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信息技术

新能源信息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为标志,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创新能力取代资本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

随着新能源开发和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四川传统行业受到一定影响:美国凭借页岩气革命和新能源开发的成效,全力推动再工业化,大幅减少平板电脑等优势产业的海外代工,对四川电子产业形成挑战;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对传统材料的有效需求,以钢结构和轻质材料替代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革命,使四川水泥、钢铁等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开发,使四川近期快速增长的汽车工业也面临新挑战。

因势利导,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强科技攻关、搭建创新平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总体上看,四川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低,突出标志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滞后。除了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等方面原因外,关键是缺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需求。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乐山1260吨多晶硅项目的投产,使四川光伏产业发展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省内和国内光伏市场没有及时开拓,随着出口需求的变化,光伏产业陷入全行业危机。

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将使潜在的自然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创造重大发展需求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将从根本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以重大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四川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创造重大发展需求,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创造对移动互联网的有效需求。以手机为依托满足移动上网需求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突出特征。允许手机附加身份证、驾驶证和社保卡等政府管理证卡的功能,鼓励将医疗卡、银行卡、门禁卡等单位管理证卡功能也附加到手机上。允许和支持手机认证,健全手机作为个人信息平台的功能,带动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创造对物联网的有效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汽车和道路进行全程、全时空控制的车联网,是物联网近期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对增进交通安全和减少交通拥堵都有重大作用。通过车联网与保险业务联姻,根据车联网记录的司机驾驶习惯和事故概率,实行保险业务的精细化运营。充分发挥市场在保险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带动物联网建设和智能汽车开发。

创造对新能源的有效需求。治理雾霾污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键是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具有广阔发展前途。要将合同能源管理导入光伏市场开发,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专业安装、电网接入和垫付投资的配套服务。以此加快屋顶计划实施,带动光伏产业发展。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宁波地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较早地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之一。对宁波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探索和总结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1902

1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在国际新一轮产业竞争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首次明确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七大产业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北京、深圳、上海、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相继提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纷纷制定产业规划和相应保障措施,力求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逐步赶超国际水平。2012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确定将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并积极研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尽管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还在补充和调整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明确的说法。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一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宁波正处于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发挥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大作用,这为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宁波区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宁波利用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从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宁波市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大批智慧产业迅速壮大,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上半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7.4%;2014年,宁波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上海大众带动下,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31.9%。分别从四大战略性产业来看:

(1)新装备产业。宁波高端装备产业在石化、能源、钢铁、文具服装、汽车等为代表的临港大工业基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有了较大提高。201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7个百分点。

(2)新材料产业。宁波是我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日具规模。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顺利推进,在高新区、鄞州、北仑和余慈区域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在产业局部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特色也逐步形成。

(3)新能源产业。2014年,宁波市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为契机,了《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规划》。随着吉利纯电动轿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发展海洋经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宁波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宁波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色明显,已经形成了液晶光电、集成电路、信息家电、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集聚,涌现出一批包括奇美电子、菱茂光电、康强电子、江丰电子、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已成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封装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外延片、靶材生产基地;电子商务领域被国家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并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评为十大创新创业城市。此外,宁波被列入国家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后,将汇聚两岸优势共同推进基于无线网络的“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公共服务”等合作试点应用项目。这些产业合作也将为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在过去的三年里,宁波市把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宁波有中国(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宁波)兵器研究院等作为政府公共平台为宁波企业提供服务,还有企业研究院5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84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6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科技型企业950家。宁波市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宁波产业转型与发展的机遇,也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挑战。尽管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产业资源条件与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在产业化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3.1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缺乏

随着杭州湾经济制造圈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区,而且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将对宁波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级别较低,以宁波市级为主,尚无国家级机构,科研整体实力相对不足。尽管宁波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特定项目上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总体上大多是模仿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不够,尤其是宁波节能环保产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在依赖进口。

3.2产业分布集而不群,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

目前宁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部分领域,如软件、动漫、液晶光电产业等,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发展势头良好。但在新材料、新能源等自发形成的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分布在宁波市各县(市)区,以宁波市三区、北仑区、慈溪市、鄞州区较为集中,呈现一园多点式的空间布局。从事新材料新能源生产的三百多家企业中,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处于孕育期或发展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但规模小而散,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尚未形成较大经济规模。且多数新材料企业并未有效嵌入本地产业网络体系,缺乏有效的产业交流与融合,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配套率低,没有通过对接互动形成成本优势,制约了宁波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3投融资产业政策有待完善

新兴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宁波市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相对滞后。据调查,目前宁波市有70%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反映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外,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也有待完善,尽管宁波市已逐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但相关企业却普遍反映政策衔接还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

4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加速技术创新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宁波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宁波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2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完善发展机制与政策环境

从历史经验来看,新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宁波市政府应坚持“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方向,继续吸引社会资本力量投资创办孵化器,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鼓励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创新体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4.3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原则,以国家级高新区、北仑区和杭州湾新区为核心圈,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优化新兴产业运行的空间组织,实现各大产业基地、区块之间协同发展,力求在空间上做到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推动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确保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成云.解读产业价值链-兼析我国新兴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1,(9).

[2]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4).

[3]朱瑞博,刘芸.产业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1).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学者Castells(1996)对信息技术范式进行了深刻的诠释,他认为,信息技术范式“构成了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二是信息技术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网络化特征,三是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具有“重塑”功能,四是信息技术对相关技术具有强大的整合性。

与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相比,信息技术范式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生产和交往中的信息沟通问题。它带给社会经济的变化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征,首先是全新的经济交往手段。即信息化经济使得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依赖于信息技术;其次,全新的经济活动内容。即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该产业提供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具有全新的产品形态和特点;第三,独特的经济规则主导着信息化经济的兴衰。这些规则是:“摩尔定理”“、梅特卡夫法则”和“信息垄断”等。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必然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必然与低碳技术相互渗透,并成为其基础性技术。因此,有人说低碳经济是能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形成的能源互联网(TheEnergyInternet)。

1信息技术在低碳经济中的应用模式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为此,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进步,将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1.1低碳技术信息化

低碳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技术,主要包括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和碳捕获和碳存储(CCS)技术。它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如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环保技术、低碳建筑施工和低碳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信息技术已经在全社会获得广泛应用,并全面渗透到低碳经济技术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和手段。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最活跃、最具变革作用的技术,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产生着强大的“扩散效应”。即其他产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能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对资源能源依赖的“高碳”产业更好地优化升级,尤其是在工业节能、物流节能、建筑节能和电网节能等方面,是发展低碳技术的重要方向。风电、太阳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这些低碳产业的代表,它们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信息化是贯穿新能源产业的一条干线。有资料显示,由于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我国工业用水循环率达到了96%以上。《信息化时代推进低碳经济》的报告认为,如果将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节能减排,那么在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不采用信息技术减少15%。国际气候组织的《SMART2020:实现信息时代的低碳经济》研究报告认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到2020年将可以减少7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1.2低碳经济运营环境信息化

低碳经济运营环境的信息化,主要是构建信息共享的社会化网络平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快捷、完善的网络环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2.1低碳环境监督信息化。建设全社会范围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管理体系,积累了大量环境信息资源,实现了环境监测监督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扩大了监控监测范围,提升了监控监测效率。

1.2.2环境管理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已经在政府各部门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有效实现了环境管理业务的网络化办理,环境政务及业务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环境管理政务信息的资源共享。

1.2.3低碳经济数据库化,通过搭建全国统一的低碳信息交换平台,可以有效沟通各行业、地区的相关信息,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低碳项目交易。如低碳经济中重要的废物再生技术,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产业间的物质交换,将原来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转化为经济活动的动力。

1.2.4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消费统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对资源消耗的计量和监测管理,能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准确、可靠和科学的监测数据,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突出节能问题。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更合理地进行能源调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对解决我国能源约束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1.3物资资源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对资源消耗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物质的减量化。信息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极大地缩短了交易相关方的距离,使得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等在信息网络系统内部的共享,流动的效率和效益得以提升,信息的传播逐步进入虚拟化和无纸化,为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提供了契机。低碳经济体系内部物质(包括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的流动越快,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就越明显,经济效果就越好。而信息网络的发展为这一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并由此重构和优化了整个经济流程,从而促进了低碳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运行。

由于低碳经济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尤其是生产领域的物质资源减量化,可以通过增加低碳经济系统网络内的信息流来替代物质流,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目前,虚拟交换前置已经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它以物质资源的最优消耗为目地,建立物质资源的最优消耗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信息资源的交换部分地替代物质资源的交换,以信息成本的增加取代物质资源的无谓消耗。如通过按定单生产和以需定产,将生产之后发生的交易提前进行,对企业来讲,可以更好的实现零库存生产,大大减低成本,对社会来讲,可以减少总生产中非必要物质的流动和损耗,又可以缩短社会总生产的时间。体现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实现了社会生产、消费模式的革命性转变。原来的社会经济流程:生产—分配—交换一消费,在信息环境中,变为:虚拟交换—生产—分配一实际交割一消费。通过交换与生产环节的置换,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将被纳入运转有序、物耗优化、流转快捷的轨道。可见,用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可以使交换在生产之前实现。

1.4低碳信息产业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前沿 前沿技术 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95-01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同志对当前国际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曾做过这样的估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一日千里,在这一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采取积极的和有效的措施发展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据统计,美国每10年科技人员约增加一倍,西欧每15年翻一翻。预计未来100年中全世界科技人员将增加一倍还要多。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一、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由于高技术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等特征,因此,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其中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被看作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先导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前导,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1.1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被称作“神奇的芯片”的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产品。现在的集成电路已能够把整套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存储到一块芯片上。目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支持更高集成度的新的半导体材料,实现光电集成和光集成、研制生物芯片和功耗低的绿色芯片。

1.2计算机技术

最近10多年来,混合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计算机技术正在酝酿一系列新的革命,各种新概念计算层出不穷。未来的讨一算机不只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且还将有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智能化的计算机出现。归纳起来,计算机技术主要朝高性能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发展。

1.3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电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是实现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大容量、低损耗的光纤网将发挥它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许多国家的信息网正朝着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智能和个人化信息网发展。我国“863”通信主题“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P-ISDN)”反映了未来电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2.新能源――高新技术的支柱

发展重点是开发高效的节能技术和未来的新能源,特别是氢能、可再生能源、第四代核能技术和未来的热核聚变能等,为解决未来能源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在发展新能源和采用能源利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有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而“节能”则被国际能源界称为“第五能源”。

3.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的基础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纳米技术将取得革命性突破。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征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征的高新科技。纳米技术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分子以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生产方式发生飞跃。

4.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的核心

生物技术是应用于有生命物质的技术。它涵盖了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在内的许多方面的内容。生物技术又叫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是21世纪高科技的核心。

二、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

1.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把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后发达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但如不能抓住机遇,也可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最终被边缘化。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2.1指导方针

2.1.1自主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核心行为,是指导方针和总的精神。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提出自主创新,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以后的再创新,综合起来形成国家的总体创新能力。

2.1.2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是当前的重点。

2.1.3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说明科学和技术要和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相结合。

2.1.4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说明基础研究要适度超前。

2.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2.3发展重点

2.3.1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21世纪,开发利用清洁、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从长远来看,从兼顾能源和环保来看,随着制氢技术、燃料电池和储氢技术的进步,以氢为燃料的电动车可能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成为未来的绿色交通工具。

2.3.2要掌握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竞争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制造科技有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绿色制造。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趋势二,高新技术制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纳米、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制造科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制造业是高技术的重要载体,高技术又为制造业前瞻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趋势三,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有机结合,即将进一步给设计与制造技术带来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创新产品。信息产业是我们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在通讯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是生产技术大国,我国现有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的容量以及因特网用户总量都已经是世界第一,华为、中信,还有一些其他企业,形成了一批有自主核心产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设备企业。

趋势四,极端制造。就是特别大或特别小,大的比如,三峡70万千瓦的水轮机的装置,光轮重就有430吨,在整体制造过程中如果没有计算机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是计算机数字制造的好处;小的比如微型的计算机,可以在手上放置。还有纳米齿轮,小得让人肉眼都看不到。

2.3.3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技术产业的重点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传统的通讯设施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范围。无线通信、光纤通讯正在快速替代就有的有线通讯,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体现出越碓街匾的作用,。对智能电网发展与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理解,并且了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能够为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智能电网与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介绍

1.1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就是将当今智能化技术与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电力系统发挥作用也就是发电、输电、配电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与数据产生。对这些信息与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就是智能电网“智能”的体现。智能电网系统就是一个涵盖所以与电力有关信息的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切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日后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关键借鉴。

1.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

要保证智能电网系统可以正确的收集、分析、处理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就必须需要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就是将信息传递给智能电网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想要保证整个系统运作正常,就必须需要电力通信信息技术的保障。

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与光纤通信已经成为了各种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工具,电力通信技术也不例外,同轴电缆已经要退出使用,走入历史。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电力系统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连接,加速很多问题的解决,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信息延迟。目前我国的发电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同时核能、潮汐能等新型清洁发电方式发展极快,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高效的电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与企业的用电需求。虽然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很多不足等待相关人员克服。

3 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3.1 智能电网时代对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电力信息平台多样化。电力信息平台多样化主要是依靠将智能化技术与电力信息通信平台相结合,根据使用环境与使用目的不同,开发出不同的应用,满足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因为需求多样化,不用人员、企业之间的需求还有可能出现雷同以及不同,因此要进行统筹电力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平台开发不仅满足当下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满足未来的可扩展性以及可维护性,满足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

保密性。智能电网时代,信息爆炸情况十分明显,信息保护难度十分巨大。因此电力通信系统必须要做到有强大的信息保护能力。因为信息的丰富与高价值,电力通信系统一直是不法分子的重点关注对象,应当对电力通信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加大投入力度。

3.2 智能电网时代对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主要由以下几个:

新能源应用。新能源在智能电网时展极其迅速,很多企业都在研究新能源应用,不要尝试将新能源用于电力通信系统中,目前主要分为可再生能源应用与不可再生能源应用这两个方面。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化石能源的枯竭,可以想见新能源还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新能源在电力信息系统的应用范畴还将更加扩大和深入。

变电。智能变电站,是当今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之一。发电厂运输得来的大电流进入变电站,需要对设备安全、传输效率进行监控,同时也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应用电力信息通信挖掘技术,可以正确指导各个变电站的工作改进,提升送电效率。同时也可以根据数据以及设备情况,发展自动化、少人化或者无人化的变电站设备,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减少成本。

配电。配电网络是用户可以使用正常使用电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智能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络的使用,可以帮助整个智能电力网络智能化、高效化、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智能电力网络一直处在高效、高质量运行的状态。不仅如此,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络的使用,还能够快速发现电力系统的故障以及对潜在威胁进行预警提示,做到快速维修以及防范于未然,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输电。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环境多变但是用电量需求却是与日俱增。大距离、超高压输电在我国是常态,如何减少输电损失,提高点能利用率,是我国电力行业以及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大范围应用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输电过程的应用。对输电过程全程监督、监控,分析哪些地方出现了浪费,出现了问题,同时要及时解决。

用电。经过智能电网的传到,电能从发电厂进入了用户使用过程。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丰富的信息,此时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对用户信息进行有效而且高保密性的收集、处理、分析,以此可以得到改善电网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案,提升效率。

4 总结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时代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我国应当加快发展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耿卫婷.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的建设与运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2]苏斌.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3]卢彦飞.试论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电子世界,2017(01):118-119.

[4]杜德道.电力信息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科苑,2015(11):49-50.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6篇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中央企业2012~2014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主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相关的中央企业,进一步调整完善专项投资规划,编制好企业新一轮滚动发展规划。

企布局,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

统计显示,经过一年的规划与筹备,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目前117家中央企业依据其先天禀赋、优势与实力,已有70多家率先大举布局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范围基本涵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早在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就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而龙年国资委下发的《通知》,更是凸显新兴产业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军新兴产业的号角全面吹响。

可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央企无疑更不会“甘为人后”。不少央企早已发力,抓住各地差异化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契机,全面实施对接,形成差异化、有利的竞争格局。

中国移动大力拓展物联网、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为企业运营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广东省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积极利用其土地、政策、园区建设、产业基础等优势,大规模投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网、管理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深圳、珠海在信息技术上大获进展;中国联通也在三网融合、下一代通讯网络、云计算等多个电子信息细分领域大举布局,力图抢先;甚至连中石化、中国铝业也表示今后将通过并购、控股等方式适当进入电子信息领域,研发应用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为全球勘探、贸易、物流等业务服务。

时下,国资委这边是令央企“地王”退出房地产业务,搞“主辅分离”;那厢是令央企进军新兴战略产业,抓“产新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剧锦文认为,这“一退一进”,体现的是国资委对中央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支持高科技,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的全面执行。

件信息产业规模偏小,急需央企的“强芯壮魂”

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规模由2000年的593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3364亿元,扩大了20多倍,年均增长38%。然而,困扰着我国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实力较弱、规模偏小、基础薄弱、企业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应用开发水平急待提高、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链有待完善等问题至今仍未能根除。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远低于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我国虽然软件信息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2011年我国软件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产值总和,还不及微软对应的业务收入。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大型软件信息企业,带动整个IT产业的发展。而此时政府鼓励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央企大举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将有力改变软件产业“缺芯少魂”的被动局面,有助于解决包括软件企业在内等IT企业规模偏小、技术遭遇瓶颈以及企业投融资困难等问题,达到“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的目标,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尽快做大做强。

在赛迪管理顾问企业战略咨询中心研究总监吴维海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进入的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和市场化水平。在这些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中央企业纷纷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有约六成中央企业已实际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云计算和物联网将与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以及集成电路、管理软件等协同推进,成为推动软件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央企进入软件信息产业,将通过注资、合资、控股、购并、自创各种方式,积极发挥“母鸡带动小鸡”的导向作用,促使软件信息产业市场更为繁荣兴旺,竞争更为激烈有序,并通过“优胜劣汰”市场规律,进一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强大竞争力的领先企业。

企进军新兴产业,也需防范风险

一方面,在大举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跑马圈地上,央企2012年再出重拳,令人鼓舞;另一方面,业界对央企全面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担忧也开始显现:央企如何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能否掘得一桶金,也令人关注。通过对70多家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进行调研,赛迪顾问机构了《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和《大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战略研究》两份报告。

报告称,尽管央企纷纷将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新兴产业毕竟是新生事物,风险也较大,实际操作起来依然要非常谨慎。目前央企在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着战略雷同和战略跟风的现象与问题,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竞争剧烈、产能过剩和高端人才匮乏以及考评体系缺失等风险。

同时,央企不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上还是在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上,抑或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其所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的数量与质量并不高,与美、日、德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布局能力差距,都是在各自的垄断行业形成优势,其它领域行业优势并不明显,在信息产业上更是一片空白;二是核心技术差距,一些跨国公司垄断了多数核心技术及基础性研究,直接导致未来央企整体竞争能力下降,如微软、IBM、SAP、甲骨文等几大国际巨头长期所形成的技术和市场的绝对优势是央企进入后也难于破局的;三是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央企在产业链配套能力上不如优秀跨国公司,而不少跨国公司早以形成多元化、一条龙的产业链格局;四是市场性差距,大多央企柔性不足,对市场反应速度慢,难以把握机会做大做强。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7篇

但遗憾的是能源互联网概念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理解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某些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化和统一认识,在今天“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能源互联网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分析能源互联网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原因入手,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技术模式、与智能电网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互联网+”的方式表达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5结语

新能源信息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品;四川省;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9—0099—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and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MO Xiao—mei1, WANG Nan2, LIU Ke—ran1, LIN Dan1

(1.Sichuan Technology Exchange Center, Chengdu 610041;

2.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ing style,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advantag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duc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products; Sichuan Province;analysis; study

一、引言

国内专家学者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做了深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专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中谈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推进技术创新,并且要将政策重心放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加强市场培育。”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重视产业的发展规律,并且要有正确的政策措施”。如今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欧盟把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美国以新能源为驱动力寻找经济新契机,把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产业均作为投资重点行业。日本以长期需求为目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将信息通讯、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并提出“环境能源基础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鉴于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复杂性,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国外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发展的正确经验、理念,引导和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品。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7大产业,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二、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定义和遴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及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品是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有关键技术突破和长远发展需求为支撑,具有高速成长性、对产业发展具有发展先导作用,而且可形成重大关键技术和市场突破的标志性产品,具有技术、市场、效益、资源等方面的战略性和先导性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抢占技术经济制高点、提升四川省建设西部创新高地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升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2011年4月,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提出“攻克技术、培育产品、引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省内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领域首批遴选确定了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据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联系会议办公室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末,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已实现产值704.31亿元,利税80.84亿元,与2010年相比产值同比增长50.7%,利税增长46.7%。实现产值创汇3亿美元,新增就业人员20676人。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产品有9个,1~10亿元以上的产品46个。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于四川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四川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品的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品具有以下特点: