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四、结语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市文物旅游局

    一年来,***市文物旅游局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深化旅游合作,创新发展方式”的主题,积极加强与闽粤赣十三市的区域旅游合作,通过互助窗口,互送客源,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旅游资源,有效地推动了闽粤赣区域旅游合作。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开展厦深潮旅游合作推介活动

厦深高速铁路将于2013年底正式开通,为充分发挥厦深高铁开通对***旅游带来的优势,深化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更好更快发展,我局于今年3月21日至22日,邀请厦门市旅游局、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在我市联合举办了“厦深潮旅游合作推介活动”。这次活动共邀请了厦门、深圳以及***三市共45家旅游企业参加,三市电视台、报社和网络媒体共16个单位参加宣传报导。推介会上,厦深潮三市互相介绍各市的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签订了三市旅游合作协议,三市旅游企业也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并现场开展对接活动。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的旅游线路。此次活动不仅是三市旅游部门的联合推介,也为三市旅游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对厦深潮三市以及厦深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务实开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与厦门市旅游局合作开展“厦门人最喜爱的***十大旅游景区”、“厦门人最喜爱的***十大美食”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从2013年6月6日开始,6月27日评选活动投票结束。活动由海西晨报、海西旅游网、厦门亚太旅游发展中心承办,在海西晨报和海西旅游网开设活动专栏,介绍***旅游景区和美食,把***的文化、美食、美景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并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载体,广泛了消息,大力宣传推介,将***这座魅力古城推介给厦门人,乃至辐射到福建沿海南端的所有市民,使更多的人走进***,喜欢***。评选活动还对参与投票的网民进行幸运抽奖,抽取10名幸运大奖免费参加***2日游的体验活动,体验团成员还撰写游记在海西晨报与海西旅游网活动专版刊发。7月13至14日,组织对参与“厦门人喜爱的***十大旅游景区”、“厦门人最喜爱的***十大美食”评选活动的10名幸运大奖获得者到***进行魅力***体验之旅。评选活动探索了两市之间联合开展旅游推介的新模式。两地旅游部门联合举行“厦潮两市旅游宣传推介”、颁发荣获“厦门人最喜爱的***十大景区和十大美食奖牌”、颁发***旅游“厦门十大最佳合作伙伴奖牌”等活动。

三、成功举办“厦门市、***市缔结友好城市签订仪式暨区域旅游合作推介会”

为借助厦深高铁开通对厦门、***两市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便利,增进两市友谊,扩大两市间的经贸、文化、旅游合作,推动相互文化旅游的更好更快发展,7月22日至23日,我市在厦门市金雁大酒店,与厦门市联合举行“厦门市、***市缔结友好城市签订仪式暨区域旅游合作推介会”。两市党政主要领导出席仪式,两市市长签订“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希望两市以友好城市为纽带,进一步完善互动合作机制,在政治、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两市交融,加快推进两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带;多核心结构模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belt method to the township of the c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it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great socialist development stage,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lt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atterns in domestic foreign planning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urban and rural belt provides the theory to help.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ight; Many core structure mode;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model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边缘区俗称城乡结合带,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地带。它从地域上,属城乡结合带;从经济上,具有城乡经济混合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城市边缘地区更加突出。我国正在贯彻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客观要求加强对城乡结合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城乡结合带的定义及特征

1、城乡结合带的内涵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城乡结合部的具体定义如何,其发展状况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对乡镇向城市的演化和城市向乡镇的延伸尤为重要。而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则首先需要从其现有的发展特征上着手。

2、城乡结合带的特征

城乡结合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模糊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如下: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以上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针对现有的情况和国外对城乡结合带的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从国外的设计方法中提取或者改进,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现代美国城市模式代表了后工业化城市模式的雏形,是目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演化的最高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第一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的边缘地带,分布了批发业和工业部门;第三圈层是内城,主要是低收入者的居住地,有些地段也聚居了中、上层阶层;再外层是城市内郊,是最初郊区化发展的地区,该区居住者属几个不同阶层,有较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为其服务,也设立了一些工业园。第五和第六个圈层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受高速公路的影响很大,由于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以及工业园和商务区。

中国现代城市基本为工业化城市,但由于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其模式与国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城市内部一般可以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城市边缘分布有近郊工业、新居住区及郊区的蔬菜基地,按规模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2)埃里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关于城市郊区土地利用演替的研究,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值得借鉴。埃里克森通过对美国14个特大城市1920年以来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情况的研究、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即外溢一专业化阶段、分散一多样化阶段、填充一多核化阶段。他认为,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城市各种功能向周围地区的溢出,在郊区农村形成非农的专业化生长点(如单功能的工业区、居住区等);其次,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与产业扩散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趋向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功能区的数量增加,形成一系列多样化生长点:郊区产业结构中,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工业、居住、商业等呈现相互交错结构态势,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最后,在城市郊区引起优势区位(如放射线和环行线道路的交叉点),通过进一步空间的集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出现了多核化,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市。

三、国外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中国城乡结合带建设的可行性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多核心结构模式分别针对社会阶层分布和土地利用而提出的城乡结合带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前者将上、中、下的阶层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城乡发展圈,这在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先富带动后富”,而这种模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分别开来,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民小康建设。但若从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区域划分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而将这些区域适当的进行规划。当前社会中,很大的趋势是形成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住区、工业区和旅游区这种由内往外的区域规划,带来的好处是:一、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旅游区的交通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乡镇向城市的转变。再来看第二种多核心发展模式,其实这种土地利用模式与上述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辐射式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种阶段划分将非常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过程。

由此,中国目前的城乡结合带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应该基于上述两种模式进行,即能带动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城乡结合带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四、总结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结合带的建设发展日趋受人关注。城乡结合带是个模糊性的地域范畴,其规划既不完全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同时,城乡结合带也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按照传统区域规划的理论,已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带的具体问题。需要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体研究解决。本文着重剖析了国外城乡结合带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国内应用的可能性,将在理论上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广晓平,钱勇生,周波,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6,131~135

[2]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9,124~126

[3]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李鼎宁,2007

作者简介: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 城市电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浅析旧城改造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移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乡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海岛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给水工程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若干问题探讨 城市建设中水污染控制规划的若干问题 结合实际浅析电网建设及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小城镇规划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问题探索 对县级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柳州汽车城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对城市规划中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县级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日照在城市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曾博伟.旅游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度[J].旅游调研,2005(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S].

[6]魏益华.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89-91.

[7]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

[8]吴殿廷,王欣.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J].人文地理,2005(1):42-4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S].

[10]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

[11]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旅游规划三议[J].旅游学刊,2003(5):40-43.

[12]巫宁.规划者的人文精神[J/OL].,2004-12-07.

[13]俞孔坚.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误[J].规划师,1998(1):104-107.

[14]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

1 规划概况

2010年11月,高淳以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内首个“国际慢城”的称号。“慢城”这一称号为生态之旅总体规划拓展了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总体规划正是在上述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区域规划。

高淳县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位于高淳县东部,桠溪镇西北部,是一处以丘陵地形为特色的狭长型风光带,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规划面积约为25.2平方公里。目前人口约2万人。

2 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解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区发展方向定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定位、核心项目策划、特色景观营造、全新形象塑造等为规划的重点。

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生态之旅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慢城”特色旅游示范点。

3 旅游发展指导思想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发展规划以高淳县桠溪镇生态之旅的区位、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打造“国际慢城”新概念旅游形象为核心,以凸显鲜明的丘陵地形地貌特色为亮点,以彰显生态自然、和谐宜人的世外田园景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良好的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追求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风光独特、功能健全、效益显著、设施齐全、环境良好、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慢城”旅游区和生态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辐射、推动桠溪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的整体优化调整。进而,实现从旅游部门抓规划、旅游系统办旅游到全社会共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性旅游到集约型“慢”旅游的转变,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 规划原则

4.1 生态导向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遵循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要求,本规划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重视保护良好的湖、山、林生态环境,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力图通过水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手段确保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优质的生态环境得到彰显和提升。

4.2 “国际慢城“导向

“国际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成为其中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

在慢城导向的基础上,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慢城旅游,简称“慢游”,包括以下规划要素:

4.2.1 采用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多种绿色交通方式,构建“慢游”道路系统。

4.2.2 策划多样化“慢”节奏旅游产品,开发多层次“慢”节奏休闲项目。

4.2.3 保护自然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人工景观。

4.2.4 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包括地方特产物质资源和民俗文化。

4.2.5 严格制定生态环保处理系统,防止声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污染。规划区域内杜绝工业生产。

与以往的快节奏观光旅游不同,“慢游”强调缓慢的游览节奏、深度的体验和灵活个性的消费选择,同时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此外,在产品设计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满足慢游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旅游,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努力打造绿色环保、低碳生态、休闲养生的“国际慢城”旅游区。

4.3 市场导向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以特色开拓市场,尽快提高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市场知名度,将其建设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4 休闲导向

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本规划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形象口号塑造等方面准确把握休闲旅游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休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等研究成果,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特色,实现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4.5 特色导向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所在。本规划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力求寻找、彰显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5 规划定位

5.1 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自然山水风光、历史古迹和乡村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农业发展和观光为核心;以休闲度假、艺术创作、运动养生、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旅游区,重点展现“国际慢城”的特色旅游,提供“慢游”新概念旅游模式。

根据生态之旅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旅游区功能定位为:

5.1.1 观光与发现:特色地形,田园风光,特色文化观光(纪念、宗教、村镇)

5.1.2 体验与劳作: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体验,风俗体验

5.1.3 交流与拓展:自然教室,员工训练,产业互动,会议接待

5.1.4 休闲与游憩:“慢生活”之旅,运动之旅,风情度假,节事庆典

5.1.5 美食与养生:赏花品茗,瓜果飘香,绿色食品,健康之旅

5.2 产品定位

以地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拉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平台,主题旅游(“国际慢城”旅游、生态观光游、乡村农业体验游、民俗文化风情游、养生休闲度假游、商务社交游、户外拓展运动游等)为支撑的多元化复合型产品体系。

5.2.1 独树一帜的“慢城”旅游:如“国际慢城”金花节广场、国际慢城主题广场、自行车慢骑赛、亲子科普教育活动等等。

5.2.1 特色鲜明的自然风光:如国际慢城、大官溪谷、七彩桥李、荆山竹海等等。

5.2.2 科学优质的生态农业:以农林产业园为重点,发展农业文化交流,农产品交流展示、农家乐体验、农耕田园观光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发展加工产业,科学处理农业、景观、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花果飘香,山转水美。

5.2.3 浓郁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春油菜、夏荷花、冬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等。

5.2.4 利用山水美景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发展休闲度假、养生美食和野外拓展等项目。

5.3 市场定位

国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等为主的基础市场;以珠三角、环渤海为主的机会市场。

国际市场定位目标为以港澳台、日韩为主的核心市场;以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基础市场以及其他地区的机会市场。

5.4 形象定位

“国际慢城,美丽乡村。”

6 规划总体构思

6.1 规划概念主题

“慢城为核,美丽为心;

旅带为轴,生态为核;

丘陵为型,植被为画;

民俗为神,文化为魂。”

规划概念主题以打造“国际慢城”旅游模式为主核,以彰显特色美丽乡村为中心,以生态之旅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色为基础,以一条串联整个旅游区的带状中心景观道为轴线,以展现生态乡村田园风光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蜿蜒辗转、连绵起伏的丘陵景观特色,描绘一幅幅五彩斑斓、自然秀丽、明快流畅的风光画卷。同时,以地方民俗风情渲染旅游区的景致神韵,塑造赋有内涵和灵魂的历史人文景观。

6.2 规划构思理念

6.2.1 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象

在空间上最大程度地整合同类相关旅游资源,形成主题形象鲜明的旅游区,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慢城”旅游新体验。

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的灵魂,是增强资源吸引力和游客关注度的催化剂。在空间分区布局规划中必须通过各种产品与服务来突出旅游区主题形象的独特之处,通过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体验参与项目等来塑造和强化旅游区的形象,给游客形成一目了然的视觉形象。

6.2.2 合理布局,集中功能单元

对不同类型的设施如观光、休闲、康体、住宿、餐饮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力求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一方面,集中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以增加旅游区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和连续控制,使敏感区域得到有效的保护。

6.2.3 有机联动,构筑服务体系

本规划倡导“结构优化”,强调“整体联动”,构筑功能完整、特点突出、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创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格局。

6.2.4 生态保护,预留发展空间

旅游区以山地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的环境本底和资源依托,重视生态保护是旅游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屏障;另一方面,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也为旅游区预留了发展空间,宝贵的生态空间资源必将使旅游区在不远的将来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2.5 丰富项目,强化参与性

增强采摘类、游乐类、文化类的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区的吸引力,实现“百米能停。千米能游、万米能留”的完善功能体系。

6.3 旅游规划总体格局

规划格局反映着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分区、结构、地域等形态规律和特点,也影响着旅游区的有序发展及环境关系。依据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方向和生态之旅空间整体形态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在“保护为前提、开发为要点、服务为关键”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旅游区构筑“一轴、四区、四景”的旅游开发格局,其内容包含一条中心发展轴,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四个核心景区。

6.3.1 “一轴”――生态之旅中心发展轴

整体旅游区依地形地貌,沿一条7米宽的一级车行游线,呈带状空间蜿蜒伸展,这条一级游线将各分区及其内部的核心景区进行串联和沟通,是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得以展示的主心骨和战略轴线,演绎了整个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的生态景观特色、乡村田园风貌、民俗文化风情。

6.3.2 “四区”

“国际慢城”主题公园展示区、“美丽乡村” 生态观光度假区、“七彩桥李”农业娱乐体验区、“荆山竹海”文化休闲养生区。

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特色、旅游产品、产业功能各有侧重,作为旅游区差异定位、特色显著、功能互补的四个有机体,共同构筑丘陵为型、文化为魂、一轴延展、全面联动的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生态旅游区。

6.3.3 “四景”――

本规划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本底,集中优势资源和炫美景观,在四大功能分区中划分了若干特色景区。其中提炼出四个核心景区,在所有景区中处于最高等级,是生态之旅立足市场的亮点,是功能核心和开发重心。

四个核心景区包括:“大官溪谷”景区、“国际慢城主题公园”景区、“红枫昭华”景区、“竹海寻幽”景区。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7篇

**直辖以来,我市旅游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推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一)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当前,全市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开发建设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旅游行业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进一步统一认识,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旅游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

(二)规范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途径,妥善处理好各类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旅游、环保、建设、林业、园林等行政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引导和规范旅游及其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行为,将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三)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一种关爱自然、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活动、保护自然的宣传活动和科学普及的教育活动,应该成为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系统考虑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和旅游线路的制定,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损耗和破坏,实现旅游业的绿色生产与消费。

二、认真做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

(四)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各类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应当明确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确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各类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规划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应将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措施作为重要内容。

(五)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评审、指导、督促。编制或修编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应征求所在地环保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的,应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专章,对没有环境保护内容或不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规划,必须按要求进行补充修订和调整。

(六)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要设置生态环境影响专章或专题报告。对规划所涉及的自然生态现状作出评价,对因项目造成的生态结构与功能、保护对象的影响与保护价值的变化作出预测,提出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环保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旅游规划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指导、督促工作。

(七)督促、指导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的贯彻落实。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旅游项目规划设计中对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后,旅游、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督促、检查,抓好落实。

三、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八)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旅游区的环境监管力度,要加强旅游项目建设施工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督促环境评估、监测机构,严格审查把关。

(九)环保部门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要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特别要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施工期间的环境监管,防止因施工造成对动植物资源的侵扰和生态破坏。

(十)严禁在旅游区及周边地区新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已建项目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要限期关、停、迁、转。凡旅游区(点)新的开发建设活动,选址定点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建设工程应按规定程序办理规划许可证,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项目与主体项目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噪声处理,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十一)旅游区、旅游项目要严格按照生态保护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旅游开发建设规模和旅游活动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合理环境容量,旅游区内人工景点与服务设施的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用材、质感及色彩以及景区内宣传牌、标志牌的设置应同自然资源和景观特色、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尽可能采用节能、轻型、生态的材料和设备,不得建设威胁本地物种资源、降低景观相容性或破坏景观的项目。景区内宾馆饭店、机动观光车和观光游船等交通工具应使用清洁能源,实行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禁止出售利用各种野生动植物制作的纪念品。

(十二)在旅游区、重点旅游线路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倾倒弃土弃渣、围湖造田、改变自然水系(或岸线)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对已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地段,要进行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封育。旅游区内交通道路建设应尽量不造成植被景观的破坏,必须破坏的应采取切实措施恢复补救,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有效保护。对景点和游步道较多的旅游区域,区内重点旅游景点和重点旅游线路应因地制宜实施轮休制度。景区绿化要以当地适生物种为主,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跟踪监测,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旅游区内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区域要按照相关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十三)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要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就旅游活动对保护区结构功能、保护对象及价值的影响作出预测,提出保护方案和措施。要遵循“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要求,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区域和线路。确需建设的服务设施,涉及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应报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审批,涉及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应报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批,经同意后方可建设。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一些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如发生严重退化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禁止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保护缙云山、歌乐山、铜锣山、南山等绿色屏障和城市湿地,关键区域要划定为重要生态功能区。景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影视拍摄、大型游乐活动的监管,严格防止影视拍摄及大型游乐活动等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十四)大力加强旅游区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各旅游区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回收利用的物质,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和其他不良影响。

(十五)控制和治理旅游区环境污染。在旅游区内、重点旅游线路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规模,防止旅游区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建设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或项目,其污染物的排放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限期治理,逾期达不到要求的,要搬迁或关闭;对在旅游区内进行违法违章建设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十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旅游景区,以及“绿色饭店”、“绿色餐馆”、“绿色景区”、“绿色经营”等创建工作,开展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和景区环境质量公示制度,制订景区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管理制度,规范景区环境管理,促进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

四、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旅游

(十七)旅游、环保部门要主动与建设、林业、文化、水利、园林、国土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所辖各类旅游区、旅游项目、旅游活动的环境监督,督促旅游经营者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效防止旅游及其开发和经营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十八)要进一步加快有关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建立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和指导各类旅游区、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参与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市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旅游景区的创建,加快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十九)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各区县(自治县、市)要认真组织对山岳、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洞穴等自然生态和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特定社区等人文社会生态的旅游开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度假休闲、学习考察、体验感受等旅游消费需求。旅游、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开发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项目。

(二十)将旅游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公众环境教育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引导旅游经营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和景观的完整性,自觉遵守旅游地的文化习俗。导游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熟悉和掌握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纳入导游讲解中,自觉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规定和科学知识。开展生态旅游应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地方文化和当地居民利益,从而促进当地社区、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十一)加强科学技术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在探索生态旅游以及在旅游生态厕所技术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成功做法,鼓励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鼓励相关装备、设施的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的管理办法、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创新能力。

五、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宣传教育

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分析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设体系

2.1 加强旅游区域的规划建设

外迁核心旅游区的居民,完善原有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培育、发展、壮大莫合尔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致富问题,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区城镇化、人工化和不恰当的商业化。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农业。既从事产业经营又保护生态环境,既创造经济效益又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莫合尔镇广大农业种植区中推广。

2.3 推进生态工业建设

不同生态工业链上的消费者企业之间利用主、副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横向耦合、协同共生关系,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生态工业园区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大部分构成。三者利用上下环节企业主副产品和原料的衔接关系构成一条条生态工业链,某条生态工业链上某个企业所生产的废弃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回用于原来的生产过程构成生态工业链的纵向闭合。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生态工业的建设项目,落户于莫合尔乡,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束语

旅游小镇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壮大会有力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坚持可持续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农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走一条以旅兴镇的环境友好型旅游小镇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