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民族舞 现代化 发展模式 管理模式
一、前言
民族舞“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民族舞蹈的现代化模式是指民族舞蹈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在现代化环境下得以传播发扬。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民族舞蹈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是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民族舞发展与前瞻性研究,其研究与过去已有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既着力于保留我国民族舞的特点风格与形式,又探求我国民族舞的生存与发展的模式研究。
二、民族舞现代化转型的应用价值
1.对我国民族舞现代化问题进行研究,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时展授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提出“到2020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在对民族舞蹈现代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完成。
2.对我国民族舞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世界化发展进程,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舞蹈在与世界进行交流中,很大程度上列为体育交流的一个内容之一,体育舞蹈是民族舞蹈现代化结合的最重要的形式。因此,对民族舞蹈进行现代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华民族体育的世界化发展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对我国民族舞进行研究,对世界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讲,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也是多样化的。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趋势下,我国灿烂的传统特色文化,也是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是不容忽视的。对我国民族舞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世界传统文化的研究。
4.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和团结。从民族舞的定义中可得知,民族舞蹈是因不同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多引起的,对民族舞进行现代化研究,可以加强各类民族舞蹈的融合,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5.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民族民间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关系和横向融合关系,是该民族的教育手段,具有健身、娱乐和竞技功能。我国民族民间舞,经过改造和完善,使其规范化,则可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受到更多民族和人民的欢迎,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当前我国民族舞的发展模式
在当前的民族舞理论研究中,理论大部分停留在对于民族舞这一传统文化的研究。例如,对其产生因素,区域以及一些产生初始时期的文化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舞蹈也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对于现代化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的理论研究就相对较少。在推广上,力度不够,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文化高速发展,文艺在不断的演变中越来越趋于现代文化,同时传统文化也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中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开发,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解决民族舞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其主要措施应该从模式创新入手。
四、民族舞现代化模式创新
1.区域模式
民族舞产生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一定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产生,因此要解决民族舞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应该从区域模式进行研究。加进区域的交流合作,如“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而这两种舞蹈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区域交流,让不同民族的舞蹈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达到民族交流融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民族团结。
2.特色模式
在民族舞的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将民族舞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但是一定要有对民族舞传统特色精华的继承,即保留民族文化的特色。如山乡风情歌舞《黄河儿女情》,就在吸收山西民间艺术牛皮影戏、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及顿挫有致的线条为舞蹈形态,以强化民族舞的本体特征的同时,大胆吸收了现代舞中的迪斯科、爵士舞的腰跨动作,经过创造性思维的改造、发展,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民舞的风貌,备受观众青睐。
3.项目模式
民族舞的流传不仅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需要与现代的艺术传播方式相结合。民族舞要在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得到认可和广告传播,就得借助于现代的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对民族舞蹈进行现代化的项目经营模式,如可以就民族舞蹈进行系统化的归类,每一个类别、特色、传播领域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等进行规划,促成我国民族舞蹈的传播,发扬广大。
4.混合模式
民族舞蹈与其他现代行业相结合,在传播民族艺术的同时,可以促进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将民族舞作为品牌,代表一定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文化,进而带动该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在现代化的环境下,传统的民族舞蹈应该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入现代元素,其主要目的在于:不仅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要想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中得以生存发扬,就应该从现代的模式进行创新,同时,这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刘丽莉.浅谈民族舞的现代化.戏剧之家,2009,(5).
[2]民族舞蹈研究文集编委会.民族舞蹈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1.
[3]郭晓芳.民族舞与体育舞蹈的比较研究.考试周刊,2008,(34).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传承;发展
一、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有着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资源,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26个民族,在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伴随。作为世界民族舞蹈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传承、保护和合理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民族舞蹈系统的充实与完善;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和发展民族舞蹈有助于各自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具是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真是缩影与写照,是本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真是缩影与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映射出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以自然传承、村落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在村里乡间进行传承,具有一定约定俗成而又自然而然的方式方法,多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比较真实、自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生活方式正在不同程度上悄然发生着变化,这自然对民族舞蹈传统的生存状态有所冲击,随着老艺人的年事已高抑或相继离世,传统少数民族舞蹈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已有的传承模式很难完整地把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存下来,也是其发展与创新的瓶颈。于此,多渠道保存、多层面发展无疑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其中,高等艺术教育无非为其重关键环节与重要手段。云南高等院校开展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艺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其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教育与传播责任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与对话逐渐增多,这其中也包括文化教育上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国际舞蹈教育的发展秉承着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着舞蹈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从目前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理念将继续得到深化与传承。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利用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是顺应时展的体现。
二、简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相关研究
保护和发展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方面,在舞蹈教育中融入本地区原生少数民族舞蹈元素,通过学校舞蹈教育适当传承、保护与发展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是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方艺术院校均相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本土民族舞蹈艺术教育,这无疑为我们探讨学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本土民族舞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实例。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仅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就有达15个。作为这样一个民族舞蹈资源大省,保护、发展和传承云南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其意义尤为重大。本世纪初,云南艺术学院曾金华教授曾对云南高等艺术院校中民族舞蹈教育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处于边缘交叉之境,急需系统化、全面性整理。于此,曾金华教授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观点,如:转变教学理念;建构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等。
三、少数民族舞蹈于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模式
总体来讲,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于云南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模式可以归纳为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展演几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理念
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教育和传承本土民族舞蹈,发展本土民族舞蹈教育理念。即: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
2.教学活动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以行之有效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并注重舞蹈背后更大的民族文化方面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使学生全面、系统、综合地体味和感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3.教学成果展演
通过教学成果展演的方式不仅使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同时也宣传发展了少数民族舞蹈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使民族舞蹈文化在资源共享中的到发展和提高。
四、小结
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院校中的传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充分扩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与传承途径,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均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前沿
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催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思路以及创作形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舞蹈艺术的创作都是以时代背景为创作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从而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我国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对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可以为以后的创作方向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一、建国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
建国以后我国的各项生产逐渐恢复,人民的生活开始稳定,为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建国后人们的心情比较激动,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下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那个时代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表达的思想比较明确,并且开始研究舞蹈结构和人物形象设计,能够更加充分的表达出舞蹈中的情节,善于使用质朴和自然的动作,创作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生活和实践。那时的舞蹈编导大多是演员出身,对舞蹈创作充满了热情,所以为了体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会深入少数民族内部去体会生活,尊重民族本身的舞蹈传统,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在舞蹈创作中充满了真情实感,这是对生活的真实演绎,所以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舞蹈作品。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发轫期,在几位海外归国舞蹈前辈们的努力之下,一直沉默于边疆、边远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激活了,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表演舞台。不过,这时期的少数民族舞蹈还处在原始的收集整理阶段,舞蹈风格简单朴素。海外回国的舞蹈前辈们借用西方现代舞创作思维,努力运用风格化的民族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气质与精神。自此之后的60多年的发展变迁中,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发生了极大的结构性转变。
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复兴
十年,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是灾难性的时期,也是舞蹈创作最为低迷的时期。在结束之后,我国政府对于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决策,对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天地,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也进入了全面复兴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主要是反映“四个现代化”,充分的展现出民族精神面貌以及各自的特色,表现形式比较新颖,在创作样式多样化,主要突显了人民性、教育性、娱乐性,舞蹈编导为了创作,会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挖掘,在确定主题之后,会运用风格化的方式表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这段时期,我国舞蹈艺术工作者非常注重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抢救和继承,开始对边缘化的舞蹈进行重新整理和传承,在舞蹈题材上进行拓展,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通过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拯救了一大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我国未来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开始注重理性主导,肯定现代性,积极为社会变革服务。但不足的是缺乏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使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现代性肢解得面目皆非,不能够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舞蹈审美的现代性,进而限制了它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多元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进入了理性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歌舞创作出现了规模化、结构化、风格化、技术化等特征,舞台艺术表现更加精美,带有情节和色彩的作品增多。此外,还出现了新的创作体裁,如舞蹈诗、大型歌舞等。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从复兴走向繁荣,它以参与民族的广泛性、作品题材的丰富性、作品内容的时代性、作品体裁的创新性而构成这一阶段的民族舞蹈的创作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有《春香传》、《阿诗玛》、《森吉德玛》等,是中国少数民族歌舞从抒情歌舞向剧情歌舞迈进的时期。民族剧情歌舞的大量出现,表明从这时期起我国已有了一批能够驾驭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舞蹈编导。同时,舞剧创作已引起了艺术市场管理者们的关注,有些舞蹈艺术家们将舞蹈创作与艺术生产等同看待,认为舞蹈也包括系列程序,如动机、艺术构思、作品完成、作品宣传、作品演出等,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生产流程和相应的规则。舞蹈编导的艺术修养、主创意识、本体意识、个性自觉、风格重构等都能影响作品的品质。
21世纪,网络技术全球化、动漫技术兴趣化、多媒体技术普及化,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创作也受其影响。这时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出现了两种状态:即一种以多媒体技术和西方现代舞创作技术来重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传统与现代融合。另一种将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歌舞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相结合而打造的典范性作品。这类山水旅游类的民族歌舞艺术家往往由电影界、舞蹈界等大腕级人物担纲,这类创作讲究大规模、大场面、大制作、作品往往呈现大气派。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充满了商业营销气息,好看好玩,但已失去了纯真与质朴。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充分的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了解,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故事情节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述下,能够展现出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到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约束,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方式的研究,能够深刻的领悟到舞蹈创作的内涵,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未来创作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文化功能 方法 特点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慢慢沉淀和积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舞蹈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舞蹈所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象征。受国情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市场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发掘,从而发挥其潜能。
一、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状况而言,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舞蹈的价值和功能被人们所低估。最初,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文化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舞蹈仅仅是为创作和教育需要而开展。直到21世纪才进入以保护、传承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跃进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全球化的到来、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外,也开始重视和普及舞蹈教育,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被逐渐确立起来。少数民族舞蹈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这类舞蹈没有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各民族的新生活,其教育和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对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又要反映当代生活。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
(一)具有群众性、娱乐性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而存在,作为对人类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形式,它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舞蹈经过长久的沉淀和积累,已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的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在民族节日、婚庆、祭祀等活动中,人们赖以民族舞蹈而表达情感,并在跳舞中陶冶情操、传播文化。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地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之一。
(二)具有丰富的感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由自娱向娱人过渡,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长期保存下来。少数民族集聚地,有特定的场地供特定节庆活动欢乐、舞蹈,男女老少在跳舞中抒怀。他们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风格特色在舞蹈中都有体现。比如蒙古舞蹈的豪迈和激情,反映了他们在大草原生活的状态;傣族舞蹈的温柔和柔美,也是其生活状态的反映。正是因为舞蹈是民族生活、情感多方面的体现,使它得以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
(三)体现本民族特色
各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服饰、语言及生活观念、风俗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生活在大西北的裕固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从事牧业生产,因而其舞蹈反映了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彝族火把节,人们要围着篝火跳《打歌》;傣族泼水节,人们要跳《嘎光》、《象脚鼓舞》。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舞蹈与该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相融的。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人民无意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任务。专业化、正规化的民族舞蹈研究、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民族舞蹈文化走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使少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有效地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各少数民族舞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文化传承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赖以其独特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通过民族舞蹈来表现民族迁徙史,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等等,以此抒感,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这些舞蹈所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下去。
(二)文化积淀功能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沉淀了独具一格的文化风韵和特点,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融,同时又强调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将少数民族舞蹈纳入民族舞蹈体系,给予其主体的地位,重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积淀,是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必经之路。
(三)文化交流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提倡的“软实力”,就包括以文化为主导的“软实力”。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以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促进中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如驰名中外、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上,促成唐代舞蹈达到辉煌的高峰。印度舞蹈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交流而传播开来的,如《天竺乐》至今在我国广为流传。
(四)文化创新功能
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云南印象》红遍全国,正因为编者杨丽萍大胆地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才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的最大成功就是创新,创新使大家了解云南的文化,从而传播了云南文化。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当今社会,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存和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目前,传统舞蹈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更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的责任确实重大,但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这创新的根本是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四、创作优秀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切理论必须要回到实践当中。要创作出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掌握关于舞蹈的发展历史、内涵、类型等基础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作。由于牵涉到民族的文化特性、风俗习惯、民俗民情,创作者必须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例如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者,要么就是该少数民族的人,要么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
(二)创新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我国的舞蹈资源十分丰富,还有一些舞蹈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被发掘出来,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挖掘的舞蹈文化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不能损害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地发挥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创作也一样,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如《云南映象》,它表现的只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它的演员是土生土长的,舞者70%来自云南的各个村寨,正因为杨丽萍用了创新性的现代手法才使得古老的东西栩栩如生。
(三)提高创作者个人素质的方法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也积累了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经典舞蹈。《雀之灵》、《云南印象》、《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红色娘子军》……这些作品无不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铸就。目前,好的舞蹈作品稀缺,这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是重要原因。政府提倡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多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既要深刻反映各民族的新生活,又要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这些无不要求创作者极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并充分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如上所述,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水平、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焕然一新。少数民族舞蹈承担着传递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将历经多重的淘洗,以崭新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四川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资华筠.中国舞蹈[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4、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5、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贾建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启示[J].舞蹈,2005,(4)
8、罗辛.对民间舞发展道路的思考[J].舞蹈,2004(1) .
1.1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展现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都是现代一些舞蹈难以比拟的,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能够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因为其展现的文化价值,民族舞蹈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还极富内涵,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民族文化的性格。
1.2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民族舞蹈经过现代元素的渗透,也逐渐走向现代化,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舞蹈体现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贵州的民族舞蹈《山那边》,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从音响效果、舞台布景上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加之舞者精湛的表演,将贵州民族民族文化的根深、神妙展现无遗。舞蹈一开始演奏幽幻的乐声,当音乐停顿的那一霎那黑布遮面的舞者悄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一场盛大庄严的活动即将开始,舞蹈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
2、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2.1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着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这些民族舞蹈都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与事迹,通过舞台效果烘托,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英雄斗志,激励人们勇于与不公平现象做斗争,敢于反抗封建黑暗统治,鼓舞人们善于与外来侵略者作斗争。
2.2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着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3、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3.1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3.2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民族舞蹈、学习民族舞蹈,了解具有民族风情、民族风俗的民族舞蹈,精神可以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释放,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比如藏族的民族舞蹈《锅庄》,将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的工作中缓解下来,转向一种娱乐性的或者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或者是对爱情的表达等内容上,以一种舒缓的音乐配合肆意的舞姿,不仅可以让学舞者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还可以从中收获到快乐。
4、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一国的国际地位做出重要贡献,文化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民族舞蹈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 蕴,还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通过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插秧情景,表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的精神面貌。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门的打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我国开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民族舞蹈在其中具有重要部分,通过为外来的贵宾表演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也使外来贵宾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我国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歌节,如广西民歌节、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国际化的节目,通过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还将中华民族舞蹈推向世界市场。我国更有许多的节目与歌舞团走向世界,如同一首歌、东方艺术团等,在世界各国开展巡回演出,为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舞蹈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
5、结语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更多的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丰富民族文化。民族舞蹈在现代价值上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与国家价值,充分利用与发挥民族舞的现代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 [J]. 艺术教育, 2011(02)
[2] 宋晓敏.试论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及其欣赏艺术 [J]. 作家, 2012(04)
[3] 赵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间舞蹈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4] 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1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展现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都是现代一些舞蹈难以比拟的,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能够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因为其展现的文化价值,民族舞蹈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还极富内涵,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民族文化的性格。
1.2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民族舞蹈经过现代元素的渗透,也逐渐走向现代化,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舞蹈体现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贵州的民族舞蹈《山那边》,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从音响效果、舞台布景上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加之舞者精湛的表演,将贵州民族民族文化的根深、神妙展现无遗。舞蹈一开始演奏幽幻的乐声,当音乐停顿的那一霎那黑布遮面的舞者悄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一场盛大庄严的活动即将开始,舞蹈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
2、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2.1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着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这些民族舞蹈都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与事迹,通过舞台效果烘托,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英雄斗志,激励人们勇于与不公平现象做斗争,敢于反抗封建黑暗统治,鼓舞人们善于与外来侵略者作斗争。
2.2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着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3、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3.1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3.2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民族舞蹈、学习民族舞蹈,了解具有民族风情、民族风俗的民族舞蹈,精神可以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释放,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比如藏族的民族舞蹈《锅庄》,将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的工作中缓解下来,转向一种娱乐性的或者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或者是对爱情的表达等内容上,以一种舒缓的音乐配合肆意的舞姿,不仅可以让学舞者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还可以从中收获到快乐。
4、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一国的国际地位做出重要贡献,文化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民族舞蹈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通过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插秧情景,表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的精神面貌。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门的打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我国开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民族舞蹈在其中具有重要部分,通过为外来的贵宾表演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也使外来贵宾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我国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歌节,如广西民歌节、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国际化的节目,通过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还将中华民族舞蹈推向世界市场。我国更有许多的节目与歌舞团走向世界,如同一首歌、东方艺术团等,在世界各国开展巡回演出,为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舞蹈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
5、结语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更多的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丰富民族文化。民族舞蹈在现代价值上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与国家价值,充分利用与发挥民族舞的现代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 [J]. 艺术教育, 2011(02)
[2] 宋晓敏.试论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及其欣赏艺术 [J]. 作家, 2012(04)
[3] 赵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间舞蹈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4] 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民族舞蹈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开发已成为受到各界关注的、具有国际意义、学术地位与艺术价值的热门话题。作为濒危文化的民族舞蹈,如今已被列入国家乃至国际的保护范围,不少学者、艺术家将民族舞蹈视为“活的文物”“人类活态文化财产”,主张对其深入发掘、抢救并保护。在影视作品中增加民族舞蹈的元素,不仅可以帮助其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也可以为电影画面增加生动性和丰富性。民族舞蹈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展示,印度的宝莱坞电影甚至将其作为文化传播的人重要符号。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美人通常都是能歌善舞的,舞蹈为女性平添了一份柔和与美丽。因为舞蹈的视觉观赏效果极好,许多影片把它作为塑造女性形象的重要手段。
民族性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好名片,例如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都是展示了非常传统的中国韵味。民族舞蹈也是体现中国元素的重要方式,《十面埋伏》中章子怡的水袖舞便是很好的例证。水袖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和水袖融在一起,其柔美飘逸的舞姿,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云流水”的美感。水袖舞的片段成为整个电影中的经典片段。《佳人曲》是章子怡饰演的小妹为金捕头所作之舞,柔软的身段,灵动的舞姿,独特的气质……融合在一起,在这段舞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舞蹈的唱词中一样“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这段舞蹈也为后面的故事打下一个伏笔,展开了小妹和金捕头的爱恨情仇。
越来越多的民族舞蹈作为“民间艺术”确实己经走向世界。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否也导致了民族舞蹈日益舞台化或本质化的过程呢?有些舞编和评论家长期致力学院式的专业领域,会产生对民间舞蹈概念的凝化或刻板化,导致对民间舞蹈的误解和偏狭理解;同时,抱有偏狭舞蹈概念的专家们总是不甘寂寞,超越自己的领域,对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和广场上专业民间艺人的舞蹈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或提出改编意见。这就导致了一种矛盾现象:舞蹈家个人创作意识愈强,离民间舞本源就愈远;评论家愈赞赏,群众及民间舞艺人愈摇头。这是因为专业人士忽视了这样一个存在,在审美的生态中,人们需要现代剧场中雅化的民间舞,也需要广场式民间舞的豪爽和粗俗;创作观赏和原创参与是两种合理的审美需求。吕艺生由此呼吁:“请诸神归位。”[1]
明文军对此有所回应。他扩展吕艺生的“两类三层论”,提出“三分法”,试寻找“学院派民间舞”存在于舞台的学术与社会价值所在。“三分法”要点如下:第一分是独立性,较完整的表现原“区域”“广场”之独立风格的民间舞样式;第二分是共同性,亦即“代表性”,“扬弃”后“提升”,实现对民族精神风貌、情绪情感、审美风格等共同性“抽取化”的表现;第三分是个体性,指舞蹈艺术家的个体创造性,是当代创作个性追求的一种必然趋势,体现传统为当今时代服务的一种必然的重合,也引起大量对中国民间舞的纷争。明文军看到,经典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绝大部分都属于“第二分”的范畴,即呈现某类情趣与特定风格的“加工型”表演性作品。例如杨丽萍的《雀之灵》,按说其“创作性”已经极为明显,可是由于其浓郁的民族韵味,人们还是喜欢将之归在“第二分”。这就是所谓“学院派民间舞”存在于舞台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因为“第一分”是坚持与扬弃的源泉,是舞台呈现的主要参照,是基础工程,而“第三分”那势必将民间舞引人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窄胡同;由此,坚持、巩固、发展“第二分”,正是有效保护“第一分”,适时孕育“第三分”的三全之策”。[2]
二、 传统与现代之名下的民族舞蹈
明文军在为舞台化的民族舞蹈正名时提出疑惑,“为什么已成传统的‘扬弃’可以得到认同,而我们的‘多元’探寻却难有可以观察的空间?”[3]更有一些学者嘲笑民俗学宣称的传统正在消逝这一说法――民俗学研究要做的就是在完全消失之前观察并记录它们――因为民俗学家已经在超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使用同样的理由。舞蹈不仅仅是舞台艺术,同样是电影艺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伴随着电影的输出,各国的民族舞蹈也在向世界进行传播。例如俄罗斯的电影中常常出现芭蕾的元素,美国的青春电影里总不会少了街舞,宝莱坞的电影更是不会缺少印度特色舞蹈。中国电影的发展呢?在争论对民族舞蹈的保护或侵入时,也需要将舞蹈与现在的文化产业进行更恰当的融合。
古装戏一直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类型的影视作品为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古装戏充满时代感的环境和多样性的服装可以恰当地传递出中国民族舞蹈的气质。在民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中,既需要专业化的继承,同时也需要广泛化、大众化的传播,以避免民族舞蹈在传承过程中进入曲高和寡的死胡同。
现代性和传统,不是简单的描述性术语,而是具有比较性和可估性的多元文化视角。有时传统具有积极或消极价值,这取决于一个人以积极或消极的眼光看待当代社会和文化;若现代性被看做即将流逝的东西,那么传统就是被歌颂和敬重的,若现代性是事物所蕴含的东西,那么传统就是桎梏,社会需要从中被释放。民族舞蹈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展的道路,对待传统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有一段舞蹈《仙人指路》。这段舞蹈将中国的水袖和鼓舞融合在一起,用水袖来击打大鼓,既展现了水袖舞的力量和飘逸,又凸显了大鼓舞的节奏和韵律。这段舞也为誉为经典,在后来的舞蹈表演中,许多人也将大鼓和水袖结合在了一起。水袖的修长、柔美创造出多面的造型变幻也展现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段舞蹈展现出了刘捕头和小妹的情感纠葛。刘捕头的石头打到哪个鼓,小妹的水袖也跟着打到那个鼓。这仿佛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相互的试探,两人相互欣赏却又对彼此有所怀疑。但这实际上却是两人的表演,刘捕头和小妹早已相识,《仙人指路》仿佛是两人心照不宣的暗号。在外人看来,是刘捕头在刁难小妹,而对于两人来说,这就像是见面的问候。这时《仙人指路》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刘捕头和小妹在这段舞蹈中彼此诉说着思念、爱恋和重逢的喜悦。刘捕头和小妹都是卧底,两人虽然相爱但是不得不扮成敌人,共同演一出戏,舞蹈作为两人真正情感交流的平台再合适不过了。
民族舞蹈研究者历来关注怎么用“过去”提升和活跃一个没有活力的现在,经常界定、描述并尝试去保护传统民族舞蹈。然而传统的相关研究不是只能在与其相关的现代性中完成,也不需要对过去或现在的价值作出一定的解释;作为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传统可以保持价值中立,我们可以调查文化的连续性如何被创建和干扰,不管延续或转换是趋好还是趋坏。
郑杭生从“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视角来看待和解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所谓“现代的成长”是指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而所谓“传统的被发明”,是指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中又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传统、新传统和更新的传统。这两者合在一起,也就是现代性的基本含义:所谓现代性,就是“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实质上就是‘现代’的另一面,是对 ‘现代’更为深刻的表达和揭示”。[4]
爱略特・奥林认为,即使在宣称传统处于中心地位的民俗学研究中,传统也并没有被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民俗学研究的不是传统,而是传统事象。这些传统事象被认为是表达式,即作为个人和群体的一种象征符号。在这里,传统更多的是代表善和美而存活于现代世界中,它涉及口述或手工,被面对面地传承,并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自然美感。但是,即使民俗学是建立在对现代性带来的损失的关注之上,它也可以定义其本身,而不需要享有口头和道德层面的特权,也不必假设将其研究必须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批判。[5]
也就是说,“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实质上是有机统一的,传统即是“活着的过去”,也是现在与未来,民族舞蹈无需视“传统”为评价标杆或道德上的圭臬。在民族舞蹈的“传统与现代”讨论中,传统可以保持价值中立,被看成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惯性赐予,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过去的产物,从而实质性地讨论文化的连续性及其如何被创建和干扰。
三、 民族舞蹈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回归
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是:基本依靠口头和面对面传承方式延续传统的那些团体正在消失或迅速改变。在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西方化的进程中,民族舞蹈以保护与传承的口号脱离了生活,被艺术化,与民族―国家主义、专业系统结构化和大规模生产有了联系,由国家主流话语所表述,被知识分子再造出来实现“传统的复兴”;然而这个过程中,舞者的主体性身份却在不断降低,民间传统文化逐渐进入被驱逐和被边缘化的流散状态。
明文军发现,当民间舞的艺术成分逐层提高,民间舞舞者的主体身份却逐层降低。与此同时发生的,还有民间舞原有若干传统属性的大面积流失,而其中最最不能被泯灭的,恰恰是“以人为本”――以每一位民间舞活动的参与者为本――的民间舞精神物质![6]一切回忆、保护大多是权力官方的记录,这些记录就是“历史”。沦为濒危文化的民俗艺术,今天被列入国家乃至国际的保护范围,但对民俗艺术的保护是否应该首先涉及到对这种民俗艺术实践者们的关注,村落里的文化弱势群体是否也应该享有话语的平等权,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感受是否能被体察和被尊重,他们能否摆脱客体的、被表述的地位?
这里再次涉及传统作为“活着的过去”与“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传统作为现代的另一面,是活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它不仅是产物也是过程,正是过程创造了产物。什么传统的过程?即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文化生产”作为“观念,意义或者意识的社会生产”之意,以雷蒙・威廉斯1961年出版的《漫长的革命》为早期代表。1978年英国社会学会的年会主题是“文化”,学者们强调文化应当被视为生产意义的社会和历史过程。从“文化生产”又发展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把“再生产”一词从经济领域运用到文化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贡献,他们使用文化再生产表示国家支持的文化制度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
关键词:民族舞蹈;创作;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07-0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56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而且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很好的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底蕴。要想更好的完成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就必须从民族文化的根本入手,深入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特点,掌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会针对民间舞蹈文化创作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给予介绍。
一、我国民族舞蹈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现状
一个民族的舞蹈应该包含有传统的以及继承而来的、民间的、由艺术家创造三个部分,这三者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的多维结构。与传统的、民间的舞蹈相比,如今的“民族舞蹈”在包含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时代审美的特征和时代精神特征,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社会的社会风俗,而且还可以代表本民族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中西舞蹈文化以及国内舞蹈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继承与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舞蹈表现手法和表现样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在继承过程中有发展,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去借鉴。但是,我国民间舞蹈作品中优秀的作品比较少,而且舞蹈作品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风格,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民族舞蹈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壮大。但是20世纪初,中国把主要的时间放在了社会革命中,想要从西方的思想中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舞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国学,但是仅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其一直处于“大面积”淡化和削弱的状态,从而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薄弱后遗症,而且在短时间内是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与其它传统文化相比,民族舞蹈的一些编舞者综合素质比较低,缺乏扎实、丰富的文化底蕴,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的传统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让一些缺乏基础知识的人去创作相应的东西,其创作出来的东西又怎能让我们满意的。因此,民间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逐渐成为困扰舞蹈创作者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如今的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之情严重影响民间舞蹈的创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市场化运作,从而促使更多的人产生一种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情,使大多数人在名利的驱动下去寻求一种舞蹈创作的捷径,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淡化和蔑视之情,这种脱离民族文化根基的舞蹈创作是不可能真正体现当时民族文化的。这些人还经常将那些国内外民族的舞蹈元素不假思索、不遵循规律的强加到自己的舞蹈创作之中,导致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例如,将傣族舞蹈中那些端庄、文雅的妇女通过肚皮舞的摆动形式来体现出来,这样做过多的强调了摇摆过程中呈现出妖媚的扭胯,严重忽视了傣族的文雅、纯静、沉稳的形象,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被破坏。
二、加强保护、挖掘力度是实现民族舞蹈继承与创新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民族舞蹈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继承与创新,要想更好的实现民族舞蹈的创新,就必须从意识上、思想上去挖掘和保护我国的民间文化。民族舞蹈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即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
(一)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就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生存、生产、生活和生育等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之下形成的。民族舞蹈中所具备的民族性是民族舞蹈得以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思想很好的表现与凝聚。作为民族舞蹈的创作者要全面的把握住一个民族所具备的精神、感情和气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民族舞蹈来反映各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另外,强调舞蹈创作的民族性要求舞蹈创作人员在进行创作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把握好民族舞蹈创作中所特有的名族风格,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夸大或强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图1就是对舞蹈民族性的很好栓释。
(二)继承性
要想创新就必须先继承已有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所谓继承性,一是要有耐心去感悟和体会不同民族舞蹈创作背后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标准等。每一个民族都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因子,作为舞蹈创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解开各个民族的文化因子才能更好的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谈得上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与创新,这些才是本段所讲的继承性特点。民族舞蹈有了继承性这个基石,才能创作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才能实现舞蹈艺术的创新。通过继承性才能保证民族舞蹈继承与创新过程中光彩夺目,才能更好的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
(三)时代性
我国各个民族中存在的舞蹈都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创新和演化而成的,这样的民族舞蹈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时代性,是对过去某个时代特征的反映。然而,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对舞蹈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想要原封不动的、简单化的将各个民族的舞蹈搬到现在的舞台之上显然是不可能的。民族舞蹈在我国经济基础中属于上层建筑,如果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更不能满足人们对舞蹈文化的需求。民族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就是为了保证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符合当时的社会和时展潮流。舞蹈创作者只有不畏艰辛深入到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各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才能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图2体现了民族舞蹈的时代性。
三、创新是民族舞蹈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必然要求
世界上的所有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并且稳定性是相应的,变异性却是永恒的。民族舞蹈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创新,才能保证各个民族的舞蹈在世界舞台上光照千秋、大放异彩。人类文明也是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创新的,世界各国民族舞蹈的创新经验告知我们,在时代性、民族性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不读的创新才能形成新的文化作品,才能提高民族舞蹈文化的品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潮流。大多数反映新生活、新面貌的民族舞蹈节目,不断丰富了当时的舞台,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尽可能的满足了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是民族舞蹈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舞蹈的创作都是在丰富的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光凭想象是不可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舞蹈作品。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和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族舞蹈得到复兴,并且一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舞蹈重新搬上了舞台。在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证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而且还要更好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
参考文献:
[1]扎西江措.当代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2,2(0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