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媒体盈利模式

融媒体盈利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媒体转型是近两年中国报业发展的最热话题,诸多报刊社迅速盘整资源,与新媒体从竞争走向合作,试水全媒体生产和运营。之所以全媒体浪潮两年内迅速席卷全国,推动力来自两点:传播技术的创新及受众阅读兴趣的变迁。前者提供了可能,后者造就了报业集团未雨绸缪的心境。

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战略是传统媒体顺应媒介融合趋势的自救图新之策,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广播、电视等其他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应该看到的是,全媒体战略仍是一次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实验。这一轮创新实验因为将可能使报业集团转变为生产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不同格式产品的内容供应商而使人充满了想象和期待,但是新旧媒体粘聚交融, 能否最终产生大于1+1的效应,还需要充分考虑报业集团未来发展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 全媒体战略能否接轨并创新报业盈利模式

目前来看,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战略还只是内容生产和内部运营的革新,并未显露新的盈利增长点。特别是全媒体转型的技术投资不菲,例如宁波日报数字报业技术平台硬软件投资近3000万元①,石家庄日报的全传媒复合出版中心拟投资6000万元②,何时才能见到收益引起业界的焦虑和困惑。

全媒体战略能否接轨并创新报业原有的盈利模式是报业全媒体集团未来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启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随着该计划项目成果陆续孵化出来,“全媒体”迅速在国内报业形成共识,2008年以后,全媒体在业内形成热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全媒体实验源于传统媒体对新媒体挤占未来生存空间的担忧。传统媒介中,报刊转型最快,报刊之中,最彻底的全媒体流程再造多出在地市报。因为在全国报业产业格局中,地市报生存压力最大,县市经济总量不大,报刊消费有限,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受现有按行政级别和区域进行管理的体制影响,难以向外拓展。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增长,其生存空间更显狭小。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媒体战略,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形成崭新的“全媒体框架”,再造了内容生产流程。在这一全媒体数字平台中,集团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选取,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则由“一网两库五平台”组成。一网,即内网和外网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网络平台;两库,即待编稿库和成品稿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和多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平台实现了报纸、网络、手机报等不同媒介信息的一次采集、多介质。这一革新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不过,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全媒体战略将会以何种方式拓展报业生存空间。

围绕全媒体战略盈利方式的探讨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全媒体战略是否会延伸原有盈利模式,拉长产品价值链条。报业全媒体战略实现了资源一次开发,新闻信息产品在不同媒介多次售卖。报社从单纯的报刊社向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格式内容供应商转变。值得思考的是内容的多次售卖将如何吸引足够多的新受众。如果是仅仅向报业集团原有受众提供多种格式的内容,则不会带来新的广告和新的利润;如果是全媒介的内容供应提供了报业集团原有受众从平面媒体转移到新媒体的机会,那技术升级则只是迎合了原有受众阅读习惯迁移的市场需求,亦不会产生新的利润。

第二,全媒体战略是否会产生有新盈利增长点的产品和服务。各报业集团已经将产业链延伸到了全媒介,而全媒介尤其是网络平台对地域封闭性的打破使得各类全媒体集团处在同一市场有了短兵相接的机会。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全媒体建设仿佛出现了大干快上的风潮,报网一体、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iphone 版面、公交移动视屏……扛起全媒体大旗的报业集团几乎形成了完全一样的产业方阵,此外还有大量广播、电视等其他传统媒体转型形成的全媒体集团。全媒体集团的红海竞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显然需要更有特色的服务,更多基于全媒体战略的畅想。“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方向,那就是:新媒体的产品必须超越‘内容为王’这样的单一视野,需要把内容、服务和社区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才能把各种媒体的传播优势转换为这一媒体的直接效益。媒介融合时代也需要在这样一种思维下进行产品的构思。”③报业全媒体战略目前并未改变原有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寻求以新服务、新产品为导向的新盈利增长点应成为近期实验的焦点。

二、 集团内定时传播媒体与即时传播媒体利益的协调

报业集团全媒体战略实现了新闻信息从定时传播到全时传播、从及时传播到即时传播的转变。集团内既有网络、手机媒体等即时性媒体,亦有报纸、期刊等定时传播的媒体,如何协调两者的利益关系值得深思,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解决未来发展中全媒体报业集团内以哪种媒介为主导的问题。

全媒体集团的内容生产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多层级开发,就是将新闻事实通过不同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报道,生产出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从而使一次信息采集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改变了传播的格局。在现有的多数报业集团,信息采集制作完成之后,报刊是第一传播载体,而后是网络,而后是手机报等。全时传播媒体、即时传播媒体反而成为后发媒体,在内容的原创性生产层面处于劣势。而报业全媒体集团实现了集团内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手机报等成为第一时间传播载体。这一变化对传播格局有深远影响,但是也给报业集团带来了新问题。

首先,集团内原有支柱报刊和新媒体如何双赢。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不考虑到媒体竞争的因素。报业全媒体集团的网站实际上并不敢太多最新消息,原因是网站了之后,马上会有同城竞争媒体跟进,集团内报纸的先机会被尽数占去。目前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比较单一,报纸广告仍是主要的盈利渠道,完全的全媒体报道之后可能变成为他人做嫁衣,并严重损害自己利益。而网络、手机媒体如若充分发展,全时传播、即时传播是应有之义。

其次,带来了集团内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目前,报业集团的核心内容生产能力仍然在印刷媒介。事实上孰为第一传播载体意味着内容生产能力和新闻信息资源配置给谁。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报业集团以报纸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可能会改变,报业集团已经不仅仅是报刊社,而是多种形式的内容供应机构,那么,报业集团在其未来发展中终将意识到内容很重要,但不一定是报纸内容最重要。全媒体转型带给报业集团网站及手机媒体巨大的新空间,未来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全媒体集团内不同媒介形成合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最终建构新的盈利模式是重要问题。

三、全媒体集团产制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报业全媒体集团的全媒体报道多集中于一些重大事件的采编联合行动。真正基于全媒体而非多媒体联动的内容形态还在试验中。在激烈新闻竞争的背景下,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全媒体集团产制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全媒体报道成为各报业集团的盛宴。在冬奥会、世博会以及亚运会报道中,各报业集团跨媒介联动,形成精彩纷呈的立体化配合。但是,也要看到,各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报道虽然跨媒介协调配合盛况空前,亦显示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全媒体报业集团在发展中解决。

第一,避免同质化倾向。从现有全媒体报道来看,出现了两种同质化倾向,一种是集团内,由于一次性采集、多介质,一些报道不同媒体之间出现了同质化问题。一种是不同的全媒体集团间出现的同质化问题。目前的全媒体报道模式多数为重大报道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纸移动报共同出击。全媒体集团应该更注重思考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重估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介质产品的特性。全媒体报道如果只是采写同一内容,放在不同的介质上面,那只是完成了流程的革新,并无实质意义。要把全媒体报道和目标读者接受程度与喜好结合起来,并做到特色创新。

第二,如何解决用户内容生产不足。Web2.0改写了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来自微博、博客、拍客、社区等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正在成为网络媒体的杀手锏。目前来看,多数报业集团的网络社区不理想,用户生产的内容短缺。

用户生产的内容如何被融合进全媒体专业生产的过程,这是报业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如何应对门户网站的冲击。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转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但是目前来看,全媒体报道并未形成对抗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以上海静安区胶州路大火为例,在火灾发生后,新民网记者迅速出现在火灾现场,抢先了很多现场报道。但是事实上多数人最先看到的不是在新民网上的报道,而是腾讯网等门户网站转载的新民网的报道。腾讯网在第一时间打开了网络直播窗口,在窗口里新民网、新华网记者的现场报道和广大网友的博客、微博报道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震撼的全媒体报道。报业集团生产的内容仍然在被门户网站低成本使用。虽然全媒体报业集团有足够的平台传播新闻,但是如果不能形成内容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平台的传播能力,将可能变成有垄断优势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内容供应环节。

第四,基于手持移动终端产品的研发。数字技术正在消解人们对于媒介边界的理解。新的终端几乎无可争议地被想象为便携、互动、多媒体。正在发生的终端变革让千呼万唤的融合媒介变得不那么遥远,随着Kindle、Ipad、Iphone等被公众接受,学界和业界多认为最终的终端将是通讯和传播功能结合于一体的手持移动终端,当然最终的主流手持移动终端还在研发阶段。目前各报业集团亦为此不断试验,纷纷登陆Ipad、Iphone,但是这些内容尚无特色,仅止步于试验,未来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主流内容形态应成为研发重点。

注释:

??牛春颖:《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技术平台通过验收》,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6月15日第3版。

??牛春颖:《石家庄日报,从纸媒到全传媒的“重要一跳”》,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4月21日第8版。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作为干了30多年电视的“老电视人”,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下称“扬州广电”)党委书记、总编辑、董事长陈韵强明显地感觉到,在晚上固定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越来越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场景革命。人们接受信息的场景由过去的固定专一,变为现在的灵活闲散多变。

实施“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关键在于要找到既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又切合自身实际的突破口。包括扬州广电在内,不少城市电视台把移动客户端(APP)作为媒体融合的落脚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2016年2月发表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研的数十家城市电视台中,开通移动客户端业务的占比58.8%。

与不少城市电视台的APP主打新闻、视听不同,扬州广电去年4月上线的“”APP主打视频直播,但同时也推出了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业务,令人有“脑洞大开”之感。

全国两会前夕,记者就此采访了陈韵强,请他谈谈城市电视台的融媒体转型新模式。

“新媒体不能只是广播电视附属物”

“新媒体不能只是作为广播视的附属物而存在。”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陈韵强越来越认定了这个道理。

事实上,近年来,扬州广电在媒体融合领域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创建的新媒体传播终端,比如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其影响力迟迟无法达到预期,更难以实现创收盈利,与广播电视的互动也停留在较低层次。

而陈韵强对新媒体平台有更多的期待,不仅要吸引“粉丝”、增强用户黏性,同时也要是电视台创收盈利的重要路径。要创收就要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平台租赁,以及为政府、商家提供内容、策划、数据、管理等多位一体的服务等,而这些服务项目依靠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都无法实现。

“我们的媒体融合必须进一步深化。首先得找到一个既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又切合自身实际的突破口。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我们最终将这一突破口确定为自办手机APP‘’,力图通过‘’项目的局部突破,带动全台的整体融合,最终实现员工传播观念、传统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及经营创收模式的彻底改变。”陈韵强说。

2016年3月,扬州广电与业界领先的视频云服务提供商――北京红云融通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红云融通”)“一拍即合”。“红云融通致力于互联网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创新性应用,这与我们新媒体发展的战略方向不谋而合,双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领域内的优势,共同探索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新技术和新趋势。”陈韵强告诉记者。

经过双方合作,“”APP于2016年4月成功上线,定位为面向区域用户,开展资讯、视频直播、生活服务、活动参与、电商购物、社交互动等服务的集成平台。

广播、电视、手机APP融合式直播

直播是电视的本质,但电视屏的短板是不能移动和互动。实施广播电视与手机客户端的融合式直播,是“”APP占领竞争高地的有效手段。

2016年4月24日,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进行了专业直播。但“”APP的直播更接地气――4小时、10个频道、150个机位(其中包括100台手机机位),21公里赛道全程无死角,广播、电视、手机多终端互动……为扬州市民奉献了全景式的马拉松盛宴。

在红云融通技术支持下,这次直播设置了一个大型融媒体演播厅,把电视、广播和手机的信号全部接进来,开设了7个手机频道、1个广播频率、1个电视频道,进行交互式同步直播。

“这种广播、电视和手机APP一体化的融合式直播,在全国可能还是首次。” 陈韵强对记者说,这次融媒体直播带来的启示是,广播电视台创建的手机APP,应具有鲜明的广电特色,充分借力广电资源,同时又为广电传播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补充。二者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传播的开放、实时、交互。

探索创收新模式

盈利是很多新媒体平台的短板。而“”APP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些盈利模式。除了整合扬州广电旗下所有广告资源,采取最直接的广告变现模式以外,还探索会员制收费模式,向付费会员提供专享的特惠产品和特色服务。

“”APP还可以是一家电商。“‘’绝大多数频道都具有经营能力,如‘跑者’频道可以经营户外用品,‘宠物’频道可以提供宠物食品及配种、医疗、防疫等方面的服务。我们以自身品牌和公信力优势为各频道的经营背书,充分发挥总台旗下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功能作用,将‘’各频道及总台其他移动终端的粉丝流有序导入电商平台,提供本地化一站式配送到户服务,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盈利模式。”陈韵强说。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1.与其他类型影视产品趋同2009年2月,搜狐“高清影视剧”频道上线,向用户提供正版高清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同年8月,搜狐视频“纪录片”频道创建。纪录片上线速度与其他影视产品类型如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动漫趋同。除了视频网站这种主要的媒介渠道融合形式,其他的微博、微信等渠道也迅速地被纪录片制播机构和纪录片从业者、爱好者所使用。2010年10月,微电影《老男孩》首映。之后,经过短短一年的时间,微电影从无明星、无名导、无名编的草根产品迅速发展成明星、名导、名编剧都热衷参与的新型影视产品。微纪录片也随之同步出现。2010年,凤凰视频首先推出了“微纪录片”概念,5分钟至25分钟时长的纪录片除了具有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权威等特点外,更符合当前受众信息需求习惯。其为企业量身订做的微纪录片更是探索了纪录片新的盈利模式。2010年起,热播电视剧、电影网络版权价格迅速飙升,视频网站开始了节目“自制”的探索。爱奇艺最早尝试做网络综艺节目,打造了《爱go了没》《以德服人》《青春那些事儿》等自制综艺节目;优酷网为高晓松量身打造的《晓说》,是中国第一档全自由发挥的历史知识类脱口秀节目;土豆上线了益智类综艺节目《明星斗地主》;搜狐视频于2012年10月推出的《屌丝男士》第一季曾一度占据网站电视剧排行榜之首。与这些网络自制节目类型几乎同步,网络自制纪录片也开始出现。2011年,搜狐视频大型日播纪录片栏目《大视野》正式上线开播,这是中国在线视频网站首档原创自制纪录片栏目。之后,爱奇艺视频、凤凰视频、优酷网、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都推出了自制纪录片。2013年优酷网联手“极限情侣”张昕宇、梁红打造的纪录片《侣行》点击率过亿。从渠道的利用、形态的变化、生产的模式来看,纪录片媒介融合实践与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品类几乎是同步进行,只是由于纪录片受众群相对较小,引起的关注并不像其他品类那样强烈。

2.商业视频网站类纪录片产业主体表现积极从互联网诞生到媒介融合加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纪录片像影视剧一样从传统电视媒体和影院中走出来,与网络媒体迅速结合。由于具备较为完全的商业属性,加上互联网具有的“长尾”效应,商业视频网站向几乎所有类型的影视产品张开了怀抱,纪录片也身在其中。2009年以来,搜狐视频、爱奇艺视频、网易视频、乐视网、凤凰网、腾讯网、激动网、酷6网等视频网站都开通了纪录片频道,2013年土豆纪实频道、新浪纪录片频道也已开通。这些商业视频网站几乎都与国际国内知名纪录片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大量的经过初步分类的纪录片在线视频;尝试推出自制纪录片反向输出的传统电视机构以及其他新媒体。以搜狐视频纪录片频道和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为代表的商业视频网站积极参与纪录片产业内的各种活动,以确立身份和树立品牌。2012年,搜狐纪录片频道支持了广州纪录片节及第十八届中国纪录片年会;2013年,爱奇艺在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成为首席官方合作网络视频媒体,举办了主题论坛;2011—2013年,爱奇艺成为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合作媒体。这一系列公关活动足以证明,商业视频网站类产业主体十分看重纪录片所负载的商业价值,并希望成为纪录片产业中的重要力量。

3.播出渠道融合为主要融合模式在视频播出渠道融合、生产渠道融合、营销推广渠道融合、产业化综合渠道融合这几类中,最主要的融合形式是播出渠道融合,即电视、电影纪录片向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直接输出,或者新媒体直接引入电视纪录片栏目,根据电视节目的进展实时更新。纪录片在互联网渠道重新获得了更多关注,单片出现上千万的点击率比较常见。

二、纪录片产业媒介融合实践中的问题与缺陷

媒介融合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良机,也是其快速成熟的突破口,但是我国媒介融合的整体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进入媒介大融合的高级阶段。纪录片和其他品类的影视节目一样只能在现有的媒介融合阶段进行各种自发的、初步的、浅层的摸索,加上纪录片自身市场化的速度落后于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其他类节目,产业链一直处于断裂的状态,所以纪录片产业在媒介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缺陷,阻碍着纪录片产业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

1.停留在初级层次的战术性融合战术性融合(ConvergenceofMediaTactics)是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与新媒体(互联网、手机)之间在内容和营销领域的互动与合作。①这种融合并不涉及媒体所有权合并,而是属于比较浅层次的融合,因此称之为“媒体互动”更为准确。②从当前纪录片的融合实践看,渠道融合是主要的形式,达成这种模式的基本手段就是各电视台将纪录片或纪录片栏目网络播映权直接出让或出售给各类有视频播放功能的网站,这样纪录片能够继续扩大影响并逐步实现再次盈利,网站也能够满足更多受众的收看需求。这就属于媒介融合中浅层次的战术性融合阶段。“通过所有权的合并,媒体融合将进入更深的层次,那就是组织结构性融合(StructuralConvergenceofMediaOrgan-ization)”③。“组织结构性融合的特点是一个传媒公司或者集团同时拥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各媒体之间在统一的目标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开发与整合,各媒体平台协同运作,使媒体公司或集团产生1+1+1>3的效果。”④就我国当前的管理机构而言,同时管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站的情况已经很常见,但这些媒体大多各自为政,缺少真正的互通互融。同时,由于电视台的自办网站也因其国有性质而不必参与像商业网站那样残酷的市场竞争,在集团中具有“圈地新媒体”“服务电视台”的附属性质,缺乏新媒体思维。所以,除了上海、湖南广电集团等少数进行了产业经营性资产剥离、走在市场化前沿的广电集团外,大部分广电集团即便是有媒介融合的架构,也仅仅停留于战术性融合层面。传统媒体和商业化运营的视频网站之间组织性融合暂时不可能实现。涉及纪录片层面,由于纪录片不像电视剧和真人秀、综艺节目那样制播分离机制比较成熟,电视台自制自播的情况更为普遍,所以其媒介融合实践更典型地停留于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即战术性融合阶段。纪录片产业跨媒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进一步从产业运营向资本运营转变、从内生性增长向外延型扩展转变,构造运行新机制和产业发展新框架,这对纪录片产业化会形成巨大的驱动作用,这种融合才是真正的纪录片产业层面的、高层次的融合。

2.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省市级电视频道中,纪录片栏目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悬疑之风继续蔓延,社会类与历史类栏目数量也居高不下,重复、同质化现象严重,观点、内容、视角居然都‘不谋而合’。”⑤互联网能实现海量存储,很多纪录片栏目为了扩大影响力,纷纷选择互联网作为重要平台,互联网业也乐于迎合纪录片受众,用较小的投资换回批量的纪录片资源。由于视频网站往往打包购片,网站间资源大同小异。用户可以在多个网站上看到同一部纪录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导致互联网播出的纪录片,尤其是栏目类纪录片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见下表。

3.融合式纪录片产品盈利模式模糊视频网站兴起之后,出现了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产生于美国的HULU模式,这种模式是购买网络播放权,以视频点播方式提高浏览量,以页面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渠道;另一种是点播付费的盈利模式。在我国HULU模式比较常见,这是目前受众不能大范围接受付费模式背景下的现实选择。爱奇艺纪录片频道、搜狐视频、优酷纪录片等主要通过HULU模式进行运营,即购买正版高清影片版权并免费提供给用户观看,通过广告收入支撑网站运营。可见,广告是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广告盈利情况虽然较前几年有所好转,但成本依然很高,广告市场规模偏小,依然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纪录片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并未给新媒体带来真金白银的明显利润增长。⑦优酷网、搜狐视频、爱奇艺纪录片频道都开始尝试会员制和个人付费模式,但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并未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是:从内容上看,纪录片相对于影视剧、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依旧是小众类型;网站缺乏足够有震撼力的独家资源吸引付费;电视媒体及视频网站长期的免费收看模式也使受众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付费点播模式。商业定制也是一种盈利模式,很多视频网站开始尝试。比如爱奇艺与荣威共同推出大型高端定制纪录片《梦回滇缅》、与尊尼获加品牌合作的《语路》微纪录片系列;凤凰视频的商业定制微纪录片等等。虽然这类纪录片规模并不大,但这种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然而这种模式的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4.融合式营销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纪录片虽然在渠道融合层面的实践已经十分普遍,但对于融合后的营销却缺少系统性的探索。对于传统电影、电视媒体而言,其拍摄的纪录片并没有营销压力,能够播出即可,长期未按市场机制运营,这导致纪录片在国内营销的意识不足、观念落后。当前,纪录片营销虽然已起步,但发展比较缓慢。纪录片专业营销公司尚未出现,缺少系统规范的市场营销规则和行业机制。纪录片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法上缺乏创新,在营销渠道上缺乏拓展,在合作模式上缺少探索。⑧比较成熟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实践已经能够充分地利用融合渠道及丰富的营销手段、方法进行全媒体营销,而纪录片的融合式推广基本上处于在电视上播个片花或在电视报上做个介绍,或者在网站上把视频截图置顶推荐或者由各种相关微博微信做个预报或推荐,整体上处于零散、偶然、消极的状态。将电影、传统电视、新媒体整合在一起的纪录片营销案例尚不多见。

5.媒介融合实践整体较为薄弱除了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当中纪录片的播放仅停留于渠道的提供,内容建设远远逊色于商业视频网站,这归因于此类新媒体建设主要由传统电视媒体机构所把控,内容建设必然依附于传统媒体。例如,从IPTV的存储来看,现存的纪录片主要以传统电视栏目的形式引入,如《真实25小时》《国家地理》《档案》《往事》《传奇》等等,虽然不同区域引入栏目和运营机构的合作方有直接关系,但栏目基本上来源于传统电视台。以上新媒体纪录片存储量较少、分类也欠规范。比如,北京IPTV的纪录片的存储量虽然远远高于一些二线城市IPTV的存储量,但检索起来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精细和规范化分类,单片和栏目混杂在一起,还充斥着很多非纪录片资源。这说明除互联网外,其它新媒体媒介融合实践还十分薄弱。

三、结语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摇新闻》是湖北之声2015年打造的一个概念型节目,聚焦用户关注的新闻事件,利用手机APP的“摇一摇”和主持人互动,集新闻浏览,新闻评论,新闻答题,观点投票,直播互动,商家合作于一体。以“摇新闻”APP为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同步新闻互动,创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摇新闻》在2015年10月举办的“东方畅想”第十一届全球广播创新节目中斩获银奖。该奖项从创新性(创新度、移动互联特性)、社交性(互动性、社交化)、市场性(市场多元经营空间)三个维度对参赛作品综合考评。参赛单位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力雄厚的各省市主流电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11家华语电台以及近年方兴未艾的网络电台、制作公司。参赛单位的多元化,创造出节目创新的大方气象,而《摇新闻》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湖北之声创新探索的全民APP新闻互动秀节目《摇新闻》取得成功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利用最新互联网新技术开展广播创新探索

近十年的广播创新一直与互联网新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从网络诞生之初,广播节目创新就开始“触网”,并一直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全面深入融合。无论是在节目内容的提供,还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互联网都从一个互动平台、内容平台,慢慢升级成为了介质平台。甚至,有的广播节目,没有互联网就难以持续。智能移动终端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大规模普及,广播迅速融入移动互联网,进而产生了新的广播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不过即使媒体的形态再多样化,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去传播,广播的核心形态还是声音。新技术+声音的媒介,因此《摇新闻》节目应运而生。

《摇新闻》这档节目,是依托于“摇新闻”APP基于声音识别系统的广播产品。在节目进行中,听众将手机对准广播终端,通过摇动的方式摇出题目、摇出奖品、摇出投票帖,参与互动。在传统媒体融合创新中,更强化了广播的声音特色。

作为《摇新闻》节目的同名APP,和市场上广播血统的APP不同,“摇新闻”APP更大胆。一是从受众需求出发,受众成为内容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和体验者,他们决定着产品的设计方向。不断增加的参与方式,让新闻充满乐趣;二是基于精准数据,不同于以往的收听率及市场抽样调查,APP可以直接反应听众对此话题的追捧程度,对该期节目的关注度,听众的收听峰值、流失峰值……这些大数据都是自己的,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对用户提供精准服务,最终通过服务实现盈利;三是立足融媒传播,不只局限于一个线上节目的生成,在节目之外,此款APP可进行更多的拓展和衍生,比如线下100秒答题赢奖,创新地提供给受众听觉、视觉等多重体感。通过传统广播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的呈现方式,延展产业链并产生效益,将真正实现节目向产品的转变,听众向用户的转变。

深度互动和多重互动成为广播节目创新的媒介特性

开放性是广播强于其他媒介的比较优势,从听众来信到热线电话、从短信平台到网络听众论坛、从节目博客到主持人的微博,纵观广播互动的每次飞跃,其背后蕴含的真正变革是受众本位的实现,是受众更为深入地参与、更为多重地参与。尤其有了主持人的微博、节目的微博之后,听众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了,这更加拉近了受众与媒介的距离。

《摇新闻》设计为一档听众为主角的新闻脱口秀。这次我们把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听众,主持人只起串连的作用。首先由听众来当编辑,确定本时段话题,他们提前在APP里选出他们本时段最想讨论的话题。然后听众会用摇一摇的方式,摇出我们的赞助商、摇出红包,摇出电话参与的那个人。之后由听众的作答引出12条本时段重点关注的新闻。出投票帖,进行站队表态,最后在节目中公布站队结果。新闻与各类信息传播过程中,让每一个参与听众既成为内容生产者又是内容的消费者。

如今新媒体平台各种音频节目、网络电台节目繁多,许多节目质量、创新程度甚至超过了广播。但广播有其特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实时交互式互动的媒体。所以《摇新闻》节目将这个优势保留,开通热线互动方式,让听众在被动收听的同时,有机会成为节目主体的。这个优势,是目前电视、网络电台等其它声音媒体所无法取代的。这次热线参与的方式也做了巧妙的创新,将听众拨打热线,变为从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听众中,由系统随机抽取并回拨号码。增加了互动的趣味性和时尚性。

借节目创新方式开展广播节目盈利模式的创新

湖北之声的定位是新闻频率,新闻是频道的核心竞争力。节目要在新闻做文章,玩花样。《摇新闻》节目以十分钟为一个单元,贯穿该频率全天节目,以抽屉式的形式在全天多个整点点位直播,每个点位既有相连性,也各自独立。这样既鼓励听众锁定频率收听,又适合听众碎片化收听。频率频道形态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整合资源:《摇新闻》将频道全天每个时段的本地、国内、国际新闻亮点在这里进行集纳,用100秒快问快答的形式,在一分多的时间里传递12条左右的信息量。并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听众作答,以放大新闻的关键词。这既符合新闻台新闻及时性规律,也满足了听众对新闻量的要求。

可怎么让新闻节目开启盈利模式呢?目前,我国的广播节目仍依靠较为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发现并运用全新的盈利模式也是广播节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实在文化体制逐步改革之后,媒体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新闻宣传任务,二是市场竞争创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宣传任务是媒体存在的重中之重,创新发展的内涵在于创新新闻宣传与媒体经营管理模式,平衡好完成宣传任务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以巩固和壮大党的舆论阵地、为人民群众做好公益服务为最终目标,以市场创收作为最重要的“造血”方式。

《摇新闻》既是一档节目、也是一个APP、还是一台广告。该节目可将频道的广告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给商家更多样的广告呈现方式。广告除了在听众的耳朵里,还在听众的手机里。节目里、APP里都植入了赞助方的品牌,节目进行中除了那一位本时段的幸运答题听众,其余的听众都将获得商家的红包礼券。将广告变成一种游戏,将盈利模式碎片化。

“平台意识”和多平台整合助力广播节目创意和创新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

融合已成为行业主题词,广电主流媒体已经作为“主力军”进入视听新媒体竞争“主战场”。单纯从广播行业看,“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传播影响力,某种程度上与当前广播的运营更契合。这种契合体现在传统广播近年来数字化音频的无线传播,与“新媒体”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无线传播,在技术形态上有天然的亲缘性关系。

目前广电APP分四类,一类是是对“新媒体”聚众效应的合理利用,比如“长江云”,一类是提供在线收听功能和点播功能的音频APP,比如蜻蜓FM,一类是社区类听众互动APP,比如阿基米德,还有一类是频率专属APP,比如路客、摇新闻(概念APP),他们各有所长,都是广播对新媒体的有益尝试。勇于创新是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不仅是广播节目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广播行业发展的时代潮流。

2015年7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了2015广电蓝皮书。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604家机构获准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其中广电机构224家,占比37%。展望“十三五”,中国广播影视正在开启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内涵的发展新常态,呈现几大趋势值得广播人思考。1、以创新创优为着力点,高质量广播影视内容产品丰富多样、层出不穷。2、以“互联网+”行动为契机,革新升级广电融合发展模式。3、移动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互动、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提升视听消费体验。

时代不同了,关起门来想把一个媒体办好,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现在中国大概有6亿部手机,1亿台汽车,5亿台收音机,这都是广播未来的终端。现在的媒体竞争不是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和所有应用的竞争,目前最大的对手来自于各种服务性的应用。怎么做才能吸引用户关注你,这是最关键的,也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无巧不成书。就在阿里巴巴大宴四方宾客的时候,易趣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邵逸波在京宣布:易趣网近日将与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eBay实行对接,开始其网站平台的整合,预计今年秋天全部完成。

“这就意味着,易趣几百万用户和eBay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亿多用户,不需要重新注册就可以直接进行网上交易。”易趣公关经理唐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阿里巴巴与易趣分明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威胁。有人认为,行业正酝酿洗牌。

得陇望蜀进入B2B

表面上看,这次把网商召集在一起只是希望对该公司B2B经营活动构成一种促进,但实际上阿里巴巴与易趣的争斗已经开始升级——阿里巴巴意欲通过淘宝网切入C2C,eBay则希望通过收购易趣切入中国市场,因此易趣在去年易主之后处处与阿里巴巴的嫡系部队淘宝网作对。

“eBay在国外做C2C已经十分成功,但如果想有什么大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更新的盈利模式。中国是eBay看好的市场,最直接、最省力气的进入办法就是收购中国做得最好的一家C2C公司,于是eBay选中了易趣,而被eBay看中的新盈利模式很可能就是B2B。”一位参会记者说,“只是易趣未必会对外这么说。”

从阿里巴巴的客户来看,尽管已经坐上了全球B2B第一网站的宝座,但其号称拥有的392万网商(截至今年6月10日)中的306万中国用户同时也可能是易趣的客户——既然可以带来生意,中小企业不可能只选择一家作为电子商务的通道,他们可能同时注册很多B2B网站,尤其是在其他专业B2B网站上。

就易趣上客户的特点分析,本来就已经很难界定谁是B2B、谁是C2C——在该网上进行交易的很多人都是个体老板,拿自家产的东西来卖。这就是易趣对阿里巴巴最大的威胁——从C2C到B2B,客户角色容易转变。

但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认为,从C2C到B2B,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eBay在美国的C2C领域中已形成了绝对优势,但是客户的转变决不容易,而反过来,B2B经验应用于C2C领域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将打乱eBay的阵脚。

有媒体报道,雅虎国际业务负责人约翰·马科姆之前曾警告eBay说,仅仅因为它已在发达国家中形成了一个胜者通吃市场,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中国家也会这样——中国可能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B2B市场刚刚起步,中小企业正是B2B的支柱力量。阿里巴巴的绝大部分会员都是中小企业,有着生命周期短的通病。一个中小企业,大多数生命周期在三年左右,这就使阿里巴巴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好在,尽管中小企业处在随波逐流和随时可能夭折的威胁中,但总体数量亦在不断飞速增长。

当然,阿里巴巴开启宝藏的咒语不只有一句。

C2C上演龙虎斗

曾经发誓不进入C2C的马云终于自食其言地做起了淘宝网。而淘宝生来就得到了阿里巴巴“血液”中的精华部分。

“现在,淘宝网的主力都是从阿里巴巴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金建杭说。

尽管刚刚融到了82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尽管谁都知道阿里巴巴现在日进人民币百万元,尽管金建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准备上市,但1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加上“三年可以不盈利”的“大方”计划还是让人们多少都替淘宝网捏着把汗。原因很简单,淘宝还没有找到一个可行的盈利模式。

这与易趣先赔后赚的思路异曲同工。   “我们现在还不盈利,”易趣公关经理唐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易趣现在就是要先培养用户在网上购物的习惯!”

据唐磊透露,易趣现在的收费模式分为两部分,都是针对卖家的:一部分是登陆费,每件售卖的商品登陆一次是1元到8元不等,另一部分是交易费,按交易额的0.25%至2%收取。而易趣在2003年里的交易额是10亿元人民币。易趣如此泰然地花时间培养用户,绝对是因为融到了资。

然而,在资本方似乎是阿里巴巴比易趣更具优势。尽管刚刚获得1.5亿美元,但易趣依旧是纯粹靠风险投资的支持,而淘宝网的后台——阿里巴巴则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盈利模式并日进斗金:该公司主要收入“中国供应商”的费用是每年6万元,现在注册的企业大概5000个;诚信通的收费标准是每年2300元,目前大概有4万用户,该公司预计今年诚信通用户将超过10万。不输于易趣的是,阿里巴巴也在不久前再次获得了国际风险投资的垂青。

这一切都为淘宝迎头赶上易趣创造了时间和资本上的条件。

从经营上看,也似乎是马云的脑袋中对电子商务的致命弱点看得更清楚,并且也更有办法。“目前,淘宝把诚信通也应用到了淘宝的交易中,而且现在还不收交易费。”金建杭自信地表示,这正是淘宝迅速在易趣嘴里“虎口夺食”的绝招。

根据淘宝的介绍,现在淘宝网已经吸引了注册用户86万。

而此时易趣的隐忧也是明显的。

“易趣的高层全部换血了!”一位IT专业杂志的资深记者认为,已经控制了易趣的eBay并不了解中国市场,进中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人,目前的高层中很多都是德国的,“这些空降兵进中国后的本地化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最后都是和董事会争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而更引起各方注意的是,易趣这个尚无盈利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最近却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刊登排他性广告——“这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广度和力度烧钱!”一位知名网站的编辑对此评价说。

做老大是不容易的。无论如何,淘宝已经通过和易趣相争,把自己挂在了第二的位置上。

乱世B2C

电子商务B2C模式在经历了寒冬之后,从2001年开始呈现复苏迹象。根据CCID对电子商务网站的监测,电子市场的总体规模不断增长,200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共计2756.0亿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52.3%(见表三)。其中,B2B市场的交易额继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B2B市场交易额共计2704.0亿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51.6%。而2003年中国B2C市场的交易额继续高速增长,全年B2C市场交易额共计52亿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108.0%。

在不断升温的电子商务中,还有一块烫手的山芋——B2C。在这个领域,鱼龙混杂,没有行业领头者。与B2B和C2C 只做平台相比,B2C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例如诚信、支付手段和配送服务。在《电子签名法》、信用体系建立滞后的情况下,B2C企业正在现实与梦想之中艰难摸索。

以经营IT数码产品为主的B2C电子商务网站搜易得为例,2003年IT数码产品在中国B2C电子商务中的销售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搜易得占了半壁江山,达到5亿元。

去年全国IT数码产品的总销量是3509亿元,通过B2C电子商务方式成交的却只有10亿,人们上网购物还是有顾虑。搜易得IT数码商城CEO郭洪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诚信是目前B2C乃至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最大瓶颈。”

对此,郭洪驰的办法是,用网站自己的品牌信誉做担保,与海淀区消费者协会签订协议,承诺对消费者进行先行赔付。这种做法成绩斐然。目前,搜易得的先行赔付基金已经随着销售额的增长从60万上涨到了100万。

“根据对搜易得目前营业状况的统计,2004年营业额将达到15亿元。”郭认为,“中国幅员辽阔,而且发展不平衡,从服务和安全的角度考虑,电子商务有效服务的区域受到限制,同城交易、本地服务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B2C模式,更是如此。”

搜易得以特许经营连锁的模式在全国建立地方分站,根据目前的拓展速度以及市场对B2C的接受程度,郭洪驰认为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搜易得将会在超过20个一级城市中实现同城交易、本地服务——“同城交易、本地服务目前是切实可行的,而在将来则是势在必行的。”郭表示。

除了诚信外,支付手段和人才匮乏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瓶颈。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1.1 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网络的优势显现,网络视频形势的发展良好。网络视频是指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的视频资源为内容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形式,供人们观阅的声像文件。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成为我国规范视频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征兆,在这一年,原来的产业格局开始变化,国家力量介入,版权市场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有一些视频网站退出了市场。

各个视频网站在资本和版权方面进行博弈,使得我国的在线视频行业的规模扩大,形势良好。但是,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版权不明,内容重复雷同;其次,不良视频充斥网络,难以管理;再次,视频画质有待进步;最后,商业盈利模式还不完善。由于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盈利方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很多视频网站长期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

1.2 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4G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普及,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中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却不够强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太多: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比较单一,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国家的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互存在;盈利主要依靠用户的数据流量费用和用户订制产生的费用,盈利方式过于单一。

1.3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数字电视横空出世。所谓的数字电视,是指从节目的摄制开始,一直到信号的显示,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数字电视早己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受众的拥护,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的支持。国家和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数字电视。其次是拥护规模庞大,无数个家庭都离不开数字电视的陪伴。最后是盈利空间充裕。但是,在现实中,数字电视的盈利范围依然有限,运营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受众的反应不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分散:有些电视网属于地方建设,权力分散,不好管理;内容匾乏: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娱乐节目都是照着一个模式进行,缺乏高水平的电视节目;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不均匀:网络运营商拿一半以上,节目集成商不到10%,这就使得节目的重点不在内容上,而在广告收入上;产业营销模式滞后:目前我国的受众己经形成免费消费的习惯,对于新兴的收费方式比较抗拒。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

2.1 对传统电视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网络视频是新媒体的主力军,跟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电视的观看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播放设备和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其次网络电视的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最后网络视频的清晰度也优于传统广播电视,画质相对来说更好。面对这些优点,人们很难不选择新媒体,对传统的广播电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2.2 对视频的生存方式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高,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新媒体上,影响了网络视频的生存形式。数字化技术可以压缩传输广电信号,原先可以承载一个频道的宽带,现今可以承载四个以上的频道。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对频道进行重新的编排,重新审视立台特色。

2.3 节目的形态发生改变。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功能是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和放松娱乐节目,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广播电视需要进行电视节目形态的调整,在保留原有的电视节目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角色。

2.4 收视率的统计方式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不应该在使用统计收视率的方式反应广播电视盈亏情况了。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通过抽选出一部分的用户,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测定,其所统计的收视率则直接会影响盈利情况,这种统计方式产生的问题比较多,而且观众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多样化,公共场所收视与移动收视也在逐渐的增加,传统的收视统计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3.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全球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内容共享、媒介边缘弱化、渠道融合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在理想的环境下,新媒体成为集声音、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工具。广播电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3.1 内容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是媒介融合的必经途径。这是因为内容资源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当资源实现共享之后,各种媒介的垄断优势将不复存在,科学、新颖的内容就成了竞争的必杀技。例如网络媒体,受众之所以对于网络如此青睐,除了它本身的速度较快、时间自由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而且更新较快。所以,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就加强与传统媒体或者业余媒体制作人的合作,同时给予普通用户以上传资源的权利,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法内容和素材。

3.2 渠道与终端融合。目前,广播电视的业务主要有高清电视、付费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多媒体的业务主要有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在未来,这些业务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实现更深层次的交融。渠道交融的最常见方式就是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个网络经过改造,使得某些技术和业务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全国的其他地区都能够实现渠道与终端的融合。

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由于政策的限制,致使新媒体在运营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被使用到新媒体中来,这些问题也将会被解决,电视新媒体行业一定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 3D虚拟旅游;PE投资;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B

十召开以后,中央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上升至国家高度,“低碳环保”成为施政重点,经济发展仍需要依托内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完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是市场上一块大蛋糕,当今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怎么去挖掘这块大蛋糕呢?这需要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全面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移动终端、电子商务、新媒体不绝于耳,将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就是分配这块蛋糕的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就有了虚拟旅游的概念,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线上旅游成为可能,此时虚拟旅游应运而生。

一、何为虚拟旅游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在Jaron Lanier提出的“Virtual Reality”概念的基础上,Williams and Hobson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旅游业将步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即虚拟旅游时代。

3D虚拟旅游(Virtual Tourism)的概念正因此而来,国内目前关于虚拟旅游的研究时间较短,发展还不成熟,大家对于虚拟旅游的定义还未形成共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概念范围的界定、基本理念等越来越清晰。其中于萍(2008)年提出虚拟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虚拟旅游指任何以非身临其境的方式获得旅游景点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过程,狭义虚拟旅游则缘于虚拟现实,指以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多种可视化方式,形成逼真的虚拟现实景区,让使用者获得感性、理性等多种有关旅游景点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总结来说,虚拟旅游是区别真实旅游的,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操作者在虚拟的三维立体环境中,体验千里之外真实或超现实风景的一种新型旅游体验方式。

二、3D虚拟旅游的技术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电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开辟了另一维超现实的空间——cyberspace即虚拟空间。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此时网络和旅游契合大众的精神诉求,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而3D虚拟旅游正好结合了网络和旅游,两者是如何实现结合的呢?

3D虚拟旅游主要是因为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3D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而且能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等以虚拟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目前根据这个原理,出现了大量的虚拟现实系统相,如虚拟城市、虚拟交通、虚拟学校、虚拟银行、虚拟商务等。同时也出现很多虚拟技术提供商、3D技术提供商。3D虚拟旅游在实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联合SNS社交(互动、社区、交流)和游戏等功能,使之具有在线交易、拟真商业活动、形象展示和体验营销等功能,增加其商业价值。

另外,目前网络技术正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发展,IP业务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超高速因特网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第二代融合数据、语音和影像的多元Internet网络即将取代第一代Internet单一数据网络,采用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DWDM)的光通信网络技术将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成为可能。新世纪网络的发达使3D虚拟旅游成为可能。加上三维技术在大量的网络游戏和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已趋成熟,如此3D虚拟旅游项目的实施更为可行。

刚不久的Google眼镜令人惊叹,一副眼镜也能实现信息流发送与接收、视频聊天、拍照摄影、音乐播放、Google搜索、地图指路、位置签到等等功能,而苹果公司推出的苹果手表,能进行短信沟通、视频电话、App软件运用等,这些目前尚未普及的新产品,引发了我们对3D虚拟旅游的无限遐想,也许将来只要戴一副眼镜,下载一个3D虚拟旅游的App,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畅游全世界,甚至与全球的人零距离沟通。

三、3D虚拟旅游的市场前景分析

3D虚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究竟是否会被消费者接受,笔者深入各个阶层,通过走访和线上调查,访问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刚入职或开始创业的青年人、办公室白领或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较易理解接受,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汇总分析问卷和线上反馈发现,只有11%的人对3D虚拟旅游比较了解,60%的人只是了解一点,而29%的人表示完全没听过。当问起是否愿意在网上体验3D虚拟旅游时,仅有17%的说不愿意,有31%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尝试,还有52%的人要看情况。而当游完某个景点后,若有遗憾,42%的人表示愿意再去该景区弥补,但52%的人愿意体验3D虚拟旅游、56%的人愿意通过观看该景区的3D视频来弥补遗憾。从中可知,目前对3D虚拟旅游在社会中的普及率还不高,但人们心里对它还是比较认可接受的,并且大多数人愿意去体验虚拟旅游。

综合以上统计分析,3D虚拟旅游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从个人出发,足不出户,饱览群山,这对喜欢旅游但时间不允许的工作一族或经济条件不允许的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赏景观人,博闻强识,遍览人间景色,这是非常美好人们非常愿意参与的事情,但因为时间、空间、经济等原因限制,多数人难以完成旅游计划。而3D虚拟旅游正好可以帮助这群人实现愿望,人们在3D虚拟旅游所打造的虚拟立体环境直接进行旅游体验,不必大费周章费时费力费钱去到实地,同时虚拟效果可以假乱真或身临其境,甚至比真实还更吸引人,另外虚拟旅游还可以设计出过去的场景,让喜欢怀旧的人回到过去,而这是现实旅游无法做到的。基于目前3D虚拟旅游在我国仍为新鲜名词,不为大多数人知晓,同时经济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积累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并且呈现对高质量生活的诉求向旅游体验方面倾斜,此背景催生了3D虚拟旅游,让3D虚拟旅游有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空间。

对企业而言,3D虚拟旅游的兴起,也是宣传营销的创新之地,企业可以在3D虚拟场景或虚拟旅游社区内,宣传自己的产品或品牌,也可以在虚拟社区组织网上漫游体验或网上互动,帮助企业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低成本的扩大品牌辐射范围。

就行业角度来看,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在国内外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据福瑞斯调查表明,去年底全球旅游网上交易共达130亿美元,而且其增长速度高于IT行业。同时,因为旅游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旅游资源负荷过重问题日益凸显,此时融合旅游和软件开发的虚拟旅游项目,正好可以分解现实旅游压力,而且发展此项目契合国家发展需要,同时紧随时代步伐,3D虚拟旅游将在未来几年将得到迅猛发展。

更有甚者,3D虚拟旅游通过B2B、B2C、OTO等模式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建立联系,实现与现实的完美对接,做到超现实的体验,今后除旅游之外的日常生活,都将迎来3D时代!

四、3D虚拟旅游的商业模式

3D虚拟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中存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旅游景区营销。虚拟旅游景观,对当地的景区进行有形展示,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获取旅游信息的平台,另外给旅游风景区一个宣传平台,当然不知名的景区的需求更大。这种商业模式中,虚拟旅游网站向景区收取大量的广告费用,而这也是目前虚拟旅游网站的主要利润点。二是商业广告。虚拟旅游网站也同其他商业网站一样,当知名度较高或注册人数和流量够大时,就可以与除旅游景区之外的其他相关企业接洽,将其商业广告内置,以获取广告收入。三是类网络游戏收入。虚拟旅游可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在游戏环节中通过出售电子货币、虚拟物品等方式来盈利。四是虚拟社区盈利。虚拟旅游网站可衍生打造成以旅游、交友为主题的虚拟社区,社区功能有旅游如真实景区线上体验、虚拟景区线上体验,娱乐如赛车、唱歌、游泳等功能,交友如聊天、寻找沙发、寻找旅伴等功能,可以收取会员费、维护费等。五是旅游收入比例分成。虚拟旅游网站通过旅游信息查询与旅行线路规划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者设计和实施旅游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向景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旅游企业推荐顾客,从而与这些旅游企业对旅游收入进行比例分成而获得收益。六是入场费。虚拟旅游网站可以向长期参与者定期收取会费,并开发出某些只针对会员的高级服务,比如用户将虚拟财富兑换为现实货币的时候,可设定只有会员才能享受这项服务等。

3D虚拟旅游融合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其盈利模式与目前电子商务联系紧密,诸如现在较为成为游戏、社交在线社区。

五、PE投资与3D虚拟旅游公司的联系

3D虚拟旅游行业属于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也是新兴的朝阳信息产业,风险大回报高。而投资于非上市股权的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期限长、金额大,偏好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行业,两者正好互为需求,较为匹配,容易达成合作。PE有效进入后,在资金上给予公司极大支持,同时也帮助公司完善结构管理,为公司提供系统化增值服务。如分众传媒等户外媒体项目在获得PE投资后迅速成长,蒙牛引入外资PE后快速扩张。虚拟旅游公司可借助PE机构所擅长的管理、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帮助公司快速发展和实现标准化、正规化,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虚拟旅游公司可在创业前期做出商业计划,然后寻找合适的PE投资资本,融到创业资金后,开始筹建公司,组建运营团队,开发自己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稳定后,开始拓展其他相关业务和市场,同时进行第二轮融资,提高公司竞争力,调整公司战略,设计产业结构,形成集团化企业,最后借壳上市或者买壳上市,实现公司的股权化运作,保证原始PE投资的股本退出,后面维持公司业务,稳定市场。

六、小结

以上研究分析表明,普通消费者对虚拟旅游的认知度不高,但经过介绍后,消费者比较认可而愿意尝试的心理需求较高,可见3D虚拟旅游对旅游者有实际的需求,潜在庞大的消费群体,商业前景需求巨大,同时虚拟旅游有较清晰而且可行的盈利模式,技术上也有支撑,PE的有效介入可以促使该市场成熟,加速起发展,同时也让投资方尝到虚拟旅游的大蛋糕。

[参 考 文 献]

[1]徐素宁.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3):92-94

[2]王璐.赛博空间技术及其在虚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03(3):278

融媒体盈利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融媒体;传媒;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14-02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具有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必要基础;受众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等要求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原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取其精华、借力发展是必然规律;我国为顺应融媒体的到来而提出“三网融合”的一系列规划是媒介融合重要的政策支撑。

一、媒介融合的几个表现方面

关于产业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博格对于美国机械工业早期流变的研究。他指出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套相同的生产技术[1]。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传媒产业,传统媒体在新技术的介入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诞生了新的媒体,新旧媒体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碰撞、交叉最终走向融合。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

三网融合最终就是使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信息通过不同媒体的传递可以形成联动效应,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而且有效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二)媒介本身的相互融合

这里我们单纯的把媒介看成一种获得信息的工具,也就是终端,那么就存在传统媒介之间的融合、新媒介之间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融合几种形式。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就是在这种融合之下产生的,同时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传媒平台的融合乃至传媒集团的组建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被称为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或模式,这个中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新闻网站组成,这三家媒体同属于Media General公司,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这样,信息在同一个指挥中心就能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1]。传媒集团的组建在近年来并不鲜见,成立于2008年12月25日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就涉及到期刊、图书、网站、电子、音像出版物等多品种,并且积极参与到电视、影视、娱乐行业,各种资源在集团的运作下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融媒体时代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媒介融合给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在量上迅速增长。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即时通信用户数量比2010年增长17.7%,达到4.15亿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达到83.1%,年增长15.4%;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

此外,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络团购等新媒体应用均增长明显,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仍然稳步发展,新媒体成为文化、娱乐型平台[2]。2.新媒体在质上得以突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印证了量变产生质变这一真理。2005年新媒体产值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11.4%,到2006年这个比重增加到26.9%。2010年则增加到了43.1%[3]。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传媒产业结构中的份额越来越多,对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作用。

(二)媒介融合给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版权的争夺。由于三网融合需要三方跨平台的服务,这就需要一套严谨的,并且三方都认可的规则,以此来协调三方的利益。但是,我国在版权方面的立法并未能跟上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再加上一些非法媒体也想在融合中分一杯羹从而以侵权的手法谋取私利等等。因此,版权大战频频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2.信息安全问题被放大。三网融合是电信网、互联网、计算机网在相互作用中功能逐渐趋于一致,它是一只巨大的、无形的、动态的网,所以,在以前相对静态的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在如今则会引起轩然大波,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例如,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隐私泄露、大规模的网络病毒感染、虚假信息的极速蔓延等等安全问题,它们正威胁着我们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3.产业链的发展亟待成熟。内容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对产业链的健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原创资源,优秀的原创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内容提供商处于劣势,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因此作为鼓励原创的资本也会随之减少,使原创作品在质和量上都难以满足当今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新媒体的市场渠道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很多优秀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的销售,不能得到相应的盈利,阻碍了其相关资源顺利的流向下一个环节,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产业链的恶性循环。

(三)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

1.传统媒体可借势加快数字化进新媒体较快的传播速度,以及多种多样的终端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传统媒体可以借助这种优势,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和创新,使得传统媒体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数字化时代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商业模式,使产业链不断的发展壮大,与世界上先进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接轨,争取在融媒时代占据有利的一席之地。2.多元盈利在全媒体时代,可以在与其他的媒体联动中全方位拓宽自身的产业边界。例如,《华尔街日报》 就对其所有新闻报道资源建立数据库,根据读者和客户的需求付费提供某些例如债券、股票等个性化的数据库资料,这样报刊社便由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转变为拥有更多附加值的数据库营销者[4]。

(四)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

1.传统媒体的大量资源被掠夺。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受众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接触到传统媒体从而得到所需信息。但是,新媒体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种局面,受众也能够成为信息的者,并且可以在自由的时间、地点、范围选择个性化的服务,于是新媒体掠夺了它大量的受众。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广告商、客户商也都纷纷转投新媒体的怀抱,甚至许多优秀的人才也会随之流失,传统媒体可谓受到多重打击。2.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受挫。如上面所谈到的,传统媒体大量资源被掠夺,这无疑也将影响到其发行能力。此外,新媒体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为受众搭建了一个自由交流分享的大型平台。这种知识的共享的特性使得大量的受众移步于新媒体,在各种网络上寻找其所需要的信息,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唯一的拥有者,其发行量受到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融媒体背景下媒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媒体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国家应该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其次,我国应该加大版权保护的力度,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媒体的各项举动有法可依。这样许多版权交易的过程的标准就可以依据法律的标准来建立,版权方在维权和法院判决的时候就能够有明确的法律标杆;再次,针对三网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加大对威胁信息安全者的惩罚力度,媒体在遭遇侵权时要擅于利用法律予以严厉的还击。

(二)加强技术的完善和创新

随着三网融合的程度加深,新的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除了基本的身份认证技术、主机加固技术、安全审计技术和检测监控技术的使用,更多先进的、有针对性的技术也应该被引入到传媒行业中来。在融合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技术更应该在推进媒介之间的融合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技术不应该成为制约融合的因素。

(三)整合内容产业

三网融合是电信网、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它意味着内容流向的渠道多元化,受众的范围将扩大。内容生产商应该抓住机遇,从内容的制作开始,严把质量关,生产出优秀的原创新作品,并且努力扩大业务边界,除了版权盈利的同时,不断开发增值服务,增加收入的盈利空间。

(四)新媒体战略

1.延伸传媒产业链。包含产品的制作、加工、出版、、销售等一系列运作,并且最终到达到消费者的手中。媒体应该努力寻求上下游的合作机会,壮大发展产业链。首先,媒体可以向上延伸,也就是进入到内容的策划、创意中来,而不仅仅作为单纯的平台;其次,横向延伸,也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出版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寻求出版内容的最大价值;最后,向下延伸,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在流通领域寻找发展空间。2.提升品牌价值。媒体在作为企业打造自身品牌的工具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包装,这样具有知名度的企业才会成为其忠实客户,从而进入到相互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之中。从受众的体验着手,进行创新,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媒体的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3.有效的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指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通过流动,优化配量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传媒企业可以适时的使用兼并、收购、合作等手段实现资本利益最优化。4.组建大型传媒集团。组建大型传媒集团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了地域性的条块分割给资源流通带来不必要的阻碍,从而造成资源流失。在国外,一些大型传媒集团早已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例如华特迪士尼公司,其业务已经囊括了影视娱乐、主题园度假区、消费品和媒体网络,它成熟的全媒体运作模式可以成为我们组建具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的参考典范。

参考文献:

[1] 邢仔芹.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对传媒业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 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