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线上讨论;教学网;激励机制;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11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18

“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相比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随着大学教学网络平台以及E-learning概念的推广,讨论的形式与组织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讨论活动从“面对面参与”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从课上拓展到了课下,而且课下的“线上讨论”(Online Discussion)也逐渐成为许多大学课程的重要部分,被称为“非同步讨论”(Asynchronous Discussion)。学生可以利用课程教学网的“讨论版块”进行发帖、回帖,还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展开组内交流,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教学的时间不限于课上,对于消化课程内容而言也有所助益,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克服课堂即时性讨论不深入的问题。可以说,课后线上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能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尽管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出现“线上讨论”参与度低、讨论质量不高的情况。学生常常很被动,有的“线上讨论”则流于形式,甚至形同虚设。在学校看来,搭建与推广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趋势,搭建网络平台的成本也颇高,但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也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存在推广与使用的矛盾,二是如何找到一套较好的解决方案。对此,本研究从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线上讨论”存在的问题入手,首先基于国内外有关教学网络平台使用情况及“线上讨论”的文献,归纳了有关影响大学生参与“线上讨论”的因素,其次以北大J课程为案例,设计并探讨了一套“线上讨论”的激励机制,尝试找到提高“线上讨论”质量与效率的方法。

一 困境分析:当“讨论”遇上“网络”

网络教学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包括一系列数字化学习内容以及交流工具,同时教学的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交流工具。其中,网络讨论版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开展“非同步互动”,这对于学习者而言很有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其分享与提出不同观点,更加积极地学习课程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出有意思的问题以及构建知识[2]。同时有研究指出,网络环境可以让学习者不再怀有课堂上的“恐惧感”,教学也不再由某个单一的参与者主导,而且较少受各种传统规定的束缚。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使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讨论并有所贡献往往极具挑战性,通过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课后线上讨论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效果不好等问题。究其影响因素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1 陌生化的网络情境。“讨论”的概念按照人们既有的认知应与“面红耳赤”、“唇枪舌剑,,等体现讨论者活生生面部表情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当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时,他们的角色是不可见的,发帖的对象也可以是匿名的,每次发帖的内容也较有限,他们会感觉到网上讨论并不重要、没有用,这会降低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则会觉得人与人之间非面对面的交互非常困难,这种陌生化的感觉也在线上讨论的环境里体现出来,缺少交际的暗示,如面部表情和声音,人际交互与社会临场感的缺失会对讨论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2学习者的特点。学生互联网使用能力的大小也会影响他们对线上讨论的参与度。往往具有较高互联网使用水平的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网讨论任务,而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则对信息收集以及完成讨论任务感到很困难,其参与讨论的动机也不足。同时,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会产生显著性影响。有研究表明,与面对面讨论相比,内向的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环境参与线上讨论。但也存在相反的研究结果,外向的学生对于获得更大的成功有强烈的需求,因此更有可能积极参与网上讨论。此外,具有较强“共同体感知”(Feeling of Community)的学生也比经常觉得被孤立和排斥的学生更容易坚持在线讨论。

3 指导者的作用。教师是线上讨论中的重要角色,其展现出来的心态与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是否具有促进学生参与在线讨论的方法,能否清晰地设计与组织讨论,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参与讨论的贡献在哪里,从而对讨论有所期待,以及能否恰当地总结和回馈讨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线上讨论的参与度。有研究者将教师的线上参与分为四种情况:①发帖提出问题;②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③回答现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新问题;④其他管理性、组织性发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看重老师是否能够定期在线回答问题,对解决方案提供指导和新的思路,或者讨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

4 考评机制。将学生参与度和成绩考评结合起来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如果线上讨论的表现在期末分数中占有一定比重,会增加线上讨论的积极性,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同时对学习成果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老师而言,如何对学习者的参与度进行考评则是一项较大的挑战,虽然已经有较多的讨论,但仍然缺乏相应的经验研究。

结合以上四种因素,在设计“线上讨论”的组织机制时,必须兼顾网络讨论环境、使用者特点以及指导者作用的影响,并且采用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法,特别是针对如何评价学生“线上讨论”参与度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实际课程案例的具体特点,从该课程组织“线上讨论”所反映的问题出发,设计合适的讨论方案与激励机制,并尝试从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

二 教学网“线上讨论”机制设计

1 北大教学网(Blackboard)与J课程概况

为推进教学改革和校园信息化建设,北京大学于2008年9月正式推出“北大教学网”,该系统采用Blackboard系统构建,是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校园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也是北大所有教学课程的总站。Blackboard作为一种学习管理系统,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教学实践,为教学管理引入新的方法。还有研究表明,Blackboard潜在的优势在于日益增加的可获得性、快速回复、双向互动、追踪以及提高能力,包括组织、时间管理和交流。北大Blackboard功能并不复杂,上手较为容易,北大学生均具备使用Blackboard的最基本技术能力。因此利用北大教学网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设计一套使用机制,使学生能够积极且有效地参与网络讨论,并将其融入到个人的学习习惯当中。

本文以北京大学J课程为例,设计并探讨了一套“线上讨论”的激励机制。J课程是针对专门领域所开设的法律类概论性课程,共10次课,30课时,选课学生为27人,均为研究生,其中大部分本科为非法学专业,还有1名国际学生。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专门领域内法律的基本理论、思维、理念与法学研究方法,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需要了解该领域中的基本法律关系,具备初步的法律思考与推理能力,并能够将法律知识与法律理论用于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J课程概况来看,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由于授课对象是研究生,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从选课学生特点来看,专业背景差异性大,大部分属于法学零基础,因此在设计讨论机制时除了要兼顾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四个因素外,还要考虑诸多具体问题,例如怎样让非法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尽快入门,怎样让学容量、成体系的法律知识变得有趣且有意义,以及如何合理评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成绩。

2 “线上讨论”方案设计

在J课程以往的教学中,积累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学生参与线上讨论的经验,比如在建立讨论版块初期会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给组员留有相互熟悉交流的时间,并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以建立一种共同体身份(Communny Identity)。课程早期的课堂讨论也按照网络讨论的小组进行,目的在于将虚拟的线上讨论与现实的课堂讨论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组员间的合作意识和默契,另一方面有助于克服单一网络环境所造成的陌生感。在网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在教学网上参与回帖,提供网络外的课下指导,并且及时对近段时间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频繁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J课程还通过设计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的双重评价机制,在鼓励小组协作的同时奖励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可以说,J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本文第一部分所总结的四个因素。尽管如此,J课程的线上讨论依然存在讨论不深入、讨论质量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讨论机制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从发帖数量和发帖质量两方面激励讨论。如果单纯将发帖数与考评成绩挂钩,会造成学生为了追求发帖数量而不顾讨论质量,盲目跟帖或敷衍了事,最后形成一片“虚假繁荣”;相反地,如果只强调发帖质量而不对帖子数量做出要求,一方面讨论局面不容易打开,另一方面很难保证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提供高质量的帖子。基于以上考虑,在设计讨论方案时除了关注网络环境、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角色等因素外,还需对“线上讨论”进行“激励性评估”,将发帖“数量”与“质量”同时纳入考评环节,并建立可量化的激励指标。

据此,J课程进一步修改了讨论方案。首先,将选课学生按其特点分为四个小组,每组7人,同时确保每组有1~2名本科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并设置小组长,由其负责在教学网对应版块中组织开展“线上讨论”。讨论分为“大讨论”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在“大讨论”环节,各小组成员首先通过协商选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时事,在一个讨论周期(15天)内围绕该时事展开讨论。“大讨论”以组内发帖为主,鼓励到其他组“串门发帖”。每次大讨论结束时,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合,一个学期内可组织若干次“大讨论”。“大讨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讨论问题。在“自由讨论”环节,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在对应板块自由发帖,可提问、可发表意见,形式不限,无时限。设立自由讨论版块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课下答疑的空间,增强师生在教学网上的互动,同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并从其他同学的回复中获得启发。“大讨论”的特点在于集中和深入,“自由讨论”则以广泛和个人兴趣见长,二者结合起来为J课程提供了立体化、多维度的讨论方案。

3 “线上讨论”考评机制设计

就考评机制而言,J课程继续实行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的双重考核机制。计算小组成绩是为了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计算个人成绩是为了奖励个人的出色表现,同时防止“搭便车”情况出现。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合计成为学生的线上讨论总成绩。在该考评机制的实际操作中,也可以以小组成绩为基数,在此基数上按照个人表现进行上下调整,得到学生“线上讨论”最终成绩。就激励指标而言,该考评机制具体分为“参与度”和“贡献度”两项,并尝试对其进行精确化测量。“参与度”通过一个记分周期内组内有效发帖数来测量。所谓“有效发帖”,是指有观点、有例子、有适当阐述的帖子,由教师根据发帖内容来判断,未能满足此要求的帖子则视为“无效发帖”,不能计入发帖总数。强调发帖有效性的直接目的在于减少线上讨论常见的“水贴”泛滥问题。同时,学生被明确告知有效发帖的评价标准和范例,久而久之也逐渐养成了“有理有据”的线上发言习惯。“贡献度”由一个记分周期内组内有效“讨论节点”数来衡量。所谓讨论节点,是对个人在讨论中所做贡献的一种有效测量,通过计算“讨论节点”可以规避重复发帖或者重复一个意思表达的情况。根据课程案例的试验结果,讨论节点的产生情况分可为如下两类(如图1所示):一是在话题已有讨论点基础上新增一个讨论点,计1个有效讨论节点;二是在原有讨论点基础上展开深入讨论,引申出一个新的子讨论点,计1个有效讨论节点。通过统计讨论节点数可以呈现小组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如图2所示,该组讨论了学生权利保护的问题,在A同学谈及“从对象的视角”时,C同学增加了一个“从教育体制的视角”,即可记为一个有效的讨论节点;B同学在C同学这一讨论节点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记为一个有效的讨论节点。

4 成果展示与分析

该套“线上讨论”激励机制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将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结合起来,对于个人而言,既要站在团队的立场,同时也要增加个人表现;2)对发帖数量与质量均有所兼顾,前者通过对“参与度”的指标来测量,后者则通过“贡献度”;3)对讨论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要求,讨论广度主要体现在“自由讨论”环节,而讨论的深度则主要体现在“大讨论”环节。以J课程为案例,从9月23日至11月4日实施了该套机制,共发起了2次“线上大讨论”。图3(上)反映了四个小组发帖讨论的总体情况(由Blackboard自动统计并显示),第4栏为组内参与讨论的总人数,均超出了小组本来的人数,表现出了一定的组间参与度;第三栏为各组发帖总数,发帖量均超过100,四个小组平均发帖量为149,从参与度上看已经打开了“线上讨论”的局面。就讨论的质量而言,各组同学能够围绕一个案例做多角度分析,部分讨论节点上还出现了辩论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讨论深度,还培养了学生批判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比两次“大讨论”来看(如图3下),第二次的有效发帖数及讨论节点数与第一次相比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增加。从对该课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第一次大讨论进行时,部分小组因为选题不当,导致没有太多可深入分析和扩展的地方,相比之下,在第二次选题时则更有经验,组内成员的互动也更为频繁;而且第一次大讨论后,教师针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点评,以表现优秀的小组为例,展示其“讨论节点”的分布情况,为第二次讨论的开展提供了范例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另外,由于每组的发帖量会在讨论版块首页呈现出来,学生会产生一种相互竞争的微妙感觉,这既带来了压力,也激发其参与讨论。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2篇

1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均衡发展、能力提升,也就是说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进行偏重性教学,要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均衡,并且要让学生在学校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而不是仅限制在知识层面。就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来说,在教育教学的设定上就与现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突,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对理论教学十分青睐,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课程则相对较少。虽然很多学校都为电子商务教学配备了完善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相应的实验室,但是很少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该方面的实验,导致学生操作能力明显下降,空有理论基础而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阻碍,不仅难以满足工作单位的要求,自己也会因为工作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和积极性。

1.2课堂气氛紧张,学生主动性差

电子商务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一定要对电子商务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强化,对自己的个人素质进行提升。而要想在电子商务学习方面有较大提升,单靠教师“灌输式”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经验。不过就目前来看,高校很少有学生可以达到这点,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过分的压制,课堂气氛较为紧张,学生只能作为倾听者而没有主动发言、主动思考的机会。

1.3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从实践角度来说,要想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对三个方面进行关注,分别为教师水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1)就教师水平而言,当前进行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在学历上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都较为突出,符合高等院校教师的标准;但是缺点在于绝大多数的电子商务教师自我提升意识淡薄,很少主动进行学习和进修,在思想和教学观念等方面很容易与现代教育脱轨,并且对现代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1]。2)就教学内容来说,当前高等院校进行电子商务教学能够应用的教材较多,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但是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过慢,难以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使学生很难对现代电子商务进行实时了解,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阻碍,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就教学方式来说,多媒体教学是现代高校较为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校中已经趋于普遍。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也经常使用多媒体,但是与其他教学不同的是,电子商务教学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等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因此,单纯依靠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很多实务性的操作都难以得到有效实现,局限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2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的优化对策

2.1联系实际工作,革新教学模式颇受现代商家的推崇,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这样的经营模式可以对传统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增加实体店面与虚拟店面之间的联系,可以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在服务质量上有所提升,扩大覆盖范围,优化服务效率。高校电子商务教师应该注重电子商务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将时下流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引入到教育教学中,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教学。1)电子商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预习或者复习。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方网站以及校内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教师可以此为依托,将相关视频资料、电子资料等传输到学校内部的公共平台上,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除了提供学习资料外,电子商务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线上的互动,让学生针对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意见等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沟通,较课上交流更加自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2]。2)电子商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打破之前紧张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就电子商务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教师要改变自己之前的形象,颠覆绝对权威的限制,让学生敢于与教师进行学术争论,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对电子商务进行探究。由于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评价方法和制度进行调整,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线上学习的重视,也可以减少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距离感,强化二者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够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之间自由切换。

2.2引入实时案例,增加实验教学

进行电子商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会进入公司企业从事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很难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高校教学中实践教学恰恰是最为欠缺的;因此,需要电子商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1)高校电子商务教师应引入一些实时案例,在课上与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时案例的分析,增强对现代电子商务的了解,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从外部引入案例对电子商务教学进行丰富,主要是因为在教材中涉及的案例往往时间间隔较长,不能有效展示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陈旧性案例进行分析,很难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2)电子商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进行电子商务实验的机会,通过设置题目、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并且可以将案例与实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解答。同时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接触到现在最先进的操作技术,并对一线电商平台进行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对电子商务的教学质量进行改善。

2.3鼓励学生体验,促进知识转化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与实际的工作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提升。所以高校电子商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到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切实的体验,通过自己实际的操作对电子商务进行感知。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趋于多样,并且没有过多的限制条件,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网店,进行基础的电子商务活动。这样在对电子商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可以进行实践的最佳途径,并可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增强自己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培养自己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电子商务进行更加主观的认识,教师应减少对学生的帮助,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网店的经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逐渐熟悉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开设网店的条件虽然较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进行网店经营,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创业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网店的开设,或者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并且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提升[3]。

2.4激励教师发展,强化人才管理

实践证明,当前高校电子商务教师对电子商务发展缺乏关注,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根本无法与现代的教育改革相适应,容易造成电子商务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高校除了要对电子商务教师基础素养进行重视外,还应该有意识地组织电子商务教师进行二次学习和进修,让高校电子商务教师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1)高校需要增加对电子商务教师的了解,找到推进教师发展的激励点,通过激励手段的应用,让高校电子商务教师主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化的教育教学靠拢。其中比较常用的激励手段就是制订奖惩制度,利用奖惩的方式,增加电子商务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热情。2)要加强电子商务教师对网络环境的了解,改正电子商务教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错误认识,进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配合。3)高校要设立长效的教师培养机制,强化教学人才的管理,通过监督职能、考核职能的落实,加深对电子商务教师的了解,进而减少电子商务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和弊端。

3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对网络资源、网络技术进行更加合理的应用。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必须对电子商务的改变有所了解,并顺应这种改变进行教育教学的革新,使高校电子商务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获得更大的发展,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进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巍巍.《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06-107.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

作为一所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较多,面对师资人员、设施设备、场地等资源因素,使得课程安排难度加大,学生实际动手实作机会较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达成,导致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陷入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尴尬局面。本文针对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翻转课堂巧妙地解决了一些教学难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简单,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沟通。在课堂上,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间协作交流较少,大部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课堂气氛由教师主导,比较沉闷。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为中心、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利用课前或课后观看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将不再占用课堂时间集中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课堂形式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信息展示、答疑解惑、知识拓展、完成学业等,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为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改革实践由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教研组完成,从计划、构思、设计、实验到实施历时一年,由专业带头人组建项目团队,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把关,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参与,按照项目计划、分批分类有序推进。

(一)教学改革调研

通过调研学生的课程行为,发现48%的学生在听课,28%的学生在睡觉,19%的学生在讲话,5%的学生做其他事情,通过调研,学生显然不认可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课程任务确立

教学内容是课程最基本的元素,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项目(模块),再将项目(模块)分为若干个课程任务,将知识点与技能点碎片化是翻转课堂的特点,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课程任务是翻转课堂教学的载体,所以,确立课程任务至关重要。

(三)课程任务学习资源编制

课程任务的教学载体为学习资源(素材),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学科体系已经被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无法采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需按照课程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组合成学习资源(素材)。学习资源(素材)由学习材料(教材)、教学课件PPT、实操工作手册、实操工作视频(1个任务含若干段视频,每段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课后测试题、课后作业、助教教学手册等资源。每个课程任务由一位骨干教师和一位年轻教师负责编制,以骨干教师为主,年轻教师为辅,待编制完成后由教学名师或技能大师审定后提交专业带头人汇总,经二级学院评审后方可使用。其中,实操工作视频均有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动手操作与拍摄,一方面能锻炼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时为之一新,倍感亲切。

(四)翻转课堂软件选用

项目设计之初,选择了云南新能源汽车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软件,本软件为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公众平台,比较切合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度,为学校开发并运行,但由于服务器容量不足和上千名学生同时登陆将造成网络不畅,后面改为市场上成熟、简单易操作且免费的蓝墨云班课。云班课基于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让师生的互动缩短了距离,较好地辅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在课前,有的教师在云班课App上传教学资源(素材),让学生通过App自学,然后完成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测试题。通过测试后,学生清楚本次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否掌握,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测试情况,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互动完成重点和难点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云班课App进行签到、头脑风暴、投票问卷、测试作业等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教学预期目标更容易达成。在课后,教师在云班课App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测试题,完成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在云班课App上的学习数据均被记录,教师可以把完整的学生学习数据下载进行分析和统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其学习时段的相关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种参考。

(五)学生助教培训

一个标准教学班人数为50人,一般情况分为8个小组进行实操训练,为确保每位学生均进行分组实操,一位教师无法兼顾到8个小组同时实操并掌握每位学生的训练情况,为解决实操的这种特殊性,采用8名学生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课程正式教学工作前,招募部分本专业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兴趣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让其提前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上课流程、教学方法等,并通过相关考核测试成为本课程的助教。

(六)实训教学设施设备调配

根据实训教学场地和课程任务,梳理所需的实训设施设备,发现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8个组同时进行相同的实训课程任务。考虑到实训场地与设施设备不匹配,在课程任务教学时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以满足每个小组在授课期间均可进行实训,从而解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所带来的问题。

(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正式上课前,将编写好的学习资源(素材),上传至云班课App,利用班级二维码在云班课上完成班级组建。课前,教师在云班课上学习任务和测试题,待学生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在此期间,教师在蓝墨云班课上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提醒学生完成测试,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给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长。课中,教师根据云班课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提问,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回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进行答疑和知识拓展讲解,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将学生分为8组,由1名学生作为助教带领小组成员到达指定位置,学生按照实操工作手册进行操作,学生助教根据助教工作手册进行指导和利用实操评分表进行评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小组成员可以询问助教、观看实操视频或请求教师等,教师在实训教学场地巡视指导。当小组完成实训工作后,由学生助教根据本次实操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回答,最后,学生助教将实操评价情况告知教师。待所有小组实操结束后,教师总结本次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一一解决,并布置下次课的学习任务。

(八)反复打磨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教学,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听评课程,汲取其他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给予其他教师好的意见与建议,总结经验反复打磨课程,让翻转课程教学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成效

(一)实训设施设备利用率提高

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学生助教协助,按照实训教学场所所配置的设施设备以小组调整教学进度,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课程任务的学习,将设施设备运用到极致,有效地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用较少的设施设备完成了全部课程任务的教学。

(二)学习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

利用蓝墨云班课,通过翻转课堂实施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实现全过程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在蓝墨云班课上可以查询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学习状态。运用学生助教,在课中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小组成员的实时学习状态,让学习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

(三)学生助教得到快速成长

根据布鲁姆的学习分类法,“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效果最好,达到90%以上。学生助教通过教授其他同学,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言行举止等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得到了快速成长。

(四)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前,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操的模式。在理论课程上,学生不太感兴趣,在实训课程上,设施设备不足导致分组训练无法保证学生充足的训练时间,进一步导致学生技能掌握不足。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后,课前学习理论知识和观看实操工作视频,大大压缩理论课程的时间,学生基本在实操工作中,同时,学生助教协助每个小组进行实操,让学生的动手时间明显增多二至三倍,从而,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四、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云班课作为一种辅助师生学习的工具,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完全杜绝学生的“刷课”现象,但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优势明显,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可全过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库建设

摘要:高校图书馆文库是高校图书馆收藏和展示本校师生、员工及校友的论著与其他学术成果的专藏文库。文章对高校图书馆文库的正确定位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文库建设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38-03

高校的科研成果是衡量其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保存本校师生及校友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著对高校学术水平的展示及研究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库(以下简称“高校文库”)诞生并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文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文献采集时注意收藏本校的出版物和本校著者的学术文献。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建立“人大文库”,拉开了高校图书馆建设文库的序幕。高校文库是高校图书馆收藏和展示本校师生、员工、校友的论著及其他学术成果的专藏文库,对于展示本校学术成果和研究实力、弘扬大学精神和学术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1]。自诞生以来,高校文库受到高校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国内高校图书馆也相继开始了高校文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1高校文库在高校中的正确定位

高校文库在建设中要有正确定位,既不能过分拔高其价值又要充分认识它的教育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功能。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高校文库在高校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高校学术的保存中心,也是高校校史的教育基地和高校学科服务的平台,更是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功能。

1.1校史教育基地

高校文库是高校校史教育的基地,它不仅是对学校过去成就和贡献的检阅,更对学生起着鼓舞和激励的作用。高校文库以本校师生、员工及校友的著作为收藏重点,其收藏的文献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本校学人科学研究和奋发的真实写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科研活动的质量、效益以及实力,记录了学校创办以来的发展过程和运动态势[2]。因此,高校文库是高校校史教育的基地,其保存的文献从一个个侧面记录了学者们留下的足迹,将高校的学术之美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给予参观者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此外,高校文库还具有弘扬学术精神、激励后学志向的作用,参观者在阅读学人著作时不仅能受到学人思想的教育,还会受到学人学术精神的鼓舞,使参观者的爱校之情油然而生。

1.2学科服务平台

高校文库具有很好的学科教育作用,是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高校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具有较强的学术成果产出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首先,高校教师既教书育人,也从事科学研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其次,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品牌学科或者未来重点建设的学科,其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的科研成果也是最为丰富的。最后,高校学生和校友在其学习和工作岗位中也会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多种学科和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保存本校学术成果的机构,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收集并将这些丰富且珍贵的W科资源运用到学校的学科教育中,让学生在解读学科发展历程中体会学科发展的闪光点和最新研究动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因此高校文库应运而生。

1.3学术保存中心

高校文库的文献既是学校历史的见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珍贵的资料。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收藏部门,将学校教师、职工、校友以及学生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保存起来是图书馆应尽的责任。但是,如果将高校学人的学术成果与图书馆的其他文献资源一起保存,高校学人的学术成果很容易淹没在信息的中,无法充分发挥本校学人学术成果的作用[3]。因此,高校文库的建设为保存学校学术成果、宣传和展示学校学术水平提供了场所和平台,是高校学术成果的保存中心,有利于高校学术资源的集中展示和利用。

1.4延伸服务阵地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服务部门,对学术成果的传播及其价值的实现起着中介的作用。高校文库的资源不仅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更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手段、发展学科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文库收藏了本校学人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信息服务而言是非常珍贵的资料,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这些资料提高学科服务的水平。如果只是将高校文库的文献束之高阁,文库的建设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高校文库的建设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图书馆可以借助高校文库创新服务手段,将文库信息推送到图书馆用户手中,对用户的学习进行指引和导航,激发用户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2高校文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文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自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建立“人大文库”始,其他高校图书馆紧随其后,纷纷开始建设自己学校的文库。虽然我国的高校文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2.1主题笼统,功能受限

高校文库以保存和展示大学学术成果、弘扬大学精神、发挥育人功能为建设宗旨。因此,高校文库以本校学人的学术著作及科研成果为收藏重点,其收藏的资源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的学科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具体建设中,大多数的高校文库只是简单地收集本校师生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图书,收藏的主题范围过于笼统,未从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对收藏的内容进行主题划分,也未对资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没有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2重在仓储,开发不足

目前,高校文库收藏资源的渠道主要是接受捐赠、呈缴、向相关著者征集、从馆藏中抽取、购买、复印等。和一般资源相比,高校文库的文献采集工作更加困难和不易。因此,出于对珍贵文献的保护目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抱着“重藏轻用”的态度将文库里的资源作为其特色馆藏,以保存宣传为主,以利用为辅[4]。这种“重藏轻用”的文库建设思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学人的学术成果,对珍贵文献也能很好地收藏和保存,但是却与其建设的初衷相违背。如果只是简单地收藏资源,没有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高校文库对于用户而言只能是“藏书阁”,其价值难以实现。

2.3服务单一,实用性低

据统计,目前高校文库的服务方式主要是定期展览、设立专柜、编制简报及开展专题讲座等。虽然高校图书馆对文库资源进行了服务设计,但是服务效果和用户使用满意度不尽如人意。高校文库的资源是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于高校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图书馆仅对其资源提供简单的文献借阅和文献展览活动,那么其对用户的吸引力会不够,用户的使用热情也会降低[5]。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服务手段,深入挖掘文库资源,开展多种实用性强的资源信息服务,提高资源信息服务水平。

王文嘉:高校图书馆文库建设问题及策略研究 3高校文库建设的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文库建设存在主题笼统、功能受限、开发不足及服务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其文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搭建科学的文库建设平台、创新服务手段、细分文库主题,同时做好展区设计和文库陈列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文库的价值。

3.1搭建科学的高校文库建设平台

搭建科学的高校文库建设平台是高校文库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文献采集平台、文献检索平台及用户反馈平台。目前,高校文库资源多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获得,由作者自己提交的文献较少。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畅通的文献采集平台,鼓励学者自己提交文献资源。如:制定适合本校文库的文献采集章程,对文库的性质、对象和范围等进行原则性描述,让教师和校友认识到高校文库建设的重要性,提高他们提交学术成果的积极性。高校文库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对其的使用,高校图书馆要建立文库资源信息检索平台,减少用户查找文库资源的时间,提高用户利用文库的兴趣。同时,用户的反馈对于改善高校文库的建设非常重要,高校图书馆要建立用户反馈平台,及时收集用户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户需求改善文库的信息服务。

3.2创新服务,提高用户利用率

高校文库不仅是保存学术资源的资料库,也是高校发展学科教育、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要创新现有的文库服务方式,克服文库服务单一的不足,提高文库的利用率。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相结合,实现高校文库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对线上服务的设计,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本校的机构知识库系统,实现文库资源的在线展览、检索、捐赠及阅读等;在服务内容的延伸上,可以与学院合作,将高校文库资源与学院学科教育相结合,为学院科研提供深层次加工的学科信息;与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联系,开展了解本校学人在学术研究上的治学精神及成就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治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

3.3细分主题,挖掘高校文库价值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文库文献资源的开发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库资源价值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文库资源收藏的主题范围过于笼统,这严重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库资源建设时要根据文献资源的主题对其进行深层次标引组织,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展区,表达不同的主题和信息,根据不同展区主题的需要对文库资源主题属性进行划分,展出每类群体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运用直观简明的方法展示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学术成果,将文库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4做好展区设计工作,合理布置高校文库的陈列和展示

举办展览是发挥高校文旃δ艿闹匾方式。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库资源的展览活动宣传文库,提升文库的影响力。如果仅是简单地将高校文库的资源陈列出来,其展览工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做好展区和展览的设计工作,合理布置文库陈列与展示。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做法,采用“展区+库区”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持展区主题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轮流替换展区的展示内容,将高校文库建设成一个动态的、有生机的文库。

4结语

高校文库既是高校的学术保存中心,也是校史教育基地,更是学科服务平台和服务创新的阵地。因此,高校文库的建设要基于问题导向,立足本校,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强化文献平台、服务手段、知识挖掘和文库陈列等要素,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校文库,充分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益富.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库文献收集的问题[J].农业网络信息,2007(6):64-65,111.

[2]陈勤.高校文库定位及其实践研究[J].晋图学刊,2005(5):44-48.

[3]李紫健,张帆.高校图书馆文库工作的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6):24-25,32.

[4]徐金铸.高校图书馆文库建构之我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9):2434-2435.

[5]董迎霜.对高校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3(3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