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型课优缺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培优助困工作的剂
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方面的培助教育,注重与学生交朋友。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样关心和爱护着他们;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培优助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学困生。做课堂练习时,及时发现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
三、培优助困渗透于课外辅导及作业批改之中
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我都会附上信手拈来的微型评语,如: “有进步”、“没有人敢忽视你”、“这才是真正的你”,“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思路独特,……小小的几字评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于提高培优助困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催化剂的作用。
四、用爱心关注优生、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如何做到用爱心关注优生呢?首先,要克服偏爱。其次,要与学生多谈心多沟通,再次,要克服溺爱,要创造机会让“优等生”体会挫折。转化“学困生”是教育教学最重要最有难度的问题。我想通过分类实施爱心教育,逐渐转化。
1、对有攻击性的学生,我们要以礼相待,有了优点及时表扬,有了困难及时帮助。2、对爱说谎的学生,教师一要积极地做家长的工作,共同关爱学生。二要切实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三要教育学生诚实,踏踏实实做人。3、对懒惰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严格管理,天天检查,时时督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教学设计;应用策略
0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快速、高效和精悍的“微”事物受到大众的青睐,例如:微博、微小说和微电影等。这个“微”时代的蓬勃发展是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促使各种“微”事物无孔不入地钻进大众生活的各方面。而“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同样也掀起了浪潮,随着多种教学资源平台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的引入与实践,“微课”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微课由于具有微化知识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实现个性化需求三大特色,因而其较传统教育模式更具优势[2]。
(1)针对性强
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将某个小知识点或具体问题解决的小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时间短
微课教学时长一般仅为5-10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方便学生利用自己零散的碎片化时间,快速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某个知识点,使“挤时间学习”成为可能。
(3)教学内容突出
相对于一节课要讲授众多内容的传统课堂,微课突出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的学习,围绕主题进行多层面阐述,循序渐渐完成学习并解决问题。
(4)资源容量小
微课通过网络视频或音频,因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随时暂停或回放,从而自由自主地学习,同时微课视频一般仅有几十兆,学生访问快捷,下载方便,既可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亦可下载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5)教学制作精致
微课的视频或音频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是一个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保证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2 微课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是由先进教学理念和网络技术支持的一项创造性工作,其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体系要求来进行学习资源的合理化呈现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在进行微课设计时,知识点要具体、明确、单一,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更聚焦的学习体验[3]。因此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
(1)内容完整性
尽管微课是所谓的碎片化教学,但这并不是说知识点碎片化,它仍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及课程的基本要素,从而形成包括教学设计、 学习单或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完整的微课系统。如果微课只有微视频,则学生就无法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教师也很难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因此,微课需要配备完整的教学资源,不仅要包括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还应包括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和微点评等。
(2)学生主体性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应该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 尽量做到精讲, 以学生解决问题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的讲授。同时,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过程性的连续的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此外,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需学习的内容存在差异,因而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优等生,还要兼顾中等生和后进生,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状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片段式的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微小性
微课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微”,这正是相较其他课程的优势所在。微课在选择教学内容前,应该首先尽可能的细所需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短小的学习对象,尽可能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明确的知识点。因此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要短小精悍,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之内,要通过完美的设计思路,来传达清晰的知识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每个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每个学习对象之间也要相互连接,这也就是说每个学习对象不仅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其也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构架。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 应该树立大课程的意识, 处理好“ 叶”和“森林”的关系,不可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因此,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使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给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4]。
(4)学习交互性
根据记忆法则,人们对图形的记忆能力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因此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单单用文字加语言讲解,这样只会使学习更加枯燥无味。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的构建,这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情境”的构建可以促进有意义学习,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动,从而让学习者从一味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获取,从接受式学习变成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从而让学习者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根据交互性原则,在进行微课的设计时,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可以适当的添加动画、图片等元素,以增加课程的生动性,但绝不能滥用。
3 微课的应用策略
(1)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微课设计的核心是依托具体的学科要求所产生的,因此设计的微课必须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否则便失去了微课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微课可以依托现实课堂,承担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操作过程演示和课后的练习等不同角色,这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
(2)与其他教学资源相衔接
微课是一种教学和学习资源,它的应用应该考虑与其他教学、学习资源的统整和衔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冗余。微课应该及时放到课程教学网站中,以达到承担起网上辅导的职能的目标,另外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比如提供教师网络信息等来方便师生互相交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可以无处不在, 使得课堂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 连续。
(3)适时调整微课的应用方式
设计微课时应根据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环境因素、教学中所发生的突况等,对微课的应用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设备用来打游戏、聊天、购物、刷微博、微信等休闲、娱乐活动所占的比重较大,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工具来使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有义务进行引导和推动,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移动学习[5]。
4 微课教学的优缺点
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微课这一教学方式建立的结构化学习视频资源库存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校园数字化的建设和网络课堂平台充分保证了这些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促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和途径多元化,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体验自由化发展。同时,微课可与传统教学互补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和查漏补缺。微课同样确保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引发兴趣、活跃思维、引导参与始终是提倡学习个性化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导、探索、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能动性的教学组织和知识传播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此外,微课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知识点、技能点的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料来进行备课,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和反馈中提取有益信息,通过思考、变革来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进步。
然而,微课教学同样具有一些缺点,首先,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微课的短小精悍致使其必须利用相对独立、完整的内容以实现学生的聚焦式学习体验。但是一旦遇到逻辑结构相对复杂的知识时,微课限制了学生对庞杂知识体系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这意味着并非全部知识内容都可以用微课进行教学,只有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性地采用微课学习,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微课的意义。此外,微课学习会受到视频质量的影响。视频播放不流畅、声画清晰度不高、音视频不匹配等效果干扰,以及因拍摄和剪辑技术局限所导致的内容混乱等因素都限制了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承载微课教学内容的视频片段,其质量保证除了需要提升技术部门的拍摄制作水平外,教师也应该通过相关培训掌握基本的视频软件技术;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微课题材选择合适的视频拍摄类型,并通过与拍摄制作团队的良好沟通确保内容呈现的条理和层次感[6]。
5 结束语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其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如何更好地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并与具体的应用情境进行整合,以有效促进教育发展仍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和实践, 但随着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资源的不断推行, 但我们相信微课在未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中必然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苑.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0): 150-152.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等.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31-34.
[3]马胜波,吴玲.浅谈微课教学设计的几条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48-249.
[4]李宏贞.微知识点的设计原则与方法[J].教育信息技术,2015(4):248-249.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课 分
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53-02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招生“零拒绝”、宽入口,使得中职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成为普遍现象。如何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技术的劳动者,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就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而言,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方法上常常是统一集中授课,不管理论还是实训课都是全体学生同一个要求,布置的练习也是一视同仁,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这样,往往会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得不到关注,基础好的学生特长和个性也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索一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进步,能够学有所成,这是中职学校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做法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要有系统性,有相应配套的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分层次教学:
(一)确定分层次教学大纲和教材
分层次教学需要有不同目标要求的教学大纲,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实施性的教学大纲很有必要。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每两年修订一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自报层次、教师建议等对学生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分层,一个层次分2~3个小组。同时,选用适合分层次教学的教材,体现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而且深浅适度,适用于中职学校的梯度教学。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最好使用由本校教师编写的适合分层次教学的校本教材。
(二)制定分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具体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可制定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第一层次为基本就业,目标是具备计算机专业一个方向(如办公自动化、硬件组装与维修、网络技术等之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层次为多方向就业,具备计算机专业两个方向的较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层次为升学,要求有较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继续升学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要求进行梯级教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第一层次的要求是“了解”,不要求掌握太深的理论知识,只要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名称、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以满足就业要求。第二层次是“理解”,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性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检修方法,能处理一些“疑难杂症”。第三层次是“精通”,精通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对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理论比较精通,对硬件故障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三)分层次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按层次分组,每组3~4人,选出一个组长,以组长为核心,完成各项学习活动。明确各组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布置练习,教师分层指导。采用“任务教学法”,给定相应层次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和指导者,一般讲课不超15分钟,更多的时间是辅导各组开展学习活动。第一层次学生可进行小组演示教学,学生通过模仿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充分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第二层次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老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的情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经验的积累;第三层次学生在任务书中加强理论的渗透和技能练习的强度与深度,激发学生潜能,重点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指导一二层次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培养不同层次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不同层次的“任务书”,体现分工与协作,支持小组间相互学习和指导。激励层次高的小组指导和帮助层次低的小组完成任务。为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然后适时给出解答。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印证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老师讲解得到启示,学会相关知识。
(四)对分层次教学进行评价
如何改革评价制度,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应以学生个体发展作为考核的重点,特别重视考核不同层次学生技能的纵向变化。分层次教学评价分为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的时间分为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个体纵向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多元化原则。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评价一般包括平时作业、学期考试、实训实习成绩等,因此在评价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从多方面来进行。有的学生作业完成好,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有的学习态度好,因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二是差异性原则。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应根据这个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三是鼓励性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专长,有的文字录入是强项,有的网络技术是特长,有的动画创作特别有灵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是学习有成效。合理安排作业和任务,不同层次有梯级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能完成又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分层次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分层次教学旨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种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减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厌学现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班级统一授课固有的缺陷,为计算机专业课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为其他学科实行分层次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分层次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学生知道分层后,可能会产生心理影响。第三层次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而第一层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分组的时候要与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了解分层次教学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其次,分层次教学会加大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和上课难度。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对教学内容给予适时的层次调整。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进步的,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相对应的教学层次,教学效果就不能体现出来,分层次教学也会失去其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永渠.中等职业教学探索[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
一、准确定位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
“科学定位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的探究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定位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要设计完整的探究活动,更要从不同侧面,针对不同环节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解读数据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能较全面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和技能。一节好的探究活动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标、课参、学情,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量化的显性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在生物学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内化才能形成。这种养成教育靠的就是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生物探究活动课的前提。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要先观察、发现在花盆、石块下阴暗、潮湿的地方容易找到鼠妇,而在光亮、干燥的地方却找不到鼠妇。当我们把花盆、石块搬走,鼠妇很快就爬走了。根据以上现象,引导同学们作出假设“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确立了探究的目标,从而为后面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确定变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指明了方向。
二、巧妙创设情景,善于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探究活动中,通过直观观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积极思考等活动,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怎样的生物学探究问题才是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情境具有新颖性、并具有良好的问题结构和恰当的认知冲突。这样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才能够让学生认为这是值得探究的,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不直接引用萨克斯的实验呢?本实验与萨克斯的实验比较,改进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对比观察两个实验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设计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完成科学探究
生物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化,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基础。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教材中出现的探究性实验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尽量给学生提供仪器和药品,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实验探究(包括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等)。如:“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的活动中,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一段鸡小肠、培养皿、解剖剪、放大镜,学生就会很快地从简单的实验中掌握小肠内表面的结构,从而知道了小肠作为消化和吸收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
另外,对教材中几个需要时间较长的、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的探究活动,在设计方案时也可以拆分成几部分后插入几节课中,从而真正落实探究活动。如:“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时,培养微生物的时间很长,课内无法完成。教师可把该探究实验拆分成三部分,在还没上微生物教学内容之前,提前两节课,第一节课先用10分钟左右让学生讨论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并制作琼脂培养基;第二节课也用10分钟左右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培养细菌);第三节课探究的结果出来了(培养基上有很多细菌),这节课刚好要进行微生物的教学,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有关微生物内容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四、在课外的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辅助课内探究教学
生物教学源于生活,所以生物探究教学应将课内和课外、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和寻找实验素材,开发和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课外小实验或家庭小实验。课外开展小组实验、微型实验、趣味实验等,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完成“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活动后,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很多学生还是搞不懂吸水、失水与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布置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在家中找一个新鲜的萝卜和一块萝卜干,然后把新鲜的萝卜用盐腌制起来;把萝卜干泡在清水中。学生观察腌制的萝卜周围出现的“水”和泡水胀大的萝卜干后,很容易就理解清水浓度<细胞液浓度<浓盐水浓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师课堂上反复讲述学生仍懵懵懂懂的原理,通过课外的一个简单实验,学生即刻明白了。
学生在课外开展探究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上网查找、社会调查等多种手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经验进行构建,充分发挥出学习潜能。
五、增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
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探究实验课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行亲身的体验,逐渐形成敢于怀疑、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爱于动手的科学品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和浓厚的探究兴趣,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进行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创新立异地进行探究,所以,增强师生之间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是有效进行探究教学的必要手段。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各自设计实验方案,这些方案五花八门,在实验器材的设计上,就有把大豆种子放在碗里、盆里、杯里、锥形瓶里等;在实验环境中,大豆种子放在低温、室温、高温、冰箱、开水、用湿棉花捂住种子、把种子种在沙子中的等等。当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发言,说说自己方案和别人方案的优劣和异同。这样教师就通过创设一种让学生展示的平台以及解决问题的的良好氛围,鼓励每个学生通过讨论,积极参与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设计过程,使科学探究因为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进入了;接着,教师应选择几套有代表性的方案,并由学生比较它们优缺点;最后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各方案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完善,根据各方案的优缺点共同确定探究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施,使学生通过实施操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学习兴趣;评价鼓励;分组合作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比方说,在我的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已经激发了他们学习信心,让他们觉得不是老师遗弃了他们而是自己]有把握机会,没有去很好地展现自己。并且班里的同学也会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同学了。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地向着教师学习。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
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地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五、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上课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美育、分组合作学习、现代教学手段等
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单单是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愿望,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点经验:
一、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也就会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得向着教师学习。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一、什么是写意作文
“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本是中国画技法名称。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故名。在粤语中,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这里转借而用于写作,就是指用借助文字把自己对某种情况(物、事、人)加以自由的表现,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和要抒发的情感的一种写法。实质是一种对材料进行理解、加工以至再创作的一种方法。
二、什么是微格训练
微格训练,即微格教学。它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取自“格物致知”,是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又可理解为定格或规格,它还限制着“微”的量级标准(即每“格”都要限制在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的最小范围内)。微格训练就是把复杂的训练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训练。
作文的“格”,就是规律、格式、章法。从写作角度讲,就是共同的技法、技巧。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的学习与获得,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起步的。“微”则是强调作文教学中“小步走”的原则。作文微格训练,是弄清作文的“格”,帮助学生有路可寻地一步一步地入格。只有入了格,才能达到合格,只有合格了才可能有破格的成就和出格的成长。在诗词写意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微格训练是中小学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一个支点,既能把诗词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教学整体文化素养养成的基本宗旨,又能解决学生作文中语言表达的实际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考量,我们在诗词写意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微格训练。
三、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系统
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可以和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分为诗词鉴赏,意象、诗人、名句积累,写意作文技法,篇章结构等一级指标。当然,这里既有诗词鉴赏这类阅读能力的交叉渗透,也有其他文体写作的体现。我们写意作文训练重点放在“写意作文技法”这一二级指标的落实上。
如,“写意作文技法微格训练”这一级指标中,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句微格训练”“叙事抒情诗句微格训练”等。下面就“叙事抒情诗句微格训练”进行一个说明:在这个指标的训练中,具体在感悟诗句的构思、写作技法的指导、多维修改的方法、反思提高五个层面上进行微格训练;在“写作技法”上又可分为“添枝加叶法”“ 心理描写法”“景物烘托法”“ 拆分组合法”“ 心理描写法”“ 巧用修辞法”等指标进行微格训练。具体如下表:
叙事抒情诗句微格训练 1.感悟诗句 1.读诗句,明要素
2.析要素,构框架
3.找因果,想心理
4.用扩展,巧串联
2.扩展技法 1.添枝加叶法
2.心理描写法
3.景物烘托法
3.连缀成文 根据主旨筛选整合成段,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多维评改 1.自评:“格”点是否落实,找到相关佐证
2.生评:“格”点是否落实,找到相关佐证
3.组评:“格”点是否落实,找到相关佐证,指出修改办法
4.师评:对小组评价准确度进行考量,指出优缺点
5.反思提高 每次训练点评后进行自我反思,便于下次训练中落实
四、诗词写意作文中微格训练的优点
(一)局部性和强化性
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的重点是就某个单一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它针对的只是写作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者说是写作的某一种能力,不一定是全篇的训练。它遵循的是由局部到全局、由点到面的螺旋上升中能力形成规律,它的特点是小步走、多回头,通过局部问题的各个击破最终提高整体写作水平。
(二)针对性和系列性
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的针对性和系列性,首先取决于诗词写意作文训练目标确定的科学性,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有语文素养培养的全局观。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目的是把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转化为作文能力,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写作的难点进行单项突破,对写作失误进行强力矫正,每一项训练都是针对学生写作中失误的常态问题,因而训练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并对之进行强化。每一项训练所针对的问题或训练的目标就是一个“格”,每一个格相对独立,格格相连就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系列,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格”的训练中体会和认识写作的规律与方法,逐步提升写作的能力。
(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微格训练可有效地解决一线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最感头痛的可操作性问题。写意作文微格训练具有每一次训练的目标明确集中,形式具体,方法简单,同时训练系列网络也给教师有一个系统的作文复习蓝图,只要教师结合诗词鉴赏教学精选写意素材就可以进行教学并且卓有成效。学生也会在简单有效、目标明确的训练中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实现课堂化,提高训练的实效。
(四)知识渗透性和方法的开放性
诗词写意作文因为和诗词教学紧密结合,微格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减少学习的难度,做到知识相互渗透,既能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又能提高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而教师也可以因为学生能力的高低不同而改变训练的目标、难度和强度,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的变化来充实、变化、完善微格训练方法。
(五)学习合作性和评改的多维性
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根据其“微”的特点,一课一得,在训练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自评、生评、组评和教师点评的评改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明确“格”的内容过程中体会“格”的应用,教师的点评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评改作文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的点评会事半功倍,用反思进行强化,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综上所述,诗词写意作文是连接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桥梁,而微格训练是其中的接榫点。诗词写意作文微格训练是一种把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转化为作文能力的有效的训练法,也是一条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项志伟.浅说作文教学的微格训练.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师范学生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师范生及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是指受训师范学生或教师在进行10分钟左右的模拟演练录像后,与老师、同学一起分析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是短期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师范院校要求师范生在实习前必须完成微格教学程序。
一、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优势及问题点分析
(一)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优势分析
1.改变主观性,使教学活动更客观
微格教学则通过录像资料等方式,有效避免传统教学评课过程中,遗忘、错记、漏记、模糊分析等问题的出现,不仅如此,还可针对某一细节做出细致的分析与评价,避免了传统听课时常出现的争议问题,使分析更为客观、公正。
2.改变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直接有效提升技能
微格教学通过现代多媒体,可细腻地进行教学分析,易找出被评价人的优势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被评价人本身自己也在观看录像,并通过第三方的立场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更加直观,也更为深刻;二是通过对录像的观赏、分析与评价,也可方便地迁移到其他方面的教学。同时,在调整后的下一课时教学后,改进后的教学安排会为被评价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新体验,从而成为其改进授课方法的内驱力。这种日积月累的体验累加,无疑会加速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上升。
3.改变不平等性,使教学评价过程更具平等性
在微格教学过程中,评价人与被评者站在平等的立场进行观赏与分析。在观赏过程中,可以随时停机进行商计,能够使教师明确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另外,也可使教师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的作用与效果,体会这些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使教师更多地考虑目标的合理与准确,提升教学教程的灵活性与技巧性。
(二)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问题点
目前,师范学生虽然很重视微格教学的讲课和说课训练,但对于评课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评课为指导教师和领导的工作,不是教师应做的事。同时,个别指导教师也忽略了在评课过程中对学生试讲热情的调动,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师范学生对评课普遍不重视。事实上,通过评课也是学生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评价意识,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探讨、互相切磋的氛围,有利于师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格教学的操作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一个完整的微格教学活动,教师应做好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微格教学活动。而这一切,必须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建立起整合训练的技能体系。
首先,要对微格教学进行理论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微格教学活动,建立完整的认知过程。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微格教学进行现场的示范,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结合微格教学的理论知识,自我把握这一过程的几大要点。
现在,我们将进入到课程分解中。完整的课程首先从课程准备开始,即备课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技术进行10分钟以内的教学片断的课前准备,重点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设计上。事实上,备课是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的过程的演练。
在微格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分工,即组成微型课堂,确认“老师”、“学生”、“评价员”等角色。在课堂上,受训者通过10分钟左右的课程讲解,“评价员”利用录像的方法对“学生”与“教师”的行为进行记录并反馈。
微格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录像的讨论与评价,这也是教学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与自我分析,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达到对受训者技能的指正。由受训者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进行教案修改。最后,学生将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学目标、内容制定,开展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指导老师,又是一名示范者,为学生正确认识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三、注重教师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微格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作为主讲人,无论是讲课过程,还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的教学指导过程,都是学生在做主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范学生刚开始接触教学活动,对教学要点把握不明确,无法掌握评课内容及其标准,易在评课过程中造成主观色彩浓等问题。因此,在评课过程中,教师必须适当进行引导,做出评价,通过教师的示范评课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评课是如何进行的。
四、结语
总之,微格教学为师范学生自评与互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成为锻炼学生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微格教学的评课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师范生的参与性,使他们掌握评课、教课的基本要点,为他们未来走向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斌.《教师职前教育中评课技能的培训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