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马坡镇 土壤 改良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121-01

1 引言

马坡镇地处江苏重镇徐州市,众所周知,徐州作为江苏省的工业中心,一直为江苏省的工业发展个经济总值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是在工业辉煌的背后,是大量的工业“三废”不经处理或者是简单处理便直接排放近土壤,使得徐州市下辖的乡镇以及周边地区的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在国家提出“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农业部门以及相关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对土壤改革方案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关心程度。

土壤改良,顾名思义,是将土壤向一个良好的方向进行改进。这样的做的好处数不胜数,例如,经过科学的土壤改良后,土地可以克服其先天性的不足例如结构上的不科学以及养分的缺失等,同时,经过土壤改良的土地其基本肥力以及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以及菌类其含量明显比普通土地高出许多,对于作物的生长以及其高产增收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土壤改良在不同的地区是有不同的步骤组成的。具体到马坡镇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由两个步骤构成:第一,对于基本农田的土壤改良,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使得土壤的流失量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第二,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来对土壤的肥力进行改良,缺少哪一种肥料就加哪一种肥料,如若某种肥料过多,根据相关的化学原理以及生物学知识和一些现实因素来将其减少,使得土壤的肥力在动态之中保持最佳,为作物的增产增收提供坚实的基础。

2 马坡镇土壤改良的几点建议

2.1 对化肥的使用进行科学控制

当化肥在我镇普及之初,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以及对农作物的反应的快速等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得农民朋友对于化肥的使用量以及频率等都超过了规定值,而且这样的做法持续了许多年。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的肥力过剩而带来的土壤质量下降。例如土地的基本形状被改变:盐碱化以及沙砾化等现象在我镇层出不穷。因此,要想要改良土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化肥的使用作出控制。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宣传以及农业技术部门的普及工作,使得农民朋友认识到,只有施对化肥,才能促进作物的生长,以这样的做法从跟上改变其思想状态;另一方面,针对于我镇现今的土壤情况,笔者认为相关的农业技术部门应该指导相关的农户进行土壤改良方案,以便于农业活动长期进行。

2.2 对无毒、可降解的地膜进行推广

在我镇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地膜可以说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黑心厂家为了抢占这一巨大的市场,利用品质低劣的原料来生产地膜,在短时期内的确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却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使用了劣质地膜的土地出现了“中毒”的症状,许多作物生长缓慢甚至减产以及绝收。因此,针对于这一种情况,笔者有以下建议:一方面,向农户宣传可降解、无毒的地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敦促相关的执法部门对一些黑心厂家进行依法取缔,使得市场上出售的地膜能够保障土壤的“健康性”。

2.3 改良灌溉方式

根据许多农民朋友的生产经验来看,许多农田在作物的种植期内采用大田漫灌的方式来对作物进行灌溉。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是不正确而且不科学的。一方面,这样的做法使用了大量的水力资源,使得农业用水始终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这样的做法对于土壤的肥力涵养以及作物根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要向改良我镇土壤的基本情况,就必须从改良灌溉方式入手。根据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以滴灌、渗灌以及其他灌溉方式相结合来对作物进行灌溉,同时对灌溉的频率以及量等具体指标作出控制,通过雨量以及空气湿度等天气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以灌溉的科学化来促进土壤结构的转型以及改良,最终促进作物的良好生长。

2.4 施加腐熟肥料来改良土壤质量

以往居民对土壤的改良方法是在土壤里加入家禽的粪便,这样做的方法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因为家禽的粪便中含有许多的化学盐类,这些盐类不仅不能被作物以及土壤吸收成为肥料,相反,这些眼泪对于杂草甚至是土壤内部的害虫有极大的促进生长的作用,使得我镇的农业田间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后来,随着腐熟肥料的相关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将一些有机肥腐熟后加入农田,但是由于一些现实原因,许多有机肥在没有充分腐熟后就被加入到了田间,使得作物以及土壤对肥料的利用率相当之低。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出发,一方面,政府以及农业技术部门对于腐熟肥料的相关概念以及技术应该加以推广,使得全镇的农户都能够使用这一技术来改良土壤质量;另一方面,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应该对这一技术充分理解并且遇到困难时及时向农业技术人员请教。

3 总结

尽管我镇的土地基本情况还算良好。但是作为农业工作者,我们一刻也不敢松懈。因此,笔者建议。首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对土壤的改良作出宣传工作,并且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来对宣传工作作出支持,在全镇上下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农业气氛,以便于土壤改良工作的进行;其次,相关的农业技术部门应该将一些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送”到农民朋友的手中,使得他们能够真正享用到这一技术,并且在实践中应用技术,为作物的增产增收和增加经济收入作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一定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如果土壤的质量不加以改善,那么我镇的农业活动是不可能长久发展下去的。因此,农民朋友需要转变思想,积极配合相关的土壤改良运动。

参考文献

[1]周家成.关于对农村土壤改良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07.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 农业信息技术 核心能力 应用人才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绿色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需要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环境保护等的信息技术;观光休闲农业需要观光休闲信息提供、查询等的信息技术;市场创汇农业需要消费需求、市场流通等的农业经济的信息技术;高科技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撑,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计算机应用人才是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都市型现代农业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提炼出学生必须具备的三个核心能力,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突出为都市农业现代化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特色,坚持对学生进行三个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

系统开发所涉及的能力是集开发、设计、编程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编程能力是基础能力,是系统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的基础,必须要着重进行培养;而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体现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是系统开发能力的主要体现,必须着重加以训练。笔者提出了以培养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为目标,基于CDIO理念,将能力培养分解到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方面,建立以课程群为基础的循序渐进式的课程体系,结合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群”,从实施的角度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通过程序设计语言及数据结构的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程序语言的一般结构及程序语言工具,掌握基本的算法思想和实现能力。“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课程群”在设计层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课程,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对信息系统设计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设计技术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信息系统设计过程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了解现代农业的基础知识和农业信息技术内涵。“WEB应用开发课程群”从构思的高度培养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以.NET平台为基础,针对WEB开发技术进行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阶段或进一步深造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针对不同课程群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群”采用层次式递进教学模式;“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旨在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讲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基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课程主要研究数据对象及其关系的抽象、表示与处理,建立基本的算法思想和基本程序设计方法的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学时,提高了学生动手编程能力,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编程基础。“信息系统设计课程群”强调与农业的结合,以农业信息系统为对象,充分体现农业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每门课程均配有课程设计环节,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WEB应用开发课程群”通过案例教学,讲授平台开发技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训练,引入企业思维,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学科建设”工程,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的方针指引下,笔者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突出主干课程的特点,抓住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重新构建并整合独具专业特色的课程。同时,为使学生能夯实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全面强调素质教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开设多门与农业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如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农业机器人等。大力培养适应都市型农业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信息化人才。

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坚持“强化计算机专业特色,优化本专业体系结构,突出计算机为农业服务专业重点,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农业方面相关案例,如:采摘柑桔农业机器人、分检果实机器人等,将知识融入案例之中,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主动带领学生参观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知识,3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农业生产模拟技术,充分体会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生产管理的巨大作用。

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工程训练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分层次、系统化的教学实训环境。同时,借鉴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岗位集中训练,参加真实IT项目案例的实训,在暑假期间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200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初步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掌握企业主流开发技术,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实际应用能力的空间,从而实现从学校教育到企业的无缝接轨。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建立我院校外实习基地。逐步形成以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联合的顶岗实习为形式,以“产、学、研” 融于一体为特色的校外实习基地,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充分实现零距离教学、零距离就业,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保障作用,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系统、严格应用能力。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有步骤地涉及农业信息技术的题目,如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研究、智能化温室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学生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三、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是通过对农民开展动员、组织、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活动与农民进行信息沟通。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依赖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快捷高效地推广农业农村实用技术。

首先,培养学生有自觉地掌握、利用信息的自我需求意识,让学生具有农业相关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应提高自身的农业信息意识和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其次,要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类信息传播工具的能力,尤其是能够利用网络等媒介来满足农业生产对信息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网站设计与实现、网络组建与管理和.NET WEB应用开发技术等课程,并结合相应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相关网站传播农业信息;最后,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对信息的快速检索、正确评价和再利用能力,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甄别出适合当地生产情况的、容易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信息、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因此,设置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将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作为教学的要点和重点。

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百村”农业信息化推广团,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派出教师及学生150余人次,走访门头沟区百余村,完成了对门头沟区山地特色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因素等基础性数据的一次摸底汇总,构建了延伸到乡镇的一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对信息整理及筛选的能力,并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了应用性较强的服务平台,实现了实用信息的推广。同时推广团在村镇建立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要力量的农业信息队伍,举办了多次“百村”网络工程培训班,累计培训近200人次,增强了学生的培训与沟通能力。

四、结束语

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和农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德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农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能力。

通过近几年都市型现代农业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实践,我院学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就业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据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科学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现代都市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基金项目:北京农学院横向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204115002)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有年等.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18

[2]兰彬.都市型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20-22

[3]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56-58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一、农民素质对农村民生改善的影响分析

(一)农民素质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丽和谐村镇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索质。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提高修养、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移俗、团结互助的崇高美德,有利于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村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民素质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不到4o%。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非常的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民素质影响着农民收人。从图1可以看到农民素质与收人之间呈现一种很强的相关关系,农民素质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快提高农民的素质,经过系统培训后的农民,大多可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骨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一名农民,就等于增加了一个产业开发技术能手,这既可以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开发效益,又可以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人。

二、农民素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的文盲人口及文盲率都有所下降,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渐渐认识到科技和信息的重要性,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守法、护法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

(一)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是衡量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这对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使科学知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生产才能发展,经济才会繁荣。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首先,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偏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表I。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还占大多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10%多,并且增长缓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素质还有一定差距。2004年,法国就有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3%。

(二)科技素质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民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1.农业技术人员不足。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农村已经培养了许多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总体上讲,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仍偏少。2008年,我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仅有207万人,如表2。如表2所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很低。2008年,我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亿人,而农业技术人员只有207万人,平均10,000名农业人员中农业科技人员只有59人。其中,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农业技术人员,尤其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就难以开展,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2.职业培训不足。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农业劳动者掌握现代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农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及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不高,使得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职业培训。部分的农民是靠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农民的职业技术和知识结构都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认知、接受能力不强,许多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表现出消极观望的态度,无法掌握农业科技要领。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经营管理素质不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这对农民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没有胆识、没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无法将农业生产技术真正运用于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高效益,也就不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目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只知生产,不懂管理,没有接受过有关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知识,从而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科技含量不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组织、管理、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差。

(四)产业结构提升意识不强。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比较慢,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民市场意识较淡薄,不懂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信息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不高,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方法,缺乏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精神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素质。这些都使农民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制约作用。

三、提高农村民生主体素质的路径

(一)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又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切实当好人民公仆;转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并逐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全力解决缺乏办学经费,拖欠中小学教师员工工资,农民学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增设~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农民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我国已经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农民教育发展目标,将在三个方面突出农民教育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一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鼗认真制定农民培训规划,提出农民培训目标,并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使农民培训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农业物联网;问题;对策;长三角

城市群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迎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资源的快速汇集整合,为现代化智慧城市提供了基础保障[1]。“智慧城市”这一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成为了热门,即借助高科技的设备和手段,为城市生活应用的各个方面提供支持,有效促进城市发展[2]。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地区,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3],而城市中的农业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重要的关注。由于城市中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导致城市中土地空间利用率和绿地面积占有率严重降低,用于有效耕种的农用土地面积大量减少,造成城市土地储水能力下降,城市内涝等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城市农产品的自我提供能力变差,从而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会大量消耗人力和物力,其中收入的多少依据天气的好坏来定,风调雨顺的季节就是大丰收,干旱洪涝的季节就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种模式下前期的投入与后期的结果往往不成正比[4]。因此,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成为了建设长三角智慧城市群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农业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才短缺

目前,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培养意识薄弱[5]。长三角智慧城市群中把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到农场和果园的方面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政府引进的企业以及各地的研究院。本地农户和农场主对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知识缺乏导致了对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使得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受到了巨大阻碍[6-10]。另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专业,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专业等专业的设立非常少,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也因而比较短缺。由于农业物联网技术没有得到巨大的推广,其市场开发不完全,导致对于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意识比较淡薄。人才稀少严重影响了长三角智慧城市中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从2013年长三角智慧城市群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群,经过7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总共有20万物联网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仅2.3万人,国家特聘农业物联网专家86名,而根据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在40万以上。全国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院校每年毕业生数量不到10万人,供不应求态势很明显对长三角智慧城市中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1.2基础设施老旧

从长三角的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农业基础设施过于老旧,农业信息化平台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业快速对外发展,从人力畜力逐渐转变成整体机械运作,但是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基础设施更新速度也不同。时代推动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一些现代化农具。由于长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基础设施老旧、操作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三角智慧城市的农业建设,而农业发展的不景气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向着别的领域发展,导致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更换困难、更换价格高昂。另外,长三角地区环境气候不同,农业种植的农产品也不同,其基础设施也就不一样,这样很难建立一个平等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因而更不利于长三角智慧城市的农业智能化发展。

1.3土地利用率低

长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低下,农业占比逐年下降。从长三角地区整体来看,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是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整体下降趋势,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的比重分别由73.8%、80.5%、77.4%下降到49.5%、50.3%、46.1%[4];江苏和浙江林业结构较稳定[4];上海和江苏两地畜牧业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进入2000年后明显下降,尤其是上海,由最高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7%下降到22.7%[4]。土地循环使用不佳,许多土地1年只种植1次,导致土地荒废大半年之久。因此,随着城市建设开发,可种植土地越来越少,土地循环利用率低下、生产值不高。

2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2.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行统一管理和规划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智慧城市的农业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以城市为单位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根据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气候和土质情况,考虑未来的发展,制定适合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制定农业信息化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内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应根据长三角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当地农场、果园以及当地农科院等,其中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平台发挥其监督作用;当地农科院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等一些农业管理和耕种要求,也可以根据当地农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研发路线;当地农场和果园通过平台获取相应信息,满足自我需求;高校则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情况了解农业需求,从而培养相应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各个主体可以共享信息,各取所需。在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建设问题,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是完善基础建设,确保信息和数据的快速流通,相关企业应当开放相应数据,实现共享与沟通,也就是要求城市农业活动的公开化、及时化,可以确保农作物及时耕种、及时施肥灌溉等;其次,还要解决农业技术的融合和平台数据与当地环境不对接等问题,需要对一些农场主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检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2.3加强农业物联网信息化人才培养

城市农业物联网的运作主要注重时效性和操作性,因而城市农业物联网平台的管理人员不仅对当地农业的情况了如指掌,还要熟悉农业高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对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尝试将农业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融合,培养真正的信息化智慧城市农业人才。政府应设立引入农业物联网人才计划,做好高等人才的住房和医疗保障,开放式培养入门人才对农业物联网的兴趣,设立大量实习岗位,提高入门人才的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网上授课等形式丰富农场主等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城市农业物联网的运作还要注意规范性,这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行为。因此,人才不仅要有过强的专业素质,也要有一定的管理素质,这样农业物联网平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4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集约型农业产量

随着城市的发展,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有限的土地尽量产出更多农作物,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无土栽培等技术的成熟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单位产量,也是技术创新的要点。在20世纪90年代末,粗犷型种植使得土地破坏率大、收入低下,随着技术创新、集约型种植的出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减少了土地破坏率。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和气相色谱技术在农业上逐渐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农业物联网在长三角智慧城群建设中的应用

3.1农业检测精确化

在长三角地区农业检测方面,应建立农业病情观测点,在物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设立自动虫情测报系统、靶标害虫自动测报系统、孢子捕捉器和生态实时监控系统等[11]。对每一个观测点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病虫现状、气候状况、土地状况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时准确的检测,为预测农害病情提供帮助,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智能化、精确化水平,加强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抵抗能力[12]。

3.2农产品配送智能化

农产品配送成本占农产品销售额的35%,最后100m分发成本却占配送成本的70%[6],利用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智能配送系统,加强生产地与加工地之间的联系和需求,推动市场流通,降低储运成本,打造一个从生产到消费一体化的智能配送系统,提高农产品配送效率,降低不必要的配送成本。长三角地区围绕着长江,交通便利,要充分运用河运、空运和路运等优势,及时快速进行配送服务,利用农业物联网平台上的信息,可消除配送中间商的配送成本,准确无误配送到加工地,让农产品配送更加智能化。

3.3农产品质量安全化

建立农药残留检测系统,对每个农产品进行标号、信息入库、设立农产品身份证等过程,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查询农产品的生产到加工一系列过程,实现全程质量安全检查,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民监管全过程。设立不定时抽查制度,运用气相色谱技术,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和有害元素超标实行见“一个销毁一个”的方法,坚决杜绝有害农产品上到饭桌,损害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3.4其他应用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4-02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把农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让他们掌握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掌握转变经营方式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只有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一,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新技术、新品种、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从而难以及时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

第三,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意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地位会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并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7%,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4.2%。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农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科技素质较低。据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进行的“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采用农业科学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不到1/3。2003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具备科技素质的农民仅占0.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

三是经营管理素质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绝大多数农民缺乏经营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而且,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对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政府的投入更具基础性和引导性。从农民角度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自身投入能力;要加强宣传,切实转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另外,还要广泛吸收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三农”的建设中。

第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新农民必须有新文化、新知识,加强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树立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后,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注重加强农民培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保障体系,创新为农服务的形式,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这根弦。

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资,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投资是一种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应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投资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规模,确保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参与。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要切实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

[2] 柳建平、张永丽.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10).

[3] 叶凤刚.现代农业视角下农民的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4] 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2).

[5] 韩国强.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9,(05).

[6] 王广深、罗志彬.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时代特色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6篇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我区有着富集的农业资源,特色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四个转变”,抓住“三个关键”,强化“四项重点”。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要向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向质量效益转变,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建设,努力实现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要向多功能转变,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要向绿色产业转变,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优越的环境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要抓好农业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大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重视农业项目的投入。要对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强化项目推进意识。要抓好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基地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目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要抓好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把农民分散的能力整合为系统的合力,有效地提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要素不断聚集,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要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强化“四项重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依靠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产学研联合,走科技强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要依靠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壮大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规模扩张。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合资源,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档次。加快龙头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四是要培养高素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要加大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宁夏农民的文化技术实际看,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作为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备受关注,对新农村各项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本文以东阳电大开展的东阳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为例,重点从参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考核等四个方面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进行系统论述,以期进一步明确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的思路,更好地推动实用性人才的培训,做好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人才培训;建议与思考;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79-02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项目,旨在通过对专业性人才的技术指导与知识培训,增强其农村事务处理技能,从而在农民群体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各项产业的有效带动与蓬勃发展,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医疗等各方面的建设完善。2012年东阳电大响应东阳市农k的城镇乡村街道农村劳动力培训号召,根据当地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立足城市统筹发展,注重城乡一体化推进,以两大“绿廊”为产业依托,“四边三化”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对当地专业人才实用性技能的培训,当地群众受益匪浅,而东阳电大也在实用人才的培训锻炼中摸索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有效思路与可行之策。

一、积极做好培训人员的拟定

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员的选取。从参训角度说,首先将选择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作为首选培训对象,基于当地实际开展教学培训为当地输出一批精于管理、敢于创业、带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以身示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实现更多农民的参与调动,从而掀起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参与的热潮。其次要侧重于对中青年骨干农民的培训,中青年农民对新知识新事物理解消化能力比较强,通过开展实用性培训可以引导其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掌握最新的农产品销售技巧,能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做好农业致富,从而起到榜样示范,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创新中,共享科技惠农的优异成果。除了参训人员做好选拔外,对培训师的要求也尽量要高,对于一些涉及到专业性知识的讲解科目优先选择技术型专业型人员,对农民生活中的疑难困惑给予专业解答。对于部分专业性突出,技能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考虑外聘,最大限度满足当地群众的学习需求。例如东阳电大在开展农村园林花卉养护、农村水环境的保护与处理、农村保健与养生等课程时就采用外聘形式,对园林花卉病虫害的基本知识,田间调查与测报及防治原理,熟悉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危害与发生地点、防治方法、农村常见的病症,针对农民生活中存在的养生保健误区等内容进行专业讲解与论述,为群众答疑解惑,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人员的合理选择切实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二、精心选择农村实用培训内容

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应突出实用性,所谓的实用具体有三方面的含义,分别为好用、实用与够用。因此对培训内容的设定也有一定要求。在实用性人才的培训中应跟着需要走,围着市场转,实现人才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特别是要以农业产业为依托,注重专业养护与种植养殖技术的讲解,突出与农民生活的关联性,在宣传讲解中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信赖感与支持度,从而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水平。例如在此次讲解中开设的农村花枝修剪与插花艺术课程中就重点讲授农村常见花卉树木的修剪,对农村各种花材的处理,赋予花卉以新的艺术生命,如园林花卉、盆花、组合盆栽、秉花、佩花、篮花、瓶花、盘花等。在开设的农村环境保护课程中则主要讲授新农村建设中的绿化、美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以及土壤污染,让学员掌握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提升与市场的契合度。在培训内容中也应该适当兼顾对相关法律政策的讲解与阐述,让农民知法懂法,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对社会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关注,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并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此次培训中引入农村环保法规的讲解,主要讲授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养殖业的发展及污水灌溉等引起的农村生态恶化问题的处理规定,以期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用性与规范性的教育引导让农民真正获益,也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

除了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实用,更要注重培训方式的创新与多变,以灵活性的培训方式实现农民培训热情的调动,也让培训的实效性更为凸显。培训方式的创新与选择应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实际与基本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东阳电大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时注重从三个方面创新培训方式。其一开展集中性培训,要求选定的学员到指定教学点进行集中培训学习,由专业培训师进行专业指导教学,集中化的教学氛围,教师集中的知识讲解,以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使得培训讲解更为系统,农民学员具有群体的特殊性,往往自控力差,开展集中式培训可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系统集中的阐述让学员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对专业知识记忆深刻。其二是视频点播,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到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培训中,让农民学员观看录像或者借助多媒体光盘以视频形式演示,相比于抽象的课堂讲解音视频形式更为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自主性。在视频点播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在线学习,学员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在线交流疑难问题,寻求培训师的解答,效果显著。而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中也实现了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推进。其三是小组讨论,培训师设定讨论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是基于学员的生活实际总结挖掘出来,因此实用性突出,把学员分成特定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大家在集思广益中做好问题的归纳总结,探讨当前农村管理的基本模式,在小组的交流讨论中总结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学员间的互动,增强对有效信息的挖掘获取。三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结合使得传统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四、积极做好后期的考核研究

“培训的最终效果怎么样?是否达到了理想预期?”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效的考核完成。因此做好培训后期的考核也至关重要,被认为是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的基础部分。东阳电大在开展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时从两方面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考核的融合。以知识问卷的形式获取学员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从而找到理论考核的切入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以测试方式进行检验,了解学员学习培训中的知识薄弱点,从而更好地针对教学与指导。组织学员开展学习交流体验会,以实践形式为检验导向,通过实地训练,了解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在交流体会中也能增进学员之间的互动,相互监督与指导学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检测效果。通过后期的考核与检查,也为再次的培训明确了重点与方向,让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项目得以更顺利地实施。

五、结束语

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之一,通过选拔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针对农村建设项目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培训,从而培训输出一批优秀的农村先进典型,在农村建设中掀起建设现代农业,规范科学管理的热潮,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1]张俊.巢湖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09):11-12,66.

[2]董聪明.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1):4-5.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型教学;算法

计算机图形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显示、生成和处理图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科学计算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农业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是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工程、机械设计等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许多后续课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等)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育改革目标的核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系统地获得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知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图形生成算法,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另外,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农作物模拟和仿真中涉及大量的计算机图形算法和技术。因此在这门课的讲授内容上增加了一些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农业技术相关的图形基础和算法,并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工作的进展,及时将其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这门课程逐渐形成有农业特色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转换以及新教育技术的应用。这需要我们从“知识型教学”转换成为“研究型教学”,即以知识为载体,传授本学科的方法论,注重学科发展,提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持久性综合能力的培养。

1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方案

研究型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研究能力为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从跟踪学科前沿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等以下7个方面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1],如图1所示。

围绕这几方面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创新性的教学改革研究。

1.1像计算机工程师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课程教学理念为:“以应用为背景、以理论为主线、以算法为核心、以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学完这门课程,学生应掌握两个技能并达到一个目标,两个技能是:1)学生能编写小规模的图形程序(这里的小并不是贬义,只是代表你有能力做事的规模而已);2)掌握的第二个技能是有能力来理解别人编写的程序。因此要能写、能读程序。

最终的目的是开启学生从其他领域中提炼概述,并研究出如何将其转入计算机图形领域的能力。通过图形学算法的提出背景以及发现、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讲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提高学生面向问题的求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在教材的选取上,不局限于一本教材[2-4],而是选用国内较有影响的几本教材作为参考书。注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讲解。因为图形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算法层出不穷,学生学习的技术几年后可能会过时,但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长期不变的。

1.2突出讲授图形算法中蕴含的思想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授图形生成、显示、处理的算法。那么,一个普通、常规的图形算法是如何通过改进和完善变成一个优秀算法的?

算法分析是一种理论研究,是关于计算机程序性能和资源利用的研究,重点是性能。我们是在学习如何计算机程序运行的更快。算法还涉及到其它资源,但我们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性能上。

例如,直线生成算法是计算机图形学较底层的一个算法。该算法的性能严重决定着图形生成的效率。因为当完成一个动画算法或真实感图形算法时,直线算法可能被几十万、上百万次地反复调用,因此这种算法要求效率要高。在加、减、乘除、开方、三角函数等运算中,加法是最快的运算,其中整数加法又快于浮点加法。因此像画直线这种底层算法,能够减少一个乘法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从讲授通过直线方程的画线算法到数值微分(DDA)算法、再到中点画线算法,最后到Bresenham算法。一步步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开始需要一个乘法和一个加法的普通直线算法,是如何通过改进和完善其性能,把乘法演变一个浮点运算加法,又把浮点加法变成整数加法的一个精彩过程。计算机科学问题的核心就是算法。

学术大师们在提出、改进和完善算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闪光的思想正是我们所要深刻认识和领会的。什么是创新?这些闪光的思想就是真正的创新!

在讲授其他一些图形算法如多边形的扫描转换和区域填充、裁剪算法、消隐算法等时,并不强调学生掌握和实现算法的具体细节,更重要的是阐述这些算法所蕴涵的一些创新思想,像增量思想、编码思想、图形连贯性思想、分而治之思想等。这些思想不仅用在图形学算法中,而且还用在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领域。

1.3算法讲解与程序演示相结合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上机编程实验是其重要环节,基本目标是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与编程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计算机图形学基本理论和算法。

为了让枯燥的算法讲解变得生动起来,作者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图形学自身特点,将许多算法的原理用Flash做成动画片嵌入到教学幻灯片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动画算法讲解,使学生对抽象的图形学算法不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还调节了课堂气氛。许多同学在看过演示之后,不仅对算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还纷纷跃跃欲试,想要做出更好的程序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实践的欲望。这些课件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算法的理解性具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安排了8~10个上机编程实验,内容包括画直线圆弧算法、区域填充算法、编码裁剪和梁友栋裁剪算法、二维、三维变换算法、透视变换算法、Bezier曲线算法、B样条算法和简单光照模型的实现。学生通过这些算法的编程实现并改进一些重要算法, 既可以增强对算法本身的理解,也可感受编程的乐趣。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1教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科研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源动力。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虚拟农场体验区”、科技支撑项目 “面向农民科技培训的人机交互式三维可视化平台研究”、虚拟农场等课题中都使用到了图形算法和技术,通过课题引导学生将图形学中的各类知识集成到引擎中,面向二次开发和快速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图形学技术的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

2.2教学与专业文献阅读相结合

一门学科的内容终归是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完的,以“授人以渔”为己任的教师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在网络时代没有绝对的老师,所有老师必须成为学生。同样,在网络时代也没有绝对的学生,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为了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除了把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跟踪学科前沿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能力。

基于期刊的影响力和SCI影响因子等标准,我们选择国内外一流期刊20余种,国内期刊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地理学报》、《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报》等;国外期刊如《Computer Graphics》、《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等。相对来说,这些权威的期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高质量的文章。除了从这些期刊里选出一些和计算机图形学算法有关的高质量文献以外,还搜集一些有关计算机图形经典算法的经典文献,主要是一些具有里程碑式的文献!这些经典的文献犹如文学界的世界名著,长久不衰,他们的贡献直到今天都无可忽略!最新文献犹如现代流行小说,要与时俱进,了解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

要求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期间,能够阅读至少2~3篇中文文献和1~2篇英文文献(既阅读世界名著,也要浏览现代流行小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了解该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进展,又使得学生能领会大师们的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和技术方法。

通过两届学生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他们只是大二的学生,但已经有几位学生对教科书上的一些经典算法在性能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提高了算法的效率,撰写的几篇学术论文被国内外学术会议录用。

3结语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更多地起“场外教练”的作用[5];他们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包括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教师的战略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能像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换句话说,希望赋予学生一种能力,让学生可以用计算机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参考文献:

[1] 苏小红,李东,唐好选. 面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10(3):47-51.

[2] 孙家广,胡事民.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传波,陆枫.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孙正兴. 计算机图形学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高虹. 从美国理工科本科教学改革看研究型教学[J]. 物理与工程,2004,14(2):12-14.

Research Teaching of Computer Graphic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ZHAO M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