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1篇

[关键字]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2、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更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代文阅读中获得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综合观察、判断、写作能力的提升。

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个人情操和情感表达,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个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环节。而现代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毕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说教式的情感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1、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

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2007年镇江市的中考语文的现代阅读为例: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

)与(

)、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

)与(

)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这个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进一步阅读时,也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核心。但是,此题是要求学生在局部内进行答题,因此,就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从这小段文字中,学生应该发现“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这些连接的词,都是反义词组成,则首先就确定了答案的方向。尔后,学生如果在细化就会发现“情感”是主题,围绕这个词进行作答,而且不重复,符合全文基调,那解题就易如反掌了。如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

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2篇

阅读教学,历来诟病甚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教学总是高耗低效。这也促使语文界众多同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改革、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经历了由起步到深入、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教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竞显异彩。尽管阅读教学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其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的,阅读教学中的低效问题总是难以避免。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创新

一、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从功利性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开展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拉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突出。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成功,在于丰富学生的间接社会经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结语: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

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甘其勋. 运用文章科技 引领学生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 2008(09)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3篇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二、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一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教育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祖国的语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急增的社会,也是阅读的社会,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只是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1.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

2.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1.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

2.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1.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在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

2.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四)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1.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2.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黑底白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实践训练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高读写能力,重视课外阅读训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固有思维定势,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优势,逐渐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想尽办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要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阅读课内外书籍产生浓厚兴趣,就完全有可能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引进快乐阅读的宝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徜徉。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最主要任务是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仅告诉学生阅读如何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自觉参与到有益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永无止境地吸收丰富知识的营养。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课文,尽管大多数师生认为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课外阅读作为扩大知识范围,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补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些自选的课外阅读书籍能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其内容与当代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联系密切。现代生活日新月异,语文课本中只涉及一部分相关知识,特别是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理趣,有限的课本内容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产生亲近感,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对其他学生相对比较难理解。单凭课文讲解,既让学生感到很难了解丰富的内容,又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境地。教师把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需要精讲细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辅导,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从情感上愿意接受,这样结合才会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只有加强课外阅读基础训练,时时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加强课外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阅读的教学情境,经常围绕某一问题开展一些研讨会、有奖竞赛活动等。课外阅读选取的作品的美学理想和文学价值来源于文学大师们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阅读欣赏的学习提供了最适宜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常常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阅读教学活动一定要体现情境化、常态化,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学生积极探讨,由兴趣阅读慢慢过渡到有目的的探索性阅读,这样才有可能让阅读教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鉴赏实际上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科学选择课外读物,认识作品以外相关知识组合的重要性,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才能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学生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过程,是获得由文学形象带来的基本审美享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健康审美角度的创造性阅读,是一个人得益于文化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原动力。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中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的欣赏阅读,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印证。学生通过体验,产生兴趣,发散思维,在充分想象、发展思维过程中完成新的探索,增强学生的美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推荐好书,指导有效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难忘2014年的3月,我们和群文相遇,相知,并开始了结伴同行。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我们本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开展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深入在每次的研讨、交流会议中,提炼于每篇教案、反思、札记、论文中。一路走来,有迷惑,有惊喜,有反思,有收获,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我们和群文阅读共同成长。

一、为什么要进行群文阅读课题研究

顾炎武先生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含义阐述了阅读的好处,正如遍历了美好河山一样,读书的作用就是从他人阅历中吸取精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书本的课文阅读,已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读书量。小学语文课本里的选文都是经过了精心挑选,严格把关为学生准备的阅读盛宴,那么,怎样利用手中的阅读资源,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大门呢?我们经过认真的讨论,深入的研究,决定整合本册书中的课文,根据每篇文章的主题、写作特点以及相关的作者等等方面,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确定议题,进行组文,以群文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我们的研究课题《小学四年级单元整合读教学策略研究》就此诞生。

二、做好课题研究,知识积累是前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课题就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1.给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提供学习机会,促进交流与提升

2014年10月,商丘市“群文阅读”优质课评比活动在兴华小学举行,我们课题组三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2015年6月,我校参与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的教师与睢阳区各单位的骨干教师齐聚在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后,睢阳区教研室的孙主任做了精彩的点评,极大地增强了教师们参与群文阅读教学的信心。

2.依靠网络平台,进入网络研习空间

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组建了课题群,在网络的大平台上我们分享群文阅读的讲座视频,关注群文的最新动态,学习专家们的精彩的课例,探讨自己课堂上的困惑,为我们做好群文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开展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确定议题是关键

有了前期的学习、讨论,我们很快对接下来的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定位:我们认为“群文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比阅读,拓展阅读,也就是由课内书本延伸到课外书本的一种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可以是同一作者的文章,同一主题的文章,也可以是具有相同写作手法的一组文章,总之,阅读的内容由议题来决定,议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议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选取需要的文章。群文阅读方法是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进行主题思想、表达方式等的综合分析,最显著特点是求同或者求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首先开始确定议题,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内容选择。

(一)议题可以多角度、多面性、宜小不宜大:

(1)把体裁做议题

(2)把观点作议题

(3)把作家做议题

(4)把表达形式做议题

(5)把人文主题作议题

(6)把语文知识要素做议题

体裁相同

语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群文阅读亦是如此。相同文体的文章必定有共性特c,教材中出现的童话单元,神话故事单元等,都可以为我们的选文定题提供方向。比如:体会童话的反复结构方式,体会寓言中的对比,体会儿童诗神奇的想象力等。

同一作者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可以以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组文。如:在学习了老舍的《草原》这篇文章后,选取老舍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学生会对老舍的语言风格、行文特色,乃至作家的爱好、情怀都有一定了解。

(二)选文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同中求异,选文要有不同点

2.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确定阅读量

四、群文阅读课题研究,课堂实践经验分享

1.群文阅读课的课型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课堂上实践着群文阅读教学,尝试了不同的群文阅读课型,大致可以分为:阅读推荐课、经典诵读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阅读积累课、读写结合课。

2.课堂上要注重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比较,在各项教学环节中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比较。

3.课堂实践中应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点

五、课题研究中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

2.群文阅读中教师的自我成长

(1)备课中的成长

(2)上课中的成长

(3)总结反思中提升

总之,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能使学生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中厚积薄发,帮助学生在速读中提高阅读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升自我品味,在方法指导中奠定阅读基础,最终通过群文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提升了阅读艺术。

【参考文献】

期刊类:

[1]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04(9):189-191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3]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石家庄:学周刊b版,2014(2):60-60

[4]王朔,李爽.群文阅读实践概述[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5(4)

[5]何黄海.群文阅读:从表象到实质――兼谈“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的区别[J].山西:小学语文, 2011:10-12

[6]谢丹.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性探究[J].湖北:读书文摘,2014(10)

报纸类:

[1]黄国才.“群文阅读”带来了改变的机遇[J].太原:小学语文教学,2014(10)

[2]李爽,王朔.略论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十大关系[J].连云港:教学与管理,2016(2)

[3]张祖庆,李祖文.文字里住着灿烂童年――“玩童母题”群文阅读教学[J].太原:小学语文教学,2014(10)

[4]李祖文.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冷思考[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5(3):15-18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手段以生动逼真的画面和动听悦耳的音效,使静态抽象的初中语文阅读直观化、形象化,推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积极推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绽放,彰显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新颖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初中语文阅读的许多内容并不能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仅仅依靠篇章的文字和教师的叙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和教学内容特点,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环境和片段还原文本情节的形成发展过程,并通过由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使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能动地展开阅读活动。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让学生顿时好奇心倍增,有效调动了非智力因素,教师再借此因势利导展开阅读教学,阅读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篇章结构,降低学生阅读难度

初中语文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所谓“读懂”,其实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包括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分析和概括、对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鉴赏和评价。对于文化水平有限且涉世未深的初中生而言,泛泛地阅读很难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更不易形成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感悟。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直观地展示出立体化的篇章结构,清晰地表现文章脉络,分步骤、分阶梯地化解阅读难点,降低学生阅读难度。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引领互动讨论,深化学生阅读认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教学主张。为了践行新课程精神,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灵活多变的优势,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引领互动讨论,启发学生就多媒体手段设置的系列阅读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深化阅读认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们在学生预读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动画跳跃的形式递进推出:首先分析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其次,探讨文内描述的“以前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而今天为什么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最后针对小弗朗士原先觉得课本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对这种问题推出方式兴奋不已,纷纷踊跃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促进了阅读认知的深化。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打破教学时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学习领域和范围,鼓励学生在更为宽广的阅读天地中获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受教学条件和教学课时的限制,无法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多媒体系统拥有的庞大信息资源和丰富学习资源,以多媒体手段打破教学时空,拓展自己的课外阅读平台,形成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化阅读环境,实现阅读视野的最大化扩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登陆国家电教馆网站,根据个人的需要浏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调取与课文阅读配套的视频资料,在网上开展多边和自由的专题性阅读活动并就相关问题开展远程研讨。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阅读的开放性,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金红.多媒体手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J].新华教育导刊,2011(7).

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范文第8篇

一、强化教师新课程改革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随着其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教师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思想中解放出来,通过在实践中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面貌,让如今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给予其必要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致使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打了折扣,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一些常?r间受到应试教学思想影响的教师很难从其中抽身出来,为了改变这一个别教学面貌,一方面,笔者建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心研读;另一方面,校方也应当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开展语文教学研讨会或者座谈会等,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改革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得到凸显。

二、落实语文“双基”,强化阅读训练

所谓“双基”,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章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听、读能力,通过强化小学生的语文“双基”,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还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简言之,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会伴随小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资料时也大有裨益,因此,从整体上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但要想让小学生的双基得到有效强化,教师就应当改变以往的语文课“三段式”教学倾向,以“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课型,确定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的模式,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对学生指导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提高学习效率。

三、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让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