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产褥期妇女;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母婴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34-03

产褥期是女性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女性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变,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存在诸多健康隐患[1]。产妇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需要接纳家庭新成员和组成新家庭,这一过程对产妇及其他家庭成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医院与家庭存在脱节现象,且产后家庭访视面临经费严重缺乏、基础设施不足、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等诸多问题[3]。本研究对出院后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各种健康问题或育儿问题进行调查和指导,以便保健部门提供针对,进一步探讨适合本地区的产褥期促进母婴健康的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6月于我院分娩并定期回访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500名产妇。

1.2 调查方法

参照有关文献自行设计产褥期妇女母婴保健知识需求调查表,并经5名专家进行效度测试。在产后42 d回访时,派遣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取得知情同意后,调查人员采取面对面半结构访谈形式对产妇进行现场调查。共发问卷500份,最后完成调查且资料完整者496份,有效率为99.2%。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①产妇一般资料,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经济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是否初产等;②产褥期母婴健康状况,如有无母乳喂养困难、产褥感染、新生儿黄疸等;③最想了解的产后母婴保健知识排位。

1.3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反复修改定稿;随访过程中调查人员固定不变;所有人员通过统一培训;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ridman多个相关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对11项母婴保健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以P

2 结果

2.1不同文化层次产妇对各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

总体上,母婴保健知识需求顺序排列前5位的是婴儿日常护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早期教育、新生儿疾病认识及预防、婴儿意外预防。其中,不同文化层次产妇对各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状况见表1。在相同文化层次组内,各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顺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不同居住地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情况

不同居住地产妇对各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见表2。在相同居住地组内,各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顺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产妇渴望得到多渠道、全方位的母婴保健指导

本文通过对496名产妇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由于住院时间短暂,产后健康宣教无法在住院期间完全提供[4]。同时由于产妇身体的原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各方面的自我保健和婴儿护理知识,绝大多数产妇在调查中表示缺乏母婴保健知识。在产后最初的阶段,新父母要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但其往往对要承担的新角色缺乏准备,出院后随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多数的需求都体现出来[5]。因此,为产妇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母婴保健指导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3.2 母婴病房健康教育流程需进一步完善

本组研究表明,婴儿健康需求明显高于产妇健康需求。由于本研究多为初产妇,母亲更加关注婴儿健康,但又缺乏育婴经验,因此,育儿知识在产褥期妇女知识需求中占相当大的比例[6],其中,婴儿日常护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早期教育、新生儿疾病认识及预防、婴儿意外预防的平均秩次较高,产妇希望得到医务人员较多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产后疾病知识预防、产妇膳食营养、性生活及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需求相对较低;另外,关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需求也并不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产妇认为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对产褥期饮食、卫生、休息、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宣教到位,而新生儿相关知识则相对薄弱。因此,应制订更全面的母婴病房健康教育流程,并灵活主动地实施,以提高产妇自我照护及新生儿护理的能力。

3.3 不同文化层次、居住地的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有所不同

产妇的文化层次直接影响其获取母婴保健知识的多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够主动或被动参与孕期保健知识的各种培训,能够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而城市产妇的整体文化水平比农村产妇高[7],因此,不同文化层次、居住地的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有所不同。结果表1提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产妇对婴儿早期教育的需求相对较高,这与产妇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结果表2提示不同居住地产妇对产后康复的需求不同,可能与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就业及经济压力有关。

3.4 产褥期延伸服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更好地促进母婴健康

现阶段我国“80后”独生子女明显增多,且民间产妇有“坐月子”的习俗,传统的产后修养误区依然在部分产妇中存在,加之住院时间短暂、产后访视存在局限性等相关问题,因此,尽管已经开展的产后延伸服务对母婴保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产科延伸服务新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将护理的范畴从医院延伸到家庭、社会,是现阶段产科护理需要解决的问题[8]。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产妇的具体情况,以及产褥期不同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提供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优质母婴保健护理服务,扩大服务领域,使临床整体护理得到延伸,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素勉,田溢卿,王敬联,等.产褥期妇女知识及生活需求调查与母婴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4(23):3371-3372.

[2] 卜秀青,尤黎明,颜君,等.产褥期妇女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65-1067.

[3] 赵春霞.母婴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266-267

[4] 尤艳,刘春红,李东妹.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36-137.

[5] 肖艳琼.产后家访对母婴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83-1385.

[6] 刘爱君.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96-98.

[7] 徐冠英.城市与农村妇女孕期保健状况的比较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22-24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产科护理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产科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高居各科室首位,究其原因与产科护理工作特点有直接关系。提高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采取积极、主动而且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减少产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

一 分析原因

1.态度冷漠,缺乏沟通,产科工作面对的多是焦虑的产妇和家属。孕妇临产后心情难免急躁、恐惧、孤独,她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呵护。此时如果助产士言语生硬,极易给孕妇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产后一旦母婴病情有变,则引发纠纷;其次入院宣教不到位。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待产妇一般入院后就想赶快顺利生产,特别是过期妊娠的孕妇更是着急。如果护士不主动听取病人主诉,与病人沟通并给其精神心里安慰,病人会因为没得到充分重视而产生不满情绪,从而诱发纠纷。

2.病情观察不细致,工作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忽视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这四要素当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能造成难产。产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助产士需要严密观察孕妇的产程进展及各项情况。特别是静滴催产素引产及有妊娠并发症的产妇如不及时发现汇报医生或告知家属。很容易使产妇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护理纠纷。

3.产科技术操作不熟练 产科技术操作有其特殊性,绝大部分为有创性操作,且很多操作需要手法和经验灵活运用。有些操作技术根本无法在直视下进行,只有心领神会用“心”来操作,稍有闪失就会影响母婴安危。如产时确诊性的阴道检查、保护会阴的技巧、产时会阴侧切的角度、会阴缝合技术、臀位接生等,是产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有失误则会伤及母婴. 而当前临床助产士又趋于年轻化。这使得护理风险大大增加。年轻助产士由于临床经验欠缺,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尤其遇到紧急事件或抢救患者时表现慌乱,工作无条理,这些都容易诱发护理纠纷。

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由于产科病情变化快,护理文书记录较多,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笔误。加之医护在治疗护理上缺乏沟通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详细。一旦母婴病情有变。这些都容易作为法律依据而发生护理纠纷。

二 产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改善服务态度,防范护理纠纷 产妇从入院到出院每个环节都关系着母婴的安危。从细微处做起。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以热情、亲切、温暖的话语,理解、同情孕产妇的痛苦,使孕产妇感到亲切、自然,用住院须知的形式,介绍医院的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病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通俗易懂地解释分娩过程,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医嘱用药的注意事项,仔细观察胎心及宫缩的变化,使病人产生一种安全感、满意感。从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提高责任心强化法律意识 组织、引导助产士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产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既要学法、知法、懂法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专科技能。能够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自己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产科专业操作能力。根据产科专业特点,产科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与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和过硬操作技术有关。在助产技术上,让有经验的助产士介绍助产技巧,并采取新老助产士配对带教的形式,传授助产技术,让年轻助产士尽快提高助产水平为新上岗助产士制定产科规范化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制定相应的应急急救流程,严格操作规范,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确保母婴安全和自身权益。

4.加强护理文书的质控与管理

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在护患纠纷中具有法律效应,因此,护士应加强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不得有涂改、黏贴刮痕或医护治疗记录不一致现象。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母婴同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病区,需要严谨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整体护理,使母婴同室病区的护理管理处于良性循环。实践中体会到:首先从观察上重视护理在母婴同室病区的实施。将护理程序与护理管理有机相结合。管理者有明确的工作程序。2002年至今,运用整体护理进行母婴同室病区的护理管理模式,取得较好的结果。

1 重视整体护理在母婴同室病区的开展

护理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有计划的安排有关学习、讲座等,拓宽护士的知识面,管理者决不能放松观念转变这个环节,采取最先进的护理方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母婴同室病区的特点是,该病区的新生儿是一个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绪和疾病的群体,这更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规范的健康教育,推进母婴同室病区的护理管理,体现护理专业在人类健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 护理程序与护理管理有机的结合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的、系统地对病人实施护理的程序,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来解决病人的问题,如何使这5个环节完成好是管理者需探讨的问题。

2.1 护士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是护理程序能否实施的关键 要重视护士的心理需要,护士需要尊重、关心,理解、公平、奖励、合理批评等。能做好这几项工作,就能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为共同的目标工作。

2.2 适应护理程序的分工派班管理 我们选择的分小组的护理方式。除办公室留两名护士外,将护士分为两组,各组负责15张床位,主管护师任组长,配有护师、护士,以护理组为单位,个人责任制为形式包干病房。同时互相协作,加强夜班力量,夜晚采取双人值班。调整各班的工作内容,在护士较少的班次,尽量满足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常规的治疗护理在护士较多的班次完成。排班具有灵活性,为保证护理程序的实施,随时调整人员。

2.3 按护理程序进行每日检查,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有选择性或随机抽几份病历,查看入院评估的准确性,护理计划中是否将存在的问题指出,最重要的是从病员处了解,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落实,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将检查情况及时与护理组长、护士一起探讨,对一些问题修改补充完善。

3 管理者需有明确的工作程序

3.1 按母婴同室病区特点,制定标准的护理计划,健康教育内容及出院指导,使表格规范,标准统一,达到可操作,又节省时间。

3.2 管理者要将病人的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每天了解护士是否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病员需解决的问题,重点了解危重病员、新病员、剖宫术3 d内的病员,分娩未满24 h的病员。

3.3 质量考核,每月考核一次,采用问卷调查及病人交谈等方式,考核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病员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对护士长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理病历书写质量等。对工作完成得好的护士进行奖励,差者有一定的处罚,并形成制度。

4 母婴同室护理管理的成效

实行母婴同室护理,因为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和饮料,就是让母亲与婴儿24小时在一起,有利于母婴感情的交流[1]。又防病、并加快产后康复,加强了母婴之间、家庭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夫妻感情,同时又使产妇及亲属学到了医院对产妇和新生儿的知识,也改善了产妇对住院分娩的安全信任感,使产科病房既体现出了医院特点,密切了护患关系,又体现出家庭化的温暖[2],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以前病员送锦旗与护士无关,现在锦旗上出现了“医术高明,护理周到”、“精必护理,胜似亲人”等字样。加深了医护关系,医生对护理工作放心满意,护士的宣教,使病员对自己的疾病、母乳喂养知识以及分娩前后有关注意事项认识较清楚,能配合治疗与护理,得到了医生的称赞。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以前护士仅限于完成治疗与护理工作,很少和病人交流,更没有宣传教育意识,常常不被社会所重视,开展整体护理后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提高了,护士在工作中也真正感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艾滋病;母婴传播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90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由感染HIV病毒引起的, HIV病毒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使患者身体机能严重下降, 进而患上各种危险性疾病, 死亡率较高,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疾病[1]。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其中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了HIV病毒的产妇在妊娠期、分娩期、喂养期将HIV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或胎儿[2-5]。在我国, 艾滋病产妇逐年上升, 因母婴传播而感染上HIV病毒的新生儿也在逐年上升, 因此, 降低新生儿HIV的感染率和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中, 给予114例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实施护理干预, 在降低母婴传播HIV病毒的感染率上,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14例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30.26±5.24)岁;初产妇100例, 经产妇14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8例, 高中以下36例。所有产妇均已确诊为艾滋病患者, 且均排除其他心血管类疾病及精神病, 以上产妇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此次研究。

1. 2 护理方法

1. 2. 1 产科干预 有研究表明, 艾滋病产妇进行阴道分娩新生儿, 感染HIV病毒的几率较大, 而剖宫产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染HIV病毒的几率。产前为所有产妇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 并为其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但原则上尽量说服产妇选择剖宫产, 尤其是已经破水的孕妇。对于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在分娩时长上要尽量缩短产程, 分娩过程中, 若胎儿露出头部, 则需要马上对会阴处进行保护, 并将胎儿口鼻内的羊水及分泌物全部挤出, 用吸球吸出胎头的羊水[6, 7]。用聚维碘酮原液对产妇进行会阴抹洗, 从而减少病毒的含量和感染机会。

1. 2. 2 饮食护理 产前给予HIV感染的产妇铁剂、叶酸、锌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 在保健药物方面也可以给予适量的服用, 在孕期要确保产妇食用到高营养的食物, 严禁产妇有吸烟、酗酒等行为。产后考虑到母乳喂养会增加HIV病毒的传染性, 而混合喂养会使新生儿稚嫩的肠道引发损伤和炎症反应, 这也会导致HIV病毒的传染几率增大, 所以综合考虑, 给予新生儿人工喂养的方式[8, 9]。护理人员需要指导产妇及其家人进行合理的人工喂养, 教给产妇正确配置奶粉的方法及添加辅食的方法, 同时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

1. 2. 3 健康宣教 所有护理人员对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均做到尊重且保密的原则, 对所有产妇进行健康宣教, 告知其HIV病毒的鞑ネ揪叮 对产妇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阻断母婴传播的健康知识。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较长, 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母婴传播在产妇妊娠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可能发生, 如宫内传染, 是由于HIV病毒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血液当中从而使胎儿遭受感染[10, 11];分娩传染, 是指在产妇分娩过程中HIV病毒通过血液或其他分泌物接触到新生儿的皮肤导致感染;喂养传染, 顺利生产后产妇通过乳汁对新生儿进行喂养, HIV病毒通过乳汁感染新生儿。所以在整个妊娠及生产过程中,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其地注意, 一定要使产妇及其家属详细了解HIV病毒的传染途径, 并配合好医护人员的工作, 使产妇得以顺利分娩并降低新生儿HIV病毒的感染率。

1. 2. 4 心理护理 艾滋病产妇不仅是母亲的角色更是HIV病毒感染者的角色, 这两者相互冲突相互矛盾, 导致产妇的内心极其脆弱和不稳定。抛开HIV病毒携带者的身份, 正常产妇长期在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对胎儿的健康也极其不利, 因此, 给予确诊为艾滋病的产妇心理护理很有必要。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地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 让其放松心情, 引导其说出内心的想法, 为其答疑解惑, 鼓励其勇敢面对, 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运用礼貌并且文明的语言, 任何含敏感的带歧义的词语尽量不要使用, 在征得主治医师的同意下, 可带产妇到室外进行活动, 呼吸新鲜的空气, 能使产妇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并告知产妇家属不要有与产妇发生争执或刺激产妇等不利于胎儿成长的情况发生, 所有护理人员应站在朋友的角度帮助产妇认识自己的疾病, 消除内心的恐惧,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母亲的角色[12-14]。

1. 3 观察指标 给予新生儿各项生命指标进行检查, 并在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给予P24 抗原定性检测, 新生儿出生18个月后进行HIV抗体检测。观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结果。

2 结果

114例确诊为HIV病毒感染者的产妇, 7例为阴道分娩, 107例为剖宫产, 经过护理干预后, 所有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给予P24 抗原定性检测, 均为(±), 18个月后对所有新生儿进行HIV的抗体检测, 均为阴性, 且一切生命体征均正常, 所有剖宫产产妇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艾滋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但患者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却不够全面, 所以能够主动到医院进行就诊和检查的患者少之又少, 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艾滋病孕妇[3, 15]。若顺利生产的新生儿被感染上HIV病毒, 那对其的一生都是不公平的, 一位携带HIV病毒的新生儿对其家庭也将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所以降低HIV病毒在母婴传播中的感染率是当代医护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16-18]。

本文研究中, 给予114例艾滋病孕妇实施护理干预, 从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产科干预、饮食护理4个方面进行高效、贴心、全面的护理, 使114例艾滋病产妇都顺利产下新生儿。其中, 7例产妇为阴道分娩, 107例产妇为剖宫产, 经过护理干预后, 所有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给予P24 抗原定性检测, 均为(±), 18个月后对所有新生儿进行HIV的抗体检测, 均为阴性, 且一切生命体征均正常, 所有剖宫产产妇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给予艾滋病产妇高效、全面、贴心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HIV病毒的感染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彩花, 姜树勤, 严秀芹. 综合护理干预在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价.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4):181.

[2] 杨科, 韩鸿玉, 蒲代芬.艾滋病母婴传播人工阻断干预效果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29):4697-4700.

[3] 兰莉. 护理干预在7例艾滋病母婴阻断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20):107.

[4] 孙定勇, 王奇, 樊盼英, 等.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6):429-432.

[5] 杨梅, 牟鸿江, 赵鸿, 等. 2006~2011年贵州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分析.中妇幼保健, 2014, 29(1):10-12.

[6] 姜会芝. 护理干预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 中外医疗, 2011, 8(18):305-306.

[7] 黄美华, 盘兰姣, 梁德雄.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护理干预. 医学文选, 2006, 25(4):787-788.

[8] 孙鹏燕. 母婴阻断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1, 18(7):26-27.

[9] 王倩.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工作中的随访干预效果分析. 医药, 2016(9):00324.

[10] 陈文馨, 蒋若娟, 陈烨. 贵州省盘县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8):4013-4014.

[11] 陈莉艳, 赖静, 李瑛. 医院产后延伸服务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作用的研究.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1, 20(s3):179.

[12] 廖国平, 刘晓明, 沈锦红, 等. 清远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的认知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 36(7):887-890.

[13] 黄美华. 护理干预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影响. 心理医生月刊, 2012(6):188-189.

[14] 刘悦晖. 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预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11):1541-1542.

[15] 王祥.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4):418.

[16] 彭筱凤. 护理干预在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喂养中的作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26):3356-3357.

[17] 苗凤云. HIV阳性产妇1例的护理体会. 淮海医药, 2008, 26(2):165-166.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母婴同室;医院感染 ;应用

医院感染也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院内感染[1],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凡是住院患者和医院职工因在医院期间遭感染而引起的任何显示症状的疾病,不管受害者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应称为医院感染[2]。母婴同室是易发生院感的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循证护理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及要求,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并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措施。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给患者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已从传统护理模式向现代护理模式转变[3]。现代护理模式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随着循证思维在医学界的深入,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临床护理工作带教及临床科研中[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0月我科收治627例孕产妇,年龄18~4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例,初中96例,高中 402例,大专及以上127例。将此627例产妇,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健康指导内容。

1.2 方法

1.2.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带头共同学习,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

1.2.2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即提出问题 结合临床实际,共提出以下主要问题:产妇住院期为什么会发生医院感染?产妇医院感染的特点是什么?针对医院感染应制定哪些措施?

1.2.3寻找相关循证支持 查阅相关文献,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其可靠性、真实性及临床实用性。通过循证获知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为:①新生儿自身因素;②产妇自身因素;③医护人员因素;④其他因素:如探访、陪护、季节性流行病等。

2 干预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成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有科室医生,护士,卫生员,产妇及家属组成[5]。全体人员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进行 《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无菌技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手部清洁 没规范等规章制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考核,并将管理纳入医院科室质量考核标准。

2.2加强环境及物品管理 为患者准备干净、整洁的房间,保持病室每日通风换气,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d,30min/次。物体的表面每日用清洁的抹布湿式擦拭,地面每日用清洁的拖布湿式拖拭[6]。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工作中配备一次性手套及手的快速消毒剂,加强了洗手条件及消毒措施的物质保障。

2.3加强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病房管理制度,限制陪护、控制探视率,减少病房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重视手卫生,严格按六部洗手法加强基础护理[7]。 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开窗通风,改善病房空气洁净度;勤换内衣,保持口腔、皮肤、外阴及肛周的清洁。

2.4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现代研究表明术前30min常规应用抗生素对预防感染非常重要[8],术后及术后2d应用抗生素可以使剖宫产的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要避免滥用抗生素。

3 观察指标

呼吸道、宫腔、泌尿道及伤口是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是重点观察的部位[9]。阴道手术助产及剖宫产较顺产更易发生感染。院内感染的多在术后2~7d。

3.1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 阴道分娩的产妇T>37.5℃,剖宫产的产妇产后3d内T>38.5℃,或产后3dT>37.5℃均可能已经发生院内感染。

3.2观察子宫的复旧情况 在胎盘排出之后,子宫会立即收缩,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一个很硬并呈球形的子宫体,它的最高处和肚脐的水平同高。以后子宫底的高度,会下降1~2cm/d,大约在产后10~14d内,子宫变小,降入小盆骨腔内。这时,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宫底了。一般产后42d子宫基本恢复正常,可能有个别的恢复时间要长一点。

3.3观察尿液的颜色及性状 是否有血尿(尿道有损伤),是否有絮状物,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越大。

3.4观察产妇伤口是否有红、肿、热、痛,并且有进行性加重的现象。

4 讨论

4.1 以证护理思想为指导的护理方法不仅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还提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积极地参与和配合护理工作。首先我科把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强化意识和培训知识上,增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知识培训和相关考核将医院感染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到实处。其次通过产妇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和特点,制定有效的循证护理措施,并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发生医院感染的说明,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和配合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感染工作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2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指导思想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针对产妇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特点及如何预防作为重点进行循证护理,以获取指导临床实践的最佳信息;评估产妇具体存在的感染风险因素和在感染防控中的综合需求,结合临床经验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我科运用将循证护理的理论及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针对产妇的易感因素加强管理、检测、及护理,在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中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haffer R K. The Challeng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Lessons from Hospital Nurseries in the mid-20th Century[J]. 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3, 86(2): 261.

[2]龙翠燕,魏明,于秋梅.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3): 518-519.

[3]Sheng Y,Wang M.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rooming-in and neonate wards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2, 4: 041.

[4]王新.预防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024): 5537-5537.

[5]钟巧, 侯庆中, 李晖, 等.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5): 692-694.

[6]Jaafar S H, Lee K S, Ho J J. Separate care for new mother and infant versus rooming-in for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9.

[7]刘悦新, 尹仲娇, 李绮薇, 等.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016): 3982-3983.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分娩镇痛 护理 硬膜外麻醉镇痛

分娩镇痛的护理要求

分娩镇痛技术对护理的要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方面:①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分娩环境;②增加产妇获得镇痛技术支持的愿望;③增加产妇战胜产痛的信心。

分娩镇痛的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十分注重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提高产妇对分娩痛影响母婴健康的认识,加深她们对分娩镇痛意义的认识,帮助她们尽可能了解分娩镇痛的各种技术及相关要求。

分娩准备教育:其内容包括:①妊娠期母体变化、临产先兆、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护理;②分娩环境、产房设施、助产人员及各种服务支持措施,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惧怕心理;③训练分娩配合方法――宫缩时的呼吸运动与按摩方法。

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要给孕妇和家属讲解妊娠分娩的基本生理知识,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与焦虑。同时,及时提程进展的相关信息,给予支持和鼓励,还要告知分娩过程中胎儿是觉醒的,以鼓励产妇主动参与分娩活动。

认识分娩痛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母婴的基础代谢率增高,氧需量增加,同时因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而使全身代谢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胎儿氧合减少、酸中毒;产妇喊叫、过度通气、脱水过度的身心消耗还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恐惧、产后抑郁乃至产后精神病。

认识分娩镇痛的意义:①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益处主要表现在,它可提高分娩期母婴安全性、缩短产程、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缺氧、降低新生儿窒息、支持产妇心理健康等。②分娩镇痛是每一位产妇胎儿的权利,妇女有权享受安全、幸福的分娩服务,胎儿有权在宫内、宫外都受到保护和善待。③分娩镇痛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古到今人们盼望的一种人类早期保护措施,医生无权不提供此项服务。④分娩镇痛对母婴无害,对产程无影响或可加速产程,起效快,作用可靠,能达到全产程的镇痛,方法简便。产妇清醒,能配合分娩。

心理行为支持:要提供全程陪护,陪产与家人陪伴,鼓励进食饮水、下床活动,及时提程进展的相关信息,树立分娩信心。要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分析分娩痛的原因及作用,提高产妇对产痛的耐受能力。同时,要给予情感关注,体贴关怀产妇并教会其丈夫参与分娩活动。

技术干预:目前分娩镇痛技术包括下列八种:①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②陪伴分娩;③针灸、电磁刺激(TANS、HANS)、水针等;④药物镇痛:安定、度冷丁、曲马多、芬太尼等;⑤静脉麻醉:氯胺胴、安氟醚/异氟醚等;⑥吸入麻醉:笑气;⑦局部麻醉:宫颈旁阻滞、神经阻滞;⑧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阻滞、双管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等;⑨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产科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和本人所熟悉的技术作充分的分析,然后选择1~3种方法的组合,如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陪伴分娩加电磁刺激,或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宫颈旁阻滞等。

镇痛效果的护理评价

客观评价尺度包括疼痛缓解程度、有无宫缩抑制、有无产程延长、有无出血增多、有无新生儿窒息和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几方面。

主观评价尺度主要是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感受。产妇获得安全、幸福的分娩经历是分娩镇痛术的最终目标。

分娩镇痛法――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的观察及护理心得。

(1)术前准备:包括①认知准备――产妇及家属的知情选择;②助产士的术前宣教;③产科医师、麻醉师的术前谈话;④医学准备――了解病史(既往疾病、麻药使用情况)、出凝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无禁忌证。⑤用物准备-麻醉穿刺包、药品、环境、器材等;⑥准确提供信息。⑦细致的产前教育。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⑨配合正确的膳食营养。

(2)术中配合:①环境准备,要提前准备适合麻醉操作的环境;②操作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和协助摆好病人的穿刺。关心体贴产妇,取得产妇配合。

由于麻药和镇痛药本身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宫缩乏力、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应加强对这些情况的观察。如出现宫缩乏力,可使用小剂量的催产素进行引产,注意催产素点滴的使用事项和观察重点,以防子宫强直收缩,导致子宫破裂发生。如出现尿潴留,护士应及时协助产妇排尿,同时可配合以下一些方法促排尿,如用温水冲洗会,用温热毛巾敷下腹部及听流水声刺激尿意等,必要时予以导尿。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是麻醉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在这些产妇应注意防止窒息的发生,并随时保持口腔的清洁舒适,减少不良刺激。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HIV阳性;孕产妇;心理健康;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44-02

艾滋病是一种由于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机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免疫机能受到损坏而发生的一系列相应症状、体征的传染病,是一种经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疾病。随着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妇的逐年增多,如何使HIV阳性孕产妇克服固有的心理压力,有效实施临床护理,是当前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1 常见心理问题

1.1 恐惧、焦虑型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大多数HIV阳性孕妇往往悲观、失望、孤独,对生活缺乏信心,又要承受社会歧视的压力。孕产妇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疾病及消毒隔离知识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又担心胎儿安危,思想负担沉重。另外,患者普遍担心新生儿的健康,担心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如:胎儿是否因此而畸形、是否会影响智商发育、是否会受到感染等。

1.2 内疚、负罪型

有些感染HIV及AIDS的孕产妇存在内疚负罪心理,特别是通过婚外、滥交等不洁而感染的患者。此类患者认为自己的轻率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终日孤言寡语、精神萎靡、伤心流泪,表现出明显的内疚与负罪感。

1.3 紧张、猜疑型

此类患者大部分为诊断尚不明确或经多方检查未曾确诊的患者,往往把自己的病情估计得太重,怀疑家人隐瞒病情,不让自己知道真实的病情。此种患者对HIV阳性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认为感染上就意味着不能正常孕育婴儿,还对自己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因此整天生活在悲伤绝望的氛围里。

1.4 抵制、报复型

有的患者由于知识水平较低,得知自己HIV呈阳性,对于医院的诊断呈抵制心理,甚至产生愤怒、怨恨的心理反应,对社会极度仇视,甚至想过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以解心头之恨,有的加入贩毒的队伍,表现出一种对社会报复的变态心理。

2 临床护理措施

2.1 细致进行政策宣传

要针对HIV阳性孕产妇的个体特点,耐心细致地为她们讲解相关治疗政策,如宣讲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讲解关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规定,宣讲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的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把政策法规以生活化的方式予以讲解,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打消HIV阳性孕产妇的心理疑虑。

2.2 对家属实行心理疏导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否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的过程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孕产妇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应耐心向家属讲解艾滋病的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取得家属的支持,给予患者关怀和照顾。

2.3 开展健康教育干预

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对孕妇进行登记注册,建立母子保健卡,进行孕期保健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提出HIV筛查建议。目标人群的干预措施:免费发放“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宣传册;采取孕妇学校讲课;导诊、候诊处张贴艾滋病知识宣传画;建立固定艾滋病知识宣传栏进行干预,时间为2个月。保证每个孕妇在产前保健期间得到2次以上的听课,责任医师面对面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以双向交流的健康咨询为主。

2.4 热心为孕产妇排忧解惑

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言行对孕产妇影响很大,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孕产妇,为她们解决实际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重视病人的隐私权,根据孕产妇实际情况选择分娩方式,满足孕产妇的心理需要,稳定她们的情绪,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结合病情向其讲解HIV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实施隔离的必要性;另外加强对胎儿监护,让孕产妇及时了解胎儿情况,减轻其心理压力,配合治疗。

2.5 积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在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善于运用激励法,如给患者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介绍若实行有效的母婴阻断等方法,将有效降低婴儿的患病率,帮助他们树立希望,舒缓心理压力。家属和医务人员要为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就医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时间的目的。

3 结语

HIV阳性孕产妇的心理问题错综复杂,加强对这一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和临床心理护理,使其了解艾滋病传播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能够有效地减轻孕产妇的心理压力,对预防HIV的母婴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孔来.艾滋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112.

[2] 曾祥娥.HIV阳性孕妇21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19-3220.

[3] 宁艳春.HIV阳性及AIDS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夏医学,2005,18(3):477-478.

[4] 周敏卿.艾滋病毒感染孕妇住院分娩的护理[J].现代医院,2007,7(7):85-86.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第8篇

【摘要】目的 探讨恢复期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398例恢复期高危儿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服务满意度。结论: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

【关键词】恢复期; 母婴同室;高危儿 ;发病率

高危新生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窒息、早产、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故这些新生儿需要专业的治疗及护理。但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护理知识,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在出院后不久(3-15天)因各种原因再次发病来院就诊。因此,我院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恢复期的高危儿398例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干预组198例,男117例,女81例,其中窒息35例,早产93例,颅内出血5例,低出生体重10例,高胆红素55例;对照组200例,男109例,女91例,其中窒息37例,早产儿89例,颅内出血8例,低体重儿12例,高胆红素54例。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产妇和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护理(1)),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 护理问题:

1.2.1.1 高危儿家属缺乏日常护理知识:(1)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患儿同睡的习惯;(2)认为室内不能通风,对患儿包裹太厚,保暖太严,导致体温过高;(3)对患儿哭闹表现焦虑不安。

1.2.1.2 高危儿家属缺乏喂养知识:(1)患儿母亲对母乳喂养不够自信,一是担心母乳少不够患儿吃(患儿住院,长时间母婴分离导致母乳量减少), 二是不能把握患儿吃好、吃饱的标准;(2)部分患儿对喂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家属出于担忧,不愿继续母乳喂养,甚至有少数患儿母亲认为哺乳会影响日后自身身材的恢复而拒绝母乳喂养;(3)配方奶配置方法不正确。

1.2.1.3 高危儿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1)缺乏预防皮肤感染的知识;(2)出现呛奶、呕吐等异常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3)高危儿保健知识匮乏。

1.2.2 护理干预:

1.2.2.1 传授新的育婴知识

(1)告知家长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接受新的知识,改变传统观念,患儿睡小床,不要和母亲同睡。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保持22℃-24℃,湿度维持在50%-60%,高危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

(3)患儿哭闹是对来自体内或体外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表现,若哭声响亮、婉转,间隙期面色如常,即为生理性哭闹,家长不必担忧。

1.2.2.2 传授喂养知识

(1)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不断鼓励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帮助其提高喂养能力。母乳经济方便;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因子,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通过母乳喂养能增加母婴感情(2)。嘱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奶量以喂奶后患儿安静、不吐、无腹胀和体重增长达15-30g/d为宜。

(2)住院时间较长的高危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习惯了配方奶、奶瓶喂养,当改用母乳喂养后,部分患儿有不吸吮、吃奶少等表现,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配方奶和母乳口感不一样,且人工喂养的奶嘴比母亲的易于吸吮,一般来讲,母乳喂养后1-2天患儿就会逐渐适应。因此,高危儿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3)若高危儿母亲确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并严格按配方奶上的说明进行调配。奶粉配置过浓会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甚至有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奶粉配置过稀则营养摄入量减少,患儿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奶孔的大小以奶汁流速连续滴出为宜。

(4)因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高危儿易发生溢奶,早产儿甚至会发生胃食道反流。吃奶后指导家属将患儿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持续约2-3分钟,帮助患儿将吃奶时咽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另外吃奶后30分钟应将患儿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溢奶造成的误咽和窒息;早产儿床头抬高15°-20°,可减少胃食道返流的发生。

1.2.2.3 介绍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1)教会家长正确的皮肤按摩方法,以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高危儿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将耳后、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臀部、窝等皮肤皱褶处洗净,擦干;不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扑粉,因这些部位的皮肤褶皱处不透气,加之患儿易出汗,潮湿的粉块刺激皮肤,增加了患儿皮炎的发生。重点加强对高危儿脐部的护理:每日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要特别防止被尿液污染,以避免脐部感染。?做好高危儿会皮肤的护理,勤换尿布、会温水清洗(顺序为由前至后)、吸干,必要时局部涂鞣酸软膏。

(2)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每日给予足够的奶量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可能使黄疸再次加重。教会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肠蠕动比较弱,每日不能正常排便的高危儿,给予腹部按摩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刺激排便或开塞露通便等处理。

(3)注意观察高危儿的面色、呼吸。喂奶时患儿若出现呛咳、呕吐、口周、面色青紫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喂哺,患儿取侧卧位,给予拍背、清除口鼻呕吐物等处理,直到患儿哭声响亮、面色转为红润。否则报告医生给予吸痰,吸氧等进一步处理。

(4)高危儿患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新生儿:脑瘫、智力低下、营养不良和视力、听力异常及运动障碍,轻则会影响孩子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一旦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将会造成终生遗憾。告知家长高危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需每月接受一次保健服务,半年后每两月保健一次,以便医生随时发现由高危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1.2.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及发病病种的变化。

1.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的比较(见表1)。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组别例数发病数发病率(%)

干预组198 2311.61

对照组200 68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的病种变化的比较(见表2)? 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因喂养及护理不当而发病的病种均小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母乳或现阶段母乳化配方奶所含的能量及营养素可以保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而高危儿因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极为重要,更不能随意添加其它食品或保健品。同时由于其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喂养方法及,可以明显减少高危儿由于喂养不当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高危儿出院后发生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有一例患儿在出院后第三天,家长擅自给患儿奶粉中添置了少量成人食用蛋白粉,次日患儿出现腹胀、呕吐来院就诊,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极差。

3.2 感染是高危儿病情突然变化及加重的重要原因。高危儿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过程,免疫功能低下,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开展母婴同室,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教会了家长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减少高危儿因感染再次发病的机率。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干预组因室内不通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等因素导致出院后高危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比率较低。新生儿感染的另一来源为皮肤。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抵抗力低下,如皮肤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皮肤完整性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糜烂、破溃、脐炎、尿布炎等(3)。干预组高危儿在出院后可以得到较好的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发生脐炎、脓疱疮等的机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高危儿出院后因感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3.3 研究表明: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4)。母婴同室期间,部分恢复期高危儿母乳性黄疸能被及时发现,通过试停喂母乳、定期监测、医学干预后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患儿的家长接受了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依从性高,能定期来医院监测黄疸,及时发现胆红素波动情况,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但并不能因此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

3.4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助孕技术的成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等的危重新生儿比率较前增加。高危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使父母无法确切了解患儿的生活。加之生育高危儿的母亲往往会有忧郁和罪恶感,接受高危儿需要特殊照顾观念常需一段时间。对恢复期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同时护士能及时发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提高了育儿水平,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新生儿病房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淑芬,林晓枫,张晶,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5(7):252-253

[2] 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61

[3] 杨亚青,周静,白静。产后家庭访视中对新生儿皮肤的管理。中国医药卫生,2010,9:45

[4] 崔焱 . 儿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