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型课特点

微型课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型课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1篇

1、对音乐“微型课”的认识

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短,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在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对象、教学设施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学比赛、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2、分析各地方教育局提出“微型课”考试的要求

2.1 各地方提出“微型课”考试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很多省市在教学比赛、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涉及人员众多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快而有效地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估,通常采用上微型课的方式来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有时面对几百人,甚至一两千人的众多场面,要采用普通上课的形式,场地、学生、时间等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的,而微型课恰恰不受上述限制,能够较好地达到预定目标。 “微型课”就成了衡量教师水平的最好标尺。

2.2 对其要求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局给师范生出微型课考题,因为它耗时较短,相当于普通课堂的1/3,形式“短而精”,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给予我们师范生很大的考验。因此,我认为微型课的了解和把握在我们师范生中的是非常重要地,是不可忽视地。

2.3 根据其要求分析如何上好微型课

以下分析是关于微型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而在上课过程中又要必须遵循的几则要点:

(1)整个的教学过程要精炼。由于微型课要求时间的短少,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可以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可以唱一首歌、播放一段视频进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课题。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在准备的较多的论据中进行精选,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2)讲授人表现要干练。音乐微型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点在于,音乐占了大比重,要让学生体验音乐,了解音乐,教师的范唱不可避免,没有“唱”,也就不谓“音乐课”了。所以,在微型课堂中,该唱的唱,该动的动,一切以让学生感受、体验为先,准确的范唱是教师最直接的呈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加上神情、动作、手势让学生体验作品的音高、情绪、力度等等音乐要素。所以,无论如何,一个准确无误、生动的范唱在微型课当中是必须的,尤为重要的。

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会冲淡板书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无论如何,板书都要做到精简,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3、“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及训练方法

3.1在“微型课”考试中需注意的问题

(1)导入环节。微型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绕圈子”。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以上主要是讲“切入课题要快速”。

(2)上课环节。因为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型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结尾环节。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3.2 关于微型课的训练方法

(1)平日里要积累丰富的课堂经验,有了实践的经验才有能力把握微型课讲台下无学生的状态,才有可能做到“台下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熟悉教材教参,了解教学目标,认真备好课,在微型课考试中做到胸有成足。

(3)自我训练,在考试前可以对着镜子进行微型课训练,在镜子前将教学过程完整呈现一遍,以便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

(4)树立信心,克服紧张、惶恐的情绪。超越自我、信心百倍。在微型课考试中发挥出色的表现。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2篇

>> 论微型实验进入科学习题课的重要性 论微型实验进入初中科学习题课的分析教学 高校微型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基于微型学习理念的网络 课程微型化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 微型学习:理念、环境与资源 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学习“整形” 移动学习视角下微型学习视频资源设计研究 论微型企业的社会功能 论聂耐的微型诗艺 基于SECI模型的移动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 微投技术支持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 高中数学微型学习课堂的自主设计 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微型课程设计 肯普模式对微型学习活动设计的启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微型学习设计 开展“微型课题”学习教师指导的现状与启示 论初中化学微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论微型汽车的保养与维护 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7]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29.

[8] 李龙.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培训报告[R].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2-2005.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型学习;医学课程;双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43-02

微型学习是“微时代”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普及和微课的推广而产生的全新的教学概念。它是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模式。[1]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它具有目标明确、时间短、内容精炼等特点。[2]由于英语是国际医学交流的主要语言,医学高等院校为加强学生的医学文献阅读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会议交流能力纷纷开设双语课程,而这些双语课程效果受到内容多、难点杂、师资力量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成效并不显著。[3]微型学习资源经过合理设计与开发,可以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改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学质量。如今,高校学习者已普遍拥有如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设备,已有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4]因此,微型学习在医学院校医学用途外语和双语课程中的应用就体现出其适切性与可行性。基于微型学习在提升医学双语课程质量和学习者学习效率方面的优势,本文着力探讨医学双语课程微型学习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应用模式。

一、医学双语课程微型学习资源的开发

微型学习资源是经过专门设计,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材料。随着MOOC课程的普及,诸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发的Genomic and Precision Medicine(基因和精准医学)课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personal?鄄ized medicine(个性化医学的神话和现实:基因革命)等双语课程已经在国内最大慕课平台上线,但时长均在60分钟左右。目前,国内可供教学者使用的医学微型学习资源极其有限,例如网易公开课引进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保健与医学-循环系统”共95次,每次10分钟的医学双语微课程,或部分包含医学主题时长在5至10分钟左右的TED演讲。

国内目前尚未建立体系化的微型学习素材库,更缺乏自主开发的双语微课素材。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教育部分别于2012年、2014至2015年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在2015年的医学类比赛中,共有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57所高校提交了454件作品。[5]北京协和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参与并揽获多个奖项。这些获奖微课均可作为微型学习资源供广大医学生使用。

除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人开发微型资源之外,引导医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分享微型学习双语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开发途径。为制作具备权威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医学双语微型学习资源,提升信息时代学生医学外语能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于2014年在2011级八年制和2012级五年制外语精英班学生中发起了英语医学微课大赛倡议,全体学员递交了微课作品。经过初赛和复赛,共有8名学生作品进入了决赛,微课内容涉及神经突触、血细胞、睡眠机制、牙体结构、肿瘤与癌症等。大赛倡导 “优秀学员主导、医学专家把关、专业外语贯穿”的组织形式,由学生确定主题,寻找图片视频材料,撰写英文脚本,运用屏幕录像、Screen Cast、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完成制作。为确保医学双语教学材料的质量,由学校相关医学专业教授在科学性上对材料内容进行把关,由外语专业教师对英文内容作最终的修正。阶段性的选拔,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保证了最终内容的权威性。

二、医学双语课程微型学习过程的设计

微型学习过程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还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微型学习作为备受关注的教育学习手段[6], 已经受到高等医学院校的普遍重视,同济大学医学院、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都在微型学习方面进行过有益尝试[7][8][9],这也被认为是成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10]鉴于目前微型学习资源并不丰富,教师可将微型学习作为医学双语课程的一部分,使微型学习穿插在课程之中。受学生语言能力局限的影响,医学课程双语材料适合在学生已建立医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内容适当拓展,然后开展翻转课堂学习。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构建出适合目前有限资源形式下的医学双语微型学习课程模式。

首先,教师用母语在课堂上进行专业课知识概述。母语讲授有利于知识的准确传达,降低教师讲解知识、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时的焦虑程度。[11]经过课堂讲授,在学生了解本章核心内容后,便可进入医学双语微材料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应由教师辅助确立学习主题,设定学习目标,筛选微型学习材料。以医学神经生物学课本为例,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组织构成通常被安排在第二章,分为神经元与突触、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三个小节,每个小节又划分为2至4个不等的次标题。教师可选择小节内次级标题作为该节的学习主题,如可分别选取突触、星状胶质细胞或脊髓灰质作为课下双语学习的主题。微型学习的目标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低层次的记忆,也可以是高层次的应用或创新。微型学习的双语材料并不局限于微视频,也可以是图片、幻灯、国外教材的章节筛选,如John G. Nicholls所著《From Neuron to Brain》为国外经典教材,其第五版《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也在国内出版。因此,在没有视频材料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双语教材,摘选章节内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比照阅读,阅读时间不宜超^15分钟,学生能提取主要信息即可。自主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笔记,笔记可以流程图、总结、问题等形式用英文呈现。反思笔记的积累可以形成体现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档案,还可用于教师追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

翻转课堂的概念中提到: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后将遇到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12]借鉴该概念,学生将自主学习内容带到课堂,由于已经拥有医学外语内容学习的基础,学生可使用双语切换参与课堂讨论;教师主要是把控讨论问答环节与前期教学的关联性和延伸性,让自主学习的知识点能够串联起来。

三、结语

“微时代”的到来将会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本文将“微型学习”概念引入医学双语课程,并从开发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运用实例阐释该模式在医学双语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既不同于传统的英文幻灯、中文讲授式的过渡性双语教学,也不同于国外普遍适用的全英文浸入式教学, 更不是微型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砌,它为微型理论在医学课程改革开辟了新思路,其效果有待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后进一步验证。

[ 参 考 文 献 ]

[1] 祝智庭,浩,顾小清.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2] 李龙.论“微型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74-83.

[3] 王慧敏,聂文信.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4(5):841-850.

[4] 李振亭,赵江招. 型学习:成人教育的新途径[J].成人教育,2010(7):35-37.

[5] 2015年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获奖名单[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1):60-64.

[6] 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等.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7] 顾小清,查冲平,李舒愫,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09(7):41-46.

[8] 李育娴,张介平,秦颖,谢冬萍,汪海宏,蔡巧玲. 微课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体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10):1444-1446.

[9] 沈毅,何书,陆益花,等.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5(5):900-902.

[10] 伍海燕,王佑镁,陈慧斌.移动终端支持微型学习:基于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体验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252):48-53.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学习;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构主义

一、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向学生的单方面传递,更需要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仅仅是一周几节课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学好英语。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课外学习创设接近真实的环境,能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助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把英语教学与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二、实现平台――移动微学习

1.移动微学习的可行性

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指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micro-content)和微媒体(micro-media)的新型学习模式。移动微型学习(Mobile-Micro-Learning)能够让学习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M-M-learning教育特点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由的学习。智能手机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终端,有着强大的功能特点及规模庞大的用户群。移动学习能帮助我们“实现泛在、普适、个性化、永远在线连接的学习承诺”,这正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所需要的。

2.移动微学习的特点

手机一端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和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的学习。不论是在学校食堂打饭排队或是在放学回寝室的路上,打开手机里面的学习微信公众号或一些App软件,学生能利用这些零散时间进行片段性的学习。移动微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随时随地积极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移动学习能尽可能地保证因材施教。这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微时代”的网络空间里,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根据自身的英语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策略。

利用微信之类的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进行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提前把与课程相关的微课或学习资料推送至网络,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就了解了即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完成学习情境的创设。在移动网络下,学习遇到的问题可以被及时解决。微信群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总有人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寻找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可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对课堂上的知识点及时进行巩固。

3.移动微学习的价值

学校利用微信,搭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网络平台进行移动微型学习,具有交互能力强、技术要求低、兼容性强且能支持移动终端等优势。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网络平台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使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还是到后期的课堂讨论与自主学习;不管是从装备的早期投入,还是以后的维护成本,与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现行教学环境的一种补充完善。

三、结语

移动环境下的“微学习”能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它是大学英语传统课堂的必要补充,也是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一把利刃,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地爱上英语,并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5篇

国外论述视域中微课的雏形主要是英国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这两种教育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更新了教育者对教育模块教学的传统认知,小模块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界关注。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探索起源于实验性的微型教学视频,大范围的区域性实践出现在广东佛山市。自2011年以来,该地区进行了微课视频大赛,促进了微课的实施和完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微课的出现是基于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和非正式学习要求。一方面,多点交互的互联网思维造成了人人、人机交互及多终端交互的互通现状,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主的信息平台,拉近了各个主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开启了智能服务化生活。在传统认知模式转变过程中,作为数字技术“土著”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在数字技术迭代加速、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与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基础教育的微课化顺应了教育模式创新和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个性化学习、非正式教育理念的杠杆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慕课(MOOCs)、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互动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其结果是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为每个学习主体量身定做个性化学习方案得以成为现实。但是,本体论意义上对微课的肯定,并没有让教育界对微课的概念形成共识。国内外对微课较为主流的理解来源于微型课堂的构建和新课标教学的新要求。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的主体是一种由文字、音频、画面组成的视频文件,它需要观看者采用全息的阅读方式参与其中,是介于3—10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教学形式。这一定义一方面揭示了微课阅读方式的更新,另一方面也描述了微课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知识点的活动属性。可以说,微课不仅适应了新课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是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如实展示的视频形式。基于上述微课的含义,我们可以模拟出微课应用的多媒体教育生态。其中,最核心资源是3—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这些资源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总结归纳的与教学性质相关的活动记录,同时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而拟定的短程课堂。教师应该在这个生态中提供教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思考、微反馈。这些微型的网络资源,通过不同的结构和展现手段,加速了布局合理、良好交互的外部教学生态环境的形成和完善。这样一个教学应用生态被学者们概括为让教学具有了“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因此,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把视频作为教学内容记录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教学符号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效仿的。当然,微型课堂的对象始终都是学生,微课的核心意义仍然在于突出“为学生服务”这一根本宗旨。[2]

二、比较视域下微课设计与开发中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以其“短”“活”“快”“精”“趣”等特点丰富和扩充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微课在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解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困惑。

(一)微课认知的误区

一是对微课作为“微型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深刻。作为课程的微课至少应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大构成要素,但在实践中,部分老师将微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浓缩课”,致使微课教学要素不全。二是对微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突出不够。根据这一理念,微课中的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应直接为学生服务,微课的设计要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在实践中,学生大多被视为微视频的观众,问题还未经过学生的充分思考,答案就直接呈现出来了。三是重微课的外在形式而轻内容建设。教师往往倾注大量心血到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剪辑上,过于重视微课的外在结构,盲目追求画面的整体精美和协调程度,忽视了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讲解。换句话说,微课视频的制作侧重于视频本身的结构布置和形态改善,而忽略了微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功效,呈现出“形式大于内容”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微课制作的误区

一是把微课制作成了“视频式课件”。尽管微型课程作为新兴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在制作上,诸多的微课实质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微课呈现的或是传统教学中一整节课堂的一段,或是相关知识的信息汇总,缺乏教学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本质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视频化。二是在微课制作上分类不科学。微课分类探索和开发作为一项重点教研课题,正在成为提升教育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教学方法上,微课主要分为传授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从教学目的上,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等。以上分类仍旧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没有与微课的本质特征相切合,致使微课的课外拓展受到一定的约束。三是在微课制作上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微课制作在示范课、参与教学竞赛、教师教学能力展示、获奖等动机的推动下,以教师个体为单位各自为阵展开建设,导致微课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更是零散化,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微课使用的误区

一是微课配套资源的失衡。一方面是配套资源短缺。一堂微课容量有限,只能罗列出重点知识的重要侧面,而不能将有关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这一现实决定了微课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教育微课的实际使用上,微课教学只有微视频的呈现,缺乏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是配套资源超载。为了弥补微课容量的不足,教师为一堂微课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源及资源链接,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二是微课效果评价不完善。微课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自主化的学习方法实施,从操作样态上看较为简洁实用,但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却是个问题。当前,微课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往往需要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以此检测教学的效果。这一方式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微课教学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追问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三是微课选题针对学生实际不够。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微型视频的学习并不能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式还未普及,微课的教学模式多元化还受到限制。因此,如何保障学习者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当今微课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微课的设计和安排不仅要成为方便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诊断学生的需求,让其真正成为区别于日常教学的创新设计。

三、基础教育微课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

越来越多的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基础教育微课设计理念可从内容知识点微型化处理、课程开放的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的规范化、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设计层次、规避微课实践误区。

(一)知识的“微型化”处理策略

微课设计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微”字做文。“微”是从传统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向小粒度的微观设计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微课仍然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但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时间短、容量小,具有非结构化与切片化的特点。因此,微课开发要做到“微而精”,它关注的是知识的“点”,而不是知识的“面”。在具体开发中,一方面,要对传统教学中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切分,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把完整的知识内容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一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材料,作深入具体的讲解,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单一的知识切片。只有这样,才能让微课达到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微课开发的“系统化”策略

课程是微课的本质属性。微课课程的含义是指要实现从一堂微课到一门微课的转变。一堂微课只是一个知识切片,只有从课程的高度出发来设计和开发微课,才能避免对一门课程的“碎片化”呈现和“浅层化”讲解。因此,微课的设计要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微课既然是课程,就应有整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微课开发要以课程为单位,建设某“一门微课”。一堂微课是一个知识点,一门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的谱系。以课程为单位开发微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建构。其次,对一堂微课来说,不仅要有作为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还需要有与微视频配套的相关微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3]这些资源与微视频一道,构成了一个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的应用生态环境。

(三)微课开发的“规范化”策略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经典的ADDIE模式把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4]。微课作为一种在线网络课程,在开发上也应把这一模式作为规范化流程。结合这一模式、微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目标诉求,微课在开发上应遵循以下十大流程:一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把教学内容切分为知识点;三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知识准备、学习动机等);四是根据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确定微课程的结构和脚本;五是拍摄微视频(微课的核心);六是微视频后期制作;七是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八是微课教学实施;九是微课教学的反思;十是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这一流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为微课制作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

(四)教学内容的“视听结合”策略

微课的开发要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一方面,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是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通过视频来呈现,这就需要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字幕等符号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内容作可视化处理,做到画质清晰、画面切换丰富、课件制作生动。另一方面,微课对知识点的呈现,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微课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可视化形式,更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精细打磨,做到讲授简洁、通俗、流畅,通过教学语言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完成知识建构。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高等数学;课程

高等数学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几乎每个专业都涉及到高等数学课程。所以如果能对高等数学课程有一个很客观,很深刻的认识,不仅仅对应用型本科大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大有益处,而且能够充分利用高等数学的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最终推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发展。

一、应用型民办高校高等数学的传统授课有以下特征

1、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育的中心和主体是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和服务作用。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是转变教学观念,有效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前提。

2、目前,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定位培养目标。高等数学课程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例如,笔者所在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是第三批本科招生的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性人才为目标。在制定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方面,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中国矿业大学有较大的不同。条件成熟的高校,高等数学课程应采取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教师依据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和分层辅导,达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的目的。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数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适当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有所成。

3、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气氛是一种心理背景,是教学的软环境。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数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连续性强的特点,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甚至厌倦心理,高等数学课程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自觉自主的学习,从而学得轻松有效。

4、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并且,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数学教学.

5、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除了教师自己不断总结提高,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分析之外,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6、要安排好课外作业、辅导答疑。目前,市面上有关教材的跟踪辅导材料琳琅满目,学生盲目抄袭答案的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应该改进学生作业方式,多布置使用创造性思维的作业,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数学课程安排辅导答疑尤其重要。要鼓励学生多问、为学生提问提供尽可能的方便。笔者每次开学之初都会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固定电话、电子邮箱,并且开通个人网页,鼓励学生随时提问,不遗留问题。

7、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积极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人格品质 课后要经常与学生接触,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对后进学生要鼓励,加强辅导,需要时可以给部分同学开辅导课,用自己的耐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打动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消除两极分化。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加强引导,按照专业要求和兴趣方向,鼓励他们通过自学等形式,拓宽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可以成立互帮小组或讨论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帮助,讨论数学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和增强学习兴趣。

二、微型课程在应用型民办高校高等数学的应用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所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微型课程应时而生。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微型课程不仅仅作为传统授课的一种补充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适应以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微型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评议要得体,在微型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后,老师的讲解水平将会倍受关注。老师的评议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型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或精要讲授。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对于高等数学中复杂的定理定义的证明,一定要掌握好时间。

3、要迅速的切入课题,微型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要迅速增长,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入手;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但是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是复杂的数学理论,它仍然有一个很强的逻辑在主导整个课堂。

4、课后小结要快捷。在微型课的结尾一定要有一个小结,且二三分钟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微型课的结构趋于完整。微型课的小结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方法的总结。对于计算比较多的章节,一定要总结出一些浅显易懂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获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课堂板书要简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直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型课中,部分板书内容,可以提前写到纸板上,以挂图在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也达到了板书的效果。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7篇

早期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无鲜明的特色。1999年电大开展开放教育试点以来,与开放教育相关的教学改革开始侧重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的创新,但并没有在本源上对成人教育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以至于教学改革的结果并不理想,比如面授课到课率低、网上资源的点击率低、网上实时教学形同虚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可以说,部分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安排、作业及课程考核。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本身工学矛盾严重、学习动机不纯(较强的学历需求)、学习能力较差等,但笔者认为,这与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现行的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很多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烙印,有些甚至照搬普通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未体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特点,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无法适应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如学习时间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条件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对远程教育产生失望和抱怨,大大降低了成人远程教育质量。当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各项建设正在开展,成人教育也面临着功能性转变,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的唯一职责,终身教育成为成人教育新的使命,非学历教育将是成人教育的主体。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使原有的课程设计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不适应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境。成人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成人学习面临的客观环境,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之一是工学矛盾严重、学习时间碎片化。相关数据分析显示,45%的成人学员周工作时间在40个小时以上,26%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为固定的40小时,另有29%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低于40小时。除工作之外,上下班、照顾家庭、社会应酬、娱乐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占用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这决定了成人在职学习只能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些时间是零碎的、分散的时间,不适宜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而现有的约定时间地点的面授教学、网上实时教学很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而且,每节课固定的时长也为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障碍。成人学习的第二个情境———新的移动学习方式正悄然兴起。网络和移动终端使得学习随处、随时可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其中18岁以上成人网民占网民总数约80%,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蓬勃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移动终端越来越多,2012年,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为45.9%,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速较快,从2011年的69.3%上升至74.5%。且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教育是信息的传播,而现有的成人教育资源很难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不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学习需求个性化、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如由于性别、年龄、身体、体能和感知等方面引起的差异,也可能体现在心理方面,如由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引起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引起每个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差异,可能表现为学习内容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甚至学习兴趣的差异。如果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统一,学习方式单一,则会使成人学习者不适应,学习压力加大,面对学习比较焦虑,自主学习信心不足。远程教育者必须重视并适应这种个体性差异,并尽可能使得课程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计不能兼顾非学历教育或非正式学习的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成人学历的教育设计、学习资源、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设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随机的、即时兴起的需求,可能只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这方面,现有的课程设计显然难以适应。可见,终身教育环境下,要求课程具有形式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满足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学习内容或技能的学习需求。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教育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一)微型课程的特点

微型课程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课程而言的一种新课程理念。传统的普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初学者的认知习惯,重视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而且,传统的普通课程体系僵化,资源开发缓慢,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被纳入学科体系,难以适应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知识学习需求。因此,微型课程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从形成上看,微型课程主要适应微型学习,因此微型课程应该是内容短小、精炼,媒体形式多种多样,能灵活适应各种学习方式。从内容上看,微型课程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灵活的、即时的需求,它的内容来源应该包括一切可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的知识也包括能被描述、传递、认知的技能等专题性的知识。从学科方面来看,微型课程是学科课程微型化的结果,即把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知识点化,形成相对独立、短小的学习单元。而专题型知识则包含了更新的、新增的知识、技术等,或是生活中的热点。所以,微型课程并不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丰富的微型课程资源。具体说来,相对于传统的普通课程而言,微型课程有以下特点。

1.微型课程的内容在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型课程内容来源于所有被学习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只要这些知识和技能能被描述、传递、认知,都是微型课程的素材和依据。而传统课程一般仅从属于学科,而且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需求之上。

2.微型课程是动态的、即时的。微型课程因为容量小、开发时间短,任何新增知识都会很快纳入微型课程的学习内容,所以微型课程是动态的、不断被充实和丰富的。而传统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相对静态的。

3.微型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微型课程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既可以被包装整合为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也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适应成人的补充性学习,知识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而传统课程重视课程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4.微型课程内容简短、精炼,学习时间短。微型客程容量小,针对性强,需要较少的时间投入。而传统课程内容多,学习时间较长。

5.微型课程表现为包括各种媒体的全媒体资源。微型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不是教材,而是电子文稿、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适应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传统课程最主要的媒体形式就是教材。所以,笔者认为微型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科的或专题的,内容丰富、时间短、媒体多样,能广泛适应各种学习需求的学习对象。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学习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广泛的学习状态。其中,人人可学要解决的是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满足问题;时时可学要解决的是学习时间的匹配问题;处处可学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根据微型课程的特点,微型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均表现出对成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适应性。

1.微型课程能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微型课程来源于一切可以学习的知识,且不断地进行动态更新,保证了学习资源的足够丰富,能适应“人人可学”的需求。

2.微型课程能适应微型学习的需求。由于微型课程短小、精炼,学习时间短,成人学习者可以利用工作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时间的匹配,适应“时时可学”的需求。

3.微型课程能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微型课程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化多媒体学习资源,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学习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适应“处处可学”的需求。

三、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

知识点一般是知识系统中相对独立的最小的学习单位。按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微型课程设计,可以使微型课程的容量尽可能缩小,学习时间缩短,充分适应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型学习的需求。基于构建成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微型课程设计必须考虑课程的内容、课程资源媒体以及学习方式。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型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这种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于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切实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情境,才能从方便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对学习者的服务和支持放在第一位。2.知识的系统性与松散性相互结合。知识的微型化只是为了适应学员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以及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但作为学习资源,应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单纯零散的内容很难保证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

3.基于远程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的全媒体资源开发。现代社会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已经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伴随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状态。终身学习要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情境,因此决定了必然要选择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学习资源。同时,资源的形式要融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微型课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型课程;自主学习;终身教育;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08-04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非正式学习和微型学习倍受欢迎,微型学习以其便捷、快速、微量的特征体现了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微型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成人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学习策略,自己安排和管理时间,自己控制和评价学习的一种学习过程。微型课程对成人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成人在职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提出微型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设想。

一、当前成人教育课程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适应性问题

早期成人教育的课程开发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无鲜明的特色。1999年电大开展开放教育试点以来,与开放教育相关的教学改革开始侧重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的创新,但并没有在本源上对成人教育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以至于教学改革的结果并不理想,比如面授课到课率低、网上资源的点击率低、网上实时教学形同虚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可以说,部分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安排、作业及课程考核。当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本身工学矛盾严重、学习动机不纯(较强的学历需求)、学习能力较差等,但笔者认为,这与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现行的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很多带有浓厚的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烙印,有些甚至照搬普通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未体现成人远程教育的特点,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无法适应学员自主学习的需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诸如学习时间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条件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从而导致他们对远程教育产生失望和抱怨,大大降低了成人远程教育质量。

当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各项建设正在开展,成人教育也面临着功能性转变,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的唯一职责,终身教育成为成人教育新的使命,非学历教育将是成人教育的主体。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使原有的课程设计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不适应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境。成人自主学习情境,主要是成人学习面临的客观环境,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条件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之一是工学矛盾严重、学习时间碎片化。相关数据分析显示,45%的成人学员周工作时间在40个小时以上,26%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为固定的40小时,另有29%的学生周工作时间低于40小时。除工作之外,上下班、照顾家庭、社会应酬、娱乐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占用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这决定了成人在职学习只能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这些时间是零碎的、分散的时间,不适宜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而现有的约定时间地点的面授教学、网上实时教学很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而且,每节课固定的时长也为学习者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障碍。

成人学习的第二个情境――新的移动学习方式正悄然兴起。网络和移动终端使得学习随处、随时可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其中18岁以上成人网民占网民总数约80%,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蓬勃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移动终端越来越多,2012年,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为45.9%,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速较快,从2011年的69.3%上升至74.5%。且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教育是信息的传播,而现有的成人教育资源很难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

2.课程设计不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学习需求个性化、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如由于性别、年龄、身体、体能和感知等方面引起的差异,也可能体现在心理方面,如由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引起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引起每个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差异,可能表现为学习内容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甚至学习兴趣的差异。如果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统一,学习方式单一,则会使成人学习者不适应,学习压力加大,面对学习比较焦虑,自主学习信心不足。远程教育者必须重视并适应这种个体性差异,并尽可能使得课程设计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计不能兼顾非学历教育或非正式学习的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针对成人学历的教育设计、学习资源、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设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随机的、即时兴起的需求,可能只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这方面,现有的课程设计显然难以适应。

可见,终身教育环境下,要求课程具有形式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满足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个学习内容或技能的学习需求。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教育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一)微型课程的特点

微型课程应该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课程而言的一种新课程理念。传统的普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初学者的认知习惯,重视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而且,传统的普通课程体系僵化,资源开发缓慢,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被纳入学科体系,难以适应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知识学习需求。因此,微型课程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从形成上看,微型课程主要适应微型学习,因此微型课程应该是内容短小、精炼,媒体形式多种多样,能灵活适应各种学习方式。从内容上看,微型课程为了适应更广泛的、灵活的、即时的需求,它的内容来源应该包括一切可学习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的知识也包括能被描述、传递、认知的技能等专题性的知识。从学科方面来看,微型课程是学科课程微型化的结果,即把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知识点化,形成相对独立、短小的学习单元。而专题型知识则包含了更新的、新增的知识、技术等,或是生活中的热点。所以,微型课程并不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丰富的微型课程资源。具体说来,相对于传统的普通课程而言,微型课程有以下特点。

1.微型课程的内容在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型课程内容来源于所有被学习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只要这些知识和技能能被描述、传递、认知,都是微型课程的素材和依据。而传统课程一般仅从属于学科,而且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需求之上。

2.微型课程是动态的、即时的。微型课程因为容量小、开发时间短,任何新增知识都会很快纳入微型课程的学习内容,所以微型课程是动态的、不断被充实和丰富的。而传统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相对静态的。

3.微型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微型课程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既可以被包装整合为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也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适应成人的补充性学习,知识关系相对比较松散。而传统课程重视课程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4.微型课程内容简短、精炼,学习时间短。微型客程容量小,针对性强,需要较少的时间投入。而传统课程内容多,学习时间较长。

5.微型课程表现为包括各种媒体的全媒体资源。微型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不是教材,而是电子文稿、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适应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而传统课程最主要的媒体形式就是教材。

所以,笔者认为微型课程应该是基于学科的或专题的,内容丰富、时间短、媒体多样,能广泛适应各种学习需求的学习对象。

(二)微型课程在适应成人终身学习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意义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广泛的学习状态。其中,人人可学要解决的是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满足问题;时时可学要解决的是学习时间的匹配问题;处处可学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根据微型课程的特点,微型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均表现出对成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适应性。

1.微型课程能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微型课程来源于一切可以学习的知识,且不断地进行动态更新,保证了学习资源的足够丰富,能适应“人人可学”的需求。

2.微型课程能适应微型学习的需求。由于微型课程短小、精炼,学习时间短,成人学习者可以利用工作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时间的匹配,适应“时时可学”的需求。

3.微型课程能适应移动学习的需求。微型课程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化多媒体学习资源,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学习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适应“处处可学”的需求。

三、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

知识点一般是知识系统中相对独立的最小的学习单位。按知识点为基础进行微型课程设计,可以使微型课程的容量尽可能缩小,学习时间缩短,充分适应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型学习的需求。基于构建成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微型课程设计必须考虑课程的内容、课程资源媒体以及学习方式。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型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这种基于知识点的微型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于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切实考虑成人学员的学习情境,才能从方便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对学习者的服务和支持放在第一位。

2.知识的系统性与松散性相互结合。知识的微型化只是为了适应学员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以及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但作为学习资源,应该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单纯零散的内容很难保证学习者系统学习的需求。

3.基于远程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的全媒体资源开发。现代社会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已经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伴随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状态。终身学习要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情境,因此决定了必然要选择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学习资源。同时,资源的形式要融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增强用户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4.学习者依据自身需求自主学习。微型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包括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学习时间的需求、学习方式的需求。成人学习者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基础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讲,千差万别,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完全是自主的、即时的,学习时间、地点也不可能固定,这就决定了要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什么、什么时间学、怎么学。

以知识点为基础的微型课程设计,创新了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模式,充分考虑了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及个体性差异,并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移动、微型学习需求,可以为下一步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义勤.网上人大远程学习者学习困难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8,(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3]聂然,李盛聪.成人远程学习的特点与课程设计[J].继续教育,2004,(12):72-73.

[4]陈联,芦丽君.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问题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224-225.

[5]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2-63.

[6]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以“老年人学电脑”课程为例[D].天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