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1篇

摘要 我国目前土壤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等特征、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重要威胁,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土壤污染的经验,并提出了深化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国际经验

有土斯有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开发、利用、保护好土壤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数据,全国16%的土壤环境超标,其中,一些地方土壤污染严重,工矿业废弃地和农业耕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重点区域类土地(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均有相当程度的污染,“毒土”“毒地”等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威胁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预防、控制和修复,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土壤污染成因,借鉴国际经验,探求国内土壤污染防治途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土壤环境也迅速恶化,污染呈现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六大特征,表现出由点到片,由城到乡,由单一到复合等发展态势。造成我国土壤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禀赋低。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环境压力大等特点。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3%,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珠江中下游平原与汉江平原、成都平原外,耕地质量不高,无法耕种的中度、重度污染耕地有5000万亩,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后备资源开发存在生态难题。

二是土地污染源多面广量大。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归属。我国30多年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土地成为了一个“大垃圾箱”。工业“三废”排放,使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并积累于土壤。全国有11. 23万座矿山,1.2万座尾矿库,每年60万吨石油跑冒滴漏,固体废物堆放占地面积达200多万亩,有害废水污灌污染耕地3250多万亩,有害废气随雨水沉降到土壤中。农业生产存在“农药、化肥依赖症”,化肥产量和使用量占世界1/3以上,非降解农膜残留量达12万吨. “白色污染”严重,导致土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尚无针对土壤污染的专门法。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虽对土壤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仍缺乏细则。虽然不少地方专门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的规范性文件,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法律体系,约束力和系统性不够。

四是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有60类共3246种土壤,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降雨量、地下水埋深等影响基准推导的重要参数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截至目前,我国已及正在修订的土壤质量标准有60多个,在数量上比较少,管理也不明晰,分属于10多个不同部门。此外,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于1995年实施,2009年开始修订,至今仍在修订过程中,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标准等级全国采用统一的标准值,没有区分土壤背景值的差异。此外,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质量,从人体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角度考虑不够;主要针对农业用地,对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考虑不够。

五是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不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全面的监测体系,部分地方能力有限,难以精准掌握各地区土壤污染的状况。

六是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薄弱。由于污染土壤面积大,污染程度深浅不一,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对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和工艺要求极高。国内市场上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手段单一,科技含量低且修复成本非常高,修复设备与药剂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七是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缺口大。国外的绿地建设中,土壤费占总投入的50%。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中仅有3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修复污染土壤,且主要是对城市投入,对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需求。

八是土壤管理体制不顺。我国长期以来多部门分散治土,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造成权利义务失衡和权力横向分割的弊端。虽然2013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中提出: “建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但仅靠部际协调机制难以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常常会因部门利益影响工作效率。

九是土壤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是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公众土壤污染防治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往往将土地利用的功利性和经济性摆在第一位,忽略土地本身的生命支撑价值、生态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历史价值。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也缺乏依法维权意识,只要环境污染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产生活,大多采取漠视的态度,增加了土壤环境保护的成本。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

建立综合防治的法律体系

西方国家普遍将土壤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来进行立法保护,形成了从基本法到综合性法律再到专项立法的三层法律体系,用以调整和规范各类生产、生活活动。

美国从危险废物管理着手开展立法,颁布《土壤保护法》《资源保护回收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超级基金法”)和《小企业责任免除和棕地复兴法案》(“棕色地块法”)等法律法规,在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区、农田保护、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加强对水、化学品等污染的控制和立法。德国制定《联邦土壤保护法》《区域规划法案》《建设条例》等,对土壤污染清除和修复、土地开发、限制绿色地带开发作出规定。日本通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土壤污染对策法》为农用地以及“城市型”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专门法律保障,而《大气污染防治法》《二?英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审查规制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外围法则从不同途径为土壤切断了污染源。法国虽没有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工业法、废物法和民法,规定土壤污染者的相关责任,达到土壤污染防治目的。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预防

发达国家将土壤环境风险评估贯穿土壤环境管理全过程,指导污染土壤的环境调查与监测,确定土壤污染风险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值得关注。英国认为预防土壤风险与修复污染土壤同等重要,建立了污染土壤暴露风险评估导则,率先提出污染地块可持续修复管理框架。德国一方面重点排查了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土壤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另一方面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了重点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基于风险评估,划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制定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美国颁布旨在保护生态受体安全的《土壤生态筛选导则》以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筛选导则》,此外还制定污染土壤初始修复目标值,许多州据此制订各自的土壤质量标准。英国在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原则制定土壤指标值。加拿大则以其保护生态土壤质量指导值和保护人体健康土壤质量指导值两者中的最低值作为最终土壤质量指导值。荷兰在《荷兰土壤质量法令》中设立了土壤修复的目标值、干预值及部分污染物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指示值。日本在制订土壤环境标准时,特别设立浸出液标准。

全面准确开展土壤监测

西方国家普遍深入开展土壤调查,尤其是利用高光谱遥感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新技术进行土壤监测与评价,摸清底数,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欧盟实施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设计欧盟范围内可比的监测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土壤现状的资料参考中心,对国家级土壤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统一管理。德国根据土地用途对全国土壤实施监测,了解土壤特性变化,以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共设立监测点800多个,并建立污染土壤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法国建立污染土地的数据库,信息包含现存的污染地和已被修复的污染地。美国相关部门向用户免费提供很多土壤基础信息,例如分辨率低于30米的遥感资料,从而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分类治理的防治措施

根据土壤的不同功能,西方国家坚持区别对待,积极推动土壤污染分类整治和管理。美国防治土壤污染关注范围从农业用地逐渐扩大到工业用地,通过一系列法律及修正案对“棕色地块”进行有效治理。建立危害分级系统,根据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土壤4种污染迁移途径来评估场地的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治理。德国通过一套颜色指标体系明确土壤治理要求,分别用绿线、黄线和红线表示应采取预防恶化、发出警告或必须清理的措施。日本和韩国在土壤污染调查、整治责任承担、费用负担、管制方式等具体制度中,对“农业型”土壤污染和“城镇工矿型”土壤污染区别对待。俄罗斯在《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中针对农业生产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剂的控制与监督管理做出详细规定。

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

国外土壤修复主要采用两大方法(原位及异位)和五类技术(工程措施、物理修复、化学/物化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和生物修复)。1982-2005年,美国超级基金一共进行了997个土壤修复项目,采用异位修复的项目约占53%,固化/稳定化及焚烧占异位修复项目的69%,土壤蒸汽抽提占原位修复项目的53%。欧洲各国因工业历史和污染类型不同,污染场地特征不同,土壤修复技术也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采用原位及异位修复技术的比例相当。目前,绿色修复技术既可降低修复行动的环境足迹及经济上的负面影响,又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收益最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污染者付费”基础上的市场运作

在政府提供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激励社会资本加大土壤治理投入。美国通过征收专业税,建立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土壤修复“超级基金”,由其兜底全国范围内污染场地的修复。英国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实行等级责任制:最初向土地排污的企业、个人或知情并容许排污发生的人为第一级;当前土地所有者、业主为第二级;土壤污染治理责任由第一级承担,但无法找出原始污染者时由第二级承担。日本采用“原因者负担”和“受益者分担”双原则并设立专项基金治理污染土地。具体方式是:先对污染土地展开调查并制定治理方案,然后对该土地进行收购和治理,在治理完成后将土地卖给企业,最后按基金出资比例对获利的5%进行分配。对于无主土地的治理,德国采取政府先垫钱修复,后调查确定最终谁付费的治理方式;而对历史遗留的污染场地治理,政府给予补贴。

综合防治土壤污染的建议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的成本可以发现,三项成本的基本比例为1:10:100。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必须重视预防,并坚持防、控、治一体化,分类施策、分区防控,走市场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路子。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合机制

土壤污染情况复杂,涉及部门多,治理和协调难度大,需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中央部门的责任及中央相关部门的职责。环保部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牵头部门,应加强综合协调,完善法规标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成立“国家耕地面源和农村污染防治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可由农业部承担;与工信部、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等成立“国家城镇和工业用地污染防治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可由住建部、环保部共同承担。协调跨区域水土协同治理,统筹土壤、重金属和化学品、固废、危废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修订、完善与土壤污染相关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关于土壤保护的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理处置活动,严控农药、化肥、农膜的乱用滥用问题,加大对造成污染后果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源头控制

坚持绿色化发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项目准人,关闭、淘汰和搬迁小冶炼、小化工等企业。健全排污许可制度,改造环保设施,严格控制排污量和浓度。打击非法采矿,促进矿山集约化开采和废水、废渣集中排放和处理。划定生态红线,严格监管农田和重要农产品基地,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加强对农药、化肥及其包装物以及农膜的环境管理,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实行保护性耕作和轮休耕作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土壤环保考核指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制,明确地方党委及其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加强土壤监测

联合多部门共同建立长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机制,开放监测市场。制定统一的监测规范,构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预警监测、应急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监测,建立全国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可靠数据。

实施分类防治

对工业、农业和住宅用地分类施策;划定优先保护区域进行分区防控;按照受污染程度开展分级防治。启动“土壤环境保护工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促保”政策。建立土壤修复技术默认清单制度。

加强科技支撑

搭建土壤环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注重引进、吸收、消化适用于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搭建土壤污染治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平台,自主研发关键技术、设备。

健全资金投入机制

借鉴重庆污染土壤治理模式,加快以土地经营、批租为支撑的财税、金融模式改革。继续探索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污染责任险等经济措施。对严重污染的耕地,要调整种植结构,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并进行生态补偿;定点收购被污染粮食并补偿费用。建立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基金。对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保护和治理的地区,加大资金奖励支持力度。发展土壤修复相关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开展PPP模式,推进第三方监测、治理。

加强土壤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和公众土壤环境安全意识和土壤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课堂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并为一线生产者提供专业培训。

国际合作和履约工作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2篇

针对目前我国土壤健康状况,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董元华,他对我国土壤健康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记者:目前我国土壤生态现状如何?影响我国土壤质量的因素都有哪些?

董元华: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正在加剧,污染面积在逐年扩大,土壤生态问题比较普遍,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物功能退化或土壤健康恶化)、次生盐渍化、养分非均衡化、土壤结构恶化等。

影响土壤质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背景等,人为因素如施肥、打药、农膜使用、耕作制度、耕种措施、灌溉、放牧等农业活动,工业活动指开矿、工业和城镇“三废”排放等。

从污染物种类来说,我国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三类: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污染(主要为农药、石油类及其他有机污染物污染)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污染。

记者:目前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污染的后果比较严重?

董元华: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导致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土壤污染,而农药、农膜和肥料的长期不合理投入也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有机肥的安全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土壤污染后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属环境激素类物质,其影响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记者:针对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您都进行了哪些研究?提出了哪些应对和解决土壤污染的办法?

董元华:针对有机肥中的污染问题,自2001年开始,我先后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的农用风险评价、商品有机肥的无害化快速生产及其安全农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探明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及商品有机肥中污染物与养分含量特征;揭示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农用的潜在风险;构建了商品有机肥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合理施肥技术。

针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水体及农产品质量问题,开展了以减少养分投入、平衡施肥为理念的绿色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了经济、实用的绿色施肥生态调控技术体系,为土壤健康管理及土传连作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为从肥料源头控制土壤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撑。

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有效性钝化、减少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土壤改良剂与施肥技术研究;针对农药等有机污染,开展了污染物加速降解技术研究。

记者:如果合理利用土壤,使土壤得到正确的养护,就能够保护或者提高土壤的质量。那么,正确养护土壤的方式有哪些?在土壤养护方面您做了哪些相关研究?研发出了哪些相关的技术或者产品?

董元华: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一个包含大量生物的生态系统,过量、耗竭式地使用土壤,必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退化,造成连作障碍、减产、品质退化等问题。正确养护土壤,一要减少污染物质的投入,保护土壤生物及农产品安全;二要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减少大量营养元素的过度投入,适当增加中微量元素,尤其要注意合理使用有机肥料,包括有机肥的施用和秸秆还田等;三要有合理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模式,建立科学的土壤耕作与农艺管理措施,尤其要注意加强生态农业的应用。

针对土壤污染与养分失衡等问题,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我们开展了针对各种土壤退化问题的土壤调理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如针对土壤重金属钝化的有机无机调理剂,针对土壤养分失衡的土壤营养调理剂,通过叶面补充植物中微量元素的植物营养调理剂等,其中部分技术及产品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记者:施肥是农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您在土壤施肥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建立了以土壤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为核心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与传统的施肥技术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对维护和改善土壤质量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董元华:首先,该技术应用生态学原理,突破了仅基于作物养分需求的现有施肥技术,初步建立了同时满足作物需求和土壤生物需求的生态系统施肥技术,通过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免疫能力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有效抑制土壤连作病害,在显著降低肥料和农药施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内在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该技术体系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获授权两项。

其次,优化、集成构建了以 “调生—健植—控病”为核心的土壤健康调节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在江苏、河北、新疆、浙江等地3年的应用试验表明,蔬菜、水果生产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20%~50%,但产量增加20%~50%,净增效500~5000元/亩。同时,蔬菜、水果的VC含量增加30%~50%,SOD活性增加2~3倍,硝酸盐含量降低50%以上。

第三,在不增加甚至减少现有肥料、农药投入成本的基础上,可显著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为我国高强度集约化生产方式的继续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通过施肥技术的变革,在不采用农药的情况下,可有效控制土传连作病害,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提供了新的经济实用的技术;协调了集约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以及农业节能减排提供了经济适用的技术,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记者:您参加了“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无害化有机肥的快速生产技术”的研究,那么无害化有机肥有怎样的特点?会对土壤的养护起到哪些作用?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壤污染 危害 防治

我国的土壤污染典型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且对水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构成明显的威胁。但是目前对土壤污染问题并没有象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那样重视。在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和迁移的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六六六和DDT作为高残留率农药于1983年已停止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已几乎检测不到这两种剧毒农药的残留,但在鱼类身上检测出的含量却比土壤中高出了近100倍,而到了夜鹭、白鹭的鸟卵中,这个含量被放大了100~200倍。如太湖鸟类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未检测出,DDT为3.4ng/g,通过鱼类生物富集,六六六达到28.5ng/g,DDT达到270.7ng/g,最终到夜鹭、白鹭的鸟卵中时,六六六可高达460.0ng/g,DDT可高达5626.7ng/g。此外,有毒有机污染物正在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这些有机污染物长期贮存在人体中,并可通过母乳喂养间接转移给新生儿或胎儿通过胎盘直接获得。

一、何谓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

二、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

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

1.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衣物、器皿的洗涤污水污染土壤。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病原体又被带进地面水或地下水中,进而引起这些疾病的水型暴发流行。

2.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学上被视为特别危险的物质。

3.土壤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对人们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农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对人体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磷酸钙工厂的周围,土壤中砷和氟的含量显著增高;铅、锌冶炼厂周围的土壤,不仅受到铅、锌、镉的严重污染,而且还受到含硫物质所形成的硫酸的严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毒废渣以及被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通过雨水的冲刷、携带和下渗,会污染水源。人、畜通过饮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4.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通过放射性衰变,能产生a、β、γ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这些射线对机体既可造成外照射损伤,又可通过饮食或呼吸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损伤,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发生癌变等。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还容易腐败分解,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有机废弃物或有毒化学物质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自净能力;有时还能使土壤处于潮湿污秽状态,影响居民健康。

四、防治措施

1.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2.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

3.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 土壤污染 防治

1 前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土壤的污染不断加剧。土壤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极大,不仅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而且通过食用生长于污染土地上的植物及其产品影响人体健康,还通过对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污染物的转移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多个层面上的不良胁迫和危害,因此污染土壤迫切需要修复、治理。

2 土壤污染的来源及特征

2.1 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

(1)大气沉降。工业排放的气体以及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和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等,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污染常呈现以污染源为中心的椭圆形或带状分布。(2)污水灌溉。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3)化肥污染。不合理使用化肥,也会引起土壤的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4)农药污染。农药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5)固体废物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在堆放和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污染物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水体扩散。另一方面,部分固体废弃物以垃圾堆肥的形式施入土壤,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6)放射性的污染。随着核技术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土壤中,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害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

2.2 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不同,它往往不很直观,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2)累积性和地域性: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3)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到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4)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土壤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治理成本往往很高、治理周期也较长。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且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有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问题往往不容易受到重视。

3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

3.1 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1)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止、控制和治理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2)加强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报和评价系统。在研究土壤背景值、通过调查摸清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预报系统。(3)发展清洁生产,消除污染源。在工业方面应认真研究和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控制“三废”的排放。在生活污染方面加强分类回收和净化处理。在农业生产中,加强污灌管理,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4)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土壤污染是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媒介的二次污染为主,植树造林一方面可净化空气,降低大气污染而引起的土壤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涵养水分、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的自净能力。

3.2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土壤的污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针对已污染的土壤已经发展了一系列的修复工作。

(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是指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使污染环境中有毒有害物减量化或使其完全无害化,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新兴生物技术。(2)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植物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而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食用植物可灰化回收,非食用植物可按原用途加以利用)后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体,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最常见和研究较多的就是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一项发展相对成熟的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方法包括各种中和或去除有毒物质的技术,涉及土壤淋洗修复、溶剂浸提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化学脱氯修复、电化学修复、真空浸提修复、沉淀修复和活性碳吸附修复。

参考文献:

[1]王利英.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河北农业科学,2003,7(增刊):76-79.

[2]青年科学家论坛.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J].科技与产业,2002,2(3):33-391.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S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

国土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的速度迅速加快,人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大量排放工业废水、施用化肥农药、遗留矿渣废弃物,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植物正常生长,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造成环境损害以致危害人体健康的事故频繁发生,研究土壤污染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二)土壤污染的相关概念

要想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首先必须明确土壤污染的相关概念。

土壤一词在世界各民族语文字中都可以找到,在我国的历史中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认识了“土壤”的实质,《周礼》指出“万物自生焉则曰土”,“以人耕而树艺焉则曰壤”。现代土壤学将其定义为: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②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概念,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学者认为,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③亦有学者认为,土壤污染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得资源和能量,最后再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④上述几位学者都是从土壤学的角度来分析土壤污染,然而这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问题,理应从土壤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定义。

基于该问题的复杂性,英国环境污染皇家委员会(RCEP)指出,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土壤,并引起土壤结构或“和谐”受到损害,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受到影响。土壤一旦被污染,就会通过食物链和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危害人体生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因此,土壤污染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环境污染现象,它应该作为一种具有现实危害性的社会现象而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限制和规范,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

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及其缺陷 目前,我国尽管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是在现有的法律规范中已经涉及土壤污染防治问题。比如《环境保护法》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化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农药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使用农药应当遵守农药防毒规程,正确配药、施药,做好废弃物处理和安全保护工作,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事故。”《土地复垦规定》第2条规定:“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用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此外,《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土壤质量标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也涉及到土壤污染防治问题。

然而,上述法律规范中对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规范都比较零散且不系统,导致无论在立法方面,还是在执法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缺乏可操作性,效果欠佳,远达不到安全、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目的。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存在以下问题:

(一)立法目的模糊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现有的立法显得目的很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较之水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农药污染防治,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与立法机构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和深入,缺乏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忽视了土壤污染防治对我国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甚至国家稳定的巨大危害性,缺乏对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行为和后果的规范和限制。如《环境保护法》⑥只是笼统地提出了防治土壤污染的要求,在整部法律中并没有相关章节或条文对其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制。此外,在众多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能够专门用于调整土壤污染防治现象。《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⑦立法目的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土保持法》⑧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农药管理条例》⑨为了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农药质量,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畜安全。不难想象,据此对土壤污染防治进行规制,保障土壤不受污染、维护其生态平衡的目的势必难以实现。

(二)法律调整对象范围狭窄

纵观上述立法,就其调整对象和范围而言,其调整的范围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没有考虑到其它可能污染土壤的物质和行为,如城市建筑垃圾、飘尘、酸雨、不合理生产行为等,更进一步分析,立法者没有考虑到土壤污染防治引起的生态失衡及其严重后果。土壤受到污染后,又会通过物质媒介和食物链将污染传入整个生态环境(包括人类社会),因此,对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也必须进行立法调整。此外,当前立法主要是针对已产生的污染进行调整,然而一些潜在污染物虽然眼前没有造成污染,但是在将来可能会爆发污染的后果,现有法律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危害。因此,根据上述立法来防治土壤污染必然会存在漏洞,不足以应对当前严峻的土壤污染问题。

三、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确立科学的立法目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建设,都关系到其国家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走向和未来前景,⑩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的前提和基础,而立法目的作为整个法的内在精神与灵魂,统帅和制约着法的具体内容。当前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立法观,已将立法倾向转移到“预防优先”上来,要求立法应具有超前意识,应重视科学预测,突出预防原则,着眼于后代和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必须以环境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功效。 研究表明,土壤污染的危害是复杂多样的,它不仅破坏经济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加速物种灭绝,甚至威胁国家安全。为了安全、有效、迅速地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把土壤污染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谐观为指导,立足于保护整体生态环境的高度,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目的。笔者建议,进行《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时,可以将“保证土壤环境质量、维持土壤生态平衡、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其立法目的,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顺应环境法的立法趋势。

(二)建立统一、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

在环境保护领域,我国实行分部门、分级别的管理体制,并建立了一个严密的保护网,但这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的特殊要求,例如,土地管理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土地使用审批管理与土壤污染防治分离的体制,土地管理行政部门负责土地审批,环保行政部门负责治理,这势必会造成权利义务失衡和权力横向分割的弊端。所以客观情况要求必须建立一个级别较高的专项机构,负责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从而打破区域、部门的界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三)贯彻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制度

环境质量评价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构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过程中可引入该制度,制定具体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调查、评价,搞清楚区域土壤的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为开展土壤污染预警、制订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我国曾于1995年颁布了《土壤质量环境标准》,诚然该制度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效果不佳。一方面,标准滞后于现实情况。该标准颁布于1995年,经过十多年的变化,我国的土壤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对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标准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评估对象范围狭窄。该标准仅针对农业及自然保护区土壤,城市及工业、矿山土壤环境质量目前是参照农业及自然保护区 = 2 \* ROMAN II级标准进行衡量,不能满足我国土壤多样化的特点。

四、结语

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土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物质保证,土壤污染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防治土壤污染、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也成为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土壤污染日趋严峻的新情况,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以规范相关法律行为;同时要立足于国内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在现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土壤污染防治;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防治工作,在危机中寻求解决之道,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1版,第16页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污染物检测技术

我国之前更多的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已经不容忽视。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好调查和检测工作。

1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的特点

1.1隐藏性和潜伏性强

土壤污染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如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农用塑料等,其中的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很难发现,具有很强的隐藏性;这些有害物质又不容易被土壤代谢掉,长时间地停留在土壤中,在不断的农业活动中又会出现新的污染物,短期内土壤不会有变化,但长期反复积累,土壤的成分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土壤污染,且很难改善,所以,土壤污染又具有很强的潜伏性。

1.2土壤污染的周期长,可逆性差

土壤性质变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土壤中有了污染物,污染物会在土壤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反应和反应物对土壤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很多成分不能被土壤所溶解,即使是有机物也很难分解,长时间存在于土壤中,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如塑料袋,在土壤里200a都无法被降解。

1.3土壤污染物的治理难度大

与大气和水污染不同,土壤污染很难通过自然净化的方式得到改善,严重的可能还要换土才能改善一个地方的土壤污染。要想解决一块农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而且,农用地土壤一旦被污染,还会通过农作物和地下水来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所以其危害也是十分大的。

2土壤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2.1有机类污染物的检测

提取土壤中的有机物有很多方式,如索氏提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等,提取出有机物样品之后浓缩、净化,再根据检测标准和项目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机器测定有机物的污染情况。一般采用的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法,主要是对大分子的有机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如农作物、土壤中残留的杀虫剂和除草剂等,除此之外,一些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合物也是其检测对象。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就是检测农业用地土壤中残留的有机磷和农业污染物等物质,可以检测出400~500种果蔬菜中、土壤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液相色谱法因其有效性被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和化工等多个行业中。

2.2无机污染物的检测

无机污染物的检测会相对复杂一些,主要针对砷、铜、铬、锌、镍等物质的交换量和有机质的测定,无机物土壤中提取样品常用的是敞开式酸消解、高压消解和微波消解3种方式,样品的处理要经过澄清、稀释后才可以上机进行检测。以往检测中除砷、汞外,项目常用原子吸收法,检出限高,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进行检测,更科学,检测结果更可靠,但是成本却很高。表1为无机污染物检测必检项目。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7篇

关健词:铅锌矿;尾矿库;土壤;重金属;污染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铅锌矿是丹东地区主要矿产之一,主要分布于凤城青城子、刘家河、爱阳至宽甸大金坑、张家堡、青山沟一带。有大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矿点及矿化点81处。保有资源储量铅13.64万t,锌13.16万t。铅锌矿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是采矿废石、选矿尾矿、废渣、废液等,其中含有铅、锌、砷等重金属元素和残留的选矿药剂,在其堆放或排放过程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也可能会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1 基本调查[1]

本次土壤调查主要选取丹东地区4家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调查面积为0.953km2,共布设点位42个,其中调查点位36个,对照点位6个。每个点位采集表层0~20cm垂直混合土壤样品。监测项目为镉、汞、铅、铬、铜、锌、镍、锰、钒等9项重金属元素与砷、硒等2项类重金属元素,共11项,共获得监测数据462个。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2]

2.1 评价方法

2.2 评价标准及分级

根据Pip的大小,可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标准及评价分级见表1与表2。

2.3 污染现状评价结果[3]

丹东市铅锌矿尾矿库周边地区土壤元素中镉、汞、铬、铜、镍、硒、钒、锰等8种元素测定值均达到《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除蔬菜地外)》的要求,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砷、铅、锌3种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具体如下:

36个调查点位中(详见表3),砷有11个点位超标,其中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Ⅲ级,轻度污染;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Ⅳ级,中度污染;6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其余25个点位砷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铅有7个点位超标,其中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3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Ⅲ级,轻度污染;2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Ⅳ级,中度污染;1个点位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其余29个点位铅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锌有3个点位超标,污染等级均为Ⅱ级,轻微污染。其余33个点位锌的污染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为无污染,详见表3。

6个对照点位中,有5个点位11项元素测定值全部达到《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评价参考值(除蔬菜地外)》的要求,污染等级为Ⅰ级,无污染。另1个点位砷的污染等级为Ⅴ级,重度污染、铅的污染等级为Ⅱ级,轻微污染,其余9项元素污染等级为Ⅰ级,无污染。对照点位中砷和铅出现超标,说明调查区域内2项元素的本底值较高。

3 污染防治对策

土壤中的重金属长期停留和积累在环境中,无法彻底清除[4]。根据丹东现有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合丹东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3.1应调整产业结构

矿山生产应从粗犷生产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回收率,争取一矿多选。

3.2提高废渣综合利用率

特别是提高硼泥等尾矿渣综合利用,对伴生矿进行复选,减少污染。

3.3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矿石采选过程中的粉尘和废水染物排放量

减少对周围环境土壤的污染。

3.4加强矿区生态保护

全部矿山采选必须制定并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植被保护措施、动物保护措施、矿石回填等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对周围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3.5加强环境监管

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铅锌采选企业必须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环保部门要定期对现有铅锌采选企业执行环保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达不到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放总量的企业由当地政府责令停产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应予以关停。

4 结语

丹东市矿产资源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地分布较集中、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伴生矿产多等特点。根据丹东市矿山环境保护现状和矿产资源规划,如果切实实施所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可有效解决采矿区的污水、粉尘和固废污染和区域生态破坏问题,有效减缓重点采矿及周边地区的铅、锌砷污染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丹东市土壤调查报告[C].2011.

[2]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S].2008.

[3]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S].2011.

针对土壤污染的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土壤改良;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园林绿化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土壤存在区域性差异

土壤是一个既开放又相对独立的自然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土壤的形成和演变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土壤与外界环境条件各个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因此,环境条件和土壤母质本身的区域性变化(如气候、地貌、地质历史等),使得土壤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变异。

(二)城市园林绿化土壤存在破坏性和污染性

城市园林绿化要在其他市政建设完成后进行,绿化地土壤基本都遭受到开挖、碾压、堆放建筑施工材料和建筑垃圾等各种破坏行为,土壤混入妨碍植物生长的杂质较多,有的土壤甚至遭到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化合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等。有的土壤仅遭受单一的破坏或污染,有的土壤可能同时遭受几种破坏和污染。土壤的改良和修复应针对土壤受破坏和污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二、城市园林绿化土壤改良措施和方法

(一)不良性状结构的土壤改良方法

不良性状结构土壤指受机械碾压而板结,土层开挖后混入石砾、砖块、混凝土块、竹木块和塑料等建筑垃圾,土层深挖后将下层贫瘠瘦劣质土移至表层,及上述情况综合的土壤,这些土壤物理性状差,紧实板结,容重高,孔隙度较低,通气孔隙小,土中建筑渣土多,有机质含量少,生物酶活性低,植物根系很难在土壤中生长,须进行必要的改良。

通常可以施用土壤改良介质。土壤改良剂的作用因其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良土壤物理性状。通过施用有机或无机土壤改良剂,可以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减小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提高水分入渗速率,增加饱和导水率;二是改良土壤化学性状。施用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会有所增加,土壤酸碱性得以调节,土壤缓冲能力得以增加;三是增加土壤抗水蚀能力。施用高分子聚合物土壤改良剂后,会增加土壤抗水蚀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四是提高土壤中离子交换率,改良盐碱地,缓冲pH值,吸附重金属。改良剂如沸石、膨润土、蛭石、斑脱土施入土壤后,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阳离子,土壤中原有的重金属有些被交换吸附,有些被固定,土壤中的氢离子也由于交换吸附降低了浓度;五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对植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微生物靠有机碳才能生长,所以有机碳土壤改良剂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提高酶活性;同时抑制真菌类、细菌、放线菌活动,使土壤疾病传播大大减少;六是提高土壤温度。用沥青乳剂作土壤改良剂可明显提高地温;七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生物量(作物产量)。无论是有机土壤改良剂还是无机土壤改良剂,由于它们本身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同时能够降低有毒元素富集,改善绿化植物品质。

(二)盐碱性土壤改良方法

(1)化学改良。在盐碱土中,由于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钠离子、土壤溶液中酸钠和重碳酸钠对植物的危害最大,可引起土壤碱化(pH值可达到9以上),使土壤产生不良物理性状。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之前就必须把它们从土壤中除掉。其改良方法有以下方面。①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降低pH值,并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②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泥炭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③改碱肥的应用,利用离子吸附、酸碱中和、转化盐类三大改良盐碱土壤原理,降低pH值及含盐量,以提高园林植物成活率。

(2)生物改良。将根系较多、较深的耐盐植物和绿肥直接种植,通过常规灌溉,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和设施,将土壤盐分控制在植物根系土层以下的土体中,降低绿化成本,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但生物改良碱土的措施虽然投资最小,但见效慢,绿化初期美化效果较差。

(三)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增施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在树灌花草栽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与矿物质颗粒结合,增加和改良了土壤中微团聚体,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大,通透性变好,有利于升温。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促进植物根际微生物活动,提高酶活性,有机质有较强的吸附力和逐渐的矿质化,敦促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元素变为可给态的养料,促进根系发育和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达到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目的。有机肥中可适量混加碱性肥料,如碳铵、磷矿石粉、氨水等。

(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即为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可分为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源、物理污染源和生物污染源。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无机污染物,如镉、汞、铅、铜、砷等重金属;硝酸盐、硫酸盐、氟化物、可溶性碳酸盐等化合物;过量施用氮肥、磷肥造成土壤污染。二是有机污染物,包括化学农药、除草剂、石油类、洗涤剂及酚类等。三是放射性物质,如铯、锶等。四是病原微生物,如肠道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等。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化学成分复杂且难以清除,一旦处置不当就很可能贻害无穷。土壤受到污染后,不仅会影响植物生长,同时会影响土壤内部生物群的变化与物质的转化,即产生不良的生态效应。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城市园林中常用的治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有机肥中含有的大量微生物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提高酶的活性,并降解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树木根系发育,增强抗逆性。增加和改良了土壤中的微团聚体,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大,通透性变好,有利于升温,加快土壤改良进程。

(2)施用改良剂。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植物吸收,减轻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3)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指用物理或物理化学原理来治理土壤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客土,在污染的土壤上加入未污染的新土;二是换土,将已污染的土壤移去,换上未污染的新土;三是翻土,将污染的表土翻至下层;四是去表土,将污染的表土移去;五是淋洗法,用淋洗液来淋洗污染的土壤;六是热处理法,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挥发性污染物(Hg)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七是电解法,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结语

城市绿地土壤是绿化植物的直接载体,土壤质量是城市绿地质量的关键%进行土壤技术改良,改变绿化土壤贫瘠,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盐碱土、灌溉劣质水带来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对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文哲,任振江,赵建,王永松,张健.土壤改良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