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空间再创造;人与自然;植物配置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也开始注意居住区室外环境的景观。通过优秀的景观园林设计建设的城市居住区室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亦可成为住宅客厅、起居室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对居住区室外环境场地和其它景观形象的创造,居民拥有了与自然界沟通的场所,人与人交往的空间,也从精神上创造了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对于哈尔滨住宅研究的内容是北方居住区室外环境植物景观的营造配置,提出我国北方城市应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居住区环境植物景观设计导则为指导,探讨了生态化设计、风水理论、架空层在北方城市居住区中的应用,改善和丰富北方城市居住区的室外环境植物景观。

如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已不仅仅是生活上的需求,而是更加关注环境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建设。因此,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景观设计将以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而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哈尔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4个方面。

1 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哈尔滨景观设计看哈尔滨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

2 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哈尔滨城市老道外以及新社区群力开发区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人与自然共生

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

4 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哈尔滨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中国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在研究哈尔滨住宅外环境的植物配置对哈尔滨住在外环境所产生的效果。以哈尔滨泰富长安城小区、海富山水文园以及哈市各品牌楼盘为主体进行实地勘察、个案分析植物配置的作用及影响。

4.1 植物配置讲究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不同场所植不同树木。在书斋边植梧桐,篱边种菊,场院植榉,寺庙植菩提,陵园植松柏,均与环境相协调。植物应用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对今天的植物配置仍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4.2 按照实用美的原则配置

实用美就是植物及“景”刺激人,引起人生理上的愉快舒适的反应。这由环境、实用、生理、三要素构成。三要素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园是供人休息、娱乐、观赏的场所,植物的配置也必然要满足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按照实用美的规律来配置植物。

4.3 按照形式美的原则配置

植物的形式美就是植物及“景”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刺激信号引起人的生理—心理上的愉悦情感反应。形式三要素的辩证统一规律,就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按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艳丽等规范化的形式,配置具有形式美属性的植物,其植物和“景”就能引起游人的形式美感,形成形式美。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协调;应用

人们构筑建筑物的初衷是为了有一处栖息、安居、休憩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日渐稀缺,当人只能面对建筑物时,内心就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都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居住环境的提升和改变自然而然促成“人与自然”之间彼此不可分开。那么,如何解决缺乏自然生态而又让人能居住在仿佛大自然的环境中呢?景观所带来的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它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为了更加融合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品位,往往要求设计师或者专业人员在建造之前融入自己的需求或者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所以,这样的需求就使得建筑行业不可避免的与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两者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创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2、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现在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相融合,在保持传统思想的同时,要融合现代人们的新要求,再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这种方式在主要的景观部分体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也产生了建筑物景观化的趋势。只有加强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才能够改善建筑物实际建造中的所面临的困境,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完善建筑物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文化,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共通性

1、设计基础上的共通性

实践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学科实际学习过程中,都有设计基础课程,其中主要平面构成、立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形态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2、表达方式上的共通性

方案设计过程中,需全面掌握素描、速写以及水彩绘画技能,而且后期方案绘制过程中还要采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大样图和节点图,甚至还要利用轴测图来表达。虽然软件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可利用绘图软件基本上只有固定的几种类型。

3、空间规划层面上的共通性

提到空间设计,就离不开总图。总图质量决定着景观设计水平,设计过程中应当在总图上保持绝对清醒的景观意识,与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水利地质和能源方面的专家相互协作,引导健康景观设计雏形。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系统化的构筑思维架构,资源才能得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优化,而景观之美即赋韵其中。

三、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融入

1、整体设计思想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充分考虑景观与建筑本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相关因素,而不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建筑本体设计本身。景观建筑一般是指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景观场所中出现的抑或本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其具有景观与观景的双重身份。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将目光放在整体的高度和层次,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周围的景观成为一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使建筑本身成为周围经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兀的个体。景观建筑和一般建筑相比,有着与环境、文化结合紧密,生态节能,造型优美,注重观景与景观和谐等多种特征。

2、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周围的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要主动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使景观意识融入建筑中。在设计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打破以往单纯以建筑本体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束缚,更应该注重设计中的整体性因素。首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分析和掌握,以整体的高度对建筑进行设计,使建筑的风格和色调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摒弃个人或极端的单体形态创作模式,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

(2)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

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将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调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3)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导向

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又或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都市建筑景观化的倾向。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无论材料、形态或环境效应等,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并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四、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

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生命过程,其维护需要系统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态度。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

1、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

景观的畅想空间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样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与传统植物造景的风景意象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体时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实践中,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的典型事例是屋顶绿化。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各类古今建筑物、城围、屋顶、天台上造园,如下图所示。

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其原因如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空间中,在这种限制下,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

结语:建筑设计是衡量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同时也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从传统的单纯服从建筑设计发展成建筑配合景观设计的双向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融相契的关系,未来发展过程中并非以谁为主体,而是在和谐双线合一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秋艳. 论建筑设计中主要工种方面的协调[J].科技资讯.2011(10)

[2]刘君. 浅析现代办公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才智.2011(23)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设计;规划和管理

如何建设好、如何规划好、如何管理好市政工程,现在已经摆在市政工作者面前,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1必须改变陈旧观念的思想观念

究竟什么是市政工程?市政工程有哪些特点?一般从事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甚至是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的专业人员,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片面看法。以为市政工程就是“造桥、铺路、埋管道”。市政工程是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市政”其含义很广,有城市就有市政。它包含城市的组织、法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因此它与城市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休戚相关。市政工程不仅是城市形象的标志,而且关系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紧密联系;衣、食、住、行、水、路、电、污水、垃圾的处理等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些都离不开市政工程设施,一个城市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荣,生活质量要提高,市政基础建设必须先行,并且处于“前提”和“先决”的地位。

现代化的城市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市政工程设施,就要有现代化的思想设计,现代化的建设、规划和管理,并做好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首先,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在施工前就要充分做好设计及规划,使市政工程的建设更符合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市政工程的功能,随着当代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城市开始关注设计问题,但关注的重点是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而对城市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市工程(如道路、桥梁、轻轨等)及市政公用设施景观设计则关注得不够。市政工程只注重自身的功能性,而漠视空间及城市,忽视其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对市政工程的要求,使得城市景观混乱。例如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设,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年来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主干道与高架桥、轻轨等。特别是高架桥使道路尺度和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设计上往往无视景观这一因素,只满足功能要求的形式,而忽视空间、比例、尺度以及和周围建筑的关系,使我们的道路给人一种沉闷、拥挤、无序的感受。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市政建设不断出现新要求、新变化、新问题、新功能。对此,我们应超前准备,改变陈旧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确保市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2加强市政工程的设计和规划管理

市政工程的设计是关键,有什么样的设计就会建设成什么样式的城市外观景观和人居环境,完善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审查、审批制度,有利于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功能或自身形象,漠视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模式。市政设施建设重在规划和平衡统一,这是处理市政设施与城市之间关系的原则,统一是指整个城市发展之间,市政设施中的各个项目以及市政设施中的每一单项设施的建设都必须相互协调,统一规划。任何局部改造都必然牵动全局,因而不可割裂处之。平衡是指城市各种功能与城市未来发展的相互适应,规划上广泛的适应性,正是市政设施广泛的服务功能所要求的,统一是规划的过程,平衡是规划的目标。建设超前和同步的原则,建设超前和同步是指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的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为满足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要求,必须使这一项目建设有一个超前量,并在计划安排上与城市其他设施在形成能力的时间上保持同步。如:对市政工程的造型、尺度与城市、周围环境,文脉的关系等缺乏具体有效地控制和引导手段,这是我国城市环境缺乏整体感,杂乱无章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引进城市设计必不可少;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根据城市设计理念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成为市政工程设计的先导。设计导则应经过一定程序后,使其成为有相应效应的规范文件,为规划部门的具体操作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依据。

3加强已建成和在建市政工程的市容市貌环保管理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植物造景;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景观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供人们观赏。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2.1 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3.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城市环境建设者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档。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洋化”,“热带”植物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狂热”引入,“大色块、大草坪”的植物景观设计与“大手笔”作品的频频出现。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差异,导致所配置植物不适合当地生长,引进品种在当地环境内的长势日渐衰败。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原本就很紧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的草坪。

3.2 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城市环境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居住小区的植物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如深圳市,居住区的绿化植物仅242种[1],但常用绿化树种有150种左右,只占当地野生植物种类(约2 500种)的6%左右[2],这说明丰富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的潜力较大[3]。另外,还存在部分绿化树种或外来树种(如垂柳、榆等)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如吉林市居住区绿化用树种中外来树种占51.79%[4]。城市居住区绿化群落层次普遍不够丰富。如在小区道路和公共绿地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乔+草”和“乔+灌”二层结构模式[5];再者,忽视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在小区中占主导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区的常绿树占压倒性优势,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地带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 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国内大部分城市环境绿化都只考虑绿地面积这一指标,因此在绿化时往往呈现出单纯的草坪,或者是单一的乔木层或灌木层,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虽然“绿地率”达到了,但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区建成的商业街、步行街面积较大,中心绿地往往是以喷泉水景或建筑小品为主,即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无树木遮荫,人们根本无法利用绿地。

4.解决对策

4. 1 适地适树

首先,城市环境植物景观的配植,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环境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植物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2 丰富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环境绿量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城市环境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小区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城市环境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双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绿量。在居住区内为了增加绿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4.3 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过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设计图案造型,以满足较高的绿地率和视觉效果。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

4.4 提升城市植物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的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发展,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迈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大体上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现在有的建设者或单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太过于强调人工环境的营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观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上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植物景观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营造出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景观探析[J].艺术与设计,2007(6):79-81.

[2] 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3] 刘荣.深圳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仙湖苏铁等珍奇物种亟待保护[N].南方都市报,2006-11-21(A42).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三门溪北公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76-02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设计。同时,城市防洪堤坝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

一、遵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一)现状调查

三门溪北公园滨水景观工程位于珠游溪琴江大桥至大岩头,河道长1900米,是确保溪北防洪安全惟一的防线,也是溪北片开发建设最基本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本次设计主要对防洪堤坝的环境绿化进行设计,绿化带长1168米、宽26米,断面成一弧形坡度。

(二)设计的主要构思

以三门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为依托, 利用城市中心多方性、地块性质这一特点,运用全新的景观设计手段,发掘、利用与有机组织自然人工与人文要素,从而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备、设计先进、文化底蕴丰富的滨河公园。

用全新的设计手段,从整体结构和空间布局入手,辅以全方位的景观设计,以形成集秩序、现代化为一体的公园环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有机组织各个景观,促进生态、文化与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景观形成的不同时效,兼顾超前性长效性,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力求具有可操作性。

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城市绿色走廊,同时以稳定的植物群落构成丰富的四季景观,使该景观成为三门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地形和公园被海游大桥分割的情况,可将防洪堤坝景观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景区:盎然一角、三进门、观景平台、众望所归、原野曲径。确定分区之后,进一步规划建筑群、绿化群落、生态群落、交通系统等,更进一步确定了绿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为以后的单体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环境优先原则――必须遵循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969年,克罗率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这标志着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诞生。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把景观客体和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

(一)盎然一角区

景区主要以排涝站造景组成一角,结合排涝站顺坡建一观景平台和观景亭,使排涝站不显得生硬呆板,又增加其休闲性。在此周围布置景观植物,使建筑若隐若现,更添秀色,靠桥边用经典组景植物和景石起点缀作用,疏密结合自成一体。

(二)三进门区

“三进门”是一组形象雕塑,类似三道门,表示三门这个城市的涵义,更寓意三门的历史文化沿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三门人走出三门,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展现三门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三)观景平台区

该景区主要是一处停留休闲场所,主要设置装饰亭和廊架,供游客观景、休息。材料上主要采用膜结构,色调上以蓝色为主,表现出一种现代的园林景观,与此对应的橡胶坝,从视觉上形成对景,丰富了整个景观。水泵房外观用假山围合,使整个环境和谐自然,弥补了水泵房外观造型的不足。

(四)众望所归区

“众望所归”是用台阶式草地看台和主题雕塑组成,用流畅、简洁的台阶式形成天然看台,既大方又不失美观。主题雕塑拉开整个空间层次,雕塑考虑用抗旱防涝的人物形象或抽象化的物体来表现主题,突出这个防洪堤坝的必要性,又展现了三门领导对防洪工程的重视程度,众志成城,与民携手共创三门的美好未来。

(五)原野曲径区

此处主要表现出原始的山野风光,用卵石、抽象几何平面纹样园路和花卉植物组成,配上两座原木花架,更加丰富整个景观。自然中透出规整,规整中又不失自然韵味,在此寻找人生暇思无疑是个绝妙之处。

三、文脉原则――注重现代与传统的交流、互动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规划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我们虽然在进行现代式的景观设计,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的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这是30年代园林师们逐渐从古典园林设计中走出来时采用的一种谨慎小心的做法,即“旧瓶装新酒”;而目前国际景观设计界流行的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在三门县溪北防洪堤坝滨水景观设计中,我们选用了台州沿海城市的传统元素,在原野曲径区做了两块铺地,材料、施工工艺均是台州本地做法,这样使得人们在长距离的行走过程中,突然又感受到了一些台州滨海城市传统园林的信息。在观景平台旁设置了廊架装饰亭,在堤坝延伸处设置了橡胶坝。

四、亲水原则

受现代人文主义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在以前,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总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人们向往水,希望沿着水漫步、旅行或栖息,在水边休息,可以享受其声其景其美色,还可以把手、脚放水中任它在指间欢快的轻舞,这都是人性本能的倾向。如何让人与湖水进行直接接触式的交流?是处理这类景观设计时应着重探讨的。我们三门溪防洪堤坝滨水景观采用了二种不同的处理手法:一是亲水平台,一是挑入湖中的橡胶坝。这样达到了不管四季水面涨涨落落,人们总能触水、戏水、玩水。

五、立体设计原则

以前的景观、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师们非常注重美学上的平面构成原则,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型的流畅。但他们忘了景观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场所,人不能一直俯瞰这个景观空间,而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他的关注与兴趣。因而,景观设计不应仅仅是平面设计,而应是全方位的立体设计。纵观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些名品,无不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两方面:软质景观如种植乔木、灌木时,应先堆土成坡,再分层高底立体种植;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总之,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包括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和水利部门的河流治理,都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将滨水区的问题予以综合理解和综合解决。而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更为综合的学科,其优点之一在于可以从比其他学科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来解决问题,综合建筑学、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

[2]日•芦原义信.城市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需求主体;滨水公共空间;三门峡;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landscape, landscape analysis performed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planning design requirements, plan ways to find the body needs, the urban landscape,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a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e present "landscape, culture and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techniques.

Keywords: requirements subje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anmenxia; landscape planning

引言

建设宜居城市是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宜居城市不仅强调社会、经济、生态、景观等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注重居住在城市里人们的满意度,是一种从客观环境、经济数据评价向需求主体感受评价的转变。

借鉴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于文化景观的探讨,对于景观的认识从客观的存在转向关注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景观的理解。在三门峡城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中,笔者尝试从需求主体的角度进行规划分析,探寻主体需求、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结合方式,以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指导景观规划设计。

1 项目背景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河南明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依靠资源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起到承东启西的承载作用。位于陇海经济带和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凭借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发挥其重要的经济作用。同时,三门峡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作为产业调整的示范效应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三门峡山川秀丽,湖面广阔,水肥草美,食物充足,每年三门峡库区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在此过冬,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项目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与新区的交界处,项目所在地与文体中心、天鹅湖景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规划总面积约141公顷。

2需求主体分析

2.1需求主体之一:人

人们需要开敞的和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来舒缓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希望从人口密集地区走向非密集的生态景观地区,亲近自然、找寻愉悦身心的场所──一个宜“游”宜“思”的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连接人与自然,实现陆地与水体的连接、人工与自然地连接,通过交通流线设计、岸线设计、高差设计、场所连接将人的行为从城市导向滨水区。

2.2需求主体之二:迁徙的鸟类

迁徙的白天鹅作为三门峡库区的“主人翁”在规划中被重点关注;以白天鹅为主体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存在着特殊的生命象征意义,规划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湿地、创造安全静谧的自然环境──一个宜“栖”宜“生”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我们提出构筑一个形态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体系,保护原生物种并修复生态景观,最大限度地保证地区生态安全。

2.3需求主体之三:城市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生活的容器、人们精神面貌的载体,对文化中心建设有所冀望和要求。城市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等方面一一体现其鲜明的特色、展示区域文化精神,表达城市与自然和睦的关系。并且不断出现增加市民荣誉和自豪感的公共空间,并使之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和文化新焦点。对于拥有河流资源的三门峡,引入缤纷的文化活动能够建立起特征鲜活的城市滨水活动区。通过城市设计、环境景观重塑、活动策划等手段创造强烈的场所吸引力,通过制造建筑文化、雕塑文化、湿地文化和城市休闲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事件”充实人们的休闲活动并展现城市特色。

3规划构思与理念

3.1主题构思

3.1.1主题设计之一:标志

充分认识文化中心与三门峡市、三门峡人、三门峡历史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中心在城市、区域中的地位。将文化中心作为新区通向城市中心的门户空间提升城市形象,成为三门峡市新区发展的前沿窗口,形成三门峡市新地标。

3.1.2主题设计之二:水

以“水”为主题,注重水上活动与岸上活动的结合,设计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景观区域:如水上音乐喷泉、亲水栈道及亲水平台等,使其作为规划区的景观核心和活力因素,营造独具特色的滨水公共活动场所。

3.1.3主题设计之三:仰韶文化

以仰韶文化为主题,充分体现三门峡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元素中体现仰韶文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 的中心思想。在景观设计中,景观布局与小品还原仰韶时期的布局模式和文化特色,将仰韶文化实现由无形到有形的转化。

3.1.4主题设计之四:连接

实现“连接”是滨水规划重要的设计意图之一,“连接”是通过对城市与自然接壤的边缘地带,有目的地进行适宜性设计、缝合散乱的城市功能区、形成以滨水公共活动系统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城市特征。本规划对“连接”的设计涉及到功能性连接(城市与滨水休闲带、城市功能区与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及景观性连接(城市与文化、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3.1.5主题设计之五:生态的自然尺度

良好的空间尺度与视线设计是形成景观中人们感受自然魅力、保持自然尺度感的重要理念。项目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展现生态特征的多样性,塑造宜人的活动场所。

3.2规划理念

“颂赞文化与自然之源泉 塑造豫西天鹅城之风采”

规划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人文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景观建设为主体,以创造符合生态标准的滨水环境为目的。项目把握三门峡的空间格局特征,建设自然生态的滨水空间,再展风格独特、底蕴深厚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图1)。

4规划特色

4.1景观——“拥抱自然”的设计理念

设计遵从自然,依据土地适宜性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强调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功能。景观规划的构思是把握“山—水—城—人”的自然架构,景观塑造与传统的历史文脉结合,突出仰韶文化的粗犷之美与自然环境的婉约之美。景观规划将活动场地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基本设计主题,在整体景观印象上注重景观和观景的双重性,追求良好而实效的环境综合效应(图2)。

项目通过横向的自然滨水景观发展轴线和纵向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轴线,结合地形、植物、构筑物的变化,充分利用环境地貌,展示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景观组织秩序。景观设计以改善地形环境中的景观要素和链接“城市——文体中心——文化中心——天鹅湖景区——新区起步区”一体化空间之间的联系为目的,并且着重于在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环境。

4.2文化——“虹烟阑梦芦鸿情”的片区设计

规划充分利用三门峡湖滨区青龙涧河及周围沟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了“虹波夕照、鸿飞落影、芦花暮雪、情归仰韶、梦回龙山、烟霞静壑、阑庭迷径”七大主题分区。“虹烟阑梦芦鸿情”构成三门峡滨水公共活动区“人文—生态—发展—共荣”的多元理念,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文化传承载体,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创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滨水空间。

4.2.1虹波夕照分区设计

规划运用简洁、自然的造园手法,充分发挥宽阔的视线优势,设置水上广场、跃动广场、叠水瀑布、小型商业街、市民休闲广场、霓虹广场、情景雕塑广场、休息平台、青龙涧河步行桥、亲水步道等节点,充分借由水景进行景观延展与延续。

4.2.2鸿飞落影分区设计

该区域是滨水文化广场的核心。规划以华夏龙脉和天鹅栖息为主要设计思路,通过“龙之脉”串接晨钟广场、希望之心、仕女广场、暮鼓广场,以迎接天鹅归来为主题规划天鹅坛、希望之心广场等滨水公共空间。

4.2.3芦花暮雪分区设计

规划结合花神广场、芦苇花街、曲径游步道、商业酒吧街等特色景观元素,重点突出“芦花清似雪”的强大视觉冲击和浪漫幽静震撼。同时利用休闲活动设施,塑造视线通透、空间舒适的观景平台,体现生动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氛围。

4.2.4梦回龙山分区设计

该片区位于庙底沟遗址主入口处。主入口大门设计选取历史要素,强调其历史的文脉,以龙山时期文化的主题岩石景观带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规划充分结合当地龙山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龙山园、地和广场、仙游广场、至善广场等景观节点,将龙山文化化无形为有形,传承应彰显其文化内涵。

4.2.5情归仰韶分区设计

充分结合当地仰韶文化的色历史底蕴,通过仰韶文化馆、求神台、通天广场、母系广场等节点,体现仰韶文化“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的中心思想。以反映仰韶时期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的“仰韶文化广场”和“仰韶文化馆”是贯穿全园的设计主线。

4.2.6烟霞静壑分区设计

规划利用庙底沟的特色景观元素,重点突出对地形地貌边缘区域变化丰富的线性空间的合理利用,在冲沟两岸的岸线区、坡地断坎边缘区、地形制高点、视线通廊区域等进行人工景观建设。同时,利用周围场地高差进行植物造景,修建俯壑台、幽亭广场。

4.2.7阑庭迷径分区设计

结合龙沟的地形变化,以植物组景为主,利用植物自然流畅的曲线造型及其色相、季相上的变化,结合植物高低错落的变化规律,使景观相互融合,保证了景观组织的完整性及特殊性。结合仰韶文化小品和植物种植,建设幽游迷宫,营造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所。

4.3人——满足行为主体需求的设计

滨水区公共活动空间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规划修复生态环境、塑造自然景观为白天鹅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为滨水公共空间需求主体之一——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

滨水公共空间设计提倡人性化并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本次规划分析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及文化需求,通过景观塑造、植物造景、流线组织、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设计满足人的活动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规划以车行尺度确定整体城市中心的场地骨架和道路格局,以步行尺度确定局部空间活动尺度和细节感受,使城市中心既有整体的场地尺度,又有亲切的人性尺度空间。通过绿化种植、开阔的草坪与自然的曲线使人感到放松和舒适,通过植物造景划分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满足各类人群的行为活动需求。在交通组织上,规划着眼于提供尽量多的近距离停车及到达各个活动区的最短步行距离,建立与城市功能区连接紧密的步行交通模式。在整个环境设计中,无论是与城市纵深地区进行联系的步行桥或观光天桥还是广场内部的行为动线均满足人行的舒适度、安全度和方便度。各类公共设施,如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引导标识、卫生设施等依据行为流线在不同主题分区进行合理布局。

5结语

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新客厅”,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与景观观赏的核心区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本规划仅从滨水区公共活动空间塑造的角度借鉴景观研究从使用者出发提出景观规划的切入点与规划方法,从需求主体出发进行景观设计,以创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面对各地对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性、文化性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景观环境品质越来越高的追求,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设计,将对景观规划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随着实践的深入将不断充实和完善滨水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蕾蕾.当代西方" 新文化地理学" 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 2005,20(2):77-83.

[2]向岚麟.吕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0,6:7-13.

[3]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主编,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4]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作者简介:

汤玉雯: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创规划师

张薇: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景观规划师;

王琏: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主创规划师;

联系人信息

姓名:汤玉雯

性别:女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运河;国土安全;生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

Abstract:Ecologicalinfrastrueture(EI)isthecrilicalnaturalsystemsthatprovidenature''''sservicetocitiesandtheirresidents,whichiscomposedofnotonlythetraditionallyrecognizedgreensystems,butalsosuburbanforests,farmlandandnaturalhabitatsthatareconnectedasanintegralinfrastructure.Justlikeacivicinfrastructurethatiscritical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cityandaregion,soistheecologicalinfrastructuretothesustainableenvironmentoftheregionandthecity.TheconstructionoftheElmustbebuiltacrossadministrativeboundariesandmustbestrategicallyallocatedforthenextcenturiestocome.Therefore,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mustbetakenaslong-termstrategyattheregionalandnationalscales.Thespeedyurbanizationprocess,andtheenormouslandscapechangeprojectssuchasthewaterdivertingprojectsfromthesouthtothenorth,offergreatopportunitiestotheformationoftheregionalEl.Thispaperproposestheplanningandestablishmentofaregion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longtheGreatCanaltosupportthesustainabilityoftheeastChina,meanwhileprovidesopportunitiesforlocalandregionalrecreation,andprotectsahistoricalheritagecorridor.Step-by-stepapproachesarealsosuggestedfortheplanninganddesignoftheGreatCan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

Keywords:ecologicalinfrastructure;greatcanal;ecologicalplanning;south~northwaterdivert

1关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实践与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Services),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1.1早期规划实践和理论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KmeraldNecklace)。在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Cleveland)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

1.2绿道和遗产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环境走廊(EnvironmentalCorridors)”概念对于类似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识到水系在生物等资源上的特殊生态意义,将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岛屿生态学理论认为,加强生境岛屿之间的生物运动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带来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995年,Bueno等进行了南佛罗里达地区区域生态绿道研究,从而重新建立了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尺度生态框架。由于区域的自然景观已随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而日益破碎化,区域性绿道(RegionalGreenway)的提出是为了在破碎化的景观之间建立生态联系通道。这样一条区域生态廊道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联系原来破碎的景观,从而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原本为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水沟、水库和防洪设施等,经过生态恢复和管理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网络提供生态服务,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其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立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基础上的遗产廊道概念,它针对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提出,包括运河、铁路线都属于记载人类早期运动路线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在遗产廊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连续性、多样性和关键区等。

经过长期发展,绿道由最初的单一目标(美化、休闲)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文物的保护、教育、解释等在内的多目标规划。绿道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已经极为类似。

1.3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足迹是由MathisWackernagel和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是无限期地用以维持一定人口和物质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积。在一定的人口或经济条件下,生态足迹能够用有一定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评价资源消耗和废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

Costanza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启智的机会等。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这个系统的活力取决于其关键性结构,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

1.4景观安全格局和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如何高效地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EI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它为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满足了建设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等。

2国土安全与中国东部生态基础设施战略

2.1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呈燎原之势,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快速城市化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的贫乏,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危机四伏,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视。中国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西部是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危机更为明朗化,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中国东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口密度高,城镇密集,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污染问题不仅存在于城镇地区,新兴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使得局部农村区域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保护,同时现有生态基础设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流域所面临的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景观生态问题在东部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区域国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2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运河对区域景观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扬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而在苏、杭城市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大运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跨京、津、冀、鲁、皖、苏、浙七个省市,穿越两个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中国“开”字形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运河廊道区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使运河生态网络成为高效的、能够持续地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输水、物种栖息、遗产保护、休闲和防洪等)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中国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已经制定了南水北调战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国际上的大型调水工程大多毁誉参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负面意见所在。如俄罗斯北水南调等工程一方面满足了有关地区工农业用水,缓解了里诲水位下降,但也影响了调出地区的水量、水温、积水、含盐量等,带来巨大的环境负面效应;而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直接造成输水管两岸数百米宽的地带沼泽化,使耕地锐减。

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不应仅仅成为一项单纯的调水工程,而应成为工程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各线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契机下,本论文提出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应尽快对此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3京杭大运河的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3.1作为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以大运河为走廊、运河支流为廊道、以与运河毗邻的湖泊和湿地及城镇为斑块,以周边农田为基质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简称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运河廊道长期横跨南北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河域本身形成了复杂、影响广泛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现在,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部分已处在瘫痪状态,但台儿庄以南部分仍然发挥着包括航运在内的多种作用。其整体在系统的生态修复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复其区域生态功能。

3.2作为运河区域城乡EI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廊道是运河区域多个城市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运河历史上除去运输以外的最大功能。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个重要理由。其木断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区域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运河不但是中国东部区域城市和乡村重要的自然条件,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域城市和乡村EI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项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运河河道大多依据天然河道修筑,虽然这些天然河流在航运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变迁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泽、泥地。历代为蓄泻洪水,同时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为蓄泻之用,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废,都发挥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发展成熟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所以,从区域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遗产保护及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4建立大运河EI的问题背景

4.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问题

景观生态学认为区域由多个景观所构成,而每一景观都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异质空间镶嵌体。运河流经的中国东部区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从景观生态学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区域景观生态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京杭大运河区域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小麦的耕地和长江三角洲主产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蚕蚀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农田,直接影响了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运河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2)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并为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通道。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运河廊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大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对运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化整饬,堤岸的自然形态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对乡土生境的破坏,造成物种地方性与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效应的发挥。

(b)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是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经造成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运河区域的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沿河城镇不断增加的排污,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坏了水质,直接导致运河廊道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瘫痪。同时威胁到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健康性与完整性。

(c)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加大。毁林开垦是城市化侵占农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则是困扰中国河流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对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都造成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开挖、表土扰动、硬质界面增大,航运通行、灌溉、供水等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3)快速、无序的城市化导致区域景观格局急剧变化。运河区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镇出于本身发展或各省区小于本地区发展、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宏观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导下进行的。加之很多规划编制仍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下进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斑块不断缩减,直至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存在严重问题。

(4)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遗产廊道的保护。城市的迅速扩张正在破坏运河的历史环境。一方面运河区域的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一个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工程遗产整体上受到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架构下没有得到适宜的保护,其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体性(integrity)都受到损害。

(5)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居民休闲需求。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园、河谷、荒地、沼泽连接起来,规划成令波士顿人感到骄傲的“蓝宝石项链”。1883年,Cleveland为Minneapolis做规划时,就主张购买大片土地作为公园绿地系统作为未来居民休闲场所。经过长期发展,证明这一主张十分英明。京航大运河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风景审美资源,如何整合这些丰富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区域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又使得运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功能——输水功能。运河廊道的景观属性也因此面临新的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都将重新调整,从而对区域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1)南水北调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人工干扰。南水北调作为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是人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又一次大规模干扰过程。这一干扰在景观和区域尺度L的模拟和研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2)南水北调将在区域尺度上改变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功能和结构。调水改变河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网络。水作为核心生态因子又影响和改变整个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其影响的过程可归纳为: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变化[o,。

这些都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3)南水北调是对大运河区域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大规模调水形成的人工干扰,有机会使得已经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部分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时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运河遗产廊道,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制定以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导则分别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oonfiguration),包括对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和连续性等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景观元素的设计导则,包括如运河道整理断面及护岸设计导则、湖泊及湿地边界处理导则,城市边缘与水系边界设计导则,林带及斑块构成导则,文化遗产廊道设计导则。

参照Steinitz的景观设计框架,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可分为六个步骤(表1):

(1)景观呈述: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大运河区域景观生态状况。

(2)过程分析:对上述成果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

(3)评价: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价和评判。

(4)改变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在一定干扰下的景观生态状况,使用预测模型(Prolection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Models)。

(5)影响评价:在上述干扰和预测模型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

(6)决策:在上述步骤基础上,用决策模型(DecisionModel)来进行决策。

6结论

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已经成为河域REI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学及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背景下,这一生态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广阔的机遇。在这样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获得健康的生态服务、对中国东部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廊道本身的保护和满足未来居民的休闲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多学科合作,当然还要借助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1]Mander,U.,J.Jagonaegi,etal.Networkofcompensativeareasas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ofterritories.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nd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conceptualframeworkfordesigninghabitatnetworks.In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nd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17(6):9-17.

[4]Costanza,R.andH.E.Daily.Naturalcapital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servationBiology.1992,(6):37~46.

[5]Costanza,R.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Nature.1997,387(15):253~260.

[6]Daily,G..Whatareecosystemservices?In:DailyGed.NaturesServices:SocietalDependenceonNatural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andthemakingofcityfor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81~127.

[8]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则.中国园林.2001,(3):59~61.

[9]Zube,E.H..Theadvanceofecology.Landscape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黄国平译.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2001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中国园林.2001,(5):92~95.

[1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andoverview:thegreenwaymovement,usesandpotentialofgreenway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andtheUSnationalparksyste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asStrategicLandscapePlanning:TheoryandApplication.WageningenUniversity,TheNetherlands.2002.

[16]Lewis,P.H.Jr..QualityCorridorsforWisconsin.Landscape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withNature.JohnWiley&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etal.GreenwayPlanning:developingalandscapeecologicalnetworkapproach.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design:Recoveringagreat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radit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eago.II..1984,211.

[21]Forman.R.T.T.andM.Godron.LandscapeEcology.NewYork.JohnWiley.1986.

[22]Forman.R.T.T..LandMosaie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23]Bueno.J.A.V.A.Tsihrinzis.L.Alvarez.SouthFloridagreenway:aconceptualframeworkfortheecologicalreconnectivityofthereg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247~266.

[24]Forman,R.T.T.,D.Spring,andJ.A.Bissonette,etal.RoadEcology:ScienceandSolution.IslandPress.2003.

[25]MacArthur,R.H.andE.O.Wilson.Anequilibriumtheoryofinsulargeography.Evolution.1963,17:373~87.

[26]MacArthur,R.H.andE.O.Wilson.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27]Merriam,G..Connectivity:afundamentalcharaeteristicoflandscapepattern.InBrandt,J.andP.Agger,eds.,ProceedingsofthefirstInternationalSeminaronMethodologyinLandscapeEcologicalResearchandPlanning(VoL.1)Roskilde,Denmark:RoskildeUniversitetsfolagGeoRue.1984,5~15.

[28]Schreiber,K-F..Ed.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latemaf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rdSehoningh,Paderborn.1988.

[29]Noss,R.F.landscapeconnectivity:differentfunctionsatdifferentscales.In:W.E.Hudson(Editor).LandscapeLinkagesandBiodiversity.IslandPress.Washington.DC.1991,27~39.

[30]Juliette,K..Landscapequalitybasedupondiversity,coherenceandcontinuityLandscapeplanningatdifferentplanning-levelintheRiverareaofTheNetherland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3:91~104

[31]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生态学报.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0,16(6):36~39,

[33]Seams,R.M..Theevolutionofgreenwaysasanadaptiveurbanlandscapefor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65~80.

[34]Rees.W.E.andM.Wackernagel.Ecologicalfootprints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MeasuringtheNaturalCapitalRequirementsoftheHumanEconomy,Washington:IslandPress.1994.

[35]Waekernagel,M.andRees,WE..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NewSocietyPublishers.Philadelphia.PA.1995.

[36]Weizsacker,E.Von,A.B.LovinsandL.H.Lovins.FactorFour:DoublingWealth--HalvingResourceUse.EarthscanPublicationsLtd,London.1997.

[37]Yu,K.-J..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Planning:WithaCaseInSouthChina.Doctoral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5.

[38]Yu.K.-J..1996.Securitypal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36(5):1~17.

[39]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地理学报,1998,(53):11~20.

[40]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4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城市规划,2001,(7):15~18.

[42]周—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12):8~14.

[43]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2000,(1):16~21.

[45]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9~14.

[46]杨多贵、陈邵锋、王海燕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的系统学研究.系统辨证学学报,2002,10(2)19~23.

[47]汪达.论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兼谈对我同南水北调规划的思考.环境科学动态.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41~42.

[49]阎占元,刘荷芬,侯怀恩.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4):38~47.

[50]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等.南水北调西线下程与区域持续发展.地理科学进展,1997,2:22~25.

[51]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人民黄河,2001,10:27~30.

[52]吴俊,王培.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科技导报,2002,(2)12~31.

[53]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4):378~382.

[54]陈吉余.陈沈良.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保护,2002,(3):19~25.

[55]刘昌明,杨志峰,孙睿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晓储,孙传余,董志良等.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研究.江苏林业科技,2002,2:16~19.

[57]何小弟,赵御龙,蒋献忠.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绪水.治污先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水资源保护,2002,3(1):15~19.

[59]徐新伟,吴中华,于丹等.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生态学报,2002,22(11):1333~1338.

[60]杨杨胜天.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1):41~44.

[61]傅祟兰.中国运河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63]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64]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资源科学,1999,21(6):34~37.

[65]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地理科学,1999,19(5):385~391.

[66]余国营.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杨青等.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资源科学,2000,22(1):9~13.

[68]Flink.C.A.and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Press,1993,167.

[69]姚汉源.京杭大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5.

[70]安作璋.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1]张文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36~40.

城市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8篇

一、围绕“旅游立市”,突出景观建设,全力推进精品规划行动

一是全方位开展规划反思,对全市城市规划集中攻坚行动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和各项技术规定,认真梳理、反思和审视,进一步修改完善。结合近期所编控规、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旅游用地等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反思,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二是结合城市实际,谋划大旅游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域交通专项规划,深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海域交通间的网络交通联系;三是围绕优化生态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研究市域七河大水系整治规划;四是在三个区、市开发区各规划建设3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四个县县城、南戴河、黄金海岸各规划建设1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五是开展景观设计和色彩设计专题研究,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推进城市精品景观建设;六是组织研究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城市休憩带和城市休闲空间建设规划本文来源:文秘站 ,对东起山海关、西至滦河口景观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地标;七是抓好对城市交通出入口、道路连接线、南戴河一小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八是配合康乐里、金三角一带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中央商务区。配合金梦海湾、范家店、西四村、归提寨和开滦路等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大厦等亮点工程规划方案;九是加强海岸线规划巡查工作,开展海滩恢复治理,清理拆除沙滩上各类违规违法建筑;十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城镇规划管理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全盘谋划,积极服务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合完成新机场、津秦客专××*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工作;二是完成城市快速路、秦抚快速路、龙港路、新区道路等城市重点道路规划工作;三是按共建、共享一体化要求整体规划北戴河新区管线综合建设,认真开展集中供热、天然气辐射北戴河相应的管线、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四是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交通节点研究规划辟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停车场;五是做好城市第二垃圾发电、重要电力设施、水厂、城市公交等项目的规划工作;六是谋划启动××*博物馆项目。

三、勇于机制创新,强化效能监察,努力提升城乡规划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委会、联审会、专家会等城乡规划决策和审批工作制度,完善滨海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二是结合城乡统筹,进一步理顺市局、分局职责划分,加强对县、镇规划工作指导;三是实行局领导分包县区制度,加大对县区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在领办制、备案制、代办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现代服务产业、重大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超前介入、超前服务的审批机制,实现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目标;四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进规划管理手段,开展全市数字规划建设;五是针对批后跟踪管理过程中违规项目执行难、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拿出可操作性办法;六是以“严格规划执法、增强规划执行力”为主题,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扼制违法建设,推进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四、突出教育引导,深化作风锻造,不断加强城乡规划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