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育目的 方法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是每一位高中学生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能力,慎密的计算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本文在对高中数学教育目的与方法的研究过程中,首先探讨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了解为什么要搞好高中数学教育,意识到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对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引起大家对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

1.1为工业化社会生产提供知识支撑

工业化以来的社会生产的显著特点就是向着专业化,精细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而任何岗位的承担者必须对数目量化有着基本的了解,即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而这些数学知识正是高中数学中的内容,在操作任何机械上,必须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因为这些机械在设计之初,每一个设计的动作都是严密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持,因此高中数学教育为工业化社会生产提供知识支撑。

1.2为大学学习奠定数学基础

高中是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输送基地,在高中阶段,如果不能重视学生的数学教育,而忽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缜密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在进入崭新的大学学习生活时,他们的思维能力相比其他学生将变得迟缓。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该重视高中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以后进入大学进行专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这些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后,进入具体的工作岗位,适应工作的复杂性,都有巨大意义

1.3锻炼学生应用计算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几乎可以用它来解释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在进入高中以后,学生包括数学在内的各个学科涉及的计算量都在变大变复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都存在数学,存在计算,最简单的去菜场买菜也同样需要计算,在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严密的数学逻辑对于学生在遇到一件事情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以及应对措施都有极大的帮助。

1.4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认知就是关于文、理之间的联系,简单的认为是感性与理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事实上数学属于理科的代表,但在高中数学上,对于学生在点、线、面、体的逐渐深化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涉及到的空间数量的计算,学生必须在脑海中抽象的建立一个立体模型,这样才能继续学习下去,所以数学在促进学生科学地感性认知的同时,一样的促进学生在三维立体空间维度上的拓展。三维空间的几乎所有物体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变化都可以数学来解释,这对于学生科学地、理性的认知世界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二、高中数学教育方法

在了解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以及意义后,就是探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更新教学观念,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更改进教育方法和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旨,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求知欲,形成健全的,完善的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一定程度的遏制我国目前僵化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应试教育”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才能把基础教育落实到实处,把教育的目的转变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层面,为我国培养全面的综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2.2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将原本的枯燥的计算公式和数学理论与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化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而且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例学生喜欢篮球,在学习到球体的知识时,就可以将一个篮球带到课堂上,结合具体的篮球讲解有关的知识,同时可以问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课堂讲解知识的记忆,而且把枯燥的理论与实体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比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加有效。

2.3利用先进技术,发展辅助教学

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堂要教授的知识营造一个情景化的模式,利用图片和三维动画把知识有效的切入到这些图片和动画里,为学生建立一个知识化的场景,生动的图景结合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数学世界中,有效的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散能力,唤醒学生对一些身边的事物表面的认知,辅以严谨的数学解释,使得学生领略数学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出对策的能力。

2.4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教育与以往的初等教育的区别就是更加具有目的性,利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学生能够掌握要教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必须根据教材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使之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而不能“拔苗助长”,这样只会适得其反,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连篇累牍的讲解,对数学失去兴趣,那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因为跟不上进度,一样的会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要针对性地适当的,动态的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知识。

三、结语

高中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性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入大学,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适度,难易度应把握好,同时应对既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正,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形象化教学,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愉快地度过高中阶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邓迎春.高中数学教育目的与方法探究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2/05.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罗杰斯 人本主义 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06-01

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涉及到了诸多的教育思想,本文着重论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1.1 教育目标―― 充分发展的人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最终目的,这种依赖于知识、依赖于训练、依赖接受某些被教授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充分发展的人”是罗杰斯的教学目标,这与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及方法是一致的,他主张情意教学,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2 学习观

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为两类,他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的两端。一类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章节的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的意义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主―― 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1.3 教学观

罗杰斯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他的教育原则有: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才去辅导。[1]

总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不仅对整个教育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的数学教育改革有着诸多的启示。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崭新的视角,更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由此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智力潜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1 实施情境性教学

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情意教学,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新知。数学知识的抽象度很高,但也是从赖以形成这些知识的社会和物理情境中建构起来的,所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及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情境性教学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巧妙地设计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情境中主动探究。

例1: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

(1)一块边长为am的正方形试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m,形成四块小试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产品(见图1)。

①分别写出每块试验田的面积;

②用不同的形式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并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李奶奶非常喜欢小朋友到她家里来玩。每当有小朋友来,李奶奶总是拿水果来招待他们。来几个,就会给每个小朋友发几个水果。①第一个星期有a个小朋友去了她家,李奶奶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水果?②第二个星期另外的b个小朋友去了她家,李奶奶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水果?③第三个星期是李奶奶的生日,这a+b个小朋友一同去了李奶奶家给她过生日,李奶奶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水果?④这些孩子第三个星期得到的水果数与前两个星期所得总数相比,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分析:以上两个情境都是为学生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设计的,第(1)个例子创设了种实验田的现实情境,意在让学生明白扩充后的试验田的面积可以有两种表示方式:(a+b)2与a2+2ab+b2,两者都表示现在试验田的面积,所以(a+b)2=a2+2ab+b2。第(2)个例子也是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的,是针对于学生初学此知识容易犯错误所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a+b)2与a2+2ab+b2是不等的,这样一个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加深了他们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并对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实施区别化教学

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目的相关时,意义学习发生了,只有让学生进行意义学习,教学才是有效的。每个人意义学习发生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专业的不同要求,充分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最大程度的区别化教学,使每个学生实现意义学习,以促使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求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2.3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

在罗杰斯看来,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而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已表明: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结果相吻合。按照这种观点,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的这个过程能挖掘学生自身的数学潜能而高效学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理论存在的局限,他过分强调情绪与情感,并且他的理论主要以西文文化思想为主要依据,在实践中强调突出个体意识、自我依赖的观点与我国传统的集体意识存在着冲突与矛盾。所以,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就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促使数学教学工作更完善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3篇

一、关于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矛盾和冲突的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就是这种矛盾的双方。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扪心自问,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而言,出于长远考虑,从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出发,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听从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教育,是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的普通教育。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

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有一部分学生是极其喜爱数学的,哪怕有升学的压力和高分的诱惑,对这些孩子来说,热爱数学是首要的学习动力源泉。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数学的,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厌恶数学,一听到数学就头疼的。对这些学生来说,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教师的赞扬以及满足升级、升学的要求等,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遵循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原则,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孩子,教师应该表示宽容和理解。但对孩子来说,一个能够容忍他在数学课上看漫画书、开小差的教师,就其一生来说,是他的幸还是不幸呢?若因教师的宽容和放任,儿童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等长大成人以后一事无成,他对这样的教师是心存感激,还是心怀怨言呢?但是,反过来,如果教师对孩子实施强迫性的教育,致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怀疑他们自己的能力,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这又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如何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又能达成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这一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案例和积极的思想观念。他说:“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我们应该从何人手,什么是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就是使他能感到,他像所有其他儿童一样,也是有才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殊的‘天赋’。”[1]在这里,阿莫纳什维利所谓的“应该始终不渝地信守的原则”其实就是人性的原则。这个人性的原则超越了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或实施强迫性数学教育的理念,既不以升级为目的,也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而是以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基于此,在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数学教育的强迫性矛盾时,我们的初步认识是既不能简单地服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迫学生,给学生施加升级和升学的压力,而是要淡化要求,降低强迫性,创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关于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就存在着“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所谓“大众数学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希望使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力所能及的教育理念。在我国,主导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2]其基本含义包括“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3]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将这一思想进一步阐发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精英数学教育”,就是指以培养数学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数学教育,比如为大学数学专业输送人才、培养以数学研究或应用为职业的人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人们批评这种教育是为了个别学生的发展,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利益。数学教育的内容不是学生掌握不了,就是学了也没用。这种教育的价值是为高一级的学校筛选有能力的人,体现的是“筛子”的功能。它不能使大多数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人,全盘否定精英教育的价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众数学教育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有解决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冲突的意思,认为大众数学与精英教育并不对立。“恰恰相反,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它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4]在美国,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的矛盾具体化为“公平”和“优秀”之间的矛盾。“许多专门的计划都在探索着如何促进公平和优秀。其中最好的计划是对具有不同需要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期望。”“提高期望可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5]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是一种要求人人能数学地思考的教育观念。

一些数学家对大众数学思想提出质疑,[6]包括这种保证对一切人公平和优秀的数学教育的质疑。他们的问题有:1.“这是否还是数学”。有数学家怀疑大众数学由于过分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和问题的“真实意义”,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本质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因而有人质问“大众数学是否就意味着没有数学”了呢?2.“(大众)数学:一或多?”数学界对大众数学有不同的理解。经典意义上的数学是希腊人开创的传统,强调演绎和推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数学传统是“经验的方法”;我国的传统是“问题一算法”,强调实用、经验归纳等。因此,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众数学”?3.“是否人人都需要数学?”“是否人人都需要高质量的数学?”在数学家Noddings看来,“数学上普遍的高标准”不是一个正确的口号,他说:“我将帮助那些对数学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学习数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但我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地思维’,他们应当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学会如何应用数学”“除基本的算术以外,任何现行的课目都不能被认为是完全必要的”。

显然,大众数学教育和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稍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精深的数学专业素养是不可能领略数学之美,透彻领会数学内蕴之深厚的。大众数学教育所倡导的数学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数学学科的成熟发展。对个体来说,整体认识数学全貌及其全过程,具备准确到位的数感以及数的意识等,非得有专业训练不可。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等。还有当前人们试图通过数学教育来传达的种种关于数学价值的阐释,比如,“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数学是一种意识”“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是一种技术”等等,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是否是一种更高、更难达到的要求,是值得思考的。在数学教育问题上,有时要求越多,越不知如何去做,最后的结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有时抓住一点,扎扎实实,深入做下去,反而兼顾整体。这不失为解决数学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矛盾的一种思路。

三、关于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数学专家的期望能否直接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的目的呢?这一问题也值得讨论。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出版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计划内容涉及学习目标问题。但是“参与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数学家在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将在计划的第二阶段由另一些人转化成课程方案,这些人的职业工作使他们非常熟悉有关孩子们早期经历的各种解释”。[7]由此可以看到,美国2061计划的专家建议并不是直接进入教育领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工作。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否有价值就要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呢?从目前学校的状况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一门科学要想成为学校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要想进入学校课程领域,必然经过一个被选择和筛选的过程。这个筛选过程在古典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那里被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哲学。究其原因是由于达到教育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不应该太多。如果试图达到众多目标,而实际完成的却极少,那么,这种教育计划是无效的。同时有些目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为了选择少量非常重要而又互相一致的目标,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而“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可用作第一个筛子。人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哲学陈述的或隐含的价值观,对最初列出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8]二是在选择教育目标时运用学习心理学。“这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说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教育目标即教育宗旨,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结果。除非这些教育宗旨是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的,否则它们作为教育目标是没有价值的。”[9]泰勒的这两个筛选教育目标的原则是针对一般的课程编制而言,是极为有价值的,对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很有启发。除此之外,笔者以为,确立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在这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10]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应该设置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低于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是没有意义的,而高于儿童明天的发展水平,任学生付出多么大的努力都不能达到的目标同样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学生对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验问题等,都是有层次之分的。数学专业人士所拥有的数感,以及他们所感受的数学对生活的重大意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连“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样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恐怕也不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能够理解的了的。至于数学文化、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术等种种数学观念,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学校,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必须考虑师资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数学”运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师资条件。“新数学”之新是毫无疑问的,“新数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先进的、现代的,但它对教师的要求之高也是众所周知的。尽管它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辅助教学材料,但终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并没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采用和实施。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家的素养才能胜任的数学教育,有可能也会重蹈“新数学”运动的覆辙。

再有,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比如,吴文俊院士1995年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一文中说:“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是我多少年一直想讲的。在好多年前,至少是1983年或者更早,我就想在中学里边推行,可就是不敢,因为中学里边是不能随便讲的,而且当时条件不具备,你要用计算机,可在中学里边根本不可能。”[11]一种教育目的的达成如果需要大笔经费的支撑,而这一大笔经费又根本是个画饼,是目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提供的,这样的教育目标自然会因其不现实而不能达成。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众数学素质教育我国要在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艰巨任务。这里所说的“普及”和“艰巨任务”应明确两层意思:一是入学率要达到普及,从城市来说问题还不很突出,突出的是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要实现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师资、校舍、教学设备以及资金的严重不足;二是入学率普及达标后,并不能说明完成了“九义”教育任务,正如《教育法》所指出“义务教育必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幢。因此,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将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人的素质教育过渡。学校不再是仅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场所,这将是学校教育的长期而又艰巨任务。前者要在2000年基本达到,其主要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行为完成;后者却是长期性的——将延续到21世纪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一、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数学教育有其成功的一面,自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颁布之时起,“加强双基”、“培养三大能力”、“精讲多练”等构成了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进入80年代以来,“追求升学率”和“数学竞赛热”,也使中国数学教育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正是这样的体系之下,优良传统与严重问题并存,高分下隐伏的危机逐步暴露出来,学校教育不管是主观上或客观上实际是围着“升学率”转。由此带来的是什么局面呢?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重点、升大学。教师平时忙于加班补课,教学着重题海战术。为了升重点率,导致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一些学校几乎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准备中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负担沉重。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的不同需要,对21世纪社会将需要公民具备哪些数学素质无暇考虑。随着义务教育的实行,“差生”或“慢生”的比例增大,但又不能象“英才”教育那样进行淘汰,这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复杂的问题。因为数学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课程,学生视学习数学为畏途,许多学生过不了这把严酷的“筛子”。而有的乡中为了实现普及达标率,又降低要求,如个别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跳级学习的不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反而是学习最差的学生,其理由是,反正学不好,让其早些毕业,避免退学,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达标率。试想,如此教育结果,实难说达到了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育大纲规定的要求,也就谈不上实现义务教育的目标了。因此,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我们虽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可肓目乐观,完成“九义”教育,数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众数学的内涵及其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系

1、大众数学的历史来由

“大众数学”的提法是1984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5)上正式形成的,一大批论文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什么样的数学课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如何建立这种课程?”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麦洛(PeterDamerow)等四人负责编辑了“MathematicsforALL”的文集,“大众数学”的口号逐渐广为人知,流传至今。几乎已成为数学教育界广泛认同的行动纲领。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教育改革的报告、方针或方案,改革的目标都是面向21世纪,为培养适应高科技信息社会更加剧烈的世界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人才,谁既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又能造就一流的杰出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谁就能占有21世纪。1986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在科威特举行了“90年代的中小学数学”的专题讨论会,并专门讨论了“大众数学”的问题。可以说,大众数学问题将成为今后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2、大众数学的内涵

“大众数学”一词从词意来说是比较直接、朴素的,几乎人人都能够理解。因此,一般也未作严格的定义,权作原名词看待。就我国义务教育来说,由于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它的数学课程就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是能够学习的。这种为现代化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且为所有学生能够学好的数学课程,我们称之为“大众数学”。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形成的大众数学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数学以及教育学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用它考察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大众数学”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如何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因素?如何在教育中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如何处理民族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中讲授数学,是充分利用学生各自文化背景中的数学因素,还是让学生尽量不受已有因素的影响,把数学当作一个全新的天地考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当我们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时,“大众数学”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生活的角度看,“大众数学”就是大众生活中的数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有些为人们所意识到,有的则有待进一步挖掘。“大众数学”的客观存在性表明,人们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发展或产生一门大众化的学问——生活中的数学,它将对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产生重大影响。

从数学的角度看,“大众数学”即数学大众化。数学发展到今天,纯数学已经不可能为普通百姓所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但我们总是在尝试着以某种方式向社会渗透数学,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因为我们应该积极地考虑把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现代数学及思想方法尽快大众化,以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它,掌握它。

从教育的角度看,大众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数学教育的反映。实施义务教育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与以往选拔、淘汰式的数学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因此表现在课程上,大众数学旨在建立一种在学生现实生活背景下可以发展起来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数学课程;表现在评价上,“大众数学”将促进人们形成新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都能学会有用的数学;表现在教学上,与“大众数学”相适应的是改革“类型十方法”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3、大众数学与义务教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教育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是从1986年开始起草至1992年历时五年半的时间所形成的,它是我国建国后的第六个数学教学大纲,它凝聚了成千上万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心血,它集中反映了我国近十几年来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判断出发,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现行的《大纲》全面贯彻了这一精神,明确地规定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要在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要提高未来民族的基本素质。而“大众数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观念,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更明确、更广泛地提出其实现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

基于前面列举的教育现状分析,我国数学教育至少突出面临这些问题:一方面,现代社会处处充满数学,要求每个人都应具备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数学的发展越来越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这就构成了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再一方面是,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相当多的学生掌握不好,相当多的内容学了没有用,但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迫使他们非学不可。因此许多学生过不了数学这把“筛子”。但与此同时,很多既有实用功能、智力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掌握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就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的弊端,也就严重地制约了义务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而大众数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可以认为,倡导“大众数学”,以形成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构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21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是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义务教育目标的需要。

三、几点思考

实施义务教育基本目标,进行“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这是一个跨世纪的任务和研究课题,内容广泛且丰富。下面仅就当前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要求以及学校教育的实际,谈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1、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认识义务教育不仅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同时义务教育不是以“升学”、“培优”为重点,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目标。当前,辛勤工作在义务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学校领导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深深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屈从于外部“升重点高中”的压力,教学上也不得不围着“考重点”转。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实施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未来民族的素质。但按目前的情况看,实际上是95%强的学生在陪少数能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在苦读,正如前所说的,三年初中学完,许多学生过不了数学这把“筛子”,最后也糊里糊涂地毕业了,连在学校“潇洒走一回”的感觉都找不到。这种失败的心理,本身就与素质教育相违,实在谈不上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任务。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站在全局的位置、战略的高度,用未来的眼光看待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教育战线的同志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向社会广泛宣传义务教育的意义及基本目的,求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变以“升学率”标准衡量学校质量的片面的质量观、人才观,为学校教育改革,为落实义务教育的任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要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根本任务。要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把围绕“升学”、“应试教育”、客观上把数学作为“筛子”的观念应有根本的转变。“大众数学”是全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当前广大义务教育的教师应树立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动地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了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改革中才能迈出新的步伐。

3、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南,必须认真地研读和理解它,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尺度。根据《大纲》精神,深入了解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过份强调纯演绎数学的内容和旧教学方法的模式,探索“大众数学”教育实践的新路子。

最后,还谈几点值得说明和探讨的问题。

1、我们强调义务教育首要的和基本的目的,倡导“大众数学”教育新思想,并不排除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部分学生的“因材施教”,“英才教育”。相反地也需要重视,这也是完整落实《大纲》的体现,只有这样才是既能培养未来合格的劳动者,又为未来造就一流的杰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真正的拥有21世纪。但义务教育的基本目的不能改变,必须放在首位和突出位置。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5篇

目前教育界众多学者已经发现,如果能够在数学课堂之上合理运用教育游戏,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会得到显著提高。而教育游戏之所以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所在,是因为其特性中的游戏性与教育性并行,能够在引入游戏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教育游戏一、前言所谓的教育游戏,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得出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总的来说,多数人所认为的教育游戏,即是指: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就我国教育改革来看,目前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强调的则是同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学识,而小学教育亦是如此,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能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而就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来看,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推动素质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在此发展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合理地将教育游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学家的关注点所在。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著名的希腊学者柏拉图曾明确指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在科技游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就应该合理发挥其优势所在,主张以游戏方式来进行下一代的基础教育。而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游戏这一新兴教育方式的基本思想就在于要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而教育游戏基本目标以及实现方法则在于要使学习者在生活之中体验到乐趣,在学习之中体验到生活。只有保证学习者是在一种快乐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其学习效率才能够最大化,而这也是目前将教育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理论、小学数学的具体学科特点及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这三个方面,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意义。例如,小学数学课程中有一章节是介绍基本的整数加法运算,而在这一章节授课过程中,数学老师则能够运用一款独特的教育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攻城魔法阵》小游戏。在这款游戏中,整数的加法运算很好地被融入了刺激有趣的攻城故事之中。在游戏中,有两支军队,分别为A军与匈奴B军,这两支军队的作战目的在于夺下对方的城池,而在前往对方城池的道路上,双方则要展开一场计算较量,之后充分发挥智慧,能够较于对方之前完成加法运算的军队才能够更快地进入到对方的城池,并顺利夺下城池。而当小学生参加这款游戏时,他们将首先被奇妙的城池游戏所吸引,而后为了能够在游戏中夺取胜利也将不断开发智力,快速进行加法演算。而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将不仅能够体会到掌握知识所带来的一种喜悦和成功,也将意识到知识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和其所发挥的作用。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的要点1.选择恰当的游戏任务为了能够有效地发挥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动作用,我们就必须要选取恰当合适的游戏任务。有效合理的教育游戏任务往往能够在授予学生知识要点的同时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并能丰富去自身情感体验。当然,所谓恰当的游戏内容所强调的另一点即是要保证游戏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度,要确保其能够帮助教师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2.游戏时间需合理安排由于小学生自身好玩的天性,因而在教育游戏的应用中,就一定要合理安排其游戏的时间,而这则需要教师与家长一起配合努力。首先,教师与家长一方需要保持及时的联系,努力促使小学生自己能够在教育游戏的开展中做到有目的、有节制地使用。一般来说,小学生每次游戏的时间都不应当超过二十分钟,否则教育游戏将适得其反,其游戏目的将远超教育目的而耽误小学生正常的数学学习。3.恰当地掌握游戏尺度尽管目前将教育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之后,我们发现该种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取得了显著的反响,其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开放式接受此种新型教育理念的同时,绝不能够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把握住两者之间的平衡,准确地说,就是要恰当的把握住教育游戏中游戏的尺度。另外,教育游戏并不一定要应用于每一节数学课堂之中,而是需要数学教师本人结合实际课堂需要而进行安排,而并非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否则教育游戏将流于形式化,也谈不上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4.教师自身能力与素养需要提高在教育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这一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所扮演的则是模式的直接实施者与介绍者。因而,教师本人首先就必须要明确教育游戏这一教学法的关键,要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住渗透德育的契机,准确的说就是要找到教育游戏的教育契合点和精华。当然,小学数学教师本人要想能够在数学课堂之上灵活地运用教育游戏这一模式,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水平技能,并需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四、结语就我国现阶段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以及相关改革措施的力度来看,教育游戏必然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游戏中所提出的这种快乐学习以及游戏化学习的理念是深受学生喜爱,并且符合基础教育的客户层改革要求的。就小学数学教学来看,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快乐,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必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与此同时,目前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这些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小学条件落后,无法提供满足教育游戏教学要求的各种设备,总体教学硬件还比较落后。因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广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应该加入研究行列,为促进小学生快乐学习、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小航.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44-47.

[3]胡相艳,严一川.让学习充满乐趣――对教育游戏发展的分析及建议[J].中小学电教,2006(6):23-24.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6篇

下面我就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量的侧面的反映,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数学知识学习中。综观数学教学内容,安排了多个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首先提出3.1415926<3.1415927,这项记录保持了近一千年之久,现称为“祖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 如:在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统计算出全体师生捐款的数目总额;另外,再计算出同学们日常买零食浪费钱财总和。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应该把勤俭节约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是教师利用日常生活实践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新课学完后,又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以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从而达到教学的最大化。

三、加强国情的认知教育及环保教育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新的课题。新课标在这方面重点安排了一些例题和习题,以帮助青少年来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

如,在讲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过的话:“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出示这句话后我让学生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说:“我是这样理解的,全国有13亿人,每人浪费一滴水,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大数字,再比如现在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果把污染的总面积除以13亿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个小数字就好办了。”

四、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学段和高中学段数学课程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课改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一方面,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的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文化形式、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着来自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双重挑战.面对挑战,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充电”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探析课程设置的结构和内容,提出课程实施策略,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对影响课程设置的社会因素、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和教师因素分析[1],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1.1发展多元文化素养原则

1.1.1多元文化素养内涵

新疆南疆地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地域,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局面,使得在这一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必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念、是一种教育改革行为、是一个过程,主要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态度、技能以满足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交往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因素.[2]因此,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3]

1.1.2多元文化素养表现

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教师具备按照多样性设计、实施、评价课程及实践去帮助所有学生学习的素质.多元文化素养主要表现在:(1)理解文化、多样性、不均衡在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设计体现多样化的学校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3)形成关于不同团体学习风格的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征;(4)利用文化特点进行数学教学,认识数学在民族文化中的不同的体现,并适时实施跨文化数学教育;(5)重视所有学生的平等及公平,把少数民族学生看作是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积极、肯定态度,对各族群学生持相等期望水平,对学生没有性别、角色刻板化印象;(6)关注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包括少数民族用双语教学、教学方式选择、双语教学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1.2养成和提高数学素养原则

1.2.1数学素养内涵

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逻辑地分析、推理和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一种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核心数学能力.近年来,国际大型评价项目如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项目表现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注.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较高的数学素养,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要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具备数学素养是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是能够确定并理解数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得出有充分根据的数学判断,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和有思想的公民,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数学能力的需要.

1.2.2数学素养表现

作为数学教师核心的个人专业素质能力,教师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能够在文化意义上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活动特征、内在动因和价值表现等多个视角对数学的本质加以系统理解,体会数学具有的审美力量、理性力量和实用力量,有数学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将“数学学科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并在教学中处理实际课堂中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表征,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数学能力;[4](2)结合高等数学的思维训练,意识到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只是一个变化的客体对象,两者没有严格的概念区别,深刻领悟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5]积极主动地从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上寻求二者的结合点;[6](3)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初等数学体现的变化意义下数学的本质,明确数学的教育价值;(4)课程设计能够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明确需要发展的活动经验目标,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1.3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原则

1.3.1教育教学素养的内涵

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在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数学教学知识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其中,教育理论知识是指教师掌握的教育基本原理、一般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课程知识具体分为一般课程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

1.3.2教育教学素养的表现

(1)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2)具有全面、正确理解与处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改进、补充教学内容,编写乡土教材;(3)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积极处理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目标开展的需求;(4)具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5)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善各种教育问题.

1.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素养原则

1.4.1终身学习素养内涵

终身学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7]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8]终身学习素养是指教师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并且保持一生进行学习的能力.其构成要素核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专业活动成为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更是教师对于个人完美、和谐发展的不断追求.

1.4.2终身学习素养的表现

具备终身学习素养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终身学习素质主要表现在:(1)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意识和能力;(2)具备终身学习必须的优化知识(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扎根本土实践,善于不断地从自身鲜活的经验中通过细致反思学习;(4)自主学习先进的中学教育理论,积极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5)具有勇于挑战自我、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和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6)较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能力;(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8)有亲和力,乐于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课程设置的结构

2.1层次结构

南疆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新任职教师、岗位教师和骨干教师各占一定的比例,教师继续教育设置的课程构建应具备多层次结构,如岗位培训、专题进修、专题研讨、专业进修.针对新任职教师的“初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一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针对岗位教师的“中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二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受教育者积极思考已知经验,为教学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手段做准备;针对骨干教师的的“高级维度”教育作为第三层次课程结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结构课程的有机整体构建,将教师已有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改进教学、教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2主体结构

教师应具备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9]基于课程设置原则,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体结构中的课程类型应包括:(1)多元文化课程;(2)数学专业知识及教育类课程;(3)教育与教研课程;(4)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5)通识类课程.其中,多元文化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属于基础文化知识,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达成学科间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底;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与教育、教研课程属于条件性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辅助教学的能力,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参与者;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类课程构成学科性和实践性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育素养,体现在教师所持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上面.

2.3形式结构

参加继续教育的数学教师都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入职前教师的需求截然不同,按照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

2.3.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教育部在数学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规定的修业课程,是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对所有中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共同基本要求.选修课程是指由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课程总体计划选择学习的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种.限定选修课程是在规定的体现一定发展方向的范围内提供参训教师选学的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是学有余力的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任意选学的课程.

2.3.2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中心课程相结合

学科课程以相应数学学科的逻辑体系安排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技巧.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也称教学实践课程,课程编排同参训教师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基于在职教师已有的数学经验、数学教育经验和教学技能经验水平,围绕三种经验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课程依据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设置培训内容、组织教学材料、开展教学培训活动,比如,课堂教学观摩和典型教学案例比对分析活动等.活动—经验中心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自学,帮助教师从实践中获得主观经验,训练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2.3.3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相结合

综合课程是把若干有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的课程,可以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学科领域,有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变中学数学教师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专题课程以数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问题为中心,选择对于教师富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明确、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综合课程所占比例不宜过大,注意综合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有机整合.

3课程实施的策略

近年来,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认为,教师应具备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益的能力.高效教学理论则进一步清晰和深化效率的内涵,不但关注一定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的积累,而且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质”的提升,即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应用和自我意义的创生.因此,高效教学理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PC(pedagogicalcontent)和MC(mathematicscontent)知识,并达成两类知识间的融汇贯通外,还需要多元文化知识;除了具备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外,还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遵循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和细化课程层次结构划分的基础上,继续教育课程应帮助教师增进对数学的深度理解,正确认识数学的本质,有效分析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铺设联结已有认知经验水平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桥梁,帮助学生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学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1促进数学深度理解的策略

3.1.1案例分析促进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

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原理和程序的基础.如果只是把数学当成是一套需要掌握的原理和程序教给学生,学生将只会学到原理和程序,而把数学看作是集原理、程序、概念以及问题解决与一体的教学,学生将会学到这三类知识,并且与只学技能和程序知识的学生表现的一样好.[10]115增进教师对于概念的深度理解,继续教育培训中可以提供概念教学相关案例,在案例的讨论与辨析中,帮助教师认识到: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从特例中寻找一般规律,在概念教学中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比如,奇数与偶数概念教学.教学案例一: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除以二,发现是否能够整除的规律,再进行分类,由所举实例中抽象得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案例二:让学生进行奇数、偶数性质的探究.学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观察,得到多样的结论———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字;奇数和偶数交替出现;每两个相邻的奇数之间有一个偶数,每两个相邻偶数之间有一个奇数.甚至有些学生尝试操作两个一堆摆木棒活动中,描述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定义偶数是“如果将一定数量的物体逐一成对排列(或挑出),当操作完成时,没有物体剩下,则此数为偶数.”以上两种教学案例中,案例二不是为了引出概念而强拉硬扯地进行“做作”的设计,而是顺应了更为“自然”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顺流而下”自然的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虽然经过操作活动,学生对于概念所下定义的描述不够准确,但在概念描述不断准确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实现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数学交流活动经验的教育目标.

3.1.2数学专业素养中关注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

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与编排整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随着内容体系的逐渐深化,学生知识面的开阔以及思维水平的发展,整个内容体系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就某个学段,某个单元而言,教材呈现的内容却往往是孤立的.同时,为了顾及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内容体系下对于不同的学段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只是得到单个的知识点与片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既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又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灵活应用.教师已经“知道了现在所知道的东西……就像看得见的人可以告诉盲人如何去创造和发现”[11],学生建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教师具备较为宏观的整体结构观念和建构关联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建构知识点间的联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指标.比如,中小学数学中函数的思想,就学科纵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顺序是:从小数与数四则运算中得到对应的结果,到折线统计图中的数量间对应关系的体现以及初中段函数的“变量说”,再到高中段函数的“对应说”,每个阶段为适应相应学段的要求,表现出函数思想不同的层次水平.只有表现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函数思想的层层递进,做到“瞻前顾后”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学科横向而言,教师应该明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和数列之间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具备以函数为核心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以函数为中心的知识结构网络,深入理解函数的思想和方法.

3.1.3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自我意义的建构

积极参与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是学生高效和深度理解学习的保障.无论是“浸入式”还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目的都是为了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应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学习数学.这不再是什么能力问题,这只是一个你如何传播和让人去思考数学的问题”.[10]102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数学观,认识到数学易缪性而非仅仅确定性的哲学属性,才能为建构正确的数学意义奠定基础;只有切身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才能达成自我意义的积极建构.首先,教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教师应留心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收集能够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的问题和能做出独立判断的实例.比如,用一张矩形铁皮制作无盖铁皮盒,怎样裁剪和使用能获得最大体积的最优化问题.其次,教师需要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建构.对数学现象进行意义生成是数学家要做的,教师学会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意义建构达到数学本质深入的理解.比如,类比多边形,欧拉研究了凸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的关系,得到欧拉多面体公式.那么,类比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所成最多部分,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如何得到平面分空间所成最多部分的猜想,怎样验证这个猜想.通过类比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学会运用数学方法.

3.2教师“工作坊”对话交流策略

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数学语言的学习,学生学习数学语言要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实现.数学教育中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更将表达和交流提上了重要的位置,学生只有在对话交流中,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在多元评价方式中不断反思,达成自我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对话交流意识和能力,参与不同主题的教师“工作坊”活动,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事间互评,形成教师基于已有教学经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进行经验的提炼、加工和条理化,深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比如,基于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主题的“工作坊”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学生学习经验背后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关照不同层次经验水平的,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不同经验层次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工作坊”的活动可以让教师承担起验证他们想法和程序的责任,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在教学中展开数学对话,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吕连根,高沛田.对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之管见[J].中学教师培训,1991,(4).

[2]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苹绮,译.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29-32.

[4]杨豫晖,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8.

[5]孔凡哲,赵秀元.略论初数与高数的关系及其对数学教改的反思[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9,(2).

[6]李保臻.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关系之探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J].数学教学研究,2005,(12).

[7]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8]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

[9]魏淼.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

[10]琳达•达琳-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系统教学法;学生主体;认知结构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二)突出学生主体

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是靠学生主体与数学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数学环境)。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第一,强调客体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在数学环境中学习数学,要通过各种直观形式,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生动具体的数学世界;第二,强调主体的积极作用,即主体的实践和主观能动性,数学认知结构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的能动反映即主动构建才能形成;第三,强调完成两个“飞跃”要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教学要以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为依据,采取必要措施,创设必要条件,自觉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有序形成、发展与构建。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四)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五)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习高等数学之前,要对学生在进大学前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总结,从小学到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考虑的量是静态的、不变的量,而在高等数学中我们所要考虑的量是变化的量,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变量在特定的变化趋势下的变化趋势。

(六)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强调有序构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数学世界的社会经验,构建学生一定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学习规律,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从而使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序进行,完成有序构建。因为作为教学目标的数学认知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分步构建而成的。这是构建过程的有序,此外还要求构建结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有序度。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有序度提高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即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做到:一要开放(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二要交流(包括相互讨论和启发等),三要思考(包括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七)加强范例教学

范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例题,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数学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是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除必要的课外作业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选做课外习题。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的更好。

(八)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物理仿真实验和远程教学实验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向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对公共教育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通过物理远程教学实验系统,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内容。远程教学系统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给学生提供自学物理实验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二)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

在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实验中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点。

(三)满足个性化教育

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建立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在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在实验中,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上选课,满足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并行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对学生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强化物理学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物理学史的启迪”课程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物理文化教育素质和软件思维能力。学习前辈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方法,避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形式化理解和对物理概念的绝对化。在课程的选材上,重点突出著名物理实验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方式上采用“Seminar”方式及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