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2016年第26个全国助残日主题: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

每年一次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动员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及数以亿计的群众参加,形成了强劲的声势和规模,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其意义广泛而深远。

通过与有关部门共同会签下发“助残日”活动文件,不仅加强了文件的权威性,而且广泛调动了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助残日”活动在各地的顺利开展。通过协调有关部委、单位参与“助残日”活动,使各职能部门更加全面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贴近残疾人,加大了政府各个领域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

通过充分动员公共传媒积极反映残疾人生活,报道残疾人事业,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理解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新闻界朋友,利用各种传媒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在全国形成了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的热点,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015年第25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十二五”期间,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支持省、地市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建设,开展贫困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工作,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家庭康复试点。

2015年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0.11%,约为11.1万人,其中多数由儿童孤独症导致。由于孤独症的特殊性和严重性,需要长期系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而康复教育训练和服务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孤独症儿童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中国残联要求各地残工委和残联要召开专题会议,专项研究部署助残日活动,并围绕本次助残日主题,认真分析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研讨对策与措施。各级残联要积极探索发展成年孤独症患者托养服务,提高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孤独症患者实现辅就业。各级政府和残工委成员单位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精神,深入了解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状况及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研究改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在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落实,扶持民办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发展,开展社区家庭康复,为社会组织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政策支持。

2014年5月18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2014年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宣传口号

1.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

2.共享文明成果,实现同步小康

3.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4.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5.弘扬自强精神,播撒关爱阳光

6.弘扬自强,传递关爱

7.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8.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9.发展残疾人事业,共同奔赴小康

10.同行你和我,共圆中国梦

2013年5月19日是第23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帮扶贫困残疾人”。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未成年人群中所占比例巨大的少年儿童,更是社会最为关注的人群之一,现代社会在带给人类高度文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也在直接侵蚀着孩子们,在健康方面则尤甚。据不完全统计,当今社会有各种发展和健康问题的儿童已经占到了儿童总数的20%~40%,而且这些问题的出现率呈现出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

国际儿童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孩子们的健康问题,走出误区,以最佳方法去培育培养孩子,让那些稚嫩的小生命变得愈加茁壮。对此,我们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疾病两方面入手,选取典型,让您更明确地了解最佳办法。

生理疾病肥胖

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儿童肥胖的发生有遗传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过度进食,运动量减少,这种不良生活方式也导致了儿童肥胖的发生。对儿童肥胖而言,遗传和家庭环境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可能包含影响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的行为倾向,家长不仅将基因遗传给孩子,而且在家庭环境上影响着孩子,而这些生活方式的遗传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肥胖家庭的环境和遗传倾向共同作用,形成一定的饮食习惯,进食量和活动方式,作用于对肥胖敏感的儿童而导致儿童肥胖。因此,预防儿童肥胖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健康观念,培养孩子正确的均衡饮食观念,尽早对儿童肥胖进行干预。儿童天生喜欢甜味,有些家长用甜食来诱导孩子吃较有营养的食物,但往往使孩子对甜食更加偏好,更不喜欢营养性的食物。用武断,强迫的方法让孩子选择健康食品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劝说或者强迫孩子“多吃一口”,这是不妥当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根据能量需求调节进食量的能力,也能根据食物的能量密度决定进食量,但家长的控制可以削弱儿童对进食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调查显示,在婴儿时期就被过度喂养让这些孩子没有饱的感觉。有关专家说,忽视孩子自身的饥饿感和饱足感,过分施以外界的进食鼓励或限制,将极大地减弱孩子用饥饿和饱足的内部信号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减弱或者丧失是导致孩子过度进食而肥胖的原因。家庭喂养方式是儿童肥胖早期干预的重要环节,早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肥胖的发生。

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重,缺乏体育锻炼时间而且睡眠时间每天不足9小时。有研究显示,睡眠少于6小时,肥胖发病率会显著上升。其原因是睡眠不足影响瘦素等激素分泌;学业压力和其他心理问题会影响食欲,有些孩子往往会以贪吃,暴饮暴食排解压力,最终导致肥胖和营养问题。此外,遗传和家庭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因素。

由于超重和肥胖儿童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儿童肥胖已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各国的重视目前肥胖的治疗比较困难,最好方法应该是预防。儿童肥胖的治疗要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采取饮食调理、运动疗法和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一般避免使用诸如节食、药物,手术等成人减肥措施。另外,要注意单靠饮食调理来进行体重控制和减肥是很难成功的,必须与运动,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补充营养素(钙、VD)

我们国家属于谷类食物为主的民族膳食,奶类摄入比较少,国家第二次营养调查显示,我国民众的钙摄入量仅占国家钙推荐量的49.6%,钙的摄入不单纯是小孩和婴儿的问题。根据钙的摄入情况,孩子两岁以后,每天喝两百到400毫升奶,就不主张补钙了,不喝奶的孩子建议家长要补钙,要达到中国膳食营养推荐的钙的摄入量。比如500毫升的奶相当于500毫克的钙,如果说摄入不到500毫升的奶,摄入200毫升的奶,剩下的就要从钙里补。

维生素D

一般来讲鱼肝油维生素D在出生两周开始补,补充的量是400国际单位。冬天补,夏天不补,因为夏天活动多一些,一岁左右的孩子缺得不是特别多,冬天每个地区不一样,东北户外活动少,应该多补一些,南方的孩子,晒太阳时间长,夏天时间多,可以稍微少补一些,夏天就不补了,北京在6月份以后,就进入夏天了,晒太阳就比较足了,补维生素D的同时也应该多吃一些钙。

6个月到一岁以内的孩子一天的量要补400毫克,维生素D可能不够,那么就需要补充一些,钙如果喝的奶足够多,就不需要额外添加,如果有了佝偻病了,需要治疗了,就需要多补一些,补需要量的1/3,比如说每天需要600毫克,就再补200毫克左右的量。

儿童传染性疾病

冬天是儿科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多发期。小儿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所谓呼吸道感染有咳嗽、发烧,包括一些从喉部到气管的疾病。肠道感染在秋冬季节跟轮状病毒感染有关系,感染轮状病毒以后,会出现持续性的腹泻。像小婴儿,容易引起脱水或者发热,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冬天室内外温差比较大,最主要还是衣食住行,尤其是婴幼儿,不要吃得过饱,八分饱即可,用中医的话讲,避免有一次暴饮暴食产生积食,积食以后,抵抗力下降,孩子容易感冒,中医就叫积食引起的症状就叫停食着凉。过饱以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引起感冒,抗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是因为家里有的地方冷热不均或者总不开窗开门通风,家里温度比较高,孩子穿得比较多,孩子经常出汗,出汗的孩子,家里有开门通风或者有其他的不合适的气温,气温突然降低,出汗的孩子容易着凉,也会出现这些问题。在护理上,有的家长就穿得很少,比如在家里穿单衣服,给孩子穿上夹衣或者棉衣,就没有理解孩子,因为孩子不大会说,表达能力差,你摸他手脚特别潮,说明确实穿多了,这样的孩子越容易感冒,越感冒,家长给孩子穿得越多,越捂着孩子,是恶性循环。这次感冒还没有好,下一次着凉或者病毒感染又出来了,有的孩子体质老反复,总生病,跟家庭护理有关系。

秋季的温度适合轮状病毒繁殖,小婴儿轮状病毒感染比较多见。轮状病毒本身带有感染轮状病毒,可能有呼吸道的症状,可能就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轻微的咳嗽或者发烧,但还是腹泻的症状比较多,这样的孩子就需要临床护理,根据腹泻的性状决定。一般轮状病毒的孩子容易出现脱水,所以

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给一些糖盐水,包括给一些稀的米汤,加点盐,糖,防止水分的丢失,这样能减少临床症状的加重。从联合国推荐,我们有口服补液盐也是基于这个道理,有腹泻的孩子尽量让他喝一些补液盐,因为比例比较合理,减少脱水的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息处,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医院加强治疗。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症治疗和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孩子发烧期间,要多休息,多饮开水,吃些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和含维生素多的水果和蔬菜。患儿的皮肤、手脚要勤洗干净,指甲要剪短。患儿的衣服被褥要保持清洁,不要让孩子搔抓皮疹,以免感染化脓。对已破溃的疱疹可用龙胆紫涂抹。对患儿的玩具、粪便要消毒处理。发烧的患儿可口服退烧药,维生素c和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板兰根,大青叶等,亦可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清瘟解毒丸等。只要护理得当,就是不用药也可以自行痊愈。

心理疾病

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已达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包括3部分组成。首先是重度精神病症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其次是精神障碍患者,这包括常见的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焦虑症等;第三则是一部分精神疾病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是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开始具有其中的一些症状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转变为病症。3000万儿童青少年,尽管这个庞大的数字已经让人忧心忡忡,但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此。有专家说,3000万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扩大到5000万。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孤独症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发育,不同年龄也有不同表现。孤独症与儿童期精神疾病(多动症,精神分裂症等)以及发育障碍(如智力低下等),不仅症状表现有差异,本质上也有不同。孤独症现已确定为广泛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型。

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

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注重情商培育

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涵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

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还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它们交朋友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一、多项选择题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有(ABC

)。

A.幼儿园的指导

B.社区的指导

C.社会团体的指导

D.个别指导

2.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有(ABCD

)。

A.饮食习惯B.

卫生习惯C.睡眠习惯D.

喝水习惯

3.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结构D.家庭氛围

4.消极的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爱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养B.生活起居C.卫生护理D.

疾病防治

6.0—3岁儿童情意的培养应注意(ABC

)。

A.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C.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D.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

7.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ABCD

)。

A.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年活内容C.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

8.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应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细致入微,教给方法C.

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D.

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

9.

听力残疾儿童的特点有(ACD

)。

A.听觉受到严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觉起到代偿作用B.语言交流遇到障碍C.个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D.学习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10.脑瘫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ABD)

A.

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B.运动、感觉的训练C.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训练

11.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D

)

A.

奠基性与终身性B.

安全性与多样性C.随机性与针对性D.

亲情性与权威性

12.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兴趣诱导法

B.

游戏活动法C.

实践操作法

D.

参观观摩法

1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学活动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有(ABCD)。

A.

食物喂养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D.

身体锻炼

16.

0-3

岁儿童语言的培养应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B.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C.

训练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17.

3-4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ABCD

)。

A.

思维与动作相伴随B.

认识过程体现元意性C.

爱模仿D.

语音发展出现飞跃

1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礼仪培养B.

挫折教育C.

亲子阅读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CD

)。

A.

及早发现,

寻求专业帮助B.

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C.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D.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ABD

)。

A.

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B.

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C.

促进儿童心算能力的发展D.

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儿童家庭教青指导的形式包括(

ABC

)。

A.个别指导B.

专家指导C.

集体性指导D.

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

23.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CD

)。

A.

系统性B.

情感性C.

稳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长道德素质主要包括(BCD

)。

A.

社会道德B.

传统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岁儿童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有(ABCD

)。

A.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B.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C.

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0-3

岁婴幼儿的卫生护理应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晒B.

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C.

经常给婴幼儿洗澡、做好身体抚触D.

婴幼儿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B.

自我意识初步形成C.

社会交往水平提高D.认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发展

28.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青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欣赏艺术美

29.

孤独症儿童的特征有(ABD

)。

A.

兴趣范围狭窄B.

语言发育迟缓C.

刻板的行为模式B

不主动与他人交流

30.

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青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ACD

)。

A.

随机性B.目的性C.

互动性D.

有效性

31.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语言教育C.

社会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从面上指导来说,

内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观念的更新

B.

儿童身心发展知识C.

家庭矛盾的处理方法D.家庭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与方法

33.0-3

岁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ABCD

)。

A.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B.

促进婴幼儿有规律地睡眠C.

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D.增强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涉及(

BCD

)。

A.

自我保护

B.

生活起居C.

卫生护理

D.食物喂养

35.

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统性D.

整合性

36.

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营养B.

加强体育锻炼C.

养成良好习惯D.

培养自护能力

37.

5-6

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

ABCD

)。

A.

抽象思维开始萌芽B.

好学、好问,

好动脑c.

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D.

语言的社会化水平提高

38.

3-6

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任务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学会与他人相处,

懂得分享、合作和协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D.

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

39.

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涉及(ACD

)。

A.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B.

培养孩子的良好气质C.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D.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40.

截肢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应注意(

.BCD

)。

A.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C.

尽量送孩子到普通学校学习D.

关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断题(将√或×坎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

来实现的。(对

)

2.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到家庭教青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青方式.(

对)

3.

1-2

岁儿童以有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持久性较低。(错

)

4.

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

但对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5.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6.

亲子游戏是家庭游戏的核心。(对

)

7.

对于3-6

岁儿童来说,

家庭教青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

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还能为学前儿

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

10.

学前儿童家庭教青的现状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错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韩国政府针对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导致教育危机而提出的。(

错)

12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

13.直觉行动思维是2-3岁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对)

14.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错

)

1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16.不同类型的家长亲子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

17.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保教目标是一致的。(对)

18.特殊儿童虽然各有特点,但对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错

)

19.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对)

2O.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21.

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他助“

。(错)

22.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家庭环境中的“

软件“作用不大。(错

)

23.

在家庭当中,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游戏,以及儿童操作摆弄实物所进行的实物游戏

是两种主要的游戏形式。(对)

24.

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智力低下,

但也会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对)

25.

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对)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错

)

27.

对3--6

岁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艺术兴趣,

鼓励孩子创造美。(对)

28.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学术型的。(对)

29.

幼儿园、社区只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错

)

30.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1.

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对)

42.

家长的教育观间接影响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错)

43.

1-2

岁儿童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

(对)

44.

对特殊儿童的教青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对)

45.

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对)

46.

物质条件好是孩子成长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软件“作用不大。(错)

47.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间。(错)

48.

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视觉和听觉信号系统的不同步。对(

)

49.

幼儿园、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对)

50.

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

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O分)

1.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社会性?

答: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2.5分);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2.家长应如何教育孤独症儿童?

答:(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分);

(2)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2分);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

(1)

细心观察,及早发现(1分);

(2)

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3分);

(4)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2分);

(5)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2分)。

4.

简述0一3

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活动的评价指标。

答:

(1)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1分)。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2分)。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

长进行细致的分析9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6

分)。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2分)。

5.

如何培养3-6

岁幼儿的社会性?

答:

(1

)

接纳、肯定孩子,

培养自尊、自信(2.5分);(2)

爱孩子,

让孩子学会爱(2.5分);

(3)

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2.5分)

;

(2)

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分);

(2)

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2分);

(3)

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2分);

(5)

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2分);

8.

针对0-3

岁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1分)

(2)

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2分)

(3)

教孩子说话与认识周围事物同步进行(6

分)

(4)

训练孩子的听力(2分)

(5)

在游戏中练习说话(2分)

四、论述题(16分)

1.请选择3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三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已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兴趣诱导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善于发现、利用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进行深人的探究和学习的方法。儿童的兴趣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家长要善于利用儿童的积极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向有益的方向发展;孩子的兴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兴趣需要家长的及时发现和栽培;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要注意保护和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兴趣;孩子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需要家长通过后天去培养。

(2)游戏活动法就是家长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特点,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游

戏中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另

一方面要为孩子游戏提供时间和空间、材料上的支持,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一起游戏。

最后,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

(3)实践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借助于儿童参与的各种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来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实践;第三,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第四,家长要鼓励儿童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4)环境熏陶法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教育方法。对于物质环境的创设,家长首先应注意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的干净、整洁,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长应注意诨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环境创设应做到:第一,为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体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5)赏识奖励法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良行为,并对孩子的

优良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的方法。首先,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

和进步相联系;其次,家长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第三,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

(6)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种榜样教育孩子,使孩子学习榜样的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样是儿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同伴,还有文学、艺术作品中孩子喜爱的人物。要想给儿童起到好的榜样的作用,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同伴;家长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的行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运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为语言的暗示、动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势、表情、暗号等)。暗示法运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孩子活动的兴致。暗示法经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长直接指出孩子错误的场合,暗示法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长的教育智慧。

自我认识从略。

2.

试从家长的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观念联系实际分析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

(l)阐明已选择的两个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8分。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

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元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

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

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做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认识从略。

3.

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开展3-6

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

要求:(1)简述开展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相关内容s

(2)

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3-6

岁儿童家庭、幼儿园合作教青的内容包括z

亲职教青、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资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家长会、约谈)

;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园合作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评价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事和资源共事。

自我认识从略。

4.

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

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

(1)

说明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

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

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作用:首先,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其次,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文字的美,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了机会。第三,在阅读中能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对时间的亲子共读的时间。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亲子共读有接种形式,可以妈妈读,孩子听了还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讲。在多种形式阅读中,孩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文字阅读的能力。长期与好书相伴,阅读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良好的习惯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终身。

自我认识从略。

5.论述0-1、1-2、2-3岁各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

(1)0-1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发展变化迅速,身高和体重发展变化快,身体比例变化明显,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身体各部位和各项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发展水平较低;身体行为以无条件反射行为为主,条件反射行为慢慢出现;动作发展跨度较大。

b.心理发展特点:各种感觉在胎儿阶段初具雏形,出生后得到迅速发展;知觉有了初步发展,图形知觉和深度知觉较早显现;注意开始发展,由注意事物形状至看得见的和可操作的物体引起注意到选择性注意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婴幼儿以短时记忆为主,长时记忆时间不断增长;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自己的感官和动作;此时是婴儿语言发生和储备期,他们听得多,积累得多,说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影响婴幼儿情绪的主要因素,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期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与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内容多以照看者对婴儿实施生活照料和嬉戏行为为主。

(2)1-2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1岁后儿童身体发展的速度相比于1岁以前有所放缓,但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处在继续发展时期,仍需得到保护。首先,从身高方面来讲,此时期的增长速度比起第一年要减缓。其次,他们的心脏承受能力较低,不宜多做剧烈运动。第三,神经系统继续发展,总体而言,婴幼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平衡,造成儿童活动的高度不稳定性,导致他们不能长时间从事一种活动,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时开始练习独立行走,但开始阶段很不平稳。手的精细动作发展,逐渐学会拿东西做动作,从单纯摆弄物体发展到把物体当工具使用,开始学习使用工具。

b.心理发展特点:1-2岁儿童感知觉的精细程度得到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2岁时,目测物体大小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而且他们开始关注体积较小的东西。在颜色知觉方面,1.5岁儿童同色配对的能力很低,2岁左右,有30%的幼儿能进行红色、黄色和白色积木的配对。此阶段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持久性较低,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注意活动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积极主动性。此时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认识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参与。1岁半到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运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显行为来解决问题。此时儿童理解成人语言的水平提高,能够逐渐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语。情绪进一步发展,意志活动萌芽开始出现。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对象,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是儿童游戏的主要伙伴。2岁时,社会性游戏绝对超过单独游戏,社会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呈明显下降趋势。

(3)2-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身体发展特点:身体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发展之中,动作发展的技巧性和难度也进一步增强。

b.心理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的思维方式,即儿童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假想性游戏,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特点明显。2-3岁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准确地表达思想,言语中带有明显的“童年”特色。此阶段儿童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此时还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3岁婴幼儿行为的冲动性特点仍十分突出,虽然3岁前幼儿已经出现坚持性,但3岁幼儿坚持性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2-3岁的时候,幼儿掌握代名词“我”,是其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3岁左右幼儿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各方面发展变化迅速,但发展尚不成熟,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身体发展遵循四个原则:即头尾原则,身体发展先从头部和上身动作开始,然后延伸至身体的其他部分;远近原则,从身体的中央部位逐渐延伸至外围部位,主要表现为躯干的发展先于四肢末端的发展;等级整合原则,即简单技能先独立发展,然后逐渐地这些简单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复杂的技能;系统独立性原则,即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进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备了各种形式的情绪。情绪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加,出现了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总体而言,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特点非常明显。自我意识萌芽,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性游戏逐渐超过单独游戏,与同伴的社会交往逐渐超过与母亲的交往。

内容有点多,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只答要点。

6.论述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答案要点: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

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内容: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

方式:(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有:家长会、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动开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联系实际论述日本、韩国、美国的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答案要点: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韩国教育: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美国教育:美国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儿童、父母参与,重视常规培养和亲子阅读。尊重儿童主要表现在美国父母对孩子惯常使用的说话方式上,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断,不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国文化尊重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美国父母很少会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与中国父母相比,美国父母更为尊重子女的意见,注重耐心的聆听和平等地交流;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对孩子自我选择的尊重上。美国家长对子女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家内事务的参与和家外(如幼儿园或社区)事务的参与。在美国常规培养中,“常规”的内涵不是“纪律”而是“习惯”。习惯养成后,按照习惯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国家庭的常规培养主要体现在饮食、睡眠和如厕三个方面。外国儿童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独立教育;

中国家庭应当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应当更加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题(24分)

1.2岁半的毛毛马上要上幼儿园托班了,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幼儿园托班王老师满头大汗地到了6楼毛毛的家门口,按下门铃后,里面的木门打开了,一位女士隔着铁门间道:“你找谁?”王老师答:“我是毛毛的老师,今天来家访。”女士谨慎地说:“我们不知道你要来家访,也没有做什么准备,不巧的是,我们正要出门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尽快说吧!”王老师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下个星期一带孩子来报到时,最好让孩子随身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想和您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女士说:“好的,谢谢您,王老师,沟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王老师无奈地与母子“再见”后,转身挥汗下楼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师的家访行为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吗?请根据“第六章儿童家庳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相关理论、观点或教材活动案例评价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宥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1)家访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幼儿在

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2)家访活动应该目的明确,准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细节的处理,如:准备小礼物、提前预约时间、教师着装、征求家长同意、使用技术设备等。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的获取信息。应该在家访后整理分析家访情况并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完整性较好,有始有(依据活动案例2评价)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2.

女儿非常好强,虽然只有五岁,可什么事都想亲自尝试。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骑着两个轮子的自行车飞快地从身边过去,非常羡慕。于是吵着要我把她的自行车后轮两侧的两个小轮也拆掉。我考虑到女儿还小,所以拖了一段时间才准许了她。那天,我带女儿来到水泥场地让她练习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平时骑惯了四轮车的女儿,骑上了两个轮的车子,一开始还适应不过来呢,看着女儿骑车摇摇晃晃的样子,我心理总是悬着,不断作势要去帮她一把,可女儿却骑得兴趣盎然,根本感觉不到骑车不稳的危险。女儿没有我的帮助,着实摔了几下,但她跌倒了,又马上自己爬起来再骑。看着女儿不怕疼,很认真的样子,我也就索性放开手脚让她去练习了,只是在旁边及时给予一些点拨和鼓励。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儿逐渐掌握了平衡技巧,车技也有所进步了。看着女儿骑在车上骄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动。

请根据“第四章3-6

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3-6

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个参考答案,任选一个

参考答案1

相关知识点: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体质。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提高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复能力。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幼儿,心理良好、协调地发展。比如,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通过体育活动,获得一两种感兴趣的体育技能,有助于丰富幼儿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2

相关知识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

(1)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动作

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使亲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球类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家庭的共同兴趣和爱好。(3)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广泛接触各种体育活动形式之后,孩子有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参考答案3

相关知识点:

在和孩子一起锻炼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首先,要准备丰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对安全

的场地准备,第二,检查孩子的着装,要便于活动,检查好鞋带、衣服等。

(2)

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坚持体育活动,又可以增加他们的

交往机会,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要坚持,尤其是锻炼,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克服

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3.

2

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卡。咱们比赛吃胡萝卡,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看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

请根据“第三章:3岁儿童家庭教青指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指导相关理论或观

点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

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

(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

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养者要

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4.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对我们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2年来,我已经参加了4

次这样的活动。以往的半日开放活动,

就是让家长到幼儿园来看一看孩子们的活动,

看完孩子的活动,半日活动也就结束了。然而,幼儿园这次开展的半日活动部和过去有所不同,获益良多。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张观察记录表发到每个家长手中,使我们既能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半日活动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师对每一项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让我们一边对照观察记最表观帮活动,一边做些简单的记录,在相应的铺导。比如,做操时,孩子的态度是否认真,动作是否开始上课时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积极举手发言,是否在积极思考,进餐时,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习惯等。在参与半日活动中,我们家长能在这份记录表的“引导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请根据“第六章

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中家园合作教育方式的相关的理论或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相关理论或论点应用准确、恰当且陈述清晰;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且分析、说明具体;阐述、评论逻辑性强: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知识点: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身心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他们的成长需要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配套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优质的专业资源、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使之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今后重要的发展途径[1]。

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及教育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对于特殊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结合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2]。

2013年济南医院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架构,成功转型成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级康复医院,2014年3月成立“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致力于拓展医教专业交叉发展,重点在于关爱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诊疗,从而全方位地探讨建立特殊儿童身心康复阵地的建设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济南市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填补了山东省特殊儿童医疗康复与教育无交叉专业合作的空白。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综合康复手段,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诊疗,通过特殊教育、综合训练、现代康复相结合手段,减轻功能障碍,弥补功能缺失,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1 创新“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1.1 多种形式发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对综合医院的康复中心、社区的康复训练机构、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体系;对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办特殊儿童康复特教班;同时,按照新形势下医改方案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1.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医疗机构殊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 发挥医疗机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对辖区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指导作用,特教老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医疗机构指派专业医学康复人员,帮助特教学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康复与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指导特教老师开展康复工作,并对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咨询。

1.3 发挥市级及各区县特殊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设备及技术特长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及各类残疾人教育与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

对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进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干预,但核心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教育康复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3]。“医教结合”广义上是指由特殊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家长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综合康复平台,共同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智能锻炼、身心多重干预、生活能力培养、潜能开发的教育教学过程。

3 完善“?t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评估机制

3.1 建立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康复教育评价体系 医教结合综合评估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实践证明,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和教育干预,能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功能产生代偿性改变。其中,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4~6岁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评估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节省康复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团队 建立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跨专业评估团队,建立评估团队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家校联合会,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评估效果,开发并细化学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客观公正并具有针对性的定期讨论分析评价[6]。专家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教育与康复建议,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建立档案,跟踪检查、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兼顾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营养干预,让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最优化的身心发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科交叉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培训计划。在训练中,既要注重增强儿童的肌体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补偿身体缺陷,又要重视矫正儿童的行为缺陷,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4 优化“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

现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已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传统专业,逐渐拓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与情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多个领域。这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更为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业务技能[7],同时特殊教师的岗位分工趋于越来越精细,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特长相互补充,建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的“走班教学”模式或将成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一是要多途径加强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保障机制。培训学校的教师应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残联的外聘人员应由残联拨款,应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考编机会,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考核获得事业单位定岗。其次是推进康复医师和特教教师的“轮岗”,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9]。通过轮岗制度,促使特教教师全面掌握入学评估和个性化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康复医师则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规范水平,从而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批分类培训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整合各康复培训机构的康复专业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及带动作用。四是引进专家支持,做好带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开展筛查、检测、评估、康复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加强日常医学护理的规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5 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融合发展并非“医”与“教”的简单结合与堆砌,如何让“医”与“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5.1 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实行个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残疾儿童的多元发展需要为基础,重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承认儿童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多元化,用不同层次、个性化教育服务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1]。开设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科大综合”课程[12],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年龄阶段和盲、聋、弱智、自闭症、脑瘫等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指南,编排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课程表,编制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充分发挥专用训练室功能,统筹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13]。

5.2 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特殊儿童潜能 专业人员应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科学调整和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5.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 尝试开设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特色课程,以及为儿童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

6 构建“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

6.1 建立特殊儿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特殊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的运行机制,建设特殊儿童筛查、首诊报告信息平台,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档案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2 确定医学诊断定点单位 进一步统一规范特殊儿童的检查标准和评估体系,贯穿每个特殊儿童不同教育阶段的全员及全程服务[14]。

6.3 建设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 实现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培训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教育与康复的专业支持。

7 开展“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家长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有限与薄弱,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儿童认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格的平衡发展,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16]。

“家校结合”的终极目标,是将家庭与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训学校要加大对家长进行专业化培训力度,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用正确的态度和适合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见面会、联谊会,定期进行家访,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个健康聪明的宝宝,过去,这种健康更多地集中在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宝宝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的生理、情感、思想、能力,蕴含着人类未来发展的萌芽和基础,关注宝宝的早期发展不仅仅是让宝宝吃饱穿暖不生病,更包括良好的动作发展、恰当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完善的认知功能、以及在各月龄段表现出的良好心理特征,恰当的情绪和行为。

当我们对宝宝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那么爸爸妈妈的问题也来了:早期发展是指宝宝哪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早期发展有科学依据吗?宝宝的早期发展就是早教吗?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一定要有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展吗?想要促进宝宝良好的早期发展,最重要的原则又是什么?本期专题,我们一同来来关注下宝宝的早期发展。

早期是指宝宝哪个阶段,发展又包含哪些方面?

早期发展一般是指胎儿期到8岁儿童在身体、语言、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目前最为强调的阶段,是出生后0~3岁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是人一生中体格发育速度最快、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还是决定个体未来的黄金时期。因为除了基因之外,孩子在这一阶段尤其是1岁以前得到的养育或关爱,避免有害压力、暴力、忽视,都将为个体日后的学习、行为和能力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产生终身影响。

早期发展的内容,将完整地包括衡量和促进宝宝身心健康的5大方面:营养、健康、保护、早期潜能开发和家庭环境的改善。

促进早期发展,就是确保父母增强养育技能、增加对婴幼儿的关爱,给予婴幼儿良好的生命早期的营养,以及充分的保护,使其获得健康的体魄;并通过积极地改善环境(给予丰富的刺激、耐心观察、积极回应等),来促使宝宝先天潜力充分发挥,变成现实的后天能力,这是早期发展的过程。

早期发展有科学依据吗?

早期发展关注的是宝宝出生后(往前还包括孕期阶段)头3年内的发展,因为这个阶段特别是0~1岁的小宝宝,能力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变化源自脑的功能。大脑的功能并不取决于脑细胞的绝对数量,而是取决于脑细胞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维持大脑神经细胞营养、传导和支持的神经胶质细胞增殖,是在妊娠后期延续到出生后2岁,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出生后大脑神经元所在的系统,还像一棵小树,随着丰富的外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营养、丰富的感知觉刺激、积极的回应、良好安全感的建立等),各种类型的神经元之间形成神经回路,以及丰富、发达的信息传递网络系统,小树变得枝繁叶茂起来,大脑功能越来越强。所以我们知道了:大脑发育的生理基础出生就已具备,出生后发展以及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程度,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0~3岁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最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早期良好的育儿环境和刺激,将指导大脑塑造最优的皮层细胞结构,为个体未来最优发展奠定基础。

早期发展=早教吗?

在宝宝的早期发展上,存在很多误区。例如,把早期发展片面地理解为认知能力的发展。0~3岁的宝宝大脑在快速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并不判断宝宝的智商,而是通过宝宝运动、言语、社交和情绪等与正常发育水平相比(发育商),来综合判断。虽然认知能力(例如宝宝通过观察和模仿用积木自己搭起小火车、识数、模仿画一定规则的图形等)与今后的智力有一定的关系,但对于发展中的宝宝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落后,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早期发展不等于认知的发展,因当涵盖营养、生理和运动技能、语言、人自己能、社交和情绪发展等多个方面。

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一定要由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展吗?

早期发展并不等于早教,宝宝的早期发展,也并非要由专业人员来指导开展。0~3岁的婴幼儿在家庭和主要带养者的身边成长,很难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因此最好的早期发展环境,来自家庭;最重要的早期发展促进者,一定是父母。因为父母与宝宝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能最直接和敏感地体会到宝宝发展的特点,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促进发展的做法,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

另外不得不说说,隔代教养这个比较重要的方式。祖辈(有时候是保姆)在父母工作期间,担负起了照顾宝宝的重任,尽心尽力,但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的积累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爸爸妈妈还是要亲力亲为。时代变迁,育儿理念和方法也在与时俱进。而祖辈的传统观念相对较强(保姆的文化程度又参差不齐),在育儿方面的观念,都与年轻的父母有所差异,通常爸爸妈妈对宝宝的发育问题,较祖辈更敏感,更容易发现问题、寻求专业帮助,进行改善。

促进宝宝良好的早期发展,请注意这些原则

父母的自我学习。很多工作在上岗前都需要培训,在岗后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更何况父母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呢?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育儿知识,但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这些知识虽触手可及却也纷繁芜杂难辨真伪:在妈妈朋友圈疯传的育儿信息,一段时间后就被辟谣,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育儿不焦虑的秘密,是爸爸妈妈要随着宝宝的成长,不断地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寻找那些能促进宝宝身体和大脑发展的奥秘及所需的“营养”,尽量选择权威来源的知识,学会根据自己宝宝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灵活处理,不偏听偏信。宝宝不断发展,爸爸妈妈不断学习,共同成长。

尊重婴幼儿发育规律,不因噎废食、不拔苗助长。前面提到,不能把宝宝的早期发展等同于早期教育,更不等同于认知的发展。促进早期发展的基础,要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这样才能知道宝宝各阶段中,哪些问题或表现是需要鼓励而非禁止的,哪些是需要警惕的,哪些是需要积极干预的。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给予积极回应、创造安全感和有利于为宝宝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在我们的工作中,不乏看到家长对宝宝正常的行为给予不恰当的制止、对心理和情绪的需求视而不见,或是追求与孩子年龄发育阶段并不相称的能力训练,早期发展首先要更新理念,是从婴幼儿的角度出发,创造有利于发展的机会。

早期发展的5个方面,你必须知道的关键点

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方面,例如:提供良好的营养,以确保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能获得充分的营养供给,为发展打下良好物质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早期干预活动,刺激大脑区域神经元网络的形成,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提供保护,创造安全的环境,帮助儿童缓解压力,促进有效的营养吸收和大脑细胞的生长。

促进宝宝早期发展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每个家庭学习,这是一个与宝宝共成长的长期过程,因此涉及到的信息也较多、较广,在每个方面,都有一些关键点,必须知晓。

1.营养。

大脑的良好发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营养因素是影响小儿脑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时提供良好的营养,确保大脑在关键发育时期获得充分营养供给,这是所有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对许多营养素又有了新的认识,营养缺乏或过多都会导致脑结构及脑功能的异常,影响胎儿及婴幼儿的智能发展,在营养学的这部分,重点就是从生命早期就开始注重婴幼儿科学喂养,为今后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打好基础。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宝宝都是最好的选择,对宝宝对婴幼儿营养和大脑发育,意义重大,0~6月龄坚持纯母乳喂养,并在添加辅食后持续母乳喂养到2岁;1岁以下不宜食用鲜奶。

出生后不久开始补充维生素D,1岁以下每日摄入400IU,1岁以上每日600IU,不随意补充其他营养素。

掌握辅食添加的技巧,以及原则(一种一种加,有少到多,有稀到稠等);不仅重视吃多少(辅食的量),还应重视吃什么(辅食的质――营养均衡、种类多样)以及怎么吃(10个月~12个月可以培养婴儿自己用勺进食,从小培养良好吃饭习惯)。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让宝宝习惯喝白水是能令他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6月龄以下不饮用果汁;1~6岁每日限制在120~180毫升;

了解和预防这些喂养相关性疾病症状:食物过敏、缺铁性贫血、肥胖、营养不良等。

学会利用生长曲线,监测宝宝的体格发育。

2.保护。

保护儿童的生命和安全,是儿童发育的先决条件。儿童早期所遭遇的伤害包括故意伤害和意外伤害。前者包括有害的压力、暴力、忽视、虐待等;后者常见的有溺水、道路交通伤、跌落、中毒、窒息等。故意伤害会对婴幼儿产生有害压力。有害压力会导致应激激素――皮质醇的高水平分泌,这种激素能限制脑细胞的增殖、破坏儿童的健康、干扰儿童的学习能力及行为表现,从而破坏大脑的发育过程。

现代生活中家庭关注更多、也更易通过增加知识和改善技能来积极避免的是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多是由于看护人安全意识不到位,伤害防范意识匮乏,照顾不周所致。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大部分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识别0~3岁儿童最常见的意外伤害:气管异物、烫伤、溺水、跌落、家用化学品/药品中毒、乘车安全、道路交通伤害。

熟悉各类意外伤害预防要点,以及紧急处理的原则。

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你可以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列举的《儿童安全家庭清单》,帮助梳理和排除家中可能的安全隐患。

掌握儿童窒息急救法,以及婴幼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方法(CPR),可以在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官方网站观看视频,并学习操作。不要认为CPR应该是专业人员的事,身为孩子的家长,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技术,那么你将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挽救孩子只有一次的生命。

避免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虐待和对忽视。

3.刺激,促进婴幼儿早期潜能的开发。

父母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并提供丰富多彩的早期刺激,促进大脑各个脑区神经元网络的形成,这是快速启动大脑发育以及终身学习的钥匙。成人在婴幼儿生命早期对其一贯的支持与关爱,与充足的营养同等重要,这是消除多重逆境影响的最佳途径,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发育。人类的大脑在不断搜索着各种经验,期待着时间窗中出现某种刺激,哪怕非常短暂。如果预期的刺激和照料没有得到满足,大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或如何反应,因为它要依赖照料者的提示来建立神经连结。

儿童早期潜能开发的本质是大脑潜能的开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存在许多关键期,例如,8~12 个月是母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对于儿童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0~2 岁是听力与语言的关键期……由于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再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特点,对其主要感觉器官给予早期附加的刺激和环境变更。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学习和利用合适的发育评估工具(ASQ父母自填问卷),学习婴幼儿各月龄段的发育水平,学会判断孩子的发育水平、优劣势能区。

尊重婴幼儿发育规律,尊重孩子个体化的差异,基于评估制定适合宝宝的早期促进家庭方案(这在相关的儿童早期发展书籍中,均有提供具体详细的做法)。

围绕婴幼儿发育的各个能区,开展丰富的听觉、视觉、触觉、立体觉和前庭运动觉的刺激,相应的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4.健康。

宝宝的身体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护理,家长自然是最重点关注的。健康的许多方面都与大脑发育紧密相关,围绕儿童的健康保护、健康促进,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数也数不完。

你需要知道的这几个关键方面: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性的,还包括心理、情绪、行为等的健康。

学习和储备婴幼儿常见疾病(发热、腹泻、出血、湿疹)和家庭护理的知识和育儿技能(喂奶、婴幼儿抚触、主被动操、眼耳口鼻护理方法)。

知道孩子常见的发育性问题(语言发育迟缓、社交情绪障碍、孤独症)的早期表现。

5.改善家庭环境。

孩子在一岁前得到的养育或关爱会对大脑功能产生终生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家庭环境是儿童经验的主要来源,是儿童成长和保证儿童健康的基本环境,家庭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最大。早期照料、社会化和行为管教方式会对儿童早期的行为产生影响,从中还可预测到他们成人以后的行为、情绪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情感,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儿童通过与看护人之间的安全的基础,在感情上和身体上得到安全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去了解更大的环境,逐步习得能力,树立信心。家庭需要得到帮助、支持和建议,来学习如何更加敏锐的发现并且有效的应对儿童的需求。

你需要知道的关键点:

知道各个心理段宝宝的心理发展典型表现,知道宝宝需要什么样的心理“营养”理解和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

理解和重视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帮助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安全感来自于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最重要的是,妈妈情绪稳定。

善于鼓励和表扬儿童;多给孩子肯定、赞美、认同的态度。

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锻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儿童的早期发展涉及儿童健康相关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家庭,医疗保健系统,政府机构在这个领域都有不同层次、需要担负的重任。对家庭而言,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似乎是个“庞大的无从下手的工程”,但实际落到每个具体的方面,都是有据可循,有方法可参考的。选一本较为全面、权威的育儿类书籍,上面提到的关键方面,几乎都会涉及到。我们希望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发展,并知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重点加强,由点渐面,为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努力,帮助宝宝开启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

促进宝宝的早期发展,重视家庭学习环境的建立

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意义我们已经很明显了,我们对发展的方向和做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促进早期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是什么呢?在前文我们提到了家庭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岁以前,家庭对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影响对儿童早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身体、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响应性的互动,这也是确保儿童以后有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家庭环境的改善,也是促进早期发展的难点,因为家庭和构成家庭主体的家长,更新知识的观念和态度,各有不同,在观念态度转变为恰当的做法时,差异更为巨大。

通常而言,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空间、采光、空气、饮水、温度、湿度、营养提供等。从儿童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的角度,家庭心理社会环境具有更直接和重要的作用。通常说的家庭养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心理社会环境,包括:

社会人文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传统,家长兴趣、性格、文化素养、职业、社会地位等

我们强调家长改善家庭环境的心理因素,因为这承载着亲子互动的核心内容,并且容易通过家长的主观努力,可以迅速得到改变。作为个体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家庭中心理因素的改善,对个体早期甚至未来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和音乐启蒙等亲子活动,以及平时耐心、鼓励性的互动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改善家庭环境中心理因素的做法包括:

开展家庭学习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