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能源 清洁能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农村能源,其开发利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能源建设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缜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的弊端日渐凸显,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了在新世纪下农业的整体发展脚步。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以及传统能源枯竭问题也纷涌而至。在这种情况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之一。为此,提升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农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问题已经渐渐得到了国内能源专家的普遍关注,其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农业能源存在即将干涸的状态。如果不尽早进行农村能源建设,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说农村能源建设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其可以有效解决生存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1.1农村能源建设的意义

1.1.1能源建设对农民的经济增收有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这种情况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能源建设则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收入问题。比如,农民可以在自己家中利用不大的空间,建一座小型沼气池。沼气池可以代替传统的木柴和煤炭,从而无需进行繁杂的体力劳动去砍柴和大量的钱财去购买煤炭[2]。同时,沼气池还为农民带来了有机肥料,节省了肥料的开支。又比如,有些地区的农民可以利用太阳能或者风能代替传统的能源,这样也可以节省大量购买传统能源的开销。

1.1.2能源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方式

农民通过对沼气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等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原来只认识和只知道木柴、煤炭的局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同时,这些新能源代替了传统能源可以改善农民的家居环境,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

1.2农村能源建设的措施

1.2.1 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在财政拨款上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同时,地方相应部门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中央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要秉承政府支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扩大经费的来源渠道。

1.2.2 提高农村能源建设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身素质

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广大农村能源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设立一些农村能源建设专项基金,奖励农村能源建设从业人员,鼓舞其干劲。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制定一系列的人员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杜绝人员中的滥竽充数和懒惰散漫。

1.2.3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是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部门应大力鼓励和开展农村能源建设的自主研发,积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农村能源建设中去。

2我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清洁能源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能够通过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较小污染甚至没有任何污染的能源或能源技术[3]。近些年来,清洁能源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清洁能源已经代表了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我国由于清洁能源发展相对较晚。加之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相对更加滞后。但随着我国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的不断重视,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不断颁布,我国农村清洁能源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2.1我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主要为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和生物质能。其中,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其可以直接被利用,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从2009年开始,我国已经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加速太阳能的下乡速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包括秸秆气化、生物质裂解、生物燃料乙醇等。

2.2我国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的建议

我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必须要根据我国和该地区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首先,政府和相应部门要加大对发展清洁能源的资金投入,自主研发新技术并加强农村清洁能源的基础建设。其次,要通过电视、电话、电脑等多媒体将最新的清洁能源推广给农民。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和数据库技术,实现清洁能源技术的资源共享,推动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了解。

3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兴衰成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命运影响深远。农村能源建设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相信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和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奇,向筱.我国农村生物质能的利用与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7(06):97-100.

[2]焦思明.北京农村新能源利用模式与节能减排效果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在各种经济刊物上有一个非经济专业的词汇经常非常抢眼地出现,这个词汇就是:新能源。

所谓新能源,就是“替代矿物”能源。“替代矿物”能源从能源科技的角度看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另一类是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说对煤炭清洁的高效利用,比如说车用新型的燃料以及智能电网。

耐人寻味的是,并非高企的石油价格诱发了人们去寻找“替代矿物”能源,而是金融危机全面引爆了本轮“能源”变革。金融危机的发生证明了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目前全世界的产业已经不能通过内生的创造性增长来实现财富,实体经济也已经不能再创造大量的财富填充膨胀化的货币时,全世界经济运转的核心再次回到了“技术创新”。这是个繁荣时期常常被忘记,而危机之中又必然被拾起的动力。

正因如此,奥巴马政府将美国经济的复苏突破点定在“新能源”上。奥巴马的经济复苏计划中,明确了包括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计划,并且聘用了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的朱棣文担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科学”引领创新将再次发挥其魅力。奥巴马政府对于新能源和气候问题的关注度十分明显,引发了全世界“新能源”的创新浪潮。奥巴马政府如此高调地推出“新能源”概念经济,这是原因之一。其二是源于美国被动的“石油政治”。美国目前的能源用量已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够供应的量,它每天的耗油量为1600万桶,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石油进口和天然气,目前的缺额为上世纪70年代的3倍。美国在迄今已持续了6年的伊拉克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石油”,为了夺取中东地区的“控油权”。以改变前任政府政策、进行“变革”为口号的奥巴马政府,一方面主张从伊拉克撤军,一方面主张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既治标又治本,为未来大幅度降低美国对不可再生的石化能源的依赖程度而抢占新能源革命的先机,减少美国外交政策中“石油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更好的维护美国的利益。一旦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显著下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美国的外交、军事重点也将转移。其三,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还蕴含着和欧洲的政治角力。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前,美国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上并不落后,但是在产业化过程中比欧盟各国起步晚。欧盟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大量投入,相关产业化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利用其相对优势,欧盟大力推进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进程。有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减排框架一旦形成,必将对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行严格数量限制,这必将左右全球经济规模。二氧化碳排放权就会作为经济的发展权而可能变成一种国际通行的货币通行单位,从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与美元分庭抗礼。目前唯一的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设立在欧洲,欧盟已获得越来越突出的国际话语权。目前构成温室气体主要来源的化石燃料在美国能源结构中占到85%的比重,美国在国际外交谈判中因此难免不被欧盟牵制。故此次奥巴马政府试图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在和欧盟争夺这种未来的“能源通货”建设的主动权。这也是金融领域的一场博弈。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国事实上也将面临国际气候外交中的潜在威胁。未来欧美可能联手,以碳排放为借口,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额外关税。由于过度消耗煤炭、石油这些传统能源,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由此也使得以欧美为主的国际舆论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声音越来越高。这不能不是中国迫切需要推进“新能源”技术发展的理由。不容否认的事实还有,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四处寻找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动用了巨大的外交资源,同时也投入了相当多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而新能源大多是可再生能源,是内化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再还有,就是出于对国际原油价格重新上涨的担忧。与欧美不同,由于历史上石油长期自给,中国未受到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对于降低能源依赖的重要性都缺乏直观认识。而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无疑给了中国人一次极大的心理冲击。因此,在顺应全世界“新能源”产业兴起的潮流之下,中国也迫于国际“减排”压力和经济增长内因需要,开始大规模推进“新能源”产业。正是基于诸多的现实及战略考虑,中国必须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跟进跟紧世界先进,要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国家能源局近期拟定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出台,标志着中国高调宣布开发“新能源”。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辉煌的经济奇迹背后却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主要以能源拉动的经济增长呈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当前中国提倡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确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题是提倡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低碳经济,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能源利用的结构,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O2等)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是科学的经济增长观,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目前人类生存的空间状态主要表现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种变暖趋势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空间,这在相当多的经济实验和经验研究中已经得到检验。经济哲学强调逻辑的一致性与理论应用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哲学,表明生态经济符合人类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哲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实质是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理性的增长,这种理性通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增长得到体现。

从经济增长的未来道路来说必然要从以人类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以整体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转变。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理念,因为科学的增长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伦理学进步与经济低碳增长模式的和谐与统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环系统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被喻为经济增长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分类来看,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依赖主要还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那么这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经济增长快速所表现的矛盾已经相当严峻。结构问题,还是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为了分析这种后果,有学者以罗默的“增长阻力”作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分析能源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效应,结果发现能源禀赋对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各不相同[4],这种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造成的后果将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禀赋不同必然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种非行为性阻力,在考虑生态平衡与供需平衡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引导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同机制可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并得出相应的协同系数,作为能源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具体原理可参考图1的区域能源战略的协同机制作用路径[5]。3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框架变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增长视角提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系统框架,创新能源经济增长的理念。构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应用到能源技术创新中去就是能源经济理性增长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清能源经济增长系统框架内核心变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找寻相对应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

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二是检验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或协整关系;三是能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不是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变量之间是否形成优化的能源经济系统;四是通过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施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政策。

4能源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资源禀赋、制度条件、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也是极大不同。总体来看,中国能源利用总效率并不高,也就是能源技术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创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整理得出)。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借鉴某些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同时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区域的经验做法尤为重要,东部经济增长较快和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是可以优先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利用区域能源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涓滴效应,完善相应的技术信息流渠道,以利于借鉴和模仿,拓展能源技术创新与新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创新新经济增长的理念,丰富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服务人类的整体财富的增长。生态经济是时展的主流,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同时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改善与其他国家政府和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能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生态经济是必然趋势[6~7]。生态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政治制度、民主观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需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和借鉴创新。中国能源消费水平高和能源效率水平低是两个主要制约经济理性增长的最大挑战。如图3所示[8],能源经济系统表现在能源经过非能源产业部门的转化成为家庭消费,产生的污染治理和废物回收和废弃物回收部门都产生5结语综合前面分析,理性经济增长系统需要兼顾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能源技术创新实质利于可持续增长系统,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表现为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行为后果。

它们之间的良好协同机制是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必须综合研究。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能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差别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和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好的区域进行研究,然后通过技术和经验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能源技术创新与筑物和构筑物的空间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分布特征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配置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城市资源规划、配置、利用与保护,以及城市政府的资源决策和管理问题。从技术特征来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其操作对象是城市资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既包括城市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包括这些资源属性特征。从功能上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城市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消耗速度极大,能源短缺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而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概述、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在电力电子技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着重介绍,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电力技术并加强对其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一、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电力电子技术,又称功率电子技术,学术上称电力电子学,是指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设备和系统及其控制三个方面,涉及电力电子器件(上游)、电力电子设备和系统(中游)、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下游)三个领域。

电力电子技术将各种能源高效率地变换成为高质量的电能,是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技术途径。电力电子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省材的特点,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科学、工业和国防的重要支撑技术。

二、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

电力电子技术是实现节能环保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执行当前国家“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基本国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一些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例,对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1、水力发电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没有水,也就不会有生命的存在。有聪明才智的人抓住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动能可以充当天然的推动力这一有利条件,再加上一些物理知识和电路原理,以著名的三峡水电站为标志的一大批水电站挺立起来了。这一创新,不仅仅降低了对媒体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更创造性的为人类寻找可再生能源并加以利用的道路提供了方向。在水利发电的基础上,一系列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得到了创新。

2、风力发电

风是大自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清洁、可再生、储量大的特点,而风能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能够被高效利用的低碳能源。风力发电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为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资金成本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不但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转换成源源不断的电能,而且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供电压力,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力发电组等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逐渐增多增强,在价格和效用上自然也会更具优势。在当前形式下,除水电技术外,风力发电技术比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更为成熟、成本更低、对环境破坏更小,因此还有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3、太阳能发电

在大自然赐予地球的能源中,太阳能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之一,阳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之一,世间万物离开了太阳就难以继续维持生命。据统计,我国2/3以上国土面积的年 日照时间在2200h以上,年辐射总量在502万kJ/m2以上,为太阳能的利用创造了丰富的资源和有利条件。目前太阳能在利用中,主要采用了三种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太阳能电池是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太阳能热水器、蔬菜大棚的照明、药材和果脯的干燥、太阳能路灯等,都是利用了太阳能发电发热的原理。可以说,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未来生活中具有更广泛、更有前途的发展前景。

4、潮汐能发电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潮汐狂妄的拍打着海面,巨大的潮汐能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契机,通过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发电机将巨大的潮汐能转换成电能,也就是能使这些波动能(潮汐能)的电能以恒压恒频方式输出,再通过其他的电力装置,为电力系统提供电力,其提供的电能既能源源不断输出,又对克服能源危机(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能源匮乏)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措施,可以说,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采用先进的各项技术加以不断创新和完善,就可以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 清洁、高效、可再生、无限利用的能源。

三、结束语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2010,(8).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对策

中图分类号:U4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汽车市场发展减慢原因

近年来的盲目扩张是导致汽车产业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根据“十二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辆。2007年,上汽提出同年产量突破百万辆,现在规划产能已达600万辆;一汽希望2008年产量提高到207万辆,现在规划产能已达500万辆;仅四大汽车集团总规划产能就达到了2100万辆,远远超过了2011年中国汽车1840万辆的总销量。

人口多,需求大,始终被看作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美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800辆,而中国只是它的1/20,这一直被看作中国汽车产能扩张的重要依据,然而这或许并不科学。中国每年新增汽车消耗的成品油相当于新建一个2000万吨级炼油厂,建设这样的炼油厂需要5年左右。因此,仅仅是解决新增汽车的供油问题,都相当不易。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开始限制汽车消费,上海拍卖车牌,北京摇号购车,广州配额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调控措施可能还会在其他城市继续蔓延。停车难、费用高,油价高等情况的陆续出现,会使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也必将影响到汽车的需求量。

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引起的能源、环境、交通和城市建设等问题需要采取及时合理的措施去解决。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是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选择,以下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一)发展的必要性

1.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用燃油消耗量占总燃油消耗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导致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9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然而中国汽车油耗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乘用车车型中能够达到中国第三阶段油耗限制标准的车型较少。2009年排量1.6升以下的乘用车销量中达到第三阶段油耗限制标准的仅有50万辆,约占7%。

2.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09年,全国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近两年的环境监测中,全国100多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1/3空气质量不达标,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特点。虽然在中国汽车行业已全面实施了国三排放标准,但是大量在用的汽车仍只能满足国2排放的标准。

3.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础尚需加强

新能源汽车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产品价格过高,电池、动力、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仍需加强。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能量密集性在量产产品上尚不能取得较好的平衡,新能源汽车要想获得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仍有一定难度。

(二)发展对策

1.政府前期引导

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是解决能源、环境等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和产业界的共同投入,政府引导将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慢以及方向。从近期来看,政府可以鼓励研发、购买。从长期来看,则要求政府和业界合作,包括石油行业、电网行业、汽车行业都要合作建立基础设施。

2.由企业和市场确定技术路线

政府不应过多干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否则会抑制更有优势的新技术发展的机会。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其基本特征,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具备高度开创精神的企业家担当主角。但是在研发期间,政府应给予较高强度的资助,支持研究单位和企业尽快开发出经济实用型新能源汽车,为开发新能源汽车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3.用政策和法规来推进发展

首先,对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消费者给予税收优惠,让消费者得到使用上的实惠,这种优惠是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有力推动,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开发和购买的动力。其次,要对普通燃油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和排放上实行限制性法规,特别是严格限制燃油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这是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直接促进。最后,要制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强制性规划,推动产业的发展。

4.建立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由区域大型车企牵头和发起,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型车企及相关零部件制造企业,包括整车生产和研发单位以及相关电池生产企业形成整车和关键部件一体化开发格局,完善产业链,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同步开发。同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以便更好地反映产业要求,推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区域内的科技、产学研办和发改委等职能部门,也应在产业政策、企业间协调、政府项目申报等方面对联盟运作给予支持。

5.坚持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相结合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与伦敦出租车出了名的灵活相反,伦敦出租车公司本身不善变化。它只生产一种车型,坚持手工制造,年产量2000辆,这让它在吉利入主前濒临破产。

吉利投入2.5亿英镑(约合3.8亿美元)改变这种状况,它在旧工厂旁建造了一个年产3.6万辆的自动化工厂,从这里生产的大多数产品将被出口至海外。

当然,吉利也能从中获得好处,它可以获得技术。

伦敦是全球推广新能源汽车最激进的城市之一,到2020年,伦敦中心城区只允许纯电动或混动车行驶。在被吉利收购前,伦敦出租车公司已经开始研发新能源技术,而资金的注入和研发中心的建立则加速了这一进 程。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吉利需要把买来的公司融合进自己的体系。

从被吉利收购后,伦敦出租车公司便一批批地培训来自中国的员工。“你不能把吉利看做一家中国公司,它是家跨国公司。”伦敦出租车公司首席执行官Peter Johansen说。他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吉利集团设计副总裁、原沃尔沃首席设计师Peter Horbur也参与了伦敦电动出租车的研发。

吉利在集团层面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协调,工作重点是技术和人才的互通。2013年,吉利在斯德哥尔摩建立欧洲研发中心,那里有来自瑞典和中国的工程师,他们共同研发的CMA紧凑型车身平台将同时服务沃尔沃和吉利品牌。

技术在汽车业竞争中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吉利试图参与全球竞争,通过海外投资获取技术是一条捷径。

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机械;智能化;应用;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我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1在现代农业机械中应用智能化技术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最早期的农业生产是依靠人力进行的,后来逐渐使用耕牛等牲畜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率非常低,人和牲畜的劳动强度也非常大。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渐出现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劳动,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解放传统的劳动力,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各种农业机械逐渐走进广大农民的生活,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在飞速提高,农业生产已经具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自动化水平,希望能够依靠智能的农业机械来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018年国务院提出,应当在农业机械中大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顺应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在现代农业机械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促使农业生产资源、劳动力利用率不断提高,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在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应用智能化技术的现代农业机械功能更加齐全,许多依靠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1]。与传统的农业机械相比,应用智能化技术的现代农业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自动监控运行状态,实现对故障问题的自我诊断,当出现故障问题时可以及时通过系统进行预警,农民可以及时明确农业机械的故障问题,并对故障问题进行解决,避免故障问题进一步扩大而阻碍整体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应用智能化技术的现代农业机械还可以对气候、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收集的气候、环境信息以及目前的实际产量对接下来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预测,根据农作物具体的生长情况、周边的环境因素制定下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计划,确保制定出的农业生产计划有着极高的科学性、合理性。

2现代农业机械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1新能源技术

在现代农业机械中应用新能源技术,主要是加强对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太阳能作为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可以为现代农业机械的运行提供动力,并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灌溉和种植等领域,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提高,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如,利用太阳能技术建立光电温室大棚,为大棚中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电能、热能;利用太阳能技术研发诱虫灯等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可以及时杀灭各种害虫,避免农作物出现病虫害问题。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所造成的农药残留、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构建太阳能制冷器、集热器、真空平板等设备,将太阳能转换成机械能、电能,为农业机械运行提供动力,太阳能制冷器可以降低农业机械运行温度,避免农业机械由于过热而引发一系列的故障问题,确保在高温天气下农业机械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对于风能的利用主要是构建风力发电设备将风能转换成电能,为农业机械运行提供充足的电力,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运行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2]。

2.2自动控制技术

在农业机械中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自动运行监控网络。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电子监视系统安装到各种农业机械内部,在主要农业机械的驾驶室中安装智能显示屏并与其它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电子监视系统相连接,实现对农业机械运行的实时监控。澳大利亚等国家依靠传感器技术构建了农作物自动监测与管控系统,能够及时收集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数据,并将收集到的环境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后传输到调节装置,调节装置根据计算机传输来的数据指令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自动调节。

2.3计算机视觉技术

在农业机械中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是依靠摄像机、计算机等设备对人的视觉功能进行模拟,代替人去识别、监控、测量不同的农业目标。田间作业环境比较复杂,环境因素众多,并且依靠人的视觉对农作物生长方向、位置等进行确定十分困难。而依靠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无视复杂的田间作业环境,全面收集田间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生长方向、位置进行迅速、准确地识别,后续还可以根据识别到的农作物生长方向、位置来对农业机械的运行路线进行规划,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农产品的检测工作中,只需要采集农产品的图像就可以对农产品进行精准检测,不需要和农产品产生接触,不会对农产品造成损坏。

2.4电子智能化技术

在现代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精准进行。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先进的智能技术,并结合各种电子信息技术构建了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研发出各种能够智能采摘、收获、播种的机械设备。以色列利用电子智能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研发出自动灌溉系统,能够自动进行灌溉,并自动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灌溉的精准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德国研发出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接的电动小型拖拉机,大型农场主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对电动小型拖拉机进行控制,对其驾驶室事先进行预热或制冷。

2.5GPS导航技术

GPS导航技术有着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在农业机械中得到了极为广泛地应用。日本依靠GPS导航技术研发出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能够自动从仓库中驶入农场,并且这种无人驾驶拖拉机还应用了GPS测量技术,定位的精确度非常高,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运行。美国等国家在小型无人机等机械中应用了GPS导航技术,事先在导航系统中设置好小型无人机的飞行路线、速度、高度,通过小型无人机来进行农药的喷洒,农药喷洒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农药对农作物的穿透性也变得更强,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3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发展的措施

农业智能化的实现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因此我国需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利用率,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各级部门需要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落实我国的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普及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农业机械普及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各级部门需要加大对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让广大农民意识到智能化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智能化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3]。针对现有的农业机械,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智能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对其进行改造,确保现有农业机械的性能及智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相关部门还可以构建农业机械智能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智能化有深入地了解,并为后续智能化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