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研究

慢性病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慢性病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1篇

1.1社区护士糖尿病管理现状。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60%,约1.39亿人[6],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到3.7亿人,占全球糖尿病人数的1/3[78]。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社区护士作为一线管理人员在糖尿病病人的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糖尿病知识水平、护理实践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的效果[9]。周彩霞等[10]对广州市荔湾区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9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表明,社区护士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整体较差,其中掌握较差的为糖尿病治疗药物和运动注意事项,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相关培训需求较高,培训需求排名前3位的3项内容是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胰岛素治疗及注射技术。赵芳等[11]对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社区糖尿病培训项目的7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其中得分较低的是低血糖相关知识、饮食控制及角色定位,80%社区护士认为针对性的规范化培训是非常必要的。1.2社区护士高血压管理现状。高血压是目前导致全球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12]。预计在2025年全球高血压病人数将达到15亿人[13]。高血压病程长,且大部分病人无须住院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于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的第一线[14]。社区护士作为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应在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社区护士在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15]。董婷等[16]对2279例高血压病病人调查表明,高血压病人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满意度较低,社区护士需加强高血压专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王惠珍等[17]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存在盲目性,且健康教育技巧掌握不足,很多社区护士只停留在一般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上,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来小彬等[18]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低学历、低职称、在社区工作不足4年以及未在内科工作过的社区护士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欠佳。

2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模式

2.1分层教育模式。分层培训就是对护士实行分阶段和分层次培训,即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分为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在职教育[19]。周春美等[20]探讨城市和乡镇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将社区护士分为低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师、护士长3层,再将每个层次的社区护士按照来源分为市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和乡镇卫生服务站护士两层,进行分层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明显提高。贾力品等[21]将邯郸市社区护士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分为3层:低年资护士、中年资护士、高年资护士,然后根据各层次社区护士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分层培训提高了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工作满意度和病人满意度。提示对社区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可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能力,从而提升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2.2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临床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原则,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2]。陈婕等[23]运用案例教学法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前后对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社区护士糖尿病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态度及行为评分均高于培训前。2.3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小组为范围、临床问题为起点,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强调从问题着手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24]。英国社区护士慢性病管理培训以PBL教学法为主,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25]。刘秋鸣等[26]探讨PBL教学法在社区护士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培训,结果显示干预组社区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2型糖尿病延续护理理论及操作成绩、社区护士核心能力均高于对照组。2.4递进式教学模式。递进式教学模式平均培训时间为16周,包括基本操作规程训练(2周)、理论知识学习(2周)、模块化训练(6周)、岗前培训(6周)[27]。杨春琴等[28]探讨社区护士递进式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效果,培训分为3个阶段(12周)递进式进行,结果表明递进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糖尿病综合防治知识与实践技能。2.5集成共享模式。集成共享管理模式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即集成社会优质信息资源和优质师资力量,架构社区护士培训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对社区护士进行慢性病管理培训,解决社区护士培训少、培训单一及培训无法延续等问题。万霞等[29]将社区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集成共享模式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结果表明干预组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技能知识得分、社区糖尿病病人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集成共享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护士慢性病理论知识及技能知识。2.6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系统地利用不同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将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指导学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30]。邓旺佳等[31]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将1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培训,培训结果显示社区护士护理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刘晓芳等[32]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培训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可提高社区护士学习兴趣及健康教育能力,健康教育后居民的常用健康评价指标、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评分得到了提高,对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上述研究表明,对社区护士进行合作学习培训,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的慢性病管理能力,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3小结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 慢性病 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62-01“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及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①。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的完满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对疾病的担忧、反复就医的困扰增加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也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的难度。鉴于躯体、心理两类疾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时的心理体检也是WHO健康定义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老年人慢性病合并情况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实践,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们组织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深入北京市西城区7个居委会,对符合条件的年龄在60-80岁, 没有重性精神病(13种病)且愿意接受调查者的社区老人2342人,采取问卷形式对其既往躯体疾病的患病情况(包括:所患疾病、确诊时间、患病年限)及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躯体疾病患病调查按照呼吸、心血管、消化、内分泌、血液、神经、免疫、生殖泌尿等系统询问展开;心理状况调查,并采用信度和效度好,临床上广泛应用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老人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查。

被调查的2342人中,男性1067人(45.6%),女性1275人(54.4%),平均年龄67.76±4.79岁。SAS、SDS量表统计以标准分50分进行划界,按照患病数分组、不同系统疾病分组、并抽取临床上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分别进行焦虑、抑郁单发率、共患率的统计,以既往无躯体病史老人(977人)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研究。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两两比较,检验标准取0.01

结 果:

按既往病史数少(1-2)、中(3-4)、多(>4)分组,与无既往病史(0组)组比较:

1)焦虑、抑郁阳性率的比较:表1-1

患病数人数(%)SAS≥50(%)SDS≥50(%)SAS、SDS≥50(%)X20组977(41.72)139(14.23)698(71.44)122 (12.45)1-2组1179(50.34)198(16.79)880(74.64)184(15.65)29.48P0.05>4组21(0.9)5(23.81)14(66.67)5(23.81)0.46P>0.052)焦虑、抑郁指数的比较:表1-2

患病数人数(率)SAS (x±s)P值SDS (x±s)P值0977(41.72)43.8668±6.201056.7500±6.63921-2117(50.34)44.6020±6.274280.00657.8308±6.313740.0003-4165(7.05)45.3818±5.917600.00457.7152±6.378130.562>421(0.9)45.1429±7.669980.35455.4286±5.895520.360统计显示与对照组(0组)相比,患病1-2种的老人其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焦虑抑郁指数均显著升高(P

2、按既往病史疾病系统,进行单系统分别与无既往病史(0组)组比较:

1)焦虑、抑郁阳性率的比较:表2-1

疾病系统人数(%)SAS≥50(%)SDS≥50(%)SAS、SDS≥50(%)X2呼吸系统90(3.84)18(20.00)80(88.89)18(20.00)10.61P

疾病系统人数(率)SAS(x±s)P值SDS (x±s)P值呼吸系统90(3.84)44.6444±6.73460.25757.2778±6.44430.470消化系统109(4.65)46.4679±6.65630.00058.0917±6.89680.046心脑血管964(41.16)44.3973±6.01980.05557.7905±6.21390.000内分泌病361(14.82)45.1357±6.18830.00157.8199±6.19350.008神经系统147(6.28)44.3673±6.08290.35756.8095±6.08760.918泌尿生殖61(2.6)45.1639±5.32030.10958.4918±5.81270.046内分泌疾病中:其中糖尿病占93.63%;甲状腺疾病6.65%;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占80.95% 非脑血管疾病19.05%。血液系统占0.21%、免疫系统占1.07%等因样本量少未纳入研究计。统计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列表中系统疾病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

3、按6种老年人慢性病分别与无既往病史(0组)组比较:

1)焦虑、抑郁阳性率的比较:表3-1

常见疾病人数(%)SAS≥50(%)SDS≥50(%)SAS、SDS≥50(%)X2高血压754(32.20)120(15.92)702(93.10)112(14..85)128.07P

常见疾病人数(率)SAS(x±s) P值SDS (x±s)P值高血压754(32.20)44.3143±5.93640.13057.9947±6.15640.000糖尿病338(14.43)45.0385±5.96490.00357.7219±6.24520.019心脏病289(12.34)44.9239±5.79040.00857.7820±6.27030.019骨关节病205(8.75)45.9902±6.72130.00058.0976±6.56270.008脑卒中115(4.91)44.0870±5.90650.92656.4261±6.09440.618恶性肿瘤45(1.92)46.1111±6.49200.01858.3111±6.25160.122统计显示:6种常见疾病对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与无病史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升高(表3-1)。骨关节病对焦虑抑郁指数的影响最显著(P

讨 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的作用与影响,焦虑与抑郁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2种负性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众所周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躯体疾病。一系列临床研究显示这两类疾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项老年人冠心病的前瞻性研究(SHEP)表明: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增多者其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⑵⑶;糖尿病是身心疾病⑷已成共识,有研究显示负性情绪成为抑郁症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因素⑸⑹,而心理干预能够通过缓解病人因焦虑、心理压力等紧张情绪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血糖控制⑺;文献报到:焦虑抑郁在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也可引发睡眠障碍,从而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治疗、康复⑻;而对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降压的效果。本研究也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抑郁指数显著升高(表3-2)。

研究还提示:慢性躯体疾病增加了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的发生;而以患病数在相对较少(1-2种)的老人影响最大,提示我们相较于反复就医的“老病号”,对初诊、新发疾病的老年人应适时地进行心理测查与疏导很有必要。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糖尿病)、骨关节病对老年人焦虑抑郁指数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慢病管理上,除了提供传统治疗以外,应加强患者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Thrall G, Lip GY,Carroll D,et al. depression,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Chest,2007,132(4):1259-1264.

[3]Shibeshi WA,Young-Xu Y, Blatt CM. Anxiety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 2007,49(20):2021-2027.

[4]刘增垣,何裕民. 心身医学 〔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2.

[5]李勇,吴爱勤. 心理社会因素与糖尿病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6):366-368.

[6]孙学礼,刘涛生,唐莉,等. 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志杂 ,2004,37(4):215-219.

[7]Brown SA.Meta-analysis of diabetes patient education research:Variation in intervention effects studies 〔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2.15(6):409-419.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3篇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78.45%被调查居民认为应该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居民能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年龄、学历、收入的社区居民影响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

慢性病;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一、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良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是慢性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指导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长春市朝阳区及南关区社区居民399位,其性别、年龄、工资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方法。2010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春市南关区与朝阳区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调查居民数据资料。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填写问卷399份,有效率95%。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区居民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第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应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方法分析数据资料。

三、结果

第一,社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必要性认知。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差异(P<0.05),见表1。不同年龄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二,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同学历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第三,不同月收入的居民对慢性病是否需要进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不同收入居民对慢性病健康教育认知

四、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以便减少、改善以及消除导致健康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利平等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社区慢性病干预工作有着积极意义。此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方面,应更加关注55~74岁年龄段之间的老年人,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潜移默化的促进其行为模式的转变。应给予800~1500元月收入人群及大专学历人群更多的医疗帮助,增强对该人群慢性病健康知识教育力度,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国外的大量研究告诉人们:不论对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健康素养在疾病预防及管理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赵学军[4]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且有意义。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使其意识到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相关认知,有利于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基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2):52.

[2]利平,谢莉,刘小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7):427-9.

[3]张庆华,黄菲菲,朱爱群.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14-817.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病管理 效果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2]。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3]。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4]。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2]Tollman SM,The Pholela Health Centre the original of 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health care(COPC).An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of Sidney and Emily Kark[J].S Air Med J,1994,84:653-658.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5篇

    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研究内容局限,主要是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生物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等相关信息,而无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与临床关联性不强,对保健工作的临床指导作用有限。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理想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但由于被调查人群的不固定性,难以继续进行再次或多次调查,因而无法与既往的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的依从性也并不理想。监测形式陈旧人力投入较多目前,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主要是依靠常规报卡和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人群和较高层次的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在监测中,通过单病种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的信息量较少,通过常规报卡效率低、环节多,手工操作量大,数据质量不高。同时,所收集的信息不便于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利用,制约了研究的延展。

    2慢性病监测新思路

    有关慢性病行为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呈现给临床医生的患者大多已经是症状明显或相关临床指标警示明确的人群,而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却失去了更好的干预时机。对于有相同特征的固定人群,或是有更高医疗保健需求的人群,我们提出了一个慢性病监测新思路:将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监测结合起来,实现慢性病研究的早期化、临床化、连续化、数字化。

    2.1长期监测与随访实现监测早期化

    较好的预防疾病和及早发现疾病是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于健康医疗需求较高的保健人群,不仅需要在患病后得到良好的诊治,更需要对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各种健康指标的长期监测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行为因素的干预,为处在临界状态的人群赢得更好的干预、治疗机会,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预后。

    2.2结合体检与临床实现监测临床化

    将慢性病监测的内容由单一的行为因素拓展到更多的临床项目,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纳入监测内容。这不仅对研究临床指标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有所帮助,更可以为保健计划的制定及体检项目的设立和执行提供指导。

    2.3开展持续性调查

    实现监测连续化开展长期的、连续的、有间隔的、定时定点的现况调查,短则6个月1次,长则24个月1次,将同质指标的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列或连接起来,形成慢性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和危险因素曲线。这些曲线既可以反映慢性病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反映临床和行为因素干预的效果和效益。

    2.4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监测数字化

    随着较大规模研究的开展,监测的数据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纸张记录和手工操作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利用的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需求,从而实现数据采集网络化、信息管理自动化、调查分析一体化[4]。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较好地提升信息准确性并提高数据质量。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医疗保健服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8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占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另外我国的慢性病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如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低知晓率、低服药率和低控制率;而糖尿病则是“四高”,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1]。而我国的城镇化的进展速度很快,大量的报道称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是社区防治[2]。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社区慢性病的管理情况和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本社区的慢性病230例作为调查对象,男104例,女127例;年龄(35-83)岁,平均(52.1±6.2)岁;病程平均(6.4±0.6)年。慢性病中调查的内容是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情况。

1.2 方法 根据本社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平台显示的情况,以1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以居民的满意度调查为准,其中调查的项目主要有:①对你的疾病,他们是否关心过你,或者在门诊就诊时是否提出相关的建议;②社区提供服务的次数和频率(由表格和核对回答是否一致);③你认为他们的态度如何;④你认为他们的服务对你的疾病的控制是否有帮助;⑤以后再提供类似的服务你是否接受;⑥对自我身体健康的评估以及对医疗保健的认识和建议;⑦医疗保健内容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以及接受度。

1.3 评价标准 参考有关的文献[3]结合《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指南》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s检验,且以P

2 结 果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状况:230例调查的档案中,累计建卡数223例,随访人次总共为13020次,管理的覆盖率为95.2%(219例),管理的规范性为80.9%(186例),血压(糖)的控制率为84.7%(195例);每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的随访次数为6510次,以每年260个工作日计算,每日需要随访人数为25人;在随访的方式中,以上门为主,占55.7%(128例),群组其次,为33.0%(76例),而门诊最低,为11.3%(26例);在所有的调查慢性疾病社区居民中,对以上的各项内容均不满意的在3.9%(9例)以下,对慢性病的随访时间的知晓率在本次的研究中最低,为25.6%(59例),完全认可医生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的例数分别为89例和95例,比率分别为38.7%和41.3%。

3 讨 论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中我们看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虽然建档率高,但是在管理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均存在着缺陷,我们的分析如下:①慢性病的种类多,但是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因高血压、糖尿病等目前是以药物控制为主,而居民往往对药物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对社区保健服务的信任度较低。②投入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对于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国家缺乏对社区医生的管理和规范化培训,造成社区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信任程度。

结合有关的报道[4-5]以及服务后的体会,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开展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小区和全科医生共同参与的全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网络中心机制,医护人员定期走访居民,督促定期服务和观察服药情况和加强监控措施,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②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机制,加强社区保健服务人员的素质[6]。③定期对社区内的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查体,建立个人档案,筛选重点人群进行监测,通过专家讲座、发放书本等形式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增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

总之,要重视慢性病的管理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和城市化,医疗保健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健康的需要,带来的将是在健康观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卫生单位职能上的重大改革。要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实施社会预防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型卫生保健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7]。

参考文献

[1] 葛彩英.北京市方庄社区慢性病管理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94-196.

[2] 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67-69.

[3] 吕冬梅,张雪坤,张志文.机构养老人员慢性病管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109-111.

[4] 华思敏,郑轶玲,戴俊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394-396.

[5] 李君,魏占英.社区慢性病管理人员培训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1):7-9.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7篇

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流行形势,也为了给从事营养和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构建一个协作网络和联合工作的学术平台,2014年9月14日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成立了。

营养与慢病控制

自2006年开始,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监测评估室负责人的施小明一直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致力于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和全国范围的防控工作。他在从事研究的工作中,清晰地意识到营养与慢病控制必须相结合,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缺少一个营养与慢病控制相互交流的平台。故此,施小明于2014年牵头与来自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高校、研究所以及杂志社等从事营养和慢病防控的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后,在众人的努力下,成立了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

2014年9月14日,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施小明、刘小立等人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分会的组成成员来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校、医院和杂志社。

分会的成立为全国从事营养与慢病防治研究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的平台,密切了营养与慢病防治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营养科学技术向慢病防治的应用转化,为提升我国营养与慢病防治科研和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刘小立教授表示,分会今后将积极举办营养与慢性病防治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及国际交流活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承担营养与慢性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整合多方资源,促进营养科学技术向慢性病防治的应用转化;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渠道和方式,普及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加强学科的能力建设,开展营养与慢性病防治专业领域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动学会发展。

而作为分会的带头人,刘小立教授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依托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优化糖尿病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流程,完善相关易感基因的筛查方案,建立了高危人群个人信息和生物样本库,对糖尿病的预防控制新策略进行了探索;他依托慢性病防控网络,在我国南方城市人口开展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的队列研究,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探索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干预的适宜技术。

促进学术交流

2014年9月,分会举办了主题为“加强膳食管理,促进慢性病防控持续健康发展”的会议。

会议汇集了我国营养和慢病防控两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孔灵芝副局长、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功焕副主任和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杨晓光常务理事等。

会上,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在其题为《中国慢性病防控20年》的报告中指出,近20年来中国慢性病防控始终坚持使用公共卫生策略解决慢性病问题的正确方向。刘小立教授从实践出发,作了《深圳市营养与慢病防控管理办法》的报告,对社区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管理办法等进行了探讨。众多慢性病防控与营养专家在分会提供的平台上展开学术交流,推动了全国营养与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的成立对从事营养与慢病控制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容忽视的慢性病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2015年1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报告中指出2012年全世界共死亡5600万人,其中3800万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其中1600万为可以避免的过早死亡(70岁以下)。非传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3800万死亡病例中有2800万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而全球1600万例过早死亡病例中,有82%是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报告指出按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病发展情况估算,2011年-2025年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累计经济损失将达7万亿美元,而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减少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每年112亿美元的费用,远低于上述7万亿美元的损失。

全世界已经走到非传染性疾病历史上的决定性时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改变非传染性疾病发展进程的机遇。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已经商定到2025年要实现9个自愿性全球目标,包括减少有害使用酒精、食盐/钠摄入量、烟草使用和高血压,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以及提高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措施的覆盖率等,而这些目标均与营养密切相关。

慢性病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慢性病患者;抑郁焦虑

近年来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社区中老年人在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大, 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几率逐渐增大。慢性病不仅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 2]并且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很大影响, 很多老年人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情感障碍, 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降低老年慢性病伴随的情绪问题, 控制病情发展,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本中心对辖区内老年人进行规范化的健康管理, 以早期识别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问题, 降低情绪问题进一步发展, 从而提高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本研究对源城区上城社区≥60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是以年龄≥60岁住在源城区上城社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共计4390例, 研究他们所患慢性疾病及情绪问题。其中男2040例、女2350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本社区的医护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 于2014年8~10月直接进入社区入户对老年人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后的慢性病及情绪问题进行记录、录入数据、保存数据。

1. 2. 1 一般情况 包括老年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职业、体重、婚姻及个人生活史(吸烟、饮酒、用药等)等情况。

1. 2. 2 慢性病情况 患者患有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病、颈椎病、腰椎病、脑血管病、肺源性心脏病、前列腺肥大症、慢性便秘、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 记录患病的年限、严重程度、服药情况。

1. 2. 3 抑郁焦虑情况 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其是由Brink等1982年专为老年人创制, 包括30个项目。评分标准:0~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3]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 包括14个项目。评分标准:总分≥29分, 可能为严重焦虑; ≥21分, 肯定有明显焦虑; ≥14分, 肯定有焦虑; 超过7分, 可能有焦虑; 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经调查多数人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病等其中的至少一种。

2. 2 患慢性病情况分析见表1。

2. 3 抑郁情绪统计结果分析见表2。

2. 4 焦虑情绪统计结果分析见表3。

表1 调查人群患慢性疾病情况统计(n, %)

类别 例数 百分比

无慢性病 1405 32.00

1种 522 11.89

2种 669 15.24

2种以上 1794 40.87

3 讨论

3. 1 在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人数占68.00%, 其中患1种慢性病的有11.89%, 2种慢性病的为15.24%, 2种以上的为40.87%, 表明患慢性病的人数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3. 2 在随机调查的无慢性病人群中, 伴随有抑郁情绪的人比例为4.21%, GDS评分为(11.26±2.5)分;患2种慢性病时伴随抑郁情绪的比例为22.39%, GDS评分为(15.79±3.7)分, 经χ2检验与正常人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8

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老年人在患有慢性疾病时伴随焦虑抑郁情绪要高于正常人, 并随着患病种类的增多几率要增加, 说明疾病在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 患者会因为疾病对身体产生的病痛折磨及不方便产生焦虑抑郁消极的情绪, 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也不利于原发慢性疾病的康复, 会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负担[4, 5]。焦虑抑郁情绪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情绪, 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 会对患者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带来很大影响[6]。老年人在患有慢性病时往往会伴有心理问题, 这就提示社区医护人员需要针对这种原因, 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时除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给予预防和治疗外, 还应考虑到心理健康问题, 给予高度重视, 多做宣传和教育, 进一步改进社区心理卫生防治工作, 及早发现问题并应进行心理疏导, 必要时给予一定合适药物进行干预治疗[4, 5], 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及规范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再慧.慢性病人的健康教育.家庭护士, 2006, 4(9C):61.

[2] 吕探云, 马敏芝, 曹育玲, 等.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护理学杂志, 2001, 16(7):387-389.

[3]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增订版):217-218.

[4] Cuijpers P, Van Lammern P.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depress ive symptoms in elderly inhabitants of residential homes.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1, 16(7):702-708 .

[5] 刘春萍, 张萱, 金玉, 等. 北京社区中老年慢性病居民焦虑抑郁情况调查.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