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应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所创,他首先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分成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1971年开始,他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可视化的过程。放射性思考亦称为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还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联结,而每一个联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这些分支联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成为你个人的数据库。

按照巴赞思维导图的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时,能够同时启动左右脑,使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有关的关键知识逻辑地综合起来,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仅仅使用左脑进行的线性思维方式,代之以形象直观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将左脑的序列、文字、数字、清单、行列及逻辑和右脑的节奏、色彩、空间、图像、想象力和总揽功能等都调动了起来,它是结构化的放射性思考模式,符合大脑的结构倾向及运作方式,将原本枯燥的一长串信息变成了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彩色图像,简洁明了,活泼有趣。在绘制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还可以增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组织能力,掌握思考技巧,激发联想与创意,提高学习兴趣,集中专注力,加速学习进程等。

二、思维导图的特征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脉络,并可以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记笔记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等诸多缺点与不足。

然而,由于思维导图在中小学中实践不足,人们往往会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与概念、图像混淆,虽然两者在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准确地理解思维导图,区分于概念图,保证在学习过程中高效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维导图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并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阅读、记忆、思维的规律,协助学习者进行高级思维和有效记忆,进而增强创造力。那么,中小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的实践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先备知识,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自己的系统研究后坚信学生已有的先备知识在其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他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句既代表他的中心理念又成为教育心理学史上的话:“如果要我只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地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2]既然先备知识这么重要,学生个体如何通过思维导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呢?

首先,老师要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包括教材、教辅和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这些阅读的材料中总结、提升出这节课将要讲授的核心概念。其次,学生要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结合在阅读阅读材料中了解、学习到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阅读材料上没有体现但自己对此核心概念有更多层次、更多认识的知识,运用各种符号、线条和图形,尤其是线条简单但很有创意的简笔画,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以树状的形式将这一核心概念展示出来,使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可见。最后,学生个体将这种自主学习“创作”的思维导图,通过班级中已经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作品展示与交流,通过各式不同的思维导图,学生个体可以学习到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思维过程。这种“想象力的激发”与“思维的碰撞”的方式,鼓励小组各成员通过这种展示与交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同制作一张集结集体智慧的思维导图。

这样,学生个体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与小组合作的体验,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锻炼思维能力;在思维导图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扼杀想象力的痼疾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主张,学生不同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不同,这种差异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恰恰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导致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以共享不同个体的思维成果,达到对知识较为全面的和丰富的理解”[3]。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式的交流,学生个体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到他人就这一核心概念思维的过程,提高小组成员整体的思维水平。

(二)课上理解:课堂效率的提高

学生知识学习的主战场就是课堂学习,因此,课堂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那么,如何在课堂学习中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呢?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通过在学习小组中展示的小组制作思维导图,了解学生针对这堂课将要讲解的核心概念的基本认识和思维过程,做到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甚至更正确地学习“核心概念”。只有教师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学生才听得顺心,听得悦心。有了这种心理情绪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积极的表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听课的效果。

其次,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听课的笔记工具。传统的提纲式笔记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大量的文字容易埋没了关键词,不能突出重点;知识只是记在了笔记本上,没有进入大脑,不易记忆;知识点较为分散,再次翻看时,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等,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记笔记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以致丢掉很多重要信息。因此,为了减轻学生听课时的压力,提高听课效率,以思维导图作为新的笔记工具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而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4]在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就是要将这堂课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关键词或者主题作为笔记的中心,然后基于这个中心连线,在连线上快速记下教师所讲内容的重点部分作为主题,然后是主题的下一级主题,依次向下延伸,以此形成一个有隶属关系、层次鲜明的树状层级图。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体现了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更建立了一个多维的、富于联想的、具有笔记功能的图形,不仅帮助学生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便于记录更多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活跃度。

(三)课后记忆:知识编码的清晰

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要重视学生课后的记忆,将学生课前初步的知识交流与积累,课上教师深入的讲授与建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知识编码体系,需要在可课后通过细致的复习与准确的记忆,将这一编码系统更加体系化、稳定化,以便于以后有效地提取、应用与迁移知识。

首先,利用课前与课上制作的思维导图,将两种思维导图存在的利弊加以权衡,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这样简单地回顾与总结学习过程,通过线条连接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各个重要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用色彩把节点之间的连线设置为不同的颜色,将关键词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种框架结构与大脑的记忆模式相统一,使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易遗忘,能够形成永久记忆。基于关键词、核心概念的知识点逐步完善思维导图,使之更有条理性、更具层次性,可视化思维更具流畅性。这种回顾与反思的过程不仅很好地回忆与复习了知识,还有效地对自己学习思维作了反省,提高了思维水平。

其次,学习的编码系统就是要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个体个体对外价额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一套感知的类别’”[5]。所以,学生可以完全运用思维导图完善知识编码系统,使之更清晰,更稳定。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会一种比较结构化的展示思维过程,将对基于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而建立的思维导图,内化到自己的“一套感知的类别”中,使这种类别系统更加完善,分类更加牢固,形成这样的编码系统会大大增强记忆效果。

(四)整合迁移:知识应用的灵活

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知”,更是为了“用”,学生需要将自己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并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回应。学习者需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按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既然迁移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的程度,那么,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提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最佳的学习结果就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将自己所知知识的个性化、结构化的整合方式,课前准备、课上理解、课后记忆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完善、稳固这种良性化的认知结构,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可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结构性,更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思维导图都是以某一关键词或者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的过程,有效地管理了自己所已知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和个体的二次知识加工,使得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更加体系化,结构化,有可能达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程度,当然这是最好不过的;一旦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完成这种整合和二次加工,个体进行知识迁移的心向与行动将会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主动地进行迁移,这种“举一隅而三隅反”的主动学习态度,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够通过思维过程的可视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方式提高学习者的思维水平,在充满想象力的绘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能非常容易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组织,提高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可以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毕竟思维导图的理念符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探究能开发学生潜力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0.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 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把“情感交流”与“知识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经过系统学习,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对我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心理学知识浅谈如下:

一、营造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是出自《学记》中的一句古训,其意为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一语道破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当前教育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对高中生而言,学生喜欢老师才会愿意接受他(她)的教育。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我们可以说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环境。高效的课堂教学对高中生更是至关重要,所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便凸显它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里讲到的从众效应,它是指大家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前提下会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作出判断、形成决定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上了高中以后,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不太喜欢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积极的同学入手培养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进而影响到性格内向的同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谁也不愿意与自己所处的集体公然对立,遭到同伴的漠视,更想为自己的集体争光。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从众心理对学生们的影响,积极引导大家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有效遏制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与表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知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他做了记忆实验。他把自己作为测试对象,整个实验花费了5年时间并于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通过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中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开始遗忘的速度非常快,可是后来就变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表现为“先快后慢”。有位老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学生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学生高。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记忆知识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讲究方法,学习效率才能高,这话说起来容易能长期坚持做却很难。对未成年的高中生而言多数缺乏有计划的复习,等到考试原来所学的知识早已变成了“新知识”,即便临阵磨枪,也只是考过即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如“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和“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复习,在复习中总结,并指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多样化的复习形式如反复阅读、翻看笔记、写学习心得等,教师要定期检查,强化学生复习的概念。

四、调控注意力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我深有感触,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心理学上对此详细地做了分类,注意力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即不随意注意,是人们在事发前没有预先设定目的,也不需要做任何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即随意注意,是人们在事先有目的性,需要做出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随意后注意,它有自觉的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简单地说,有意后注意既遵循当前活动的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五、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形成良好期望

大家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罗森塔尔效应告诉大家,当我们对某事有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期望的就会梦想成真。如果我们对一个学生传递良好的期望,他就会进步很大。相反,如果我们对一个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他就会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认可。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加之中国人口的庞大,父母亲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越来越缺乏。另外,形形的文化冲淡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离婚率普遍提高,大批孩子处在不完整的单亲家庭中,得不到家庭给予的完整教育。使孩子从小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使孩子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给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的挑战。

1.现代的孩子有哪些特点呢?

1.1娇生惯养,惟我独尊。

中国现代家庭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家中的独生子女深得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很多人的溺爱,当孩子的身上出现问题,即使父母亲想批评教育,但在爷爷、奶奶等人的庇护下往往这种教育会打折,孩子非但没有意识到错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孩子们成为是非不分,胆大妄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计后果的去做,稍稍受点委屈就会出现极端的偏激行为。缺乏与人沟通,与热协商,心平气和的处事能力。许许多多的小而大小的小事,经他们的思维去处理,往往会让人膛目结舌。如在2007年青海省某市重点中学的一名高一新生在期中考试时由于作弊,该监考教师只是因为把该生的名字写在了考务栏上,结果该生在中午回家便上吊身亡。

1.2缺乏爱心,报复心强。

我们许多的家长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家中从小我们舍不得吃穿,但对孩子无不是从,给了孩子那么多的爱,但到了初中,孩子似乎和家长成了仇人,对家长不但无养育的感激之情,反而比陌生人更陌生,似乎边的让家长根本不认识他们了?孩子叛逆使家长感到非常的惶恐。孩子子对家长变的冷漠,从小无话不谈的孩子突然间变的一语不发,或者对家长的问话变的急噪和反感,为什么或这样呢?

我们的孩子从小被人宠着,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极差,在声声的赞誉声中长大的“小皇帝”们一但到了初中,随着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家长急了,声色也变的严厉了,孩子们犯的错误也多了,家长对孩子的失望情绪也流露的多了,孩子似乎一下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在孩子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使孩子们一下感到无比的失落,开始对父母关闭心声,开始叛逆。开始憎恨一些连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憎恨?心变的冰冷,爱心也随之失去。

1.3不思进取,荒废学业

“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几乎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追随的目标,希望通过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来富裕,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幸福之中,他们安于现状,沉迷在享乐之中,玩游戏。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一种信仰。人必须在一种理想和追求之下才能有孜孜不倦的精神。才能知道为什么而生存,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缺少为什么而活的人生真谛,普遍缺少生存之道,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信仰的支撑下缺乏追求。

2.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2.1求知欲强。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明白带教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诚,视求知为乐趣,而不是重担。学校教育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而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又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故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停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学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实效。

2.2心理健康。

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界定说为个体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面队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间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境界可描述为个体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体会自己能力所及,并且以及大的满足,接受自己,接受社会,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以其所有智能与平静的情绪,面对各种考验,而不易紧张,退却或激怒,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的境地。

2.3知识方面。

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在浩瀚的学海中永不言倦。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除此之外,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略懂一二,触类旁通,以免变成井底之蛙,跳一跳只看到自己的 一片小天地。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必须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2.4专业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的如诗如画,像展示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大日常的教学在更大比率上是一门科学,就是更求学习者把尚是陌生的知识或经验,由认识、了解,变为熟悉且内化为能力。其中一定要经过模仿,重复练习,思考,尝试……等等,这个过程不可能太愉快,也不一定很自由。教师越明白学习心理,于掌握多点教学法就越能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益。例如教师若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法时有所剪裁,帮助学生牢记所学而不致遗忘遗尽,既浪费光阴,又打击自信心。

2.4.1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回想和练习的机会;

2.4.2如果学生是由于太多信息干扰而遗忘,那么教师应该把教材组织成快,或是把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

2.4.3如果学生是由于动机方面的原因而遗忘,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他们的需要,兴趣、驱动、希望等情绪,有时也可使用强化引起部份‘暂时动机’;

2.4.4如果学生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遗忘,那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提供视觉映象,限定词或关键词;要求学生做笔记,也能对记忆起帮助作用,因为笔记的信息加工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储存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式抑或活动式,教师的言语表达都是主要媒介,它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简明准确,生动活泼,那才具有感染力。与此同时,授课时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无声途径。

教师组织教材的逻辑表现也是重要关键。认识,无论是累积或恍然大悟式,通常教师要按顺序建构起来,教师的讲解越能够按部就班,就越有助学生归纳和分析。

总括来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同时也要备学生。

2.对现代教师的要求

2.1求知欲强。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明白带教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时今日,单靠经验已是十分不够了,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学的习惯及求学的热诚,视求知为乐趣,而不是重担。学校教育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而学生多少智力的培育又与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故此,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必须不停的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学养,以达到教学相长的实效。

2.2心理健康。

一个优良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可界定说为个体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面队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间而言之心理健康的境界可描述为个体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体会自己能力所及,并且以及大的满足,接受自己,接受社会,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以其所有智能与平静的情绪,面对各种考验,而不易紧张,退却或激怒,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会尊重学生。知己容人,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关怀学生,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达到言教,喻教与身教的境地。

2.3知识方面。

一个优良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科知识,不断钻研,在浩瀚的学海中永不言倦。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除此之外,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略懂一二,触类旁通,以免变成井底之蛙,跳一跳只看到自己的 一片小天地。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必须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

2.4专业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的如诗如画,像展示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一样。大日常的教学在更大比率上是一门科学,就是更求学习者把尚是陌生的知识或经验,由认识、了解,变为熟悉且内化为能力。其中一定要经过模仿,重复练习,思考,尝试……等等,这个过程不可能太愉快,也不一定很自由。教师越明白学习心理,于掌握多点教学法就越能够在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益。例如教师若能全面地了解学生之所以会遗忘的原因。就可以在设计教学法时有所剪裁,帮助学生牢记所学而不致遗忘遗尽,既浪费光阴,又打击自信心。

2.4.1如果学生是由于不用而遗忘,那么教师可以提供回想和练习的机会;

2.4.2如果学生是由于太多信息干扰而遗忘,那么教师应该把教材组织成快,或是把教材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类别。

2.4.3如果学生是由于动机方面的原因而遗忘,那教师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他们的需要,兴趣、驱动、希望等情绪,有时也可使用强化引起部份‘暂时动机’;

2.4.4如果学生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遗忘,那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提供视觉映象,限定词或关键词;要求学生做笔记,也能对记忆起帮助作用,因为笔记的信息加工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储存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式抑或活动式,教师的言语表达都是主要媒介,它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简明准确,生动活泼,那才具有感染力。与此同时,授课时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是传递信息的无声途径。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4篇

一、高师心理学教学现状

在高等师范院校当中,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心理学词汇对于学生来讲是十分模糊和陌生的,例如趋避冲突、有意后注意等,这些专有名词生涩难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特别容易产生疲劳感[2],或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心理学特点,又不符合学生特点,因此急需改革。

高等师范学校的心理学教学改革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对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教师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明确心理学课程在高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教育岗位中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服务。

二、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目标

高等师范学校要想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要紧跟时展步伐,对自身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于教学目标而言,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管理能力的新型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院校,他们既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超强的教学能力,而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等师范改革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改革教学内容

近年来,心理学课程的发展速度很快,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逐步衰落,认知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一些更加专业的术语也开始涌现在人们眼前。作为心理学传播的主要场所,心理学课程在改革其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以实践为指导,在介绍相关概念时,教师应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对于一些生僻的词汇,如成败归因、反省认知、发现学习等[3],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将集中的生僻词汇分散开来进行讲解,以便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此外,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对心理学专用术语进行探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材方面,教师先选择一本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的基础教材,然后再选择一些辅助类教材,辅助类教材要具备趣味性和实践性,以便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一般而言,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学教材是基础的,它包括: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这些心理学内容都是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所必须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它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

心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讲授、辅导和学生演练[4]。讲授环节一般由教师完成,但是当今教育形势表明,课堂上只有教师讲授而没有互动,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会感受到压力,从而造成紧张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一定要改革教师的讲授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缩短讲授时间,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并且教师在选取讲述内容时,不必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安排,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心理学知识,所讲授的内容也应该具备理论性和指导性。

课堂辅导和学生演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活动,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其地位在不断提升。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也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堂演练任务,以此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演练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以便应对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四)改革考核方法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考试成绩仍然以试卷形式为主,一般情况下,期末成绩占学生成绩的百分之三十,期中成绩占百分之十,而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5]。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而引发出学生的怠慢情绪,甚至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跟老师搞好关系才是通过考试的关键。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这些情况都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课程必须改变考核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将考试内容细化,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不能仅仅凭借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来为学生评分,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可以将平时成绩分为笔记、实验报告、课堂演练、作业、测验等,并且常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期中期末成绩,教师应突出试卷理论性,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理论课程不容忽视。教师可以在平时授课时重点强调一些心理学原理和专业术语,并加强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在设置答案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要过于死板,只要求学生答对大意即可。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中生学习英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很少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有效地规划英语学习时间。因此,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教学应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改变教师“一言堂”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教学是一门艺术,但首先是一门科学,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规律,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认识―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应当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如阅读课文,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或判断正误;也可以在文中划出新的语言点、重点句型,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主动去查阅参考书或词典,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同时能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语言技能。

(二)创造一种宽松有序的学习气氛。

为了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课文内容或社会上的时事新闻和学生进行问答,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语言交际的能力。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应设置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找到答案,以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并对文中重点及难点句子作简洁明了的解释,之后再给出类似句型让学生填空、选择或翻译,这样精讲多练,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每课中的知识重点。如课文中涉及了某项语法内容,教师可以提供有关资料,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此项语法知识的规则和各种例句,学会自己总结和概括。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鼓励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语言。如在高二上册Unit 5 “The British Isles”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地图或在黑板上画出一幅草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明Scotland,Wales,England,London,Northern Ireland,English Channel等地的正确位置,并运用所学词组lie in/to/on/off说明它们的地理位置。这样既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或者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就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会更加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复习,运用新旧知识联系记忆的方法学习。

学好英语需要大量的记忆工作。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研究规律,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记录所学的重点、难点,包括一些易错题;指导学生平时要有计划地及时反复复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学习新的英语课文时,教师要适当运用句型转换题让学生填空,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温故知新,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以高二下册第15课部分句子为例。

1.Should you feel the urge to pack your bags and explore what the world has to offer,you may want to consider one of the destinations now.

If you should feel the urge to pack your bags and explore what the world has to offer,you may want to consider one of the destinations now.

2.A walk around Kitzbule is a feast for the eyes.

Take a walk around Kitzbule,and you’ll see many pleasant things.

3.But there’s no need to worry if you have never skied before.

But you don’t have to worry if you have never skied before.

4.Seasoned travelers have leanrt what they must bring and what they can leave at home.

Experienced travelers have known what they must bring and what they can leave at home.

这样师生积极配合,从学习新知识到练习再到知识总结和复习都要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学生的英语水平会逐渐提高,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越学越轻松,从而学会主动愉快地学习。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要求,对于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学好基础知识,平时注意反复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课文原文或其中几段,从而加强语感,以便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有所提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而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或复述课文,或布置其他难度相当的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比如阅读简单的英文小说,看英语新闻、英语笑话、小故事等,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获得广泛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学生“会学”“乐学”而且“学得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的本质和定义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指导,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

[2]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出版社.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英语阅读技

阅读作为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所以,词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广泛阅读;再者,英语教学中的阅读也是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各种文本中获取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开阔视野,同时,阅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在理解文字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普适性的能力。“学会阅读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快速、自动化的阅读能力通常是保证学业或工作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快速、自动化是评价阅读能力的标准,学习和工作是学习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其次,是从阅读中学习,获取信息,理解文本的结构,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进行评价,进而进一步学习语言。

1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

理解阅读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测学生的困难,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知识的实践和实现。”“最低限度地涉及了语言、记忆、思维、智力和知觉。”理查德•迈耶(2005)总结了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阅读涉及四个过程:辨认组成单词的语音单位,将书页符号解码成可发音的单词,在长时记忆中获得每个单词的意义,将各个单词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句子。WilliamGrabe和FredrickaL.Stroller(2002)总结认为,流利阅读的过程包括:快速识别词汇意义、有效整合语言、激活背景信息,遇到困难时自觉使用策略、调整方法,以达到阅读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不懂英语就没有办法读英语写成的文字,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总结、推理的过程。阅读中首先要识别词汇获得意义。一般来说,看到字母就会想起能够组合的单词,一旦看到单词会不自觉地想到其发音,然后得出意义。阅读要达到的自动化程度是:一看到单词,就能想到了意义,而达到该程度,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训练。句法分析,是指阅读者在单词识别时,能够把词汇储存起来,以便获得最基本的语法信息。语义假设的形成。把识别得出的单词,连同语法线索再与前面读过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这就是语义假设的形成过程。能够前后连贯的信息就组合成更大的意义,而没有办法组合成整体意义的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消失。在新信息不断地整合进文章大意的过程中,背景知识和图式知识,会帮助理解语篇结构,确定单词和句子的确切意义。

2英语阅读技能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1词汇问题

词汇的量与熟练程度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阅读。对于外语学习所需基本词汇量的大小并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确定的是,外语课堂上没有那么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词汇学习和训练,也不可能给出那么多的时间用于词汇学习。即使张思中的教学法,也只能集中强化,而且还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课堂教学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词,但是可以着重教学生掌握2000-3000个最常用的核心词汇,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储存某些话题和学习领域中的词汇。

2.2记录速度,提高流利性

把同等长度、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给学生练习,记录时间和阅读的准确率。在开始训练时,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介绍要记录时间的文章和抽查方法。

2.3策略问题

好的读者往往自动使用阅读策略。“预测内容”、“总结阅读内容”等阅读策略是需要学习的,值得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解并大量练习。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甚至详细地解释如何使用,并提供使用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并体会到这些策略对他们阅读效果的影响,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渐将课堂上的有意使用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中学英语阅读技能培养的有效路径,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3.1教师要新生并发挥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永远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文本最终由学生自己读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当充当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2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讲解是不是讲得越全面、越细致对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就越有好处呢?事实未必如此。教师对文本的讲解如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往往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更主张中学英语教师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3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广泛阅读。我们的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如果中学生仅仅抱着教科书去读,即使将教科书中文本读得滚瓜烂熟,恐怕对其英语阅读理解技能的提高作用也是收效甚微的。所以必须采用广泛阅读的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学生的广泛阅读,中学英语教师必须重视下列工作:(1)教师要筛选出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英语阅读语料,且在筛选英语阅读语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阅读语料题材的丰富性和体裁的多样性,确保阅读语料在英语话语表达上的地道性。(2)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英语课外阅读笔记,主要记下阅读文本的梗概,同时摘录一些非常地道、精练的英语话语表达,并选取其中一些特别好的英文阅读笔记和摘录加以放大,在教室内张贴,以便与更多学生分享。(3)教师每个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不仅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而且可以让其中的一些学生朗读其读书笔记、阅读摘要,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所获知的名人轶事,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其加以鼓励。

参考文献:

[1]迈耶著.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姚梅林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9.

[2]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16.

[3]斯腾伯格著.认知心理学(第3版)[M].杨炳钧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54.

[4]陶涛.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8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反思 成长 生成 分类 责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91-01

两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在个人成长中尤其是业务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1933年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也提出要进行教学反思这一观点,到80年代以后这一观点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989年波斯纳更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会大受限制。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终能教学相长。”

一、写好教学笔记的原因

首先,这是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决定的。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更注重启发式,强调运用杜威的建构主义理论实现学生主动地生成知识。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新课程要求:重过程、重体验、重生成。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的。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距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很多教师践行的仍是凯洛夫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上课围着教师转,下课围着作业转,考试围着分数转;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脱离实际,教师在教教案,讲教材,缺少设计,缺少经营;教师讲,学生听,缺少交流,注重结果性评价,以考试分数为最后目的。可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思总结,才能有所进步,才能真正培养出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也才不负人民的重托。

其次,这是个人素质迅速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个人成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所谓厚积而薄发,只有在平常工作中做个有心人,观察细致及时发现问题,冷静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经常回顾尝试创新,才能实现骨干教师精英教师的转变,否则就算教一辈子也只能是个毫无进取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与时俱进的教育家。所以说机遇只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二、教学笔记的类型

1.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归纳总结

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笔记,多是针对自己所教科目中的单元或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归纳,通过核心知识的辐射将相关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从而深化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更好驾驭课本知识,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这种笔记能切实帮助教师解决“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就以价格为核心建立知识网,了解价格受哪些因素影响,价格的变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2.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俗话说学无止境,尤其是知识爆炸的二十一世纪,教师所须掌握的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有资料称人们现在读大学时所学知识二十年甚至十年后就会被淘汰。教师只有及时给自己充电,才能切实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3.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能动的、多变的,教学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决定了教学是一种互动的复杂的过程,这种反思亦是内容庞杂的。

(1)如果从反思的内容上分,有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等。它的优点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不足之处是很多一线老师因为工作任务繁重而无暇去完成,或不能长期坚持。现在许多学校也认识到了反思的重要,要求教师写反思但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建议学校可以在每天的工作时间中分出半小时左右作为专门的反思时间。

(2)如果从反思的时间上划分,有每日新闻,即当天的课后反思,这类一般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每周一歌,即七天回顾,可以字数稍多一些,50字左右,总结规律,找方法;有一月盘点,这要找成绩、查失误、揪不足,再接再厉,以100字左右为宜;还有期中的考情、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纠正错误,力争精益求精;还有就是期末总评,有的也叫年度总结,总之要是非分明,赏功罚过。

(3)如果从反思的组织规模上分,又可以分为个体独自反思,群体合作反思。前一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优点是方便快捷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不足之处是全面性深刻性欠缺。后一种是群体互助合作的形式,有利于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弊端是组织难度大,时间长,可能流于表面。

三、对当前教学笔记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初探

1.许多教师没时间写

一线教师往往升学压力大,工作量也很大,许多人超工作量运转,体力透支严重精力不足,基本的休息时间都不能保证。这种情况往往越是基层越严重,使大多数人失去了写的兴趣。

2.许多老师懒得写

多是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缺乏专业发展目标。表现出来的是动力不足,兴趣缺失,对待职业没有足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神圣感。这与一些地区教师待遇差有一定关系。

3.一些教师不会写

大多是不太确定写什么,如何写,写多少。

4.不能坚持写

这一类的人较多,会写能写只是不能坚持到底。估计是毅力不足导致,或是动力不够。建议学校可以考虑物质奖励刺激。

总之,无论是从个人的长远发展考虑还是从学习型社会建设考虑,终身学习都将是大势所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屹立潮头。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改革 误区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1.1 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文一给出了探讨。

1.2 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①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1.3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4 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1.5 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2.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