就称作“青花釉里红”。

据《宋史》记载,我国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至今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就连元代的釉里红也十分罕见。青花瓷起源于唐代,釉里红瓷起源于元代,两者组合为青花釉里红瓷是元代:根据已发现的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而有人不禁要问,元代的统治极其黑暗,而文化上又与儒家文化冲突,青花釉里红这种极富创造力的瓷器为何会在这个时期出现;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残暴的统治必然会影响艺术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不完全正确的观点,在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还有俄国沙皇统治时期,政治都特别腐败,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这两个时期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特别高的造诣,所以说,艺术并不是完全跟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元朝就是属于这一种情况,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生产力比较落后,并且是游牧民族,在草原时期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在元朝统一后统治者很重视商业发展,没有像以前的中原王朝那样重农抑商,这是青花釉里红产生的社会原因。其次,元代统治者鼓励发展手工艺,广招天下能工巧匠,还颁布一系列政策奖励工艺上的创新;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元代的景德镇瓷业高度发达,皇宫贵族所需的大量瓷器都是由这里生产,又加上青花烧制工艺已经完全成熟,工匠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将创烧于宋朝的釉里红与青花结合,产生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的瓷器种类。

由于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条件非常苛刻,所以历史上存品极少。铜的氧化物在800度就会蒸发,而钴蓝的成色温度要达到1300度,要保证青花和釉里红同时成色非常困难,没有丰富经验的烧窑师傅完全不知道怎么烧制。目前青花釉里红的存品有江西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还有江西高安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藏品。

青花釉里红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花中之王牡丹,叶青花红,富丽堂皇、冠绝群华。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妆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

谈及青花釉里红,就不得不谈谈它的装饰。釉下装饰,是指在胚胎上进行装饰,罩上透明釉后经高温烧制成瓷的生产工艺,因为图案纹样处在釉的下面,所以称作釉下装饰。釉下装饰的陶瓷具有耐磨损、耐腐蚀的特点,色彩持久,永不褪色。青花、釉里红均属于釉下装饰,而青花釉里红虽然是二者的结合,但其装饰技法却是独立的,互不影响。青花的装饰,可用毛笔蘸着色料描绘、涂抹、点染,也可采取流淌、分水等手法。由于青花的成色条件不是特别苛刻,所以一般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而釉里红的成色对烧制温度的要求很高,铜着色剂在炉火中易挥发,最终造成色泽发暗,甚至完全看不见图案。这就对釉里红的装饰技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釉里红的装饰技法主要有线绘技法、涂绘技法和刻划技法等。线绘就是指在胚胎上用线条进行描绘,由于铜料在烧制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烧成后常常出现晕散及烧失现象,所以要想做成一件釉里红线绘作品颇为不易。釉里红的涂绘技法类似于图画中的泼墨,不用遵循一些章法,比较随性,与线绘出的图案形成强烈对比。除了上述两种装饰技法,釉里红刻划技法也是比较常见的,以釉里红设色为地,在留白处进行刻划。

青花釉里红的装饰图案在起步阶段比较单一,这主要是与釉里红原料的性能有关,铜红料作为釉里红原料的主要成分,颗粒粗、易沉淀,在胚上绘画时很不流畅,所以很难画出很复杂的图形纹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和一些工匠的不断努力,青花釉里红的装饰图案日趋丰富,到解放以后,更是在装饰内容上推陈出新,风格异常秀雅。

结语

青花釉里红是伴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的,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立足于生活,满足人们需要成为现代陶瓷艺术家必须重视的问题,艺术家不仅要精于艺术,同时还要对成型、烧成工艺有更多的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通过我们这代人的不断努力,将现代科技与创新结合,一定可以创造出跟青花釉里红一样的具有长远影响的新陶瓷种类,使陶瓷艺术更具有新的生命活力和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铁源,《清代道光瓷器(青花釉里红卷)》,华龄出版社,2006.4

[2]吴良忠,《中国瓷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1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元代青花;产品设计;运用价值

1 青花装饰中图案纹饰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纹样的发展史中,最为后世称道莫属青花纹样。因为釉色显青蓝色,故称之为青花。青花纹样以色调细腻、雅致、富于装饰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1]青花纹样不仅仅是在色调和造型上具有明快多变的特性,更重要的是青花装饰纹样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使用与中国画相同的绘画表现形式,使之有刚有柔、有实有虚、有轻重浓淡的变化,与釉面相结合使人感到清新明丽,纹饰通过艺术的处理,产生运动的节奏感和生动的旋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2 元青花纹样的表象特征

元青花主题图案纹样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二是动物纹,以龙纹为主,也有凤凰、孔雀,狮子,天马、麒麟,草虫;三是植物方面,元青花的装饰题材要比前代宽阔得多,出了以前常见的牡丹、荷花、、牵牛、忍冬、萱草外,还增加了松、竹、梅、西瓜等。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主要用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来隔开几组主题纹饰。应用最多的是缠枝花,仰覆莲瓣纹、水波纹。此外,杂宝、回文、蕉叶、连续斜方格、云纹、钱文、变形钱文、缠枝石榴、缠枝海棠、串枝花、云肩纹也是常见的辅助纹饰。

总的来说,元青花的审美体现出一种大气、潇洒、流畅的内在气韵,可谓“凝天地灵气于一物”,富有极强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游牧名族特有的豪放与洒脱。

3 元青花纹样的人文特征

3.1 文化内涵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装饰特点与审美趋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及价值观。比如元青花装饰纹样的层次非常多,主题纹饰与辅助纹样层层相接,青花纹样经常出现“一束莲”的图案:用丝带将莲花、茨菰,红蓼、香蒲等植物扎在一起。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寓意清廉;茨菰寓意品行端正;红蓼寓意君子不忘旗本;香蒲寓意君子生活简朴。这几类水生植物的图案,表现了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对后世影响极大。3.2 祥瑞之意

青花的艺术装饰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变现了一种喜庆、吉祥、热烈、包容的精神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一方面,通过瓷器上的文字,来表达吉祥的含义,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另一方面,通过描绘翎毛走兽、花鸟虫鱼,如鸳鸯、牡丹、寿桃、麒麟等,赋予他们祥瑞寓意。4 元青花纹样的时代特征

青花瓷作为一种具有历史特征的器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而青花纹样则是青花瓷特征体现的重要方面。元代青花,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元曲的影响,在纹样创作上很多会涉及元曲的相关内容,比如“昭君出塞”、“鬼谷下山”等。

青花瓷的纹样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映。青花产生于封建社会,这必然会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约束和影响,国家对于瓷器的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那些优美精致的瓷器大多产自于官窑、御窑。在这样的情势之下,青花不可避免的要留下深深的政治烙印。

5 青花纹样在现代产品设计的运用

元代青花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经典纹样之一,它不仅在当时社会中影响巨大,而且对于现如今的产品设计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花的艺术装饰可以直接运用,同时也可以对其元素进行提炼或转换,使之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产生出符合现代让你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的优秀作品。

5.1 装饰作用

青花纹样与瓷器本身的质感、色泽相统一,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在视觉感受上能够产生心平和、舒适的特点。青花纹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照抄,而是对青花纹样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纹样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并运用在产品上,使其既有传统的特征,又富有当代特色。

美的公司生产的F50~30G1电热水器很好地诠释了青花纹样在现在产品设计中的装饰性作用。设计师通过对于青花的再创造,并与热水器瓷白色的主体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清新,素雅的视觉效果,与使用者沐浴之后身体的清爽相呼应,产生不同凡响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5.2 文化内涵

对于元代青花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性作用,主要是将元代青花纹样的样式,造型以及颜色运用在产品设计之中,使得产品透过青花纹样的装饰,体现出一定的民族与民俗文化特征,推而广之并能成为一种设计潮流。例如,现如今在多种设计领域都流行的“中国风”设计,而青花纹样作为典型的“中国风”设计元素,在很多产品、服饰、建筑等领域得以再运用。

北京方庄典藏青花瓷二锅头酒正是将青花的文化特色运用到产品的宣传与包装之中。青花纹样与经典白酒,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与酒文化在这款产品上的完美结合,在品尝美酒的同时能够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与众不同的魅力。

5.3 情趣之感

元代青花的表象特征很好地展现出特有的中国传统的瓷器文化,当与现代产品相结合的时候,某些作品就会产生出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充满隐喻、情趣之感。例如纽约某玩具公司出品的青花玩偶,产品本身的小熊形态与提炼后的青花纹样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融,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的结合,妙趣横生,情趣盎然。

同时元青花瓷图案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作为纹饰体裁,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并且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其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并且纹饰清晰严谨、繁而不乱,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因此,在现代产品中元代青花纹样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辽阔、洒脱之感。

5.4 吉祥寓意

有一句话叫“画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很形象的表达出了青花的整体装饰特征。这些吉祥纹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龙凤,仙鹤,牡丹,祥云,灵芝等这样的动植物吉祥纹样,二是如“八宝”(白盖、法螺、、宝伞、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之一类的宗教吉祥纹样,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2]

元代包括后世的青花纹样也作为一种吉祥、祥瑞之意在产品设计中加以运用,例如下图的青花纹样的中国结(如图),该手工艺作品由传统中国结与青花瓷珠相结合,同时终结的色泽和编织样式也仿照青花瓷风格,整体传达出吉祥、宁和与祥瑞之意看,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吉祥语义。

6 结语

元代青花纹样富丽雄浑、画风好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近庭,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代青花纹样不仅可以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同时它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规律;分析应用

引言

在我国璀璨的陶瓷文化艺术长河中,青花瓷一直以它那种蓝色的美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青花瓷具有干净纯美之感,我称之为“少女之美”,明代青花瓷以独特的构图和文化底蕴被世人所熟记。在现代陶瓷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强调创新,但是创新必须要以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的研究发掘潜在的深层文化意义。

一、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概述

要论及到青花瓷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但是青花瓷并没有在唐代得到发展,而是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主流,唐代青花装饰彩绘多为植物纹,少数为动物纹,唐代青花瓷装饰色彩明亮而鲜艳,但是工艺粗糙。同样的事还有我国宋代的青花,宋代青花瓷的装饰具有花色较之唐代青花深的特点,颜色是暗蓝色,工艺和胎体粗糙。直到蒙古族统治的元朝,青花瓷得到较快和大规模的发展,元代对工匠的要求较高,元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青花虽然不及唐代的颜色鲜亮,但其装饰彩绘构图和绘画技巧极具特色,多数狮首纹和如意朵云纹都是根据器物的形态变化而变化的。这时候元代的青花瓷装饰还出现了更多狮子海马和瑞兽以及一些小说故事的题材绘画,独具特点。这些特点都为明朝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青花瓷装饰色彩鲜丽,在装饰构图上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构图,画面显得古韵诗意。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明青花瓷器图案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完全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也很盛行,画面构成上也如国画配诗题跋。

二、 明代青花瓷彩绘与中国传统文化

明青花瓷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明代青花瓷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明代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明青花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明青花瓷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明青花瓷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明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分析意义

我们研究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主要目的是启示和指导现代设计的陶瓷艺术发展,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分析主要是构图以青花瓷泥胎的形状为主,构图与器物造型相似。我们要想在国际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设计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器物之中,通过对宋代陶瓷色彩的分析就是我们对文化的分析,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无疑不体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器物之上,而这些器物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瓷,在国外他们把我们的陶瓷叫做我们国家的英语。这说明我们被世界认识的是陶瓷文化,如何将陶瓷文化尤其是陶瓷色彩文化运用到这国际大市场在其中发展创造就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再是大清帝国固步自封而是对外开放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倡导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但是怎么才能走出去呢?准确的说怎么才能让国际客商买我们的工艺品或者是商品呢?文化,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站稳站稳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我国文化中发掘设计灵感。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发现明青花瓷是艺术作品无形的传播,明青花瓷能够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潜移默化地得到宋代艺术的积累,丰富艺术创作主体人文特征的内涵。

四、 结论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交融是设计的主要形式,本文提示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在现代设计中的某些发展规律和趋势,意在抛砖引玉,引发设计理论界及设计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探讨。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让人们的眼光聚焦中国的传统工艺,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传播文化和带给观者美丽的艺术品,用自己的思想表现作品,赋予艺术品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这对带底座的元代青花玉兔纹净瓶(图1),于1984年在青阳县庙前镇团结村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瓶带座通高26厘米,瓶体高19.5厘米,腹径7.8厘米,底径4.5厘米。直口,细长颈,颈中部有一圈宽0.8厘米、厚0.2厘米的轮状突起,颈由上至下渐粗。折肩,微鼓腹,腹下微收,至胫部以下外撇,宽圈足,足内凹,足底未施釉,砂底。胎质洁白坚致,釉色光润透亮。青花呈色较为明艳,但深浅不一,深的地方形成凹下的黑色斑点,这是元代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苏尼勃青)青料所致。这种青料的化学组成是低锰高铁,因此所绘的纹饰常出现黑色结晶现象。

瓶体从颈部到腹下部共装饰有五层图案(图2),第一层三瓣蕉叶纹装饰在瓶颈的上半部,每片蕉叶自成一个单元,三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蕉叶的主叶脉为两条平行的直线,从底部直贯叶尖,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来表现,叶缘用曲折较小的波线画出。第二层三朵长尾蘑菇云纹绘在瓶颈的下半部。第三层卷草纹在肩

部盘绕一圈。第四层主题纹样装饰在瓶腹的中部,画面绘以三只玉兔、槐柳、山石和灵芝等。所绘的三只玉兔形态各异,一只呈向前奔跳状,另一只呈蹲立回首状,还有一只呈从山石间向山下奔跑状,再加上树枝、山石和灵芝在周围的衬托,显得生动传神,有着很强的立体感。玉兔纹是当时匠师们喜欢刻画的纹样之一。在元釉里红瓷器、元磁州窑的器皿中均可见到(图3)。第五层变形覆莲纹绘在瓶腹下部一周,莲瓣之间互不粘连而独立成瓣,边框轮廓用双层细线条勾勒,未填色。此瓶整体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实笔画法,酣畅道劲。从装饰特征来看,在该瓶的颈、肩、下腹部处饰以辅纹饰来衬托腹中部主题纹饰的这种装饰手法,充份体现了元青花结构严谨、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装饰风格。瓶座为筒鼓式(图4),足径7.9厘米,宽唇平折沿,边缘外呈菱花形,座颈部为束腰六边形,座身镂雕成六柱五空的花窗,座底为莲花形圈足,其颈、六柱脚等部位均装饰有青花线条绘成的开光、如意垂云等纹饰。这对别出心裁制作出来的底座,以其新颖的器型,精细的制作,合体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其构思之奇巧,更令人叹为观止。这堪称一绝的设计,为这对元代青花玉兔纹净瓶增添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广东省博物馆一直比较重视收藏龙泉窑瓷器,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收藏,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从来源方面,可以看出其广泛,时间跨度大,有兄弟单位调拨来的,有收藏家无偿捐赠来的,有海关走私没收的,有出口公司截留的,有上级文物部门调拨的,有专门到文物店购买的等等渠道,数量逐渐增多。共约千余件,其中有不少是比较难得的,不但质量高,品相好,器物品种丰富,釉色润泽,纹饰精美,而且个别器物造型独特,且基本都比较完整,十分有研究价值。甚至有的可称为龙泉窑的代表之作。时代自北宋、南宋、元至明代。本馆所藏的龙泉窑瓷器,基本没有与出土文物标本核对过,因此,哪些龙泉窑器物是哪个窑口的,并不很清楚,我只能从龙泉窑的起源与发展、时代、器型种类和工艺特征罗列介绍如下,可能有些器物年代不一定准确,敬请专家学者帮助指正。

宋代:龙泉窑瓷器的起源与发展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名窑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其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是继越窑而发展起来的青瓷窑,在五代时开始烧制瓷器,宋展特别突出,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产量大、质量高的著名瓷窑。它既吸收了越窑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风格。

“已发现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大白岸、小白岸等三百余处窑址。其中大窑、金村两地窑址最多,烧瓷质量尤精,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北宋至清,约七八百年的历史”。(见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P319)干峰翠色绿如染,雅淡悦目青瓷苑。北宋时期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梅子青”为世人所珍爱,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可以说在青瓷领域里烧制水平达到极致,成为青釉瓷中的佼佼者。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今处之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这是描述龙泉窑产品特征最早的文献记载。

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如馆藏龙泉窑五管瓶(图1)就是龙泉窑早期典型的釉色,通体刻划缠枝牡丹纹、卷草纹、莲瓣纹。通体施青釉,施釉不够厚,底足无釉,灰胎,为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是浙江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器物,有越窑遗风。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驰名中外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如馆藏宋龙泉窑粉青釉碗(图2),通体施粉青釉,青中发粉,粉上为青,釉色滋润雅致。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三足炉(图3),板沿口,短颈,鼓腹,三乳足,腹至足有三条出筋纹,器物更具立体感。通体施梅子青釉,开有微细冰裂纹。还有黄釉龙泉器物,如馆藏南宋龙泉窑黄釉菊瓣纹小圈足碗(图4),整体似一朵盛开待放的,碗壁凸起的一瓣瓣,更显精巧,富有立体感。满施黄釉略泛红,滋润莹亮,黄釉是多种龙泉釉中的一种釉色,又叫“黄龙泉”,黄龙泉泛红的不多见。宋代龙泉窑中比较多见的是碗、盘、瓶、罐等是龙泉窑中的主流,这里不一一列举。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瓷技术传入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所以,龙泉窑的青釉、艾青釉、粉青釉、梅子青釉黄釉等,都成为世人所尊崇的釉色。从馆藏的瓷片来看龙泉窑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占百分之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薄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瓷胎基本都是白胎和灰白胎,黑胎的非常少。故更觉黑胎的珍贵。

元代:龙泉窑瓷器兴盛

元代仍是龙泉窑的兴盛时期。元代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风格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创造,比如当时流行的露胎工艺。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出口,需求量激增。在这样的条件下,元代龙泉窑迅速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这样,大批的龙泉窑瓷器便可顺流而下,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温州和泉州,将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非常少见的黄褐釉龙泉器物更显精美,如龙泉窑黄褐釉敛口执壶(图6),小口内敛,瓜棱式腹,对称装圆流和条形执。通体施褐褐厚釉,釉甚亮。还有造型特别的龙泉窑青褐釉三足鱼嘴水丞(图7),小口鱼嘴桃形腹,三乳形足。通体施青褐釉,釉有开片,此物形制特别,好像古代的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未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型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6篇

缠枝莲纹兴于宋代

我国以莲花为饰装点器物始自周代,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早期,器物上的莲花纹饰更多的具有宗教意味。到了缠枝莲纹出现的宋代,莲纹才逐渐脱离了宗教的影响,成为纯粹的装饰性纹饰。从传世的宋代磁州窑器物上可见。这一时期的缠枝莲纹大花大叶,枝繁叶茂,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

到了元代。缠枝莲纹继承了宋代特点,当时的青花缠枝莲纹,花体较大,花形饱满,瓣与瓣之间及花蕊均不填满色,留出一线白边,使花朵的结构清晰。经过变形处理的主叶呈葫芦形,这种特殊的叶纹装饰性很强,为元代缠枝花所独有。在结构布局上,则充分注意了“青”与“白”的关系,青花与白地比例均匀,画面满而不乱。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层次较多,一般由主题纹饰和多层辅助纹饰构成。缠枝莲大多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盘碗的内外口沿和瓶罐的肩、胫部,但有时也用作主题纹饰。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上拍一件元末明初青花八吉祥缠枝莲纹罐,以962万元成交,此罐器形坚实,钻料青灰浓艳凝重。所绘纹饰严谨有条,画艺接近元代风格,而非典型洪武样式,缠枝莲纹盘绕紧实,仰俯莲瓣致密有度,当为元末明初制品。

及至明清两代,缠枝莲纹开始广泛流行,被大量运用在陶瓷器上,或者做为主题纹饰,或者做为辅助纹饰装饰着瓷器,以刻、划、印、堆塑、镂空、彩绘等各种技法表现。特别是运用此纹饰的青花瓷器,受到从皇室到百姓的一致喜爱。

青花工艺尽显纹饰精妙

众所周知,所谓的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随着青花瓷的创烧,缠枝莲纹找到了最能彰显其神韵的载体。观赏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瓷器,首先给人感受到的是青花料色之美和料色与白瓷的对比和谐之美。优质钴料在透明釉下发明艳的蓝色,让缠枝莲纹在它的映衬下更显温婉雅致沉静。由于钴料中含微量的铁锰等元素,使其呈色不是纯粹单一的蓝色,常为微带一点绿意的饱和蓝色或微带紫色,形成色彩的淳厚含蓄。彩绘时由于料笔中所含料水的多少、浓淡、运笔的急缓,使其在一个统一的蓝色中产生微妙生动的不同色阶和丰富的色彩情调。虽然各朝由于钴料来源及配方不同,青花色调有所变化,但人们都能在青花的深浅与浓淡、鲜明与灰暗的变化中产生不同色彩的感情,得到美的享受。皇室和文人士大夫认为其端庄、高雅、中正、平和,又不刻板,内敛沉静又收放自如,很多品性很符合皇室对官员的要求,及文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极好的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而寻常百姓喜欢其清爽、雅致、悦目、朴实、自然、肆意、吉祥。

此外,青花缠枝莲纹有极强的图案美和设计美。常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方式平行、竖向或向四方展开,能构成美丽完整的图案,既不完全写实也不完全抽象,充满了精心设计与自然灵动的和谐美,同时极具图案美。花有正侧、俯仰的变化,盛开、半开、花苞的不同,叶子有大小正反之别。构图先定花的位置,然后缠枝以花为中心展开并重复。无论多繁复,花叶枝都不繁乱。做主题纹饰时以花为重点,突出花的造型。作为辅助纹饰时不强调花叶或枝,各部分和谐统一。花与花之间不依傍牵靠,叶之间很少交搭重叠,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空隙。从而使花叶的形象个个清晰完整。完美无缺,所有的枝条都以曲线穿连。既符合自然情理又不受自然形态束缚。每一个枝条的起止都交待得很清楚。出枝的方向总是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出枝时总是以锐角离开主枝而后顺着主枝方向以曲线顺延,再离开原枝做与其方向动势相反的对比运动,非常自然生动。注意枝条的连续完整性,即使被花叶遮挡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运动路线,一般以花、叶、芽苞收枝。做主题纹饰时一般采用圆形团花或满器形的构图,表现中国人求全求圆满的心理。青花缠枝莲纹本身极具线条之美,以铁线描为特点,线条匀挺而灵活多变,官窑器物的线条多工整、精致、圆润,符合中和美学,民窑线条受书法影响,除保留铁线描的基础特征,显得更灵活厚重,更有力量和节奏感,速度感,使人体会到气和力的运行,产生感情的奔放和共鸣,很多地方类似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乾隆制品最受追捧

明代的青花缠枝莲纹器物,多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较之元代同类纹饰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2011年秋拍香港苏富比推出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兽面环耳供瓶,以2306万港元成交,此瓶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青花发色柔美淡雅,腹部绘缠枝莲纹饰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充分展现了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7篇

陶瓷装饰艺术中,分为色釉装饰和图案装饰。色釉装饰就是利用各种材料,通过预置的烧成气氛和烧成温度达到预置目标的色彩效果和肌理效果。图案装饰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图案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上彩主要是指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等。青花是釉下装饰的主流,采用含钴较高的着色剂为原料绘制图案于坯胎上,然后施以透明釉,高温一次性烧成。而综合装饰是将任意几种手法进行组合的装饰工艺,在一个器物上可以同时有釉上和釉下的手法,如颜色釉、雕刻、镂空、堆雕。正是由于有这种自由组合的形式,使得陶瓷装饰艺术有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有内涵的审美情趣,所以也就有了更为独特的图案装饰美学特征。

青花瓷称为白地青花瓷器。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成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发展到顶峰。现在把青花分为两类:综合装饰和以绘画为主的装饰艺术。

从历史角度来解析青花的装饰艺术特征。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孕育期。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外,其余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衰败。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坯胎由于采用瓷土叫高岭土的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形变率减少。底釉分为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元代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竹、松竹梅、瓜果等;诗文极少见。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达到鼎盛之后又走向衰落。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是以五彩青花发展到了顶峰。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而近现代的青花则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综合历史的青花装饰艺术特征,结合自己对青花的学习和了解。个人理解是,先总结以绘画为主的青花装饰,其中又分为以中国画中白描为主的纹饰装饰和与水墨画息息相关的写意装饰方向。当然,不同的主题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会取得异样的结果,这必须由作者的创作思想决定。青花绘画的装饰与国画的绘画又有着诸多的不同。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写意性更强的绘画方式。在这当中会面临一个在国画中无法类比的问题,因为绘画完成后不能看到最终效果,即青花分水。分水也叫“混水”,业界的说法是出现于清代康熙朝,实际上在元代和明末青花瓷上我们都能看到娴熟的分水画法,只是这种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了康熙朝青花的一个典型特征。这是青花装饰的一种主要技法,根据画面的需要将青花料调配出多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就出现浓淡不同的色调。由于青花浓淡的不同,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在同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这种青花分水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综观各时期青花分水之应用,逐渐形成以下几点;(1)平色水(平水) 色度不同,每种色块匀净平整,尽量没有水与水相接的水迹纹。这种手法多用于图案工整、细腻,精致的器皿纹样上。(2)水迹纹(浪头水) 一笔水和一笔水之间相互压住一点头,重叠的部分形成深一点的水迹纹。这种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随意性,民间味浓。(3)晕水 根据画意,由淡到浓或由浓到淡,笔肚含饱水,笔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体上,慢慢晕下去,坯体随着笔而吸收,笔尖停留的时间越长,水色越浓,这种色阶变化不大,感觉柔和匀净。(4)洗水 笔尖蘸的浓水,毛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过,色阶变化较大、流畅、痛快。如康熙时青花分水就多采用这手法,一笔下去,色为几种,色度显得非常之丰富。 ( 5 )点水 用分水笔在坯胎上,分出小点,一点之中,色泽略有变化,起衬托的作用。在民间青花中,青花分水应用更为灵活。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就青花的绘画装饰问题只能作出以上解析。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8篇

景德镇青花瓷从元代到清代皇帝无不对陶瓷的宠爱。使它成为了人们的奢侈品和工艺品,也是达官贵族的身份地位的认同。才有现在嘉德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两亿多的拍卖纪录。正因为青花瓷高贵典雅,精美有“假玉”之称,一直以来都是为皇宫定制而烧,如元代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瓷局,明代的“御器厂”和清代“御窑厂”都是官办的手工业。景德镇御窑厂所烧制的青花陶瓷是不计成本为代价,“千中选十,百中选一”,才有青花瓷器极品。如元代官窑青花大罐、梅瓶、瓷盘等,这些青花瓷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代到清代官窑青花瓷则采用青花混水的绘画技法来制作陶瓷,青花混水工艺要求工匠们具有熟练的工艺技术,将青花混水料按要求调成三至五种浓淡不同的料水,并分碗装好备用,用拇指与食指、中指刺笔肚以控制水料的多少,并迅速在花叶上来回移动,形成水浪效果。从图中可清晰地看出画工刺笔的手法和笔锋带动水头运动的轨迹,在混水之前,需用青花勾线,用混水笔将料水分成浓淡渐变的层次并空出叶形,用竹刀修理部分多余的地方,在混水时,不仅需用笔头带动料水分出浓淡,左手也要移动坯体使之更加顺应描绘的手法,还要分过淡水的部位再次分染加色。如清代的青花大缸《王羲之爱鹤图》画面绘王羲之端坐在中央的书案前,提笔凝思,侍童立于书案一旁,专心研墨,另一侧仙鹤单足而立,仰首附鸣。背景绘青松映掩山洞大门,皓月当空,祥云呈瑞;前景绘山崖、梅花、灵芝,形成第进有章的层次空间。是明代青花典型的上乘之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明代以后,由于官窑瓷器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官窑就要求民窑帮忙一起烧制瓷器来提高产量,于是就出现“官搭民烧”的说法。民窑的瓷器完全是商品生产,供国内外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产量也大,所要求的品质也不严厉,所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官窑所用的青花料在民间是禁用的,所以民窑的瓷器,没有官窑的瓷器精美。由于民窑的瓷器需求特别大,上层的封建官僚地主又普遍讲究日用瓷器,使景德镇的民窑青花仿古瓷,日用瓷器占有一定的市场。加上景德镇的工匠们历经几十年对陶瓷技术的日益提高,对原材料的掌握,并出现一些有名的民间制瓷艺人,使民窑产品可以和官窑产品相媲美。

下面我探讨一下景德镇民间艺术在青花陶瓷装饰上的运用。景德镇青花瓷的装饰图案中民间工艺题材众多,包罗万象,其具有代表性的有水墨画、书法、木雕、砖雕、剪纸、蜡染、漆画、民间年画和抽象画等艺术形式,民间年画,剪纸在青花装饰上用的比较多。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装饰的时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彩纸剪成各种动物、花鸟、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古代男婚女嫁和过春节时,妇女们都会剪各式各样的剪纸,贴在门窗、房柱、镜子、灯笼等。以吉祥的图案,经典的故事为题材,给婚庆和节日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气氛。民间年画吸收了明代的木刻画。戏剧舞台形式,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题材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尤其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