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工基础基本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工基础》在我们学校是作为电子电器专业基础课程。本人在从事这门课的数十年教学中,总结一些教学细节问题和教学技巧,这些在教学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电工基础》这门课主要分为直流部分和交流部分,按照两条主线以树形结构方式进行内容填充
直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混联电路的分析及电容器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交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电路的分析,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及线圈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变压器和异步电动机。书本知识被划分明确后,按照两条主线以树形结构的方式进行内容填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丰富“树干”,自己和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知识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套《电工基础》的学习框架,再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很多学生都反映这种方式比按部就班的那种学习方式更有效果,效率更高,概念更加清晰,做题时很少犯概念性的错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外,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二、讲清概念,加深理解
学好《电工基础》课的关键在于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的运用。初学者往往表面上理解了定理,甚至可以背诵出来,但在解题时,就不会灵活运用了,经常听学生说,你解题我们能理解,但让我们独立完成就不容易了。其原因,除了做练习少之外,重要的是没有真正理解基本概念的内在含义。为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类比法,将一些抽象的理论与容易理解的概念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容易记忆,又不致于混淆。比如:高度和电位相类比,这样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测高度先要确定一个计算高度的起点,从而引出要计算电位必须先确定的是零电位,最后找出电压与电位的关系。其次,将基本概念应用的范围和遇到的情况逐一列出,再辅以必要的练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采用比拟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有些概念不容易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兴趣不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往往要在教学中突出概念的理解性,采用比拟法是一种让学生能理解掌握知识的好方法。例如,在分析电压与电位的区别时,学生对参考点的含义不理解,因而将电压、电位经常混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电位比拟为高度,把电位差(既电压)比拟为高度差。因为学生对高度和高度差有深刻的感性认识。电位的特点是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它是相对值,其大小随着参考点的改变而不同。在教学中可以把讲台的桌面高比拟为电路中某点的电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如地面、讲台的桌面、屋顶等)来看讲台的桌面高度,选择的参考点不同,讲台的桌面高度就会出现不同的值,这些值既可以是正值(以地面为参考点),也可以是负值(以屋顶为参考点),也可以为零(以讲台的桌面为参考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电位差的特点是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压。它是绝对值,不随参考点的改变而改变。在教学中可以把讲台的高度比拟为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位差,此时无论我们选择的参考点怎样改变,讲桌的高度也不会发生变化。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电位是相对值、电位差是绝对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加强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关键词] 电工基础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
《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须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多、单位制较复杂上。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等,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单位制有特、韦、高斯等,不常用,易遗忘。其次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电工基础”中公式繁多、复杂,解题的方法较为灵活,电路逻辑性较强,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层次二是层次一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且脉络清晰,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2.与实际联系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容时,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板画等方法把难以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知识。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的教学方法。电阻、电感、电容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基础知识,可为学习交流电和电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电阻元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电容和电感的性质很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类比性。电阻的定义公式为R=U/I,电感为L=ψ/I,电容为C=Q/U,U、L、C都是外部的因素,通过实验得到了R、L、C的定义公式,这三个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而R、L、C都是反映其本身的特性,而不随外界的电流或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由此推出三个与其本身性质有关的公式,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3.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故我个人认为,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笔者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办法。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很快弄清了诸如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教师在演示时能灵活机动,迅速方便,轻松省时,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电工基础中好多传统演示实验可用课件代替,例如可制作课件模拟日光灯的启动原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因此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如电场与磁场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学生感到很抽象,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俞红.电工基础.学科中创建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J].职教通讯,2003,(7):23-24.
[2]王国军.《电工基础》教学四法[J] .职教通讯,2003,(9):14-15.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改革;改革效果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Electrical Basis
YU Yong-zhi, XI Zhi-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electrical which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with the targe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electrical and non- electrical course are combined as a public platform courses——“the basic of electrical” i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Then the principles behind the reform are introduced.The implementation details,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s,approaches,methods and the effects are presented.Several relevant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the basic of electrical; reform in education; the effect of reform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16-02
“电路原理”是我国高校中重要专业基础课,对电路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掌握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后续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学习的进程[1]。由于传统的“电路原理”课程始终沉湎于分析理想模型构成的电路,使得学生缺乏从实际元件到电路模型的建模观点 [2,3]。因此,哈尔滨工程大学在2009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首创性地将面向电类专业开设的“电路基础”课程与面向非电类工科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融合形成公共平台课——“电工基础”,并面向所有理工类专业开设,如此大幅度的改革在国内高校尚无先例。该课程自2010年首次开设以来至今已完成了2届学生的教学。目前已经具备:课程大纲、教学进程、课程教学要点、实验教学大纲、理论课讲义、实验讲义等教学基本材料。然而,“电路基础”和“电工技术”所面对的专业需求不同,改革后的“电工基础”理论课为56学时,学时有限。因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加了网络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改革
1.1适当拓展教学实例,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理解。 要突破传统的只讲理想电路模型的局限性,要让学生了解同一实际元件在不同工程背景下,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我们教学过程中尝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之后,适当增加一些基本概念的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概念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串联谐振是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知识点。收音机如何接收信号?如何调台?为什么有的收音机噪音大,而有的却很小?为什么有时会听到几个电台同时广播?信号如何放大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恰恰是串联谐振知识点的应用,这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电路分析方法分析实际电路。这样改革的结果能够引导学生带着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1.2研究新时期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们立足于精讲的目标,在不增加教学时数前提下,突出重点。我们认为,以电阻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激励下动态电路的稳态分析这三大部分构成的“电工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仍应保持不变。利用电路理论的对偶性,在一般分析方法中,重点讲解节点法,对偶提出网孔法,其它方法只提出分析的思路;在电路定理中,重点讲戴维南定理,对偶提出诺顿定理;在一阶动态电路部分将全响应的分解与单位冲激响应后移,有利于分散难度并将相关知识点集中处理;在正弦稳态部分按照电路信号处理和能量处理这两大应用安排频率响应、谐振、互感、功率、三相电路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电路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2教学手段改革
2.1合理利用多媒体(PPT)并结合板书的教学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PPT)教学由于其形象逼真、信息量大被广泛推广。但是它也存在很多缺点,PPT显示速度过快,而且很难达到传统板书教学给同学带来的推理或演绎的思路[4]S。因此,如何合理利用PPT进行辅助教学,是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对每个知识点采用什么内容和形式的PPT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反复的论证,最终制作完成了PPT。在PPT中我们加入了大量的硬件与软件仿真实例。例如对戴维南定理这个知识点,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对等效的概念觉得很抽象,我们利用Multisim软件仿真出原电路与戴维南等效电路负载端的伏安特性曲线,并结合端口的概念引出戴维南定理,这样使得等效的概念清晰明了。
其次,对于PPT的使用,我们也做了大量相关的教学效果比较。我们认为传统电路模型的推演和分析过程,由于其逻辑性较强,需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听课习惯。对于一些复杂电路的分析抽象的概念等我们用动画、仿真实验等形式的PPT表现出来。例如正弦电路中相量的旋转与相量的相加,可以通过flas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容易加深理解。因此,板书与多媒体PPT要结合使用,充分发挥板书与PPT的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2.2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学习相结合。 改革后的“电工基础”课程存在着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分析。通过布置的课后仿真作业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的理解。例如最大功率传输的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交流参数的测定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对学生的随访,该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效果。
全校有108个班级,3000多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课程。听课人数多,合班听课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引入了网络教学。基于我校原来的“电路基础”与“电工技术”两门省级精品课网站,我们建立了“电工基础”网上教学课堂。在网站中,我们设立了学习指南、实践教学、作业习题、自我测验、疑难解答等子项目。将PPT课件、学习要点、习题解答等上传至网站,由学生自行下载浏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教师对疑难解答栏目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大家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解答,放在学习指南中供大家参考。通过网上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该方法不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很好弥补课堂教学的缺点,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实验教学改革
3.1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实验课由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由学生自我学习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重点强调了实验课的预习。要求学生实验课前要完成实验的预习内容,并且撰写预习报告,知道实验所需仪器,实验内容步骤,实验的预期结果等。实验中,教师重点讲述实验中的难点与注意事项。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时,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排除故障的方法,并且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3.2软硬件结合的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电工基础实验需要利用分立元件搭建电子电路。对一些简单的线性电路来说,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5]。如果遇到复杂电路,由于元件与导线数量的增加,以及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使得实验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不仅遇到的问题多而且也容易损坏实验设备,烧毁电路。为此我们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对一些较大规模电路,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先利用Mulitisi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得出仿真环境下的测量数据,再与硬件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前对电路有个总体的认识,在连接硬件电路时比较熟练。此外,利用软件仿真可以很好地观察电路动态效果,测量结果更直观形象。
4 结论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改革的道路仍然十分艰辛和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刘景夏,郑学瑜,胡冰新.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3):18-21.
[2]龚绍文,郑君里,于歆杰.电路课程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6):5-12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一、目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
其二、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其三、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二是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提出许多电学方面的问题,《电工学》是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基础,是各专业各工种都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目前机械类学生的电学知识相当贫乏。如,有的学生常把电功率和电功混为一谈,将发电能力用多少亿度来衡量,实际应该是多少千瓦。曾经有人问我某水电站年发电多少度?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若问这个水电站一年能发多少千瓦电才是正确的提问。又有一些学生在生产中由于缺少电学知识,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或不懂电学知识,是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由此可见,机械类学生学习《电工学》十分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
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图表类比法
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比如电场和磁场;在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的特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等都可以用此方法。
3、数字罗列法
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一节中,当分析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时,在给定纯电容电路中,电容量一定,初相位为零的先决条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该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5、精选和补充习题与例题
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6、高度重视《电工学》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谢玲玲(1980-),女,广西昭平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韦东梅(1961-),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电工电子学类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Z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02-02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电子技术在工业、农业、科研、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行业的技术人员也要掌握更多的电工电子知识和技能。“电工学”课程是国内高等学校大多数工科非电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包括“电路理论”、“电工测量”、“安全用电学识”、“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教学内容涉及多门课程。[1]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电工学”教学学时却在减少,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电工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广西大学根据“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对其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大纲的改革
“电工学”实质上是电类专业电路、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简化和浓缩,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概念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电工学”的教学对象涉及的专业较多,如土木、机械、化工、材料等专业,不同的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也不同。[2]如果对各个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必然导致有些专业的学生学少了不够用,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学多了没有用。因此,我们根据各专业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做到因材施教。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其相应的学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将“电工学”课程分为46学时、66学时和72学时。学时多的专业,所学的内容相应就多些;学时少的,所学的内容也就少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作为一门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教学重点,这些必须讲得清楚、透彻,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对于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繁烦的数学推导、论证,尽量删减。为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优化。
(1)电路部分,压缩部分电路分析的内容,重点强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而诺顿定理不作讲解。此外,对于这些定理的由来不做讲述,只讲述如何应用。电路的暂态分析部分,教学重点放在三要素法和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应用,对于如何求解微分方程简要阐述即可。
(2)电机部分,重点讲授广泛应用的三相异步电机,对直流电机及伺服电机,仅作简要的介绍。电机自动控制部分,围绕继电接触器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展开,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控制环节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并能设计简单的控制电路。
(3)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弱化对二极管、三极管的内部机理分析,重点放在其外部特性及应用方面;对于放大电路部分,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共射极放大电路为例讲授如何分析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共集放大电路强调其组成和应用,而共基放大电路不作讲解。
(4)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压缩分立元件内容,重点放在集成元件的应用上。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牢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外,还向他们介绍电工和电子技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当前科技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内容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侯,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第一,要做好课前引导工作。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先把上一次课的内容简要复习一次,并把布置的作业详细讲解,然后给学生简要阐述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提问式的方法引出具体的知识点。从知识点切入,逐渐向外扩宽,循循善诱。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让学生巩固上一次课的知识点,也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对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在课堂上,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并将课堂问答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达到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外,通过电子邮箱、QQ、电话和学生沟通,并且每周安排一次答疑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交流。通过这些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能大大地改进师生关系。
第三,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外,我们给学生介绍一些与电工电子有关的专业期刊,让他们了解电工学的学科前沿,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围绕教学大纲,给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完成课程小论文的写作。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更好地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改进教学手段。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将多媒体课体与黑板板书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课件为主,板书为辅,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课后习题和测验题的讲解,利用板书逐步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慢慢理解和消化。对于各种原理图和结构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图的美观度,由此增加其直观性,并且可以提高效率。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通过采用课件、动画等手段进行展示,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如在讲解三相电路时,通过播放一个单相电机和三相电机发电的动画,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三相电源时,结合实际生活,说明要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和三相负载不平衡的原因;在讲解常用控制电器时,拿一些实际使用的交流接触器、行程开关到教室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对其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讲解电气自动控制时,用学生熟悉的电梯作为例子进行各种控制技术的讲述,把课本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
“电工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它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提高动手和思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理论课程相对应,实验课程也分为电路、电机及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部分的实验内容。电路部分的实验包括触电现场的紧急救护和基本定律、定理(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学生通过搭接实验电路、调试、测量即可完成。这些验证性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电机及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部分的实验,采用开放设计性实验。根据给定的题目,如设计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电路,确定所用元件的参数及仪表。这些开放设计性实验,旨在鼓励学生创新,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实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实验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期评成绩的考核方法存在以下弊端: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部分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期末突击复习也有可能会取得较高的成绩,这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因此,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为了公平、全面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3],其考核方法为: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得到其原始的平时成绩,其计算公式为:原始平时成绩=(作业总平时成绩+n次测验成绩之和+考勤成绩×2+实验成绩×2+课堂表现+课程论文)/(n+7)。将原始平时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从高分到低分评定其最终平时成绩,并且最终平时成绩的每个分数段按一定比例分配。学生的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即为其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期评成绩=最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这种考核方法比较全面、客观、公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
“电工学”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的专业基础课,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抵触”情绪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对“电工学”的教学都比较满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君曼,邓玮,刘洁.电工学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22-123.
【关键词】《电工基础》 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一、引言
《电工基础》课是中职学校电类专业中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电工基本理论,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电子产品加工、设备装调和维修等工作基础能力。而以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的应当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如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纵观国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虽形式不尽相同,但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电工基础》与生产实践有着比较密切的的联系,对电类专业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结合课程特点,对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强化如根据照明用电和电力供电合理选择材料和配件,合理制定电子类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正确绘制照明用电电路图,正确进行电路家装;能正确操作常用电力供电系统的实践操作。依照基础性原则(注重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适当性原则(途径、内容、定位和时间选择要适当)、灵活性原则制定培养目标,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与个别辅导、课堂渗透、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对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培训。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刻苦求真的科学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勇于实践,创新求实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能力。
三、对关键能力的培养
数据分析表明,企业除了要求职校毕业生具有专业能力外,还包含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反映其综合素质的关键能力。通过在我校电工专业学生所在顶岗实习企业的回访得知企业认为学生最应该具有的能力排列顺序依次是适应社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对课程知识与职业能力进行对接,如电工作业技术与安全防护——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并能进行简单的电气安装工作,掌握触电现场的诊断法,能进行正确的触电现场急救,能进行电气火灾现场的抢救和自救。通过这样的做法,将关键能力分解和穿插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在加强职业性上下工夫外,授课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增加素质教育的课程,结合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要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双元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企业,建立学生和企业间“无障碍通道”,从而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尽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与素质。
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必须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达成《电工基础》教学大纲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思维能力培养进行教学。着重对学生的系统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和想象思维进行有效训练。例如,在学习直流电路时,先要学习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再分析内外电路电压降,进而推理出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运用。此外对于《电工基础》中许多定律的由来,教会学生使用归纳法也很重要。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定律时,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经由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性质的相同点,在经定性和定量分析,归纳出电磁感应定律。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很多,这些方法的合理使用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定理,形成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五、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少与我校电类专业有着紧密合作的企业普遍反应,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极为紧迫。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创新能力进行着意的培养。教师可以按照先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打破常规学习套路,再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研究问题,最后再由理论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透过现象探寻事物本质,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功率的课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家用电路中,同时使用的家用电器设备数量越多,通过总线的电流就会越大吗?”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如从并联电路的电阻数值出发、从电功率总和出发、从并联电路上通过的电流总量出发,等等。教师应当注意,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要给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并引导学生检验自己的思考结果。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当家里的日光灯无法启动时,用手碰一碰灯管端口处,或者动一下灯管的起辉器,灯管就能正常工作?”这些现象都有我们学习的什么知识有关?” 通过这类创新问题的设计,启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对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代生产技术瞬息万变,教师的知识再丰富,也不能交给学生足够其一辈子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紧扣“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类比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增加探讨性、设计性实验; 来培养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总之,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机会,给学生积极探索留出空间,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关键词:土建专业;电工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0-02
一、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院工科非电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电工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本领,了解电工技术与本专业的密切关系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基础,并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我校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基本实现了由师范性质向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全面转型,开设了土建类的土木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专业。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对所涉及的课程和实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所以电工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以土建专业为试点,在该专业的电工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本文将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土建专业电工学课程体系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市场经济要求人才必须具有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发展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必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的首先需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增减,注重与专业的联系,特别是应该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课程有兴趣,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土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我们首先对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进行了改革。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电工理论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根据专业需要适当引入可编程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技术、建筑防雷与安全用电技术等,这样能实际反映电工技术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根据土建专业培养要求,我们选择由李柏龄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学》,该教材比较符合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在基础篇中讲述电路原理和主要应用电器,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变压器、电动机与控制等四章;在应用篇中介绍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建筑防雷与安全用电。电工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程相关,其基本理论以必要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所以讲授过程有详有略,突出了专业特点,电路部分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变压器、电机与控制主要讨论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的外部特性、控制和使用;应用部分以拓宽知识面为目的,尽可能多介绍建筑设计中所涉及各种供电、照明、防雷等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电工学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相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有意识地将创新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不断渗透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相应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前复习、课后总结、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自学讨论式和启发讨论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在有翔实教材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启发和讨论的形式回答各种问题。自学形式的采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由于新知识涌入导致教育内容膨胀、教学时数增加的现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工学课程中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抽象,为此,我们制作了有关的电子课件和动画视频,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如在讲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利用动画视频,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和制造过程及工作原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传统电工学实验教学基本依附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项目也是配合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对实验内容、实验模式及实验方法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课时安排和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由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转换,电工学实验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让学生感觉到开设电工学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引导,指引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己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相互讨论实验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其灵感,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应用能力。如在做三相电路实验过程中,当做到不对称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时,学生对一些测试结果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讨论,以得出正确的数据解释针对实验学时少的问题,开放实验室,增设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对这实验只提出目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并独立完成每个实验。这样的改革尝试,大大地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系统。利用CAI软件可以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习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实验技术,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下学习,既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三本类本科生 电工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55-02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其招收的本科三批学生简称为“三本生”[1]。《电工学》是机械专业三本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涵盖了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概念、定律种类繁多,理论推导与计算抽象、复杂。对于理工基础较薄弱的三本生,学习该课程多会感到困难和吃力,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针对我校机械专业三本学生的自身特点,本文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实验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思路:
1 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1 注重引导,突出重点
三本生入学分数普遍低于普通本科,基础相对薄弱,与其相伴的心理状态和目标也与普通本科生有明显差异[1]。加之对“电”的神秘、恐惧感,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思想上就产生了畏电心理。因此,了解学生心理,制定相应方法克服厌学、畏难情绪,引导和激励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教师应立足于大纲,循序渐进地安排和组织教学,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体验掌握电工知识的快乐。如讲授主干章节之前,可安排1到2个学时,给学生深入浅出地厘清该学科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课程在总体上有清晰地把握;之后可选讲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以作铺垫;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工电子的实例,使学生对电工有直观的认识。
电工学涵盖的知识涉及到高数、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大学物理、专业英语等多门学科[2,3],但分配的教学时间颇为有限。根据笔者的教学大纲,电工学上下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秦曾煌版)的教学时间仅有96-108学时。在课堂上讲授教材全部内容不可能,也无不必要。采取点面结合,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即可。可将电工学分为四大重点,上篇电工技术重点讲授①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电路的分析方法;②正弦交流电路与三相电路;下篇电子技术着重③基本放大电路;④组合逻辑电路。此四部分务求讲全讲透,其余章节围绕该四部分概要介绍即可。这样既使学生吃透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又通过引而不发的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1.2 立足现状,合理、紧凑安排实验环节
因课时、实验室等客观条件所限,机类本科生所分配的电工实验课普遍有限,如笔者所带班级,电工学上下册教学实验为八次,16学时。鉴于课时有限,实验最好由授课老师亲自主导。相对于实验老师辅导,此种模式对学生的过程性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原因在于:授课老师比实验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和心理,实验过程会更充分、融洽,知识点的灌输和教学刺激会更有效率;此外,授课老师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可以在后续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并予以提醒,这也是有效地纠正。
实验项目和安排可更为紧凑。笔者精选了戴维宁和叠加定理的验证、日光灯管实验、三相电路实验、基本放大器等实验项目。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如安排每人独立完成,不仅时间不允许,也超越了学生的能力。因此,采用博士期间做科研实验的方法,以小组形式,每组3-4人,一名学生仅负责实验的一个环节(如记录、接线、调节等),彼此岗位轮流交换,组员共同确定实验的总体方案。通过锻炼学生在实验中的协作和沟通能力,深化了其对实验的理解。
2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2.1 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授课水平
电工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水平要有所提高,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及其相关背景知识有深入清晰的了解和掌握、需要及时查阅最新文献介绍给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回答。如果一时回答不了,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或积极查阅或向专家请教。通过建立教师博客、电子邮箱、QQ聊天等方法及时指导、尽量给学生及时、准确的回答。教学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既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前提,又是良好学风的重要引导。
2.2 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地激发机械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这已成为本领域教学研究的共识。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那些抽象、语言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动态图形形象化的观察,加深对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解。需指出的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固然可起到主导作用,但如同剧本须按照预设环节进行,如出现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则难于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讲述。而板书相对于多媒体,则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如有课堂问题,马上就可在黑板上书写、绘画、强调,思路清晰明了[3]。
此外,教师应平时留意搜集一些相关案例,随时注意身边与“电”有关的信息,内容包括工业仪表、家用电器、国防科技等。将其记录、拍摄和整理,以作为教学素材。而利用这些文字、视频或图片材引导学生分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 促进交流、设置疑问
师生之间的交流,无论课堂和课后的交流,都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电工的基本概念、计算题的解法、安全用电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利用水位、水流的概念,来类比电流、电压、电势等概念。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而且对教师的教学、科研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 4]。
2.4 严格作业检查
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的手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笔者在教学后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的作业基本难度适中。但一些学生会从辅导书或上网抄录答案,放弃了思考的过程。对待抄袭,最有效的作法是教师首先要自身不折不扣地完成作业,之后讲题、说题,针对错误分析、提醒,与学生分享从难题求解过程中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学生求得共鸣,激励其独立思考的动力和毅力。对于独立完成的作业,即使出现错误,等第也不要太低,重在指出错误,而独立完成的优秀作业应积极表扬。
3 结语
电工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的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与探索,授课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分析三本类学生心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努力使这门课程教学生动、形象。对电工学的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立足于教学对象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机械三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伯恕,李青,潘兰芳.构建三本生“电工学”课程新体系初探[J].杭州: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9-11.
[2] 曲宁松.谈谈如何改进微机电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J].常州: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