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规划的本质

城市规划的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城市化;关系;措施

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领域开发建设迅猛开展,房地产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推动力。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建设的前进,同时也可以改善城市居住生活质量,对于保障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与城市规划由于理念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与城市规划出现较多的矛盾,进而难以形成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制约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必须协调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实现房地产开发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1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依据作为基础,对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功能作出合理的筹划安排。城市规划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属于中远期规划管理,是综合分析了国家城市建设政策、城市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所做出的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指导性强。

(2)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城市本质属性、城市不同时期的规模、城市的用地布局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

(3)城市规划统筹分析了城市建设经济、生态环境以及文化要求,具有覆盖面广,管理对象丰富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与有效落实,能够大幅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水平。

房地产开发建设则是至房地产开发企业出于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在遵循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使用并将房地产产品销售获利的经营活动,属于一种开发建设行为,也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执行措施。

1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

1.1城市规划对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1)房地产开发项目收到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与节制。房地产项目开发实质就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建设,而土地资源的建设使用则需要受到城市规划部门的综合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作为一种商业经济活动,部分开发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城市建设的全局要求,导致建筑密度以及绿地面积等硬性指标违规。而城市规划则通过明确的条文及要求,对房地产的各种开发建设项目进行规范与约束。

(2)房地产建设项目的整体效益受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较强。城市规划管理是影响到房地产项目开发效益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对土地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具有不同功能的土地以及不同规划布局的土地,其价格差别较大,因而可以通过城市规划的总体调节,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效益。

(3)城市规划管理对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是对城市一段时期的整体建设的规划指导,城市规划方案都是结合城市结构特点、经济布局以及地理条件等综合分析考虑后的规划,因而具有前瞻作用,能够为下一步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1.2房地产开发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1)房地产开发建设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房地产的建设开发会遵循城市规划建设逐步开展,进而作为组成元素对城市的整体用地、产业布局、住宅布局等形成调整,确保城市规划目标得以实现。

(2)房地产开发建设可以确保城市规划用地合理布局。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用地通常情况下是对土地进行有偿的利用,因而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房地产开发商会合理的安排用地结构,通过综合开发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而作为反馈作用促进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土地管理的科学性。

(3)房地产开发建设可以改变城市结构。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能够对城市形成结构重建或者是区域拓展的作用,进而对城市的用地分布以及产业分布进行重组,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平衡,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2房地产开发建设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原因分析

现阶段房地产开发建设与城市规划管理仍然存在较多不协调的方面,这对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是十分不利的,综合分析导致两者难以协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房地产建设对有限土地过度开发。为了提高整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部分房地产商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住宅容积率、建筑密度以及绿地面积等基本指标得不到实现,造成居住环境质量下降,违背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初衷。

(2)城市规划管理力度薄弱,导致部分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具有随意性。房地产项目开发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展的,然而一些地区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对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指导性不强,因而用地开发过于随意,没有形成规范化、合理化的布局。

(3)对于与房地产开发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中,注重建筑设施的建设而对于配套使用的绿化、道路等其他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了项目开发整体质量,对于进一步的城市规划管理十分不利。

3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协调管理方式

(1)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为房地产开发建设指明大方向。为了协调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划法律,结合城市的实际特点,并考虑中远期要求,制定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总体规划,进而形成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整体制约与规范。其次,总体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配套附属设施等多方面的要求,确保整体规划的全面合理与切实可行。

(2)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要遵循诚实整体规划目标。在房地产项目建设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短视建设。在对住宅小区的设计、建筑物的样式风格、环境设施的改造等方面,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注意与城市的规划要求、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的文化特色要求相适应。

(3)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必须注重可持续性。可持续行驶进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建设能够长远发展的必然条件。实现两者的可持续性,必须充分理解城市以及区域规划的本质要求,并在具体落实措施上,注重长远可持续要求,将近期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与远期的城市规划目标一致化。

(4)不断补充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理论以及制定方法。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房地产开发所面的市场条件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城市规划的管理上,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可变因素,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工作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以便于能够为房地产开发建设提供作为科学合理的指导,确保城市规划能够为下一步的城市建设提供作为合理的布局基础。

结语

从本质上讲,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全局的指导,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则是对城市规划具体的执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必须注重对城市规划以及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协调管理,明确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本质联系。在进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上,确保两者之间形成一致的建设目标,从而实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优化与前进。

参考文献:

[1]朱海威.李拂尘.任皓敏.李佩源.纳颖杰 城市拆迁谈判问题的经济分析 [期刊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规划;城市;整合性;思维;理念;可持续发展

0.引言

当前,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在开拓市场、推进工业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三和第三产业的五分之四都来自城市。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使得城市建设出现一定程度的无序化,也给城市带来诸如建筑密度过大、交通拥挤、公共设施建设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解决和应对这些由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城市发展进程与市民的精神文明、社会文明需求相一致,因而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经常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城市规划思维

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方法,做出的消除客体影响的行为。当发现城市发展所衍生出的不良后果和问题之后,城市规划工作者该如何寻找解决方法来消除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其所处的窘境;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去展望未来社会景象,这就是对城市规划思维的深度探讨和挖掘。

城市规划思维是城市规划工作者操作规划成果的思考过程。因此,这个思考过程必须旨在解决问题,必须迎合规划工作的特点,必须实事求是,必须是理性和感性项目结合的双性思维方式。

1.1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未来,生态思维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而首当其冲的还是城市这个“龙头”(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所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应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品味。要让人们认识到,不仅要有发展的观念,还要有保护的观念。生态思维的建立并落实到空间上,这将使城市规划工作意义增强。

1.2城市规划的社会思维

城市规划的社会功能包括:城市社会隔离与整合、社区管理和建设、城市的更新与管治。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评价和综合各功能的作用、要求和实施方式便成为重要工作,也是规划师进行取舍的关键。

1.2.1社会隔离与整合

城市的整合是指将城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在一起,使之一体化。规划工作者必须从制度性、功能性及认同性三方面进行考虑,以城市社会整合作为宏观切入点;必须运用国家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条理化梳理,使其纳入统一控制的轨道;必须通过社会化的学习过程,让人们在互动过程中统一思想,达到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协调一致。

城市规划隔离主要指居住隔离,对于城市中不同的人群,应该居住在不同层次的城市社区中,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特点。经过调查证明:城市中不同的群体,他们有各自的价值取向、目标、利益和行为方式,但这其中存在很多矛盾。所以,规划就要根据不同的阶层和社区利益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提供多种选择可能,为各阶层和社区的和谐发展服务。

1.2.2社区管理和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指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来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发展社区事业。规划工作者应该把社区当做一个有机整体,对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不断优化其内部运营机制,让社区资源、人力、社区成员的自治与互助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1.2.3城市的更新与管治

城市更新包括:城市开发、旧区改造、旧区更新、旧城整治等方面;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规划更新观念的转变,目标单一、观念狭隘的规划思路逐渐退化。同时,城市更新也不可能只向物质方面转变,它必须含盖最为广泛的社会改良和经济复兴方案。

在我国探讨城市管治的意义在于:在传统纵向政府单元管理与分散的个体价值取向之间求得平衡,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复杂的调和过程,也充分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所要秉承的理念

如果说研究城市规划的思维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研究城市规划的理念便是考虑采用的方法能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种理念反过来又指导着规划工作者制定方案和政策的思路。也可以把城市规划理念理解为一种意识,只有意识到了,才能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2.1可持续发展理念

首先,要明确城市的战略目标。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定位和战略目标,只有战略目标明确之后,城市规划才能有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方向,才能在城市载体和物质空间上相应的做出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安排。

其次,要有更高的参照系和坐标系,坚持高标准、高规格规划。城市的定位决定城市的规划;同样,城市的规划也决定着城市的地位。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纵向比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横向与国外许多著名城市相比,在城市布局、交通设计、市政设施、城市环境等方面仍显落后。其原因就是城市规划的参照标准仅仅放在纵向历史上,没有把眼光放在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因此,城市规划要确定更高的参照系和坐标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全局思维、开放思维来指导规划工作。

2.2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在新的阶段,规划工作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中心。

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集聚和扩大当地优势、倡导城市特色与魅力,坚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仅反映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也反映在对城市文化的尊重、保护和挖掘上,对城市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城市特色的彰显更是规划关注的重点,是城市规划关注的目标。

3.结语

为了达到合理的城市布局、美好的城市环境、完善的城市功能、畅通的城市交通等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工作必须不断更新,并保持一定的超前性。然而,理念决定具体的工作、行动和方案,欲使城市规划满足现实的需求,除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在主观方面也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城市规划工作求真、理性、务实和不断与时俱进的本质,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陈为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2004,(6).

[2]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J].城市规划学刊,2005,(1).

[3]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主义; 城市规划; 哲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aozi's naturalism core thought with naturalism of Emile Zola, thought“the public participates ”and“the counter- plan” the thought now the urban planning has the certain instructionsignificance regarding us.

Key words: naturalism, urban planning,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55-03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简介:李铌,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段宁,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研究生

自然主义这个名词,原系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哲学词语,后来转用于文学艺术。《辞海》认为自然主义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和思潮。它作为一种创作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忽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概括和现实的本质方面,甚至歪曲生活。这种解释显然带有浓厚的偏见色彩,而且这种解释也只说明了自然主义在文学中的含义,而并没解释自然主义哲学含义。哲学上的自然主义应属于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支配作用。

我认为自然主义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一,就是从世界观的层面上去理解它,这种自然主义世界观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时期就产生了――易学和道学就是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在这方面,我觉得老子的自然主义很有代表性;其二,就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它,在这方面,是以左拉的自然主义为代表,他强调作家在观察生活时,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他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明一切。

1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对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典哲学洋溢着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老子所说的人、地、天、道这四大,是老子关于世界存在的划分。老子所说的人、地、天是世界实体存在,而道是虚体的存在。什么是道?道是人们对于世界运动的一些规律和法则,显然道是作用在人的头脑之中的思维一类的东西。在老子那里,尽管道是先天地而生,但是道也是与天地一样是物质,在其本质上与天地万物没有什么两样。这是老子自然主义世界观对于世界存在的基本表述。我们的世界不管是如何广阔和渺小都是物质的。实体的物体是物质,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的准则,道和法这些虚体的东西也都是物质。人类的思维既然是属于自然,就必须遵循严格的自然规律。

老子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在人与自然中间,有必要确定一种伦理关系,即为了人类长远的生存利益,应当保护生态自然,人类相对宇宙、相对于自然来说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当中必须遵从自然世界的规律,否定“人类中心论”、“人类灵魂论”――打着这样的旗帜,人们经常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的地球家园,在他们眼里,他们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按自己的设想规划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未来――进而改造世界。

1)场的设计:广场以大为美、以空旷为美;以不准上人的大草坪为美;无人广场,为广场而广场;金玉堆砌,以贵为美;殊不知,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人的活动是广场的本质特征;

2)河道与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城市水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自然交流的场所,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然而事实情况是:河道被“裁弯取直”,水泥护堤、衬底,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还有盖之、断之、填之等等,总之是变流水为死水,丧失生态和美学价值。

3) 园的设计:为公园而公园,人工取代天然,“玉不琢不成器”的造园思想。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的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城市绿地应作为城市所有功能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用地之间的黏结剂。

大量的城市建设和美化工程并不是基于城市可持续的经济实力,而是以出卖城市最稀缺的土地资源为代价,不是以协调自然、服从自然规律为出发点,而是以改造自然为出发点,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换取政府一时的政绩或城市一时的“整洁漂亮”,钢筋水泥构成的沙漠取代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是“人类灵魂论”在人们的心中作崇,其带来的后果是人类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寅吃卯粮,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各种情况的恶化:水资源的短缺、全球的温室效应、物种的灭绝、空气的污染、城市内的“热岛效应”、农田的被蚕食……所有这些情况都使我们的未来面临更加窘困的境地,于是乎有了现在赤手可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美国的精明增长理论,最近俞孔坚先生提出的“土人”概念,其宗旨就是强调“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倡导城市景观和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走一条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左拉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对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法论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欧文坛上出现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奥古斯特・孔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证哲学和当时欧洲流行的机械唯物论实验科学。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作家左拉。

他说:“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够了”因此,左拉把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归纳为:“生活的正确的重现,排除一切小说性的成份”,并且“不能出现伟大的人物形象”。

左拉的自然主义思想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一:他强调“故事愈是平常而普通,愈是具有典型性”,反对文学作品描写英雄式的人物,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更加关注。在城市规划方法论上,我觉得这恰好对应了我们时下规划要求的“公众参与”――规划应该是尊重每一个普通市民的利益,应该是让普通民众都来参与的“透明性”规划,而不是一些少数专家和政府官员关起门来“呕心沥血”的图纸,不是政府官员表达政绩和让规划师们心血来潮的实现自我炫耀的“大手笔”工程或是让开发商们热血沸腾的土地开发――这些往往都是以普通市民的惨重代价为垫脚石。

个体的利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个体自己来说却是他生命的全部,城市规划的作用是什么?城市规划的本质作用,我觉得就应该是为每个人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每个人的生命、利益都得到尊重。不是用来表达少数团体、少数人的利益,也不是为那些少数“英雄们”――政府官员、开发商、规划师――建功立碑。城市规划的浓彩重墨不是用来勾画渲染少数“英雄”们的丰功伟绩的,而应该是用来勾画每一个市民的美好生活蓝图。

其二:左拉强调“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够了”。在城市规划方法论上,市场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和利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使得城市规划在控制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有所减弱(规划师对市场不了解,却想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孙施文语),往往是开发商在主导我们的城市建设,政府的规划往往是被投资商们牵着鼻子走,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我们的城市规划不断被突破,限高被超越、文物古建被捣毁、城市的绿地被蚕食――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

如果把城市规划作为一个法规的话,那么这个法规更应该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不做什么,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症结(仇保兴)。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及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不断变化的,而由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所以俞孔坚先生提出了一个“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生态基础设施。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在世界观上,我们应该吸取老子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遵从自然、遵从土地、遵从地方,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实践的价值尺度――走一条可持续的遵从自然规律的生态发展道路;在方法论上,我们又要吸取左拉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考虑每一个人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人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与设计“透明”化、“公开化”,走一条“公众参与”的民主之路。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由于学科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明确自己不能主宰规划、不能强加自己不切实际的思想与规划设计、不能主导控制市场,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的投降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因为生态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改变的、而且是我们规划师所能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辞海.商务印书馆

[2] 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

[3]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5

[4]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 博士论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规划;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行政是“城市政府为了促进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组织制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并依法对城市发展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一、城市规划的本质——社会性

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政府、经济组织、市民等动力主体的合力所致,从决策到行动,追求利益、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动力主体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在各动力主体之间,也产生了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在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前提下,有可能产生城市发展的目标偏离。而城市规划正是经济社会要求在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采取的“集体行动”,其本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防止目标偏离的一种作用机制,它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空间变化,来维护或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秩序,使之更能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及要求。

二、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增强城市规划者的创新意识原则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旧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人们的新要求,因此,城市规划者要在旧的城市规划基础上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

2. 坚持提高城市规划队伍的专业素养的原则

城市规划队伍是城市规划的主导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城市规划队伍的建设,提高城市规划者的业务素养和全局意识。土地是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而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应注意在城市规划中要严格控制建设土地的用地规模,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充分做到节约用地、高效用地。

3.坚持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构建立体的生态空间的原则

自然界是一个由山、水、天空、平地构成的立体空间。因此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恢复或构建接近自然的立体生态环境。但在城市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却经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立体生态空间的重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平面建设中,疏林草地、大草坪等景观不时出现。造成千城一面、地域不分、风格模糊的绿化局面这不仅不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也不利于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给城市居民生活常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城市的生态建设要以构建立体生态空间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立体生态空间。

首先,充分利用和保护好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自然山水是构成城市的骨架,自然山水与人居环境有着紧密关系。依山傍水既是陶渊明笔下理想家园的模式,也是城市选址的重要依据。我国的一些园林城市都得益于其周围美丽的自然环境,如南京有浓荫覆盖的紫金山,杭州有水光潋滟的西湖,厦门有碧波万顷的海滨,这些自然环境是我们城市生态建设的最重要资源。现代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景观进行生态建设,达到最佳生态效益。例如创建于1968年的日本东京筑波科学城,拥有50多个世界级的国立研究所以及很多属私人财团的研究机构、工厂,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该城仅建一座18层高楼,到处是绿地、森林、公园。连市中心都保留了农田、果园、池沼。所有的研究机关、工厂、商店、居民住宅都在森林、草坪和四季鲜花中时隐时现,他们自豪地称筑波是“以未来城市的姿态进入21世纪的入13”。

其次通过各种城市建筑打造新的绿色立体空间。把城市绿化由平面转向立体。城市天台绿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将极大地扩展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把生态建设真正与自然相融合。我们应将建筑与环境视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实施建筑形体与自然配合,即“与环境共生”的生态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立体绿化。如用绿色植物把屋顶、墙面、阳台、平台、立交桥、高架线的柱和边沿等都包装起来,不但补偿了因建筑占用的绿地,更能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这种城市建筑立体空间的重建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早在1959年,美国已考虑到屋顶绿化的独特作用,在加州奥克兰市6层车库建了1,2hm的屋顶花园,被视为建筑与园林艺术“杂交”的奇葩;在德国。1990年已有绿化屋顶900万m ,仅汉诺威市用屋顶绿化法就复活了50%的绿地: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一幢幢高楼平顶上栽种各种树木与花草,美不胜收;邻近广州的香港也十分重视见缝插绿。新区屯门28层高楼屋顶就有花园27万m 。这种通过城市建筑打造的绿色空间使城市绿化有了空中庭园和垂直景观,成为高层建筑的“绿色肺脏”。为用户提供身处高楼拥抱自然的优美环境。

4.坚持对设计方案公平招投标、公开征集的原则

为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应禁止设计方案垄断行为,公平、公正、公开地对总体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项目前期研究、专项规划等重大规划研究项目和规划设计进行招投标和征集。该措施能促进市场竞争,促使各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方案得到采纳而不严谨、认真、细致地设计规划方案,能大大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水平,促进整个国家城市规划的科学化。

5.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的原则

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设计城市规划方案时,应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使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整洁,市民生活舒适安逸,从而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三者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6.坚持拓宽生态理念,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综合体,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真正的生态空间应该是人、动物、植物和谐共存的环境。但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却往往只把重点放在植物生态的建设上,绝少注意到城市动物的生存空间。虽然城市是人类为主导的环境,但也同时存在许多的城市动物。如天空中翱翔的小鸟、树上欢快跳跃的松鼠、水中畅泳的鱼儿等等。都是我们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我们在城市的建设中却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更多地考虑恢复城市动物的生态环境。

首先是要保护城市动物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密切结合。城市绿化要与生物区域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保护区网络、实施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等手段,保护好现存的天然生态系统。同时搞好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其次是要通过环境的改造为城市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目前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对景观的创造往往侧重于美化环境方面,并没有考虑到对动物的影响。例如城市中过多地建设大草坪。却没有配植树木,使各种鸟类无法在此生活,极大地影响了绿化的生态效果。因此,在景观改造过程中加入城市动物生存环境的创造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是通过动物园使野生动物融入城市人的生活。城市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使人与野生动物隔绝,而城市动物园的出现则给了城市人接触野生动物的一个场所,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城市动物园,并让它存在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

7.坚持城市土地功能混合高效,规避职住分离、交通单向集中的原则

城市土地的功能定位方面,要提倡相邻地块的用地性质有效混合,紧凑发展。多发展多功能地块,使住宅、商业服务业、产业用地能够近距离开发,由此使得居民的居住、工作、购物休闲等活动尽可能在同一区域得到解决,尽量规避职住分离现象,从而使居民的生活半径能控制在较短范围,从根本上减少居民出行距离,节约交通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集约发展的目标。

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决策者需大力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认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提高城市规划队伍专业素养,阳光执政,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5篇

摘 要:文化规划是关于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的创新,它强调将文化思维贯穿于城市创新转型的全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规划与政策;把文化资源置于创新转型实践的中心来整合、培植城市的各种资源。同时应防止文化规划实践走样成为“规划文化”,警惕对于文化发展的直接干预。在对城市文化规划的本质、目的、层次、边界及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文化规划的三大导则:将城市文化的理想、情感、发展愿望通过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与建筑规划展现出来,实现规划的“软硬结合”;培养城市规划者的人文素养;推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缩小城市总体规划和概念性规划的两极分化。

关键词:文化规划;规划文化;创新转型;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A8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50-09

一、城市创新转型与文化规划

文化是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在城市形态、制度规范、市民行为等方面日趋雷同,只有文化上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更有价值。每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为城市在竞争中创新发展、脱颖而出提供了土壤和资源。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创新转型的抓手。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天生就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对城市的价值体系和发展目标形成指引,城市规划者把握住文化的发展动向,在城市发展中关注不同的重点和选择不同的方法,最后将城市文化的进步反映、融汇和固化于城市景观、产业传统、社会网络、个人技能等方方面面。 因此,在城市转型创新活动中始终贯穿文化的思维,就掌握了一个推进城市综合发展的抓手。

“文化规划”就是实施文化导向的城市创新战略实践。即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从而进行鉴别创新项目、设计创新计划、整合各种资源、指导创新战略实施的过程。“文化规划”主要包含如下内涵:

第一,以文化的思维对城市的各种功能加以认识考察,发现城市的创新空间和转型方向。

第二,将文化资源置于创新实施的中心,来整合城市的各种资源,达成城市的和谐发展。保持文化的地方特色,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规划,城市规划只有与一个地方的文化相协调,才能达成整体的鲜明的效果。

第三,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在文化资源和公共政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关系,开展城市创新决策。这里的公共政策涉及经济发展、住房、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容设计和文化政策本身。

第四,开放性、跨领域、交叉式的思考能力、企业家精神、组织管理能力是文化规划的核心能力。从文化入手,仔细研究文化的各个方面,鼓励与其他学科达成交叉,激发城市创新转型。

二、文化规划的历史发展脉络

弗里德曼于1986年提出“世界城市”标准后指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上,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世界大都市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七方面[注:参见陈超、祝碧衡、周玉红《世界大都市的文化特征及发展路径》,载叶辛、蒯大申主编《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9页。]:文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核心;文化战略先行是政府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成功的城市文化发展与管理始终是政府与市场;民间互动作用相得益彰的结果;文化产业的创意本质在世纪之交被再发现与再定义;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是现代城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城市文化空间布局的“多中心”化趋势似已不可逆转。城市文化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参见顾朝林《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城市规划意义》,《规划师》2003年第9期。]。Sassen又于1995年进一步指出,城市(特别是世界城市)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要透过浓厚的文化、制度环境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城市文化及其政策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普遍形成文化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格局[注:参见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城市文化为旧城复兴注入新生的力量,为新城的崛起注入城市的灵魂,文化发展战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注:Grodach Carl, Loukaitou-Sideris Anastasia,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 A Survey of U.S.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7,13(4):349-370.]。城市文化的首先发展直接推动了西方城市发展思想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注:参见李祎等《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西方文化规划进展与编制方法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发展至今,文化已被定义为城市的整体生活方式,远远超越了其美学定义;关注文化的视角也由单纯的经济效益过渡到社会效益,对曾经不合时宜的文化工业与规划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修正(见表1)。

文化规划如今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已经被作为一种有效的规划方法建立起来,美国非盈利组织“适宜居住社区的合作伙伴”将文化规划的任务归纳为四个方面:人文发展任务。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城市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发展任务。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来推动文化旅游、创造就业;环境发展任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社会发展任务。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培育多元、交融的城市文化。

三、中国城市文化规划实践现状

1.我国城市规划的集体文化迷失

文化规划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复杂学科的交融,在以往的中国各种城市规划实践中,由于城市规划专家缺乏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以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来规划城市,因此,现有的城市规划往往缺少城市文化的概念,更没有城市特色文化与主题文化的界定,与之相关的特色规划与主题文化规划更是缺乏,照搬、模仿、拼贴、移植与城市文化不相关的建筑和产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城市建设中的开发性破坏与破坏性开发;二是大小城市千城一面、城市缺乏魅力,产生特色规划与特色发展危机。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及各项建设的管理,即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城市规划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等特点。

一、现代城市规划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如果说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是线,那么离散的广场、公园、修养疗养区等就是点,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等则是面。现代城市这个以点、线、面为依托不断幅散的体块正规范着也约束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从原始森林中进化而来的人,只会暂时被灯红酒绿的表面繁华所蒙蔽,而那隐藏在浮华背后的点点滴滴的回忆终将慢慢唤醒久已睡去的自然心。要使城市找到真正的生活气息,必须要有更为人性化的规划理论。

如果说城市文明体现了人类进步,古代城市则是点缀在大自然里一颗颗闪亮星星;现代城市扩张则是把大自然当作一张画布,人们在这张画布上不断的涂鸦。如果说城市文明是破坏自然和破坏自然生态的元凶,那么把大自然比喻成人脸的话,古代城市则是脸上长的几个小小青春痘;现代城市则是青春痘已经受到感染,恶化成了大块烂疮。很自然地,对现实的失望变本加利地转化为对未来的期望。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规划理念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

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二、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存在盲目、无序状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划盲目性、无序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缩减,导致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多数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大马路、大广场、人工湖、豪华办公楼等千城一面的现象。

2、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相对缺乏

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出现了个别房地产企业随意改变规划等违法超建现象。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不健全不到位。当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致使统一的城市规划难以得到落实。三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经费投入不到位。

三、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措施

1、深化规划管理应用

围绕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空间信息的各个层次,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用以集成有关空间信息的数据资源、作业流程和管理活动,打造集成的管理模式。一是整合工作流程,建立批前、批后、建后3个阶段的定位、定量和可视化监控体系,为规划管理提供全过程的跟踪服务。二是通过集成化的政府门户网站,基础地理信息,融合自然资源、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经济信息,建立虚拟的城乡环境,图文并茂地反映各类设施、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基本市情。三是针对城市建设热点地区定期组织航空摄影测量,利用3S技术优势和详实的历史、现实数据,建立高效的综合监控体系,快速、全面、准确地监测城市发展动态、违法建设活动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2、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实施监察。城市规划把构成城市不同功能的物质要素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应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要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让群众多了解、监督规划的实施,可以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的实现

1、包管居民好处诉求,完善公众参与的机制

城市规划本身属于一种社会运动,多元化的社会必需有多元性的参与者加入,才能反映出不一样性别、不一样阶层、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和价值观人群对城市发展的诉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迁移的速度与规模不停增长,公众参与显得尤为必要,多元参与方便于维护多方好处,维护社会安定,建立和谐社区。事实证明,凡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行比例好的城市,必然有较多的公众参与,从而也包管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2、打造人文城市,延续城市的文脉

城市发展变化中所具有的时空关联离不开城市文脉。要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一个生态性城市、园林性城市,更是一个艺术性、地方风情性城市。城市的魅力在于生活在不一样城市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差别,但现在的统一规划模式正在逐步消灭这种差别。因此,城市规划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地方文化过去,延续地方文脉。曾经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并且是最富有人性化和长期生命力的。

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提升某一单项环节就能做到的。在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硬件的规划建设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事关市民素质提高的软件建设对于我国的现状来看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注重以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原则。只有当法制意识成为人们一种内在原动力,城市的硬件人文关怀才能真正体现到我们的城市社会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邹东.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原则;科学性探讨

无论哪个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不能没有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以及城市内部的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的设计和考虑。城市规划的对象大多为城市的物质形态,涉及城市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陈列、道路及交通运输设施的设置以及城市工程的安排等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如何做到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城市的规划,同时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1 统筹兼顾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要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同时兼顾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现实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要求等等,尽量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布局的原则。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在城市的规划区域内,土地的利用以及各个方面的规划都要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中需要规划的一切都要相互衔接和协调。

1.2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原则

经济建设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任务。一个城市的布局必须要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例如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的密度,有计划地疏散城市中心的人口,解决基础设施短缺、居住拥挤、交通紧张等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工作。要加强城市中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的建设,还要兼顾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能力。

1.3 城市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城市区域内城镇发展的依据。然而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而且相互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认真的抓好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要坚持做到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统筹考虑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注意明确城镇各自的职能和分工。

2 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2.1 城市的规划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好预算

城市规划主要面对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城市中的土地利用系统。城市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都以土地作为表象的载体。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的利用配置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可以限定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方位以及建设的强度等,担当了城市建设监督者的角色。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架构的实现过程,可以真正的体现出城市规划的作用。

2.2 城市规划体现国家对城市建设的调控

城市的规划是由国家控制的,主要的作用是维持和发展城市。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可以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还可以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以及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保证土地在社会的总体利益下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与开发,进而保证土地利用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2.3 城市规划是实施政策的工具

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策的表述,可以表明政府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时段内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城市规划具有对公众开发项目建设的导向功能。城市的规划可以通过政策来引导并进行信息的传输,让城市的各部门在面对发展的决策时,依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城市的规划可以把不同类型、性质、层次的规划决策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与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总的方向上来。

3 城市规划要做到科学有序

3.1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规划是城市发展中的第一要务,要想把城市发展建设好,首先就要把城市的规划做好。紧紧依靠现有城市资源,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源头上把握城市规划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性作用,提高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率,逐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的布局,对重点区做到有序的开发,为城市的发展腾出新的发展空间。在城市规划的需求、规划的合理性以及规划是否可以有效的实施上下功夫,加强研究城市中的规划,做好合理的安排。

3.2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不断加强城市规划队伍自身的建设,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把懂规划专业的干部充实到管理的队伍中去。加强规划委员会的制度建设等,积极推进科学而民主的决策。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各个专业规划及项目建设等进行民主的讨论,提高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公开性以及透明度。土地是城市经营中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建设用地的管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3.3 城市的规划要考虑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因素

城市建设和发展要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以确保城市的土地得以合理的利用。科学的编制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布局等,优化城市用地的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做到少占或者不占用基本的农田。按照各种法定的程序审批城市中的各类建设用地,尤其重视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的利用,防止乱占滥用现象的发生。此外,要严格查处城市中一切违法用地的行为,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提高土地收益,真正的做到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总之,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预见并合理地协调各个因素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而环境优美的综合性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生活、交通、休息以及娱乐活动等良好条件。要认真解决各项民生的问题,尤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改善群众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全力以赴做好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达光,张红娟.浅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和要求___以东营市为例[J].住宅产业,2011(08).

[2]王开泳,董玛力.对我国近年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