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我国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制度、内部评级、征信体系、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内部评级;银行监管;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86-1.5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基本组织体系为:总行省市分行地市分行区县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这样构成了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其缺点突出表现为管理层次多,传递信息慢,决策滞后,风险集中,成本高。商业银行治理构架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使得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不完善的组织体系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二)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资产历史数据库在数据系统性、真实性、及时性和一致性方面都存在不足。目前采用的是简单的打分法,数据资料的缺乏使评级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过程中,商业银行只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未对贷款评级,其评级结果仅用于银行内部授信额度的确定,并未对外公开,这就使得评级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判断。现阶段虽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但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比例分配上仍比较落后。在信用风险识别、监测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一些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并未充分理解评估模型的内涵,只是机械地去对客户进行打分,不能及时认识到借款人的内在风险,加之客户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不完善,使得借款人评级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对不同等级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的估计。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个环节经营责任不到位,考核评价不到位,激励机制不配套。在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方面,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仍相当薄弱,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三)信贷过程过于重视抵押担保

目前,我国贷款的担保方式有住房抵押担保、权利质押担保和第三方法人保证担保。由于后两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少数客户能够满足相关条件,所占比例甚小,使得住房抵押担保成为最常用的担保方式。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抵押物面对着升值或贬值的风险。抵押物升值,对贷款违约风险的压力较小,而抵押物贬值将使贷款的违约风险的概率增大。在实践当中,抵押物常出现抵押物不足和抵押物处置困难等情况,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收益。

(四)银行监管力度不强,法律不完善

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正在由合规性向风险性转变,这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金融、投资、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力度

针对我国总分行制管理层次多、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独立性差的问题,应调整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起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从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等环节分析相关风险点。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解决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的导向机制;强化损失责任追究制度,根据资产的实际损失追究相应责任。实现审贷分离和风险监管分离,保证贷款审批和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加强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把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批关。

在商业银行的部门设置上,应该加强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责力度,该部门可以对商业银行各部门、各岗位和各项业务进行全面监督并及时对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实现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立体交叉控制效果,对商业银行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防控

(二)建立完善社会信用征信系统

信用数据的获取与信用数据的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必须打破当前各自为政的状况,共同打造全社会共享的信用数据库网络,并不断加大银行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共享渠道,增加采集个人支付电话、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能够覆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首先,从发展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政府应鼓励国内商业银行提前做好准备。针对我国目前单一的打分法评级方法,要做到对客户和债项的同时评级,由信用分析师和客户经理对客户进行初评,上报贷审会批准通过。其次,联合各方力量,不断健全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机制。由于评级系统建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数据支持,可以由中央银行或银监会牵头,以国内中型商业银行为主体,联合开发内部评级系统。将各银行业务数据集中整合后,运用统一的方法和分析标准,建立内部评级模型。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的是对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进行测量、监控和主动管理,用统计模型测算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指标,全面准确地把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状况。

(四)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信用风险识别知识含量高,汲取了现代金融理论、数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需要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要想获得高素质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商业银行自行培养,投入足够的费用和精力,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的力度,为信用风险量化识别和模型构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二是与高校合作培养,与高等院校携手创办信用管理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资信调查、资信评级等课程,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三是从国外引进。引进国外商业银行的高级人才有利于我国在信用风险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并带动我国商业银行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长远发展。

(五)加强信用风险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信用风险监管可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即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国家要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体制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继续支持分业经营;第二,要用法律规定业绩的透明度,完善银行保险体系;第三,规定评级数据真实有效,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完善住房按揭贷款的配套法律法规,有效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第五,完善抵押、拍卖制度,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解决抵押物处置难的问题;第六,明确消费信贷中的相关主体职责,合理分散信贷风险;第七,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相关环节均有法可依,通过立法强制推行个人信用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和进步,但与西方发达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日后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完善。从国家宏观角度上,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整体环境和秩序上支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建设;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上,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创建有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高素质团队,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将以高速度稳步向前推进,带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良性发展。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67-02

Abstract: Since the angle of credit extension is Changed, supply chain finance differs greatly from traditional credit and loan in terms of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pattern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face credit risks from whole supply chain credit level decline and failure of contract participants. uncertainty of industry policy,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 imperfect laws and ethnic risks a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credit risk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hance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redit risks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by propelling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intensifying management of collateral, bills and fund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ntrol

一、供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1]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

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2]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3]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

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4]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5]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l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 考 文 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3]袁伟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保兑仓融资模式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8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改革 商业银行 信用卡 风险控制 信息技术

1 个人信用卡发展概述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1995年到2000年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趋势的加速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外资银行在耐心等待中国信用卡市场全面开放的同时,也未雨绸缪地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合作。目前已有“美国系”、“欧洲系”、“澳洲系”以及“大中华系”的众多银行频繁地和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商讨信用卡业务合作。一些已经获得个人外币金融服务执照的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收购中国国内银行的少数股权,希望以合作方式把其在信用卡审批、结算、积分计划等方面的经验转让到中资银行,共同发展信用卡业务,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起来。

2 信用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信用卡风险越来越大

根据权威调查,从全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来看,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发卡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纷纷“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无形之中忽视了业务推进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前期盲目追求发卡量,肯定会导致一些恶果,如:金融风险开始显现;发卡市场恶性价格竞争,持卡人循环信用利用率过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备性不足,信用卡产业风险形势日趋严峻;信用卡营销模式存在诸多隐患。

2.2 个人信用卡风险的隐藏性

真正的信用卡风险反而是隐藏于合法、合规行为之中,是一种对信用卡的滥发以及民众承受风险能力的高估,从而引发社会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为了刺激消费,政府主导强推信用卡消费。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韩国个人债务占GDP的比重急剧上升为73%,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这样激进的操作方式,爆发大量的信用卡坏账乃至最后形成全面的负债危机并不意外。这样的危机并非由盗刷、欺诈等犯罪行为导致,更多的还是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对风险的判断出了问题,并不存在犯罪的故意。

信用卡发卡数已达1.8亿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坏账率开始显著上升,截至2008年6月,中国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随着大量的卡发给“80后”的“高消费、低收入”人群,中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开始恶化,据估计2009年信用卡不良率上升至3%的水平。

3 信用卡的风险防控措施

3.1 创新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体系

坚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信用卡授信、风险管理纳入全行统一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信用卡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环节与全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统一。贯彻风险管理前、中、后台适度分离的原则,不断创新优化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将统一的风险管理框架与专业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理念相结合,将集中的风险控制要求与分散的客户需求相结合,根据信用卡客户众多、风险分散的特点,依托强大的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防控与市场发展、客户服务的完美统一。

3.2 信用卡授信模式的精确化

依靠自身领先的科技力量和海量的数据基础、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支持服务。通过不断创新授信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手段,实现了信用卡授信由被动授信向主动授信、模糊授信向精确授信的跃迁,有效解决了优质客户定位、“授信给谁”和差别化风险控制的三大问题。信用卡授信业务通过系统处理,进一步强化了系统对信用风险的硬控制作用。

3.3 全方位的安全防范机制

建立一套涵盖信用卡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系统,信用卡风险管理实现了向信息集成化、决策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方向的转变。贷前通过对内外部数据及信息的挖掘与分析,积极应用内部评级评分和申请反欺诈模型,提高风险客户的识别效率,有效防范伪冒、欺诈办卡;贷中逐步构建了监控数据全面采集、监控模型实时筛选、监控大屏动态展现、高风险任务自动干预的全球一体化监控模式,有效防范交易欺诈,保障客户用卡安全。此外,工商银行借助网站、媒体等渠道,积极向客户宣传安全用卡知识,联合公安司法部门打击银行卡犯罪,营造安全的用卡环境。

3.4 “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

依托大数据时代背景,充分挖掘应用内外部数据和信息,实现对持卡人用卡行为的动态跟踪,及时对额度进行调整,有效满足持卡人用卡需求,并开发了个性化分期还款等功能,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

4 加快信用卡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控制

一、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根据其不同来源可更为细致地划分为国家风险、客户信用风险以及开证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子类型。首先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所在国家造成的原因,比如国家实行外汇管制等政策,导致债务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次客户信用风险是指大宗商品贸易商不按照合同约定条件偿还银行到期贷款的违约风险,这种风险的大小直接由客户的偿还能力以及经济状况决定。在大宗商品贸易中不管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有可能出现客户信用风险。如果因为受益人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挪用或者是非法使用融资资金而导致足额的产品不能按时生产并及时结汇,银行就很可能会因为受益人转坏、清盘或破产的经济状况而不能将贷款收回。同样,在授予开证授信额度或者进口融资的业务中,如果开证行收到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但是企业账户的资金却不足时,开证银行必须对外垫付不足的资金。例如商业银行在装船前的融资业务中有可能会碰到供货商履约的风险,在预付款的融资业务中有可能会遇到生产商违约的风险。再次是开证银行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时常会出现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业务中。

2.货物风险

除信用风险外,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另一个重要风险是货物风险。货物风险按不同来源,可分为仓储物流以及市场这两大风险。在仓单融资业务中,客户将货物的仓单质押给银行,银行必须有效控制和监督管理大宗商品,才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这样一来就出现仓储物流等环节的风险问题,一般包括大宗商品的货权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仓单的流通性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变化的各种市场因素而构成了潜在的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汇率以及商品价格等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波动导致融资企业的实际成本、机会成本有所上升,融资企业无力履约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指因为变化的借贷货币汇率导致预期的成本升高而预期的收益下降,融资企业因无法履行合约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品价格风险是指融资项下的大宗商品在担保期内因价格下降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存在于各种模式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之中。

3.操作风险

引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内部程序、系统、人员或者是外部事件的不完善或失灵。操作风险的形成存在很多种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将操作风险分为人员引起的操作风险、内部流程引起的操作风险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这三种风险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商业银行而言都有出现的可能,但其出现的概率比信用风险及货物风险要低。

当然,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不会单独存在一种风险,一般都是以几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形态存在。比如加工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或者是操作风险等有同时存在的可能,甚至出现彼此交织的情况。

二、如何控制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存在的风险

近几年来,大宗商品结构性贸易融资随着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迅猛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渠道,许多国际化的银行为大力发展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特别是结构性贸易融资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这种结构性贸易融资打破了传统的银行担保方式,给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融资渠道,这种全新的融资方式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还盘活了进出口商品的存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以及管理风险。但是,各种存在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的潜在风险又给银行资产的安全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所以,加强贸易融资风险控制,采取各种风险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控制信用风险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首要风险仍是信用风险,在信用风险的控制中主要是有效地控制客户风险。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大宗商品贸易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还款意愿以及还款能力。所以,一要制定大宗商品贸易客户评价标准、准入条件,一般而言,从事大宗商品贸易时间长并且具有良好信誉的客户融资风险较低;二是应完善银行内部的业务组织体系,比如成立信用审批中心以及贸易融资业务相关部门,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建立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授信客户资格,合理核定客户的授信额度,额度使用时要对贸易背景进行认真核查。最后,要严格管理信用证业务,严格审查信用证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确认信用证的种类、性质以及用处,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与信用证有关的产品价格相关信息及时进行了解,对客户预期的还款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严格审查开证银行的相关情况、加强同国外银行的合作是控制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国家信用风险的控制则要求银行建立相关的防控应急措施,对国内外行业主管部门、机构以及所在国进出口政策的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与监控,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派人到国外及时了解信息,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的动向以及行业形成的格局。

2.控制货物风险

货物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仓储物流风险。首先是对市场风险的控制。为了控制市场风险,开证银行必须对大宗商品货物的市场价格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第一是在开证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对信息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要对商品的价格趋势和引起价格发生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第二是在信用证的业务中,将进出口商品的品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明确要求融资企业提供权威的商品检验证书。第三是加强监督和跟踪客户的力度,并相应地评价客户的信誉度。为了减小风险,要将交货与销售的周期尽量缩短;建立每日盯市制度,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及时通知客户补足保证金,以防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还须密切关注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外汇汇率、利率,以防范汇率、利率变动给客户带来的汇兑损失风险。其次是对仓储物流风险的控制。要控制仓储物流风险就必须切实加强大宗商品物流全程动态监控,将风险降到最低。一要全面严格审核监管人的能力、资质、物权凭证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以及物权监管协议等相关事项,确保能够实际控制货物;二是对业务的监管制度以及流程加以规范、创新;三要增强处置大宗商品货物的能力,可与知名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战略合作,在出现风险时通过交易平台及时将货物售出,有效降低风险损失。此外,融资银行一定要严格依照法律条例办事,与客户、货物监管方签署三方协议,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监管方对货物进行监管。

3.控制操作风险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内部控制机制引起的。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转变陈旧的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管理内容,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并创新,实施以新巴塞尔协议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增强银行防范风险的意识及能力,有效地化解操作风险。

三、结语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这由其本身的技术性、复杂性所决定。其实商业银行的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竞争不仅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取决于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融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化解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国际贸易以及现代物流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此外,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执法力度及金融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洋.适时开展大宗商品结构性贸易融资[J].农村金融研究,2011(2)

[2]赵昕,丁大伟.商业银行大宗商品结构贸易融资风险评价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462(05)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一)制约资产质量的宏观体制性因素。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存在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宏观体制性因素一直是牵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主要根源,其中又具体分为系统性因素与非系统性因素。

1、系统性制约因素。一是经济运行状况。从长期来看,受到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及生产率增速下降的影响,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企业投资意愿降低,经济运行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高速发展。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疲软,经济运行中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持续存在,加重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信贷新增不良资产的压力。二是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来,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居于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发展明显不足,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市场之间合理的资金流通渠道尚未完全建立,不利于对社会资金的整体监督。三是外部环境建设。我国信用基础相对薄弱,信用环境不良的现状还将是决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针对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的配套法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投融资体制的法律调整,由此造成的不良资产多由商业银行承担。(4)资金配置格局。在“弱财政、强金融”的资金配置格局下,商业银行信贷被迫承担着商业性金融以外的职责和功能。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借款方杠杆率上升,资产价格实质性上涨,诱导生息资产向高收益率贷款倾斜,可能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2、非系统性制约因素。一是地域性决定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地域性差异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上有着突出的体现。二是行业性决定因素。因为不同行业的资金利润率、发展前景、政策支持力度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中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也就有所不同。

(二)制约资产质量的微观参与者因素。

在经济转型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参与者,因为自身固有的缺陷及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造成影响。

1、企业方面。部分企业过度负债、投资失败、持续经营基础削弱导致经营性资金相应减少,盈利能力减弱,经营风险与负担转移到商业银行之上。面对无法预知的多变困难因素,对自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企业而言风险还将继续存在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2、政府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对银行的债权履行工作缺乏足够的支持,无形的体制加大了银行的包袱。在处置不良信贷资产抵押物时,商业银行既要变更产权或使用权以取得事实上的处置权,又要按有关规定交纳税费,无形中加大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

3、银行方面。在不良贷款“双降”的监管指标考核下,除了现金回收和扭转企业经营颓势以外,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并不能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的预计风险损失。即便是利用各类非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大以转移、掩盖信贷资产风险与损失,也没有将不良贷款的内核真正剥离转化。

二、不良信贷资产中隐藏的信用风险的积聚

(一)经济周期传导机制放大信用风险。

依据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运行中,信贷市场、资金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重要的传导机制直接作用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与企业融资条件,放大信用风险对资产质量的冲击。首先,从银行角度分析,受到当前社会资金面紧张的负向冲击,商业银行将压缩低质低效信贷规模,将生息资产向高收益率贷款倾斜以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行为经过信贷渠道传导,可能会加剧社会经济的波动,处理不当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其次,从企业角度分析,经济的冲击经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导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外需疲软与内需预期不稳定的负向冲击,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净资产价值减少,财务杠杆提高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融资条件恶化,减弱企业的还贷能力以及融资可获得力,加速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上升。

(二)信贷结构不合理暗藏信用风险。

虽然国家调控信贷结构的政策已并实施,但资金分布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信贷投向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攀升。商业银行通常倾向于将有限的信贷规模投向工期长与资金需求量大的建设项目,而此类项目又具有政府显性信用或隐性担保的特点,致使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量持续增加,市场约束机制失效,风险隐患不断累积。据2013年三季度末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9月末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9个月攀升,达到12.7%,比年初增加3.9万亿元,增量占比达到53.3%,比2012年平均水平高18.3个百分点⑦。第二,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凸显。虽然中央已实施“有保有压”的政策,严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但截至2013年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仍有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⑧。此外,全面的清理与整顿不仅使得产能过剩行业自身承担高额成本,也对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企业产生负面影响,银行错配的信贷体系存在较大风险。第三,房地产行业风险显著上升。当前房贷紧缩趋势蔓延,国内住房类资产价格持续冲高,2013年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20.16%⑨。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为鉴,一旦信贷无法支撑甚至枯竭,不断集中的房地产信用风险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

(三)传统盈利模式滋生潜在的信用风险。

在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下,以生息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决定的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极易受到利率波动与经济浪潮的影响。我国十大上市银行在2013年前三季度整体实现净利润8629亿元,同比增长13.04%,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第三季度当季同比增速仅为12.08%,是三个季度中的最低增速⑩。伴随净利息收入增速的显著放缓,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产质量风险上升的压力。一方面,为化解贷款增长放缓以及利差收窄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部分商业银行已在风险偏好、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此过程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逆向选择等问题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形成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热潮不断催生虚拟金融的过度交易活动,冲击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影响银行偿债来源的稳定性,削弱偿债主体的偿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商业银行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

三、转型发展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策略

(一)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

自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以来,实体经济和金融格局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审时度势地统筹风险管理,审慎经营。

1、统一风险偏好与风险政策。面对日渐清晰的金融改革路线,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主体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国内外宏观形势与行业市场环境,结合各地营销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区域信贷政策与风险管理策略,适时调整与统一风险偏好与风险政策,勾画整体的风险轮廓。具体而言,就是商业银行要以信用风险为重点,明确各项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通过风险资产的限额管理强化风险偏好监控并定期给予评价,妥善处理风险回报与风险承担、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关系,确保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执行。

2、推进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改革,以防控信用风险为主方向,系统梳理优化风险管理流程与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约束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运行机制,有效实现业务高效运营、信息资源共享与内部监督协作,为各项业务的稳健运行构筑安全屏障。(1)建立业务运行分析机制。定期对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层面的分析,保持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行业以及高风险地区的密切跟踪。评价风险防控方案的落实情况与资产质量的管控效果,一旦发现问题即立刻明确改进措施、责任人以及整改时限。

(2)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收集整理与共享平台,使各业务条线均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内外部风险信号,尽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决策失误。在已有的信贷管理系统上优化系统统筹管理功能,实现业务平动和信息共享,支持上下一条线的风险综合分析。

(3)建立风险管理督查机制。由专业部门牵头对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策略、信贷政策、风险防控方案、问题整改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有目标、有重点地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4)建立风险管理考核机制。实施风险管理的双线、双项考核。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既要接受所在条线的考核又要接受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考核;同时,还要接受合规管理考核以及业务经营绩效考核。

(二)灵活多变地调整信贷结构。

信贷结构关系到信贷资产的质量与金融安全,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整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变化,打破原有的内在约束关系,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过程也是信贷结构优化的过程。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的改革要点,在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下,灵活多变地调整信贷结构是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客户选择上,商业银行应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数量少、期限短、频率高、定价能力高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大力批量开发大中型企业下游以及商圈、园区、平台内的优质中小企业。在行业投向上,重点推进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实体、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现代服务行业,适度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好市场前景、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转型升级,压缩“两高一剩”和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的贷款。

(三)积极审慎地探索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也为商业银行创新多样化的盈利方式、提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路径选择。第一,积极开发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以契合营销区域、产业集群、核心客户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重点研发与推广信贷组合产品、网络融资产品和债权收购、贷款转让等产品,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将信贷风险降低。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梳理整合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统一规范基础性中间业务,研发高附加值型业务品种,通过优质服务、渠道拓新两条主线推动中间业务由资源拉动型向服务创收型转变,不断提升新兴中间业务的发展能级。第三,提升零售型消费金融的战略定位。面对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兴金融业态的崛起,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信贷形式向各阶层提供消费信贷支持;以发展消费金融为契机向零售金融转型,提高贷款的收益率,稳定利差水平。第四,审慎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应用新兴互联网平台开发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的金融业务,深挖数据信息准确把握风险产生、转化和蔓延的速度与波及范围,利用互联网优势紧抓把控风险的机会,提升风险预警水平。

(四)有的放矢地处置问题贷款。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乌鲁木齐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88-01

随着信用卡事业的发展,信用卡欺诈事件也不断发生,且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公开化的特点。有些犯罪嫌疑人非法设立“办卡公司”、公开提供代办信用卡和套现服务,或通过骗领信用卡、“以卡养卡”提高信用额度及“循环套现”方式骗取银行资金,进行非法放贷活动,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1-2]为了更好地对信用卡风险进行防范,笔者以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该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防风险对策,以期为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信用卡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乌鲁木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一)银行对信用卡申领资格审查不严

首先,随着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为扩大业务,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客户办卡,有些业务员为争取客户,有意放松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只是对申请表进行审查,没有进一步进行调查核实,造成许多不具备申领资格的人也能申办成功。其次,在核发信用卡时没有主动核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银联信用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上的申请人信息,对申请人是否同时持有其他银行的信用卡或是否存在信用卡不良记录未能及时发现,造成犯罪分子能顺利辗转多家银行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再次,银行对POS机特约商户管理不力。随着信用卡的应用及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为获取利润新的增长点,大力推广POS机的应用,对商户申请POS机也放松了要求,部分特约商户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为犯罪分子非法套现,谋取不法利益,此举为犯罪分子频繁消费、套现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风险意识低

1.在工作实践中,乌鲁木齐商业银行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监管意识,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没有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整个信用卡业务中。另外,信用卡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特约商户处于主动的市场地位,导致特约商户不愿自觉接受发卡银行培训或进行自我培训。商户的收银员流动率也较大,给商户的培训增加了成本,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商户收银员受理信用卡的专业技能普遍较低,加之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不能辨别假卡,或不能识别客户身份,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3]

2.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用卡人存在不良的用卡习惯,信用卡使用知识尚待普及。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时,只图自己方便,不遵守用卡章程,也不配合发卡行的信用卡管理工作。信用卡的使用主体是持卡人,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不法分子欺诈带来方便。持卡人正确用卡意识偏低,有的甚至故意违反协议,恶意透支,形成信用卡信用风险。

(三)风险控制系统不完善

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控制技术在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三个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国外比较成功的风险控制理念和风险管理工具在乌鲁木齐商业银行还未使用。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决策能力方面,具体体现在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方面。目前,各个银行都建立了严格的风险控制系统,例如,广发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确保健康发展”的风险管控宗旨下,主要采取了以下风险防控措施。第一,开展压力测试,预警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第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于经营环境出现不利因素的地区和行业,及时收紧授信审批政策,以应对行业风险;同时对于风险表现较高的地区,严格审批、授信、以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第三,通过精细化客户分群、维护手段的创新,以及逐步升级的系统支撑,不断提高贷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策略支持。第四,建立全方位的欺诈防范系统。第五,通过MIS数据分析,失联评分等工具的应用优化催收策略,实现内部催收的科学化;同时对委外催收服务机构加强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激烈和考核措施,来规范其行为,提升催收效果。目前,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以下手段进行风险管理:一是,银行卡部对持卡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定期复查,并根据资信状况的变化调整其信用额度;二是,银行卡部与风险管理部、个人银行部、小企业业务部、授信审批部以及经营机构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止付名单的管理;三是,银行卡部须通过风险交易监测系统,对持卡人交易行为进行监控,根据不同时间风险特点,按需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可疑交易进行甄别分析,及时采取降低信用额度、止付等手段,加强套现、涉嫌欺诈等交易的风险管理。显然,乌鲁木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较少。

二、信用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安全意识

1.对银行信用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提供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员工能够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在员工培训方面,可以借鉴我国其他行的成功做法,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引进流程、教材和培训人员来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水平。

2.持续加强司法合作和安全用卡宣传工作,强化打击银行卡犯罪和安全宣传长效机制。乌鲁木齐商业银行从发卡的第一步就应对客户进行信用卡风险宣传,尤其是信用卡欺诈风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持卡人用卡安全宣传活动,通过电视、报纸和移动等多种渠道,提高持卡人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欺诈技能,共同营造安全用卡、放心用卡的社会氛围。

3.规范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行为,形成培训、奖惩长效机制。要对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与发卡行、公安机关及相关执法机关合作,对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法制教育。一方面强化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识别伪造卡、仿冒卡的能力,并且将这种业务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对快速更新的新业务、新技能进行有效的传播[4];另一方面让其意识到如果由于缺乏责任感导致风险发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采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风险控制技术方面还没有完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反馈速度慢,严重影响了风险处理效率。乌鲁木齐需改善和健全风险管理系统,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

2.优化催收管理体制。一是加强催收外包系统建设,改善原有的催收系统,使之能够满足外包数据筛选、提取、查询、导入及存储需要。二是重构催收作业流程,银行员工尽快完成由催收操作员向催收管理员的角色转变。[5]三是建立对催收公司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求催收公司报备催收专用电话和催收人员名单,督导催收公司提高效率,减少持卡人投诉。四是畅通与持卡人的沟通渠道,银行设置专用电话,安排专人向持卡人解释银行信用卡催收外包业务。五是逐步建立自催团队,防范持卡人信息泄露。

(三)强化信用卡发卡审查

银行应建立更加严格的信用卡发卡审查制度,严格对办卡人的身份、收入审核,提高办卡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信用卡诈骗案件的多发态势。同时,银行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纠正银行违反信用卡业务章程、违规发放信用卡,逃避信贷监控等现象。银行应加强对用卡情况监管,建立健全银行间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应对持卡人的还款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持卡人的信用等级进行定期的评估,对出现的非正常用卡的情况应进行核查和沟通,必要时应及时停卡。[6]通过银监会或银行协会等机构、组织在不同银行之间建立起沟通联系的机制,实现信用卡诈骗等“黑名单”共享,尽量消除信用卡监管盲区。同时,加强特约商户授权管理,加强培训商户财务人员及经办信用卡人员,定期检查商户受卡工作。

参考文献:

[1] 尤晓明.后金融危机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J].中国信用卡,2010(3):67-68.

[2] 尹 龙.规范与促进信用卡业务的有序发展[J].中国信用卡, 2012(1):78-79.

[3] 王 楠.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4] 陈广乌.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8-80.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71-03

引言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一系列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这一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拓宽业务宽度,开始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授理在一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缓解了市场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自身的收益,拓宽业务渠道。但是,现阶段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水平较其它企业比较也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增加了自身的风险,如何降低商业银行办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一般来说这些企业需要的资金处于短缺状态。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一项或者多项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其经营规模较小,灵活性比较强,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获取利润。商业银行一般将贷款的类别分为个人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以及大中型企业贷款的形式,虽然这些类别的贷款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贷款的计划性不强,没有明确的用处以及还款的期限与方式等。

第二,大部分商业银行流动资金相对来说比较有限,贷款大多数期限都不超过一年,由于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不向中小企业提供项目建设贷款以及固定资产贷款等,多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查看企业的购销合同等来向中小企业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这种贷款方式的期限一般是一年或者一年之内。

第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会被中小企业所接受,因为其贷款的价格敏感度较低,并且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流动速度较快,资金使用率较高,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够接受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并且随着中小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要求越来越高,除贷款业务之外还要求商业银行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核算等。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与成因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表现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经营不善而造成的偿债能力不足的贷款风险,导致中小企业的资产信用没有达到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文化建设,其道德信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经营不善、无法获利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偿债意愿。从经营的规模来看,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不确定因素较多,并且缺乏严谨、完善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其管理者的能力与管理手段有限,许多中小企业在管理和经营上还未完全与现代企业接轨。其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经营等阶段。加之中小企业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其生产经营的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从中小企业的道德层面来看,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对长期经营的理念的意识,其信用意识不够明确。并且其在向商业银行贷款之后,没有按时执行还款计划,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往往会选择各种方法以此来逃避商业银行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成因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不确定性因素大造成的。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很多商业银行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限制,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各个商业银行为了争夺更多的优质客户不惜铤而走险,利用各种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来吸引客源,把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经济实力以及偿债能力置之度外,加大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成因。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其条件之一就是专款专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灵活性较强,并且大部分商户都是独立经营,商业银行很难对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中小企业以扩大生产经营的名义进行贷款,然后在贷款成功之后把款项运用到了其他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析

(一)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较差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导致其风险管理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较其他企业来说其生产规模有限,加之没有绝对优势的技术支持,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就导致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时而盈利、时而亏损的局面,放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中大多数为个体商户,在经营的产品中技术含量低,无法与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进行竞争,并且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经营的不确定性极强,信用水平较大企业来说相对较低。

目前,国内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自我控制的意识较差,个人主观意识比较强,在经营决策上容易出现严重的失误,导致企业亏损。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但是随意性比较强,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得远远不足。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之后缺乏对中小企业的监督与制约,加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低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市场竞争力普遍较低,加大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就财务报表这一方面来说就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小企业针对不同部门上报不同的财务报表,例如,上报给主管部门、税务部门与银行部门的报表都不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工作增添了许多的难度。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严重,各类财务信息披露也少的可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另外,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以及核心技术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见风使舵,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产成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无法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很可能导致某一产品供过于求而产生了恶性竞争的局面,缩短了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给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信贷管理体系

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且缺乏专业的信贷管理体系,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采用“一刀切”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商业银行较多,而且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对信用评价等级进行差别化的区分。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信用评级方法存在漏洞,没有做好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分析,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以致于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无法真实的反映出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中小企业近些年来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客户群体,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缺乏专业的信贷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是贷款成功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客户的利益不受损害。但是,部分商业银行在贷款之后没有进行相关的信贷管理,更多的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急于发掘下一个客户,忽视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后的管理与监督,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信用评价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信用评价系统还尚处于初级阶段,给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增添了很多的困难。目前,社会上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模糊不清,没有相关法律保障商业银行的利益,导致中小企业信用越来越低,失信率越来越高,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另外,我国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信用评价系统的概念不是很理解,在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评价体系,而且中小企业诚信基础较低,失信的代价相对来说较小,在向商业银行贷款之后双方信息沟通较少,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资产也不是很多,有效的担保人少之又少,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使得中小企业失信现象常有发生,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进步。

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一)中小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需要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共同努力,打造出一片和谐的新天地。中小企业要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发掘自身优势,利用自身的灵活性来扩大经营的规模,多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者与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帮助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要盲目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要进行实地调研,充分的考察之后再拟定相关的经营计划,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加强对贷款之后中小企业财产使用情况的监督,及时掌握贷款的用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于未能及时还款的中小企业进行充分的情况了解,积极讨论出补救措施,将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防范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与一些大企业有所不同,在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时要充分了解中小企业本身的经营特征,建立与中小企业经营特征相符的、科学的、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从根本上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首先必须要加强中小企业的队伍建设,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对在职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中小企业来说,加强队伍建设,聘请高素质的管理者与工作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加强队伍建设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完成的任务,专业的、高水平的中小企业信贷队伍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要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优势为其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且要定期为其制定培训计划,对新招聘的员工要进行入职前的培训,提升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中小企业贷款群体比较广泛,并且数量众多。目前贷款金额普遍较小,在这种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出现关系贷等问题,从而加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所以说,要想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必要要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中心

信用评价体系是商业银行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风险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源,提升收益与竞争力的经营目标可以通过完善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来实现。首先,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从而实现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可控。近些年来,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政策。各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贷款公司都把目标锁定在了中小企业上,竞争趋于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客源,并且逐渐发展为稳定客源,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并且要不断的丰富创新相关的贷款产品。在抵押上银行可以采用担保抵押的方式来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积极制定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增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另外,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不同的贷款形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合作,优化金融环境

为降低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社会各个方面和政府要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合作、密切企业联系,优化金融环境。商业银行要意识到和银行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从而更好的建立风险评价体系以及风险防范的建设工作。银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中总结经验,选择更加有优势的贷款项目,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其次,我国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金融部门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对中小企业实行贷款监督,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来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概率。

五、总结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有利也有弊,要想达到共赢的目的,需要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共同努力,从而创建出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及经营环境,做好风险防范的工作,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

[参 考 文 献]

[1]李霞.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3):226-227,259

[2]陈倩雯,严佳.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4(18):112-113

[3]李天慈,李映照.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南方金融,2014(9):93-95

[4]袁炜S.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4):138-139

[5]蒙震,胡怀邦.基于信用风险评估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影响机制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5):43-52

[6]危石林.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24):160-161

[7]杨长富,梁彩艳.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54-55

[8]方思允.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3):80-81

[9]梁文娟,李家山.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92-94

[10]孙红.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3):52,54

[11]龙正清.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5(6):140-142

[12]刘亚丽,刘晓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2):55

[13]曲国权.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授信风险的管理分析[J].时代金融,2015(30):81-82

银行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借贷 个人信用 信用风险 研究综述

一、引言

作为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借贷业务的新型借贷模式,网络借贷属于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姚海放等,2013)。主要模式有P2P网络借贷模式和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等。P2P网络借贷是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的借贷模式。电商供应链金融是电商平台将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有效对接,为平台上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融资服务的借贷模式。而网络众筹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借贷模式。网络借贷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信息获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缓解了小微金融市场的信贷失衡现象。据统计,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达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88.57%,然而2015年全年问题平台达到896家,是2014年3.26倍。目前监管细则落地、不完善的征信体系、借贷利率虚高、务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问题平台突出,凸显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问题。

二、网络借贷信用风险与个人信用风险

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利息的风险和债务人未按约定向公司支付款项的风险。资金需求方主要以小微企业或者个人为主,因而网络借贷的风险问题更多地归结为个人信用风险问题。个人信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个人信用指消费信用,即将贷款用于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型活动,广义个人信用泛指以个人名义发生的借贷关系,其目的除个人或家庭消费外还用于生产经营。因而无论担保与否,P2P网贷中发生的借贷关系兼可归为个人信用问题。而以B2C模式和B2B模式为主的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中,信用关系的维续也存在着个人信用问题。

三、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

(一)网络借贷个人信用体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业务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贷前,对借贷人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原因会使得银行偏向于为能够接受现有利率水平的客户发放贷款,因而风险较大的客户会为银行带来较大违约风险,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在贷后,则存在将款项用于非银行指定用途以及未按约定还本付息等道德风险问题。因而,为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小额信贷是依赖于征信环境、信用评估技术等个人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包括个人信用征信、信用风险评估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等多个环节。同时需要外部的法律监管和内部行业自律来指导其健康发展。征信完成对个人信用数据的收集并构建个人信用数据库,信用评估对信用数据建模分析来提供信用评分供需求者使用。最后,信用风险管理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预警和转移等手段来揭示和管理信用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依于大数据等信息挖掘技术优势而有所缓解。但信息技术的辅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用风险,网贷平台上诚信环境的构建同样依托于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作为新型金融,网络借贷发展初期处于法律空白和监管盲区,亟需法律监管更新和行业自律控制。同时,融资者多数属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边缘客户群,现有征信系统尚未覆盖或掌握信息存在时滞,这便对信用体系基础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无抵押信用借贷模式中,需要借助信用评分来辅助双方的借贷决策,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是进一步对借贷风险的揭示和防范。因此,网贷平台的信用风险具体细化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同时各环节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信用风险防控。如图1为网络借贷信用管理体系各环节的具体内容。

(二)信用管理内外部约束

1.传统领域。个贷行业发展需要来自主体外的立法建设和行政监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披露,个人隐私界定与保护,个人破产保护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行政监管负责对征信机构、信用数据库、信用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违法行为监管以及公民诚信意识宣传等。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使我国征信市场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条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为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对个人信用信息开放与保护等问题做出相关规定。但较之信用制度健全国家,立法体系落后于实业发展、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缺乏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尚未确立、失信惩罚机制落后等问题突出,制约着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

2.网贷领域。网络借贷发展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可从网贷平台、贷款人、借款人和第三方支付等方面划分。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应视为融资居间合同的居间人,不介入借贷双方交易。但一些偏离纯中介模式的网贷平台面临着额外的法律风险,表现为非法吸存和非法集资、非法经营、从事违法的居间活动、违反保密义务、“洗钱”、非法公开发行债券、以及涉及担保项目可能违反有关融资担保管理等风险。网贷贷款人面临的法律风险包含电子合同合规性、出借人债权合法性、出借人隐私权以及借助平台非法公开发行证券风险等。网贷借款人作为融资方,面临着与网贷平台类似的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在资金托管法律问题和沉淀资金法律问题。此外,道德风险也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在监管政策上,已明确由银监会管理P2P网贷发展。目前P2P网络借贷在市场准入标准、退出机制、资金管理、信息透明等运营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运营风险的增大会进一步影响信用风险。在行业自律方面,目前已形成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等区域性自律组织。

网络借贷发展对于立法建设和监管探索的要求,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姚海放等学者(2013)认为,我国网络借贷行为应置于民间借贷范畴内,提出应将民间金融阳光化等思考。林荣琴(2014)从借贷关系法律界定出发,提出完善中介平台准入制度和中介平台信用评级制度,以增强中介平台信息透明度和建立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等建议。杨振能(2014)提出明确网贷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的监管思路,并辅之以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管理要求。刘绘(2015)提出规范信息披露和消费者保护等行为、过程控制式监管规则、完善以征信与评级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等监管建议。网络借贷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内外部约束,是由于信用观念、意识等因素,作为根源的传统个人信用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内外部保障所致。

(三)信用数据基础建设

1.传统领域。信用数据基础建设是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部分,主要有信用数据征集和数据库组建两部分。信用数据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和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在征信模式发展方面,杨晖(2011)指出我国已形成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并存互补的征信格局,作为行业和地方征信机构的补充,私营征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公共征信机构通过行政力量收集信息,私营机构通过协议方式采集公开渠道信息。但在发展过程中,隐藏着征信标准化滞后、信息共享机制缺失、信息安全等问题。

2.网贷领域。传统征信报告提供借贷人基本信息、贷款申请记录、还款情况等。在网络借贷领域,金融消费的精细化营销、个性化服务和批量处理将成为主要运营模式,因而新型金融催生着新的征信需求,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则为征信产品的创新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袁新峰(2013)在互联网征信研究中指出,除建立同业数据库外电商平台通过对累积客户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作为客户消费授信的评价依据,大数据征信已初见端倪。

对于大数据征信的发展研究,吴晶妹(2014)认为传统征信覆盖人群有限、数据反映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而网络征信以海量数据刻画信用轨迹,通过记录信用行为状况和综合信用度来预测个人偿还能力和信用风险,目前中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心已逐步向网络征信过渡。杨坚争等人(2015)认为网络征信数据来源包括社交媒体数据、网络借贷数据、网络购物数据、其他相关数据,其中社交媒体数据包含微信、微博等社交数据用以确认用户身份,网络借贷数据可提供逾期记录等信用信息,网购数据则提供以往电商网站购物记录和交易流水等财务数据,其他如打车记录、O2O生活行为记录、违章记录等生活数据均可用于大数据征信。刘新海(2014)借鉴美国新型网贷公司大数据技术,指出多元化征信不仅包括传统信用数据,还包括可用于挖掘个人性格、行为特征等网络数据,进一步说明了 “一切数据兼信用”。魏强(2015)提出大数据征信可包括挖掘多渠道数据源的信息特征、寻找变量间关联性、信用特征再归类、特征权值设置、计算综合得分等步骤。孔德超(2016)认为大数据征信具有数据来源广泛、市场定位清晰、应用场景多样化等优势,但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问题仍需要在现有法律政策下进一步探讨。

(四)信用评估技术

1.传统领域。信用评分技术作为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包括数据预处理和信用评分模型建模两个阶段。在预处理阶段,原始数据普遍存在噪音数据、遗漏数据、不一致数据等问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和数据规约等预处理。其中,数据清洗是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缺失数据填补技术、异常值检测处理、重复数据整合等;数据变换通过对连续数据离散化和不平衡样本结构优化来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将其转换为适合建模的形式;数据规约则是在将数据清洗和变换后,在不丢失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对数据降S。

在评分建模过程中,首先需分析个人信用的影响因素,确定反映个人基本情况、偿还能力、偿还意愿等各方面的评分指标集,经排序加权后形成评分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保证了评分模型数据输入的稳定性。同时在初选过程中,需要借助统计方法评估指标识别能力,并根据宏微观因素对指标体系不断修正和优化,保证评估的多维性和动态性。评分模型的检验包括模型精度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其中模型精度是指评分模型判断个体类别的能力;稳健性强调模型对建模之外数据的预测能力。

具体的模型发展有统计学模型和非统计学模型两个发展阶段。在统计学评分模型发展中,先后出现了线性回归方法、Logistic回归方法以及Probit回归等方法,但因解释性不足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相关学者们将最近邻法、决策树模型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引入到评分模型中,逐步调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健性。在非统计学评分模型发展中,先后出现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处理非线性化特征变量问题具有明显优势。之后,Baesens等人(2003)较早将支持向量机方法引入到评分模型中,认为较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性能更优。Bellotti等人(2008)将支持向量机算法引用到信用评分和重要特征属性发现研究中。Terry(2014)基于传统非线性支持向量机的缺陷,将聚类支持向量机(CSVM)算法引入到信用评分领域,经比较后认为CSVM模型可达到更优分类表现。

此外,通过组合将单一模型的优势互补以达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已成为信用评估领域的研究趋势。Tian-Shyug(2002)将判别分析预测结果和其他特征变量一起作为输入单元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认为组合模型可以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和预测精度。石庆焱(2005)提出基于神经网络和Logistic回归的混合两阶段评分模型,并将神经网络输出结果和其他特征变量一起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结果显示组合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精度较单一模型更优。姜明辉(2007)将Logistic模型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分类结果通过线性方法组合起来,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在预测精度上较优。David West(2005)基于Bagging和Boosting方法构建了神经网络集成模型,Mariola(2009)利用Bagging和Adaboost算法集成了决策树模型,认为模型在信用评分预测精度和稳健性表现优良。

2.网贷领域。借贷评审是网贷平台最关键的技术,而信用风险在贷审环节的体现就在于贷款项目和信贷额度的控制。P2P网贷同样采用信用评级的方式,基于信用数据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对违约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近年来,国外信用风险评分技术在机器学习领域和数据挖掘算法领域不断深入。Malekipirbazari(2015)建立以随机森林为基础的分类方法预测借款人状态,并基于美国借贷网站借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认为随机森林算法在识别优质借款人方面优于FICO信用评分。Maria等人(2015)运用流数据挖掘技术,在传统评分模型基础上建立基于历史数据流的动态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实验证明该动态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Fatemeh等人(2015)建立基于特征选择算法和集成分类器的数据挖掘组合模型,实证认为在评分性能方面基于非参数设置的数据挖掘组合模型优于基于参数设置的单一模型。美国网贷公司ZestFinance则基于集成学习和多角度学习的模型设计思路,设计身份验证模型、欺诈模型、还款能力模型、还款意愿模型、稳定性模型等从不同角度预测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克服了传统单一模型考虑因素的局限性。

在国内柳向东(2016)选用具有平衡效果的SMOTE算法对非平衡数据预处理,运用多种数据挖掘算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实证得出随机森林模型算法对于违约项目的识别能力最佳。林汉川等人(2016)将随机森林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组合模型,实证认为模型有效克服传统模型数据噪声敏感问题和变量容量问题。

(五)贷后信用风险管理

1.传统领域。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是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下游部分,旨在通过信用风险计量、预警和转移,实现信用贷出方的最大安全性。传统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据2005年实施的《新巴塞尔协议》。《新协议》提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三大支柱,其中对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包含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度量。信用风险转移是指借助特定金融工具把信用风险转移至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转嫁方式,常见金融工具有资产证券化、信用担保、保险等。

2.网贷领域。网贷平台中信用风险管理偏重于贷前征信和贷审模型研发,对于贷后信用风险计量和转移尚未得到广泛关注。杨从正(2015)在P2P借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中,认为借贷平台对事后的违约补偿可采取融资担保方代偿、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赔付、风险准备金补偿等方式。逄明亮(2015)指出宜信公司在贷后风险担保方式上推陈出新,推出国内首例保险、信托、小额贷款三方合作。通过发行信托产品并向保险公司投保,险种为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信用保险,此项信用保险措施与信托计划的信用增级措施共同作用达到多重增信目标。向明(2015)分析美国网贷公司Kabbage在贷后风险管理经验,通过设立拖延还款惩罚机制,除收取一定延迟费外还保留向其他机构报告的权利。庞淑娟(2015)则认为数据挖掘技术可实现信用风险预警,譬如分类与预测可基于历史数据形成预测规则,孤立点分析可用于欺诈行为预测等。尹丽(2016)从第三方资金托管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网贷第三方资金托管发展现状、模式及现存问题,提出应明确第三方托管主体和托管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等建议。

四、结语

基于以上综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是网贷信用风险研究的主要领域。对法律和监管细则的探讨正指导着网络借贷向合法合规化发展。个人征信业的研究逐步向大数据征信及网络征信聚焦,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普惠金融的强大引擎。在评分模型研发环节,现阶段单一评估模型中新技术的不断探索、组合评估模型精度和稳健性的提升以及基于大数的动态模型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借贷平台的信用风险管控。同时大数据技术为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将大数据动态监管融入到现有贷后管理体系中。网络借贷的商业模式已逐步成型,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将会在网络借贷的发展,乃至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演变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海放等.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家,2013(05).

[2]2015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J].金融世界,2016(02):第90-91页.

[3]林荣琴.论我国P2P线上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控制[D],2014,中国政法大学.第50页.

[4]刘绘与沈庆.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第56-61页.

[5]杨振能.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行为的法律分析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11).第25-41页.

[6]张雨辰与杨坚争.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征信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6(05).第55-56页.

[7]魏强.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分析[J].金融经济,2015(08).第11-13页.

[8]杨晖与卢昊.中国特色征信体系模式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04).第1-4页.

[9]刘新海与丁伟.大数据征信应用与启示――以美国互联网金融公司ZestFinance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2014(10).第93-98页.

[10]葛志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业市场化发展研究[J].武汉金融,2014(12).第33-34页.

[11]孔德超.大数据征信初探――基于个人征信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6(04).第39-41页.

[12]袁新峰.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4(01).第39-42页.

[13]吴晶妹.2015展望:网络征信发展元年[J].征信,2014(12).第1-4+83页.

[14]向晖.个人信用评分组合模型研究与应用[D],2011,湖南大学.第131页.

[15]帅理.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拓展研究[D],2015,电子科技大学.第 144页.

[16]孙亚南.中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2008,中国人民大学.第178页.

[17]Sousa,M.R.,J.O.Gama and E.Brand O,A new dynamic modeling framework for credit risk assessment[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6.45:p.341-351.

[18]Harris,T.,Credit scoring using the cluster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42(2):p.741-750.

[19]Kozeny,V.,genetic algorithms for credit scor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27:p.11-23.

[20]Koutanaei,F.N.,H.Sajedi and M.Khanbabaei,A hybrid data mining model of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s and ensemble learning classifiers for credit scoring[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5.27:p.11-23.

[21]宋丽平.张利坤与徐玮,P2P网络借贷个人信用风险评估[J].财会月刊,2015(35).第94-96页.

[22]夏立明.边亚男与宗恒恒,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171-177页.

[23]柳向东与李凤.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评估――以人人贷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05):第41-48页.

[24]刘新海与丁伟.美国ZestFinance公司大数据征信实践 [J].征信,2015(08):第27-32页.

[25]杨从正.P2P借贷风险管理魔方体系构建研究[D].2015,云南大学.第56页.

[26]李宁宁.P2P资金第三方托管问题研究[D].2015,华南理工大学.第52页.

[27]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2007,华东师范大学.第158页.

[28]逄明亮.我国P2P网络货款平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2015,山东大学.第76页.

[29]庞淑娟.大数据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征信,2015(03).第12-15页.

[30]尹丽.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托管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01).第86-90页.

[31]杨大楷与俞艳.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2005(07).第45-50+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